邢台的唐山(尧山)文化
河北省北有燕山,西有太行,两座大山,高大巍峨,绵亘千里,国人大都知道,而在华北平原腹地的邢台市内,在京广和京九铁路之间的平原上,有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这座小山就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宣务山,又名唐山、尧山。
宣务山座落在我市隆尧县境内,历史上曾叫尧山,又名唐山,在今隆尧县城以西六公里,原唐山县城而今的尧山村以北4公里处,山由东北往西南走向,东西广三里,南北长七八里,海拨200米左右,主要由东麓的宣务山和西麓的尧山两座主峰组成,统称为宣务山,周围盘绕着许多公路,而围绕着山根下,路两旁而形成的错落有致的村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重镇——山口村。
历史典籍和古迹文物都载明,宣务山一带曾唐侯之故土,尧帝之封地,是我们祖先最早开始活动的地区之一。从《尚书》、《山海经》到《左传》、《史记》;从魏,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阚骃所著《十三州志》到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从隋、唐地理志到北宋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南宋罗泌所撰《路史》,从《大明一统志》到明末清初著名史地学家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从汉人建于山顶的尧祠,立于柏人城西门内的徐整碑到东魏武定3年修的彭乐记功碑,从元代郝经撰的唐帝庙碑、杨刚中撰的舜禹殿碑到清乾隆时柏乡县举人韩瑶撰的“万古流芳”碑,都记载着,宣务山是我们祖先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陶唐氏的封地,山以西的柏人城是他所建的国都。他曾在这一带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开发土地,种植庄稼,繁殖生民。
尧帝为了选拨继任人,他还在这里考查、接纳了舜,并从此把帝位禅让给舜了。舜的异母弟象曾住在宣务以东的固城,因此历史上山以东的隆平县曾叫象氏县,象城县;舜的继承人夏禺曾在宣务山以东疏导黄河之水,修成大陆泽(《尚书·禹贡》所谓“大陆即作”即此)。
唐山(尧山)是邢台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在历史长河中以尧山为中心形成的唐山(尧山)文化,是一种以对中华民族上古先祖黄帝尧舜禹的崇拜和纪念感怀为特征的历史文化,他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又增加了对明君郭威柴荣李渊李世民等帝王祖籍圣地和孔子西行停留地的纪念和感怀,这实际上表现了人民期盼我们的国家能多诞生一些治世明君和圣贤圣人,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承载唐山(尧山)文化的遗迹重多,有唐山(尧山)、宣务山、尧帝庙、大禹庙,舜帝庙,干言冈(轩辕岗)、大唐帝陵、柏人城遗迹、彦琮墓、尧台(宁晋县)、唐(尧)山县城遗址、孔岗孔庙、孔岗书院遗址等文物遗迹,但大部分文物有待保护和修缮。
唐山(尧山)文化的深刻内涵包含:黄帝居于轩辕岗、大禹治水于大陆泽、舜即位于尧台、孔岗孔庙遗址、孔岗书院遗址、尧都柏人、李渊李世民为祖上在故里耗费14年时间修建祖陵、此处为郭威柴荣和战国名将李牧和隋代高僧彦琮的故里等等
【尧山文化部分内容】:
黄帝居于轩辕岗--《诗经·国风·邶风·泉水》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即是歌颂黄帝来到唐山县的干言岗(轩辕岗),并定居成家,娶妻生子,发明了车。干言岗就是轩辕之丘。史记记载为黄帝故里。
大禹治水于大陆泽---部落首领,曾在邢台治理洪水,《禹贡》记载:“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其中绛水即为漳水,大陆即为邢台的大陆泽,《史记·夏本纪》也记载:大禹治水“至于大陆”,因大陆泽之由,今宁晋、任县、隆尧不少村庄留有大陆泽的印记:如宁晋有大陆村、泊里庄、东汪镇;任县有邢家湾;隆尧有泽畔村等。因而后世在尧山建大禹庙纪念。
舜即位于尧台-----邢台宁晋县“尧台”相传为尧禅位于舜处”,后此村建尧帝庙,以示纪念,故名尧台。《大麓试舜》与《唐山县志》所记“大麓弗迷,尧之所以试舜也,宣务山为大麓,……以此山为舜纳于大麓之迹”,此处,大麓就是指邢台大陆泽地区巨鹿一带。舜在巨鹿大麓接受三年考验---舜入于大麓(巨鹿),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史记·五帝本纪 第一》
孔岗孔庙遗址----为孔子西行周游地,相传”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即为此地,后世于孔岗建庙纪念,有孔子后裔迁居此地,守护此地。
尧都柏人---柏人城即今邢台隆尧西部双碑一带。尧曾以柏人为都。柏人城东不远有山,因尧登此山,观察洪水,访求贤士,故名尧山。史载:“柏人城,尧所都也”(见皇甫谧《帝王世纪》),后世于尧山建设尧帝庙纪念
据《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曾有千佛殿、同声谷石室、卧佛殿等古建筑。千佛殿为窟之主体建筑。历史上的宣务山石窟曾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当地人俗称“没影碑”;宋碑两幢,碑文刻有“大邢州尧山县隆胜寺”等字样。此外还有清乾隆间碑碣,内载“宣务山昔尧帝时尝登此山望洪水”。 宣务山上有三壁六窟,包括千佛堂、罗汉堂、心经石室等,共雕大小造像3500余尊,有资料说:“在千佛殿石室内外壁上刻有739龛,大部是一佛二菩萨,最大龛高0.8米,宽0.97米,并在此刻经三处。千佛殿,系南向室。高3.14米,东西长6.7米,宽3.03米,凿有一门二窗。殿内共有造像940龛,大部为0.13米高的小龛。龛顶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并有大唐贞观、贞元、政和等年号的铭文及题字。在千佛殿之西,为弥陀雕像。老弥陀头南脚北,长4.95米,俗称“睡佛”。
殿东为多心经石室,此为南向室,高1.97米,东西长1.86米,宽1.49米。石室正中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系“唐开元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柏乡县比丘妙竟敬造。”同声谷石窟石室,又名罗汉堂,在午佛殿之东南,系南向室,高1.95米,宽2.52米,长3.53米,后壁正中刻一佛,周围有十六岁汉像,系五代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三月十一日造。摩崖造像众多,造型优美别致。有的袒胸露臂,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涅盘长寂,特别是那侧身长眠的大睡佛独具一格的姿态,足以使人为之捧腹。明代有个诗人叫王都,此人是一个无神论者,他用诙谐的语言写了一首诗,诗文道:“爱闲常是到禅关,闻说弥陀入涅 ;可笑一身无力起,诳人犹道上西天”。
尧山历史名人,孔子,尧,舜,彦琮、柴荣、孔璠、冀进、赵渔、徐养元、张逵、张南等。
省级非遗:尧山(唐山)庙会
相传上古尧帝,曾长期活动于尧山一带。尧做为中国历史上仁德之君的典范,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更深入尧山一带的民心。因此,至少从汉代起,历代都在尧山之颠建有尧帝庙,千百年来,受到广大民众的祭祀和朝拜。至唐代,山上的石窟开凿后,朝拜尧帝和佛事活动同时兴旺,元代大德年间扩修了尧帝庙,刻立了由郝经撰文的著名大型“唐帝庙碑”,使朝拜尧帝的活动又达到一个新高潮。明朝末年,当地进士赵渔正式立尧山庙会,并把尧帝神化,与玉帝、孔圣人同供在“三天阁”内,又增道教、民间众神,使尧山庙会融民间信仰和物资交流于一体,延续至今,经久不衰。
尧山庙会历史悠久,涉域广大,形成以祭祀、朝拜尧帝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尧文化活动,形成当地纯朴、善良的民风和以尧帝为榜样的学风,因而是尧山一带成为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人杰地灵之乡。
尧山庙会是中国历史上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挖掘、研究和弘扬尧文化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