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65阅读
  • 9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178):崖州直隶州(三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4-24
崖州直隶州:冲,繁。隶琼崖道。崖州旧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升为直隶州。东北距省治二千六百八十里。广二百四十二里,袤一百七十五里。北极高十八度二十七分。京师偏西七度三十六分。领县四。东:回风岭。西南:澄岛山,一名澄崖山。东南滨海。东北:安远水自陵水入,西南流,至郎勇岭,歧为二:一西南至大?村入海;一西北流为抱漾水,过州治北,屈南为保平港,入港。北:乐安河,西南过多港岭,屈西北入感恩。东:多银水,一名临川水,出黎峒,东南与三亚水合,又东南为榆林港,入海。有乐安、永宁二巡司。盐场曰临川。

感恩难。州西北百九十五里。旧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来属。东:大雅山。东北:九龙山。西滨海。东南:龙江,出小黎母山,西南流,别出为感恩水,迤西至县治北为县门港,入海。其正渠西北过北黎市为北黎港,又西南入海。乐安河出州,西北流,入昌化。

昌化简。州西北三百六十里。旧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来属。东北:峻灵山。东南:九峰山。西北滨海。南:昌江即乐安河,自感恩入,至县治东南,歧为二,西南出曰南崖江,北出曰北江,皆入海。又安海江出东北歌谤岭,西北至儋州入海。

陵水难。州东北二百一十里。旧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来属。西:独秀山。南:多云岭。东南滨海。有加摄屿、双女屿,在海中。西北:大河水,出七指岭,东南过博吉岭,屈南为桐栖港,又东入海。又南,青水塘水出西北狼牙村,东南流,至县治西,别出为笔架山水,与大河水合,潴为灶仔港。屈西南,至新村港口入海。有宝停巡司。

万冲,繁。州东北三百七十里。万州旧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降为县,来属。东:东山。北:六连岭。东南滨海。海中有独洲山,其下曰独洲洋。西北:龙滚河,出纵横峒,南屈而东,与流马河合,又东北入乐会,屈东南复入县北。东别出为莲塘溪,屈北至乐会,合万全河。其正渠,东南过连岐岭入海。又都封水亦出纵横峒,东南流,歧为四派:曰和乐港,曰港北港,曰石狗涧,曰金仙河,至县治东北入海。又南,踢容河,出西北鹧鸪山,东南至瘦田村分流,与石龟河合,又东南流入海。有龙滚巡司。盐场一,曰新安。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4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4-24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多姿多彩。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

  三亚地名的由来与三亚河的名称紧密相联。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最大的宁远河、藤桥河;其次为三亚河、大茅水、龙江水等。

   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

   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为三亚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4-24
东方历史悠久,行政区划多变。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置县;隋大帝三年(607年)为感恩县,以感受恩水为名;1949年12月与昌江县合并为昌感县;1952年4月组建东方县(时称小县),县政府设在东方村,昌感县仍存在;1958年底,东方小县、昌感、白沙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大县)。1959年县政府迁八所。1961年5月,三个县分出,分别恢复设置白沙、昌江县,昌感县撤销,将原东方小县的区域范围扩大成立东方县,县政府设八所,县名因原东方小县政府驻地东方村而得。1987年12月东方县改为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3月设市,撤销东方黎族自治县。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4-24
乐东县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四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县。乐东县是将昌江、感恩、崖县部分黎区划设的,治所设在抱由峒。追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崖州曾在抱由峒南6千米的瑞芝山建筑“乐安城”。明清二代均设“乐安营、汛”。据《崖州志》载,“乐安水(今昌化江)源出五指岭,西南流,至乐安汛地”,故“乐安城”以“乐安水”为名,而乐东县则是由“乐安城”演变而来。1950年解放,属海南行政公署管辖,1952年7月报日后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乐东县,设立乐东黎族自治县,划归海南行政区管辖。1988年海南建省,属海南省直接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4-24
昌江古称至来,后称昌化,为汉武帝开拓之疆域。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至来县,属儋耳郡地,昭帝年间属珠崖郡地,东汉建武帝年间属崖州地。隋大业三年(公园607年),改为昌化县(将至来县拆义伦、昌化、吉安三县,昌化、吉安设在今昌江县境内)。唐贞观年间撤昌化,置吉安县,辖于岭南道,五代属儋州,归南汉。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儋州为昌化军,废昌化并入藤桥镇,元丰年间复置昌化县。元、明、清因之。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昌化县易名为昌江县,隶属广东省管辖。1949年1月,昌江县与感恩县合并为昌感县。1958年12月,昌感、白沙、东方三县合并为东方县(时称东方大县)。1961年6月,三县分设,新置昌江县。1987年12月30日,改名为昌江黎族自治县,1988年4月海南建省后,直辖于海南省。昌江境内,世居着汉、黎、苗等民族。现辖7个镇174个自然村,其中黎族村庄103个,设有居民委员会7个,村民委员会69个。全县人口23万。

自古以来,昌江县城屡经变迁。西汉置至来县,县治设在今昌化镇旧县村,宋代昌化县移昌江二水州中(即今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东侧),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又迁千户所(即今新城村),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84年)又重迁回昌化城。1961年6月后,昌江县人民政府一直设在石碌镇。石碌镇以石碌岭得名,1964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昌江县县城。石碌镇位于海南岛西部距海口市190公里处,坐落在石碌河中游,原是黎族居住得山区,300多年前因在此发现铜矿,民间开采,始有儋州人迁居,尔后迁居者众,设店营商,渐成集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4-24
关于陵水置县的时间,历史记载不一。有人认为隋大业六年(610年)置陵水县。也有人认为,陵水县在唐武德五年(622年)始建。前者依据《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记要》等历史文献。《大清一统志》卷四百五十二载:“汉珠崖郡地,隋大业六年,分置陵水县,属临振郡。宋熙宁七年(1074年),省(降)为镇,入万宁。元丰三年(1080年),复置县,属万安军”。历史、地理文献《读史方舆记要》卷一百五载:“隋大业六年置县(陵水),属珠崖郡”。

  《海南省行政区划史研究》第33项载:“梁、陈朝代,海南立崖州。隋大业三年,改崖州为珠崖郡。大业六年,析西南地置临振郡。领宁远、临川、廷德、陵水四县”。《辞源》、《辞海》关于“陵水”的注释,均注为隋置县。后者依据清代人修篡之《琼州府志》和《陵水县志》之记载。据查《琼州府志》关于隋朝琼州府“沿革”的记载十分简单,仅五十九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高道标集众编“县志”时,也苦于陵水“地处僻陋,文献无徵”,只好“以目之所观,耳之所闻,口之所诹,获一言即投诸箧及旧志之曾收入者,细为编辑”(见《陵水县志》高首标“序”)。从而得知,当时高首标编志时,就考虑到找“文献”作依据。但是,因“地处僻陋,文献无徵”,没有确凿的资料参考。

  关于陵水县治所的记载,唐代以后的记载相一致,隋朝的县治所记载不一。有“故城在陵水县东北”。又有“陵水县署隋始位于桐栖港(今长城同多)。唐代立于陵水峒博吉村(今椰林里村)。宋朝址未变。无初(1271年)迁南山头(今椰林城东)。皇庆年间(1312)—1313年)迁龙头村(今三才镇后港村北)。后迁港门(今长城乡城坡村)。明正统五年(1440年),知府程莹奏迁南山所(今陵城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4-24
陵水县历史悠久,自隋大业六年置县至今,已有1381年的历史。根据历代陵水毗邻县的建置资料和清代绘制的“陵水县全图”来看,历史上陵水县域最狭小的时期是唐朝龙朔2年至五代十国期间(公元662年—907年)。五代以前,万安州统万安、陵水、富云、博辽四县。据《海南岛史》记载:“五代期间,万安州省去富云、博辽两县”。又据清乾隆《陵水县志》记载:“富云县博辽县俱在陵水,遗址尚存,县治南兴调乡”(光坡、黎安)。可知,五代期间,撤消富云、博辽两县建置,合并入陵水县。并前的陵水无疑上狭小的。县域最宽广的时期,是清康熙至民国二十四年一段较长的时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政府在陵水县设宝停营(后营改为司、驻地今保城镇)。清康熙年间,保亭大部地域为陵水县所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设保亭县”。当时陵水的疆域,广九十里,袤(纵长)一百五十里,县城距县东三十里,大海西六十里,黎峒南六址里,崖州界北九十里,万州界东南至海三十里,西南至崖州界六十里,东北至万州界九十里,西北至黎峒一百三十里。相当于今陵水全境和保亭县的保城镇、六弓乡、什玲镇(七弓)。通什市的五指山。万宁县的新梅、南桥乡,礼纪镇以及琼中县的水满峒。白沙县的南流、十万峒等,土地总面积约1980平方公里以上。管辖六乡九图(乡为汉制,图为住近汉人的黎族基层组织)和宝停司、捕衙等。六乡九图是:岭脚乡一图,乌石乡一图,兴调乡一图、二图,岭脚乡一图、二图,那亮乡一图、二图,石岭乡一图。宝停司管辖“生黎”十八弓,五十五村。“熟黎”十四弓,四十七村。捕衙管辖“熟黎”六弓,二十三村。“生黎”和“熟黎”,是历代封建王朝分化黎族人民的一种伎俩。所谓“生黎”,是指“世代不服王化”,不供赋役之意。原指环黎母山下之黎族。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4-24
万宁县位于海南省的东南偏东部,它东濒南海,西与琼中县交界,东南与陵水县毗邻,北与琼海市接壤。万宁县,在汉代属珠 崖郡紫贝县地。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平昌县拆置“万 安县”,隶属琼州;龙朔二年(662年)增设万安州;天宝元年( 742年)改州为郡;至德二年(757年)改万安为“万全郡”。迨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始设“万宁县”。绍兴十三年(1143年)复置万安军。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万州。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复改为万宁县,县名沿用至今。万宁县城万城镇,处于万宁县域的东部,已有136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海南有数的几座著名古城之一。自唐代贞观五年(631年),万宁设县,到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1280年悠悠岁月中,古万城历经反反复复的郡、州、县、军等行政区划的改制更迭,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 最后一次撤州并县,才稳定至今。在唐代,县城原地在今日万宁县大茂镇旧州村一带,距今万城镇东北面约9公里处。到了宋朝,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需要,才从 旧州迁徙来今日的万城。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4-24
 保亭县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四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县。保亭县是将崖县、陵水、万宁、乐会、定安部分黎区划设的。因清朝曾设“宝亭营、汛”而得名;另有一说是清末冯资材(宫保)征黎时带兵驻此,建亭一座,后人称为“冯官保亭”,日久简称“保亭”,县以亭名。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保亭县,设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自古代建制开始至民国期间,通什原属保亭管辖。1950年春,通什获得解放。1952年初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第二年,自治州首府从乐东县抱由镇迁驻通什。从此,通什便成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通什市(县级市)。“通什”,黎语原称“冲山”,“通什”二字是以黎话语音用汉字海南话音注写的。“通”为树下,“什”为田地,全起来的意思是:高山上许多古树包围着一片田地。1987年1月25日,通什市正式成立,辖南圣、冲山、毛阳、番阳4个镇和五指山、红山、毛道、畅好、保国5个乡,还有1个国营农场。面积1129.98平方千米。
  2001年7月5日,民政部批准同意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8月18日,举行五指山市挂牌仪式。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4-24
琼中设县,始于1948年2月,由中共琼崖特委设置,其时隶属中共琼崖东区地委管辖,治所设于平南。1949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划邻县部分黎境,恢复琼中县建置,成为毗邻四周九市县,位居五指山腹地、琼岛中部的县。县名“琼中”就是由于地理位置而得。1952年7月后,琼中县归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后改为自治州)人民政府管辖。1987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琼中县,设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划归海南行政区管辖,县委、县政府驻地设在营根镇。1988年4月海南省成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属海南省直辖。

屯昌县是个新置县,其前身是1948年2月17日琼崖区党委在第二执委会上宣布的,由澄迈县的第二区(今该县的西昌乡)、琼山县第六区(即现在的新兴镇、大同乡、屯昌镇、黄岭乡、藤寨乡、南坤镇)组成的新民县。1949年2月2日,南吕、乌坡、枫木、北海、岭门乡成立定西特别区(相当县级建制)。1950年5月,定西特别区并入新民县。因同辽宁省新民县重名,1952年国务院为了便于管理,遂将海南新民县,以其治所之名,更名为“屯昌县”。屯昌县人民政府的驻地在屯昌镇。据传,屯昌原为荒地,明末清初战争频繁,我国东南沿海避荒逃难之民,纷纷南逃来此屯荒、垦植,以图昌兴,故名“屯昌”。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