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岳恒山一曾经的燕赵第一名山 五岳之中北岳恒山有两个,从春秋战国时期有五岳之名开始一直到明朝后期至清代初期,指的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古恒山(俗称大茂山)。明末清初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被封为恒山。所以
中国清代以前的古籍记载北岳恒山是河北省的恒山。
从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
历史中,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是河北省的大茂山,这些都有史书记载,无可争辩。自秦代至明代,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北岳庙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现在仍为国家级文物单位。
典籍北岳
以下典籍所记北岳恒山均指河北省的古恒山。
《舜典》:岁十一月朔,巡狩至于北岳。
北岳恒山早之名最就见于〈尚书·禹贡〉《禹贡》:太行,恒山。
孔子编定的《尚书》中“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月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
战国成书的《周礼》中首次提到五岳《周礼·职方》中,并州,其山镇曰常山(恒山)。
司马迁著《史记·封禅书》中也提到五岳。汉武帝时正式创立五岳制度。
《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诏,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大茂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尔雅》:恒山为北岳祠典,五岳之一也。
恒者,常也,河北省古代之常山郡、恒山郡均源于此。本来原设置为恒山郡,汉文帝时避讳更名常山郡,所谓常山赵子龙,也就是恒山赵子龙。
古恒山位置 北魏郦道元所作《水经注》载“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 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与大岭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岭下,
东北流出峡,峡右山侧,有祗洹精庐,飞陆陵山,丹盘虹梁,长津泛澜,萦带其下。东北流注于滱”。通过滱水和恒水可以确定古恒山位置。(滱水今唐河,恒水今横河)
北宋沈括所作《梦溪笔谈》载“北岳恒山,今谓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属契丹,以大茂山分脊为界。岳祠旧在山下,石晋之后,稍迁近里”。
《中国历史
地图集》载明,自春秋时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阳和涞源之间,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朝,恒山才标注在山西浑源。
《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指出,北岳恒山在曲阳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曲阳,明代始以山西浑源的玄岳为北岳恒山,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岳于浑源。
古恒山佐证 定州奏,大风雹,北岳庙殿宇树木悉摧败之。因山立庙,即今天曲阳北岳庙。
恒水从西来注(《水经注》),是以山名来命名
河流名,即今天横河。
代郡,秦置。莽曰厌狄。有五原关、常山关。(《汉书 地理志》),是以山命名关隘,即今天倒马关古代也称作鸿上关,是明朝长城内三关之一,在恒山北麓。
太后欲王吕氏,乃先立所名孝惠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其中以
地名册封王位。年六十二卒,后以德裕贵,追赠中书左丞,封恒山郡公,谥正毅(《元史 列传》),以地名封公爵。
常山由来,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把恒山改名常山。
赵王遂立二十六年,孝景时晁错以过削赵常山郡,诸侯怨,吴、楚反,遂与合谋起兵。(《汉书 列传》)己亥,恒山郡太守颜杲卿败何千年,执之,克赵、钜 鹿、广平、清河、河间、景城、乐安、博平、博陵、上谷、文安、信都、魏、邺十 四郡(《新唐书 本纪》)。皆是以山名而定郡县名。即现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及周边正定、元氏等地,正定即是常山郡治所。现在正定县的一些地名和企业名中还可以经常见到“恒山”。
曲阳县因地处古北岳恒山弯曲的阳面而得名。
《五岳真形图》其中北岳真形图有载北岳恒山,在定州曲阳县,是长桑公真人得道之处,天涯、崆峒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咢,封号“安天元圣帝”。北岳者,主世界江河淮济,兼四足负荷之类,管此事也。五岳真形图石碑在泰山和嵩山均有相同记载,据传日本根据泰山真形图和泰山等高线对比,得出中国古代发达的地理勘测技术,那么若是研究北岳真形图恐怕要在河北而不是山西浑源了。
《孙子兵法》中载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所谓灵山出灵物,常山蛇阵中国古代著名军阵。
古北岳自然风光及历史简介 古北岳恒山自然风光奇特,具有山下石奇,山上林奇,山巅庙奇的立体景观;古北岳又是一座道教、佛教圣地,现存有庙宇十几座;古北岳还是著名的革命战争纪念地。 古北岳有数以百计的天然景观,北沟山泉汩汩,溪水瀑布巧点其中。南端阴云雾罩的绝壁上,有一眼黄龙洞,洞中碧水常年不断,盛夏冰凉刺骨。此外,还有72眼天井隐藏在悬崖峭壁中,顶峰南侧有数百亩的开阔地,碧草如毯,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犹如仙境。每逢冬春,山顶积雪数日不化,“恒山积雪”为唐县古八景之一。 古北岳是中国道教的圣地。《道教神仙》载,茅盈于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至恒山修道,时年18岁。遇王君拜为师,授“至真上道”,行“服饵调神”之法,边修道边采药,为民治病。曾访名山洞府,川于龟山遇西王母,授其“玉佩金铛”之道,“太极虚真”之经,遂归恒山北谷。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返家,时年49岁。南朝梁陶弘景创道教茅山派,以茅盈兄弟三人道成后,至茅山掌教而命名,奉茅盈兄弟为茅山派祖师爷。 《中国道教》卷四载,道教视恒山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之地。《云笈七签·三十六洞天》称恒山为三十六洞天的第五洞天,曰总玄洞天,在河北曲阳。名道士司马承祯《上清天宫府图经·三十六小洞天》谓“北岳常山洞,周回三千里,号曰总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西汉)真人郑子真治之。”《畿辅通志》载,北魏北天师道祖师寇谦之的弟子李皎,至恒山修道,年90颜如少童。东晋名道士葛洪《枕中记》称,恒山为太恒山,亦称恒宗,命岳茂丘。巅名天峰,岭下建北岳观,峰上建后土祠镇之。北岳观前风似虎吼,名虎风口,得一庵在虎风口上。道教《福地记》载,有太元云泉,上建龙泉观,观北峰之顶,有琴棋台,会仙府在琴棋台下,又东北有白云堂。初入山有道名步云路,行数里有翠云亭,上亭坡名望仙岭,东半崖有集仙洞,西面有德真洞、还元洞、白龙洞等,西北有金龙洞(龙王庙,称总真观),洞外有寺。《枕中记》所记北岳观,郦道元《水经注》称恒山下庙,此处旧有下阶神殿,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晋、魏改有东西二庙(东庙即今曲阳城之北岳庙,西庙即阜平台峪之北岳观),庙前碑阙、坛场相列。东汉光和四年(181年)恒山下庙碑刻有常山相冯巡之讳名。《畿辅通志·金石》称古恒山北岳观为西汉所建。 《旧唐书》载,张果(八仙之一张果老)者,不知何许人也,(武)则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后人复见之,往来恒州山中。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恒州刺史韦济以状闻,又遣中书舍人徐峤赉玺书以邀迎之,果随峤至东都(洛阳)。后恳辞归山,赐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乃入恒山。金大定时期(1161—1189年),陈真人,字道益,住持葛公山清虚观。大定九年(1169年)于恒山建渊静观。建于金元碑刻者,有恒山各宫观提点道士多人。如蒙古宪宗时任真君观提点的杜志寥,于宪宗二年(1252年)至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建真君观。元英宗(1321——1323年)、泰定帝(1324——1328年)间,孙道微、赵道祥、彭正忠任北岳庙住持、提点。 古恒山还是一座释家名山,东晋中国十大名僧之一的释道安,于永和十年(354年)率500信众至太行恒山建寺塔,传教说法,各地慕名而来听道安经论,后成为一代佛坛宗师的慧远及其弟慧持,即于此时来恒山学道受戒者,形成以道安为核心的恒山佛教僧团。由于少数民族在河北的战争,政治动乱,天灾频繁,道安师徒无法立足于河北,于东晋隆和元年(362年)率数百人的僧团至河南王屋女林山(河南济源县境)。 传古恒山有72座庙宇,现在山阳褶皱处,寺观遗迹随处可见。由于战乱,遭到破坏。该山曾有万余铜神像,其中一尊耳朵眼里能容4人打牌的铜像,均被毁。金龙洞口的圣母五龙庙,一进两殿,依山傍水。旧县志和庙中13块残碑载,该洞旧称总真观。碑载,传汉末于吉得神符与此,宋守臣薛安抚三诣洞祈雨,敕封利泽侯,复加爵明惠公。旧县志载总真观建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 古恒山现有北岳庙、玉皇庙、三宵圣母庙、药王庙、眼光庙、关帝庙等10余座,唐县和涞源分别在古恒山东侧、北侧建有北岳行宫。阜平县祭北岳为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十五日,涞源为三月十八日。
北岳诗词北岳庙朝代:唐代作者:贾岛天地有五岳,恒岳居其北。岩峦叠万重,诡怪浩难测。人来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时起霖雨,一洒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国。恒岳晨望有怀朝代:唐代 作者:李夐二仪均四序,五岳分九州。灵造良难测,神功匪易酬。 恒山北临岱,秀崿东跨幽。澒洞镇河朔,嵯峨冠嵩丘。 禋祠彰旧典,坛庙列平畴。古树侵云密,飞泉界道流。 从官叨佐理,衔命奉珍羞。荐玉申诚效,锵金谅有由。 郊原照初日,林薄委徂秋。塞近风声厉,川长雾气收。 他乡饶感激,归望切祈求。景福如光愿,私门当复侯。 登恒山金·元好问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灵境在,奠位岂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跃,山界楼观苍烟屯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元都门 其他恒山有关诗词渡河北年代:【南北朝】作者:【王褒】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送郭乂杂言朝代:唐代作者:岑参地上青草出,经冬今始归。博陵无近信,犹未换春衣。 怜汝不忍别,送汝上酒楼。初行莫早发,且宿霸桥头。 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早年已工诗,近日兼注易。 何时过东洛,早晚度盟津。朝歌城边柳亸地, 邯郸道上花扑人。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 曾上君家县北楼,楼上分明见恒岳。中山明府待君来, 须计行程及早回。到家速觅长安使,待汝书封我自开经望湖驿朝代:唐代作者:韦镒大漠无屯云,孤峰出乱柳。前驱白登道,顾失飞狐口。 遥忆代王城,俯临恒山后。累累多古墓,寂寞为墟久。 岂不固金汤,终闻击铜斗。交欢初仗信,接宴翻贻咎。 埋宝贼夫人,磨笄伤彼妇。功成行且薄,义立名不朽。 莫慎纤微端,其何社稷守。身殁国遂亡,此立人君丑。
真定怀古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西来闻雁声。主父故宫秋草合,尉陀荒冢莫烟平。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过曲阳谒岳庙年代:【明】作者:【尹耕】恒山结秀自吾乡,祠殿千秋起曲阳。 飞石不传秦岁月,断碑曾勒汉文章。 望连牟那三关近,势压滹沱九曲长。 天子只今忧北伐,愿封玄塞作金汤。
送杨侍御按真定年代:【明】作者:【谢榛】君从淮海动威声,燕赵乘春复此行。 世事忧深持白简,天骄乱后惜苍生。 马经滹水鱼龙避,霜下恒山道路清。 遥夜乌啼何限思,坐看孤月度严城。
送陈永和钧改官之真定学曩府君教处年代:【明】作者:【高叔嗣】厌事尝疑抛县印,之官又见向儒宫。 城临沱水新桥在,路绕恒山旧驿通。 乍到士人应认姓,试询父客几成翁。 经中更废蓼莪讲,坐处青毡恨颇同。
曲阳北岳庙
北岳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年间(500~512),为祭祀北岳之所,历代沿袭成制,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均在此遥祭北岳恒山。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曾重建北岳庙,嗣后历代均有程度不同的修补与扩建。北岳庙主要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御香亭、凌霄门、三山门、飞台殿遗址和德宁之殿。两侧还有一些碑亭。清初以后,改祀山西浑源。现存北岳庙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永平年间(500-512年)。
北岳庙是皇家贵族为祭祀“北岳恒山之神”而建立的,故名“北岳庙”。北岳庙,坐落在曲阳县城内西侧。庙内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并建有碑廊、石刻馆、博物馆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公元500-512年),而后,唐、宋、元、明、清诸代屡加修葺。北岳庙占地长542米,东西宽321米,总面积为17.4万平方米。其建筑格局,采用的是以中轴线为主,西厢对称的与古典建筑形式。庙内主体建筑“德宁之殿”在中轴线北端,往南依次建有飞石殿、三山门、凌霄门、御香亭、朝岳门、午门等。正殿两侧为东、西昭福门。还有碑楼等其它建筑8座,散建在中轴线两厢。
北岳庙最为壮观的是“德宁之殿”内的壁画,殿内东、西两壁有高大的壁画,高6.5米,长17.6米,有唐代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天宫图”,北山墙背后绘有巨幅彩色壁画“北岳恒山神出巡图”,壁画高8米,长27米,东西两侧壁画各高8米,长18米,壁画总面积为504平方米。壁画内容:东壁画为《云行雨施》,绘有众多天神、地祗,兴云布雨,普降甘霖,为民造福的形象,最大的人物高达3.3米;西壁画为《万国咸宁》,画的是众天神胜利完成兴云布雨的任务后偃旗息鼓、得胜回宫的情景。西壁的天神(钟馗)是全幅壁画之精华所在,肌肉粗健、相貌狰狞、横枪倒戈、腾空飞奔。两壁画共有人物73人,众多任务形象无一雷同,个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北山墙壁画是《北岳恒山神出巡图》。相传曲阳北岳庙壁画人物与赵县柏林寺壁画上的水皆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所以有“曲阳鬼,赵州水”的传说。曲阳的“飞天神”和当年赵州(赵县)柏林寺大殿壁画上的“水”均为唐代吴道子所画,故有是说。[2]
北岳庙内存有碑、碣、经幢200多通,并建有碑廊、碑楼,是河北省最大的碑群之一。从时代上说,自南北朝北魏、北齐、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各代碑刻俱全,跨越1500多年。碑刻内容多为历代重修北岳庙的记载和祭祀北岳之神的祭文,也有的用诗、词、歌、赋记的观后感。从书法艺术上讲,真、草、隶、篆和行书等字体均有。碑刻中最早的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刻制,是全国现存碑刻中极为宝贵的稀世珍品。有“大唐定州北岳恒山灵庙之碑”、“大唐北岳祠碑”、“大唐北岳神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安天王庙之碑”、“大宋重修北岳庙之碑”、“苏轼诗词碑”、“大元封加北岳手诏碑”等,堪称书法艺术的宝库,为我们研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北岳庙内建有雕刻艺术馆,保存古雕刻100多件。其作品有人物、动物、佛像、经幢等,尤以“西汉石虎”、“北魏石狮”、“北魏背光千佛像”、“唐代石灯”、“唐代大佛”、“石佛笑和尚”、“金代经幢”为最佳。作品造型优美,刀工细腻,线条清晰流畅,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石雕艺术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河北省北岳庙 [ 此帖被hurry21在2016-06-22 17:1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