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46阅读
  • 5回复

[现势沿革]1985全国乡镇数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4-09-23


请问1985年的“乡”是怎么定义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乡”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4-09-23
以下是引用译孔在2004-9-23 11:39:58的发言:
请问1985年的“乡”是怎么定义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乡”



当时是撤销人民公社高峰,一个人民公社设一个乡,而由于每个人民公社只有10几个脱产干部,所以人民公社多一点农民负担不严重,而改为乡以后每个乡都有几百个公务员,农民负担开始重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又搞乡镇合并,可又产生了已经是公务员的人分流问题。问题回过来看,其实只要改变人民公社的经济运行体制,把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废除,没必要把人民公社改为乡,即使改为乡也应该维持人民公社时期的干部队伍规模!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4-09-25
好多乡。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9-25
确实,县-区-乡(公社)时期,乡是很精简的机构,区里的机构和现在的乡镇差不多。后来合并乡镇之后,区所在的乡镇机构一个不少,其他乡镇增设机构,形成了目前的状况。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9-25
广东这么夸张?? 是广西的20倍不止..
当时广西的乡镇总数和现在都相差不大...
感谢蛋炒饭.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1-01-06
本来在58年大跃进过程中,很多地方受各级干部鼓动,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甚至“一县一社”。其实当时行政区划也掀起了三、四个县合并为一个县、几个专区合并为一个专区的风潮。到了1960年初冬开始对各级干部“民主补课”,纠正大跃进错误,“反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生产风、干部特殊化风、强迫命令风),到1961年在总结正反两方面教训基础上,出台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全国试行。这个条例就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人民公社的性质、职责、机构组成、工作方式等等。在“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缩小了人民公社与生产队规模。特别是在南方,一个社3000-5000人,大队千人以内,生产队在百人左右。这样县-社之间就需要设区来行政管理与生产服务。

总结起来,县-区-社(84-92年的小型乡)的体制根源是人民公社主要职责是搞好农业生产,因此规模要适当,结合当地实际不能太大。而九十年代以后,乡镇主要职责是作为一级政府收税费、提供社会基础服务(如教育)、不再承担生产经营,所以要通过合并区乡镇来提高规模、降低负担比例。



周总理1971年11月14日接见韩丁一家时的谈话(网上有全文),对农村基本的组织规模有解释:

我们只是提了个方向,像大寨这样的榜样,一个别人学得了的榜样。一旦你有了一个榜样,你就需要去宣传它,鼓励人们去学习它。但是要灵活的,因地适宜地去做。我们只是提个方向,办法各个自己办。否则大家都跑到大寨去,如同去“取经”,那么只有栽跟头。  

比如,大寨是大队核算。80多户,450来人。但是河北平原很多小队都这么多人。在那里也变成大队核算就不好了,那就是平调了,生产多的倒不如生产少的了。农民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实际上国家规定,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以生产队为核算基础。著名的小岗村在79年之前就是一个生产队而不是生产大队。】  

有些地方正好相反。如西南部的山区,有些大队只有几户到十几户。如果把这些小的核算单位像大寨那样合到一起,天天为了记工分山上山下的来回跑也不好。云南山很高,山上山下是一个大队。山上冷,山下热,上下差别很大。虽是一个山,还是分成两个小队好。  

大寨的核算制度,大寨的石窑洞不要机械地照搬。大寨人原来住的也是土窑洞,一场大洪水把多数的冲垮了。陈永贵就带领大家建造了一排一排的石窑洞。这样以来家前的小菜园没有了,也无法各自养猪了。如果其他的村子也这样办,那就糟了。大多数地方群众的觉悟还达不到取消自留地,取消自家养猪的地步。  

所以我们要学不是大寨的核算单位或居住方式那些具体内容,而是要学大寨人如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如何切实地把他贯彻到自己的日常实践中去。我们要学的是大寨先公后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精神。  

完美无缺的榜样和典型是没有的,沙石峪也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张庄,沙石峪,西沟都有优点。我们要每个县,每个省,每个市都要建造自己的大寨。各地有各自的大寨,各地情况不一样,不要都从千里外来学大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