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于日本,与印度相当。
众所周知,年降雨量400毫米,是树木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按照这个标准,地理上有一个著名的瑷珲—腾冲线:从黑龙江瑷珲起,经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到云南腾冲。不包括海洋面积,这条线把中国分成了两个部分。东南一侧仅占国土总面积的36%,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森林面积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94.4%。西北一侧则多为荒原荒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耕地却占不到10%;森林占不到10%;人口仅占5.6%。
所以,以我国适宜人类生存的东南一侧为主体计算。则
人口为 13.28亿 X 94.4% = 12.54亿 (人口基数为2008年底)
土地面积为 960 X 36% = 345.6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为 12.54亿 / 345.6万平方公里 = 362.8人/平方公里
实际上,我国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即占我国人口主体94.4%的地区的人口密度为362.8人/平方公里。
而我国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北一侧,占我国人口数5.6%人,居住着我国64%土地面积。
所以,我们应该以我国主体人口94.4%所在地区的人口密度作为实际的衡量对比标准。
世界主要大国的人口密度如下(单位:人/平方公里):
日本 339
韩国 508
印度 368
巴基斯坦 206
孟加拉 1023
越南 256
菲律宾 298
泰国 126
印尼 128
英国 248
法国 111
德国 231
意大利 192
西班牙 86
美国 33
加拿大 3
澳大利亚 2.6
巴西 22
阿根廷 14
墨西哥 54
俄罗斯 8
乌克兰 78
埃及 79
尼日利亚 143
刚果 金 26
爱辉-腾冲线 简介
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在地理学(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以及人口学上,具有重大意义。
划分位置
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划分意义
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
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就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我国人口地理和农业地理方面第一批论文。其中,最重要的论文包括《中国人口之分布》。
《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着重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特别是我国东南部和西北部在人口密度方面的鲜明对比。我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而西北部地广人稀。这是人所共见的。
文章中称:“今试自黑龙江的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文章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之腾冲的直线。根据作者当时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36%的土地,养活全国96%的人口。反之,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就是说,同全国平均密度相比,东南部高出2.67倍,而西北部仅及其1/16。在二者之间,平均人口密度成42.6与1之比。
很明显,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发展与验证
(一)与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对比
观察胡焕庸的人口密度地图(1935),发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南沿海,其中以长江三角洲为最大的人口稠密区。其次的人口稠密区分布在华北平原、江淮、四川盆地和京广沿线。 那时,全国人口4.58亿。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前夜,东北已沦于敌手,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西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人口稠密的东南半壁,大多为战火蹂躏。建国后,鉴于当时的情势,政府发动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西移,如屯垦戍边、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等。
大半个世纪过去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口增长到13亿。令人震惊的是,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结构竟“巍然不动”。根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与胡焕庸1935年的图相比,分布的大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揭示出了更为细致的纹理。
由此,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其后面应是某种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规律。
(二)与2000年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比
李强、张海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抽样数据研究了这个问题,结论是: 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十分活跃的几个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在吸引农业外来人口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第二,上海、北京两个超大型城市对于非农业人口的吸引力非常大,其外来人口的构成与其他省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 第三,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呈现人口正向的净输出状态。 第四,西部地区对于人口的吸纳能力仍然非常有限。
由此,我们看到,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格局不但没有缓解的痕迹,相反有更为加重的趋势。
[ 此帖被hechengzi在2009-06-18 12: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