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55阅读
  • 6回复

[古今综论]曾经的“松花江”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9-23
近日查资料发现在1898年毛子在哈尔滨设置过“松花江市”,直到1903年7月14日,经过哈尔滨人民的不懈斗争,才恢复了"哈尔滨"原名,"松花江车站"也改称"哈尔滨车站"。
但网上的资料很有限,不知道哪位达人有详细的资料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9-23
http://218.10.232.41:8080/was40/detail?record=12&channelid=14141&presearchword=

地名哈尔滨的误释  
      
    地名哈尔滨的词义,自金兴以来近千年,本无争议。被随心所欲地杜撰,始于1898年帝俄筑路当局改哈尔滨为松花江市的事件。俄国筑路当局当时的易名方案,据《白山黑水录》揭露,除松花江市,尚有新哈美和新尼喀来斯克两个名字。
    哈美(Hamah)即哈马,现为叙利亚一都市,位于阿西河畔,古代属于耶路撒冷(犹太)王国。639年始隶阿拉伯,继即并入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叙利亚亦归法国代管。俄国筑路当局想改哈尔滨为新哈美,无非是借哈美城的这一段历史遭遇,表示也要在远东通过占领一个城市,进而吞并一个国家的半壁江山的野心而已。尼喀来斯克,即苏境尼古拉耶夫斯克,位于黑龙江口,自古是我国北疆的重镇,古称庙街,元明女真语作Mankagin(满泾)。1858年及1860。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授权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等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北京两条约,满泾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除江东六十四屯等地段)百余万平方公里土地,遂尽为帝俄侵夺。
    这两个名字,赤裸裸地暴露了俄国对我东北领土的侵略野心,在《北京条约》之后仍然有增无减。正当我国辛亥革命时节,俄国关于新哈美的设想,通过柯鲁鲍特金将军炮制的奏谏专著《中俄问题》具体化为:从新疆的汗腾格里峰到海参崴取一直线,妄图以此线为界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这就是说,《中俄问题》这部极。富权威性的著作所披露的俄国宫廷密议的远东政策,业已把我国的新疆、内蒙一部和东北的全部土地划入了它的版图。当时,列强中亡我之心可谓无一不有,而堪称一最者,却唯俄莫属!
    可能是由于这两个拟议中的地名,无论哪一个都未免显得太露骨,所以,当时就由俄国人自己否决了。随后,松花江市的名称,也在哈尔滨人民的强烈。反对下,于1903年7月14日撤销,当年上海出版的《俄事警闻》,就这里的人民为此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曾做过独家报道。
    任凭俄国人机关算尽,地名还是没改成。接着,俄、日两霸便争相篡改哈尔滨的词义与地方沿革,掀起又一场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风波。及至日伪时期传讹愈盛,流毒愈广,致中外轻信者大有人在。
    利用各种文字讹传哈尔滨的词义与沿革,最早出自三种书:一为1922年东省特别区东陲商报馆发行的《哈尔滨指南》(作者殷肇瀛),一为1923年东省铁路公司编印的《东省铁路沿革史》(俄文),一为1933年日本以日、中、俄三种文字出版的《大哈尔滨案内》。
    《指南》记:"哈尔滨三字,系满语译成汉文,即打鱼泡之含义,或译为晒鱼网三字。"殷文,仅举此一说。关于沿革,该书亦误将"前清时代为阿城副都统.(应为阿勒楚喀副都统——笔者)所辖"的傅家甸一隅,视为哈尔滨的全境,因谓:"在中东铁路未筑之耐,松花江畔仅三、五渔人、舟子萃居一处,不过为萧瑟寒村而已。"
    《沿革史》记:"这个新兴的城市保留了满洲的传统名称--哈尔滨,它无疑是满语的单词,词义在很古远的某个时候便被人们遗忘了。它很可能是取自从前某个强大的统治者的名字。"文后,作者附注:"另有一说,以为这个单词是从汉语的'好滨'音变的。"接着该书又称:俄国工程技术人员乘布拉格维钦斯克号江轮抵哈那天,即"1898年5月28日被正式定为铁路铺建之日以及哈尔滨--未来巨大的中俄中心的诞生日”。俄历5月28日为公历6月9日,农历4月21日。这部书出版于1923年,正值中国继俄国之后,两国国内的政局都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的时候。因此,作者的用词颇多暧昧,远不如前俄国财政大臣维德伯爵在给沙皇的奏文中公开宣称要把哈尔滨当作侵华"总埠"的说法来得干脆。上引《沿革史》的前后两段话,是互相矛盾的。前一段说哈尔滨地名来源于满语,而且是来自"很古远的某个时候",后一段则说这个具有"很古远"历史的城镇却是在1898年"诞生"的。这种看来象是仅仅由于逻辑思维混乱而说出的颠三倒四的话语,其实正是由荒唐而又冒险的俄国远东政策决定的。原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很多中国古城的历史,按照俄国的这种计算公式,早已被弄得谬误百出。如金朝的伯力城(现称哈巴洛夫斯克),按其城史的本来面目,本比莫斯科建城的时间要早得多,而它的"诞生日"却被俄国定在1858年。同时,还利用这种模式,依法炮制了西伯利亚所有原中国古城的纪元。俄国所以要在西伯利亚用强权制造与哈巴洛夫斯克同龄城的神话,目的是很明显的,而且手法也是很拙劣的,因为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绝非强权能从这一年里把它抠掉。
    《案内》,拾前人的牙慧,将《指南》的"打鱼泡"或"晒鱼网"解作"晒网场",更另载二说,与旧说并存。书称:“(天)哈尔滨之字音与俄国语句之大坟墓相仿,是为俄人命名时业已蓄意永古此地r死后亦埋于'此地之意味,世人未审其甩意之深沿用至今云。(地)或云原来满洲土话之中指贫寒小村称为哈尔滨(取音),昔者哈尔滨人烟稀少,遇有小渔船漂流至此时,船上渔夫指谓(哈尔滨)是表明贫寒小村之意,因之传来为此地名称云。(玄)或云原来土话之哈尔滨(取音),即晒干场或渔场之名称,因此渔夫指此地适于渔场之用,后世乃传为地方名称。(黄)又闻某国语(同书日文部分系指通古斯语--笔者注)指渡场为哈尔滨,而以此地适为渡场,因即命名为啥尔滨云(取字音)。”关于各说的可靠性,该书声明:“孰是孰非,不敢判定”。    
    立说无据,易说亦无据,或立或易,无非均属姑妄说之、姑妄传之而已。
    四说既立,继为《哈尔滨市势要览》(1933年,日文)、《哈尔滨》(1936年,日文)、《哈尔滨特别市政概要》(1937年,日文)、《满洲地名の研究》(1938年,日文)、《哈尔滨市现势便览》(1940年)、《满洲地名考》(1940年,日文)等敌伪官方出版物依样转引。唯《便览》对各说未尽首肯,在引文后注明:"然孰为何据,殊未有深考也。”
    《案内》连篇累牍地歪曲哈尔滨地名的词义和它恰在哈尔滨最为复杂的这个历史阶段出笼,是标明日寇妄图篡改东北历史的阴谋就要全面付诸行动的先奏。1895年日本侵占台湾时,奴化那里的中国同胞也是甩的这种办法,不过,此刻哈尔滨牵连的时代背景和潜在的国际关系,比那时的台湾更要复杂得多。
    本世纪初,接踵俄国潜入哈尔滨的第一个亚洲强国是日本。1901年3月,武藤信义大尉(日本故元帅、第二任驻伪满特命全权大使)由海参崴秘密潜哈。7月,道里六道街挂出了"西本愿寺宗务所"的摇牌,由一个名叫谷开口的"僧侣"主持开堂布道。11月,旅居哈尔滨的全部日侨十余人,在道里五道街某日人宅邸成立了名为"松花会"的秘密组织。日俄战争收场的第二年,日本即在哈尔滨设立了总领事馆,翌年2月,川上俊彦总领事向旅哈日本侨民发出第八号公文,要求日本国民支持俄国在哈尔滨和东省铁路沿线的特权。3月6日,日本总领事馆选派侨民以"议员"资格出席俄国在哈尔滨非法建立的市公议会。1909年8月6日,白鸟库吉博士访哈,在川上总领事陪同下行踪蹊跷,内幕久为时人所不察。1910年7月4日,日俄两国政府签署划分在满势力范围协约。1914年,白鸟库吉主编的《满洲历史地理》在东京出版。该书共二卷,计1091页,对我东北地区的历史疆域、地方沿革以及历史上汉族同满族、蒙族、朝族及其祖族的兄弟关系做了不少歪曲与中伤,为日本统治朝鲜和蓄谋侵占我国东北领土埋下了各种伏笔。
    1927年夏初,日本驻华大使和领事陆续奉调回国,参加于6月2日至7月7日在东京召开的"东方会议",策划发动大举侵华战争。田中义一首相在讲话中表示,日本在《马关条约》中承认中国对东北地区的宗主权,是外交上的重大失策,必须适时否定前议,以为伺机霸占东北地区制造法律根据。
    1931年9月18日,日本进兵沈阳,公开挑起侵华战争。翌年2月5日占领哈尔滨,逊帝溥仪在日本的卵翼下凑成傀儡政权。同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由沈阳转移,再次在哈尔滨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武装抗日斗争。
    哈尔滨在成为我党在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斗争的中心,成为共产国际在远东活动的中心之一的同时,国际帝国主义也在哈尔滨组成了反共同盟。先是日本把哈尔滨当做了侦破中国共产党和由她领导的东北抗日救国运动的重要据点,当做了在北满通过军事、间谍和反间谍活动密谋进攻苏联的中心。随后,英、美、法、德、意等国早些时候利用宗教系统在东北各地单独进行的间谍活动,也开始集结并很快被美国吞并。原天主教的美国圣玛利诺外方传教会抚顺教区、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吉林教区:德国圣多明我传教会延吉教区、英国以沈阳为据点的基督教长老会以及从1920年划入南斯拉夫塞尔维亚教区的哈尔滨东正教会,先后被纳入或以美国或以梵蒂冈为首的国际反共反苏情报网。哈尔滨于是成为美国在全世界秘密设立的三个反苏反共情报中心之一,主持美国在哈尔滨进行间谍活动的负责人为美国国务院高级情报员皮治(Ed ward Page)。另两个反苏反共情报中心为波罗的海诸国和布拉格,分别由肯南(George Kennan)和波伦(Charle Bohlen)负责。此外,自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哈尔滨即同布拉格、巴黎、里加、柏林一样,成为国际自卫军反苏复辟的中心之一,这时在日寇纵容下进行的反苏复辟活动也很是猖獗。它前期的头子,就是原俄国陆军中将、东省铁路局局长。他自从在哈尔滨被逐之后,即于隐居的北平接受了设于巴黎的国际白匪复国主义组织的领导,以东方支部首脑的名义对东北地区的白匪残余进行遥控。
    二十年代前夕,曾以无比的勇敢和巨大的牺牲精神支援过俄国十月革命的哈尔滨城,在三十年代初期就是这样以亲历中国革命和国际共运的严峻关头揭开了自己的史页。表现在哈尔滨的这种错综、曲折的国际关系,日益明朗地显示出在以哈尔滨为中心展开的中国共产党同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垒中,除有一条抗日人民的统一战线,也还有一个包括日寇和白匪在内的国际帝国主义的反苏反共同盟;除却日寇残酷的武装镇压与人民反镇压的武装斗争,也还有一个从文化上进行奴化和反奴化的战场。《案内》的出版就是日寇在这一战场上早期施展的最恶毒的一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说因讹迹毕露,相继声绝于世。仅"晒网场"一说,仍见引于《辞海》、《旅行家》、《哈尔滨》、《中国分省地图集》等书、刊、影集。关于哈尔滨的沿革,亦见《苏联大百科全书》(1957年版),未脱《中东铁路沿革史》的窠臼,二战后日本出版的《世界地名大事典》复依样画葫芦。诸此有失审慎的文字及其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晒网场之说,出于殷肇瀛编造的"萧瑟寒村”的历史背景。就其单单借助《指南》一书的讹传能量,绝难达到事实上已经波及的蛊惑范围;惟因此说一出,旋经俄、日舆论界别有用心的渲染,遂铸成大错。如《沿革史》说:1898年5月28日俄清铁路开始铺建这天,就是哈尔滨的诞生日。《全书》则说:"1898年以前,哈尔滨是个小渔村。1898年,由于修筑俄清东部铁路 (中东铁路)始建城。"这两部书的说法,实是互为补充地为哈尔滨编造了一段虚假的历史。虽然《全书》之说,从行文上多少可以看出象是误拾自《沿革史》的臆造,假如事实确也是这样的话,那么《沿革史》的炮制者们居心伪造哈尔滨历史的罪责,却是难以推卸的。因为,该书对于哈尔滨城史上限的臆断,同时已被该书所载有关介绍当时哈尔滨情况的文字和照片做了否定;伪说与中东路1904年绘制的哈尔滨地图不符;同样,与1895年俄国利用非法越境的目测者绘制的秘密地图更是大相径庭。
    1895年,俄国派测绘员果科沙依斯基从三江口非法进入我境内,沿松花江至伯都讷偷测,回国后绘制了一份机密的《松花江目测图》(比例尺:1英寸:600俄丈)。仅哈尔滨段松花江两岸,该图即标出了七十三个村屯(南岸55个,北岸18个),外加一个清兵哨所(北岸双门面),两个渡口,一个船口,两处网场,两间烧锅(均未标出名字)。除了这些,果科沙依斯基在目测图上还用文字补记说:在“离松花江较远的地方,尚可见有许多村屯”。
    经查对《黑龙江舆图》(1899年)、《呼兰府志》、《双城县志》和《中东路修建影集》(1904年,莫斯科版)内附《哈尔滨及城郊平面图》等,证实《松花江目测图》所标的双口面哨所,是个有百余名清兵的营盘,其附近还有几十个未标出的水师营官屯。网场,一在双口面附近的江心岛上,一在离此不远的南岸边上;烧锅,一在现道里兆麟公园处--此地实为设在颐乡屯的元聚烧锅的燃料场,一在香坊,即田家烧锅。果科沙依斯基在目测图上实标的村屯及文字所记离江很远处未能标出的“许多村屯",计为:现市区的顾乡幺屯、马家沟屯、新发屯、路家屯、骆斗屯、田家窝栅、碱草岭、纪家岗、蜂窝屯、元聚烧锅、沙曼屯,跃进乡的尤家窝棚、白家窝棚、张老道屯,群力乡的下洼子屯、半拉城子、金山堡,新发乡的石人沟、查家窝堡、薛家屯、四方台、登州李屯,新农乡的苏家窝堡、大中安堡、小中安堡、万家窝堡、宋家店、川心店,王岗乡的永发屯、杨马架子、哈达屯,榆树乡的三姓屯,朝阳乡的义发源、正黄旗二屯、正黄旗头屯,平房乡的平房屯、黄家窝堡,平新乡的正黄旗三屯、正黄旗四屯,红旗乡的镶红旗头屯、镶红旗五屯、正红旗二屯、正红旗三屯、正红旗四屯、正红旗五屯、正红旗头电,团结乡的乔家、长青寺(王家屯)、韩家洼子、三棵树、王会屯、冯家洼子,幸福乡的前张家店、杜家店、曹家窝堡、张家油坊、苇子沟、北柞树林、西柞树林、东柞树林、光明屯、莫力街、靠河寨、嘎雅屯,新春乡的王家店、拉拉屯,和平乡的大嘎哈、成发屯、长发屯、香坊(大哈尔滨),民主乡的赵家油坊、新发屯,东风乡的张家船口、西长林子,向阳乡的东长林子、金家窝堡,松浦乡的老船口、张世英屯、庙台子,前进乡的陈家岗、后汲家店、双口面、水师营官屯(若干),万宝乡的前太平岗、后太平岗、万宝屯、卫家屯、后城子、万有屯、前城予、孔家烧锅、钓鱼台,黎明乡的任家窝堡、魏家窝堡、薛家屯、三合屯、后哈达电。另《中东路修建影集》附《哈尔滨及城郊平面图》在小九站、八区、马家沟等地还标有十余个未署名字的村屯,总共至少不下百村。人口,据光绪二年(1876年)统计,仅水师营官屯及附近各村即有三千七百三十户、二万八千二百五十七人(汉人或不在册的丁、户尚不在内),平均每户七点五人。依照这个比例推算,1895年果科沙依斯基偷测哈尔滨时,村屯数按最少估定为一百个,平均每村户数按最少估定为三十户,全哈尔滨大约有人口至少在五万以上,平均密度一平方公里五十人。其中,现市区、香坊、顾乡、松浦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平均一平方公里几达百人。
    俄国以不正当手段秘密绘制的《松花江目测图》,到头来反成了澄清它公开所扯弥天大谎的物证,这辛辣的结局,虽然未必是它始料所及的,但又不见得一定是它始料所不及的,因为谎言对于扯谎者是最清楚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国土上,本是两个不能并存的社会体制,先后用同一种文字出版的两本书,对于介绍哈尔滨历史的观点,竟能如此地衣钵相承,这对哈尔滨人来说.却是不能视若等闲的。
    地名的族属与词义,在地方沿革中通常是同当地的建城时限密切相关的。既有《指南》编造地名词义于前,必有《全书》之类篡改地方沿革于后,尽管前后两书作者的意图已由他们各自的文字表明是根本不同的。然而,正本之法只能从原发的症结究起。
    殷说,讹传数十载,惑乱视听,影响甚甚。现,略作剖析,供诸鉴评。
    晒网场,满语称asuhaolehaobuleba,此外,别无第二种说法。"晒"字,满语为walegia,"晒着",为 wanlegianbi。"网"字,统称asu,因种类繁多,又各具专称,如nnlahan(大围网),taihun(兜网), saodaga(鱼兜子),nimuhabudalaba(鱼亮子)等。"场"字,用作复合词,多作ba,晒网场的“场”字就是一例。另如场院的“场”字,亦作ba(jihaba)。但是,有"场"字含义的单音词,不用ba表示,如"院"字是说yafan。总之,无论在复合词"晒网场"或单音词"晒"字、"网"字、"场"字的满语读音里,都没有与哈尔滨相近的语音。
    据调查,满语词汇里根本没有"哈尔滨"这个语音,其含义更为族人所不解。
    然而,晒网场之说,所以能比《案内》编造的其他说法易博轻信,亦非偶然。
    如果我们重温哈尔滨的近代史,就可以发现这里当真有一个可以为殷说利用的历史条件,那就是有清以来,地方当局在哈尔滨一带确实有过网场的设施。或谓,此即《指南》作者误据立说的原因所在。
    哈尔滨地区设置网场,始于清初。但是民用网场一词,在哈尔滨的历史上则迟至1862年方在地方档案中出现。此前,哈尔滨江段两岸各网场,专事捕捞贡鱼,向为官办,与民生根本无关。
    顺治迁都后,采取封江(河)、封山、封地的办法将东北的所谓皇家发祥地封禁起来,对少数开放的山、江、河、野则课以重税。
    1860年至1862年,哈尔滨黄山及顾乡屯等地的满、汉农民、渔夫和手工业者为反抗清政府的苛捐、高压与江禁,先后攻陷呼兰和双城两县城,清算土豪,捣毁县衙,破仓分粮。清廷慑于黄山及附近各县农民运动的继续发展,于同治元年(1862年)照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奏议,解除了呼兰河以东的禁令,分立民用网场十一处。其中的呼兰河与松花江会口附近的网场区,二十年代中期建立了松浦市政局,继于1932年划入哈尔滨界内。
    《呼兰府志》载:清政府规定该十一处网场"归公输课",税律"仿照乾隆二十六年吉林省与蒙古分界设网之案"及"吉林伯都讷渔网纳课章程",每处网场"按年征课银二十两","所征课税,统归每年税银项下报部核销",并要求各网场"案段分清界址",着令"其余零散渔户各归附近网场钤束,如有容留匪徒,滋生事端,一经查出,即将渔网入官,将渔户惩办,治以应得之罪”。
    清廷准许在哈尔滨段江河边岸设置网场,是为平息人民革命运动,缓和日趋尖锐的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正如特普钦在奏文中所称:"地方命盗案件,近年以来案牍繁增,倩于往昔","已招之民暖须管束,以后......尤不可不预筹抚字"。
    哈尔滨沿江一带及附近江河,有清以来曾长期被列为专事采捕贡珠、贡貂、贡鱼的禁地。咸丰年前,"旗、民人等结伙搭铺,私直网蜀"以及擅自捕貂、采珠等,均属非法,查获重处。同治年后,虽多处解禁,而呼兰河以西,尚留网场二处专捕贡鱼,依例仍不准旗、民渔户涉足。
    十分明显,在哈尔滨地方史中一度存在的这种网场组织,仅仅是为纳税渔户固定的捕鱼场所,属于清政府管理渔业税收的基层单位,同《指南》作者所渭的"晒网场"一词根本无关。
    《指南》以鱼目混珠的办法,妄自为满语造词,且解其为"哈尔滨"的词义,虽较《案内》造俄语"大坟墓"之说胜过一筹,但以膺鼎乱真,亦必难久长。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0-09-23
http://218.10.232.41:8080/was40/detail?record=4&channelid=22622&presearchword=

哈尔滨·老哈尔滨·新哈尔滨之谜  
      
    俄国人初来哈尔滨,虽然工程局本部设在田家烧锅院内(今东香坊安埠大街中段北侧)办公,但一些新的建筑都在红旗大街以西的香坊,即香坊公园附近,这也是俄国特别先遣队施德洛夫斯基最早落脚的大车店所在地--俄国人第一个营地是田家烧锅附近的另一座庄院。相传1805年前后,河北省乐亭县李姓人家来此种地为生,后因其有做线香的手艺,于是便在草料街和卫生街拐角处(今香坊公园南门对面)盖起了一座瓦房,门楼上边刻有"香坊"二字,这便是"香坊"名称的由来。
    最初,1898年5月28日,先遣队技师维谢洛佐夫在今香坊公园内安设了第一座气象站。6月9日工程局到达后不久,一台石印机也开始转动了,印刷出各式文件和表格。在田家烧锅院内,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共食堂也开业了。7月6日,哈尔滨道胜分行在香坊卫生街(今辎重街)一个席棚里开办,第一任行长是卡普列里。8月1日,俄国东正教在西香坊军政街(今香顺街)建立小尼古拉教堂,第一任司祭茹拉夫斯基。8月24日,在西香坊开设了第一家鲁西阿里化妆品兼理发店。不久,在西香坊草料街(今香坊大街)又开办了第一家商店--罗西安洋行。10月,一所铁路小学也在香坊保卫街(今卫生街)举行了开学典礼。
    1898年10月,由西香坊开始向阿什河方向铺轨,同时在西香坊设置了火车站,称哈尔滨站。根据1902年《哈尔滨及郊区中东铁路附属地图》规定,将红旗大街以西划人中东铁路附属地,形成了东、西香坊。田家烧锅位于东香坊,被圈出铁路附属地。由于哈尔滨站在西香坊之内,所以整个西香坊最初被称为"哈尔滨"或"哈尔滨区"。
    铁路工程所需的建筑器材,都是从伯力或依曼起运,溯乌苏里江、黑龙江和松花江运到哈尔滨,在今通江街与中央大街靠近江边稍高的地点卸货,这便是埠头区(今道里区)的由来。同时设置堆放材料库(今铁路江上俱乐部附近),并建立临时总工厂(今哈尔滨铁路材料总厂),组装机车车辆。1899年9月,因急于向西香坊以东(滨--绥线)供应铁路器材,于是就在江沿开始修筑铁路,并在江沿设置了哈尔滨最早的火车站(今兆麟公园内,后拆除),称"松花江站"。
    俄国人未来哈尔滨之前,在有关文件中就已将这个未来的铁路枢钮总站命名为"松花江镇"。随着中东铁路的全线开工,1898年哈尔滨最初形成以“松花江站”(埠头区)一端和"哈尔滨站"(香坊区)一端有如蝌蚪般的城市雏形。人们为区别香坊"哈尔滨站"与道外"哈尔滨村",便将"哈尔滨村"改称"傅家店"了。
    1899年春,铁路工程局开始对南岗进行规划和建设,南岗原称秦家岗,原在今哈尔滨火车站第一站台的东头保留着一棵大榆树(大跃进年代被伐掉)便是秦家岗的历史见证。后来,由于秦家岗位于道里、道外之南,又习惯称它为南岗,这大约是在1903年以后了。
    俄国人称南岗为"诺威高尔特",汉译为“新城”(新市街)。1899年3月,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将自己的办事处和指挥部从西香坊迁移到马家沟渡口一带(今市游泳馆附近),以便对南岗就近施工。1899年1 0月1 3日,在南岗其它建筑物尚未动工之时,就在南岗的最高点(今省博物馆广场),首先建造了一座"圣'尼’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文革"时被毁)。这座教堂内高悬"松花江铁路镇"纪念铜匾。同时,中央医院(今铁路中心医院)主楼也开始建设,另在海关街修建了几栋房屋,在原来的军官街搭起了20多所房架。
    1899年10月,中东铁路开始向南铺轨(滨--旅线),同时在今哈尔滨车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办公室及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称“松花江站”,而把原江沿“松花江站”改称“江沿站”。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同时改"松花江市"为"哈尔滨市",改"松花江站"为"哈尔滨站",改"江沿站"为"码头站",改香坊"哈尔滨站"为"老哈尔滨站"。俄国人称南岗为"新城",中国人习惯称"新哈尔滨",这便是新老哈尔滨的由来。整个哈尔滨由"埠头区"、"新哈尔滨区"、"老哈尔滨区"三个区组成,亦为"东方莫斯科"的由来。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0-09-23
原来如此,那么就是说所谓的松花江市其实也不算很正规的行政单位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0-09-23
准确地说,应该叫“松花江镇”或“松花江城”(今南岗西大桥--红军街)。是规划名称。
真正出现哈尔滨市,应该是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九日(1908年3月11日)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组成第一届公议会,并选出董事会(市政机构)。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09-23
引用第4楼南京人于2010-09-23 15:15发表的  :
准确地说,应该叫“松花江镇”或“松花江城”(今南岗西大桥--红军街)。是规划名称。
真正出现哈尔滨市,应该是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九日(1908年3月11日)哈尔滨自治公议会举行第一次会议,组成第一届公议会,并选出董事会(市政机构)。

1907年俄国人霍尔瓦特公布《哈尔滨自治公议会章程》,将埠头区3,467,344平方米,新市街4,358,090平方米,计7,825,434平方米,合7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市区,归市公议会管辖。也就是说在1907年就已经非正式的设置了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9-23 15:37重新编辑 ]
小号:长白小侠。是留给儿子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传承?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1-01-08
可恶的老毛子,占领了我们美丽的外东北。。。
立法首都西京长安。
行政首都中京洛阳。
司法首都东京开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