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494阅读
  • 183回复

[规划其他]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yee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11-01-27
我觉得中原这么好的地方,得赶紧发展起来啊...叫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大爷的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11-01-27
特区之后开发区之后是新区之后经济区之后试验区之后特区?轮回?
郡县制:中央---(省)---郡---县\市
虚省实郡强县
反对直辖,取消特权,县市平行,机会均等!
~~~~~~~~~~~~~~~~~~
小号?查无此人!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11-01-30
这年头,还有几个地方不是国家战略?
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11-01-30
不怕多 就怕郑州这个中心节点拎不起来 支持中西部中心城市 副中心城市的崛起。。。


郑州区划调整应该快了 因为和 武汉 重庆 成都 西安级别还差很多

成都 西安整合也快了

南北结合部的城市 广元 南充 达州 安康 南阳 襄阳  汉中
[ 此帖被KINGSON在2011-01-30 11:00重新编辑 ]
中北海-主动承担部分中南海职能
sz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11-01-30
口惠而实只至天津是本届特色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11-02-19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07月31日  
来源: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国发〔2007〕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的任务,按照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要求,现就做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意义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人口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粮食生产规划、交通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基本依据。同时,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上述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为支撑,并在政策、法规和实施管理等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二、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础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谋划好未来全国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引导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二)主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城乡统筹,防止城镇化地区对农村地区的过度侵蚀,同时,也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海洋意识,充分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做到陆地开发与海洋开发相协调。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的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编制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在大规模开发过程中,既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府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政府应当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法律法规和区域政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
                                
  三是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从全局利益出发,谋求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要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兼顾局部。
                              
  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区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同时不排斥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
                                
  五是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打破行政区界限,改变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方法,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也需要依托一定层级的行政区。                                
  六是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七是处理好保持稳定与动态调整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禁止开发区域要严格依法保护;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逐步扩大范围;重点开发区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适时调整为优化开发区域。
                                  
三、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同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实行滚动调整;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县级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确定各级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开发方向、管制原则、区域政策等。
                                  
(一)分析评价。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主要指特定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
                                
  三是发展潜力。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
                                  
(二)确定主体功能区。
                              
    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
                                
  确定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后,要根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等。
                                
  国家层面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不覆盖全部国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要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阐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开发战略等,明确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原则,以及市、县级行政区在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的主要职责。
                              
  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行政区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确定为相同类型的区域,保证数量、位置和范围的一致性。对行政区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外的国土空间,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位于省级行政区边界、均质性较强的区域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沿海省区陆地主体功能区与海洋主体功能区要相互衔接,主体功能定位要相互协调;对重点开发区域要区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开发时序;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可以适度开发矿产资源,但原则上应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要确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三)完善区域政策。
                                  
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主体功能区定位,关键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有:
                                  
1.财政政策。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
                                  
2.投资政策。逐步实行按主体功能区与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3.产业政策。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研究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4.土地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18亿亩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
                                  
5.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的机制。鼓励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6.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严格保护。
                                  
7.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主体功能区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四、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确保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经“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并做修改完善后,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全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对国土空间进行专题研究和综合评价;2008年6月,形成规划初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的规划,再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2008年11月,根据衔接意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起报省(区、市)人民政府审议。
                                  
(二)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积极指导并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抓紧组建本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组织协调。
                                  
(三)改进工作方式。要广泛动员多学科力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细化完善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针,科学系统地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成立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承担规划的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四)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加强培训,提高规划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为规划编制安排必要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国务院 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06月12日 19: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12日电 :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会议指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和政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编制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树立新的开发理念,把以人为本、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基本原则,坚持优化结构、保护自然、集约开发、协调开发、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国土空间,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和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努力实现空间开发格局清晰、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利用效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目标。
  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在国家层面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国家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发挥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国家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增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逐步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农业主产区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态系统、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生态安全的国家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1300多处国家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制定完善法规政策和绩效评价考核办法,处理好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草案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代表性项目名录制定、传承与传播等保存、保护制度。会议决定,该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11-02-19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主体功能区讲话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主体功能区讲话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陈德铭  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2007年5月23日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分布、范围、定位、发展方向和目标、开发或管制原则,以及法律、政策、规划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础性工作和首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对规划编制工作十分重视。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今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去年,曾培炎副总理也批示,功能区划分是“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新举措,对地方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发改委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做了专门部署。

        这次会议,是全面部署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动员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理清规划思路,交流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重大意义的认识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促进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的重要措施。下面主要通过一些事实,进一步说明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以增强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紧迫性的认识。

          一是科学开发我们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要。我国国土辽阔,是世界第三大国。但是,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真正可供开发利用、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有限。

         从地形地貌看,我国山地多,平地少。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高山有193万平方公里,戈壁56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45万平方公里。这类国土总共有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6%,也就是说我国近1/3的国土属于难以开发利用、不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从耕地看,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的就有600多个。在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还占有相当比例,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优质高产耕地更是十分有限。

        面对这一基本国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土地资源,倍加珍爱我们的国土空间。然而,由于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和生产活动,我们在国土空间的开发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平衡,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不平衡,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

        如,一些地区滥设开发区,乱占耕地,使绿色空间快速减少。2003年开始的各类开发区清理整顿工作,一共清理出各类开发区6000多个,规划面积达3.85万平方公里,已超过了全国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在当年的耕地占用中,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的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68万亩,同比增长37%。规模庞大的各类开发区,侵占了大量良田。

        再如,一些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造成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并导致城市建设用地过快增长。1996年至200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214平方公里增加到22439平方公里,5年增长了11%;2001年到2005年,又增加到32521平方公里,5年增长了35%。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大大高于同期城市总人口的增长。

        又如,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盲目开发,造成水源污染,河湖干涸,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退化。一些地区因超采地下水,出现了大面积地面沉降。超载放牧,造成草原沙化退化。过度开垦带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占18.1%。越来越多的区域正在成为不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从科学开发我们十分宝贵的国土空间出发,对国土空间进行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定位,从而规范开发秩序,管制开发强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为子孙后代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是顺应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不合理的空间结构一旦形成,调整起来十分困难,不仅要花费巨大的代价,还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国土空间开发将呈现一些新的趋势。比如,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能源、水利、环保等用地需求大幅度增加,部分区域的工业用地需求将持续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居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用地需求将较大幅度增加。再比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更加普及,旅游休闲等长距离出行增多,交通用地保持旺盛需求;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对人居环境和绿色空间的要求更高,生态用地需求将增加。特别是未来十几年,我国将有3亿左右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这些农村人口开辟新的生活和发展空间,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也必将引起我国空间结构的急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加强指导和约束,才能妥善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前瞻性地谋划好我国未来十几亿人口、几十万亿经济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的分布。要通过合理规划国土空间,处理好十分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构建均衡、和谐和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

         三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主要不是单纯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的差距,而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空间失衡。

        从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看,我国经济布局呈现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但集中经济的区域并没有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和珠江三角洲3大都市圈,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36%,而人口只占全国的15%左右。日本3大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国的73%,人口也占68%,经济与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大体相当。我国的经济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均衡,造成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过大,人均GDP最低的地区与最高的地区相差近10倍。

        从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分布看,我国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在空间上的分离,也是区域公共服务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经济的集聚应相应带来人口的集中。但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他方面的体制原因,劳动人口难以在打工地区定居,因而需要赡养的家属很难与外出打工的亲人共同居住。其结果,吸收外来劳动力的发达地区吸纳了这些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和税收,却未向这些劳动人口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流出劳动力的欠发达地区,却要为外出劳动力留下的家属提供公共服务,这也是导致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过大的原因之一。

        从经济布局与资源分布看,我国许多地区经济的集聚已经与当地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在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发展高耗水产业,为了维持当地生产生活,不得不从外地调水或靠超采地下水维持。一些能源资源短缺的地区,却继续发展高耗能产业,也不得不长距离调运能源资源。经济的集中与资源分布的不一致,使我国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调动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这种调运又占用了我们更多的国土空间,消耗了更多的能源。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缩小区域间生产总值的差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均等化,而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民享有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就要引导发展条件欠缺和人口超载地区的人口转移;同时,对欠发达地区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当地人均财政收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确定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是为了保护全国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的生态安全,使全国人民能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对于这些区域,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明确按主体功能区进行必要的财政转移支付,保障那里的人民群众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并与全国同步不断提高水平。限制开发绝不等于限制发展,开发是指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活动,限制或禁止开发是限制或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明确哪些区域要重点开发,哪些区域不应开发,以及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强度,使集聚经济的地区集聚相应规模的人口,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从而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四、是增强区域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明确了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几年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制约各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四大板块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公共服务的差距趋于缩小。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区域发展中仍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到实处,必须实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区域政策,必须在4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或者缩小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单元。比如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内部自然、经济差异很大,在这么大的区域范围内只实施一种区域政策,显然不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德国国土面积只有35万平方公里,比我们很多省的面积还要小,约为我国的1/30,但德国在解决特定问题时,往往把国土空间划分为若干细小的空间单元,按照空间单元实施相关政策,解决突出问题。如为编制区域规划,在全国确定了112个规划区;为解决就业问题,在全国划分271个劳动力市场区,等等。以271个区计算,平均每个空间单元的范围约为1300平方公里。而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仅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4个空间单元,平均每个空间单元多达240万平方公里。显然在这么大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区域调控,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所以,研究如何细化或缩小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单元,是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问题。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区别对待、分类引导,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配套实施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从而增强区域调控的有效性。

            
二、规划编制中需要把握好的若干问题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意义十分重大,但作为第一次编制这样的规划,作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编制好规划的难度也很大。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编制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充分认识到编制好规划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关于规划的定位
           这是编制规划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是各地方和各部门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提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主要基于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土空间开发的思路、开发的模式,以更好地应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难题和挑战。这样的规划,必然是一项关系国土开发全局、涉及现代化建设长远的战略性规划。

        二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一个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一个基本依据。前面讲过,未来我国空间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要原因在于可供开发的空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对空间资源的需求又是巨大、有些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虽然各部门、各级政府都制定了许多规划,都强调了各项工作的实施、项目的布局以及措施等等,单从每一个规划看,可能都是合理的,但综合起来并落实到同一空间就可能出现矛盾,这是目前规划体制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例如,有一个港口城市,近几年市里花费2个多亿编制了各类规划,但把全市的各类专项规划、总体规划汇总到一起,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各类新城区、开发区把全市都铺满了,这样,未来国土的50%~60%都变成了水泥地,没有了自然开敞空间;有的规划提出的工业区与别的规划提出的居住区属于同一区域,使得同一区域的功能定位相互矛盾;有的规划布局的港口集疏运通道被另外的规划布局成城市内部道路,等等。这说明,只认识到规划重要,单纯地靠花钱、甚至大手笔地请国外规划师来编制各个独立的规划,不考虑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会事倍功半,花了钱,却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角度看,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一个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即在空间上为衔接协调相关规划提供一个基础和依据,这样才能避免规划之间的冲突、规划上的浪费。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上,各部门对这一点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另外,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空间失控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空间规划的整体背景和约束,单个城市看似合理的规划,从全局上、从城市群、从区域上却可能带来偏差和隐患。协调这些从局部性出发编制规划所产生的相互冲突和矛盾,只能从整体上、全局上进行综合平衡,必须有一个空间开发的基本框架,使各方面的开发行为有所遵循。这也是市场经济国家都高度重视空间规划的重要原因和有益经验。

        三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具有约束性的,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编制的规划不应只是指导性的,有些规划也要具有约束性,这是我们对规划性质的一个重要认识。如果规划没有约束力,可执行可不执行,只是一种指引、指导,规划的作用和功能就很难发挥。德国、荷兰等市场经济国家的空间规划,同样强调要执行、要有法律效力。

        在我国还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许多盲目开发、盲目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问题,有市场主体的行为,也有政府的行政动机。强调规划的约束力,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不是指令性计划的回归,而是调控思路、调控手段上的创新。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哪些区域不能开发、哪些区域能够开发以及开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着眼于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提出的,是对空间开发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目前,对规划要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的认识比较一致,但对规划也要约束政府自身行为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主要存在两种误区:一是认为规划是政府编制的,是用来约束别人的,不是约束自己的,政府想怎样改就怎样改;二是有些地方领导还没有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规划虽然年年编,但行动时就脱离规划,靠拍脑袋决策,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是经过全国人大代表表决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效力。

        四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虽然对什么是空间规划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在实践中也各有特点。如德国称作空间规划,日本称为国土规划,荷兰称作国土空间规划。但共同点都是着眼于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挑战,通过明确国土空间开发战略,对空间要素进行整体谋划,引导和约束空间开发行为,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实现支撑经济发展、推进国土均衡开发、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最近欧盟和德国的空间规划看,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增强国际竞争力又成为空间规划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和战略目标。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强化对空间开发、空间结构的引导,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政府的四大职能之一是经济调节。在总量调控上,市场是难以发挥作用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在结构调整上,要区分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等,更多地要靠市场力量去调节。在空间结构优化上,如空间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和基础设施布局等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作用。目前,空间开发中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规划缺位的问题。一方面是各类规划过多、缺乏相互协调,另一方面又缺乏整体性的空间规划为指导。强调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空间规划,不是要替代别的部门的规划。虽然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也是空间性的规划,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内容要更宽、更综合,是综合性、整体性的空间规划,而不是单要素的空间规划。

            
(二)关于规划的层级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分层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的要求,经深入研究讨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规划组成。市县政府不再划分主体功能区,而是要落实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市县的主体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本市县辖区进行具体的功能区划分。

        为什么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制定规划。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层面空间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通过不同层级的规划,将空间开发战略思路和基本原则分级细化、具体化。从国家和省级政府的调控职能看,按照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划分主体功能区并编制规划,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层面空间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系统性地解决一些涉及国土空间开发的全局性问题。要全面阐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国以及各地在空间开发上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以使开发行为有所规范,这是需要中央政府明确的。还要明确国家空间开发战略的框架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空间开发格局来支撑未来的发展,这就是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布局问题,也必须由国家规划来确定。以主体功能区构建区域开发新格局,政策支撑是什么,保障措施有哪些,现行的政策如何进行调整完善,也必须由国家层面的规划来明确。

        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一方面是要把国家规划确定的方针和原则进一步落实、进一步具体化,另一方面是要从本地实际和自然条件出发解决各地区空间开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同时要为指导市县的开发行为提供依据。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显著,资源环境条件不同,发展基础不同,未来发展方向也应该有所区别,如何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更有效地解决空间开发问题,需要通过省级规划来解决。并且,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区长期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和民俗,需要在省级规划中尊重和考虑这些特点及要求。

        为什么市县政府不再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因为市县范围所面临的空间开发和管理的问题更微观、更具体,再用4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方式就会显得过粗,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各类开发行为,难以适应市县政府管理的需要。如果国家、省级和市县政府层层划分4类主体功能区,会造成主体功能区相互重叠、功能定位相互交叉的问题,难以实施统一的区域调控政策。从国际经验看,把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思想落到实处,在不同行政层级和区域尺度范围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国家、州等大区域范围强调的是总体战略、基本原则、总体框架、政策导向,市县基层政府更侧重于贯彻落实并予以具体化。

         今后,市县层面主要是根据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地的主体功能定位,结合市县的地域特点,对市县地域空间做进一步的功能分区和定位,在具体地域上明确划定各类功能区的“红线”,如城镇区、耕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旅游休闲区、产业园区等,作为各种开发建设行为的准则,具有法律效应来严格执行。需要强调的是,市县政府不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而是要进行功能区划分,同样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同样需要通过规划予以明确,这项任务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予以落实。

            (三)关于规划编制的方法
        编制好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编制方法。如何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编制好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大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在规划编制方法上的考虑和做法是:

        第一,在规划研究上,强调上下互动、相互支撑、相互服务。在以往编制规划过程中,也是国家和省区同步开展研究,但由于规划不落地,规划研究的一体化程度还不是很强。这次规划研究中,在加强国家层面重大问题研究的同时,特别注重各地的基础性研究,总结提炼后再指导各地规划编制工作。

        从区域特点出发,我们在东、中、西和东北组织了8个地区(辽宁、江苏、浙江、河南、湖北、重庆、云南、新疆),先行开展了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的研究,以便为制定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提供基础和参考,使指标体系设置更科学,使主体功能区划分更能体现各区域特点。同时,按照去年北戴河会上大家的建议,我们正在研究制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为各地编制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还考虑将一些成熟的空间分析方法做适当的推广培训,避免进行同水平的重复研究,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强调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对各个区域进行适宜性分析。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是要认识国土空间,再规划国土空间,是先有客观分析,再有规划方案。为此,我们委托课题组研究提出了包括10项指标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区域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等因素的逐一评价,客观认识各个区域的优势和潜力,了解各个区域的薄弱环节和限制性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各个区域进行整体分析评价,并按照不同的评价等级,提出对国土空间的适宜性分区,以科学确定各个区域是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的区域,还是适宜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或是适宜进行农业发展的区域。目前,这项工作已有一些初步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还需要反复检验、评估。

              第三,在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按照一些基本原则,再确定主体功能区边界和范围。对国土空间的客观评价和适宜性分区,是对各个区域客观分析和认识的过程。但还不是规划本身。规划是在客观分析基础上,统筹把握一些基本原则,再确定主体功能区的边界和范围。如,有些区域从适宜性角度,都适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没有生态环境方面的制约,但能否都作为开发区域,就不是适宜性分析所能解决的,这就需要一些原则,需要一些判断。再如,对少数民族地区,就不能单纯依靠资源环境等的评价,还要统筹考虑民族因素,对边境地区也要考虑国防因素等。可以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过程,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综合平衡和战略选择的过程。

            
(四)关于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全面认识国情,科学评价国土空间,合理确定主体功能区,空间分析评价指标和技术方法特别重要,这是编制好规划的重要基础。在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中也强调,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建立在对国土空间的客观分析评价基础上。要通过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这里主要谈两点:

         一是区域的差异与统一指标体系的关系
          国家和地方都应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以保证规划工作基础的一致,也便于国家与省以及相邻地区规划方案的衔接协调,同时,为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各地区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时,可以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但对各自指标采用不同权重赋值的方法,以体现不同区域的特殊性。

         二是定性的战略性判与定量的技术分析的关系
         我们强调做好技术方法的研究,强调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量化的分析和评价,这是确定主体功能区的重要基础,但我们也听到过一种疑问,就是主体功能区是通过客观分析评价出来的还是需要主观判断调整出来的?是纯客观的还是带有主观因素的?事实上这二者是相辅相承的,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统一的过程。通过全面的定量分析,可以弥补认识上的偏差,升化对区域内在因素的理解,为决策判断提供共同的基础。但这不是要陷入一个技术方法的决定论,更不是进入环境决定论,因为各种定量分析,技术方法上的评价,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自然、经济因素。不可能替代定性的分析判断。

            
关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提出四类主体功能区,是针对我国空间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空间开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来的,主体功能区不仅是空间开发战略也蕴含着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参于国际竞争的综合性的战略的考虑。提出优化开发区域,既是针对一些经济密集区存在的过度开发的隐患,也是面向国际竞争的需要。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作为重要的人口和经济的密集区,今后仍是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也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要实现这样的定位,在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上必须进行调整和优化,要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率先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重点开发区,既是在发展中促进区域的协调,实现国土空间均衡开发的需要,也是扩展经济增长空间、支撑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从全国讲,我们要走节约化的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在发展条件较好和适宜人居的区域,集中开发,形成人口经济密集区,这也是国际上的普遍的趋势,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特别是人口大国,今后将有几亿人口陆续进入城市,仅有三个大的城市区将以承载如此重多的人口总量。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国优势,使更多的区域能够进入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实行小区域集中,大区域均衡的开发模式,促进国土空间的均衡开发。今后要在中西部逐步培育若干个支撑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集。为引导这种功能定位的形成,在发展方向上,就要着重充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的环境,促进产业的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行。当然,重点开发也是有序有限,不是无序无限制的,也要走更科学的发展模式,限制开发区域,既是着眼于生态安全的需要,也着眼于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有一种观点认为,划定限制开发区域,是限制了发展权,是不公平的。之所以限制开发,是因为许多地区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在我们可预见的科学技术水平下,承受不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不具备大规模积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对这类区域,即使放手去和条件好的区域一样的招商引资,一样的大开发,也不可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反而可能会带来生态环境巨大的破坏,我们已经有了很多越开发越破坏,越破坏越贫穷的案例,也有许多事后治理的代价,远远高于盲目开发所带来的眼前收益的事实,从着眼于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小康社会的事实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这些完全依靠在本地发展经济,难以达到小康水平的区域,必须从更大的区域,更广的视角来谋取发展。提出禁止开发区域,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价值的自然文化遗产以及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的场所等进行保护,是国际上的普遍趋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看要求,要以人为本,也要顺其自然,尊重自然,既要满足人口、经济的空间需要,也要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留有空间,通过确定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构建以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走廊为骨架的生态网络,合理布局生态空间,保障全国的生态安全。对各个区域不同的功能定位,不是厚此薄彼,而是要逐步形成分工协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地域分工格局,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承担发展经济,创造就业,积聚人口,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功能,有些限制开发区域,主要要承担保证农副产品供给提供绿色空间的功能,有些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要承担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维系生态系统稳定和促进自然财富增值的功能,经过经济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和协调发展。

              
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应把握的几项原则
        Ⅰ.是要上下一致:国家确定的四类主体功能区省级规划必须确定为相同类型区域,不能确定为其他类型区域,因为主体功能区域,是政策调控区域,如果对同一区域的功能定位不一致,在政策方向上就会发生矛盾,难以引导、约束各类开发行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下位规划要服从上位规划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比如荷兰的国家空间规划制定出21个需要保护的自然景观区域,在地方规划中需要确定具体边界予以落实,德国的州一级的规划中确定的发展轴线和发展中心,在区域规划中是必须予以体现的。

         Ⅱ.全面覆盖。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对所有辖区进行主体功能定位。国家规划要突出宏观性和战略性,国家主体功能区是具有全局意义和边际影响的区域,是全国空间开发和调控的重点区域,因此不是覆盖全国国土的,省级规划既要体现本区域的空间开发的战略重点,也需要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的空间开发和调控,才能把开发和保护的要求落实到地域空间,这里同志们需要清楚这段话的表述,就是说省级规划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上做的,在你的土地范围内可能国家的宏观的、战略的从全局意义规划了一些功能区,但没有全部覆盖,加上省级功能区的规划应该覆盖你所管辖的全部国土,两级规划以后,不能再留下空间,不能说因为市县不作主体区就不去规划,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能有一些区域没有回答问题,是开发还是禁止。

        Ⅲ.相邻一致。位于省级行政区编制的两侧,应确定为同一类型的主体功能区。这样一些区域,要么是自然环境具有一致性,拥有共同的山脉,共同的河流,要么是经济发展与区域一体,构成共同的主体功能区,如果相同省区的定位不一致,最终只能是相互抵消,相互影响,难以实现共赢。这也是我们强调要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加强对省级规划之间衔接协调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Ⅳ.单元灵活,确定省级功能区,可以与全国一样,以县为基本划分单位,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位,这当然与人口密度、其他自然状况还是很有关系的。为了使主体功能区的划定能够符合自然经济的特点,又便于政策操作的管理,同时也兼顾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取程度,我们提出原则上以县为基本划分单位,但对一些自然条件差异大的省区以县为划分单位,难以全面概括反映区域的实际状况,在统筹考虑行政单元与自然经济单元的基础上,可以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此外,基本农田都要确定为限制开发区域,要把保护耕地的任务具体化,矿产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原则上应规定为限制开发区域。这是在总结一些资源性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来的,过去是有资源的地方,不仅要开发,还要形成资源性城市,但由于这些区域发展的其他产业的条件比较差,积聚人口的条件也不理想,所以在资源固结以后,发展积聚产业就比较困难,形成许多需要振兴、需要调整的衰弱的城市,而且从我国的自然禀赋条件和已有的产业布局的基础来看,对这类区域今后也不适宜再进行就地开采、就地加工,就地形成城镇的模式来发展。

            
关于分类调控的区域政策
        以主体功能区为基础的空间开发格局的形成,更重要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政策支撑,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提供外部的环境,优化开发区域的调控政策。优化开发区域的调控政策,要强化对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投资,促进这些区域的结构升级。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的征量控制,目的不是要限制这些区域的发展,而是要改变目前粗放开发的倾向,特别是要改变扁平式的工厂,花园式的工业园区的开发模式,通过更节约的利用土地资源,迫使这些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法,优化经济结构,实施更严格环境管理政策,通过实行更高要求的污染物的减排指标,更严格的环境的准入标准,增强发展的环境约束,针对这些区域已经是流动人口集聚地的县市要实行与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管理政策,鼓励这些区域的流动人口逐步实行本地化,为人口城市化做出贡献。重点开发区域的政策调整,在投资政策上,要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其吸引投资、集聚产业、接纳人口的能力。在国土的土地的政策上,土地供给要与人口挂钩,适当扩大土地供给以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建设用地规模的增加要与吸纳外来人口的规模挂钩,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挂钩,便于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规模挂钩。要通过重点开发区域的开发,更多的吸纳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转移出来的人口。使工业化与人口的城市化同步的推进,对限制开发区域来说,是限制开发,而不是限制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关键是发展有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产业,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度的发展农牧业和特殊产业,同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要到位,加强对区域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的财政支持,并且还要超载人口向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有序转移,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和财政支出的压力。对禁止开发区域,政府投资的重点是支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财政转移支付要能够保障其进行生态环境的管护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开支,同时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各类保护区域的面积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相近,关键是保护管理不到位,今后对未知的重叠,名称的不同,多头管理要加强统一,明确管理主体,对同一区域,保护对象相同,但人为划分为不同类型保护区的要加以归并,那么这里对四个功能区的政策说的同时,同志们可以听出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就是: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劳动力应该向优化和重点开发区转移,这个问题就是联系到前面我们所讲的生态脆弱,可供开发的国土面积非常小,而现在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前28、29年中间,已经形成的几个加快发展的区域,客观上,国土面积的使用,大大的快于人口的增长,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是在编制和执行之间比较难的问题,因为我们基本的国情里面还有个人口多,13亿人口,农村劳动力极其富余,这些劳动力还要通过培训、教育才能逐步适宜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产业的需要。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还有新到一个地方工作的和本地农民工的户籍制度,教育卫生条件,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深化的研究是需要各省的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要切磋,讨论,有很多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党提出的四加一的伟大建设,就是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样这里面谈到党的组织的建设,基层党的队伍的建设等,这些问题我想有非常深的内涵,希望同志们都能够研究。对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和前提和目前提出的国家主体功能区提纲中都有一些方向性的要求,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把方向要求变成可操作的政策方案,要务实,要创新,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Ⅰ.区域政策的方向要统一,资金渠道不同。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方向应适应所有的四类主体功能区,但从资金角度讲,财政转移支付、财政性的投资资金分别将来源于中央和省级政府。

         Ⅱ.区域政策既要体现方向,也要服从区域的差异,各省区要在国家明确的政策框架下,近一步深化、细化,突出本省区的趋势和特点。
         III.通过区域政策的研究、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手段,推动政策创新,不仅对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样重要,通过政策的研究,要改变就项目论项目,就行业论行业的问题,提高发展改革系统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着眼全局,注重长远的能力与水平。

          
三、提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几点要求
         1、明确规划编制的程序,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工作环节多,涉及面广,缺少成熟的经验,要按时高质量、顺利的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就必须在工作开展之前就明确规划编制的程序,统筹安排好调查研究,规划编制衔接协调,规划认真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总体进度的安排,在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中都已有明确,请同志们要按这样的进度来把握。从五年规划的周期看,明年要开展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希望大家将这项工作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考虑。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支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各地都要成立本地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小组,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
            要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的主干,组建得力的规划编制队伍,并加强规划人员的培训工作,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要
            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安排必要的规划编制经费和规划认证经费,纳入本地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目前还没有落实规划经费的地方,要抓紧落实,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进一步加强研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创新型的工作,需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为科学编制规划和实施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要广泛动员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力量,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理论和技术路线的研究,要充分借鉴国外研究的结果,使我们的规划中已开始就能起步于比较高的基础之上,要建立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的信息平台,用于全国主体功能区的分析评价,动态监测和实施评估,各地区要根据规划编制的需要,尽早的布置和开展各类研究,不要等,已经先行开展研究的地区,要按照进度要求,及时地完成任务,为规划的编制做好准备。

              4、进一步加强学习。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涉及到国土评价、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城市群、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等很多领域的知识和学科,有些方面我们过去积累比较少甚至没有什么了解,因此要加强学习,这干边学,才能完成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的任务。要注意不要把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脱节,也不能认为委托了课题就放松了我们自身的研究和思考,因为这个规划是政府编制的,不要说委托了一个高校研究机构,我们自身就不研究了。此外,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国土空间开发领域有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好多好的经验,要通过考察、培训、专家讲课等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各地方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向起步早的地方学,向做的好的地方学,共同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那么在讲到出国考察时我要强调中央的外事领导小组对于出国考察的规定。我们不要三、四个省一个个组团到德国考察,他们会应接不暇,要求国家发改委分管和秘书室的同志们相应的带一下队,我们相对有组织的考察。而且每一次出国考察要写成比较充分的材料,回来给大家看材料。

         5、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涉及国家、省以及市县各个层面,内容涉及到不少的部门,必须在各方面支持配合下才能完成的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和其他部门紧密配合,相互沟通,使主体功能区规划得到其他部门的理解支持,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是高度相关的,我们之间必须密切协作,上下配合,使地方规划和国家规划相一致,地方之间特别是相邻地区之间加强相互的配合,规划的衔接工作,保证地方规划衔接之间相协调。

       6、要加强长远规划的能力建设。这次我们在基础研究上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投入,一方面要高水平、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另一方面要为长远规划工作服务,增强规划能力的建设,希望大家能用这次机会把做好规划和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同时由于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第一次,缺乏现成的经验,在前段工作中也显示出我们技术力量的薄弱,技术支撑的不足等的问题,因此要通过规划编制工作注意培养规划力量,为今后做好规划工作提供人才保障,总的来讲我想这个能力的建设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另一方面是装备,现在所有的规划,各省和国家发改委,都已经建立在素质化的基础上,所以这是需要一定的投入的,我今天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讲到一些具体的意见,主要是想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供同志们讨论,我希望同志们在这次会议上对我的发言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共同加以完善,使我们这一项工作在统一大家认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我就发言到这,谢谢同志们!谢谢大家!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1-02-19
主体功能区规划遭地方政府冷对;(为什么江西省独热?)
主体功能区规划遭地方政府冷对
主体功能区规划遭地方政府冷对 牵扯各种复杂区域利益
2011年02月12日 00:22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童海华

2010年6月就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时至今日,“十二五”已经开局,却还没有对外公布。
《规划》何以如此难出台?近日,记者从权威渠道处获悉,《规划》之所以迟迟未正式公布是遇到了地方政府的“冷遇”。
而地方政府“冷对”原因背后又无不牵扯各种复杂区域利益。
遇冷
10年年底,从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重庆市2011年发展改革白皮书》可以看到,重庆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并上报,辖区内重点开发区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辖区比例为35.22%;限制开发区面积为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辖区比例为55.07%;禁止开发区面积0.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辖区面积比例为9.71%。
重庆是全国第一个划定并对外公布主体功能区划的地区。但这样的新闻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媒体的过多关注,只有个别媒体做了简单的报道。这与数年前主体功能区的概念被热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主体功能区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5年前,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到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兼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乃剑回忆说,实际上早在2006年6月,国务院为了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就下发了《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要求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编制功能区规划。按照当时制定的工作进度,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07年9月形成初稿并开始征求意见,于12月报国务院审议。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初稿2008年6月完成并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相邻省(区、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衔接;2008年9月,根据衔接意见修改形成规划;2008年11月形成规划送审稿。
原来预计一两年即可编制完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一推再推,在“十一五”收官之年的去年才经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而随着时间的后移,这一当时广受关注的规划也似乎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主体功能区规划遭地方政府冷对 牵扯各种复杂区域利益(2)

张乃剑分析认为,由于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战略概念涉及国家和地方,城市和乡村的切身利益,对我国未来发展影响重大,加之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相当复杂,一直难以达成共识,阻力很大,最终导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至今没有面世,导致中央这一战略部署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认为,规划迟迟没有出台的原因之一在于思想和理论准备尚不充分。
“作为新时期全新的一种规划理念,作为国土空间管制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需要在理论上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需要较强的科学理论支撑,唯有如此,才能对社会上各种质疑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陈耀说。
张乃剑认为,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功能区的规划,效果很好,但实行功能区规划的国家和地区多数为人口稀少,经济结构单一的经济体。而我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除了香港、澳门、台湾外,大陆内有31个省级行政经济体,这些经济体规模较大,资源多样性突出,经济自成体系,而且历史悠久。现在如果实行全国性的功能区规划,强制推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的功能区,势必把传统的区域经济结构打破。
“打破这一结构,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利益的大调整,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还不完善,市场竞争不完全公平的条件下,靠行政的手段进行功能区布局,难以做到区域经济利益的均衡。这是编制全国功能区域规划遇到的主要阻力,是理论和实践不统一的主要障碍。”张乃剑说。
陈耀认为,规划内容不仅涉及到各地区的发展利益,同时也涉及到各部门的政策调整,尤其需要测算该规划可能带来的一些不平衡问题,如对禁止和限制开发区的转移支付,财政部门需要估计可能的规模和能力的平衡。只有在各部门对规划方案会签完成,达成一致,才可能最终经国务院批准出台。
此外,陈耀告诉记者,“限制和禁止开发区中的人口需要实施生态移民,如果不能给移民以满意的安置,或者移民规模很大,而转移支付标准很低,那么规划受抵触的可能性就很大。”
对于地方来说,他们都希望能通过此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为当地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导致主体功能区规划迟迟未能面世的主要因素。
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课题组组长樊杰告诉记者,几乎每个省份都希望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上能把自己纳入在内,至少能有一块“国字招牌”。这背后的博弈可以想见。
  
主体功能区规划遭地方政府冷对 牵扯各种复杂区域利益(3)
而对于是否被更多地划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地则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地区并不希望自己划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多位西部省份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哪个愿意把自己划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一限制或禁止开发了,还怎么发展?不发展的话哪来的财政收入解决民生问题,靠国家的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的钱,天天向国家伸手要钱,哪里有自己手头有钱方便?”
但樊杰告诉记者,也有不少地方要求增加限制开发区或扩大限制开发区的面积,且以中西部为主。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表示,重庆市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前期工作,作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试点8个省市之一,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作为规划编制牵头部门,对此项创新性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浙江宁波也早在2005年就开始着手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探索。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詹荣胜告诉记者,2005年初,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就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专题做了宁波市域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而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之所以出现“生态经济区”字样,正是当地政府的主动要求。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就很好地体现了主体功能区理念。


[ 此帖被湖鹰在2015-04-28 23:56重新编辑 ]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1-02-19
主体功能区规划遭地方政府冷对 牵扯各种复杂区域利益--这句话才是正题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1-02-22
国土功能区:各省冷对,为什么江西省独热?
国土功能区:各省冷对,为什么江西省独热?
   
滦河人连续转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国家文件。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内容。早在2006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概念就被提出。
2010年6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时至今日,“十二五”已经开局,却还没有对外公布。《规划》之所以迟迟未正式公布是遇到了地方政府的“冷遇”。而地方政府“冷对”原因背后又无不牵扯各种复杂区域利益。

     但是,有一个省却是出奇的热,主动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早在1983年,江西省政府就规划实施了《山江湖工程》。2007年11月27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并且出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那么为什么江西这么特殊?原因就是:江西独辖赣江鄱阳湖水系!
而其他各省:一方面“一江多省” , 另一方面“ 一省多河”  。各省市县边界把中国的山脉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七零八乱。怎么能够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席科学家樊杰认为,新规划已经打破过去的行政区规划体制,
但是事实上,这位首席科学家所谓“新规划已经打破过去的行政区规划体制,”不过是一句空话!
滦河人坚定地认为:在现在的“犬牙相入”的区划格局下,各省的利益矛盾不可能根本解决,《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可能成功实施。中国行政区划改革需要体制创新。只有彻底摒弃以历史沿革维系的现行省市县行政区划,按江河湖泊海洋流域重新划分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形成“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才能根除横向切割的种种弊端。
流域区划不仅可以彻底根除省际利益冲突,而且可以根除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冲突。
然而,我们的决策部门,包括那位首席科学家樊杰,还没有认识到现在行政区划的严重问题,流域区划,他们连想都没有想!他们表扬了江西省,却不知道江西省的积极性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他们能够明白呢?  


附资料: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      (赣府发〔2007〕34号 2007年11月27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江西科学崛起、和谐崛起。

        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是编制各级各类规划、优化空间布局、落实建设项目的基本依据,是各级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


        二、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好未来全省人口和经济的基本格局,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江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崛起、和谐崛起。

        (二)主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口与经济在国土空间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和城乡居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坚持集约开发,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发展,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其他城镇点状分布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气候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尊重自然,开发必须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发展必须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确保生态安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妥善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开发与发展的关系。围绕科学崛起、和谐崛起,坚持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科学合理、有序适度开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在坚持中央统一部署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全省国土资源空间,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全局兼顾局部,谋求全省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主体功能区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近期保持稳定,远期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依照程序和规定调整主体功能定位,主要是重点开发区域调整为优化开发区域。

        四是处理好主体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关系。主体功能区要突出主要功能和主导作用,同时不排斥其他辅助或附属功能。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集聚经济和人口,但其中也要有生态区、农业区、旅游休闲区等;限制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是保护生态环境,但在生态和资源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也可以发展特色产业,适度开发矿产资源。

        五是处理好行政区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打破行政区界限,改变完全按行政区制定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方法,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也需要依托一定层级的行政区。

        六是处理好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各类主体功能区之间要分工协作,相互促进。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向重点开发区域转移产业,减轻人口、资源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和生态环境的压力;重点开发区域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增强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超载人口的能力;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要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生态屏障和自然文化保护区域。

        七是处理好各类规划的关系。主体功能区规划是统领各级各类规划的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规划,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为支撑,加强衔接协调,充分利用已有的规划成果。

        八是处理好各项政策手段的关系。要加强政策手段的衔接配套,形成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消除各级政府顾虑、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的政策体系。省政府文件


        三、明确规划编制主要任务

        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由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各设区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规划期从2009年至2020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实行滚动调整。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科学合理评价国土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以县为单元、覆盖全省国土面积、主体功能清晰的区划方案,以及针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差别化配套政策体系,成为统领各级各类规划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

        1?做实做深前期研究和基础工作。主要工作有:一是研究提出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需要考评的各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指标体系,选取有可比性、连续性、可信度较高的统计数据,为明确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概念、定性涵义、相关因素和基本单元提供依据。二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和评分标准。对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评分,量化说明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基本情况。三是理清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四是研究建立信息数据库。建立支撑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系统,存储有关遥感、航测和勘探等技术资料,建立技术支撑平台,为主体功能区基础性研究和今后对主体功能区发展、监测、评估与调整提供依据。

        2?科学合理制定配套政策体系。根据国家出台的配套政策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具体政策,主要涉及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环境保护、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等。一是财政政策,主要是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完善全省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投资政策,主要是逐步形成按功能区和按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引导全省各级政府的投资决策符合主体功能区的定位要求。三是产业政策,主要是按照产业政策区域化原则,合理引导区域产业发展,鼓励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选择不同的产业。四是土地政策,主要是按照统筹区域用地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适应主体功能区的土地管理和调控政策。五是人口管理政策。建立人口流动机制,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六是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七是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主要是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六大考核体系”,科学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标准。其中,财政政策主要由省财政厅负责,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主要由省发改委和省经贸委负责,土地政策主要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人口管理政策主要由省人口计生委和省公安厅负责,环境保护政策主要由省环保局负责,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主要由省发改委和省统计局负责。

        3?精心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工作有:一是在完成基础研究和基础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大纲。二是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提出本辖区内各区域功能定位的建议。三是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建议基础上,正式组织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期间统筹衔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四是组织编制具体功能区规划,主要由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对辖区内国土空间进行落实和细化。


       
四、明确规划编制工作步骤

        按照国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具体是:

        1?第一阶段,筹备起步阶段,时间是2007年11月。主要工作有:一是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二是确定专题研究方向和重点,将各项研究任务明确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三是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2?第二阶段,专题研究阶段,时间从2007年12月-2008年3月。主要工作有:一是研究完成技术标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建立信息数据库。二是研究提出配套政策体系。三是研究提出基本思路,开展专家评审论证。四是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研究提出辖区内各区域功能定位的具体建议。

        3?第三阶段,形成规划大纲和规划编制阶段,时间从2008年4月-2008年10月。主要工作有:一是提出规划大纲,由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成员单位及有关科研机构研究提出,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根据规划大纲正式起草规划。其中,6月份,形成规划初稿,并征求省内有关方面意见,上报国务院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衔接;9月份,根据国家衔接意见,修改完善规划,再报国务院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衔接;10月底,根据各方面意见,形成规划(草案)。

        4?第四阶段,规划报审阶段,时间从2008年11月-2008年12月。主要是履行规划论证报批程序,对规划(草案)开展专家评审论证,形成规划送审稿,与专家论证报告一并报请省政府审议。

        省政府审定后,正式对外发布规划并组织实施。同时,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编制具体功能区规划,对辖区内国土空间进行落实和细化。


        
五、明确规划编制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公安厅、省统计局、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测绘局等16个部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确定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划方案、配套政策,以及省域内跨行政区区划方案的衔接协调等相关重大事宜。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具体负责开展前期研究、规划编制、衔接协调日常事务工作。

      2、加强技术保障。成立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重点针对政策研究及重大问题提出建议和提供技术性指导,开展咨询论证。委托有关单位开展前期研究和基础工作,研究提出划分标准、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以及开展地理信息基础工作。

      3、强化协调,密切配合。编制工作采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省市县联动的方法,各地、各部门以及参与专项研究单位之间要加强衔接协调,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加强资源共享,尽量吸纳各地、各部门已有的工作成果,并力求相互协调。

    4、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省直各有关单位明确一位领导和一个职能处室专门负责,各设区市、各县(市、区)政府明确一位政府领导和一个市直、县直单位专门负责,并选配知识结构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各级政府要专项安排规划编制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为规划工作提供保障。


发布部门:江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实施日期:2007年11月27日 (地方法规)

山江湖工程_百度百科

  山江湖工程是,1983年江西省政府组织600多名专家对鄱阳湖及赣江流域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后,提出把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覆盖全省辖区面积97%的鄱阳湖流域视为整体,系统治理的理论,同时创造性地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治理理念。

一、 山江湖工程的由来和发展
  
1.西地形特征与工程实施前的水土流失情况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与粤、闽、浙、皖、湘、鄂六省为邻,自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平"之称。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地丘陵,中部丘陵盆地相间,北部为鄱阳湖平原。地貌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所谓山江湖,即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整个山江湖工程施治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
由于种种原因,江西历史上也出现过山区毁林种粮、湖区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80年代初,仅赣南山区,每年泥沙流失就达5335万吨,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10万公顷,占全山区总面积的35%以上,当时有"宁都要迁都,兴国要亡国"的说法。20年前,国际水土保持专家查获理期夫妇感慨地说"兴国县水土流失已是世界之最,可称江南沙漠。"当年的歌谣"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三日无雨田龟裂,一场暴雨沙满丘。"唱出了兴国人民的辛酸与无奈。大面积的中生界花岗岩组成的疏松地表,经不起人们对植被的践踏,失支平衡的大自然无情地报复它的主人。到1980年,全县2240平方公里山地,水土流失面积占84.8%。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山无树,地无皮,河无水,田无肥,灶无柴,仓无米。"
1982年,全县家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1.2元,人均产粮仅240公斤。1983年,兴国县被列入全国林业水保重点治理区。因水土流失,全省水运航行里程由过去的1.2万公里锐减至5000公里。泥沙俱下,造成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不堪负重,水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自此,一场治理穷山恶水的"人民战争"拉开帷幕。
2.山江湖工程从1983年迄今20年,大致分四个阶段 (1)80年代初期为科学考察、探求工程思路阶段:
山江湖工程的第一阶段是由治理鄱阳湖开始的。过去,水利、农业、交通、卫生、地质等部门,从各自的业务范围对鄱阳湖做了大量的考察研究工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珠综合开发整治规划,而单项的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难以奏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为鄱阳湖开发治理带来了契机。1983年,省委、省政府组织省内9个厅局、39个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包括中科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一共600多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联手对鄱阳湖和赣江流域进行全面、深入的综合科学考察和开发治理研究试验。,经过考察发现,治于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淤积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源头和水土保持抓起。由此得出共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山是源,江是流,湖是库,山、江、湖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这一科学知识,抓住了治理山、江、湖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体现了山江湖工程开发治理的系统论思想。
(2)80年代中后期为试验示范、培育工程典型阶段:
山江湖工程的第二阶段是把治理山江湖和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由于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湖区,这些地方要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就必须治理山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基于这种认识,山江湖工程进一步提出?quot;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山江湖工程由单纯的山水治理系统工程扩展为治山、治水、治穷相结合并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系统工程。先后形成9大类型100多个试验示范基地和推广点。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决定把山江湖开发治理作为振兴江西经济的奠基工程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来抓,成立了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领导小组暨办公室,由省长挂帅,对山江湖开发治理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协调。编制《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总体规划纲要》,并于1991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从而把山江湖工程纳入法治的轨道。
(3)整体部署、全面推进阶段:
山江湖工程的第三阶段是以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为契机,使山江湖工程成为《中国21世纪议程》首选项目之一,并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轨道。山江湖工程的实践,由于符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潮流而举世瞩目,成为江西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山江湖工程又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山江湖工程成为政府的重大决策的依据。
  近20年来,山江湖区先后建立9大类26个试验示范基地和127个推广点,112个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和6个小流域治理样板。从1985年到1996年,全省400万贫困人口脱贫;水土流失面积从330万公顷下降到130万公顷;全省城镇植树造林230万公顷,基本上消灭了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由31.5%以上升到59.7%,泥沙入湖量大大减少。全省水面2500万亩占全国淡水面积的1/10。昔日"山光、田瘦、人穷"的荒凉山村,初步出现了"山青、水绿、人富"的喜人景象。
(4)新世纪,新思考:
1999提11月在南昌召开的流域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专家提出新世纪中国应该建设开放的生态经济区,而江西在全国最有条件成为一个省级生态经济区。还有专家提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江西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之一,其基本构想就是建立在山江湖工程治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1世纪,江西要在高标准地搞好山江湖工程治理,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三大支柱产业,这三大支柱产业为: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有机仪器和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绿色产业群;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
在山江湖开发治理的具体部署中,把小流域治理开发作为基础单元,并把小流域开发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把我们比较好的生态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的优势。所以在制?quot;十五"科技规划的时候,我们设想要实施一个科技行动计划,就是生态经济区建设工程;以开发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培育有江西特色的绿色产业群为目标,在"点、线、面"实施全方位开发。所谓"点"就是选择不同生态类型的典型区域,建立12个各具特色的生态经济区建设示范点,探索和完善不同技术模式,逐步扩大示范区域;所谓"线"就是以京九沿线星火产业带为龙头,建立水稻、油菜、水果、蔬菜、茶叶、生猪,奶牛等种、养、加、销售为一体的优质高效试验示范基地;所谓"面"就是培育绿色产业群,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以及环保产业。
以江总书记5月29日视察过的婺源县为例。这个县森林覆盖率81.5%,被称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全县分三个生态农业区:东北为生态林业区,中部为生态茶果工,西南为粮牧渔生态区。它是中国第一批生态农业县,第一个文化生态旅游AAAA级景区。其产品有红(荷包红鲤鱼)、绿(茶)、白(江湾梨)、黑(砚),AA级大鄣茶出口欧盟市场6000多吨,占市场份额的80%。
编辑本段二、 山江湖开发治理的主要模式
  1、小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模式。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开发治理既容易形成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可以有效地阻断流域外环境污染的干扰、破坏。山江湖工程坚持了以流域为单元,以群众为基础的工作方法,将工程不断地向纵深推进。
1996年,山江湖工程实施的《中德合作:江西省山区可持续发展项目》,引进了参与式工作方法,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山区资源合理开发与科学管理。该项目就选择在赣南,山江湖山的源头,以山区为主要国土类型的赣州地区,该项目10年完成,分三期实施。第一期3年为试验、示范阶段,涉及赣县、崇义、南康等3县(市),4个小流域,近200平方公里面积,约有3万农业人口;第二期4年为完善、推广阶段,目前正在崇义、南康、于都三县(市)的三条小流域进一步推广;第
  三期3年为大规模推广和巩固阶段。
在赣南的这几个小流域治理中,特别典型的是南康市境内的龙回河治理的成功。龙回河是赣江上游的二级支流,流经3个乡,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面积的70%,其中强度流失面积占1/3,部分农国成了"江南沙漠",有"龙回千百家,家家米淘沙"的民谣。他们以小流域为单元,3个乡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采取"山顶树,山腰果,山边猪,水面鸭,水中鱼"立体开发模式。经过10年努力为减轻。现已建立南康柚、瘦肉型猪和板鸭加工等3大拳头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龙回模式"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南方山区治理水土的"希望之光。"
2.壤丘陵立体开发模式。红壤占江西全省土地面积的70%,改造红壤、建立良性生态经济系统刻不容缓。泰和县千烟洲原是典型的红壤丘陵荒地,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村,经过开发,形成"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的产业链和食物链结构,并且实行"乔灌草"、"种养加"、"长中短"三结合,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0元,比开发前增长20倍;森林覆盖率已由开发前的4%增到95%以上。科研单位还利用千烟洲基地完成了10多项土壤改良和利用的科研项目,先后有27批外国专家前往考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红壤丘陵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研究的国际示范站。
红壤丘陵的治草问题可以我省的百喜草为例。百喜草特别适宜于江西省红土丘陵上进行水土保持,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推广到全国20个省、43个单位,其中包括湖北三峡库区还有一个百喜草的示范基地。百喜草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属于当今中国治理红壤的领先技术。我们江西为全国提供草种1500家局专门在南昌召开了现场会,将我们江西省的红壤研究所正式挂牌为全国农业引智工程的示范基地。
3.山地生态林业规模经营开幕模式。
这种模式适宜于坡度大的山地,其中营方式是建立以林为主,林工贸结合,多种经营的生态林业经济系统。以九江市的永修县京发林业合作社最具特色:一是采取合作制方式,进行大面积开发,经营山地面积达到210公顷;二是林间套种生长期短的经济作物和果树,实行林农结合;三是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商贸业,形成林业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大效益相统一的林业生态经济系统。如今,合作社周围近万公顷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生态经济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对实现山区林业产业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南方水田农林复合生态经济模式。丰城市杜市乡利用水稻田埂营造池杉,试验效果明显;首先,改善了农田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林网内风速降低30%-50%,农田温度、湿度得到有效调节,农田冬季温度较高而夏季较凉,林网内的蒸发量减少20%。其次,池杉的极系发达,对护路固定田硬、防止特大暴雨对农田的冲毁,有明显作用。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水稻单产比对照由提高5%-11%,粗蛋白的含量提高18%,此外还能提供一定的木材。该项目已被列为农业部和江西省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5.方农区草地资源开发模式。 江西有380万公顷宜 牧草地资源,但长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叶安地区畜禽良种场草地基地进行以"草业为龙头,牧业为主?quot;的开发试验比较成功。通过种草、发展草食畜禽和养鱼,果草间作,并利用籽粒苋提取天然色素,形成了以草促养、以牧促农、种养加工结合的良性生态经济循环模式。高安市朱徐村等地也进行了草业开发试点,创立了"草牧渔"、"草牧农"开发模式,在全市推广,恢复了1.2万倾草地生产能力,饲养肉用牛近十万头。这项实验对我国南方农区的草山坡利用,用广泛的推广价值。
6.大水面综合开发模式。鄱阳湖区大水面资源丰富,山江湖工程选择湖区的余干县进行大水面开发试点。该县拥有可利用水面2.5万公顷。他们采取典型引路系统推进的方法,选择了3个试验点,根据不同的水体生态环境,采取不同的养殖模式,基本做法是水中养鱼、蟹、珍珠,达到循环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在试点区开发大水面4800公顷,改造低产鱼池4000公顷,大水面单产比开发前提高1.5倍。
7.湖区治虫与治穷结合的开发模式。官田湖位于鄱阳湖区,总面积584公顷,其中湖滩草洲307公顷。由于血吸虫肆虐猖獗,水土资源难以利用,人民生活困苦。他们采取"治虫与治水"、"治虫与治山"、"治虫与治穷"三结合的办法,以破坏钉螺繁衍的水陆相生态环境。他们疏通和拉直南阳河,兴林灭螺,使官田湖区的森林覆盖由5%提高到575。同时,高速产业结构,改水田为旱作,低洼地蓄水养殖,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既治虫又治穷的目的。
8.沙土治理开发模式。南昌县冈上乡地处赣江边,土地沙化严重,盛夏沙洲如火,寸草不生:秋冬飞沙滚滚,没田毁村。治沙试验基地选择耐旱耐瘠树种、草种为先锋植物,先后造林种草530多公顷,有效地遏制了风沙的进一步扩大,地表开始长出低等植物,出现片片绿洲,预示着生态环境开始恢复。在此基础上,发行沙化低产田260公顷,结合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使土地得到进一步改良。这个乡已被林业部列入全国9大治沙示范区之一。
9.生态市规划和建设模式。
当前,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山江湖工程也从治理农村山区的环境生态向治理城镇的环境生态推进。1987年宜春市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生态市规划和建设试点。他们运用环境科学、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手段,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使城到国家二级标准,农村达到一级标准,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经验。

山江湖工程的基本经验
  山江湖工程的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就是把山江湖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大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开放促开发,治山、治江、治湖、治穷有机结合,辩证施治。其基本经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值得认真总结。大致有5个方面。
  1、 可持续发展是实施山江湖工程的目标
  宋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贵在科学实践》中提到:"始于80年代初期的江西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是出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燕尾服的一次主要实践,是一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艰巨浩繁的距世纪工程。"上面介绍的9种开发治理模式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特点: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应持续能满足现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达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治山、治水与治穷的统一性,即通过治山治水,改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脱贫致富。先后培育了赣南亚热带水果、九江特种水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扶持项目年新增产值4.5亿多元,利税1.1亿元,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六万多人,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引进了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简称GB模式)在星子县开展了小额信贷扶贫试验。小额贷款累计还款率达97%以上,人均年增收约1000元。此外,山江湖工程结合省情,于1996年在赣南山区开展了"中德合作赣南山区可持续发?quot;项目的"信用社村实施委员会"小额贷款模式(简称RCC+VI模式),与赣州市信用合作联社合作,利用信用社现有的运行体系和项目所建立起的县项目管理办公室(简称县项目办)和村实施委员会,开展小额信贷扶贫贷款180万元,到期应收贷款150万元,实际回收贷款125万元,累计还款率85%以上。赣南受益人口2800多人。调查显示,参与贷款活动的95%的农户增收500-4000元(平均增收约1000元),开始摆脱贫困,部分走上致富的道路。
实践证明:小额信贷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扶贫资金到户的难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运用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和培植家民自助组织,再加上对贫困家户进行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生产经营理念的培育,使贫困者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基综合能力得到涵养。山江湖工程试验探索的两种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在昆明召开?quot;小额信贷面临的挑战研讨会"上得到高度评价和好评。中德合作项目是在立足当地部分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创造的参与形式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了一条在小流域和社区层次上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成为小流域层次上实施山江湖工程的创新。这一治山治穷的项目受到农民欢迎。
  2、 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山江湖工程成功的关键。
  山江湖工程的构想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结合。在项目区内,工程开始前,就组织省内餐专家进行广泛的区域科学考察、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编制,用科学理论指导工程全程。的项目。随着工程的步步推进,基本形成一个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联合协作攻关的科技网络。山江湖工程先后利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欧盟援助项目建立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一体化技术,进行洪水预测、监测和灾后评估工作,近几年来又将它进一步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提高了山江湖工程的整体科技水平。山江湖工程立足于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技术,大胆创新。从1991年开始就着手建立覆盖全区的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全省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中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为工程的规划和实施以及全省的经济建设和减灾防灾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信息技术在1998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省搞洪斗争最紧要的关头,山江湖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和帮助下,应用我中863高科技项目成果产品L波段高分别率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遥感飞机获取了高质量的鄱阳还有
洪涝灾区雷达影像数据,利用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及时分析出了受灾情况。而且也为防洪布署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洪灾之后的恢复生产和移民建镇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上旬,朱总理再次视察我省灾区,省政府利用雷达遥感监测数据向朱总理的详细汇报了我省的受灾情况及灾后重建工作的部署,高科技为抗洪救为工作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得到了朱总理的肯定,也为我省的灾后重建工作争取到了较多的国家资金支持。9月19日省政府召开"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作会议,沿湖受灾各县的县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小政府要求我办在会上现声展示雷达遥感监测结果及受灾区有关的背景数据(包括资源卫星图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配合做好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计划工作。省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如防汛办、民政厅、建设厅、测绘局、土地局、气象局等)也纷纷索取有关资料为本部门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参考。省主要领导每次视察灾区都忘不了要带上当地的遥感图件。住处技术服务于山江湖工程是全过程的,通过及时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工程实施的成果和影响,为评价开发治理对增强流域可持续的能力提供信息支持,进而完善开发和管理的规划和措施。山江湖工程提出治愚,旨在开发人力资源,通过试验、示范工作,培训和组建了一支科技人员与农民相结合的技术服务队伍。为提高试验基地与推广点农民的科技素质,工程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培训中心,先后为项目区培训各类人员12万人次。
  3、 治理水土流失是治山治水工程的重点
  产生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山上植被的破坏;但从深层次考察,水土流失却是极其复杂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山江湖工程正是抓信了治理水土流失这一根本,实行标本兼治。针对自然因素,采取山顶种树、种草及水利工程措施;针对经济因素,通过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以增加农民收入,调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针对人的行为因素,则通过教育、培训措施,以提高人口的素质,改变传统落后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引导人们的行为进一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江西赣南地区自90年代以来,从当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猪沼果"工程。到1998年底,已建成沼气池33.42万个,发展果园218万亩,年生猪出栏400万头,并开展了1053个沼气生态村和107个沼气生态乡(镇)的建设。
"猪沼果"工程的具体内容是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当地称之为"121"工程。这一工程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其它种养业领域,形成了"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工程。"猪沼果"工程的核心是每户建一口沼气池,利用人畜粪便下池产的沼气做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液、沼渣养鱼、喂猪、种菜、种果,从而多层次地利用和开发了农村的经济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 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赣南地区广大家民的实践来看,实行"猪沼果"这一沼气生态农业工程,好处确实很多,赣南的干部群众把它概括为有六大好处;第一,有利于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一个6立方米沼气池的正常产气量用作燃料,一年可节约柴草2.5吨位,相当于0.35公顷林木一年的167.1万亩。第二,有利于土壤的改良。据测定,水稻田连续施用三年沼肥后,其土壤微生物十分活跃,少化肥的使用。第三,有利于增加农作物和果树的抗旱、抗冻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沼液不仅可以浸种、浇菜、喷果,还可喂猪养鱼。如脐橙被喷沼液后糖分更高,口感更好:猪吃了沼液的饲料后,长膘快,出栏早,毛色光亮,很有卖相。第四,有利于农户节省开支,增加收入。一户农户建一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常年存栏4
头猪,一年下来,通过节能可减少开支600元左右。通过施用沼液、沼肥,每亩农作物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200来元。沼液、沼肥的综合利用还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产量,如水稻利用沼液浸种育身后,单产可提高7.5%至15.4%,使农民增加收入。第五,有利五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兴建沼气池,促进了家村的改水、改厕工作,减少了疾病传染,改善了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第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
此外,猪-沼-果技术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 率先建立了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
(2) 建立了一条新的农业产业链,找到了猪-沼-果模式系统同物质利用与能量转换关系;
(3) 对沼气池型结构的创新;
(4) 开发了GF(微生物菌群)沼气发酵促进剂;
(5) 研究出了沼肥对农业增产增质及增强抗逆性的部分;
(6) 编制了猪-沼-果模式体系及技术标准,首次实现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化、规范化运作。

1999年7月赣南开的现场会上,此模式被农业部定为"南方模式"、"猪沼果"工程在20个省(市)推广81万户。其中赣南推广45.69万户,生态农业示范村1053个、示范107、生态庄园998个。 赣南地区推行的"猪沼果"工程尽管在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如发展还不平衡、后续服务跟不上等,但总的来说,"猪沼果"工程已经取得成功,确实为南方农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要善于把治穷与治山治水紧密结合起来。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是互为因果的。不顾条件的砍柴、割草当能源,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实施"猪沼果"工程,可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帮助家民脱贫致富,使农村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高度统一的良性发展路子,实现治山治水和治贫的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在顺利实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浪费乃至环境的恶化。三是要善于抓紧关键环节,攻克工程中的技术难点,使农民易学易懂,便于操作,乐于接受和使用。
  
4、 系统性和综合性是山江湖工程的特色
  所谓系统性,就是在宏观层次上把江西赣南山区、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区,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省域生态经济系统;在微观层次上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小流域作为治理单元,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其优点是在同一流域内,只要抓住流域源头的治理,便容易调控全流域的水土资源,治理成本比跨流域治理要低得多。所谓综合性,就是多学科协作联合攻关。山江湖工程的试验样板和治理典型,便是生态、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多学科成果的结晶,凝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多学科协作联合攻关,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5、 建立高效、开放的管理体系是山江湖工程顺利实施的保证
  山江湖工程艰巨浩繁,如何高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组成浩浩荡荡的开发大军,至关重要。为此,工程十分重视建立高效率的管理机构。省政府四届领导一把手都亲自参与和指导,强?quot;要举全省之力,抓好山江湖工程"。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是决策机构,发挥强有力的决策、统筹、协调功能;有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是决策咨询机构;由精干班子组成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办事机构。这一管理体制,上面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有地(市)、县建立相应的机构,形成多层次的管理网络,实施有效的管理。山江湖工程重视软件管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切身利益入手,不断增虽群众自治、自觉、自富的能力,用政策调动和保护广大群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小流域开发治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招标方式,分片承包给农户等形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投入机制方面,贯彻"自力更生,多方联合,国家支持,共谋振兴"的方针,内聚外引,广辟引智、引技、引资渠道,充分利用开放机会争取到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多咱形式的资助和支持。近20年来,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粮农、开发计划署、欧盟等国际组织和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官员、学者,慕山江湖工程之名前来交流合作:江西山江湖工程技术人员也应邀多次出国考察、交流和进修。1990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立《中国江西山江湖开发》无偿援助项目;1992年6月,江西山江湖工程作为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选送巴西世界环发大会,引起各国代表关注;1993年5月,德国政府决定长期援助"山江湖"工程,随后就在技术、资金上有计划地帮助江西进行大范围山区综合开发;1994年4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驻地代表团贺尔康专程赴赣考察,落实了2400万美元贷款 这样广泛的合作和援助,必将加速未来生态经济区的对外开放,拓展其融资渠道。去年入选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中国6个项目之一。山江湖工程的实践证明,开放是实施高效管理的关键。江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自身比较封闭,财政投入也很有限,只有开放,才能跳出江西看江西,以世界的眼光看江西,从而学习许多国家经验,争取到多方面支持。一句话,没有开放,就没有山江湖的高效管理和成功实践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办公室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办公室为江西省科学技术厅管理的副厅级事业单位。   工作职能:
  (一)组织山江湖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综合研究,为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负责山江湖区域内有关重大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估工作;
  (二)规划山江湖区域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治理工作,定期修订山江湖工程总体规划,审核山江湖区域内各流域近、中、远期综合开发治理规划以及相关计划;协调山江湖工程全局,负责工程日常管理事务。
  (三)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经济战略,应用国内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创新技术,进行山江湖区域不同地区的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示范以及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工作。
(四)负责山江湖区域内各市(县)的有关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与工作协调。   
(五)负责山江湖工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
(六)组织协调全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的研究开发应用工作。   
(七)承办省政府、省山江湖委、省科技厅交办的其他工作。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1-02-22
稀土矿也是的。
首批稀土矿国家规划矿区划定赣州

http://www.jfdaily.com/a/1961840.htm


      【
◎■■■■】〓〓〓〓〓〓〓〓〓〓》 
         【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1-02-22
洞庭湖呢?没了解到有相关生态功能区。
renming111@163.com
依山川流域形便,语言(民系,民族,风俗)兼顾现代交通分道。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1-02-22
洞庭湖有相当部分水是从湖北的松滋、公安等的长江流进来的,比如藕池河(还分东、中、西三支),然后再从岳阳又流到长江。这一点跟鄱阳湖还不一样。
这还没有算流入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四水的源头,全部不在湖南省,湘江广西有3个县,江西2个县市,资水广西1个县,澧水湖北1个县,沅江流域就更多,半个贵州都在里面,还一直北到湖北的来凤县。这些县都是带县城的几乎整个县,不是几个偏远的乡村
[ 此帖被keating在2011-02-22 18:28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11-02-22
引用第2楼renmin于2011-02-22 13:47发表的  :
洞庭湖呢?没了解到有相关生态功能区。

春节好!昨天你还在郑州,今天回到江西上班了!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11-02-22
引用第1楼jiangxinwang于2011-02-22 11:57发表的  :
稀土矿也是的。
首批稀土矿国家规划矿区划定赣州
http://www.jfdaily.com/a/1961840.htm
.......

江西能够妥善处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11-02-22
引用第3楼keating于2011-02-22 18:20发表的  :
洞庭湖有相当部分水是从湖北的松滋、公安等的长江流进来的,比如藕池河(还分东、中、西三支),然后再从岳阳又流到长江。这一点跟鄱阳湖还不一样。
这还没有算流入洞庭湖的湘、资、沅、澧四水的源头,全部不在湖南省,湘江广西有3个县,江西2个县市,资水广西1个县,澧水湖北1个县,沅江流域就更多,半个贵州都在里面,还一直北到湖北的来凤县。这些县都是带县城的几乎整个县,不是几个偏远的乡村

感谢你提供这么丰富全面的资料,看来,洞庭湖的问题比鄱阳湖复杂得多,划分国土功能区困难比较大。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1-02-22
这篇文章内涵丰富,值得细读!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1-02-23
这真的需要慢慢看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11-02-23
实际有需要呗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11-02-23
谢谢同志们!谢谢大家!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11-02-23
不能这样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11-02-24
回 4楼(滦河人) 的帖子
是的。上班也没什么事,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上网。
renming111@163.com
依山川流域形便,语言(民系,民族,风俗)兼顾现代交通分道。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11-02-24
新疆塔里木河可以建生态区。
renming111@163.com
依山川流域形便,语言(民系,民族,风俗)兼顾现代交通分道。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11-02-24
江西的大人們也只會搞搞這個了,如果經濟發展和民生工程有如此積極的話,那江西也不至於現在這樣了!
揚越聯邦大統領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11-02-24
引用第10楼无声福特于2011-02-24 16:58发表的  :
江西的大人們也只會搞搞這個了,如果經濟發展和民生工程有如此積極的話,那江西也不至於現在這樣了!

我并不了解江西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只是认为江西和其他省没有水源污染之争,可以完全自主地规划本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体制优势。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个政府一条河。一省一江、一郡一水、一县一川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