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青海探索
记者: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青海始终要面对的重大而核心的问题。在这方面,青海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郝鹏:青海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同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青海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更为重要的是,全省上下对青海生态地位的认识更加清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更加自觉,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
回顾青海生态保护建设的历程,我们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体会:一是把握省情特征,确立生态建设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青海真正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青海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基于此,我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摆在优先的战略位置上。2006年取消了三江源地区GDP考核,不再提工业化口号,2007年又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使保护生态成为全省首要任务。同时,初步建立了新型绿色考评机制,有效激发了各级政府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坚持综合治理,实施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规划、争取实施了总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等,进一步提升了生态保护的覆盖面。同时,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对青海湖采取封湖等措施,有力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三是突出绿色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加快发展高原绿色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探索了一条代价小、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子。四是创新体制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国家支持下,青海先行先试,初步建立了草畜平衡补偿、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牧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等11项内容的生态补偿机制。
记者:目前,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还面临哪些突出问题?下一步有哪些新规划、新思路?
郝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的广度和力度还不够,工程未覆盖地区土地沙化、退化等问题仍很严重;生态补偿还未形成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巩固和提升生态建设成果任务艰巨;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矛盾仍很突出。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把生态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
青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实现同步建成小康战略目标过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都决定了不仅需要青海自身的努力拼搏,同时也离不开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我们正在进行三个方面的新探索:进一步拓宽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覆盖面,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柴达木盆地沙化治理和东部干旱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退牧还草、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项工程,不断提升生态保护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能够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特别是建立起包含政策性补偿、功能性补偿、建设性补偿、激励导向性补偿等内容的长效、稳定、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解决好发展、生态与生计问题;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中的权重,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大有可为美益求美
马玉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金色的油菜花、绿色的草原、黄色的沙漠、赤色的丹霞、蓝色的湖水和天空、白色的雪山和云彩……这些一望无际、五彩斑斓的色彩,挥洒出一个博大绝美的青海。
金秋时节,经济日报调研采访组一行8人,兵分两路,一路深入八百里瀚海柴达木,一路走进三江源头的巴颜喀拉,采访河湟现代农业,感受古城文明。短短七天里,采访组访牧民、进农家、走企业,与干部群众互动、与企业职工交流、与书记省长访谈,深切感受着青海循环经济的魅力、特色农业的潜力、生态保护的实效和坚决推进“生态立省”战略的雄心壮志。
作为“地域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青海一肩担负着保护“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重任,这是全国人民对良好生态的期盼;另一肩担负着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这是六百万青海人民对共同富裕的渴求。既要美人之美,也要美美与共。在保护与发展这对矛盾面前,青海作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选择——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共赢。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青海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扎实推进生态移民和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得以明显改善。长江、黄河沿岸地区的经济民生,无不凝结着青海人民的这份特殊贡献。
为了更好地发展,青海全力打造生态经济。依托生态资源,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流程、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再造,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实现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足。
由此,青海的保护与发展之路豁然开朗。良好生态既是保护对象,也是发展根基;既是战略目标,也是路径选择。围绕现代农业的现代服务业,围绕工业循环经济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旅游资源的多层次立体式开发,都将成为青海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采访组成员:张小影 崔书文 马玉宏 瞿长福 张 双 胡文鹏 潘笑天 石 晶 执笔:崔书文 潘笑天)
转载地址: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11/04/t20131104_17028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