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个:
上海老地名保护名录今年底出炉
别看是小小的地名,有点资历的老地名也不能想改就改。在昨天的第九届城市地名工作会议上,市规划局地名处处长刘波表示,上海正在启动老地名保护工作,老地名保护名录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出炉并向社会发布。
地名,永远是传承文化的载体,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元素,表面上指方位名词,实质上包涵着地与人的关系以及地名典故、成语、故事。就如同上海的简称“沪”和“申”,“沪”
原意是渔民打鱼的工具,反映了早期上海人打鱼为生的事实,“申”来自春申君的典故,反映了上海悠久的历史。 “现在,包括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成都、郑州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都开始重视起地名文化,启动了老地名保护工程。”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昨日透露,“比如,北京启动了老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南京对有的老地名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地名处处长刘波表示,上海老地名保护名
录也正在制定中,目前有关部门已委托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市乡镇级地名文化进行研究,将根据历史年代悠远程度,将地名划分为不同级别:如存在500年左右的,1000年左右的,2000年左右的。而根据现有的调查,黄渡这个地名,在上海就已经存在了2000年以上。 刘波透露,今后,在行政区划中,如果两镇合并,将保留历史长的地名,而老地名保护名录,就是为这一措施提供具体的依据。
■相关链接
老白渡、烂泥渡路、其昌栈,浦东新区一些老地名随着浦东新区开发的深入正逐步消失。市民不仅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这些地方,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到达这些地方。
然而,老地名不仅是甲地区别于乙地的称谓,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近日,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向浦东新区提出提案,希望有关部门能梳理和保护老地名,从而传承老地名所代表的地区文化。
老地名消失是文化的断裂
浦东新区早期的发展是从几个渡口和码头开始的。随着经济的逐步繁荣,陆家嘴,其昌栈等地逐步成为居民聚集区,逐步形成了城市雏形,逐步有了浦东特有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作为传承历史的一些老地名,如老白渡、烂泥渡路、其昌栈等,已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今天我们不仅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这些地方,而且实际上也无法到达这些地方。
地名是历史,是文化,是传承,是延续,是过去和将来的结合。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认为,浦东的地名记载着浦东的历史,浦东的文化。比如:陆家嘴,就与唐代诗人陆逊家族后人在上海居住的记载有关。又比如川沙内史第,就与宋氏三姐妹,与黄炎培、与胡适有关。一些老地名的消失,其实就是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断裂。
地名不分土洋属文化遗产
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浦东新区原有大多数地名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如陆家嘴、花园石桥路等延用至今,但有些极有特色的路名已被丢失,如烂泥渡路。一些反映历史演变的地名如其昌栈,如今被改为“钱仓路”,而“籴柴浜”则被改为“荻柴浜”。
“在一些人看来,浦东新区的地名有些土气,需要现代化。事实上,以上这些现象恰恰反映出在地名命名上的误区和不足。”该委在提案中表示,地名是人们长期生活的结果,没有优劣之分,更没有土洋之分。相反,从中反而看到了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地区特有的文化,从而使这些城市增添了许多悠远的魅力和趣味,也给旅游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保护地方特色保护老地名 为此,民盟浦东委员会建议,有关部门应从保护浦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认真梳理和保护浦东的老地名,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名尽可能保留下来,把一些用错的地名改正过来。如沈家弄路,如今被分割成几段不同的路名,有的路段改为商城路,失去了地方特色,建议改过来,并全线打通。
同时建议编写一本关于浦东老地名的书。把浦东老地名的来龙去脉,其中的故事、趣闻轶事记录下来,为后人提供一份详实、真实、现实的史料,让后人从地名中看到浦东历史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