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lzeng
:我去过深水埗北面的一座山,那里有一个陡崖,我发现陡崖的很多斜面都有编号,香港的地理管理做得这么细致,令我惊讶。
那是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做的。他們負責管理香港所有人工斜坡,及有可能發生塌方的天然斜坡。所有斜坡都會登記在案、釐清地界權責,如果屬私人,會要求業主定期維修,如果屬公家,就由政府管理和維修。
這是土木署的網站:(簡體版)
http://www.cedd.gov.hk/sc/index.htm現在這些工作都是由過去慘痛的教訓換來的。以前每次打颱風都很容易山泥傾瀉,造成人命死傷。最嚴重一次是 1976 的「六一八雨災」,摘錄維基的記錄如下:
--------------------------------
早於1972年6月16日,已有安置區內最接近西北面建築地盤(按考即今觀塘瑪利諾書院建築地盤[3])的木屋居民發現屋前堆滿了豪雨沖刷下來的泥土,因感不便及不安而報警求助。警方雖飭令地盤須確保泥土不再下瀉,惟成效不彰,山泥下瀉情況至6月17日反趨惡化,但仍未至影響安置區及其中居民安全。[4]
6月18日上午11時,雨勢頗大;至12時30分,翠屏道已為一呎水深之雨水淹沒。12時40分,安置區北部山坡上之基堤有小量山泥瀉下,至1時10分,曉光街與秀麗街交界的一段基堤崩塌,像「一塊地氈」般瀉下安置區。[5] 瀉下的山泥埋沒大部份安置區木屋,部份木屋甚至被沖過翠屏道,推至觀塘新區。山泥傾瀉亦令附近一輛運載火水的貨車漏出火水發生爆炸並焚燒。[6]
搶救[7][編輯]
事發後,徙置事務處工人盧崇新立即報警,惟電話無法接通。此外亦有一名休班警員胡忠成將事件報告警方。1時25分,警長黃廣鴻及6名警員接報到達災場,目睹焚燒中的火水貨車及另一列焚燒中的損毀木屋。警方不斷要求增援下,消防隊及救護車先後到場,惟均因道路水浸、壞車處處而略受阻延。除政府外,亦有數百名市民在現場協助救援,亦有巴士司機駕駛將傷者送往伊利沙伯醫院。
善後[編輯]
警方於當日下午4時設立專責登記失蹤人士的小組,並設指揮站登記、保管災場中發現的災民財物。[8]消防處、民眾安全服務隊、醫療輔助隊、駐港英軍、香港童軍參與救援,連日搜救傷者及搜索死者[9]。是次災難造成71死52傷[10][11]。
-------------------------------
同日晚上8時55分,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亦發生山泥傾瀉,一幅受強烈風化的火成岩山坡,在連綿大雨下滑動,首先沖毀了寶珊道一座兩層高的洋房,並順勢把干德道一座六層高的樓宇沖塌,洪水及山泥混和樓宇瓦礫,形成泥石流,衝向位於旭龢道20號,樓高12層的旭龢大廈。大廈即時應聲折斷倒塌,並波及在山坡下的景翠園,該廈最高四層被撞毀。此一系列大廈倒塌意外成為香港戰後近28年來傷亡最慘重的同類事故,旭龢大廈亦成為香港至今層數最高的全幢倒塌之樓宇。
在旭龢大廈內,大部分住客未能及時逃生,被埋在瓦礫之下。駐港英軍奉召到場救災,其後交由消防員接手處理。經過日以繼夜的挖掘,搜救人員成功拯救不少生還者,其中包括前大法官列顯倫,消防員依循他收音機的歌聲而將他救出。旭龢道意外共證實67死19傷[14][15]。
-------------------------------
土力工程處成立於1977年,是為防止類似1976年秀茂坪山泥傾瀉意外再次發生,專責規管山邊及斜坡設計與維修之機構,隸屬建築物條例執行處(屋宇署前身)[1];1991年,撥歸土木工程署[2]。2004年7月1日,與拓展署合併成為土木工程拓展署。
這個政府部門最最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記錄、鞏固、維修香港境內所有人工斜坡和有可能塌方的天然斜坡。由於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十多年來已幾乎沒有聽過山泥傾瀉的事件發生了。這對全境絶大半都是山坡的香港來說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