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82阅读
  • 10回复

[日本]我也转个地名训诂资料——日本古代令制国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10-20
— 本帖被 keating 执行加亮操作(2016-10-21) —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89961

作者:稻叶藤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789961/answer/883652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日本古代的六十六国即令制国、律令国,是7世纪天智天皇时期在律令制(近江令)下确定的行政区划。令制国不是藩国,后者是对江户时代大名领地的称呼,数量也远不止六十几个。

大体来看,令制国的名字大概有以下两条原则:一是读音比汉字重要,读音更能反映出该名称最初的用意;二是具有传承性,国名基本都能追溯到大和政权到来之前。嗯,其实这两点放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合适……嘛,下面逐个说说,从题主问的山城国开始。

<畿内>
山城国(やましろ)
古代时记作“山代”或“山背”(读音都是yamashiro),可能由于山城国对于奈良的平城京(708-784年为日本首都)而言地处“奈良山的背后”而得名。794年迁都平安京之后,桓武天皇将山河环绕自然为城的山背国命名为山城。这也是日本“城”字读音しろ的由来。

大和国(やまと)
律令制定时记为“大倭国”,738年改为“大养德”,747年改回大倭国,757年确定为“大和国”。读音的やまと(yamato,倭)原本指奈良盆地东侧的一片地区,之后扩大为国名。716年大和国的吉野地方曾被分立为芳野监(芳野与吉野读音都是yoshino),738年合并。

河内国(かわち/かはち)
大宝4年(704年)国印铸造之前亦名川内国,得名原因不明(注:原因不明主要指回答时没有查到可靠原因,可参考本问题中的其他回答及本回答末尾的两个链接,后同)。

和泉国(いずみ/いづみ)
原名“泉国”,和铜6年(713年)的诸国郡乡名著好字令要求国名为两字,所以加上了不发音的好字“和”。一度被划分于河内国中。得名原因不明,也许是泉郡曾经发现过泉水什么的……
感谢 @华老栓 的指点,确实是有传说神功皇后进行三韩征伐时途经此地时有泉水涌出,凯旋后在此建立泉井上神社,同时这也成为了“泉”地名字的由来。

摂津国(せっつ)
摄津的难波津是日本古代的重要港口,难波亦曾被作为国都。还都飞鸟之后难波一度被作为副都,此时设置的管辖机关取“统摄难波津”之意得名摄津职。后来改为国制时沿用此名。
红色为山城国,紫色为奈良地区(平城京所在地),绿色为吉野郡,黄色为难波京所在地。

<東海道>
伊賀国(いが)
680年自伊势国分立,得名原因不明。

伊勢国(いせ)
语源可能为“伊呂勢(=弟,读音いろせ)”,指伊势是作为出云的分派而发展;亦有说法认为是因距离海很近而从イソ(いそ,磯)转变读音而来。

志摩国(しま)
原为岛津国造所支配,8世纪初自伊势国分立,起初写作“嶋国”或“志麻国”。得名原因不名,个人猜测或许与原先支配此地的岛津(しまづ)国造或多岛的地形有关?

尾張国(おわり/をはり)
大宝4年(704年)国印铸造之前亦名尾治国。得名原因具体不明,有尾张的南智多郡形如尾巴向外伸出(《倭訓栞》),或此地处于大和王权势力圈的东端因而被称为“終わり”等说法。

三河国(みかわ/みかは)
三河国在《古事记》中记为“三川”,平城京时期为“叁河”,长冈京时期后开始写作“三河”。名称的由来不明,有江户时代学者山崎暗斋提出的三大河流说等观点。

遠江国(とおとうみ/とほたふみ)
古称“遠淡海(とほつあはうみ)”,一般认为由国内的滨名湖(古称远津淡海,津是之的意思,淡海即湖)而得名,意为距国都较远的大湖。相对的近江国则是因琵琶湖而得名。
左侧的大湖为琵琶湖,右侧的湖为滨名湖。黄色为尾张国的知多半岛。粉色为志摩国。

駿河国(するが)
亦表记为读音相同的“須流加”(《和名類聚抄》)、“須留可”(《東遊駿河舞歌》)、“薦河”(《駿河国風土記》)。因为山地的河川如同骏马般冲向大海、或说为富士川的激流而得名。

伊豆国(いず/いづ)
680年自骏河国分立,得名原因不明。

甲斐国(かい/かひ)
本居宣长于《古事記伝》中支持甲斐国出身的门弟萩原元克的说法,认为甲斐的读音指“山の峡”(カヒ=間),即山间地带。但近代的桥本进吉于《上代特殊仮名遣》中否定了峡说。近年日本古代史学者平川南提出了语源来自此地在行政、交通上的「交ひ」地位的新看法。
顺带一提现在继承了甲斐国版图的的山梨(やまなし)县的名字来自甲府盆地的无山地貌(やまなし=山無し),713年因好字令确定汉字名为山梨。

相模国(さがみ)
7世纪成立,包括东侧的相武(さがむ,和相模只差一个元音)国造与西侧師長(しなが)国造的领地。关于名称的起源,一说相模国与武藏国(むさし)原是一国,江户时代的国学者贺茂真渊在《倭訓栞》认为原本存在身狭(ムサ)国,分为身狭上(むさがみ)、身狭下(むさした),各自欠落一个音节而成为相模国与武藏国;本居宣长在《古事記伝》中假定存在佐斯(サシ)国,佐斯上(さしがみ)、身佐斯(みさし)演变为两国;近藤芳树在《陸路廼記》中将総(フサ)国的一部分分为総上(ふさがみ)、総下(ふさした)作为源头。然而这些推测与考古得出的武藏原与毛野国是一体的结论不符。此外还有由古代此地的物产苧(カラムシ,贴毛苎麻)读音中的むし演变、自“坂見(さかみ)”转化(箱根坂上所见的地域)等观点。

武蔵国(むさし)
古代曾记为“无耶志”、“无射志”(むざし)、“牟射志”(むんざし)或“無邪志”等,都是由读音填充的汉字。语源关于武藏、相模同国论的说法参见上面相模国,但据考古研究发现武藏国原与毛野国(后来变成了上野和下野)一体,大和王权是于7世纪后从総国(后来变成了上总和下总)开始进出此地的,因此江户时代学者们的观点有待商榷。此外武藏国原本与关系很深的毛野国同属东山道,771年划至东海道。

安房国(あわ/あは)
718年自上总国分立,之后一度再次合并。807年成书的神道资料《古語拾遺》记载,天富命在开垦阿波之后为求良地向东进发,率领族人阿波忌部氏乘黑潮(日本暖流)自房总半岛南端的布良之滨登陆,进行开拓,于是此地便以“阿波”的读音相称。古时亦表记为“阿幡”或“阿波”。
古代的安房国是优良的渔场,为御食国(向朝廷提供谷物外的食物)之一。据《高橋氏文》记载,景行天皇行幸至淡水门时,被后世信仰为料理神的磐鹿六雁捕捉了白蛤(はまぐり,音译蛤蟆鼓励)做成料理向天皇献上,被授为膳臣。这个淡水门中的淡(あわ)指的就是安房。

上総国(かずさ/かづさ)
下総国(しもうさ/しもふさ)
上总国与下总国由总国分割而成。总国于7世纪末之前记为“捄国”,据《古語拾遺》记载,得名的原因可能是此地盛产麻(アサ)故称捄国(ふさのくに),律令制后改为総国,读音不变。总国的地域上存在密集而强盛的国造,后来演变为两国的郡名。两国分立的时期大约在6世纪中叶,由于西国的开拓者们(天富命)自海上登陆,故东南部分为上总,西北部分为下总。
深黄色为阿波国麻殖郡,梅红色为安房国安房郡。浅绿色为上总国。

常陸国(ひたち)
7世纪成立,到7世纪末为止称为“常道”。建立之初包括后世的常陆国到现代的大熊町一带(福岛第一核电站所在,古代属梄叶郡)。陆奥国建立后北端变为菊多郡,718年菊多郡被划入石城国,在两国的边界上建立了菊多关(后之勿来关)。据《常陸国風土記》记载,此地在令制国成立前被称为日高見国(ひたかみのくに),日高见是与日出有关的词语,在历史上也被用来称呼日本(大倭日高見国,《大祓詞》)或虾夷。常陆的读音ひたち(与日立同音)就是从此演变而来。

<東山道>
近江国(おうみ/あふみ)
近江国在《古事記》中记为“近淡海(ちかつあはうみ)”或“淡海(あはうみ)”。淡海指琵琶湖,《万葉集》中又称为“淡海之海”、“近江之海”等,但没有近淡海的叫法。因此近淡海意为距国都较近的淡海国。大约在大宝令制定施行的8世纪初,“近江”的表记被确定下来。

美濃国(みの)
石神遗迹、飞鸟池遗迹、藤原宮迹等7世纪的木简中均记为“三野国”(读音与美浓同为mino),此名可能来自青野(现大垣市青野)、大野(现揖斐郡大野町)、各务野(现各務原市)这三块平野。“美濃”的表记大约在8世纪以后才出现,此前还有同音的“御野”、“美乃”等称呼。
美浓国成立时的范围包括后来美浓国的南部及木曾郡,以木曾川为与尾张国的界线。关于木曾谷归属的争执大约持续到战国时代武田信玄将之编入筑摩郡为止。而由于木曾川的改道,尾张与美浓的国界在后世也有一定变化。
浅绿自下而上分别为青野、各务野、大野的大致位置。棕红色为木曾郡,棕黄色为信浓筑摩郡。

飛騨国(ひだ)
古代记为“斐太”或“斐陀”,702年斐陀国向朝廷进献神马“大黑”,被视为祥瑞,天下大赦,从此改记为“飞驒”。发音的由来不明。

信濃国(しなの)
645年大化改新后令制国成立,科野(しなの)国造治下的十郡被编为信浓国。关于科野,江户时代的国学者谷川士清、贺茂真渊认为是由此地出产的“科の木(シナノキ,华东椴)”得名,此外也有“科”字来自同音的“级”(指山国的阶梯状地貌)、しな是与铁有关的词语、しな来自风神志那都彦(シナツヒコ)等说法。8世纪初期,科野国改记为同音的信浓国。另外721年诹访地区曾被分立为诹方国,731年合并。

陸奥国(みちのおく/みちのく/むつ)
最初称作“道奥(みちのおく)”,7世纪时自常陆国分离,到平安时代为止称“陸奥(みちのく)”。道在古代与国同义,奥是深处的意思,“道奥”意指此地“距离国都最深最远”,也就是当时大和王权在东北地方的北境。陸奥的读音变为むつ从江户时代起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陆”字与“六”想通,后者的训读变为国的读音;另一种认为みちのく(道之奥)被误作みちのくに(みち之国),最终讹为むつ(即michi变为mutsu)。
水色为常陆国,紫色为最初的陆奥。深紫色为多贺城所在的宮城郡。梅红色为菊多郡。

出羽国(でわ/では)
大和朝廷于7世纪后半到9世纪初实行在虾夷的土地设郡以扩大版图的政策,并为之建设城栅。7世纪后半越后国成立后,708年(和铜元年)9月28日出羽郡被设置并建造了出羽栅,712年9月23日分立为出羽国,翌10月1日自陆奥国得到置赐郡与最上郡,之后逐渐扩张到后来的范围。到平安时代为止出羽都读作“いでは”,但得名原因不明。
顺带一提,直到平安时代初期之前,出羽侧的虾夷被称作“虾狄”,只有陆奥侧为“虾夷”。
紫色为出羽栅所在的庄内地方(出羽郡),黄色从下到上分别是置赐、村山(886年从最上分出)、最上郡。梅红色为秋田城所在的秋田郡。此外最北的桧山郡可能在中世末期才编入出羽。

<北陸道>
若狭国(わかさ)
7世纪后半建立,最初写作“若侠国”或“若佐国”。约4世纪后半进入大和王权的支配之下,亦为御食国之一。得名原因不明。

越前国(えちぜん/ゑちぜん)
持统朝的689年-692年,7世纪设立的高志国(こしのくに)被分为高志道前/高志前国(越前)、高志道中/高志中国(越中)、高志道後/高志後国(越後)三国,距离都城(大和国飞鸟净御原宫)较近者为前。“高志”或“古志”为越国在8世纪前的称呼(读音均为koshi),712年成书的《古事記》中仍可见到,720年的《日本書紀》则写为越。越国的得名由来不明。

加賀国(かが)
823年由越前国的江沼、加贺两郡成立。加贺国是令制国中最后建立的国,由越前守纪末成(781年-826年)以加贺郡远离国府难以管辖为因提案,经太政官通过成立。大化改新时期有“贺我”、“加宜”、“香我”、“贺加”等称呼(读音都是kaga),得名原因不明。加贺郡后分出浅野川以南的石川郡,改名为河北郡。

能登国(のと)
718年由越前国的羽咋、能登、凤至、珠洲四郡成立,741年并入越中国,757年再次分立。得名原因不明。能登郡后改名为鹿岛郡。

越中国(えっちゅう/ゑつちう)
7世纪末从高志国(越国)分出,最初的范围包括后来的越中国与越后国大部。702年将颈城、古志(就是越国的那个こし)、鱼沼、蒲原等四郡让与越后,仅余下四郡。《続日本紀》中关于此事的记载是“越中”于文献中的首次出现。

越後国(えちご/ゑちご)
7世纪末、文武天皇元年(697年)以前由高志国(越国)的磐船(いわふね)、渟足(ぬたり)二郡成立,大致包括阿贺野川以北直到与虾夷交界的地区。702年3月作为虾夷政策的据点从越中国得到亲不知(飞驒山脉与日本海间形成的多断崖地带,玩过太阁立志传5的应该记得这个名胜)以东的四郡,708年向北设置出羽郡,出羽国分立后版图基本确定。
此外,在漫长的进攻虾夷土地的过程中,大和王权是以建柵(き)、设置栅户的方式逐渐推进的,越后国内即先后建立了渟足栅(647年)、磐舟柵(648年)、出羽栅(709年)等城栅。
较深的紫色为越后国最初的范围,其中紫红色部分后来建立了出羽国。三块紫色自南向北分别是渟足栅、磐舟柵、出羽栅的所在地区。青色及浅紫色为702年从越中转与越后的部分,黄色为此后的越中。粉色为初期的越前国,浅红色为越前国府所在的丹生郡。

佐渡国(さど)
743年与越后国合并,752年再分立。平城宫木简中记为“佐度”。据《日本書紀》所述,544年曾有肃慎人渡海至佐渡岛,7世纪中后期越国与肃慎一度交战,696年3月12日“賜越度嶋蝦夷伊奈理武志與肅愼志良守叡草、錦袍袴·緋紺絁·斧等”,其中的“度嶋(わたりしま,渡り島)”即佐渡岛,也许国名的由来与渡海有关。

<山陰道>
丹波国(たんば)
偶尔记为“旦波”或“但波”。《和名抄》中将丹波训为“太迩波(たには)”。关于名称的由来,《和訓栞》认为来自“谷(たに)端(は)”,《諸国名義考》认为来自“田(た)庭(にわ)”即平坦宽阔的土地,后者被《国史大辞典》等文献采用。

丹後国(たんご)
713年自丹波国分立,因为距离都城较远所以是“后”。丹后国在古代可能存在独立于大和王权及吉备国的独立政权,于6世纪中期随着大和王权的出云征伐而被兼并。

但馬国(たじま/たぢま)
《古事記》中记载为“多遅麻国”,たぢま为但馬的历史假名写法。得名的由来不明。

因幡国(いなば)
《古事記》中称“稲羽”,《先代旧事本紀》中记载为“稲葉”,读音均为いなば(还可写作稲場)。此地为日本神话中因幡白兔故事的发生地,也是東方Project中永远亭曾经的所在地。得名原因不明,可能与存在于此地的稻叶神社有关。
顺带一提,我这个用户名的“稻叶”的来源之一就是稻羽之素菟这个神话。

伯耆国(ほうき/はうき)
藤原宮迹出土的记有戊戌年(698年)6月的木简中记为“波伯吉国”,712年成书的《古事記》中写作“伯伎国”。平安时代编纂的《先代旧事本紀》中则可见“波伯国造”。但得名的由来不明。

出雲国(いずも/いづも)
国名的由来有表示云朵向上翻涌形象的词语“稜威母(イズモ)”、表示对日本国母神伊邪那美(イザナミ)尊严的敬意、表示名为“稜威藻”的龙神信仰中的藻草的凛然神威等说法。此外对于其历史假名拼法“いづも”有着词源是“出鉄(いづもの)”的观点(作为参考,出云是日本最早也是最大的铁砂产地,制铁技术亦领先全国)。出云在大和王权到来之前就存在独立的王朝(古代出云),相关的历史在记纪神话中转变为剧情丰富的让国神话(国譲り)。
青色为出云大社所在的神门郡,绿色为高草郡,两块金色分别为石见银山与生野银山所在的地区。

石見国(いわみ/いはみ)
7世纪设立,得名原因不明。古代有名为伊甘(いかみ)的地点,不知与国名有无关系。

隠岐国(おき)
7世纪设立,平城宫木简中记为“隠伎国”。得名原因不明。

<山陽道>
播磨国(はりま)
木简中记为“針間国”或“幡麻国”。得名原因不明。

美作国(みまさか)
713年4月3日由备前守百济王南典(百济王为此人的氏)与备前介(介为国守的次官)上毛野坚身提案,自备前国分出六郡成立,坚身担任初代美作守。作为吉备国分解的最后一步,美作国的设立将这个重要的铁产地置于大和政权的管辖之下,吉备氏受到弱化,后世美作的很多地名如久米、弓削等都是古代配置于此的大和直属部民的名称。みまさか这个读音有来自与地理有关的“御坂”或“三坂”(みさか)、与边界(境,堺,さかい)有关、因此地为甘酒(うまさけ)产地等说法。
另外关于美作的制铁,美作在古代就向备前国与朝廷提供铁及锹等铁制品,在英多郡等有官营的铁穴(《日本霊異記》)。直到中世,美作仍然通过河川水运向备前刀剑的制造提供原料。

備前国(びぜん)
備中国(びっちゅう/びつちう)
備後国(びんご)
备前国、备中国与备后国由吉備国(きびのくに)按照689年发布的《飛鳥浄御原令》分割而成,木简中表记为“吉備道前/中/後”。吉备国是日本古代与大和、出云、筑紫并列的强大势力,拥有巨大古坟文化,可能为大和王权的同盟。5世纪中后期作为最大的地域势力之一被大和以“反乱镇压”为由迫服,6世纪开始建造造山古坟等当时日本最大型的古坟(前方后圆坟),7世纪吉备氏分化为上道、三野、贺阳、下道(吉备真备的出身)等多个氏族。
黄色为备前,绿色为美作,橙色为备注,橙粉为备后。儿岛半岛的海岸线大约在15世纪。

安芸国(あき)
《古事記》中记为“阿岐国”。得名的由来可能为传说中的安艺国开祖神安芸津彦命(あきつひこのみこと),但不确定两者的先后顺序。

周防国(すおう/すはう)
7世纪设立,初称“周芳国”,7世纪末改称周防国,藤原宫木简中亦有“周方国”的写法。得名的原因不明。读法すはう虽然出现于ハ行転呼发生之前,但此读音由于古代日语元音不连续而并不自然,推测可能最初与诹访同样读作すわ(历史假名拼法为すは)。周防国的国府佐波郡的读法为相似的さば,不知有无关系。
ハ行転呼(ha行转呼)是日语在平安时代发生的一次音韵转变,词语中后部的ハ行音变为ワ行音,用中文举例的话好比原本读作“磨哈(ha)”的词语读音变为“磨哇(wa)”。

長門国(ながと)
古称“穴門(あなと)”,亦写作“穴戸”。《日本書紀》中记载,大化6年(650年)穴户的国司草壁丑经向朝廷献上捕获于麻山(おのやま)的白色的雉,日本因此祥瑞改元“白雉”;而此后的665年初现“長門”的名字,推测改名在此期间。穴门所指的是海峡,即长门国与对岸九州丰前国之间的下关海峡(関門海峡),神话中亦出现过穴户神这个名字。
粉红色为下关(马关)所在的丰浦郡,橙色为门司城及小仓城所在的企救郡,其间为下关海峡。

<南海道>
紀伊国(きい)
成立之初名为“木国(きのくに)”,因此地森林茂盛而得名,也有观点认为读音来自此地的豪族纪氏支配的“紀の国(きのくに)”,但律令制以前的纪伊国仅有纪伊国造的领地,不包括熊野国造的领土(后之牟娄郡)。713年因好字令要求国名为“雅字二文字”而改为读音基本相同的纪伊国,也有认为纪伊的“伊”字不发音的观点。
另外熊野(くまの)及牟婁(むろ)都与边界之类的含义有关,类似陆奥。
浅绿与黄色为木国,紫色为熊野国(后之娄牟郡)。青色为北牟娄郡,原谓志摩国英虞郡的一部分,1582年被新宫城主堀内氏善编入牟娄郡。黄色为高野山所在地。

淡路国(あわじ/あはぢ)
律令制以前记作“淡道”,得名原因不明。淡路是日本神话中最早诞生的岛。亦为御食国之一。

阿波国(あわ/あは)
古代存在北部的出产粟(アワ)的粟国(あわのくに)与南部的長国(ながのくに),建立令制国时合并为粟国,713年由于元明天皇的好字令改为阿波国。
顺带一提,神武东征时上面安房国(あわ)提到的天富命就是先在此地开垦的,阿波国的麻殖郡因此得名。

讃岐国(さぬき)
亦表记为“讃伎”或“賛支”(赞伎和赞支),得名原因不明。
另外赞岐国的小豆岛在古代原属吉备国儿岛郡,14世纪由于细川氏成为赞岐守护而实质上并入了赞岐国,但文献上直到17世纪末仍有将之划为备前国的情况。

伊予国(いよ)
近现代前一般写作“伊豫”,有时也记为“伊予”或“伊与”。名字的来源有诸多说法,如①温泉说:认为道后温泉的“ゆ(湯)”变为了いよ的“よ”,但吉田茂树(《日本古代地名事典》的作者)以延喜式中的“伊予郡”与“温泉郡”是两个不同的郡为由否定了此说。②涌水说:志贺刚等研究者认为古代将温泉以外的涌水称为“いゆ”,之后演变为国名。③弥说:谷川士清认为四国岛(《古事記》中称作伊豫之二名岛)在国土诞生的神话中次于淡路岛出生,故“いよ”是表示事物重复的“弥(いや)”的意思,等。
棕色为伊予郡、青色为温泉郡的大致位置。黄色为土佐国幡多郡。

土佐国(とさ)
记纪中记为“土左”,《先代旧事本紀》中记为“都佐”。原本在713年的好字令下“土左”已经被改为了“土佐”,但两者一直混用到平安时代中期才普遍用为土佐。名称的来源有俊聡、遠狭、門狭(指浦户湾)等说法。此地存在东部的都佐(とさ)国造与西部的波多(はた)国造,后者为之后幡多(はた)郡的由来。

<西海道>
筑前国(ちくぜん)
筑後国(ちくご)
7世纪末由筑紫国(つくしのくに)分割而来,距离都城近者为前。筑紫在《古事記》中用来称呼九州岛,认为此岛一身而四面,分别为筑紫国(白日別)、豊国(豊日別)、肥国(建日向日豊久士比泥別)、熊曾国(建日別),这四国即为后世九州岛主要九国的雏形。筑前国在7世纪后半的太宰府市出土的户籍木简中记作“竺志前國”。得名的由来不明。

豊前国(ぶぜん)
豊後国(ぶんご)
7世纪末由豊国(とよのくに)分割而来。《豊後国風土記》中记载,受景行天皇之命治理此地的菟名手(うなで)到访仲津郡,有白鸟(天鹅)飞来,先化为饼(年糕之类的东西),然后化作冬天亦有茂盛的成千的芋草(芋头)。得到菟名手的报告后,景行天皇对此喜为“天の瑞物、土の豊草なり”,故命名此地为“豊国”。丰前/丰后在平安时代被叫做“とよくにのみちのくち/しり”,意为丰国道口/尻,后来丰字从训读的とよ变为了音读的ぶ。

肥前国(ひぜん)
肥後国(ひご)
7世纪末由肥国(ひのくに)分割而来。肥国原称火国(ひのくに),因为此地多火山(如肥前国的云仙岳,肥后国的阿苏山)而得名。火国造之祖健磐龍命被供奉为阿苏山神,9世纪时健磐龍命神叙任官位从四位,因镇住喷火不足20年便升任正二位,结果5年后的864年阿苏山就发生了大喷火。
淡紫色为筑紫国,淡黄色为丰国,淡红色为火国。紫色为大宰府所在的御笠郡,橙色为宇佐神宫所在的宇佐郡,红色为云仙岳(西)与阿苏山(东)所在的高来郡与阿苏郡。

日向国(ひゅうが/ひうが)
7世纪中期成立,当初的范围包括后来的日向、萨摩、大隅三国。名称意指此国处于日出的方向。记纪神话中的九州岛并未出现日向的名字(参考上文),日向登场于天孙降临开始的王朝兴起阶段,最终神武天皇从此地开始东征。

大隅国(おおすみ/おほすみ)
713年自日向国分立。702年从日向国分立的多禰国(たねのくに,包括种子岛和屋久岛)于824年合并至大隅国。因此地处于九州或日本的最南方边隅而得名。

薩摩国(さつま)
702年8月1日发生萨摩·多袮叛乱,以此为契机,10月3日自日向国分立,其时名为唱更国(《続日本紀》)。唱更的“更”字由来于中国汉代兵役中的更卒,唱更意指对边境的守备。704年全国的国印铸造时改名“薩麻国”,8世纪中期后改称萨摩。
黄色为日向国,红色为萨摩国,蓝色为大隅国。黄绿色与黄橙色分别为传说为天孙降临地点“高千穗”的高千穗峰与高千穗峡所在地。

壱岐国(いき)
史料初见于《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中的“一大國”。之后的中国史书中亦可见“一支國”的记录。在日本的古代表记为“伊吉”、“伊岐”、“由紀”、“由吉”等,读音为“いき”或“ゆき”两种,7世纪设令制国后确定了现在的读音与写法。得名原因不明。壹岐国及对马国同时也以岛为行政单位,国司亦称作岛司。

対馬国(つしま)史料初见于《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中的“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日本古时亦称“津岛(つしま)”。得名原因不明。关于壹岐和对马,两国虽然身为令制国但常常不算在六十六国之中,说起九州岛的九国时亦然,多少具有一些特殊性。

————————————
文字部分更新完毕。很惭愧,就做了一点小小的科普,谢谢大家的阅读。

附上多谢 @Sylvanas 提供的日本令制国国名由来,以及 @华老栓 提供的旧国名の由来
由于资料来源以及转载不知是否方便等原因没有将之整合到答案中,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华老栓
补充一下 @稻叶藤花的答案,仅针对其中“得名原因不明”的国名。

河内:得名源于“淀川内侧”(川の内)。
伊贺:因古代传说此地为伊贺津姬之辖地而得名。(《伊贺国风土记逸文》)
伊势:有别说,参见伊勢津彦
尾张:一说是小面积开垦地之意【小墾田(おはりだ)】,另一说来源于由大和国葛城郡高尾张邑迁居而来的尾张连而得名。
三河:一说来源于将流经西三河的矢作川呼作御河(みかわ)而得名。
伊豆:伊豆半岛多温泉,传为“湯出づ”(ゆでづ)之讹误而来,或说伊豆半岛之形状深入大海,而以“出”(いず)为名。
飞驒:说法很多,①来自于“日高見”(ひたかみ)之略;②来自于飞驒的为权门世家伐取建材的伐木工(挽手人【ひたびと】)之略等等说法。
出羽:一说是“从越国伸出的翅膀/北方的出路(出端【では】)”之意,。
若狭:来自古朝鲜语“ワカソ”(音),意为“到来(来て行く)”,应得名于从朝鲜半岛南下到达的渡来人。
越国:语源就是“越し”,一种说法是形容从近畿到北陆的地势,另一种说法是与从北而来的高句丽人到达近畿的必经之地。
加贺:一说“か”是“好,变好”之意,而“が”则是土地,意为变得丰饶的土地,另一说为“芝草地”,顺便かが这个地名不只是加贺国,在整个日本都很常见。
能登:来自阿伊努语,一说意为“岬角”,一说意为男性性器,因能登半岛之形而命名。
佐渡:一说来自于沢田(さわだ),湿地之意,先因之得名的是岛上的杂太(さわた)郡·乡,国因之名,一说来自于狭門(さど),表示佐渡与本州间狭窄的水路。
但马:语源为立ち間(たちま)或者谷間(たにま),表示被两侧的洪积台地所包围的平原,但马多川。
因幡:一说国内山的形状类似于谷堆,而以いなば(稲羽/稲場)而命名,现鸟取市仍有一座稻叶山。
石见:①神话期,出云国强盛之时拥有一批足以荡平日本的大军,如云一般“屯聚(いはみ)” ,因此得名;②石见国多岩石,因而以“石充(いはみ)”“石実(いはみ)”为名;③这里的悬崖天天被巨浪冲刷,故以“石海(いはうみ)”为名;⑤因为山多;⑥来自于本地的石神信仰。
隐岐:来源是沖【おき】の島(海上的小岛),古人从出云可遥望隐岐。
------------------------更新的分界线-----------------------------------
伯耆:根据伯耆国风土记记载,栉名田姬(须佐之男之妻)从八岐大蛇之处逃跑之时,因母亲手名椎命迟迟不来而呼唤母亲,因而得名“母来(ははき)の国”。另还有得名于形容此地溶岩地形的“ハ(端)・ハキ(崖)”一说,得名于鼓风装置鞴(ふいご)的古称“ハフキ、ハフサ”一说。
播磨:与尾张相似,其语源来自于开垦地“ハリ(墾、開墾)・マ(土地)”,另一说为“榛(はり)”或“萩(はぎ)”繁茂的土地(マ)。
吉备:语源为“黍(きび)”。
安芸:语源有多说,如“秋(あき)”,祈祷物产丰足(飽き)的吉祥地名,因水而得名(古语ワキ【湧く】或ハキ【吐く】)。
周防:据说来源于古代地形语“スハ(谷、崖)”、“ソハ(崖の側、斜面)”。
淡路:来自于“阿波路”(通往阿波之路)。
讃岐:一说因此地古代向中央上缴的贡物(调)为矛竿而得名为“竿調(さおつき)国”,一说因此地东西狭长,崖陡坡急而得名“狭拔·狭貫(さぬき)”。
筑紫:即隋书中出现的“竹斯国”,一说因此地在日本最西端,为“行尽(きくし)”之意,一说为防备外敌而修筑石垣之事而从“築石(ツクイシ)”而得名。
萨摩:还有如下几说:来源于其地理特征(サ【狭】・ツマ【端、隈】),来源于吉祥地名“幸島(さちしま)”或“幸浜(さちはま)”,来源于“狩猎之地”之意(サツ【猟】・マ【表示场所接尾語】)
壹岐:一说因波浪拍打岛岸(或说岛上砂白)似白雪而得名“ゆき”,一说因地处交通要道而得名(行き)。
对马:一说“津岛(つしま)”因海湾良港众多而得名(津【港】の島)。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10-20
北海道那些國呢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10-20
回 kook 的帖子
kook:北海道那些國呢(2016-10-20 17:01)嬀/color]

北海道的几个算不上日本古代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10-22
日本古代令制国为66国2岛。2岛比同下国。后演变成68国

全文漏了下野、上野二国,属中山道。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6-10-29 23:22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10-22
明治将出羽分为羽前、羽后2国,不另述。

将陸奥分成陸前、陸中、陸奥、磐城、岩代5国,陆前、陆中不另述。
磐城国源的磐城郡,8世纪一度称石城国(边界不完合重合),磐城(いわき)是石城(いわき)的异写
岩代国,8世纪一度称石背国(边界不完全重合),岩代(いわしろ)为石背(いわしろ)的异写

将北海道设立渡島、後志、胆振、石狩、天塩、北見、日高、十勝、釧路、根室、千島11国。
渡岛意为渡党(本州渡海过来的人)之岛
后志(しりべし)源于相传阿倍比罗夫征伐北海道时控制的地方:后方羊蹄(しりべし),后来命名有后方羊蹄山
胆振以开拓北海道的胆振鉏得名
石狩以石狩川得名
天盐以天盐川得名
北见指日高见国北部。
日高来源于传说中景行天皇对虾夷的称呼“日高见国”
十胜以十胜岳、十胜川得名
钏路源于开辟的一条道路
根室初作根诸,即伐木后将木头汇诸于此意思
千岛是对十州岛(北海道岛)以东诸岛的总称
[ 此帖被夕阳西下在2016-10-25 10:11重新编辑 ]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10-23
回 夕阳西下 的帖子
夕阳西下:日本古代令制国为66国2岛。2岛比同下国。
全文漏了下野、上野二国,属中山道,并将壹岐(壱岐)、对马(対馬)二岛误作二国。
 (2016-10-22 22:17) 

樺太是不是沒有設過國 直接設置類似本土的行政區劃
郡(虛級)—縣(廣域自治體)—市鎮村(基礎自治體)
華夏國廣西郡臨賀縣八步市城東里靈峰坊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10-23
回 kook 的帖子
kook:樺太是不是沒有設過國 直接設置類似本土的行政區劃(2016-10-23 15:06)嬀/color]

樺太市町村変遷表
http://www.tt.rim.or.jp/~ishato/tiri/karahuto/karahuto.htm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6-10-23
令制国什么时候取消的,有废藩置县,没有废国啊
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10-25
回 花谢花飞 的帖子
花谢花飞:令制国什么时候取消的,有废藩置县,没有废国啊 (2016-10-23 16:57) 

镰仓后期,由于武家不断兴起,藩制逐步强化,对应国司(令制国老大)逐步弱化。
室町时代,国司都实际转化成大名,令制国逐渐采用守护作为老大的称号。但到室町末期,守护也成了过气名词,变成一种官位。
江户幕府正式将国司变成一种大名的家格(同时会出现几个相同令制国的国司),将守护变成一种给大名或武士的官位。令制国、郡、乡都完全地理化。其边界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作为大名领地的边界。

废藩置县时,令制国和乡都废除了。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6-10-28
日本那些稀奇古怪含义难明的古地名,还得追溯到“二字佳名令”(好字二字令),把许多语意完整的旧地名掐头去尾,变成汉语、日语都解不出的怪名......日本学习汉文化时期,又几盲目......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6-10-29
回 magiu 的帖子
magiu:日本那些稀奇古怪含义难明的古地名,还得追溯到“二字佳名令”,把许多语意完整的旧地名掐头去尾,变成汉语、日语都解不出的怪名......日本学习汉文化时期,又几盲目...... (2016-10-28 23:34) 

音读,训读不断切换。音读时又不同时代选用不同的字,结果………………
移动:小心😆电信🤣诈骗
电信:小心😳移动🙄支付陷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