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84阅读
  • 10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97):武定府(滨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3-03
  武定府:繁,难。隶济东泰武临道。初沿明制,永乐初改金棣州曰乐安,宣德初,平汉庶人,改曰武安。国制为济南属州,领县三。雍正二年直隶。十二年为府,置附郭,降滨并所领利津、霑化、蒲台及济南之青城、商河来隶。西南距省治二百里。广二百八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极高三十七度三十四分。京师偏东一度十三分。领州一,县九。

惠民繁,疲,难。倚。明初省入州。雍正十二年复。南有黄河左渎自济阳入,迳清河口,西入济南。徒骇自商河东迳聂索镇,与清河经永利、支角西亦入滨。又北,沙河、商河分入而合,通曰沙河,迳锺家营、阳信,右得惠民沟,又西北,钩盘入。

青城简。府东南六十里。雍正十二年自济南来隶。黄河右渎自齐东入,迳董沟东入滨。有田镇。

阳信疲。府东北四十里。西南:钩盘自惠民入,迳红庙庄,一曰信河,县氏焉,东北入霑化,涸。沙河错入仍入之。有钦风镇。

海丰简。府东北六十里。西北:骝山。海,东北百五十里,为大沽河口,与直隶盐山接。有巡司。鬲津河迳马谷山入,又东南,月河口。马颊河自庆云迳街东镇入。其故道堙。今马颊,唐所开。又东南,石桥口。至霑化,钩盘错入仍入之。有分水镇。

乐陵疲,难。府西北九十里。西北:鬲津河,自直隶宁津入,错南皮复入,入盐山。西南:马颊,自德平入,东北迳兴隆镇入庆云。古钩盘,水经注屯氏别河,迳乐陵故城北,北渎迳重合定县故城南,并堙。旧县镇,明置巡司,废。

商河繁,疲,难。府西南九十里。古商河,北十五里。水经注“迳朸县故城南”,实沙河,今图误。钩盘自德平入,涸,而沙南徙,西首临邑界,迳城南。南有徒骇,即古黄河,及其支津商河,自济阳入,并东入惠民,而商与沙合。宽河镇。

滨州繁,难。府东九十里。雍正二年直隶。十二年复将所领蒲台、利津、霑化削。西南:黄河,自惠民、青城入,屈东北,错蒲台,复缘界故道左出,与合右渎仍入之。徒骇自惠民入,左合沙河,涸。迤东北入霑化。

利津繁。府东百五十里。海,东北百六十里。西与霑化接。西南:黄河,自滨、蒲台入,侧城东北,入为牡蛎嘴。丰国镇有巡司。

霑化难。府东北七十里。海,北少东百里。西与海丰接。西有钩盘河自阳信入,错海丰复入,又东南大洋口。西南:徒骇,自滨入。镇:永丰,久山有废巡司。

蒲台疲,难。府东少南百二十里。雍正十二年自滨来隶。西有黄河自滨入,迳城南,又东北,左渎仍缘滨合故道入利津。龙湖。镇:龙混。

注:今治滨州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4:01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3-03
惠民县历史悠久。夏属兖州域,商为蒲菇国地,春秋战国为齐地。公元前2世纪,秦朝实行郡县制时,秦始皇东巡在此设置厌次县(属齐郡),此后2200多年中,历为州、郡、府、县治所。东汉建安3年(公元184年)设乐安郡。隋朝初年(公元586年),始设棣州。明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亲率大军,兵临棣州城下,平定了欲在棣州起兵谋反的汉王朱高煦,自此改为武定州(寓意以武力平定谋反)。清雍正12年(公元1743年),武定州升格为武定府,并设附郭县--惠民县。解放前后是渤海军区、惠民专署驻地。因惠民县长期以来一直是山东省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素有“鲁北首邑”、“燕齐门户”之称。“惠民”一词来源于明朝,明朝景泰年间在县城东南开挖了一排水沟,因予惠与民,取名惠民沟,后县借沟称,亦名惠民,沿用至今。悠久的历史,培育了众多名人志士,中国春秋时期大军事家、《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就诞生在这里,因此,惠民有“孙子故里”、“兵祖桑梓”之称。战国名将赵奢、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隋代杰出画家展子虔、元代剧作家康进之、清代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李之芳、詹天佑的助手铁路工程师陈西林都诞生在这里。革命战争年代,陈毅、粟裕、邓子恢、张云逸、毛岸英、李鹏、何鲁丽等众多革命志士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3-03
高青的远古社会
据《晋书·天文志》和《山海经》载: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代高青人已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其文化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虽然现在当地还没有发现古文化遗址,但是在其周边地区却发现了不少的古文化遗址。东部位于博兴县店子镇利城村西南150米处,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暴露有红烧土、灰坑等遗存,陶器以夹砂黑陶、夹砂红陶为主,属于龙山文化;南部位于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高埠上的丁公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的文化遗址;北部位于惠民县胡集镇路家村东,面积近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5米以上的文化遗址,主要为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
古代高青的演变
商、西周时,高青属于青州。
商武丁王曾将苑墙一带封给其子为侯地。商末周初,诸侯蒲姑氏占据这一带,称蒲姑国。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此为封地。公元前1045年,成王东征,灭蒲姑等50余国,封姜尚于齐。公元前800年,北方长狄人建瞍瞒国,在济水北岸建狄城为都城(在今高城西北1千米处)。春秋初,此地仍是瞍瞒国。
春秋时,齐桓公将高城一带辟为苑囿,更名为高苑。高城以南为高苑地,以北为狄城地。公元前608年,齐王子城父灭长狄,狄城从此属于齐地。
秦时,置狄县,隶临淄郡。高青大部分为狄县,西部一小部分属济北郡。
西汉时,汉武帝封齐王子燕为被阳侯。当时高青县东部属被阳侯国、高宛侯国地,后为狄县、被阳县、高宛县地,属千乘郡。高青西部主要为东邹县(今花沟一带)、建信县(今木李一带)地,也属于千乘郡。最西部(黑里寨一带)为邹平县地,属济南郡。
当时狄城在今高城西北,披阳城(即今高城地址)在狄城东南,隔济水与狄城相望。狄县北为千乘县地,千乘县城在今邹平县孙集东南。
三国魏时,高青主要为临济、高苑县,属于乐安郡。
乐安郡郡驻地在苑,即今邹平苑城。青城以西为邹 平县地,属济南国。乐安国与      
济南国皆隶青州。魏末、咸熙初,裴秀(著名的地理学家)为济川侯,高苑济川墟为其封地。济川墟在今高城东南。
从三国以后高青所属关系经常变换,但在南北朝之前,基本属于济南郡,之后至清雍正年间基本属于青州郡。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后,高青被分为三府四县之地。东南部为高苑县,属于青州府;西南部为邹平县,属于济南府;西北部为青城县,东北部为蒲台县,都属于武定府。
近现代高青的沿革
1912年至1948年,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青的归属变化也非常大。
1912年废府改道。高青为高苑、青城、蒲台、滨县、齐东、邹平县地,隶属岱北道。1914年改属济南道。1925年山东省分设十道,青城、蒲台、滨县划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制,各县直属省辖。

1945年8月,山东省政府成立,辖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5个行政公署,高苑、青城县属清河专员公署,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1948年4月23日,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隶属渤海行署。
解放后高青县先属于惠民地区,后划归淄博市。
1950年5月,高青县划为惠民地区。1956年3月25日,高青与齐东合并称齐东县,仍属于惠民地区。1958年11月,撤齐东县划归博兴、邹平县,隶属淄博市。1961年10月4日,重设高青县,归属惠民地区。1989年月12月27日划归淄博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3-03
高青县包括原高苑县和青城县,东部为古高苑地,西部为古青城地。取两县名首字得名。
  夏禹时,高青为青州地,高城一带名苑墙。商时,高青属青州,商末周初。诸侯蒲姑氏占据其地,称蒲姑国,高青属其辖。西周,高青仍属青州。公元前1001年,周成王东征,灭蒲姑等50余国,封姜尚于齐,高青为齐地。约公元前800年,长狄人在济水北建鄋瞒国,国都狄邑,在今高城西北1公里。春秋战国时期,高青属齐国。秦时,置狄县,高青大部分属狄县,隶齐郡;西部小部分属济北郡。汉高祖六年,刘邦封丙倩为高苑侯。元朔四年,汉武帝刘彻封齐孝王子燕为披阳侯。时高青东部属披阳侯国、高苑侯国地,后为狄县、披阳县、高苑县地,均属千乘郡,西部为邹平县地,属济南郡。东汉时,狄县更名临济县,高青大部属临济、千乘、高苑县,隶乐安国(郡),青城以西为梁邹县地,属济南国。三国魏时,高青主要为临济、高苑县地,属乐安郡,青城以西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国。西晋时高青东部为临济、高苑县地,属乐安国,西部青城及今黑里寨等小清河部分属邹平县,隶济南郡。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国地,仍为临济、高苑、邹平县地。南北朝时,南朝宋将临济县治迁于今刘家镇。原临济城更名长乐城,侨置长乐县。高青为长乐、临济县地。隋统一后,初为长乐、邹平县地,属齐郡,隶青州。隋大业三年,改会城为高苑县,县治移于长乐城。唐朝,为高苑、邹平县地,隶河南道。唐末置青平镇,为今青城。五代、宋均袭唐制。金代高青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山东东路。1233年(金天兴二年)改置青平镇为青平县。元朝改青平县为青城县。将高苑县小清河以南境域划归新城县(今桓台)、邹平县。青城初隶济南路,中统时属陵州,至元年间改隶河间路。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置般阳路,高苑县西、青城县东、小清河北、大清南的区域为般阳路的新城、蒲台县地。1369年(明洪武二年),将青城县并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更名青池店。1381年(洪武十四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改属青州府,皆隶山东布政使司。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后,高青县为三府四县地。东南部为高苑县,属青州府;西南部为邹平县。属济南府;西北部为青城县,东北部属蒲台县,皆属武定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改道,高青为高苑、青城、滨县、齐东、邹平县地,隶岱北道。1914年改隶济南道。1925年青城、蒲台、滨县划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制,各县直属省辖。1936—1942年,高苑、青城县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行署。1945年,高苑、青城仍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政府办事处。1948年4月,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初属三专署,后属清河专署,隶渤海行署。1950年5月,废渤海行署。高青隶惠民专署。1956年3月,高青与齐东合并为齐东县,隶惠民专署。1958年11月,将齐东废入博兴、邹平县地,隶淄博专署。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署。1990年1月,高青县划归淄博市辖。1994年全县辖5镇5乡。1996年全县辖8镇2乡。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3-03
公元前 202年(西汉高祖五年)始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之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东汉初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

  220年(东汉延康元年)改属乐陵郡。曹魏时沿之。

  517年(北魏熙平二年)并瀛冀二州为沧州,不久改为沧州郡,阳信随属沧州郡。

  634年(唐贞观八年)阳信县改属德州。五代属棣州。北宋属河北东路棣州。金属山东东路棣州。元属中书省济南路棣州。

  明初属山东省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武定州。

  1373年(明洪武六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明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阳信县随属之。

  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阳信县属山东省武定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3-03
无棣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周成王平叛,地入于齐,为姜齐无棣邑,迄今亦逾3000年,“武(定府)、乐(陵)、庆(云)、盐(山)皆其旧境”(清康熙《海丰县志》语),为华夏古老的城邑之一。秦汉以降,县境先后为厌次县、阳信县辖地。两汉至南北朝属渤海(乐陵)郡(国)阳信县,依次隶属于幽、冀、青、沧诸州。

  公元586年(隋开皇六年)割阳信、饶安置无棣县,以县城南临无棣沟取名无棣,初隶兖州、棣州(沧州),后改属渤海郡。历经唐、五代、北宋,无棣辖域包括今无棣、庆云二县及邻县部分境域。

  公元1064年(宋治平元年)移治所于保顺军城(在今信阳乡城角、花园诸村),隶属河北东路(河北道)沧州。从金代开始辖区划小,公元1203年(泰和三年),无棣县东部分出,另置保顺镇,直隶于棣州,西部仍称为无棣县,治所迁回隋唐无棣县原县城。

  元代于公元1265年(世祖至元二年)将原无棣县划分为东、西二县,俱称“无棣县”,分别隶属于沧、棣二州。今县境居东,为棣州无棣县,俗称“东无棣”,治所在原保顺军城。

  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棣州无棣县移治今县城旧城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废棣州无棣县,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六月复置海丰县,因境内有海丰乡,县境又北邻盐山县海丰(盐)场取县名,初属滨州,后划属乐安州。

  1426年(宣德元年)乐安州改称武定州。清代隶属山东省济东泰武临道(济南道)武定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3-03
乐陵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周代以前为青兖地界,西周属幽州,春秋战国为齐燕地界。秦为齐郡地,属于厌次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县,属青州部平原郡。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置乐陵郡,县属之。三国初同东汉,后改国,治厌次,县属之。晋属乐陵郡,北魏初属义兴郡,后改属沧州乐陵郡,隋初废乐陵郡,县属渤海郡,开皇年间先后改属沧州、棣州,大业年间又先后改属沧州、渤海郡。唐属棣州,后改属沧州。宋属河北东路沧州景城郡。元属河间路沧州郡。明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武定州。清属武定府。民国初期属山东省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属津南署、渤海行署一专署和沧南专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沧南专署、德州专署和惠民专署。1958年12月,乐商合县定名商河县,先后属聊城专署、淄博专署。1960年1月,改名乐陵县,1961年9月,乐商分县,属德州专署。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乐陵人才辈出,代有名人。汉有名书法家朱灯,东晋有文学家王欢,南宋有右丞吕颐浩,清有经学家董养性、著名中医牛履祥。民国时期,有著名抗日将领宋哲元,著名武术家尚云祥。现代,有原国家文物局长、当代著名书法家孙轶青,中国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杨文昌,作家肖凡等。
乐陵文物古迹较多。古遗址主要有龙山文化遗址“五里冢”、西汉乐陵故城“魏王城”、东汉般县故城、北宋乐陵故城“咸平镇”、隋代永州城和金堤遗址等。其中“五里冢”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有11处,现存的有惠王冢、夷王冢、三女坟、二冢子、三冢子和董养性墓等。古建筑有明洪武二年修筑的文庙大成殿,殿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御制太学碑》。市文化馆库存和私人收藏的历代陶石书画达3百多件。其中惠王冢出土的汉代陶楼、陶鸡,造型精致,为山东省历史博物馆收藏;原杨家乡(现属黄夹镇)小史家村出土的北齐《刁主薄墓志铭》砖,明末大书法家邢侗《来禽馆真迹》、《瑞露馆刻石》,义和团所用宝剑,抗日战争时期二十九军的大刀片等,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3-03
春秋齐邦麦丘邑

商河古为麦丘邑。据《韩诗外传》(西汉韩婴撰)及《新序。杂事》(西汉刘向撰)载,春秋齐侯桓公,即五霸之一,曾出猎于麦丘,见83岁的麦丘邑人,问其年龄,并求其祝自已。老人从容应对,并直言规劝“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旁,谏者得人”;“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令桓公口服心服,“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齐之麦丘在哪里?清钱穆撰的《史记地名考》、顾祖禹(1631-1692)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及《辞源》、《嘉庆一统志》均明确指出:“地在今山东商河县西北”。

今考,县城西北二十多里有一古城遗址,位于古商河畔、怀仁镇古城村东南广袤的城坡洼中,占地约9000平方米。旧时,高高的城墙上蓬蒿丛生,野生动物时有出没。院落、大型建筑物似有其形,残垣断续,瓦砾遍地。有点将台、跑马道、校场、城海子等。其周围土丘连绵,地貌特殊。由于多年的雨水冲刷,加之建国后大兴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特别在开挖了商西河之后,遗址形貌有所改变,但大宗文物相继出土,其中有春秋战国时较为完整的灰陶瓦当及陶豆残片。当今,城墙高2。7米,长100余米,城墙上下,仍野草离离,各类陶片,俯首即拾,景象萧瑟,令人生思古之幽情。笔者于1990年曾以《麦丘辨》为题撰文,并请教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钱林书回信说:“今定之在商河县西北怀仁镇古城村东南(指麦丘),这就十分具体,很有意义了。”

然而,有的引《从征记》曰麦丘在莱芜,也有的引《太平寰宇记》(宋乐史930--1007)曰在宋之谯县,即今之安徽亳县。但它们分别在鲁、宋,不在齐,盖志者之谬耳。

还要指出的是,麦丘不仅是齐桓公所至及商河先民所居之地,也是兵家相争的屯兵之地。《史记·赵世家》(西汉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载:十九年(即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还载:“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惠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魏伐赵,齐救赵击魏,“太子果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魏太子即魏惠王之子,亦即梁惠王之子(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改号为梁)。被虏后死于齐。而本县郑路镇即有梁王冢,旧时冢甚高大,有庙数楹。1936年《重修商河县志·陵墓》载:“相传即梁王所言,东败于齐,长子死焉,遂葬于此。”现冢仍高出地面4米,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巍巍可观。

?"县与湿沃

商河县在西汉为?"县地。《水经注》(旧题东汉桑钦著,南北朝郦道元作注)载:“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也。王莽更之为张乡也。”《汉书·地理志》上载:“平原郡有?"县,汉文帝时封刘辟光为?"侯,武帝时刘让为?"节侯”。高后八年即公元前180年,同年闰九月文帝即继位,两书的记载是一致的。

?"县的故城在哪里呢?《水经注》上有两句话关系到这个问题。 即“商河又东迳初乡县( ?"县)故城南”、“般县东南六十里,有初乡城”。据此,清叶圭绶撰《续山东考古录》载:“?"县故城在东北四十里,今棘城村。”又云:“棘城村在商河北,西北去般城里数相符,棘,?"之转音也”。笔者于1988年曾造访棘城老农,均言早年村东尽瓦砾,村北有土城墙,1958年打水井时还从地下挖出瓷湿沃器片,却有故城遗址之说。然《读史方舆纪要》还指出“?"县城,在县西北,?"音力,汉置县。”但未讲出理由,也未有具体地址,可信度不大。

据历代《商河县志》还载:商河汉为?"县,后又为千乘郡湿沃县,东汉废,晋置湿沃,三国、晋、北齐皆因之。湿沃又在哪里?《齐乘》(元于钦撰)引《水经》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湿沃县,在今高苑县西北七十余里也”。高苑,即今高青县的高城,按其方向及里程,当在惠民县南或东南,离商河较远。所以在隋置商河县后,所有记载均曰在汉?"县故地,从未提湿沃。清《商河县志》还引《惰书·地理志》曰:“商河在后魏为湿沃,后齐废,有关官故城。”关官故城在哪?至今也是个迷,待有识者考证。

商河的由来

商河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记载,始见于《水经》,即源于杨墟县东。汉景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卢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汉高唐辖地为今禹城、齐河两县大部)。又北迳平原(秦置,故城在今平原城南王庙乡张官店)东,又东北迳安德县(西汉初置,故城在陵县城西关)故城南,又东北迳般县(汉置,后省归德平,故城在德国平镇东北三十里)故城南、东陵故城(在今乐陵市东南大顾家村北)南,又东北迳初乡县(?"县)故城南,又东北迳马岭城(在今惠民县东),又东迳富平县(秦置厌次,西汉改名为富平县,东汉复故名,城在今惠民县桑 落墅)故城北,分二水注于河。其流向及位置,无疑是今商河县、惠民县境内的沙河。当时所流经的八个县名均为汉或汉以前所轩,其中?"县、富平早在东汉即省或改名,远远早于郦氏注《水经》,故商河系桑钦所记137条全国较大的水道之一。当时的?"县,仅是商河流域的一小部分。但她流经麦丘、?"县城均不几里,横亘东西,对?"县的生产影响较大,也孕育了商河文化。

商河何时形成?又为什么叫商河?唐《元和郡县图志》(李吉甫撰)载:“汉成帝鸿嘉四年(既公元前17年),河水泛滥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为名,后人加水焉”。唐初,沧州刺史薛大鼎还有一首诗曰:“洪流入海地无波,万姓欢呼麦丘坡;犹恐甘棠遭败剪,嘉名永锡许商河”。也称颂了许商治水的功绩。从明代以后,又以名宦将许商载在史志,并供奉于县名宦祠。

许商,西汉长安人,安长伯,治《尚书》,善为算,著《五行论》,官至九卿。据《汉书·沟洫志》载,自成帝初至鸿嘉四年,许商先后以白博士、将作大匠、河堤都尉的官位出行治水多次。

诚然,对商河之名的来由也有其他说法,但均不为人接受。如《水经注》曰因其源头“世谓之落里坈,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但清末明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提出疑义,并具体论证。同时,《重修商河县志·河渠》也对许商凿河之说提出疑义,言:“许商驳孙禁欲开河,又安能自开河?”“许商与钦(指桑钦)同时,是商河不始于许商之明证。”的确,商受遣治水,曾与丞相孙禁“同行视,图方略”,也确有过争论,但争论的焦点是“决平原金堤间,开通大河,令人故笃马河。”大河,即黄河,并非商河。再说,商河成于西汉,钦撰 《水注》在东汉,相隔至少40年,并非同时。

《元和郡县图志》所说的后人加水,即商河改名为滳河,当在南北朝后期,因为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仍名商河,到隋置滳河,中间不到70年。至于加水旁的原因,元《齐乘》载:“刻本或误作滳,小子遂读商,为滳谬矣。”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7-03-03
今滨州市,夏朝,境内为青州、兖州地。商朝时为“薄姑”国。周至战国之间,属齐国领地。秦归临淄、济北两郡。汉为济北郡地,属青州刺史部。三国属曹魏乐陵国,治厌次(今惠民县境)。两晋黄河南部属青州,黄河北部分属乐安国、济南国。十六国时期先后归赵、前燕、前秦、后燕、魏、南燕统治。南北朝时今黄河南属南朝宋,北属北朝魏,后统归于北魏,再后由东魏、北齐相承。随代博兴一带属北海郡,邹平一带属齐郡,其余大部属渤海郡。唐代南部属河南道、青州和淄州道,北部为河北道辖,大部属棣州,无棣一带属沧州。五代梁、唐、晋、汉大部属棣州;周分属棣州和滨州。北宋现黄河北分属河北东路滨州、棣州、沧州;黄河南分属京东东路淄州、青州。金今无棣一带属河北东路沧州,其余部分由山东东路滨州、棣州、淄州和益都府辖。元大部属济南路,博兴一带属益都路,滨州属般阳路。明除博兴一带属青州府外,余大部分属济南府.清博兴一带为青州府辖,邹平一带属济南府,余大部改属武定府。

  1913年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5年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于省。1941年徒骇河南各县属清河行政区。1942年徒骇河北各县属冀鲁边区。1944年清河行政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行政区,分属该行政区第四、五、六专区。1945年分属第三、四专区,1949年分别更名为清河专区、垦利专区。

  1950年属惠民专区,辖沾化、无棣、阳信、惠民、滨县、蒲台、利津、垦利、广饶、博兴、高青、齐东十二县,专员公署驻惠民城。1952年10月,专员公署迁滨县北镇。1953年邹平、长山、桓台三县划归本区辖。1956年乐陵、商河、济阳、临邑四县划归本区,撤蒲台、长山二县,其区乡划归博兴、滨州、高青、邹平等县。1958年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称淄博专区。同时撤阳信县并入无棣县,撤滨县并入惠民县,撤齐东县并入邹平县,撤桓台县并入博兴县,撤商河县并入乐陵县,撤济阳县并入临邑县,撤利津县并入沾化、广饶两县。专员公署驻张店。1961年淄博专区撤销,恢复惠民专区,所并之县皆复原治,专署迁回北镇。1967年2月,专署被废,成立“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1968年乐陵、商河、临邑、济阳四县划归德州专区。1978年改为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82年8月,建立滨州市,滨县的北镇公社、博兴的小营公社、蔡寨公社的朱全镇管区归辖。同年十月建立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和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归辖。1983年11月广饶县划归东营市,桓台县划归淄博市。1989年12月2日高青县划归淄博市。1992年3月惠民地区更名为滨州地区,辖1市6县。2000年,国务院以[2000]59号函批准滨州地区撤地设市,12月16日,中共滨州地委举行中共滨州市委成立及揭牌仪式。2001年1月16日,地级滨州市人民政府揭牌。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7-03-03
利津县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郡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以后,黄河来利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利津域地不断向渤海湾延伸扩大,隋代建永利镇(在今利津城河东岸),属浦台县。
  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永利镇为利津镇,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元明时代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今惠民县城)。利津因河海而兴,“利津内控黄河,外锁海运要津”,逐渐形成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史称“小天津”。清末,组织义和拳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后被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民国时期,先后有“吃大户”、“反验地契”、告贪(县)官斗争和响应“五四”反帝爱国游行示威、宣传演讲、罢课罢市、组织“红枪会”抵抗官匪等。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权,1944年8月18日,解放全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利津儿女先后在莱芜战役、泰安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许多著名战场以及渡江南下开辟解放区荣立战功,做出了应有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1958年11月,沾化、利津并县称沾化县,属淄博专署。1961年10月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15日成立东营市划为市辖县,同时原罗家公社的4个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划归新建的河口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7-03-03
沾化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据《沾化县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在这里以煮海为生。唐朝初年西部村落渐成,公元 688 年(唐垂拱四年)设置招安镇, 1042 年(宋庆历二年)升镇为县,沿名招安县, 1195 年(金明昌六年)更名为沾化县。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