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62阅读
  • 8回复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道真自治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黔府函〔2016〕26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6-01-26
— 本帖被 超微星 执行加亮操作(2016-01-26) —

人民政府关于同意道真自治县部分乡镇
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
黔府函〔2016〕26号
遵义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道真自治县部分乡镇政区划调整的请示》(遵府呈〔2015〕180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从玉溪镇中析置尹珍街道。新析置的尹珍街道辖玉溪镇永城社区、东街社区、新城社区、桑木坝村,街道办事处驻东街社区。析置后的玉溪镇辖巴渔村、池村村、蟠溪村、大路村、淞江村、城关村、五八村和大磏镇土城坝村,镇人民政府驻巴渔村。
二、同意撤销河口乡建制,设置河口镇,撤乡设镇后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三、行政区划调整后,道真自治县辖尹珍街道、玉溪镇、三江镇、洛龙镇、隆兴镇、大磏镇、平模镇、忠信镇、三桥镇、旧城镇、阳溪镇、河口镇、桃源乡、棕坪乡、上坝土家族乡,共1个街道、11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
四、道真自治县在实施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不增加财政供养人员、不增加“三公”经费。
五、请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相关工作,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
2016年1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6-01-26
尹珍。。。。。。。。。。。尹珍哪。。。

快回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16-01-27
道真是什么自治县?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01-27
驻地是镇还是街道办?!干嘛不一步到位镇改街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6-01-27
尹珍(79-162),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儒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尹道真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作为贵州文化教育之拓荒人,尹珍那种不甘落后、奋发自强、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精神便成为了贵州学人的楷模。
中文名 尹珍 别    名 尹道真 国    籍 东汉 出生地 牂牁郡毋敛 出生日期 公元79年 逝世日期 公元162年 职    业 学者、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 讲学授徒遍及牂牁郡北及今川南
目录
1 人物生平
▪ 北学中原
▪ 办学授业
▪ 学于应奉
▪ 经学出仕
2 尹珍文化
▪ 尹珍身世
▪ 籍贯问题
▪ 尹珍精神
▪ 文化寻根
▪ 人文蔚起
人物生平编辑
北学中原

尹珍生于公元 79 年(章帝建初四年),出生豪门,少纨绔习气,自幼聪颖好学。
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 年),尹珍 20 岁时,学业已有相当的基础,自以居于荒裔,知礼义,心怀高远,涉途千里至汝南(今河南),奔赴京师洛阳求学,并拜著名儒学大师、经学家许慎为师,成为经师大儒。
尹珍
尹珍
许慎[1]  ,字叔重,他博通五经,撰有 《 五经异义 》 ,被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还精通文字学,所著 《 说文解字 》 至今被视为汉学经典。许慎[1]  被尹珍千里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对他精心传授,尹珍刻苦研习五经文字,接受系统的儒家道德思想教育,也体现在“孝悌”“忠信”与“恭敬”等方面。尹珍不仅精熟“五经”,也得到《 说文解字 》 的真传。
学习期间,正值许慎[1]  编纂 《 说文解字 》 ,尹珍在老师指导下,研习篆书、功习隶体。许慎[1]  撰著《 说文解字 》 搜集了古今各种书籍、简犊、碑刻和钟鼎款识,尹珍刻意摩习,书法技艺大为提高,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尤精隶书。南北朝刘宋时期,王愔著有 《 文字志 》 中评述秦、汉、魏、晋间 120位书法家,就列有尹珍之名。唐代张彦远著 《 法书要录 》 引录 《 文字志 》 的篇目,使尹珍作为书法家留传于世。清代咸丰七年刻印的五卷集《 广金石韵府 》 中亦收录有尹珍篆书。
办学授业

公元 107 年,尹珍北学中原学成归来,在毋敛坝“手建草堂三楹”,设馆收徒教学。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鄨等县,于是南域始有学焉。为南中早期教育事业的创办者之一,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对西南地区的文化影响,沽溉深远,“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尹珍讲学的场所是一座木结构的三合院,一正两横,呈“品”字形,与湖广等地的旧书院遗址相比,狭小而简陋,也反映了当时县境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
尹珍设馆授徒,启蒙教化,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学,学生学习的是字书,目的在识字。童蒙识字教材,用规范的正体小篆写就,依文理编成韵文,便于记诵。教学中把识字和理解文意结合起来,学生在识字教育过程中接受一些常识。尹珍教学十分重视文字条例,造字微诣,以及书法艺术,解说文字教学八体,极为认真,学生文字学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第二阶段学生学习《 论语 》 、《 孝经 》 ,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儒家道德教育。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修十义以治七情”,教育人们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十义”来陶冶、约束人们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在授徒中有习字课,传授书法艺术,自己也日习千字。务本堂门前河边就是尹珍洗笔淘砚处。他的隶书精湛,远近闻名,求书楹联、墓碑的甚多。在旺草开馆讲学时期,还在学馆旁建一房子,专为书写之用,后人称“碑房”。
尹珍于桑梓之地办学、传道、授业、解惑、启蒙教化,“兴起学校,渐进迁其俗”。使蛮荒之地的南夷边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当时中原地区的文明、道德和风俗。尹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父母兄长的孝顺,对弟妹子侄的慈爱,以及忠于职守,交朋友重信义,对民众谦恭和蔼等,都被地方官和乡党舆论公认为“孝廉”楷模,名声远播。
学于应奉

永兴元年(公元 153 年)学者应奉(字世叔)任武陵(今湘西、黔东一带)太守,“兴学校,举侧陋,移风易俗”。尹珍虽年已古稀,但精力充沛,慕名就近前往师事应奉,学习图纬(即谶纬,是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其内容博杂,无所不包,与数术占术、神仙方技、原始宗教、儒家经说及古代自然科学都有密切关系,其核心则是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天人感应为主体的神秘思想)。学成,精通“天地人”三才之道。
经学出仕

东汉时儒学盛行,朝廷已将儒学立为官学,立五经博士,录用官吏,试八体,只要精通五经之一就可为官。汉代学人文字水平和书法造诣都较高,篆书和隶书优异者可为尚书史。统治者为招揽治国人才,主要是通过经学取仕。因此,东汉时,民间立馆传经之风盛行,全国郡、县、乡均设经师,经学大盛,产生了不少著名经学大师,某些著名学者世代传经,形成经书“家法”,著录生徒成千成万。参加拜师读经者多为地方郡、守、豪族弟子,因为这些门阀大族弟子在察举征辟中会得到优先。
东汉王朝实行推荐“茂才”和“孝廉”人士,尹珍是许慎高徒亦是名师大儒,既是豪门“名望”,又有启蒙教化之“德行”,守孝道之善状,声誉很高,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地方官以其精通经术,选入文学科向朝廷举荐。
尹珍因经术选用,被朝廷选去作尚书丞郎,后官至荆州刺史。尹珍刺荆州,秩本六百石,而监临二千石官,可谓秩卑权重而赏厚。刺史以六条省察郡国而仅以奉诏奏事的时期,他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官,而非地方官。但刺史权任极重,可以控制地方二千石长吏,事实上极易越权,加之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和镇压农民起义,逐渐赋予刺史以六条外职权,拥有领兵之权,有选举、刻章之权。于是刺史便由单纯的监察官发展为总览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汉之盛,朝廷重贤良文学之士通一经名一艺者,得与公车,或为丞相,或仕至二千石,由是以儒术饰其吏治,故得人之盛。尹珍既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又有以儒术治吏的经伟奇才,成为汉廷重臣。尹珍的老师应奉亦在朝廷当了司隶校尉,师生二人在全国名显一时,传为佳话。
尹珍功成名就,但年老体弱,遂辞官还乡,重操旧业,将原学馆改名为“务本堂”,矢志育人。公元 162 年(桓帝延熹五年)病世,葬于务本堂后,卒年84 岁。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华阳国志·南中志》、康熙《平彝县志》(康熙三十四年改夷为彝)、光绪《平彝县志》对尹珍均有记载,就连《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等权威性辞典也有专条介绍。尹珍与晋时本邑人傅宝、夜郎人尹贡一起被誉为“南中名士”,与舍人、盛览被后人并称为“汉三贤”。
尹珍文化编辑
历代学人对尹珍身世的考证、求学成儒的研究、办学授业的影响,对尹珍“毋敛学”的研究以及对尹珍遗迹文物、轶事传闻的发掘,对尹珍的赞咏等,构成尹珍文化的主要内容。
尹珍身世

尹珍是东汉桓帝年间,古滇出入湘荆最便捷干道上的平夷县四大豪门(龙、傅、尹、董)中的尹氏后裔。
据文献记载,今贵州境内著名的“大姓”是来自中原和巴蜀的实边“豪民”。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开发南疆,“时又通西南夷,随者数万 … … 乃募豪民田西南夷,入粟县官,而纳受钱于都内”(《 汉书 · 食货志》)。黔北境内的夷汉大姓有龙、傅、尹、董、谢等家族。大姓除谢氏外,都是从蜀郡、广汉、犍为(今川西平原、川南一带)即“三蜀”迁来的。“三蜀”大姓率先进入县境。
“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功曹谢暹保境为汉”(《后汉书 · 西南夷列传 》)。 “保境”,《说文》:“境,疆也,一曰疆土至此而竟也”,此地的“境”与“尽”通。保境即保卫牂牁北部边境。王莽天凤中公孙述自立为蜀王,当时控制牂牁局势的大姓反对公孙述割据,这些大姓多为郡县官吏,权势者,又有“夷汉部曲”即军队。汉武时代,使郭昌率军图征今滇黔地区,平息后,于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云南曲靖富源设置平彝县(意为平息彝族叛乱之意)。因此地地处滇黔锁钥,随即留军驻守平彝,形成“彝汉部曲”。他们维护汉王朝统治,巩固大姓地盘,并加强和中央王朝的联系,共同遣使北方向光武帝表示归附,受到朝廷封赏。尹氏大姓成为“一方豪强”之一。
尹珍应为留驻军士(部曲)中的尹氏后裔;或汉武时期迁入的豪民尹氏后裔。
籍贯问题

尹珍的籍贯问题,历来都是围绕着《华阳国志》所载:“毋敛人尹珍”一语,争论不休。一说为今独山县北,一说为今正安县新州镇的古毋敛坝,不过正安确实乃是尹珍居家、讲学、墓葬之地。
《綦江县志》列綦江为汉毋敛;《四川省志》列南川为毋敛;《贵州图经》将毋敛入正安、思南、石阡一带;乾隆《一统志》列为清代平越;嘉庆《一统志》列为清代曲靖;于钟岳认为珍州即汉之毋敛。诸说均因缺乏有力的依据而被史家所否定。
据《汉书》和《华阳国志》、《水经注》记载,毋敛县有个特别的地理特征,县境内有条着名的河流,名叫刚水。《汉书·地理志》上记载:“牂牁郡毋敛县刚水东至潭中入潭”。清代学者莫与俦在《独山江即汉毋敛刚水考》中进一步说明,潭水即今广西柳州的柳江,刚水上源出独山。2008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九曲柳江万古流》一书中这样写道:“柳江是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古代称潭水、黔水、柳水、象江等,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里纳九十九个潭。”由此可以得出,毋敛县的刚水就在独山县境内。
清代学者莫与俦在《毋敛县先贤考》一文中,对尹珍是独山人详加考证。清道光年间,遵义郑珍和独山莫友芝编纂《遵义府志》时,考证毋敛在今贵阳、都匀之间。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万大章在《毋敛尹珍之新考》一文中详细考证了尹珍是独山人的始末。贵州历史学家周春元等着《贵州古代史》,王燕玉著的《贵州史专题考》进一步考证毋敛在今独山一带。
尹珍精神

尹珍先生的精神,讲的通俗一点,就是三条:
1.生于南蛮,而不甘荒裔。——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向往文明。
2.北学中原,而博通三才。——勤奋好学,广师博学,学不畏难。
3.归里教授,而顿开南域。——报效家园,热爱家园,不忘本根。
文化寻根

尹珍作为汉代经师大儒,讲学授徒遍及牂牁郡北及今川南。公元 880 年唐人崔礽在今绥阳县旺草场立尹珍讲堂碑。明万历年间绥阳知县詹淑修建旺草公署时挖得一块石碑,上刻“汉尹珍讲堂,唐广明元年七月六日播州司户崔礽立”。绥阳在唐初时播州州治所在地,其地势平坦,纵横数十里,是黔北唯一一个平原,人口聚居,自古皆然。且西南朗关山中,即鳖水发源地,开发早,生员广,世代文人辈出。
新州镇的尹珍“务本堂”及“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碑,遗迹尚存。
贵州重视尹珍是从明代以后,仅就重修务本堂,就可看出。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 1612 年)第一次重修,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5 年)、清嘉庆二十年(公元 1815 年)、清咸丰六年至九年(公元 1856 一 1859 )年、清光绪四年(公元 1878 )数次修葺,竣工于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共 226 年时间,平均五十年左右修一次,频率极高。
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始建行省,逐步实行改土归流,中央王朝逐步加强对贵州的统治,派驻贵州的主政官员需要加强汉文化的传播,树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奉立尹珍为一个很有启迪示范作用的典范人物,以树立风气,维护道统。“务本堂”之名,来自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二字,正是重修务本堂的着眼点。贵州各地相继建孔庙,设尹公专祠,尹珍与孔子相配祠,各地立祠供奉。
明代中叶,贵州三个书院里始建尹珍专祠,清代扶风山王阳明祠旁配尹道真祠。道光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创立“汉三贤祠”纪念尹珍、舍人、盛览三位文化名人。印江、铜仁、独山等地也相继建立尹公祠。不属贵州辖地今南川、綦江县在清代都建有尹子祠。
嘉庆二十年,贵州抚宪牌开;照得本部院读 《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 :“桓帝时,郡人尹珍,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珍官至荆州刺史。”复查 《 贵州通志 》 ,乡贤首列尹名,是黔中之后学,允当矜式。但不知各属书院,有无奉祀木主,合垂拐查。为此,牌仰该府,转饬所属州县,立即查明该处书院内,如尚未设尹公木主即由地方官捐廉恭设,奉祀其木主,上书‘汉儒尹公道真先生之神位’俾肄业诸生,岁时礼拜,以发其尚友之思。仍将尊办缘由报查……自此,边隅弦诵,朝夕观瞻,不特后世咸之宗,允副大宪敦崇之典矣”( 《 正安州志》 )。 由此可知,全省各府县学书院,在嘉庆二十年后,始设尹公木主,形成尊崇尹公之大气候。才有“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食乡社”的盛事(郑珍语)。
尹珍的功绩,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中最早提及:“毋敛人尹珍,字道真,以生遐裔,未渐庠序,乃远从汝南许叔重受五经,又师事应世叔学图纬,通三材。还以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南朝范晔《后汉书》亦赞成此说,称:“郡人尹珍,字道真,自以生于荒裔,不知礼义,乃从汝南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清代嘉庆年间《四川通志》中说:“汉,尹珍……从许慎受五经还,巴渝之人始知学。”(清)郑珍的《遵义府志》说:“凡属牂牁旧县,无地不称先师”。(清)袁霭如《尹珍考》中说:“(尹珍)卒得其微言妙义,以教化乡人,使椎鲁之俗,尽变为彬雅之观。且不惟一时,而又使数千百年后之人,俎豆衣冠,尸而祝之。”民国《南川县志》载:“……尹先生处遐裔之中,独能克自振拔,不远千里从师访道,卒得其微言妙义,以乡人教其乡,其事尤鲜。”“一尹子而綦江、南川、正安、绥阳、桐梓皆之。”“……先生教授时,黔蜀地相接,其影响遍及‘綦南两邑’”,又说:“昔人称文翁化蜀,顾翁守地,为民父母,自有教化斯民之责, … … 尹先生处遐裔之中,独能克自振拨,不远千里从师访道,卒得其微言妙义,以乡人教其乡,其事尤鲜。”
民国 32 年(公元 1943 年)贵州省政府编纂出版的 《贵州名贤传·尹珍传》 载:“正安新州地方有个务本堂,就是从前尹先生讲学之处,可以说尹先生是贵州文化的开创人,正安是贵州文化的策源地,为纪念这位先贤,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份,另设一个新县,称为道真县”。
以尹珍名字命名,还可追溯到唐宋时,土人深感尹珍教恩,以地命名珍州,寄托怀贤情思。“道真教授南域,许应之学,久餍饮于文人学士獠妇苗童之口,故因其斯爱斯传者以名其郡,命名之中怀贤寓焉”。“昔言子传学于吴文翁教化于蜀,先生可以媲美,先生谓珍,是以后之人以珍州名其乡。复谓其名用其字真安州以生先字道真也;不斥其字更其号名正安州,以先生号道正先生之学久乃益光。曰务本、曰乐道,小学经艺允为百世之师矣”( 《 正安州志》)。
民国时期,新州毋敛坝地方还以“务本乡”、“故里乡”命名。并有“汉儒尹道真先生故里”石碑,惯称“故里碑”。绥阳县旺草场亦名“尹珍场”、“尹珍乡”,今旺草仍有“尹珍中学”、“尹珍小学”,绥阳县城有“尹珍路”,正安县城有“尹珍广场”、“尹珍大道”,文化路图书馆旁有尹珍塑像。遵义市“三阁公园”内建有“尹珍堂”内立尹珍塑像,纪念汉代三贤尹道真先生。
明清两代,争相考证尹珍,研究尹珍。以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绥阳知县詹淑撰 《尹珍讲堂铭》 为最早考证尹珍籍贯的人。遵义知府赵遵律撰 《尹珍考》 ,赵宜霖《重修务本堂小序》 ,莫与俦 《毋敛先贤考》 ,余正燮 《书后汉书 · 夜郎传》 ,于钟岳 《 尹道真先生务本堂碑记》,莫庭芝 《尹先生祠堂记》 ,四川举人袁蔼如《尹珍考》 等考证文章最有影响。
现代,亦出现尹珍研究热,如万大章《汉尹珍学历考》,王燕玉 《尹珍的身世籍贯遗迹考说》(《贵州文史丛刊》),邱仲书 《贵州文化开山祖师尹道真先生轶事》(台湾《黔人》杂志),周子言《尹珍籍贯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黄明福《汉代名儒尹珍与道真县》(《贵州方志》,陈福桐《六千举人,七百进士》(《贵州文史天地》),刘学株《尹珍故里的沉思》(《贵州日报》),邱洪《尹珍的乡里及地名遗迹考》(《贵州大学学报》),潘大成《道真县与汉儒尹珍》(《黔人》杂志),黄万机的最新研究成果 《尹珍与“毋敛学”》等。这些研究成果,分别从历史、地理、民情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汉学渊源、地名遗迹等考证,对尹珍进行研究,为贵州文化寻根,褒扬尹珍在文教史上的贡献。
同时,为了纪念尹珍,贵州省绥阳县旺草镇专门建立尹珍中学。 以尹珍为名来提倡后人们要学习尹珍的那种精神!
人文蔚起

早在汉武帝时,就出现过牂牁名士盛览(字长通),犍为郡文学卒史舍人,但文化教育的功绩和影响,历来首推尹珍,其遗迹众多,影响深远,是贵州文化教育的奠基者。
唐宋时,正安的汉学已由私学发展为官学。真安州古儒学,古遗址在唐都坝(今道真旧城)(《四川旧志》),是贵州最早的官学。明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 年)土司冉伯渊赴夔州延师办学。万历二十八年 ( 1600 年),建学宫于唐都坝(今道真旧城)。万历三十年建州学于城南外,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建真安州学。雍正十一年(公元1773年)建古凤书院于州治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8年)改为鸣凤书院。咸丰十年于钟岳创建安溪书院。正安在唐宋元明时期,属珍州。
冉从周及冉琎、冉璞兄弟均系珍州籍“冉家蛮”之后裔(谭其骧《播州杨保考》)。冉从周南迁播州,于宋嘉熙二年(公元 1238 年)首中进士,为贵州历史首位进士,世称“破荒冉家”。后出任珍州守,为珍州学人之楷模。冉琎、冉璞兄弟,文才武略,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和贵州历史上的城建大师,受宋军四川统帅余玠之请,为他设计并督修合江钓鱼山联防城堡,抗击“横扫欧亚无敌”的蒙元铁骑达 36 年之久,创造军事史上的奇迹,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一座英雄名城。另外元朝时寓居正安州人邹公敢,号保全居士,晚号知命翁。常与友人观察研究天象,著有《保全》、《知命》二期工程集。其内容宣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神学思想。光绪二十年(公元 1895 )遵义杨兆麟,曾到正安鸣凤书院任山长。他白天教书,夜间苦苦攻读,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公元1903年)中第一甲第三名,探花,与贵阳状元赵以炯、麻江状元夏同和一并成为贵州仅有三位举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文科进士前三名的贵州学人。这些名震海内外的文人武将,在贵州历史上谱写了光彩夺目的华章。之后正安州相继涌现翰林郑文遇、王作孚、刘福田等 16 个进士,涌现举人 24 人,贡生 56 人。州人韩之显,乾隆十八年(公元前 1753 年)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回乡设馆授徒,里教以终。其门生韩永亨中举后,亦教授乡里。培育出秀才 7 人,时有“韩半榜”之称。
尹珍在洛阳向许慎学习经学与小学(文字学),还乡里教学,传播许氏之学。清代,汉学研究出现空前鼎盛时期。莫与俦在黔北传播汉学,把尹珍之学称之为“毋敛学”,把自己视作“毋敛学”的传薪人。莫与俦的门生郑珍,一度去长沙拜程恩泽为师,在程的指导下,郑珍撰写出《说文新附考》专著。郑珍“东学长沙”与尹珍“北学中原”后先辉映。程恩泽为激励郑珍学习尹道真先生精神,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乡邦教育事业,特地以尹珍之姓为字,赐字为“子尹”,勉其以尹珍为楷模。程恩泽另一门生莫友芝,是汉学家。撰写的唐写本 《说文木部笺异》、《韵学源流》等专著,流传中外,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尹珍文化,以郑珍、莫友芝为代表,把尹珍不甘落后、千里求学以及热爱乡士,献身教育的精神发扬光大,继承尹珍“毋敛学”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尹珍文化及其精神的影响下,贵州明清两代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出现了被誉为“西南硕儒”的郑珍、莫友芝,出现了光华显世的“沙滩文化”……就当代来说,就有一批如石定(全国获奖小说《公路从门前过》的作者)、赵剑平(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等省内外、国内外知名作家和艺术家。贵州各地尊师重教为风气,因而推动了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正安县因汉儒尹珍而名扬于世,人因地传,地因人传,人才辈出。至今一千九百年来,尹珍文化流风遗韵,沾溉深远,承前启后,人文蔚起,成为一个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现象。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 《尹珍故里书卷飘香》为题作了报道,赞扬汉代西南文化大师尹珍故里的文化风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6-03-26
我的老家就是这个县
和过年回去听说的说法一致
既然县名来自尹珍的字“道真”,自然街道名再拿“尹珍”来也就自然而言了。只不过这第一个街道的辖区,倒是基本上就和199年“撤并建”之前的小号玉溪镇高度吻合了,只多了一个桑木坝村,原来和现在的巴渔村一起叫“巴渔乡”
玉溪镇,来自玉溪河,穿县城而过,本名土溪,因被嫌“土”,改名为此的。
现在问题来了,分家后的玉溪镇,和玉溪河还有多少关联?
玉溪河的上游,在上坝土家族乡;中游乃至下游绝大部分,则在新的尹珍街道;大致只有最终注入地下溶洞、并最终消失的那个地方,还在玉溪镇了
上坝土家族乡距离县城太近,又是平地,都已经和县城连上了,恐怕这次也是忌惮于想继续保留民族乡的名号,但下一步再改总是不可避免
贵州老虎没见过驴子,从害怕、试探到吃掉,非黔驴技穷,乃黔虎敢为。blog.sina.com.cn/dianfengtianxia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6-04-02
回 gx山里人 的帖子
gx山里人:道真是什么自治县? (2016-01-27 15:02) 

仡佬族。。。。。。。。。。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8-04-02
有玉溪镇析出尹珍街道后的界线吗?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8-04-02
回 gx山里人 的帖子
gx山里人:道真是什么自治县? (2016-01-27 15:02)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