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018阅读
  • 189回复

[历史地名]天津地名考集萃(整理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桥名(作者:谭汝为)
--------------------------------------------------------------------------------
桥名
2003年12月24日23:21天津青年报
解放后,天津桥梁建设发展很快,建造立交桥约20座,例如:位于和平、河西、南开三区交界处的八里台立交桥;河西区的南围堤道立交桥、解放南路立交桥;南开区的复康路立交桥、长江道立交桥;河北区的普济河道立交桥、勤俭立交桥、北站立交桥、金狮立交桥;河东区的中山门立交桥、东兴路立交桥、东风立交桥、十一经路立交桥、李公楼立交桥、红桥区的西青道中环立交桥等。
此外,天津还建造了跨河桥近百座。例如:横跨海河的———狮子林桥、北安桥、赤峰桥、四新桥、广场桥、大光明桥、刘庄大桥、光华桥等;横跨子牙河的———红卫桥、大红桥、新红桥等;横跨北运河的———北洋桥、勤俭桥、辛庄桥、密云路桥等;横跨南运河的———咸阳桥、大丰桥、金钟桥、爱民桥、团结桥、井冈山桥、芥园桥等;横跨新开河的———京津桥、盐坨桥、红星桥、新开桥等;横跨月牙河的———红波桥、建昌桥、程林庄桥、南大桥、张达庄桥等;横跨卫津河的———万德庄东桥、复康桥、聂公桥、纪庄子桥等。
天津目前设计规模和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就是位于中环线东南半环快速路工程的关键地带、全长4000m的“海河大桥”。该桥设计为3层互通式立交桥,将在“十五”规划期间分期建设。
从总体上看,天津50年来新建的桥命名大多是由旧地名派生的。这种命名方式确实省事,根本用不着什么创意策划。体现现代都市风貌的立交桥一旦竣工,用老地名往上一扣,就万事大吉———例如“中山门立交桥”、“王顶堤立交桥”、“小树林立交桥”、“张贵庄立交桥”、“唐官屯立交桥”之类。但平心而论,这些陈旧刻板的桥名,犹如给穿着青春动感现代服装的小伙子,愣扣上一顶旧毡帽,或硬扎上一条羊肚毛巾;既与时代精神相悖,又难以反映国际化都市的风采。2003年10月,天津市有关部门举办了“海河综合开发工程地名社会征集活动”,对海河沿岸13个地块、6座桥梁、3座广场进行命名。众多市民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很有创意的命名方案。这些方案突出了亲近海河主题、时代主题和历史主题。
在都市地名向国际标准化靠拢的今天,对于城市开发建设中新地名如何确定,历史遗留的地名问题如何稳妥地加以处理,是摆在地名管理机关和社会语言学家面前急需联手研讨解决的一个课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19:49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地形为街名(作者:谭汝为)
--------------------------------------------------------------------------------
地形为街名
2003年12月26日00:02天津青年报
以地形地貌特征为老地名的为数众多。形貌呈丁字形、十字形的往往以“丁字”、“十字”为专名,例如红桥区的“丁字沽”、河西区桃园街的“丁字巷”、河西区南北大街的“丁字街”、红桥区铃铛阁大街的“丁字胡同”、河北区民主道的“丁形胡同”等;“十字巷”位于河西区苏州道附近。
天津市区历史上起码有4条“十字胡同”,分别位于河北区东于庄后街、河北区小刘庄
后街、南开区王家楼大街、河东区石墙子大街;有两条“十字街”,一条在河北区新货场附近,一条在南开区西市大街附近。这些“丁字”、“十字”街巷多数因重名已被更名。
河北区堤头大街的“长项胡同”,因巷形似颈项而得名。南开区张自忠路的“袜子胡同”,因房屋建造不规则,胡同成袜子形甬道,故名。旧时房屋建造格局缺乏严格的管理,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因而形成街巷后其外形多很不规则,甚至是畸形的。这从红桥区如意庵大街的“椅子圈胡同”、大胡同附近的“江叉胡同”、河东区幸福大街的“弯尺胡同”、西青区杨柳青的“盘香横街”、“线拐胡同”等地名都是典型的例证。
南开区原有两个“葫芦罐胡同”,都是因地形而命名的:一个在东马路北段西侧,一个在南马路东端北侧。为了对其加以区别,故将前者改名为“葫芦观”。河北区天纬路中段北侧也有一个“葫芦罐胡同”,1982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巷中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3:21:0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炮台”地名(作者:谭汝为)
--------------------------------------------------------------------------------
“炮台”地名
2003年12月27日00:10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考:“炮台”地名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新校天津卫志》记载:明崇祯12年(1639)在天津城四周建炮台7座,令总兵赵良栋每日各炮台拨派兵士10名,昼夜把守。清代津门八景的第二景便是“七台环向”,说的就是拱卫津门的7座炮台。炮台具体位置,说法不一,按照《天津通志》(1994年出版)的记载,7座炮台的大体方位是:三岔河口北、窑洼南岸、西沽、邵公庄东、城西双忠庙南、海光寺、马家口。到了清朝,这些炮台因常年废置而湮没不存,但“炮台庄”、“炮台渡口”等地名就指明了其中一些炮台的具体方位。
炮台庄位于南开区中部,泛指南开二马路与南开四纬路交口一带。清道光年间在城南炮台遗址(就是海光寺附近)建村,遂称“炮台庄”,1900年后发展成为居民住宅区。炮台渡口在红桥区东南部,位于耳闸南侧,子牙河上,是沟通河北区、红桥区的交通渡口。南起子牙河南,北至河北区第一毛织厂,清乾隆5年(1740)建,用木船摆渡,初名“小渡口”。同治四年(1865)在此修建炮台,故改称“炮台渡口”。清末民初,恒源纱厂(第一毛纺厂)在渡口北岸建厂后,又名“恒源渡口”,为浮桥式渡口,每日客流量达7000人次。
闻名海内外的“大沽口炮台”,位于塘沽区东部,大沽口南岸,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有“津门之屏”、“海门古塞”之称,1988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8年(1529)为防倭寇侵扰,在此修筑炮台,设置铜铁火炮,谓之“大将军”。清嘉庆22年(1817)于大沽口两岸各筑炮台一座,称南、北炮台。道光21年(1841)南岸再置炮台两座,北岸增建一座。咸丰八年(1858)清政府令僧格林沁全面整修大沽炮台,共建炮台6座。除一石头缝炮台之外,其余5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5字命名。又建小炮台25座,构成一个大规模的防御系统。1859年,英、法联军舰队炮袭大沽口,清军奋勇还击,击沉敌舰3艘,击伤多艘。光绪26年(1900)官军与义和团在此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大沽口炮台显示了强大的威力。翌年,依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的规定,大沽口炮台被拆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4:51:31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鱼”字地名(作者:谭汝为)
--------------------------------------------------------------------------------
“鱼”字地名
2003年12月29日00:14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考:“鱼”字地名
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埠。在当时,粮、盐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却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由于九河下梢、河海交汇的地理位置,天津的渔产很为丰富。《天津县志》载:“津邑,滨海区也。鱼利与盐同,捕鱼不下三十种。”鱼盐之利推动了天津经济的发展,这在天津地名上也有所体现。
“西于庄”是红桥区一个区片,泛指光荣道和勤俭道交口东南一带。相传此处在清末始成聚落,居民以捕鱼为业,初名“西渔庄”,后演化为“西于庄”。在1949年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小渔村,周围多为水坑鱼塘,西部有农田。1949年后,陆续建成居民区。1982~1986年,在西于庄一带先后建成洪湖里、子牙里、崇阳里、植物园东里等大片住宅楼,使昔日偏僻的西于庄成为组团式大型居民居住区。1986年后,红桥区党政机关由河北大街迁至西于庄片西部,这里已成为红桥区的政治中心了。
鱼市大街在红桥区南部,闸桥南路北段东侧,形成于清代中叶,地近南运河,常有小贩聚集贩卖鱼虾,故名。鱼市老街在南开区东北部,南门外大街北端西侧,1644年成街,因附近是鱼市,又与南关老街相连,故名。
鱼店胡同在红桥北大街南段东北侧,1983年拆除建桥。鱼栈胡同在河北区天纬路西北端西侧,因早年此处为华北鱼店,1932年形成聚落,初名“鱼店胡同”,后因重名,改为“鱼栈胡同”。河西区陈塘庄有渔业大楼、渔业平房,都是渔业供销公司建造。
河北区原有两个以“养鱼池”为名的地方,一个在张兴庄,1982年地名普查时改名“金鳞巷”,1986年拆除建楼;另一个在中山北路附近,1945年填平养鱼池,建成住宅区,仍以“养鱼池”为名。2000年拆除建楼。养鱼池路位于河北区金钟河大街附近,因临近养鱼池得名。南开区老地名中还有“西养鱼池”、“赵家鱼池”等,后拆除建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4:52:0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从浮桥到铁桥(作者:谭汝为)
-------------------------------------------------------
从浮桥到铁桥
2003年12月30日00:37天津青年报
从浮桥到铁桥
清代“天津八景”中,与“水”有关的就有六景:“三水中分”(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叉河口)、“溟波浴日”(海河入海口处观赏日出)、“洋艘骈津”(闽粤沿海商船载运洋广杂货抵达津门)、“广厦舟屯”(建造在海河东岸的皇船坞)、“西淀渔歌”(城北大片淀沽的水上景色)、“浮梁驰渡”(浮桥上车水马龙的景象)。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渠交叉纵横,渡口鳞次栉比,在要冲繁华之处则以大船连接形成浮桥以便通行。天津卫最早的桥梁就是“浮桥”,例如通往京师的“西沽浮桥”建于1712年,迄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另如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俗称“北大关浮桥”、“北浮桥”)、北运河上的“窑洼浮桥”、东门外海河上的“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老龙头浮桥”等。
1888年,李鸿章以天津巡盐御使署为行辕,将临近署东院门口的浮桥,改建为可以开启闭合的西式铁桥,就是由英国技师在北大关修建的“金华桥”,成为天津第一座钢结构桥梁,俗称“老铁桥”。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任北洋通商大臣兼直隶总督后,将浮桥改为铁桥,先后建造了横跨海河的3座铁桥——金钢桥、金汤桥、万国桥。1902年,在“老龙头浮桥”旧址修造了铁桥“万国桥”,1926年旧桥废,在其上游建大型铁桥,原名“中正桥”,俗称“法国桥”,1949年改为今名“解放桥”。1903年,在联结今大胡同和中山路的海河上修造了钢结构桥梁,取代了窑洼浮桥,命名为“金钢桥”,取其“坚如金钢”之意。1906年,在东浮桥所在地建造了另一座铁桥“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
海河上的老铁桥,不仅数量多而且皆为开合桥。合时桥上可驰车,开时桥下可行船,一开一合,水陆两便,是一种很经济的桥梁结构。津门开合铁桥具有多种开合结构形式,如老金钢桥和万国桥(解放桥)属于吊旋桥,金汤桥属于旋转桥,金华桥属于平拖桥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4:52:46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标志物为街名(作者:谭汝为)
--------------------------------------------------------------------------------
标志物为街名
2003年12月30日23:26天津青年报
标志物为街名
老天津卫用所在地特殊标志物为街巷命名的也很为多见,包括用房子、牌坊、牌楼、窝棚、水井等各种各类的小型建筑物命名。
例如:以房子命名——瓦房胡同、新瓦房胡同、红房子胡同、白房子胡同、土房
子北院、新平房东街等;以牌坊、牌楼、窝棚等命名——牌坊胡同、牌楼胡同、影壁后胡同、照壁胡同、窝棚胡同、义园前窝铺等;以水井命名——洋井胡同等;以其他物品命名——电线杆子胡同、水车胡同、石狮子胡同、大狮子胡同、小狮子胡同、马桩胡同、拴马桩胡同、金鱼池胡同、邓家鱼池胡同、藤萝架胡同、倭瓜园胡同等。
天津胡同以植物命名者很多见。以“林”为名的地名,以位于河北区南部的“小树林”最为著名。另如:西青道附近的张家树林大街、北运河东岸的孟家树林大街、旱桥附近的北竹林大街、大沽南路的柳林路、挂甲寺附近的丛林胡同、贵阳路的植林里等。
以“树”命名的地名——东门里的大树胡同、金华园大街的北大树胡同、河北粮店后街的贾家大树胡同。另如:大树李胡同、四棵树胡同、杨树胡同、槐树胡同、椿树胡同、榆树里、劲松楼、松树里、松柏巷、大翠柏村、柳荫路、三槐里、槐荫里、树槐里、黄杨里、绿杨里、绿杨村、桐荫里等。
以植物命名的地名——荷园里、花莲里、翠竹里、竹山路、竹林里、竹荫里、竹园里、芝兰里、葵花里、山菊里等。这些绿意盎然的街巷命名,昭示出天津人浓厚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美化家居环境的历史追求。
总之,这些地名突出了胡同环境中与众不同的标志物,特征突出,豁然醒目,语言通俗,明白晓畅,便于记忆,易于寻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4:54:45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津城“五河”(作者:谭汝为)
--------------------------------------------------------------------------------
津城“五河”
2003年12月31日23:18天津青年报
津城“五河”
2003年10月,经广大市民评选,“津门新十景”名称得以确定。“新十景”打破了传统的四字景名格式,采用一首《临江仙》词来命名。词云:“商贸金街昌万象,五河流碧飞虹。谦德广厦沐春风。泰丰浮海日,盛事鼓楼钟。欧韵风情环五道,平津战史铭功。御河杨柳画图中。中上元古界,天鹅欲腾空。”在新十景中,“五河流碧飞虹”名列第二,与原
津门十景中的“沽水流霞”,可谓相映生辉。
津城“五河”,指近年经过疏浚改造后市区内5条河的总称,具体说就是津河、卫津河、北运河、复兴河(西废墙子河)和月牙河。其中的津河,是对城区内南运河、墙子河和废墙子河等河渠的统称。“津河”这个新名称,简明概要,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又突出了地域特征。
清咸丰九年(1859)为防捻军入津挖壕沟筑高墙,俗称“墙子”。壕沟成河环绕于高墙之外,故名“墙子河”。原长18km,后因修地铁及随城区拓展,河道大部分已填平为路。所余河道长5.4km,北起红桥区小西关通南运河,蜿蜒向东南,于南开区长江道与红旗河交汇,折向东至南丰路纳引五马路泵站污水,经污水管道入卫津河。“废墙子河”是清乾隆五年(1740)为引海河水灌溉贺家口、小王庄、佟楼一带农田,人工开挖而成。初名“贺家口引河”,1949年后始用“废墙子河”之名。全长5.05km,西起卫津路八里台桥与卫津河相通,流经和平、河西两区,东至解放南路,与湘江道相接入海河。
2000年以来,对五河进行了全面改造,本着“河、路、桥改造并举”的原则,新建道路、甬道17km,新建亲水楼台183处,新建造型各异的小桥近百座,新增绿地近百万m2,在五河沿线60km的河道上新增了近百个景点。今年又对沿河桥梁进行加高改造,使得五河得以相通,陆水相济,形成车水马龙、水路环城的景象。
“五河流碧”指市区五条河碧水流淌,其中的“碧”字,既指河水清澈,又体现出五河两岸树茂草丰的绿化效果。曲折迂回、清水荡漾的“五河”,将把津城装扮成一座美丽的水城,实现“水在城中,水绕城转,水流河清”的目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4:55:28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作坊”胡同(作者:谭汝为)
--------------------------------------------------------------------------------
“作坊”胡同
2004年01月01日23:26天津青年报
旧时天津手工业作坊集中在红桥、河北、南开三区,这从众多的“作坊”巷名中就可得到验证。
如“纸作坊胡同”在红桥区吕祖堂南侧,1890年前后成巷,因巷内有草纸作坊,故名。“牌作坊胡同”在河北区于厂大街中段北侧,原为荒地,清末有人将此处作为纸牌作坊晾晒纸牌,后建房成巷,故以“牌作坊”为名,后改名为“和平胡同”。“鞋作坊胡同”在
河北区南六马路西南段东南侧,1912年鞋匠崔德明在此盖房居住,先后建起4家鞋作坊,为德华馨等鞋店加工鞋底,因质量好赢得声誉,故名。红桥区南部原有两个“粉房胡同”,一在张家大门街附近,因巷内有孙姓粉房得名,1982年地名普查因重名,更名为“粉作坊胡同”;另一在西湾大街西段北侧,因巷内有刘姓粉房得名,因重名改名为“西粉房胡同”。红桥区有五条“酱房胡同”——酱房胡同在如意庵大街东段,酱房东胡同在赵家场大街南段西侧,酱房西胡同在新马路中段南侧;侯家后中街附近有相邻的东酱房胡同和西酱房胡同,皆因与酱房毗邻而得名。
“皮作坊胡同”在南开三马路北段东侧,原为旧城南的马集,后废置。清光绪初年有六家硝皮作坊聚集此处,后附近建房成巷,遂名。“硝坊胡同”位于红桥区永明寺大街附近,约1920年成巷,因居民多以制硝为业,故名。南开区西门南广开大街附近有两个很特殊的地名——“韩厂子”和“杜厂子”。前者1912年韩姓在此租地开办皮革加工厂,人称“韩厂子”,后建房成巷,故以之为巷名。后者1928年成巷时,因杜姓在此开设加工羊毛的小厂房,因而名之“杜厂子”。
“烧锅胡同”在河北区狮子林大街西段北侧,清光绪年间此地建起一座酿酒作坊,后成聚落,故名。烧锅后胡同在河北区小树林大街西端南侧,1905年该地建一个酿酒作坊,后建成里巷,故名。红桥区也有一条“烧锅胡同”,在如意庵后街附近,1910年前后成巷,因刘姓在此设烧锅酿酒,故名。
以五行八作命名的老地名,还有铁匠胡同、铁铺胡同、席铺胡同、棚铺胡同、扎彩匠胡同、木工房胡同、捞纸张胡同(捞纸作坊)、罗底铺胡同、二盛号胡同(“二盛号”为花炮作坊名)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4:56:06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04-01-08
话说天津味:“口”字地名(下)(作者:谭汝为)
--------------------------------------------------------------------------------
“口”字地名(下)
2003年12月22日23:46天津青年报
天津各区县都有“口”字地名,如西青区“稍直口”、津南区“北闸口”、武清区“崔黄口”、宝坻区“林亭口”等。
西青区“稍直口”有大小之分。“小稍直口”在杨柳青镇东10km,位于南运河南岸。相传元朝末年元人在此设一渡口,村民贬称为骚子口。明初建村时,谐音为稍直口,后因与大稍直口相对,改今名。由小稍直口往西四km就是“大稍直口”了。
“大芦北口”位于津港运河东岸,明初建村,因村落四周芦苇丛生环抱,仅村北有一个出入口,初名“芦塘口”,后因村落扩大,遂改今名。“凌口”在丰产河北岸,明洪武年间凌姓来到河口处开荒定居,渐成村落,初名“凌家口”,后简称今名。
津南区“北闸口”位于咸水沽东南5km,月牙河两岸。因位于月牙河下游肥兴闸以北,故名。“白塘口”位于津南区洪泥河与双排白河交汇处西南侧,所谓“白塘”就是一篇白茫茫的大水塘,因此处设有官渡口,故名“白塘口”。“双口”在北辰区西北部,原处三角淀东南部。相传明永乐年间吴、刘两姓在此搭铺捕鱼,后建成村落,始称双家铺。此处为叶淀和朱家淀相通之口,故更名为双口。
北仓镇西北3km处有“桃口”,位于北运河西岸,明永乐年间有人来此定居,在河畔广植桃树,当时因北运河常在此处决口,故名桃花口,后简称“桃口”。
静海县王口镇,位于子牙河西岸,清初王姓在子牙河设渡口,名王家口,后简称为“王口”。另有“东贾口”、“元蒙口”位于黑龙港河东岸。武清区崔黄口,传说元代崔、黄二姓迁此建村,因临近青龙湾河决口处,故名。王庆坨镇有大范口和小范口,传说辽代时范姓在此建村,地处原三角淀西北入口处,形如瓮口,故名“范瓮口”。后因部分居民迁出另居成村称“小范口”,故改称今名。
宝坻区林亭口位于箭杆河中下游南岸,建于明朝永乐迁都北京时期,一批汉人随迁至此,在一片松林附近安家,临近河边,以捕鱼为生,渐成集镇。传说松林旁边有一个小亭子,故名“林亭口”。宝坻还有曹家口、孙家口、艾家口、高家口、西河口、黑狼口、西老鸦口等“口”字地名。这些村庄无不坐落在河岸河口之处,如:曹家口位于蓟运河右拐弯处,孙家口位于蓟运河西岸,艾家口位于东冯庄排干渠北侧,高家口位于百里河下梢和蓟潮引渠汇合处,西河口位于潮白新河东岸,黑狼口处在潮白新河东岸、导流河西岸,西老鸦口位于青龙河东北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4:57:30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04-01-08
天津地名考:“品名+姓氏”地名(作者:谭汝为)
--------------------------------------------------------------------------------
“品名+姓氏”地名
2004年01月02日23:32天津青年报
天津有闻名海外的民间工艺———“泥人张”、“风筝魏”,还有遐迩闻名的小吃———“果仁张”、“崩豆张”,另外还有商业名牌“帽子王”等。这种将品名放在前面,而把姓氏置于后的方式很为独特,体现出天津传统命名形式的一个特点。
天津人在称呼多年(甚至代代相承)经营某一行业的工商家族,或称呼某一名门望族时,为了突出其所营行业、商品或商号等特点,或昭示其家族显赫的业绩,往往将体现这一
因素的双音节词放在前面,而将姓氏置于其后。人们称呼“天津八大家”时,或突出其经营字号,如“天成号韩家”、“正兴德穆家”、“振德黄家”、“益德王家”、“长源杨家”等,抑或简称为“天成韩”、“振德黄”、“益德王”、“长源杨”等。
著名文史专家李世瑜先生在《当年梁家嘴》一文中,就列举了梁家嘴历史上颇有名望的四个家族:一是“外国赵”(留美博士、曾任北洋大学校长的赵天麟家族);二是“永盛李”(经营永盛竹号的李家);三是“天兴李”(经营天兴木材厂的李家);四是“玻璃宋”(开设文祥涌等四家玻璃铺的宋家)。这种命名形式不仅体现在民俗品牌商标或对某一家族的民俗称谓上,就是在津门老胡同的命名中也可以找出不少典型的例证,例如“粉汤刘胡同”、“银房刘胡同”、“茶叶王胡同”、“鸡鸭李胡同”等。对于这种命名方式,我们称之为“品名+姓氏”地名。
此类地名尤以红桥区为多———河北大街“粉汤刘胡同”,约1908年成巷,因刘宝清在此卖粉汤得名。河北大街南段西侧“银房刘胡同”,1911年经营金银饰品店的刘姓在此建房定居,后形成胡同,故名。“银罐王胡同”在小新街附近,清末王姓银匠居于此。当时钞关税收所收的皆为散碎银子,必须融化制成元宝后才能上缴国库。王姓银匠就承包了钞关熔化碎银的差事,显赫一时,后形成胡同,故以此为名。“茶叶王胡同”在张家大门街,1911年成巷,因巷内有王姓茶叶店铺而得名。闸桥南路北段东侧有“鸡鸭李胡同”,1897年李姓在此开设鸡鸭场,成巷后以此为名。“口袋班胡同”在南头窑复兴路南段西侧,因胡同内有为斗店租赁口袋的店铺,习称“口袋班”。“血料王胡同”在故物场大街附近,1900年前后,王树祥在此收集畜血制成血料出售,生意兴隆,后建房成巷因而得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5:02:4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04-01-11
天津地名考:“渡口”地名(作者:谭汝为)
--------------------------------------------------------------------------------
“渡口”地名
2004年01月04日23:37天津青年报
天津水多、河多,自然桥梁、渡口就多。早年渡口可分为私渡、官渡和义渡三种。
最早出现的是“私渡”,由民间营管,傍水村落一旦形成,摆渡就会自然设立。“官渡”是官府为便利驿使往来而设立的。所谓“义渡”是由僧人募化或由地方商绅捐资修设的。《天津通志》载: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年),天津三卫在西沽(城北三里)、晏公庙(河北)、北马头(城北河下)、真武庙(城东北隅)、宝船口(城东南五里余)、大直沽(城东南十里)
、寇家口(城东南十里余)等7处设立官渡。后年久废弛,至清初已无存。
今赤峰桥所在地,原有“大同道渡口”。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国首先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时人称之为“紫竹林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先后在紫竹林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就是后来的大同道渡口。码头初名“怡和码头”,后改称“颐中渡口”,1949年更名“大同道渡口”。1981年10月建赤峰道桥取而代之,原名遂废。今大光明桥所在地,原有“大光明渡口”,于清末光绪年间设立,初无名。1900年后因在俄租界内,故称“俄国桥渡口”。后因临近大光明影院而得名。1983年大光明桥取而代之,原名废。
“杨庄子渡口”是连接海河的渡口之一,西岸在河西区杨庄子大街东口,东岸在河东区郑庄子北柴厂大街口。炮台渡口在红桥区耳闸南侧,子牙河上。清乾隆五年(1740年)设立,由木船摆渡,时称“小渡口”。同治四年(1865年)在此修造炮台,于是改称“炮台渡口”。清末民初因恒源纱厂在渡口北岸建立,故又名“恒源渡口”。河北区堤头前街南段东北侧有“渡口胡同”,清末光绪年间成巷,因胡同口外为北运河堤头渡口,故名。“老渡口胡同”位于河北区狮子林大街中段之南,原为北运河河边草地,临近摆渡口,故初名“摆渡口胡同”。1981年更为现名。
红桥区以“渡口”命名的街巷:老店大街有“旧渡口胡同”,1920年成巷,此地原为南运河东岸摆渡口。运河改道后,建成街巷,故以“旧渡口”命名。邵公庄佟家楼河沿有“摆渡口胡同”,因胡同南端临近渡口,故名。西沽大街东侧有胡同名“宣家渡”,约1882年前后建,因附近有宣家渡口而得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5:03:02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04-01-13
天津地名考:“柴厂”地名(作者:谭汝为)
--------------------------------------------------------------------------------
“柴厂”地名
2004年01月06日01:18天津青年报
近百年来,天津市民日常使用的燃料,经历了三个阶段:早年烧灶用柴禾,后来点炉子用煤块儿、煤球儿、蜂窝煤,如今取暖用暖气、做饭用煤气。早年供应民间所用柴禾的商店叫“柴场”,官府储存柴禾的场地叫“官柴厂”。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上就有“官柴厂”的记载。但因“官柴”与“棺材”,在天津方言中读音相同,表意不吉,因而就简称其为“官厂”了。
当年“官厂”究竟什么样子?大概与《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草料场相似吧!在南开区老地名中,西门南附近有“西官厂”,黄河道东段北侧有“东官厂”,就指点着当年“官柴厂”的沧桑遗迹。南开区界内当年私人经营的“柴场”,多以姓氏为名。例如北门里的“姚家下场大街”、“姚家下场胡同”、“姚家下场横胡同”等地名派生于1920年姚家兄弟在此开设的一家柴场。黄河道东段南侧有“李家柴厂”,此处原为空地,1905年李万有在此开设一座柴场,他将木材搭盖成简易平房租赁,形成胡同,仍以柴场为名。
老地名中,还有位于官沟大街和荣业大街交汇处的“杨家柴场胡同”、位于南开二马路北端东侧的“陈家柴场胡同”。红桥区海光寺西街附近有“西柴厂胡同”,约1880年建,原名“张达柴厂”,因重名1982年更为今名。河北区也有几个“柴厂”地名,如小树林大街有“尚家柴厂北胡同”和“尚家柴厂南胡同”,早年此处亦为坟地,清末尚姓在此开设柴厂,后柴场南北两侧各建房成巷,故而得名。兴隆街有“于厂大街”、“于厂胡同”、“于厂下坡”等地名,皆因“于家柴厂”而得名。陈家沟子大街东段北侧有“柴厂胡同”,因在原陈家柴厂旁的空地建房成巷,故名。
河东区郑庄子大街附近有以“北柴场”派生的系列地名,如北柴场一条、二条、三条、横条,北柴场大街等。1936年前后,张、赵两户在此经营柴草,因地处庄北故名“北柴场”。后在此陆续建房成为几条里巷,故依序排名为一条、二条、三条、横条等。北柴场大街原为河边堤埝,1980年铲平堤埝,建筑民居,形成大街,因临近北柴场而得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 15:03:26编辑过]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场”字地名(作者:谭汝为)
--------------------------------------------------------------------------------
“场”字地名
2004年01月07日00:01天津青年报
“场”指平坦的空地,其中用来翻晒粮食、碾轧谷物的,就是“打谷场”。天津就有几处由“打谷场”而产生的地名。
处于河北区东南部的“王串场”,泛指真理道以北至金钟河大街,红星路以西至丰恒路这一区片。此地在历史上曾被俗称为“东开”,就是以老城里为中心而言,城东面的一片大开洼。清朝前期,这里地旷人稀,农田和荒野交错,原属武清县,清雍正八年(1730)划
属天津县。乾隆年间,住户渐增形成村落。时有王姓住户名“串子”者,在此修建了一座打谷场。每年夏秋收获季节,当地农民就租用这个谷场晾晒碾轧谷物。人们习称“王串场”。此后这个谷场名逐渐演变成为河北区著名的区片名了。
红桥区东南部有赵家场大街,北起北营门西马路,南至南运河北路,长约500m,约于1920年建成。清朝初年有赵姓人家在此筑建打谷场,后渐成聚落,初名“赵家场大院”,后住户增多,形成街道,故名“赵家场大街”。由这个赵姓谷场又派生出“赵家场河沿”、“赵家场渡口”、“赵家场胡同”等。“赵家场河沿”原为土道,十分狭窄,后拓宽铺成沥青路面,与各路段接顺,统称南运河北路。“赵家场胡同”约1880年成巷,因里巷北口是赵家场摆渡而得名。
红桥区南头窑附近有“场院街”,东南起椿树胡同,西北至南赵家胡同,长70m。约于1782年后形成,因此地原为打谷场而得名。在南开区北部靶革当大街和南开五马路之间有两条交叉的路,即“华家场北大街”和“华家场东大街”。所谓“华家场”,系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家的菜园和谷场。1918年后有人在此建造房屋,逐渐形成里巷,初名“华家场大街”。后以所处方位分别名为华家场北大街和华家场东大街。在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处西侧有“姚家下场大街”,不过这个“场”不是打谷场而是柴场。“姚家下场大街”东起老塘子胡同,西至郭家胡同,长约320m,原为护城河岸,1901年拆城后,在此修建阴沟,形成一条土路,曾名官沟街。1920年姚姓兄弟二人在此开设柴场,因卸柴场院地势较低,故俗称“姚家下场”,后渐成聚落,故以柴场得名,由此又派生出“姚家下场胡同”和“姚家下场横胡同”这两个里巷名。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洼淀名考(作者:谭汝为)
--------------------------------------------------------------------------------
洼淀名考
2004年01月08日00:17天津青年报
洼淀名考
天津大小洼淀,星罗棋布。传说古代天津有99个洼淀。所谓“洼”,就是凹陷的地方;所谓“淀”,就是浅的湖泊。
用于地名,人们对“洼”、“淀”并不陌生,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都是广为传颂的名作。团泊洼位于静海县东部,在独流减河南侧,是独流减河和马厂减河夹角间的沥水洼地,面积约193m2,因洼内有团泊村而得名。团泊村在明永乐年间建村,因村落四周低洼积水,船只在村边聚集停泊,故名“团泊”。
大港区也有一个“白洋淀”,又名“小白洋淀”。位于北大港水库西北,何家洼北侧,面积仅为2km2,因水清如镜而得名。距离市区较近的洼淀,是处于西青区东南部的青泊洼和卫南洼。青泊洼的大致范围:在大寺乡青凝侯村以南,王稳庄乡大泊村以北,西至独流减河,东至津港运河与大沽排污河的三角地带,面积约6km2。地势低洼易涝,形成盐碱滩。因界于青凝侯和大泊村之间,故名“青泊洼”。卫南洼泛指天津旧城防以南低洼地区,大致范围:东临卫津河,西至大沽排污河,南至大芦北口,北抵王兰庄,面积约14km2。因处天津卫的南边,故名“卫南洼”。此地原有多处烧制砖瓦的窑场,因大量采土,形成坑塘洼淀。1963年在此建立卫南洼农场,成为鱼米之乡。另外,还有北辰区的三角淀、塌河淀,东丽区的南淀,西青区的东淀等。
七里海,又名七里淀,位于宁河县西南部。为渤海形成的泻湖,面积57km2。因南北宽约7里,潮白河洪水泛滥汇流于此,常年积水如海,故名。此处称之为“海”,并非无根之谈。据《津门考古》载文:七里海南岸乐善村曾出土巨大的鳁鲸骨,在远古时如此大型的海洋生物曾游憩至此,可见当时七里海水域浩淼无垠与深海相连的状况。另外,还有蓟县的青甸洼、太河洼等,静海县的贾口洼、杨庄洼、金叵洼、八虎洼、古城洼、万军套洼、唐家洼、莲花淀等,宝坻区的大钟庄洼、黄庄洼、里自沽洼、尔王庄洼、裤裆洼等,武清区的牛镇洼、泗村店洼、甘桥洼、高场洼、夹道洼、牛角洼、大黄堡洼等。这些洼淀大多是渤海变迁形成的泻湖。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减河”与“引河”(作者:谭汝为)
--------------------------------------------------------------------------------
“减河”与“引河”
2004年01月10日00:49 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考
“减河”与“引河”
天津市全境有300余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除了海河水系主要支流之外,历代人工开凿的“减河”、“引河”等数量很大。所谓“减河”,就是为了减少河流的水量,在原来河道之外另开的通入海洋、湖泊、洼地或别的河流的河道。
天津有独流减河、马厂减河、西减河、东减河等。独流减河是为引泄大清河和子牙河洪水直接入海的人工河道,在静海县和西青区交界处,全长70公里。因起点在独流镇附近,故名。“独流”在明代成为集镇,因大清河和子牙河在此合为一流,故名“独流”。马厂减河流经静海县南部,清光绪元年至7年(1875~1881年),为了减泄南运河洪水,灌溉水稻,由海防提督周盛传率驻军分三次开挖而成,全长75公里。初名靳官屯减河,后因地近青县马厂而改称今名。西减河、东减河都在东丽区,两河汇流后入金钟河。市区主要以泄洪为主要功能的人工河渠,还有金钟河、新开河、卫津河等。金钟河在天津市东部,是为引泄北运河洪水而人工开挖的河道,原河道西起旧三岔河口,流经河北区、东丽区、宁河县,东至塘沽北塘入海。因河水湍急,入海处声如洪钟,故名,现河道长22公里,西起东丽区何兴庄,经大毕庄、赤土乡,先后与新开河等交汇,于永和村北入永定新河。新开河在城区北部,因金钟河上游段淤塞,清光绪7年(1881年)在其北侧新开挖此河,故名,流经河北、北辰两区,东至东丽区南孙庄入金钟河,长13公里。卫津河在天津市南部,是为宣泄城区西南部雨水、沥水的人工河。光绪16年(1890年)开挖,以护卫天津城区免遭水患,故名。1949年以后多次疏浚拓宽改造。北起红桥区,向南经和平、南开、河西、西青,东折于津南区北赵庄北入海河,长约23公里。
所谓“引河”,是指为引水灌溉而开挖的河道。月牙河在天津市中部,清雍正3年(1725年)开挖,引海河水屯垦,俗称“老河”。1959年疏浚拓宽,因其形如月牙而改称今名。北起跃进路与北环铁路相交之西减河,南至东丽区吴嘴村南入海河,长14﹒4公里。此外,还有北辰区的永金引河、郎园引河,东丽区的新地河,津南区的洪泥河、幸福河、十米河,宁河县的西关引河,武清区的东狼窝引河,静海县的港团引河等。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河北新区”地名(作者:谭汝为)
--------------------------------------------------------------------------------
“河北新区”地名
2004年01月12日00:39 天津青年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洋务运动”的推进下,天津的近代教育、民族工业和市政设施开发以及城市建设都得以发展。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天津成为直隶省省会后,开始大量引进外国先进科技文化进行城市建设,比如铁道、公交、电信、警察制度、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城市经济文化设施,在老城区和租界地之外(俗称“中国地”)的地区,得以迅猛发展,使天津初步具备了大都市的规模和风貌。在当时所谓“中国地”中发展最快的,就在直隶总督衙门所在地(位于大经路的南端,即今大胡同西)及其周边地区,全力打造的“河北新区”。
“河北新区”的范围大体是:以中央大道———大经路(今中山路)为中心,南起金钢桥,北至北站,西至新开河,东到金钟河大街的大片地区,形成了由几十条道路组成的泾渭分明、整齐划一的道路网。大经路为中央主干通衢,两侧为商业建筑,北接车站,南通海河,拆除窑洼浮桥建造金钢桥,以与老城区连通。按照统一的现代城市规划,在新区的中部建造公园———劝业会场(今中山公园),在北部建造了植物园,在火车站旁设立邮局,另建博物馆,办新式学校,建新政机构,使该地区成为令人瞩目的天津政治、文化中心。
其道路命名,开创了天津城区统一规范系列命名之先河:南北向辟出与大经路平行的“二经路”、“三经路”、“四经路”、“五经路”、“六经路”,东西向则按照《千字文》排序,以“纬”字为名———《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指命周兴嗣用1000个字编写的小册子。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诵,后来用为学童启蒙读本。其开头几句云:“天地玄皇,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律吕调阳,玉出昆冈。金生丽水,鳞潜羽翔。”例如:天纬路、地纬路、宇纬路、宙纬路、日纬路、月纬路、辰纬路、宿纬路、律纬路、吕纬路、调纬路、阳纬路、昆纬路、冈纬路、金纬路、翔纬路等。这种系列命名,至今在全国颇具影响。
河北新区不仅在道路命名上特色独具,而且随着大批民宅的陆续落成,里巷的系列命名也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风采。许多里巷多摘取《诗经》、《论语》、《孟子》、《管子》、《汉书》中儒家经典中的箴言名句来命名。文意典雅,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务-闾-坊(作者:谭汝为)
--------------------------------------------------------------------------------
务-闾-坊
2004年01月12日23:40天津青年报
在天津地名中,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通名,例如“务”、“闾”、“坊”等,本文对此略作介绍。
“务”原指旧时收税的关卡,现只用于地名,例如武清区的“河西务”,位于天津市西北边缘,故有“津门首驿”之称。河西务原是北运河岸边一个收税的关所,辽代建村,因位于白河(今北运河)西岸,故名。元代成为漕运要冲,到明代已成为京津之间重要商镇。
武清区杨村附近还有“周家务”、“粜粮务”等。
“闾”古代25家为一闾,因而“闾”又指里巷、邻里。“闾里”指乡里;“闾巷”指小街道;“闾阎”指平民居住的地区。河东区李公楼街区有3个以“闾”为通名的里巷:“贵德闾”、“宏德闾”和“武德闾”。复兴庄北街有“宏德闾”,李家台大街有“宏德西闾”,均为1911年前后由房主郭某建房成巷,取大展宏图、仁德为本之意命名。“贵德闾”在华昌大街北段西侧,1912年前后,房主叶姓在此建房成巷,取以德为贵之意命名。从新开路东南段到华昌大街东北段,有10条以“武德闾”为名的街巷,分别从“一段”排序至“十段”加以区分。1915年前后和1920年前后,由李姓房主分两次建房成巷,取其家匾额“武彰其德”中“武德”二字为巷名。红桥区铃铛阁大街中段有“宝安闾”,约1936年成巷,取吉祥平安之意命名。
“坊”指里巷,多用于街巷名。和平区街巷名中就有几个以“坊”为专名者。“仰止坊”在山西路西端南侧,1927年由庄静仁与日商合资建房成巷,因与“鸭子房”毗邻,遂取其谐音以命今名。此名含有“高山仰止”之意,不愧为变俗为雅,化腐朽为神奇之命名典范。“益友坊”在哈尔滨道东段南侧,1929年由房主路益祥建房成巷,并命今名。其中含蕴“良师益友”之意,且取名中“益”字入名。“育文坊”在重庆道中段南侧,1939年由房主庄东峰(字育文)建房成巷,以其字号为巷名。“建德坊”在贵阳路北段东侧,1939年由房主徐世璋建房成巷,取《老子》中“建德”这个词为巷名。
武清区北蔡村乡以东3km的范围内,有几个以“羊坊”为名的村落,如刘羊坊、张羊坊、苏羊坊、肖羊坊、韩羊坊、翁羊坊等。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大批移民迁徙至此,因移民昔日在元朝时,世代以养羊为业在官田定居,因而在此形成的新聚落则以“姓氏+羊坊”为村名。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地名与唐王东征(作者:谭汝为)
--------------------------------------------------------------------------------
地名与唐王东征
2004年01月15日00:12天津青年报
天津地名里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例如与唐太宗(或称“唐王”)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的来源都和李世民有关联。
“挂甲寺”在河西区新围堤道南北大街北段西侧,是天津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该寺建于隋末唐初,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挂甲寺碑记
》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遗迹尚在。”民间传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的地方。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中设帐房之处。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外国人名与租界地名(作者:谭汝为)
--------------------------------------------------------------------------------
外国人名与租界地名
2004年01月15日23:23天津青年报
2000年4月颁布的《天津市地名管理条例》,对地名命名和使用中常见的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地名命名不得损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人民团结;不能用外国的人名和地名命名地名等。由此,不禁回忆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时,天津九国租界的街名多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历史。
当年,各国侵略者为了炫耀武力,往往用侵略华军头目的名字来命名租界的街道。
和平区湖北路(由唐山道至南京路段)当年在英租界叫“戈登道”。这个戈登曾任英国侵华军工兵队指挥官,在天津驻防,参与进攻北京抢掠焚毁圆明园;曾协助满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后戈登在担任苏丹殖民总督时,被揭竿而起的苏丹人民击毙于喀土穆。
和平区保定道,当年在英租界叫“巴克斯道”。这个巴克斯就是电影《火烧圆明园》里和僧格林沁比武,被扔进水池里的英国侵略者巴夏礼。巴夏礼是侵华英法联军的决策人物,在任英国驻上海公使时,曾勾结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此后他先后担任过英国驻日公使、驻华公使。
和平区滨江道(由张自忠路至大沽北路段)当年在法租界叫“葛公使路”。这个葛公使就是法国侵华军的全权代表葛罗。他曾以武力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纵兵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罪行滔天。
和平区赤峰道(由和平路至南京路段)当年在法租界叫“丰领事路”。这个“丰领事”就是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此人狂妄横暴,结果被天津爱国群众殴毙。
河西区解放南路当年在德租界叫“威廉街”,是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名字命名的。威廉二世派兵侵占中国胶州湾,派兵加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最后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河东区十四经路,当年在俄租界叫“阿列克谢也夫路”。阿列克谢也夫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任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1900年率俄军在大沽登陆,和其他帝国主义军队组成联军攻占天津,联合对天津施行殖民统治。
中国政府在收回租界之后,对租界原有地名宣布一律废止,同时更以中国名称,以雪国耻。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集市地名(作者:谭汝为)
--------------------------------------------------------------------------------
集市地名
2004年01月16日23:39天津青年报
“集市”指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把这个词分解开来,“集”和“市”二者的区别在于:
一、“集”是定期或临时的,如“逢三有集”,就是说: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定期赶集;而“市”却是常设的,每天都有。
二、“集”是综合性的,对各类商品没有限制;而“市”却多为某一大类的专业性商品。“集市”的发展刺激了整个城市经济的繁荣,因为旧时“集市”不单纯是各类商品的销售,同时对饮食、茶点、服务、旅店、交通、理发、澡塘、戏曲、演艺等行业的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拉动。
明代漕运的兴盛有力推动了天津城市经济的发展。天津最早的商业网点,就是明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年~1487年),在城厢附近设立的五个集———鼓楼的宝泉集、东门里的仁厚集、南门里的货泉集、西门里的富有集、北门里的大道集。各集分别逢农历不同时日,每隔十天左右行集一次。后来,随着经济需求,到了明弘治六年(1493年)又添设了五集一市:东门外的通济集、北门外的丰乐集、北门外靠西边的恒足集、张官屯的永丰集、天后宫的宫前集和西门外的安西市。那时,天津有每旬轮流举行一次的10个“集”,还有常设的一个“市”。至此每月天天有集,“常赶集没有不碰上亲家的”,这句俗语就道出了集市是亲友邂逅的场所,更显示出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
天津老地名中带“集”字的已不多见,例如津南外环线十八号桥附近的“北马集”、“南马集”,南开三马路附近的“马集胡同”,北门内大街的“鸽子集胡同”等。
由“集”到“市”,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天津老地名中带“市”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集”,例如:南市、鸟市、西市(俗称鬼市)、粮市、针市街、菜市街、鱼市大街、肉市口大街、马市胡同、驴市口、盐市街等。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店铺地名(作者:谭汝为)
--------------------------------------------------------------------------------
店铺地名
2004年01月19日01:13天津青年报
“店铺”泛称商店,具体说:“店”就是在室内出卖货物的场所,指各类大小商店。从大型商场到夫妻小店,均可称“店”。例如:盐店街、粮店街、缸店街、曲店街、油店胡同、酒店旁胡同、鱼店胡同、斗店胡同、布店胡同、香店胡同、盐店胡同等,规模大小不一。“铺”却专指小商店,例如:肉铺胡同、面铺胡同、水铺胡同、烟铺胡同、羊肉铺胡同、包子铺胡同、杂货铺胡同、果子铺胡同、老油铺胡同、铁铺胡同、席铺胡同等,都是小门小户小买卖。当年星罗棋布于城区寻常巷陌的小店铺,往往成为新地名命名的理据基础。
如把老胡同名铺排一下,可窥见老天津卫当年商业网络分布的历史状况。例如:
以粮食业店铺命名——粮店胡同、米铺胡同、麸房胡同、晒米厂胡同、碾房胡同、三津磨房北胡同、面粉房胡同、机器磨房胡同、粉房胡同等。
以油盐、酿酒、酱园业店铺命名——老荤油铺胡同、油铺胡同、油店胡同、油坊胡同、麻酱厂子胡同、小盐店胡同、盐坨胡同、糖房胡同、烧锅胡同、大酒缸胡同、酒店前胡同、酱场胡同、酱房胡同、酱园胡同等。
以副食业、饮食业店铺命名———肉铺胡同、羊肉铺胡同、鸭子房胡同、鱼店胡同、包子铺胡同、果子铺胡同、豆腐房胡同等。
以日用杂货及其他店铺、货栈命名——陈家杂货铺胡同、魏家布店胡同、竹竿胡同、弓箭胡同、香店胡同、烟铺胡同、曹家药铺胡同、宝昌栈胡同、宝兴栈胡同等。
以煤炭、建材、交通业店铺命名——煤厂胡同、木材胡同、柴厂胡同、砖厂胡同、麻刀铺胡同、福记车厂胡同、大车胡同、小车胡同、轿房胡同、小铁道胡同等。
以水电业、冰窖业店铺命名——自来水胡同、电灯房胡同、电话局胡同、抽水房胡同、挑水胡同、担水胡同、水铺胡同、冰窖胡同等。
浏览这些以各行各业的店铺、作坊作为标志物命名的胡同名,透过时间隧道,当年繁华的商业网络格局宛然可见,甚至可以恍惚听到从市井店铺里传出的叫卖声……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04-01-21
天津地名考:“北洋”地名(作者:谭汝为)
--------------------------------------------------------------------------------
“北洋”地名
2004年01月20日00:08 天津青年报
“北洋”地名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名词皆可与“洋”字搭配组成双音节词——作为近代的地理名词,“西洋”兼指欧美两洲而言,“东洋”则专指日本。“南洋”既可指南太平洋地区,如印尼诸岛等;又可指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具体说就是自江苏以南浙闽两广沿海及长江各地。“北洋”则专指我国从山东以北的沿海地区,包括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地域。
兼作政治名词的“南洋”、“北洋”,是从清咸丰10年(1861年)开始的。是年,朝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简称南洋大臣),分别掌管海防关政及中外交涉事宜。“北洋”在清末成为煊赫的词,如“北洋三军”、“北洋军阀”、“北洋大学”等,都与天津有关。
“北洋三军”即清末洋务运动产生的新式军队——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袁世凯集团冠以“北洋”,即由此而来。所谓“北洋军阀”,起家于袁世凯1895年以来在小站操练的新建陆军六镇,后成为势力强大的封建军阀集团。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为直系、皖系和奉系。
北洋大学创建于清光绪21年(1895年),初名北洋西学堂。1902年迁至西沽,改名北洋大学堂。1911年后改称北洋大学校。1914年改称国立北洋大学。1951年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大学。李鸿章、袁世凯在天津建立了一系列以“北洋”冠名的新式学校,如:北洋水师学堂(今东局子)、北洋陆军讲武堂(今韩家墅)、北洋武备学堂(今韩家墅)、北洋法政学堂(今志成道)、北洋女师学堂(今美术学院)、北洋师范学堂(今志成道中学)、北洋军医学堂(今黄纬路)、北洋巡警学堂(今河北堤头)等。
派生地名也有层级性,例如由北洋大学派生北洋桥,由北洋桥又派生出北洋里等。北洋桥是横跨北运河并连接红桥、河北两区的重要通道,原为木桥,1930年由北洋大学土木系师生设计建造,名“北洋大桥”。1937年废弃,在其南侧另建一座木桥,沿用其名。1951年在旧址重建钢筋混凝土桥,命名“北洋桥”。北洋胡同在河北区天泰路中段西侧,原名杨家大院,后因重名改为“北洋胡同”,因临近北洋桥而得名。
至于河西区的“北洋里”则派生于北洋纱厂。北洋里位于河西区南北大街北段西侧,1925年建房成巷,始名东宝兴里。1951年北洋纱厂购置此地房产建筑职工宿舍,故名“北洋里”。附近的“北洋工房”、“北洋新里”等巷名,亦由北洋纱厂派生。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04-01-27
话说天津味:“口”字地名(作者:谭汝为)
--------------------------------------------------------------------------------
[url=http://www.tj.xinhuanet.com/2003-12/31/content_1431534.htm]“口”字地名[/url]
2003年12月31日??来源:天津青年报
新华网天津频道12月31日电天津各区县都有“口”字地名,如西青区“稍直口”、津南区“北闸口”、武清区“崔黄口”、宝坻区“林亭口”等。
西青区“稍直口”有大小之分。“小稍直口”在杨柳青镇东10km,位于南运河南岸。相传元朝末年元人在此设一渡口,村民贬称为骚子口。明初建村时,谐音为稍直
口,后因与大稍直口相对,改今名。由小稍直口往西四km就是“大稍直口”了。
“大芦北口”位于津港运河东岸,明初建村,因村落四周芦苇丛生环抱,仅村北有一个出入口,初名“芦塘口”,后因村落扩大,遂改今名。“凌口”在丰产河北岸,明洪武年间凌姓来到河口处开荒定居,渐成村落,初名“凌家口”,后简称今名。
津南区“北闸口”位于咸水沽东南5km,月牙河两岸。因位于月牙河下游肥兴闸以北,故名。“白塘口”位于津南区洪泥河与双排白河交汇处西南侧,所谓“白塘”就是一篇白茫茫的大水塘,因此处设有官渡口,故名“白塘口”。“双口”在北辰区西北部,原处三角淀东南部。相传明永乐年间吴、刘两姓在此搭铺捕鱼,后建成村落,始称双家铺。此处为叶淀和朱家淀相通之口,故更名为双口。
北仓镇西北3km处有“桃口”,位于北运河西岸,明永乐年间有人来此定居,在河畔广植桃树,当时因北运河常在此处决口,故名桃花口,后简称“桃口”。
静海县王口镇,位于子牙河西岸,清初王姓在子牙河设渡口,名王家口,后简称为“王口”。另有“东贾口”、“元蒙口”位于黑龙港河东岸。武清区崔黄口,传说元代崔、黄二姓迁此建村,因临近青龙湾河决口处,故名。王庆坨镇有大范口和小范口,传说辽代时范姓在此建村,地处原三角淀西北入口处,形如瓮口,故名“范瓮口”。后因部分居民迁出另居成村称“小范口”,故改称今名。
宝坻区林亭口位于箭杆河中下游南岸,建于明朝永乐迁都北京时期,一批汉人随迁至此,在一片松林附近安家,临近河边,以捕鱼为生,渐成集镇。传说松林旁边有一个小亭子,故名“林亭口”。宝坻还有曹家口、孙家口、艾家口、高家口、西河口、黑狼口、西老鸦口等“口”字地名。这些村庄无不坐落在河岸河口之处,如:曹家口位于蓟运河右拐弯处,孙家口位于蓟运河西岸,艾家口位于东冯庄排干渠北侧,高家口位于百里河下梢和蓟潮引渠汇合处,西河口位于潮白新河东岸,黑狼口处在潮白新河东岸、导流河西岸,西老鸦口位于青龙河东北岸。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04-01-27
天津地名考:贡院·经司(作者:谭汝为)
--------------------------------------------------------------------------------
贡院·经司
2004年01月22日01:57天津青年报
明、清两代,东门里(包括文庙)一带,是天津市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区。
贡院胡同北起二道街,南至贡院后胡同。清初这里是提督学院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市教育局,后改为贡院。所谓“贡院”,就是清朝科举的考场。《津门杂记》载:“贡院,考取七州县文武生童处,在东门内迤南。”
天津贡院考试分为两类,即县试和乡试。天津县本地的考生,须在贡院通过童生试,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是学子进入仕途的起点。这种县试每年举行两次。比县试更高一级的是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天津府下辖七州县的秀才们,都得集中到贡院参加乡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就具有了赴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和殿试(考中者称进士)的资格。棚里设长桌板凳,备茶水供考生饮用。可见三千举子赴贡院,参加乡试和县试,是何等热闹的场面!
戊戌变法后,废除了科举制,贡院就闲置并逐渐荒芜。光绪28年(1902年),天津成立教养局,设址在贡院旧址。专收贫苦幼童,传授知识和工艺,设织布、印染、地毯3科,属于社会福利性质的技校。光绪29年(1903年)在贡院创办北洋工艺学堂,开设应用化学、机器学、艺匠图绘、染织等专业。
经司胡同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东门内文庙附近。北起仓廒街,南至东门内大街。所谓“经司”是“经历司衙署”的简称,明永乐年间设,主要管理内河漕运事项。经司衙署早已泯,而以此命名的胡同却保存下来。
经司胡同成为清代教育管理机构、学校、会馆的所在地。清光绪19年(1893年),江苏会馆建于经司胡同。光绪30年(1904年),新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的校址也设在经司胡同。光绪31年(1905年),由严修(范孙)任总理的直隶学务处(相当于今省教育厅)由保定移驻天津,办公地点亦设在经司胡同。光绪32年(1906年),直隶学务处改组为直隶提学使署,卢靖(木斋)任提学使,署址仍设在经司胡同。同年,由河南同乡会主办的中州学堂(最初系专收河南籍子弟的学校)由河北大经路(今中山路)中州会馆,迁入经司胡同原直隶提学使署旧址,可见这条胡同当年在津门文教事业中的历史地位。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04-01-27
天津地名考:“当铺”街巷(作者:谭汝为)
--------------------------------------------------------------------------------
“当铺”街巷
2004年01月22日23:39天津青年报
“当铺”街巷
“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句天津民谚蕴含了三层意思,一、天津人讲究吃,舍得吃;二、天津时令海鲜上市期限短暂;三、旧时天津当铺林立,当当很为便捷。
天津有记载的典当业始自1854年河东(今河北区)兴隆街的“天聚当”。《天津青年报》“600年岁月·600年天津”总第76期载文:陈嘉荣先生收藏着一张天津“天顺当铺”乾隆30年(1765)的当票,这样就把天津典当史提前了89年。天津当铺形成规模在清光绪年间,到了二十世纪初年天津有当铺40多家。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天津当铺发展到近百家,也留下不少以“当铺”命名的街巷。
“日升当胡同”是城厢一条狭窄而又闻名的小胡同,北与卞家前胡同相连,南至东门内大街,中间与拴马桩胡同相通。这条胡同属于派生地名。清朝光绪初年,商人吴日升在东门里开日升当铺,当铺以老板名字命名,而胡同因位于当铺东侧而得名。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侵略者在老城里焚烧抢掠,商家居民损失惨重,日升当铺也被抢掠一空。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与其他以当铺派生地名相比,“日升当胡同”有两点特殊之处:一是日升当铺可以改名,但作为派生地名却仍称日升当胡同,并不随店名而改变;后来这家当铺改为民居,而胡同名仍未改,可见历史地名一旦定型,就带有稳固、连贯的特性,很难贸然更易。二是人名(吴日升)、店名(日升当铺)、地名(日升当胡同)三位一体,这在天津卫地名中是极为罕见的。
民国初年,城厢四条主干街道(即东门里、西门里、南门里、北门里)上,有六家当铺——中昌当、德华当、元和当、同聚当、和顺当、福源当。其中的同聚当铺就是由老日升当更名的。经营当铺需要资金和背景,天津“八大家”中就有多家开当铺,例如“中昌当”就是“长源杨家”开设的。
以“当铺”命名的街巷,还有河东王庄子大街的当铺胡同、公议大街的当铺东胡同和当铺后胡同,皆由天兴当铺派生。红桥区河北大街的聚合当胡同,西于庄的当铺西街、当铺西一条胡同、当铺西二条胡同,侯家后的广盛当胡同,南头窑的当铺东胡同。河北区十字街的鼎昌当胡同、货场大街的东祥当东胡同、胜利路中段的中祥当东胡同和中祥当后胡同。南开区西北角靳家胡同的当铺后胡同等。清光绪年间,天津建有当行公所,相当于今天的行业协会,地址在北马路中段北门东,1929年改为天津典业公会,迁往估衣街。1945年又迁回旧址,其所在地,现名前进里。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