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500阅读
  • 25回复

[历史地名]有关地名更改-回忆陕西省改换 县以上生僻地名字(转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1-12
刚在http://www.xzqh.org/bbs/dispbbs.asp?boardid=21&id=21400这个帖子发表完,就在网上查到下面的东西,不知全国其它的地名更改是不是也是由于郭沫若的原因?当时这样改真是太轻率了,损失的文化意义难以估量。幸亏“虢”不是县名,才保存了下来。


http://www.xawb.com/gb/wbpaper/2004-03/02/content_152306.htm


回忆陕西省改换 县以上生僻地名字

www.xawb.com 2004-03-02 1964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郭沫若的专论《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这篇文章占报纸一个整版,后来由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郭老提出:“应该大力压缩通用汉字的数量”,“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如‘ 源’已改为‘门源’,‘酆都’已改为‘丰都’,‘雩都’已改为‘于都’,‘鳛水’已改为‘习水’……大家都感到方便。”

  当时,胡乔木同志在杭州休养,看了郭老文章以后,就给原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刘澜涛写了一封信说:郭老意见很好,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难写的生僻地名字,建议带头改一改。刘澜涛把乔木同志的信转给正在住院治病的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张看后批示交省民政厅办理。

  我那时在陕西省教育厅文字改革办公室工作。六七月间,民政厅一位同志找我告知了上述情况,并要求共同研究这一问题。我请示了当时主管文改工作的冯一航副厅长之后,就查阅资料,按照郭老文章的精神提出了15个生僻字需要改换的初步意见。(其中有一个虢镇的“虢”字,虽不是县名,但是是宝鸡县人民委员会(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建议改为“国”字。)

  当时正值召开省人民代表大会,有些县的负责人就在西安,我们就分别征求意见。鄜县原拟改为夫县,该县负责人觉得不好,商量结果,换了个第四声的富字。葭县县长对改成佳县非常满意,说佳字好读好写,意思又好。

  当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很支持这件事,由杜松寿先生在北京专门拜访了全国人大杨明轩副委员长(户县人),请杨老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鄠字的简化及其他》(1964年6月10日),拥护把鄠县改为户县,反响很好。

  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省人大于夏末将意见上报国务院,很快得到批准。1964年9月9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为减轻群众和儿童学习使用文字时的负担国务院批准我省14个生僻地名改为常用字”这一重大消息。全部如下:

  商雒专区 改 商洛专区

  盩厔县 改 周至县

  郿县 改 眉县

  醴泉县 改 礼泉县

  郃阳县 改 合阳县

  鄠县 改 户县

  雒南县 改 洛南县

  邠县 改 彬县

  鄜县 改 富县

  葭县 改 佳县

  沔县 改 勉县

  栒邑县 改 旬邑县

  洵阳县 改 旬阳县

  汧阳县 改 千阳县

  (虢镇因不是县以上地名,可由省政府批准。)[李平]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1-12
好像河北省地名里面生僻字比较少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5-01-13

醴泉是有意义的地名

“礼泉”呢?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5-01-13

湖南的不改,醴陵保持原貌,酃县也是九十年代改的。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5-01-13
当年勉县搞撤区并乡时,拟改城关镇为“沔阳镇”。方案报到省上,还是被否定了。最后成了“勉阳镇”,不伦不类地![em03]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5-01-13
除了周至和洛字外,其余没必要改。
中央---省---郡/市/州---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直辖郡---区/市/县---邑/镇/乡---坊/里/村
                       |--特区---邑/镇/乡---坊/里/村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5-01-13

葭县的“葭”意为初生的芦苇,至今县城仍叫佳芦镇。看到“葭”,我便联想到了《诗经》里的《蒹葭》——这个字改掉太可惜了。

的确,除了周至外,其他的都没必要改。

1.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7大行政区(虚)和西藏-新疆2个自治行政区、香港-澳门-台湾3个特别行政区。2.撤省设郡和州(自治地区),全国共120个左右,由原地级单位合成,辖县和市。3.主城区人口100万以上为可设虚级县级区的甲等市,50万以上和超过20万的重要城市(郡治、原地级中心、边贸、港口、工矿等)为乙等市,甲乙等市均为副郡级,20万以上和超过10万的重要城市为丙等市(县级)。4.市下设街区,县下设丁等市(副县级)、乡、镇,均不设政府。5.支持市县同城,乙丙等市和附郭县合署办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5-01-13

字太冷僻的确不利于发展。我们一个同学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总也没有面试机会,很郁闷,后来有人告诉他,你的名字太冷僻了,哪个hr敢让你进面试?他都不会读。

鄠,鄜,酃,还有徽州地区的“黑多”等,可能只有极少数特别有名的,否则,真的让人望而生畏。交流起来用来指代都很困难。

“主席,您想投资哪儿?”“我想投资那个雨字头下面两个口三个口加一个耳朵旁的那个县。”

“同志,您去哪儿?”“我去的那站的站名我不会读,是一个黑字旁放一个多字。”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5-01-14
“只怪当年识字少”,黟县人会不知道本县县名?!外县人不认识,好好学学文化吧!
反对县辖市!反对省县直辖!支持省市县乡(镇)四级架构!凡事要符合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形而上学!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5-01-14

呵呵,问题就在这里啊,如果大家都是“识字多”,自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县名自然是用原来的字好。改名也是迫不得已嘛。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5-01-14

如果这些县名在东南沿海地区,是不是就没人去那里投资了呢?如果某个人名字里有生僻字,现在这样的好像越来越多了,如那个何祚庥,是不是就没人去认识他们了呢?恐怕不是。

原本当地以及邻近地区甚至本省的至少几十万甚至至上千万人们是认识这些字的,现在改过了几十年这许多本来认识这些字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这到底是大家识字多了还是少了?如果这些县名留存到现在,认识这些字的人难道不会更多?我看根据这篇报道,当时根本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情况,而是某些非正常情况下被改了,想想当时那个年代,不可能有人提出什么意见来。

而且正如东海风所说的,除了这个“葭”,还有“郿”“邠”“鄜”,“汧”等字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现在这些都在无形中消失了,这不是损失吗?而且为了适应改动里面“洵”改“旬”,“汧”改“千”,两条河流名字也变成了“旬河”,“千河”,除了“盩”,“雒”,“鄠”3个字稍难认其它或者形近或者音近,并不难认,“沔”改 “勉”笔画还多了。“醴泉”是很美的名字,“礼泉”则不伦不类。这都能是合理的吗?

也曾经说过湖南醴陵,海南儋州,江苏盱眙,都没有改名字几十年也没有影响到人们交流,江西波阳改回了鄱阳原名,也充分说明这所谓的种种不利是不能成立的。

ydd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5-01-16
我知道陕西的富县不富,铜川没铜.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5-01-17
以下是引用西风无雨在2005-1-14 20:47:12的发言:

两条河流名字也变成了“旬河”,“千河”


现在的“千河”也真正变成“干河”了!你看这名字改的,大自然也开始有意见啦。

[em04][em07]
惟天有汉 鉴亦有光
实司群望 表我华阳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5-01-17
以下是引用西风无雨在2005-1-14 20:47:12的发言:

如果这些县名在东南沿海地区,是不是就没人去那里投资了呢?如果某个人名字里有生僻字,现在这样的好像越来越多了,如那个何祚庥,是不是就没人去认识他们了呢?恐怕不是。


原本当地以及邻近地区甚至本省的至少几十万甚至至上千万人们是认识这些字的,现在改过了几十年这许多本来认识这些字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了,这到底是大家识字多了还是少了?如果这些县名留存到现在,认识这些字的人难道不会更多?我看根据这篇报道,当时根本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情况,而是某些非正常情况下被改了,想想当时那个年代,不可能有人提出什么意见来。


而且正如东海风所说的,除了这个“葭”,还有“郿”“邠”“鄜”,“汧”等字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历史地理知识,现在这些都在无形中消失了,这不是损失吗?而且为了适应改动里面“洵”改“旬”,“汧”改“千”,两条河流名字也变成了“旬河”,“千河”,除了“盩”,“雒”,“鄠”3个字稍难认其它或者形近或者音近,并不难认,“沔”改 “勉”笔画还多了。“醴泉”是很美的名字,“礼泉”则不伦不类。这都能是合理的吗?


也曾经说过湖南醴陵,海南儋州,江苏盱眙,都没有改名字几十年也没有影响到人们交流,江西波阳改回了鄱阳原名,也充分说明这所谓的种种不利是不能成立的。



有道理,支持。名字冷僻的地区也应该加大自身宣传,不能等着别人来了解自己。我以前跟很多人提盱眙时可费劲了,写出来则被念成于台。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5-01-17
我们可以讨论把这部分被改掉的名字再改个看看,不是很难认的予以恢复,确实难认的可以改用比较有意义的,譬如沿用古地名等,总比这种好。
君子坦蛋蛋,小人藏鸡鸡!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5-01-19
以下是引用ydd在2005-1-16 20:45:04的发言:
我知道陕西的富县不富,铜川没铜.


呵呵!铜川可没得罪你啊!
反对县辖市!反对省县直辖!支持省市县乡(镇)四级架构!凡事要符合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形而上学!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5-01-19
其实没有必要改.因为当地人当然会知道,几千年来传下来的,何必呢?
ydd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5-01-19
以下是引用laolu在2005-1-19 12:44:00的发言:
.
呵呵!铜川可没得罪你啊!


这是导游说的.


我在陕西待了五年,两次路过铜川.没有挖苦的意思.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5-01-19
铜川本名同官(再往前是铜官),取自铜官川。
君子坦蛋蛋,小人藏鸡鸡!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5-01-25
改掉倒不好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5-01-25
什么都不是永恒的,该改就改吧,当然怎么改还要慎重。偶的意见还是抛弃地名人名中的专用汉字,减少汉字总量。
/撤销省区,地市直辖中央,一级行政区有州、盟、直辖市,可民族自治。/二级行政有县、市、旗,也可民族自治。/乡撤销,行政村直属县政府,镇作为县下面的直属小城市管理。/直辖市的市区和较大的市区可分为若干监察区,不设政府,街道为城市基层自治机构直属市政府。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5-02-02

我觉得像"酆","虢"等少数几个比较知名的,还是不改为好,其他大部分还是改了为好,以减少专用汉字.

‘酆都’已改为‘丰都’就没了鬼城的气势.

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知道的人并不少,所以"虢"也可以不改.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5-02-07
2000年文化的底蕴啊,全没了
举中华全族之力,灭岛夷独夫之心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5-02-11
以下是引用laolu在2005-1-14 9:33:44的发言:
“只怪当年识字少”,黟县人会不知道本县县名?!外县人不认识,好好学学文化吧!

前半部分我同意

后半部分是胡说

你的生僻自己愿意认也就罢了

凭什么让别人都得认识

撤消汕头、潮州、揭阳三市
重建大潮汕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5-02-17
百家姓里有“酆”姓,不知是不是也给人家改成了“丰”姓?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