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985阅读
  • 1回复

[历史地名]暨阳详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5-02-28
— 本帖被 长白游侠 从 东部 移动到本区(2015-05-12) —

暨阳是江阴的古称,那么江阴为何称作暨阳,暨阳之名的从何而来,什么时候又废除暨阳改称呼江阴,还有古暨阳城在现在哪里,为何现在江阴张家港两地都在争此地名,我想就我所知道的和大家探讨下。


按《光绪江阴县志》:“汉平秦,取会稽郡,改延陵乡为毗陵县,析延陵之地为乡属之,是为暨阳乡” ,由此上溯,暨阳之名最初出现是在西汉或者西汉以前,暨阳乡是在汉高祖五年设立的,延陵由乡升为县后,在其原有土地上新置的暨阳乡。
  按照明弘治年间黄傅主修的《江阴县志》云(以下简称黄志):“县有暨阳湖,因以名乡,则乡境在湖以西,申浦以东,及三山、石堰,芙蓉湖、澈墩等处。”那么当初的暨阳乡境包括了今天江阴市的大部分和张家港市的西部,具体区域北靠长江,在申港河、秦望山以东;三山(长山、定山,砂山)、暨阳湖(北漍、顾山、杨舍)以西;石堰(长泾)、祝塘、璜塘(芙蓉湖)以北。
  暨阳设县要到晋朝太康二年,设县是因为毗陵县从吴郡中分出来单独设郡后,原来的暨阳乡也随之升级。暨阳县除了继承了原暨阳的土地外,还割了当时无锡县北、吴县的沙中一些土地,此时暨阳县域也大致确定了后世江阴的境域范围(包括一九六二年分给沙洲的土地),当时的暨阳县建治杨舍一带(下面详叙)。
  那么暨阳之名从何而来,,就像江阴之名源于地处大江之南,暨阳之名也是“水之北曰阳,县在湖之北,故曰暨阳也”,很巧合,暨阳、江阴的两个称呼都和水与关,那么衍生出暨湖这个地名的湖到底在哪里呢?
  清代学者叶长龄对暨阳之名考证中指出暨湖的方位:“杨舍之南,北漍、南漍、顾山等袤延二十余里间,港汊纷歧,水流平广而清深,湖之在此似无可疑。”而这个考证也对应了江阴地貌图,在以高亢平原为主东南地区,分布了沿张家港、东清河走向的两块条行迂区平原,证明了此区域原本是水域,其陆地成因就不清楚了,或许是人为的围湖造田,或许是由于地质变动引起湖水干竭。
  把暨阳改称江阴是在南朝粱绍泰元年,因五胡乱华后北人纷纷南渡,南朝在设置侨县的同时,加紧了把一些经济较好的县升级成为郡,以增收赋税。暨阳也就从原晋陵郡中分出单独立郡,即设立江阴郡,具体操作就是把原暨阳县的西面一块分出来设立江阴县与江阴郡同城而治,原暨阳县东面设立粱丰县,县治在原暨阳县治,再割割兰陵郡的利城县,县治在利城,由三个县组成一个新的郡——江阴郡,郡治在君山之阳,即今天江阴城区。这个就类同于现在的地级市模式,一个市区加上三个县。
  南朝陈至德元年,陈霸先废除了梁王方智建立陈朝,因为表面上梁方智只是禅让,所以陈霸先还不得不谦虚下还称他梁王,并给还他地方让他的皇帝继续做下去,于是把江阴封给他,并称江阴国,另外把江阴郡治迁到夏浦,并筑舰浦城(秦望山麓)。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是江阴第一次在行政级别上超越苏州、常州。
  江阴国持续了三十三年,在隋开皇九年,隋灭陈后,江阴也随之降级为县,原来的利城、梁丰并到江阴县。这使得江阴连降了几级。
  到了唐代武德三年,又升江阴县为暨州,从原江阴县中分出暨阳县、利城县,由三县组成暨州。这是江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同苏州、常州平级。因为在南朝梁时:“州有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基本上有实力的县都设成了郡,在加上侨立的州郡,郡的数目很惊人,彼此在疆域、财赋、户口上的差距非常大。那时江阴虽有郡之名,但没郡之实。


  可惜的是到了武德九年,又废除了暨州,把暨阳、利城并给江阴,隶属于常州。从此“暨阳”一名未再复用,也从这时被邑人称作江阴的别称。
  最后谈下古暨阳城即古暨阳县治到底在哪里,按照历代修的江阴志,都约定成俗的定为在现杨舍一带,如黄志载:“西晋太康二年,改暨阳乡为暨阳县,县署设在杨舍镇” ;清朝光绪《江阴县志》载:“晋置暨阳县,建治杨舍镇。梁废之,创梁丰县于暨阳之墟。曰梁丰者,示梁土之丰大也”;清代史学家赵翼《登杨舍城北望海楼》中写道:“暨阳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头”,更是肯定了古暨阳城即在后来的杨舍城。
  还有一种说法是指古暨阳城在今天的长寿一带,其依据是《太平寰宇记》载:“古暨阳城在县东面四十里,汉时莫宠所筑,捍海贼擢马,应名莫城,唐武德三年立暨阳县并入,江阴有莫城乡因名”。但是我一直搞不懂为何指这里的莫城为今天长寿,而且按照筑城为“捍海贼擢马”,莫城应在濒江临海更加让人信服,按古长江岸线长山以西未有多大变化,长山以东则沿南沙福山走向,长寿也离江岸有不少的距离,如何能“捍海贼擢马”。另《太平寰宇记》记载:“古暨阳城在县东面四十里”,查下地图,长寿当在县城南四十里才对,为何能把东四十里指到长寿去?
  更加不解的是,“古暨阳城在长寿”一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我们江阴史志办编进了《江阴县志》,写及暨阳县治时,仅仅两行笔墨带过,其言辞亦含糊不清。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为杨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分出而急与其撇清关系,或是应了那句“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古谚,江阴史志办才迫不及待抛出该说法。但正是由于这个,才使的现在江阴市在澄张两地的“暨阳”地名之争中处境十分尴尬,原本只是失个县治所在地而已,现在反倒为这个伪说留下不可剔除的文字污点。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5-02-28
澄张两地迟早要合并的,“暨阳”地名也就不用争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