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六年(1880)设海龙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海龙府,民国二年(1913)设海龙县。1985年3月撤县建市(地级),设省级经济贸易开发区5平方公里,辖梅河海龙两区,柳河、辉南两线。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开放城市。1986年改为县级市,由通化市代管,计划单列。
梅河,满语称梅黑河 (蛇的意思),发源于东丰县分水岭之东麓,分西南、西北两源,至东丰县界的小四平街汇归一处,东顺南折至梅河台入境,由西南隅流人大柳河,梅河水入大柳河之口,得名梅河口。
1945年东北光复建立人民政权后,属辽北省。1947年,属辽宁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1948年属辽北省,1949年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吉林省,属通化行政专员公署。1985年,撤销海龙县设梅河口市(地级)。1986年降格为县级市,由通化市代管。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贸易区。‘梅河口”之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一说是梅河即梅黑河(满语蛇的意思),发源于丰县界分水岭之东廲,分西南东北二源,至东丰县之四平街汇归一处,东顺南折至梅河台入县境,由梅河口西南隅流入柳河,即当地梅水入柳河之口而得名。
梅河口,早年沿河两岸柳林繁茂,野兽经常出没。于光绪四年(1878)拓辟。系当初之一小村,人烟仅数十家。海龙建治时,梅河口为海义社,归属海龙厅。光绪二拾六年(1900)继续开发,人口稍有所增。—光绪三十二年(1906)人烟方为增多,开始设立学校。此时属海龙厅西路西二乡。民国初奉令归自治区域,西一、西二乡并为一乡。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里还是一个仅有110多户的小村。
梅河口之兴起,公于铁路的建设。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梅(河)西(安)两线通车。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沈海铁路线开通,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吉海铁路通车。梅河口东西介于海(龙)山(城镇)之中心,该处南界柳河,北界东丰,当交通要冲,沈海铁路横贯于此,梅河口设站。自此,商业见兴,户口聚增。梅河口由村变乡,伪满州国新京(今长春)民政部对此地颇感兴趣,深为重视,于康德二年(1935年)派员来此测量、勘查,拟辟该处为东边大都市。依都市计划,其面积东西各以15满,南北各以8满里为限,派款240万元作为建筑之用款,并做出5年建设计划,有其大兴土木之势而未界。
康德三年(1936)梅河口多居民已达1700多户,人口也增至近万人。康德四年(1937年)1月1目起,伪海龙县公署,将梅河口乡改为梅河口街,设有街公所、警察署、特务机关,后期还设立了宪兵队、伪铁路警护团,梅河口街日渐繁荣起来。康德5年(1938年)梅河口街有杂货、麻袋、粮米、鲜货等店铺72家,饮食服务行业不下15家。康德六年(1939年)10月,又修通了梅(河)辑(安)线,复将铁路自西安(辽源)延长至四平,改梅西线为梅平线,梅河口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地。街内街内手工怍坊不断增加,有铁匠铺、木匠铺、油房,熟皮、染房等。己初具繁华集市之规模,梅河口居民原来赶集的地点保安镇(今梅河口南曙光乡所在地),却日渐萧条,被梅河口取而代之。
梅河口不仅交通发达,运输方便,也是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祖图光复后,1945年10月9日民主联军收复梅河口。中共中央东北局、辽宁省政府部曾驻于此。1946年2月,正式成立地方人民政府。1947年5月28日,梅河口第二次解放。开始建镇,设镇人民政府。
1956年10月,海龙县政府由海龙迁至梅河口。于是,梅河口便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到1984年人口增至8万8千人,全县的大部分工厂、企业都驻于本镇,各类商点星罗棋布,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可谓原通化地区各种物资的集散地。
海龙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清初封禁为盛京皇家鲜围场,清光绪五年(1879年)设总管衙门,下设两翼,左翼朝阳镇,右翼山城镇。光绪六年(1880年)设通判抚民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升为海龙府。府治疆域,东至蛟河60公里,南至龙岗115公里,西至威远堡门155公里开源县界,北至苇子沟屯102.5公里,吉林伊通州界。纵长217.5公里,横宽215公里。民国二年(1912年)改为县治,设县属。1945年成立中共民主政府,王大伦任第一任县长。1956年县属迁至梅河口镇。海龙镇从总管衙门、海龙厅、海龙府、海龙县四个不同建制时期,经历了清代、伪满洲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阶段,一直是周边各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