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869阅读
  • 4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36):嫩江府&黑河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1-24
  嫩江府:省东北四百五十里。即墨尔根副都统城。明为木里吉卫,译即墨尔根。康熙十年,墨尔哲勒氏屯长来归,编为墨尔根四十佐领,号新满洲是也。光绪三十四年,以墨尔根城改置府。广四百馀里,袤六百馀里。北极高四十九度十三分。京师偏东八度四十二分。府境为内兴安岭山脉三面环绕,嫩江纵贯其中,全境东西之水皆入嫩江,江出北伊勒呼里阿林,山脉自西而东横亘处也。江以西山之著者,曰莽蓝哈达七峰山、库勒木尔山、穆克珠勒浑山、阿昆迪奇山、阿察特山、噶珊山、博里克山、达克固善山、东曰傅什霍山、伊勒贲孛山、勒吉勒图山、勒吉尔山、达巴尔山、特克屯山、旺安山、图墨尔肯山。嫩江导源东南流,迳格尔布尔山前,左受纳约尔河、那昔台河、霍吉格那彦河、额勒和肯河,右受伊斯肯。折南流,左受哈罗尔、阿鲁三松哈诺勒、雅普萨台、固巴诸河,右受喀柰、吉里克、喇都里、多布库尔、欧肯诸河。又南屈西,江流湾环作二曲,又南谟鲁尔河、和罗尔河自东来注之。又南迳府城西,又屈西,甘河自西北来注之,西南入讷河。旧设站五:自讷河博尔多站北四十三里至府属喀木尼喀,又四十二里至依拉喀,又七十里至墨尔根,即府。又东北七十六里至科络尔,又七十六里至喀勒塔尔奇,又东北接黑龙江城之库穆尔。宣统元年,于两城交界处增设陡沟子文报局。又由府北行,沿嫩江东岸,可达呼玛金厂。卡伦九:曰诺敏河巴延和罗,曰甘河商河哈达,凡二;又和伦部曰塞楞山,曰喀穆尼峰,凡二;曰库雨尔河,曰诺敏河,曰喀布奇勒峰,曰绥楞额山,曰布尔札木,凡五。府境为水陆通衢,沿江两岸水土沃饶,屯地之腴,稍逊呼兰,犹驾诸城而上。有多布库尔协领,统鄂伦春人。

瑷珲直隶?:省东北八百二十里。即黑龙江副都统城。明,考郎兀卫。光绪三十四年,以黑龙江城改置。瑷珲兵备道驻?。广一千三百馀里,袤六百馀里。北极高五十度四分。京师偏东十一度。西:托列尔哈达、坤安岭、大横、桦皮、答俨、青泉山。南:札克达齐、博克里。东南:吉里尔哈达。黑龙江自黑河合乌克萨河入,南屈西,右受五道、四道、三道、二道诸沟,屈南,右受头道沟,迳?城东。又南,右合坤河,折东南,右合康达罕、霍尔穆勒津、博科里,左纳伯勒格尔沁河,合博尔和里鄂模水,又东南合逊河,入兴东。江东六十四屯在焉。精奇里江以南,黑龙江以北,东以光绪九年封堆为界,有伯勒格尔沁河、博尔和里鄂模,南北一百四十里,东西五十里至七十里,咸丰八年条约,本旗民永住之业。庚子之变。俄人违约驱夺,且扰及江右,胁耆民为官沈江者至数万。和约成,光绪三十二年仅收回江右地,六十四屯迄未索还,今?境仅西南北三乡耳。有逊别拉荒段十馀万晌,光绪末放垦。旧设站三:自嫩江之额勒塔尔奇东北八十五里至?属之库木尔;又三十五里至额雨尔;又百里至黑龙江城,即?治。此省城北路十站。又由?南行至毕拉尔会海毕新道。又北穿森林达漠河,有新设霍尔莫津、奇勒克二卡伦。商埠,在城北头道沟、二道沟间,光绪三十一年中日约开。按雍正中,旧设卡伦十三。咸丰八年,中、俄分江为界,如伊玛毕拉昂阿、精奇里河、乌鲁穆苏丹、纽勒们河、黑龙混同两江会口,五卡伦归左岸俄境,而右岸境东增八、西增三。光绪十二年,以防护漠河金厂,增西尔根土哈达等二十三,接呼伦贝尔城之珠尔特依。又东南增车勒山、逊河、阔尔斐音河口、吉普逊河、提音河,凡五,共卡伦三十九处。庚子乱后,卡伦尽毁。逊河以南,划归兴东道。三十四年,乃上自额尔古讷河口起,下迄逊河口止,新设卡伦二十:曰洛古河,曰讷钦哈达,曰漠河,曰乌苏里,曰巴尔嘎力,曰阿穆尔,曰开库康,曰安罗,曰依西肯,曰倭西门,曰安干,曰察哈彦,曰望哈达,曰呼玛尔,曰西尔根奇,曰奇拉,曰札克达霍洛,曰霍尔沁,曰霍尔莫津,曰奇克勒。每卡弁一、兵三十。五卡设卡官一,十卡设一总卡官。卡兵三十,以十人巡查,以二十人给荒垦种,更番轮替,所得粮即作弁兵津贴。地熟年丰,给地停饷。

黑河府:省东北九百里。原名大黑河屯。光绪三十四年置府,属瑷珲道。西:内兴安岭支山之著者,烟筒、白石、库穆尔室韦山、额勒克尔山。黑龙江自北来,与俄分界,右受呼玛尔河,入境。南至西尔伊奇卡伦,合丹河、宽河、奇拉、喀尼、库伦、克鲁伦、达彦、霍力戈必、法别拉、额尼、阿勒喀木诸河。又东迳城北,又南,左受精奇里江,右受乌克萨河,入瑷珲。北呼玛尔河,导源伊勒呼里山,南北四源,合而东流入境,有倭力克、库勒郭里、绰诺、札克达齐河自西来注。又东呼尔哈,东入黑龙江。源委约七八百里,两岸为库玛尔部贡貂之使马鄂伦春人等渔猎处。南岸有呼玛尔古城。府治旧为中、俄通商口岸,初时互市不及江海各口千分之一。分江以后,贸易遂繁。自彼锐意经营海兰泡,又值庚子之变,华商趋附彼境,商务日兴,而我骤减。然府治南屏瑷珲,实边防要冲。有法别拉荒段十馀万晌,光绪三十四年放垦。官商路一:南八十里至?爱珲城。馀皆水路,附俄轮以往。有新设卡伦四:曰西尔根奇,曰奇拉札克达,曰霍洛,曰霍尔沁。

通北县:光绪三十四年,拟设治海伦府北,通肯河北、胡裕尔河南。西:七道沟自胡裕尔河分出,南注通肯河,东至内兴安岭麓,与兴东道龙门镇界,北接讷河,即海布道所出。通肯河濒岸多森林,土人呼曰树川。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8-12-29 13:59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24
嫩江县,以嫩江得名。嫩江,古称“难水”、“那河”、“脑温江”。清初称“诺尼木伦”(蒙古语,“诺尼”为“碧绿”之意,“木伦”为“江”),清代中期称“嫩江”。
  嫩江一带,两汉及南北朝属北夫余,隋唐为室韦地,辽属东京道,金属上京蒲峪路,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属奴尔干都司,清为黑龙江将军辖地。清初,为“达斡尔、索伦、鄂伦春戈猎之地”。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以墨尔根地方紧要,决定筑城设兵驻守。同年,于此地设北路驿站第六站,称“墨尔根站”。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由黑龙江(瑷珲)城移驻墨尔根城。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自黑龙江城移来副都统一员,与将军同驻墨尔根城。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副都统移驻齐齐哈尔城。翌年,黑龙江将军衙门亦移驻齐齐哈尔城,墨尔根城留城守尉驻守。1710年(清康熙四十九年),墨尔根城复又设置副都统衙门,隶属黑龙江将军管辖。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裁将军改设行省,隶属黑龙江行省管辖。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照准,裁撤墨尔根副都统,同时设置嫩江府,驻墨尔根城。1909年8月2日(清宣统元年六月十七日),委任周玉柄为知府,同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十)知府在省城启用关防,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二日)到墨尔根城接收原副都统衙门“改编知府”。嫩江府隶属黑龙江行省。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23日,黑龙江省都督府令,将嫩江府改为嫩江县,县署驻墨尔根城。隶属黑龙江省。1914年6月,改隶龙江道。1929年2月,复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4年,将嫩江以西的行政区域划归巴彦旗。同年12月,改隶龙江省管辖。1939年6月,改隶新设之北安省。1943年10月,划归黑河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嫩江省管辖。1947年2月至9月,曾隶于黑龙江嫩江联合省第二专区。1949年5月,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后,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划归新设之嫩江专区。1959年,将爱辉县的霍龙门乡划归嫩江县管辖。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嫩江专区一度撤销时,曾划归齐齐哈尔市领导。1970年4月1日,改由黑河地区管辖。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xzqh.org
  嫩江旧称墨尔根,其由来,一说为:墨尔根(又作水里吉)是蒙语(还有说是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善射”即“善于打猎的人”或称“精能”“有智慧的人”。表示这里居住的人是以“打牲”为生。二说为:墨尔根是来源于嫩江上游的墨尔根河;三说为:康熙年间在此地挖井,偶得一块石头,其表面上标有莫来垦,后相传音讹墨尔根。嫩江一名是因水得名。据史料记载,嫩江是南北朝时的。难水,亦称难河,即那河为难河,今嫩江边。元代为孛苦江,清代称诺尼水。“诺尼”、“嫩”皆为满语“碧绿”的意思。嫩江发源于小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上游流行于深山峡谷之间,河水清彻碧透。
  此地汉时属挹娄国的属地;普属扶余地;北魏归属勿吉黑水都;唐代属黑水部都督府管辖,后入渤海国领域;金为蒲与路地;元属开元路;明初归扶余卫管辖;清康熙年间设置墨尔根城。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由瑷珲移驻于此、三十二年(1693年〕黑龙江副都统亦由瑷珲移驻此地。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齐齐哈尔。此后,再次放墨尔根置别都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墨尔根副都统新设府治,改名为嫩江府,以汉人为知府,同时将墨尔根副部统管辖区域的一切事务均归嫩江府接管,民国二年(1913年)在满洲行政区域改革之际,嫩江府改为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府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嫩江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三等县。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划东北为十四省,嫩江县划归龙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增设东安、北安两省,嫩江划归北安省管辖。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在设置东满总省(包括牡丹江、东安、间岛三省)和兴安总省(包括兴安东、西、南、北四省)之际,又将嫩江县划属黑河省。东北光复后,此县划底黑龙江省。
www.xzqh.org
  1992年,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嫩江上游东岸,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度地带。北抵呼玛县,东与黑河市、孙吴县及德都县接壤,南与讷河市毗连,西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以江为界。全县总面积15107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9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万人,占36.2%;满、回、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少数民族人口占2.6%。县政府驻地嫩江镇。 (根据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4
黑河市,原称“大黑河屯”。“大黑河屯”是区别“小黑河屯”的称呼。“黑河”名称的由来,一说因其濒临黑龙江,黑龙江又名“黑水”,亦称“黑河”;一说蒙古语“安巴萨哈连”,意为“大黑河”。
  黑河市由爱辉县演变而来。爱辉,原称“瑷珲”,取名于瑷珲河,亦作“艾浑”、“艾浒”、“爱呼”等。“瑷珲”为达斡尔语,意为“可畏”。1956年为更改生僻字地名,将“瑷珲”改为“爱辉”。黑河一带,唐分属室韦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辽属东京道室韦部,金归蒲峪路管辖,元属开元路,明归奴儿干都司,清属黑龙江将军管辖。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衙门由江东旧瑷珲城迁往江西新建瑷珲城(亦称黑龙江城,今黑河市爱辉镇)。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迁往墨尔根城(今嫩江县城),留副都统一员驻守。1908年8月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裁撤副都统,设置瑷珲兵备道,同时于瑷珲城设置瑷珲直隶厅,于大黑河屯设置黑河府,同属瑷珲道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6月26日,因黑龙江省财政异常困难,决定裁撤黑河府,并入瑷珲直隶厅;瑷珲道移驻大黑河,改称黑河道。1913年1月23日,黑龙江省都督府令,将瑷珲直隶厅改为瑷珲县,驻瑷珲城,隶属黑河道。1929年2月,裁撤黑河道,瑷珲县隶属黑河市政筹备处。东北沦陷后,1933年5月,撤销黑河市政筹备处。同年9月,伪瑷珲县公署迁驻黑河。1934年12月,伪满于黑河设置黑河省,瑷珲县改归黑河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瑷珲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同年11月,成立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瑷珲县归黑河地区管辖。1947年2月,黑嫩联合省成立后,归第五专区管辖;同年9月黑嫩省分开,第五专区恢复为黑河专区,仍隶黑河专区。1956年12月11日,国务院批准,为更改生僻字地名,将瑷珲县改为爱辉县。1959年将西南部的霍龙门乡划归嫩江县。1980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黑河市(县级),以原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公社的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煤矿、东方红煤矿的行政区域为黑河市的行政区域。隶属黑河地区。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爱辉县,并入黑河市。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xzqh.org
  瑷珲地名系满语“可畏”之意,一名艾浑、爱呼、艾浒。以境内的艾虎河(一名鼎河,今苏联境内的藏嘎河)故名。
  此地远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汉至三国时期为挹娄地;晋时入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国;隋时分属靺鞨黑水及北室韦地;唐同之;五代至辽属五国部;金为扶余路的辖境;元时为斡赤斤分地,后属开元路;明时在此设置考郎兀、忽里吉山、巴忽鲁等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今苏联境内的维笑勒依村)设置镇守黑龙江等处的将军,筑城驻兵,任命抗俄名将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黑龙江将军移驻江右岸的达呼尔族城堡一托尔加城(今爱珲公社)并称此地为新爱珲城,又名黑龙江城,将军及副都统均移驻新爱珲城。而江左岸的城堡称旧爱珲,设城守尉镇守,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根据将军萨布素关于墨尔根“首尾易制”的奏请,黑龙江将军驻地移至墨尔根城,黑龙江城由城守尉驻守。庚子事变后,暧珲、黑河及黑龙江右岸的各都市均为俄军占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归还后,清政府复设瑷珲副都统,同时又设置了兴东道,二者以逊河为界。同年在黑河设交涉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撤消交涉局,并于此地设置黑河副部统府,黑河副都统府设立后的第二年,即宣统元年(1909年)撤消瑷珲副部统府。以兵备道代之,道台驻瑷珲,与此同时设置瑷珲厅。民国元年(1912年)黑河副都统府撤消,所管事务均移交瑷珲厅及兵备道管理,同年改兵备道为观察使,并移驻黑河。民国二年(1913年)改接泽厅为瑷珲县,此后观察使改为道尹,称之为黑河道尹,瑷珲县为黑河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辖,本县直隶黑龙江省为一等县。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公署由瑷珲移驻大黑河。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黑河管公署,此地为黑河省省会所在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将伪北安,黑河二省合并为黑龙江省,本县划归黑龙江省所辖。
www.xzqh.org
  1980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黑河市,以爱辉县的黑河镇、幸福公社和西岗子公社的西岗子煤矿、宋集屯煤矿、东方红煤矿为其行政区域。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爱辉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黑河市。

  1992年,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黑龙江上游右岸。北与呼玛县为邻,西与嫩江县毗连,南与孙吴县接壤,东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海兰泡)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13994平方公里。全市共辖4个街道办事处和12个乡、镇。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1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7万人;满、达斡尔、蒙古、朝鲜、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市政府驻地市区中央街路南。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xzqh.org
  建国后的行政区划(1949年~1983年) (根据《爱辉县志》)
  1949年建国后,全县划为黑河城区、爱辉区、四嘉子区、西岗子区、张地营子区、罕达汽区、霍龙门区,共7个行政区,辖8个街、28个行政村、137个自然屯。
  1950年,将霍龙门区并入罕达汽区,全县由原来7个行政区变为6个行政区,共辖48个行政村。
  1956年4月,实行撤区划乡,撤销原来的四嘉子、爱辉、西岗子、张地营子的区级机构。因黑河镇人口多,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任务繁重,罕达汽地处山区,乡村分散,又是新区,所以仍保留黑河镇区和罕达汽区,撤区划分乡后的行政区划见(《爱辉县志》相关表格)。
  1957年区、乡又有所变化,见(《爱辉县志》相关表格)。
  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实行了乡社合一,它既是行政单位又是经济单位。当时,全县有:黑河镇人民公社、火箭人民公社(后改称幸福人民公社)、四嘉子人民公社、爱辉人民公社、西岗子人民公社、上马厂人民公社、张地营子人民公社、罕达汽人民公社、新生人民公社。
  1965年5月,新建二站人民公社。1977年1月,新建西峰山人民公社。1979年9月,新建北师河人民公社。1980年12月,黑河镇、幸福公社分出,组建黑河市。1983年,爱辉县撤销前行政区划见(《爱辉县志》相关表格)。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1-24
北安市驻地,因地处海伦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村,后改北安镇。清末,1910年5月(清宣统二年四月),黑龙江全省垦务总局决定,于龙门镇(又称“老龙门”,今德都县境内)设龙门招垦局,始放毛荒。隶属海伦府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5月29日,临时省议会议决,将龙门招垦局改为龙门设治局,兼办招垦事宜。由黑龙江省直辖。1914年6月划归绥兰道管辖。1917年1月1日,依据省长公署令,将龙门设治局改升龙门县,为二等县。同年5月16日正式批准,并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以其地原系龙门镇,改为龙镇县;县知事于7月14日启用龙镇县印,正式更名为龙镇县。后将县署迁至新龙门(今龙镇),由县名而取镇名,称“龙镇”。1929年2月,撤销绥兰道,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1932年12月,伪龙镇县公署迁至北安镇。1934年12月,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1月1日,将龙镇县改为北安县。同年12月,改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北安街为北安省省会。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省政府驻北安县。1947年2月,成立黑嫩联合省,隶属第一专区;同年9月,黑嫩联合省分开,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6日,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同时将北安县划归新设之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8月,改隶嫩江专区。同年9月,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0年1月7日,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由黑河专区管辖。1963年6月29日,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北安县仍隶于黑河专区。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置北安市(县级),并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又有变化,经请示国务院于1983年4月28日批准,又将通北县撤销并入北安市。1983年5月,将北安县正式改为北安市。隶属黑河地区管辖。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xzqh.org
  通北县 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境南部。中华民国初年设治,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通北县,地居通肯河北岸,为“海伦所属北字段”,“清时皇家围场地”。清末,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清廷准奏,拟设通北县,知县驻通肯河北,定名“通北”。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9月,设置海伦府通北稽垦局,“专理垦务”。翌年,省署派员查勘界址后,奉令将龙门续放安古镇、天乙公司、八旗生计地三段荒地划归通北稽垦局。1915年5月14日,奉令将原通北稽垦局改设通北设治局,选定周家地房为城基修筑衙署。隶属绥兰道辖。设治局辖区,东至萝北县界160里,西至克山设治局界10里,南至海伦县界75里,北至龙门设治局界45里,总面积约420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余人。1916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长公署训令,规定龙门、通北等设治局于1917年1月1日“实行改升县缺”,为三等县,隶属绥兰道。委任原通北设治局设治员熊良弼为代理通北县知事。代理知事于1月22日启用“通北县印”。县知事驻今赵光镇前进村。至1930年,通北县城“名为县城,实无城池”,县政府“房屋坍斜,院墙未筑”。东北沦陷后,始由黑龙江省管辖,1934年12月改隶龙江省,1939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4月,将拜泉县石泉区划归通北县,县政府迁驻通兴镇(后改通北镇)。1956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县。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示批准,设置北安市的同时,恢复通北县。批文到省未实行。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又根据黑龙江省政府的请求,同意撤销通北县,并入北安市。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www.xzqh.org
  原名龙门、龙镇。地处祖国的北疆,北安之名,含有祈祷或寄希望于“北方平安”的意思。
  此地早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为貉地;汉代属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挹娄的属境;晋属寇漫汗;后魏、北齐属豆莫娄;隋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为生女真地;金属蒲与路境,明属奴儿干都司统辖的阿真国真卫;清属兴东道,为讷河厅辖境。民国三年(1914年)在龙门设置龙门设治局,后来龙门设治局开置为龙门县,并将县治移至其南的龙镇,民国五年(1916年)因与山西省龙门县重名,遂更名为龙镇县,属黑龙江省绥兰道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为三等县。伪满洲国成立之初,仍承袭旧制。大同二年(1933年)六月县公所由龙镇迁至北安镇,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本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五年(1938年)龙镇县更名为北安县,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省制改革,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北安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北安县隶属黑龙江省。一九五六年将通北县并入,一九六〇年北安县升置为北安市,一九六四年北安市又降置为县,一九八三年经国务院批准再次复设北安市。
www.xzqh.org
  1903年形成北安村,1914年,北安村称北安镇。1932年,设北安县。1939年,伪北安省成立,管辖以北安为中心的现黑龙江省北部广大地区。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北安光复。11月24日,北安成为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本段摘自“北安市政府网”)
www.xzqh.org
  1982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县,设立北安市和通北县,以原北安县部分行政区域为北安市行政区域,以原合并于北安县的通北县行政区域为通北县行政区域。通北县人民政府驻通北镇。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北县,将该县行政区域并入北安市。
  
  1992年,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松嫩平原边缘。东与绥棱县、逊克县接壤,南以通肯河与海伦市分界,西与拜泉县、克东县毗邻,北与德都县相连。全市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全市共辖6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8个乡。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4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6.8%;满、朝鲜、回、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约占2.2%。市政府驻地市区交通路南段路西。 (根据《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1-24
部分资料转载自本站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