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59阅读
  • 1回复

[历史地名]采石矶原来叫“彩石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10-08-04
采石矶原来叫“彩石矶”
来源:金陵晚报       编辑:季天诚 2010-08-03 04:55:10     37687442010-08-03 04:55:10.0采石矶原来叫“彩石矶”215800都市圈/enpproperty-->来过安徽马鞍山的人都知道,采石矶是马鞍山久负盛名的景点,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采石矶位于马鞍山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芜湖,北连南京,名胜众多,素有“千古一秀”的美誉。然而,在历史上,“采石矶”三个字,曾有过“彩石矶”的写法,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个典故,还要从采石矶内的一口赤乌井说起。
关于彩石的传说
据马鞍山采石风景区政工科科长朱燕介绍,赤乌井也叫广济井,就在采石风景区内翠螺山南面、广济寺左边。是三国东吴时期,建广济寺时掘成的。赤乌井口呈圆形,井圈高出地面50厘米,圈壁厚7.5厘米,井侧有一圆孔,是系水桶绳用的。井周围用青石铺砌,井栏石上刻有“赤乌井”三字。井口内径34厘米,内壁有数道绳槽旧痕。赤乌井是采石矶最古老的文物古迹之一,相传元末陈友谅于采石称帝,亦饮用赤乌井水。1985年,赤乌井被列为马鞍山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鞍山建市后,采石公园在赤乌井新建一露顶方亭,供游客观赏。
据马鞍山市政府文化顾问、著名作家戎林介绍,传说,三国东吴时期赤乌年间大旱,居住在今天采石矶周边的居民长期没有水喝。江边的广济寺里有个哑巴和尚,想到了以石探泉来寻找水源。于是他一人四处寻找水源,瘦得皮包骨头。当人们在井底找到为挖井累得奄奄一息的小和尚时,他突然吐出一大口血在石头上。黎明前,大石头被吊了上来,五彩斑斓,井底泉水如注。人们打了水,小和尚喝了水竟然说了话,于是,井水被乡亲们视为神水。
戎林说,因为那年是“赤乌年”,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为赤乌井,距今已有1700多年。至于那块五彩石,有人说是女娲补天时丢下,故意用剩下来的这块彩石压住泉眼,有志气的人能打开清泉,那么,这块彩石就属于他的。传说这块彩石被琢成香炉,供在广济寺里。自此,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彩石”,把江边那伸向前方的一块峻峭的崖壁称为“彩石矶”。
“彩”去三把刀成“采”
既然江边峻峭的崖壁称为“彩石矶”,为什么到今天大家都写作“采石矶”呢?戎林告诉记者,相传,在隋朝时,隋炀帝听说江南有个叫彩石矶的地方,于是前来游览。
彩石镇上,有个叫钱儒山的财主和另一个叫权仕海的恶霸,想讨好隋炀帝。钱儒山说,彩石镇上叫毕生华的老头子,能用五彩画笔绘出彩字,如孔雀开屏,似凤凰展翅。隋炀帝便找来毕生华,叫他写“彩石”二字。结果,毕生华便写了“采石”二字。他说,“彩”字边上的三撇就是三把刀,三把刀不除,百姓不得安宁。毕先生说,钱儒山欺行霸市,盘剥乡邻,他是采石头上一把刀呀。而权仕海打船劫舍,是第二把刀。第三把刀就是隋炀帝,身为君王却不问朝政,吃喝玩乐,所以这三把刀该除。隋炀帝听后,派了两名刀斧手,可再也找不到老先生了。有人说他加入了义军,当了军师;也有人说,老百姓把他藏了起来。打那起,“彩石”的“彩”就成了“采”,男女老少谁都不愿要旁边那三把刀。
据马鞍山市地方志介绍说,“彩石矶”三个字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段时期,至隋朝时改为“采石矶”后便一直沿用至今了。如今的采石矶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便利的交通,浓厚的文化底蕴,采石风景区内景点的有效保护使着采石矶风景区可持续发展,成为马鞍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10-08-04
马鞍山专版实在是么的新闻可报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