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455阅读
  • 61回复

[旅游资讯][转帖]文革中被毁古迹文物一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08-03-18
引用第52楼hl926815于2008-03-01 19:02发表的  :
你真是榆木脑袋、人云亦云的家伙!!


看来您确实对现在的官方观点非常依赖了!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08-03-22
引用第55楼hl926815于2008-03-18 23:23发表的  :
看来您确实对过去的文革余孽非常依赖了![表情]


这就是一个中共官方应声虫的标准语言!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08-03-26
引用第1楼scfp于2004-12-13 12:50发表的  :
统计这些是没必要,因为实在太多了。


是没必要, 不是因为太多了, 而是因为很多所谓的“古迹“也不过是后人假造的, 没什么保护的意义。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对于某些“象征中华民族历史来由“的“古迹“,历代都在不停的翻修,重造,今人拆掉重造也不过是遵循先例罢了

1。 仓颉庙:且不说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个人存在(连黄帝的存在都不可信),真真假假的仓颉庙至少有8处,既有汉代的也有清代的,历代都不停的拆掉重造;寿光县的这个无论是年代(晋)还是实物价值都不如白水,开封,俞城,南乐那几个
2。炎帝/舜帝/大禹庙:同理存在不可信,这些庙宇不过是后人假造的,历代都不停重造,今人拆掉重造也符合惯例
3。各种名人墓地:最没有意义的就是这种。拆掉了不代表现代人就不纪念了就丢了根了,互联网时代了还靠这种占用耕地的东西来纪念祖先真是落后 
。。。。。。

其他的也大多是这些情况

总的来说,这些“古迹“大部分都已经重建,这种“拆掉--重建“的态度是符合古代惯例的,没什么好可惜的

中国这些没什么意义的人文景观就是太多了,没什么文化意义的就赶紧拆了,腾出耕地来,少数几个有点意义的就重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谓去芜存菁,对于“古迹“来说也是个好的态度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08-03-26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 那就是“古代的东西必定是原始的,必定要一丝不苟的完整保护“

却不知道“拆除--重建--翻修“一直是各代对于传承文物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很长的“古迹“其建筑风格却是近代的

今人拆除--按近现代风格重建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08-04-02
可怕
根殖泉州!放眼世界!
人生目标:
促进泉州世界贸易中心项目建设
促进泉州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08-04-14
唉,不知道现在的情况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08-04-14
引用第60楼夏督于2008-04-02 21:49发表的  :
可怕 [表情]


文革期间的文物保护与考古成就举世瞩目
https://host284.ipowerweb.com/~chicagog/bbs/read.php?f=8&i=4696&t=4696#reply_4696

作者: 苏拉密
文革期间的文物保护与考古成就举世瞩目,"破四旧"基本不涉及文物。

文革期间对文物没有实质性破坏,砸的多是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神像等民间崇拜物
。所谓“破四旧”指的是“、旧文化、旧风俗、旧传统、旧习惯”等和生活有直
接关系的东西,和重要文物的距离较远。当然,有的人也许会举出一些重要文物
被毁的案例,但我敢说不是普遍现象。

相反,文革中的文物保护与考古成就是近30年不能比的:马王堆、曾侯乙(就是
大编钟)、秦始皇兵马俑、九江汉墓(金缕玉衣和长信宫灯)、(还有安阳殷墟
妇好墓和山东车马坑我记不清是不是文革前的)等一大批无以伦比的伟大考古发
现与文物保护令世界震惊。文革中对破坏古墓、古建筑的行为是按“反革命破坏
罪”严加惩处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近30年,多少文物在利益驱使与国际文物走私团伙的配合下流落
海外、多少古墓被疯狂盗掘?以洛阳和山西为例:在洛阳的农村文物工作者竟然
发现有农户的猪圈竟然是珍贵的汉画像砖修砌的,经询问说是地里经常出现,就
拣了回来。在山西,文物工作者的生命竟然屡屡受到文物盗窃团伙的威胁,以至
于野外考古工作不得不停顿,文革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12-04-14
以下是《瞭望》杂志最近一期的文章《得知少林寺准备上市之后》中报道的记者与88岁的中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的对话摘要: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6-28/094320562673_3.shtml)
  
  ——《瞭望》:您曾经说过,“中国文物最悲惨的时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您现在还这样认为吗?
  
  ——谢辰生:是的,我依然这样认为,而且可以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瞭望》:难道比“文革”期间对文物的破坏还严重?
  
  ——谢辰生:对,确实比那个时候还严重,这其实是很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在“文革”期间,虽然因为红卫兵“破四旧”等行为,给文物保护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但实际上时间很短,很快,他们就去“夺权”、搞政治斗争去了。更重要的是周总理的力挽狂澜,对制止文物的破坏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记得,1966年“造反派”刚一上街,周总理就立即下命令,调集了一个营的军队来保护故宫,所以整个“文革”期间,故宫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因此,“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其实并不像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大,实际上当时国务院已经公布的180余处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除了西藏有一处被破坏外,其他都得到了保护。不仅如此,在那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还取得了不少成就,如长沙马王堆、银雀山竹简、金缕玉衣和西安兵马俑这样的重大考古发现都是在那个时期。
  
  ——《瞭望》:是什么时候情况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谢辰生: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就开始变得复杂了。总体而言,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文物走私和文物盗掘等犯罪活动,文物保护的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但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对金钱的追逐欲望也愈加强烈。于是,沉渣泛起,偷盗、走私又都出来了。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盗墓风气,不要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那么严重过。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12-04-14
文物保护家: 近20年破坏文物的程度超过文革  

        谢辰生的家朴素无华,和文物有关的书籍却几乎堆成了山。尽管一直以来都有着全国最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的称谓,可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文物保护的爱好者。60多年的文物保护生涯中,谢辰生起草出版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文件并出版文物保护书籍,为制止文物走私、古迹破坏奔走呼号。

   青年时代追随郑振铎开始文物保护。

   谢辰生与文物结缘是因为郑振铎。如果不是解放前几年在上海遇到郑振铎,一起痛心于当时猖獗的文物流失,他也许就不会走上文物保护这条道路了。1946年,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的谢辰生在上海有幸遇见了当时的文物专家郑振铎,很偶然地就开始协助其料理事务。

   此前,因为哥哥谢国桢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自小受家中环境熏陶,谢辰生从小喜爱文物,但直到与郑振铎共事,他才真正开始了此后60年未断的文物保护工作。

  “快解放时,很多文物从北方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出去,这时郑振铎站出来强烈呼吁要保护文物不要外流。”面对陆续不断走私出去的文物,郑振铎和谢辰生当时能做的最大的事就是拾起笔,编写出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等一本又一本文物著作。图册精美具体,可编的时候滋味并不好受。

   除此之外,两人还继续想再为文物保护做些事情。郑振铎买了一些便宜的陶俑,可也是杯水车薪。在1947年到1948年,郑振铎倾其所有在上海购得了汉魏六朝隋唐俑600多件,全部赠予故宫博物院。这些事迹,给当时才20多岁的谢辰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建国以后提出“文物主权”概念

   谈到中国的文物流失,谢辰生不免有点激动起来。“近百年来,我们有很多国耻,比如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条约等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文物的命运和国*家是一样的,文物同样遭受着国耻,是近百年来国耻的组成部分。”谢辰生和其他一些文物学者提出的“文物主权”就是希望在这个概念上引起人们对文物流失的重视。

   解放前,因为海关不独立,中国的文物都陆续用各种方法被运往西方。新中国成立后,在谢辰生看来,文物保护进入了较好的时期。“建国以后,海关到了我们手里,建国后第一个文物法就是禁止文物流失。”随郑振铎进入国*家文物局,谢辰生参与起草了第一个文物保护条例《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阻止了长期以来文物外流的现象,此后,从1950年的《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到1960年的《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谢辰生不断地参与起草新中国文物法规制定,是这些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

   对过去,谢辰生始终抱着怀念的心情。“50年代时,国*家花了48万港币从香港把故宫的藏品买回来。那个时候经济很困难,但周恩来亲批,最终还是想办法通过关系给秘密买了回来。文物回流从建国一开始就是重视的。”在还没有和国际社会建交的几十年里,国*家通过购买途径,买回了不少珍贵的文物。

  “文革”期间,谢辰生被打成了牛鬼蛇神,“受了很多苦,真是家破人亡”,他淡淡地说着。但奇怪的是,谢辰生认为“文革”对文物的破坏并不像人想的那样严重。“现在的文物破坏是全面的,尤其是古建筑的破坏,看看现在的北京古城,历史上没有过的。”“文革”中,谢辰生依旧尽自己所能地保护文物,在《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中,他尽力地延续了此前《文物保护条例》的内容,“当时一个文件真是解决问题,破坏文物马上刹住了。”

   90年代“走私分子已经智能化了”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之后,文物走私再度猖獗,说起90年代的文物流失,谢辰生非常愤慨。“对文物最大的破坏是在90年代,最大的出口量也是在90年代,问题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各个年代。”

  “现在走私分子已经智能化了,用最现代的手段来挖墓,开着奔驰车,警察都追不上。走私已经集团化、智能化,从国外到国内形成网络了,打击很困难。”

   同时,盗墓问题也“可以说达到了几千年来最严重程度”。他只举了一个例子:“内蒙古辽代的墓葬,90%都是在90年代被盗掘的,大量的珍贵文物出现在英国的文物拍卖市场上,这种例子河南陕西更不用说了。有些地方还官商勾结。”

    谢辰生去过世界很多大的博物馆,每次看到中国藏品满满地摆着就痛心疾首。他更痛心的是,在文物走私过程中,文物的价值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破坏主要在挖的过程中,挖的人见好就拉走。你一套杯子,10个里面他拿走了3个,剩下的就不是一套,对学术来讲,完整性没有了,全都乱套了。”
    而与走私猖獗同时发展的是文物拍卖市场的日益壮大,对市场,谢辰生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他说,文物本身不是商品,是文化遗产,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才能进入市场。而市场同时又很容易混淆文物的价值和价格。对待文物进入市场一定要慎而又慎。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曾任郑振铎业务秘书,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致力于文物保护管理事业。历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业务秘书、副处长,国*家文物局副秘书长、顾问,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在上海参与了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并协助郑振铎编撰《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留存日本文物目录》等。倡导创办了景德镇古陶瓷制作博物馆、铜绿山古铜冶遗址博物馆,主持复制了随县编钟和古代珍贵纺织品,并负责开拓水文、地震考古新领域。

   1995年退休后仍在为保护文物不停地奔波。1999年他亲赴浙江舟山定海考察,是第一批阻止定海文物破坏的专家之一;2000年他又赴新*疆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献计献策。

   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职务,为文物保护奔走呼号,无怨无悔。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渐渐热起来后,英国一个著名的古董商人家里,就挂上了一张中国地图,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地点被标注出来,作为其按图索骥,以非法手段收罗中国新出土文物的“作战地图”。直到1994年,当英国警方破获一起盗窃走私文物案,查扣7个集装箱6000多件中国文物时,代表中国Z*F前往英国索回这批走私文物的专家们才在那栋豪宅里亲眼看见了这幅地图。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至少有三四十万座古墓被盗,被盗、毁文物多达数百万件,即便是一些体积庞大的地上文物也未能幸免,其中包括著名的龙门石窟唐代立佛、甘肃11层高的宋代石塔;1991至2000年,全国海关共查获走私文物10万余件,其中仅深圳海关就查扣走私文物近3万件,而这仅仅是在海关对于出境货物5%的抽查中发现的。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即达100余万件,精品达几十万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显示:在47个国*家的20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7万件,而民间所藏中国文物更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

    这些文物主要分布在欧美主要国*家及日本和东南亚。仅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就达2万多件,其中有许多是珍品、孤品,如青铜器中的商双羊尊、西周康侯簋、邢侯簋等,绘画中的顾恺之《女史箴图》、苏轼《墨竹图》等;而美国史密森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一家就收藏有中国古代绘画1200余幅。

   当代盗掘狂潮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物走私,则成为我国文物大量流失的最重要原因。“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的一句顺口溜。当时这些地区群众性盗墓活动十分猖獗,盗挖古墓均在光天化日下进行。有些盗墓贼甚至使用炸药炸开古墓,盗取陪葬品。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的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即曾遭此劫难。山西省芮城县古魏镇坑头村一村民曾用自制炸药炸开一个深达8米的锥形大洞,企图盗掘一个两周时期的古墓葬。芮城警方还曾抓获8名专门用土炸药盗挖古墓的嫌犯。

    除了盗掘之外,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建设工程的纷纷上马,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地下文物的进一步流失。大量的工程建设出土文物因未能得到及时保护而遭到毁坏、哄抢、盗取。比如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及迁建区共确定文物点1282处,但真正得到有效抢救发掘的仅占20%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库区盗掘古遗址、古墓葬和贩卖走私文物的犯罪活动极其猖獗,盗掘者甚至公然与考古队争夺挖掘文物。奉节上关A级国*家古遗址,考古队还没进入,已遭多批盗掘者洗劫。2003年8月,一批盗墓者甚至打着某大学考古队的旗号,大摇大摆进入万州武陵进行“科学考察”,一夜盗走大批文物。近年来,全国公安、海关查获了大量从三峡库区流散出来的文物。仅在1996年至1997年两年间,三峡库区公安机关就截获走私三峡文物265件,其中上等级文物21件。巫山县江东嘴战国秦汉墓地内一座举世罕见的汉代青铜灯树,于1997年被发掘,次年3月即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在美国被拍卖。据介绍,三峡库区文物贩子将文物非法出土后,一般都是先运输到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和甘肃这几个内陆文物集散地,再从这些地方通过铁路运往广州、深圳、福建等地,最后经过海路和航空货运抵达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然后流向韩国、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

    盗墓活动的猖獗与文物走私和倒卖的嚣张是互为因果、紧密联系的。这些盗取而来的文物,只有通过走私、非法交易等流动,才能兑现其市场价值;而市场价值的兑现,又会反过来大大激发盗墓逐利的冲动。
   对中国文物走私和倒卖的猖狂,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用“失控”二字来概括:“中国文物的流失,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2004年5月,安徽省公安厅侦破了一起特大盗掘古墓葬、走私、倒卖文物系列案,抓获境内外犯罪嫌疑人30多名,追缴各类文物400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就有128件,捣毁了6条文物走私通道。几名国际文物贩子的供述令警方吃惊不小,在他们长达10余年的走私活动中,文物出境从未被查获过。而其惯用的几种走私文物出境的方式竟是如此简单:一是用纸箱包装好从内地收购的文物,将其放在汽车后备箱中,然后由文物贩子自己大摇大摆地开车通关前往港澳地区。二是通过专门携带文物出关的“文物带工”出关。三是将文物交给经常往来内地和港澳地区的菜农,让他们将文物放在装菜的背篓中携带出关,文物贩子则尾随其后。而文物贩子每次付给菜农的只不过是100元至200元的报酬。
   他们往往利用冬季昼短夜长,农村夜间少有人迹的时机从事盗掘,然后再利用春节期间各进出口岸业务最为繁忙的时机把盗掘、盗卖来的文物走私出境。

   另外一种文物走私方式是通过国际邮件快递和包裹邮寄进行。2001年6月,海关关员在查验出口邮政快件时,从3箱申报为“工艺品”的快件内发现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各个年代的古铜(纸)币共161枚张。2003年5月,沈阳海关从邮寄出境的茶叶包裹里一次查获89件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

   除了这类“蚂蚁搬家”式的走私方式外,更加可怕的是,近年来,通过集装箱夹藏,甚至整个整个集装箱稍事伪装(如在集装箱外打上“出口艺术品”标签)后就交运闯关的也屡有出现。而各处海关因受设备和专业人手的限制,对这类大规模文物走私的查获率也并不高。

    盗掘盗窃、倒买倒卖、走私出境,最终实现非法文物漂白变脸、“合法”流通,文物盗窃、走私分子不仅手段娴熟,而且装备精良。他们既备有简易但却非常实用的传统著名盗墓工具洛阳铲,又配有压挤式定向爆破器材、红外线探测仪、军用指南针、夜视镜、防毒面罩、冲锋枪和可以加密通话、装有全球定位系统的移动电话等现代化设备,不仅产业链条完整,而且敢于公开与执法部门对抗。芮城的盗墓嫌犯就曾公开与公安人员进行武装对峙和交火。

    暴富心理与法律困境

    由于大量流失,除少数人所共知的精品、孤品外,中国文物在海外市场上价格一跌再跌,很多博物馆甚至将中国文物摆在走廊上任由游人亵玩。究其原因,有专家认为,正是由于大批量的文物走私败坏了市场。

   那么病源究竟在哪里呢?

   暴富心理是促成文物偷盗、走私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曾说过,只要有百分百的利润,就足以令人不惜杀人放火以求之,何况文物的利润远不止于百分之百。国内外文物市场差价悬殊,在三峡库区盗掘、收购的文物,倒卖到广州可以翻几倍,出境后又可以翻几倍甚至上百倍。巨额利润足以令盗掘、走私者铤而走险、疯狂作案。正是在这种暴富心理的作用下,盗墓之风盛行,不仅绝大多数古墓葬在劫难逃,而且许多入葬不久的名人墓葬也被殃及。著名探险家余纯顺遇难后不到一年,其在大漠中的简陋坟墓即已遭到盗掘。而其墓中随葬之物,其实只是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具。

   面对如此强大的内驱力,我们却缺乏足够的约束力量与之相对抗。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12-04-14
国家文物局:全国四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2011-12-30 02:25:27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核心提示: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据普查数据显示,内地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据负责人称,除了部分文物因居民自行拆改造成价值丧失外,在经济建设中被拆除的文物所占比例不小。

本报讯 昨天,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具体普查数据。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

其中,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是536001处;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而位于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此次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

经济建设不少文物拆除

这次普查摸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信息主要是包括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以及破坏因素等等。

普查也显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不容乐观。普查成果显示,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17.7%保存状况较差,保存状况差的占8.43%。

同时,普查中也发现,大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三普”办副主任刘小和说,消失的原因大约可以归纳为6大原因18个方面。其中一大类型为负面消失。除了部分因为居民的自行拆改而造成文物价值丧失的情况外,因为经济建设与文物遗产保护产生摩擦而拆除的,在登记消失的文物中所占比例不小。

部分消失文物下落不明

而在这类消失的文物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失的情况几乎没有,大量消失的是没有任何定级、只是被区县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

还有一类消失文物属于下落不明,也不是明确被盗,但也找不到。吸取了以往文物普查中出现的问题,此次文物普查项目要求给文物做一份详细的档案,普查项目要了解每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绘制图纸、拍摄照片,再经过认真核对、审查、录入,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

部分省份第三次文物普查核定数据


地区 不可移动文物 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

北京 3840处 969处

湖南 20366处 2474处

陕西 49058处 3701处

山东 33551处 1588处

河南 65519处 1259处

地区 不可移动文物 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

河北 33943处 1924处

江苏 20007处 1189处

青海 6411处 370处

浙江 73943处 1343处

上海 4422处 738处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12-04-14
反正中华文化也没传承下来,文物那档子事也就随他自生自灭吧
地图开疆北西南,日记救国千古传。
外患不决转重庆,内患不决进台湾。
花园口水救干旱,长沙城火送温暖。
金元劵多富国民,保甲连坐抚赣南。
死守南京唐生智,决战东北张毅庵。
精忠报国汪季新,爱民如子汤河南。
昔日英豪名尤在,今朝果粉战四海。
嘴炮无敌灭悍匪,网军神勇复左岸。
垂死病重惊坐起,王师健儿入梦来。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12-04-24
显然是80年之后毁的更多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