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炮少年 导读:地名往往凝结着一个
城市或者地区深厚的
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地理特征,也体现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心态,更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变迁史。荆楚大地被湖泊与菏泽养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拥有了一个鱼米之乡,同时也饱受水患之灾。长江使武汉成为华中重镇,也让殖民者的旗帜飘扬在岸边。千百年来,那些携裹在
历史里的地名也随之变换,可无论如何,地名永远是你亲近这座城市做好的途径之一。
武汉建城已有3500年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楚国腹地,至今人们都习惯把湖北成为荆楚大地。王逸曾在《楚辞章句》中提到:“昔楚国南
地名往往凝结着一个城市或者地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包含着地理特征,也体现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心态,更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变迁史。荆楚大地被湖泊与菏泽养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拥有了一个鱼米之乡,同时也饱受水患之灾。长江使武汉成为华中重镇,也让殖民者的旗帜飘扬在岸边。千百年来,那些携裹在历史里的地名也随之变换,可无论如何,地名永远是你亲近这座城市做好的途径之一。
武汉建城已有3500年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楚国腹地,至今人们都习惯把湖北成为荆楚大地。王逸曾在《楚辞章句》中提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楚国崇尚音乐,至今位于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内还保留着我国目前为止出土的最完整的编钟。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家钟子期于龟山脚下采樵而归时,结识了正在奏琴的俞伯牙,遂有“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之感,结为知己。一年后,俞伯牙故地重游,发觉斯人已逝,知音不再,于是摔琴绝弦。今天的武汉,处处都是与此传说有关的地名,钟家村为钟子期隐居之地,龟山脚下的古琴台为二人合奏之所,而琴断口则是当年俞伯牙摔琴的渡口。
(古琴台)
而武汉真正被编入地方建制是在西汉。直到东汉末年,天下三分。在陆路运输不发达的古代,河网密布,处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口的武汉在东吴领地内起着
交通运输的重大作用,为兵家必争之地。孙权为了与刘备争夺荆州,于公元221年迁都至鄂县,后改名为“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今天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最早是孙权在蛇山上为了军事目的而修筑的瞭望塔。赤壁之战过后,吴蜀魏三家共分荆州。建安十五年,孙权根据鲁肃的建议,施计将自己所据部分“借”给刘备。今武昌还有一处地为“卓刀泉”,蜀国关羽曾在此驻军。当时部队缺乏饮用水,关羽用刀卓地,于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
(卓刀泉)
直至隋唐两代,武汉三镇逐渐升至州治,并依托着其强大的水网和地理位置优势,逐渐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今武汉鹦鹉洲一带是当时长江中游各大商船的重要集散地,“江城”自此成为武汉的别称。两宋之际朝廷动荡,风雨飘摇。抗金名将岳飞曾出任湖北宣抚使,以长江为天险和金兵激战。拦江路附近有一小巷名为“报国巷”,据清代同治年间出版的《续汉阳县志》26卷《寺观》篇记载,得名于此巷中的“报国庵”。百姓们为了纪念岳飞,集资修建起一座庵堂。牌匾上书《精忠报国》四字,悬挂于庵堂正殿之上。
明代,武汉是作为朱元璋第六子朱桢的封地,将历代王侯称为楚王。明太祖时,要求诸王护卫军屯田护卫;明成祖时更是要求发展农业生产。荆楚之地作为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当时楚王积极响应,便命令驻扎在东门外交通孔道口的护卫军置屯耕戍。又因明太祖时赐给诸王的仓库名称都以广字开头,所以楚王的仓库名广埠,今天武昌的广埠屯就是当年王府护卫军屯垦之地。大量粮食经由长江,汉江边上的码头运输到全国各地,从而出现了一些专用作转运粮食的码头,现在武汉的集家嘴便是其中一处。主管钱粮户籍的中央布政司,即民间所说的“户部”,也在武昌城设立了办事机构,就是今天黄鹤楼下的司门口。在司门口的不远处,有一条小巷在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和武昌府的粮库之间,名为“户部巷”。直至今天,司门口户部巷一带也保留着当日的繁华,成为著名的小吃一条街,是来汉旅游的必经之地。
(户部巷 小吃一条街 )
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商业的繁荣使武汉的地理优势不断累积,汉口成为有名的商品交易港口,其交易吞吐量如南方盛产的稻米、茶叶等皆居全国之首。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列为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被誉为“九省通衢”。在这个商贾云集,货畅其流的地方,一些久居朝堂的官员闻风而动,在此设立关卡,收取税务。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取“江汉朝宗”之意,也是现在位于汉口的宗关得名原因。
一直到清末民初,武汉作为万商云集之所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在
中国大量输出。外国资本家们看重了汉阳沿汉水一带的河面水流平稳,是天然的避风港口,有利于停泊转运,便选中武汉兴建码头。这块风水宝地就成了“舳舻衔尾障晴川”的街市。,也为这一带的搬运工,居民带来了收入,更吸引不少人来这里居住或做小生意,于是这条街被大家叫成洋油街。当时外国人来华进行商业贸易成立的公司被称为“洋行”,其中一所洋行的英文名就是“渣甸.马德生有限公司”,取公司创始人的姓名音译。他们不仅在中国进行资本倾销,甚至取得了道路的命名权,将洋行的所在地命名为渣甸路,并一直沿用至今。另一方面,民间大型商会和帮所也在传统小农
经济逐渐解体的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于是一些以中国其他地区命名的地名开始大量出现。如经营河南药材行的药帮巷,因福建公所得名的福建街,广东公所所在的广东巷,安徽会馆所在的安徽街等。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增辟了关于汉口在内的11个内地通商口岸,开启了武汉有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的转型。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沿长江下游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同年在汉口设海关,名为“江汉关”。直到现在,江汉路仍然作为汉口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被誉为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和江汉关一起,成为近代武汉的标志。当时在租界范围内的地名,往往几经变动,或在收复租界之后不复存在。原来法国租界的大法总理街,马领事街,福熙大将军路等,在抗战胜利后都改为蔡锷路,车站路等。变更的不仅是一个小小的地名,也是政治势力在武汉这块土地上斗争后留下的证据。
(江汉路 银行旧址)
在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中国,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国家危难屈辱的时候纷纷涌现。在武汉,有一位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1889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大力推行新政。他兴办
民族工业,办学校,修铁路,政绩显著。在短短十八年以武汉为
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缫丝局等一批近代工业,使当时的武汉以1130万两的白银资本总额跃居全国之冠。炼铁会产生矿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之洞在月湖和汉水之间铺设道路,将矿渣运到月湖倾倒。月湖淤积干涸,形成一个半岛,就是今天的月湖新街。为了解决汉口长江水患,张之洞主持修建堤坝,而今这条路便命名为张公堤。而在他兴办的方言商务学堂校址一带,则被人们叫做方言街。1972年,张之洞路更名为紫阳路。而三十八年之后,为了纪念这位曾经的湖广总督,武汉市政府将紫阳路重新改回张之洞路。
(现在的汉阳铁厂)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拉开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难忘的一笔。今天的首义路,首义公园,以及红楼等地都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不少街道为纪念在起义中的英烈更名。如彭刘杨路,义烈巷,起义街,黄兴路等等。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汉作为国军政府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春风吹向全国,让“民族,民生,民主”的理念深入人心。武汉最大的城市公园便命名为中山公园,附近还有中山大道。从今汉正街一带的三民路,民族路,民生路,民权路中,可以见得辛亥革命带给武汉的巨大改变。这一时期,武汉
人民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租界收回运动,所以出现了之前提到过的租界地区大更名的事件,这也反映了人们不甘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心态。
(红楼 辛亥革命指挥所)
抗日战争打响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处于全国腹地,长江中游的武汉称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陪都。徐州失守后,“保卫大武汉”成为当时的口号。在这期间,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现在武汉的张自忠路,陈怀民路,郝梦龄路,刘家麒路等都是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国民党将士。抗战胜利后,满目疮痍的武汉以“复兴民族,勿忘国耻”为意,将许多街道改名为八一路,复兴路,解放大道等。
纵观武汉的城市发展史,与水是分不开的,所以今日武汉人民一直被称自己为“江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武汉曾经因水而昌盛,从明清到近代一直作为长江中游的商业枢纽,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武汉也因水而衰弱,当水运不再成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处于内陆地区的武汉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落后于沿海地区。我们从今天的地名中看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也从地名更替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迁。地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需要每一个研究城市历史的人,做出认真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