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镇体系最大的特点有四个:
一、城镇分布均匀,都通铁路
二、城镇化水平高
三、特大城市、中等、小城市发育充分,缺乏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四、特大城市——长春、吉林的关系由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飞速前进。
今天单单将这第四条
自从满清倒台,东北开发以来,吉林省的城市开始发展,到了20年代,今天意义的吉林省范围内,出现了省城吉林和新兴交通枢纽城市长春双星并立的局面。30年代,东北沦陷,长春被选择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开始迅速发展,到解放前,长春人口为80万,吉林人口为35万,长春确立了吉林省首位城市的地位。
一五期间,一汽落户长春,同时,吉化、铁合金、造纸、化纤、化肥、染料、碳素等国有大企业落户吉林,吉林凭借自己濒临松花江和丰满水电站的优越地理位置,确立了化学工业城市的地位,规模和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到了文革时期,长春人口突破百万,吉林人口也已到80万。
在计划经济架构下,长春、吉林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的利税主要由中央各部控制,比如长春之于机械工业部,吉林之于化工部。在这种经济结构中,省的功能调整是有限的,所以两个城市之间的差别不大,笔者于90年代前期还多次去长春,感觉市容差别很小很小。
当然还是有差距的,长春是省会,是大铁路枢纽,还有很多大学,是吉林省的政治、文化的绝对中心,吉林也可以和长春分享经济和交通中心的地位,当然,是副的。两市的经济占全省的60%,之间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可以说是很典型的双中心省份。
进入90年代,条块分割的作用明显显现出来,省财政对两市投入兴趣的不同靠脚指头都可以猜出来,加上90年代以后的国有经济崩盘效应,可以讲,吉林市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90年代中后期甚至吉化、化纤、造纸等大企业基本停摆。长春的核心企业受到国家保护,再加上吉林省的建设政策投入(吉林省很穷啊),长春的经济还是在缓慢发展的,尽管比东南沿海地区要慢一些。
一个停滞,一个缓慢发展,十年下来,差距很明显。
现在吉林省经济,两市还是占60%,但吉林的贡献也就是长春的一半而已。
这也是东北所有纯工业城市的窘态,除了工业,什么都没有;除了核心工业,什么都没有。一旦核心工业停摆,全市会出现以十万计的下岗工人及其家庭,经济如何发展?我来点一点:鞍山、抚顺、本溪、齐齐哈尔,它们和省会的差距是大了还是小了?
吉林省认识到了吉长经济带的意义,这是对的,一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吉林对长春也是有意义的,两个可以靠火车通勤的特大城市,对经济的带动意义谁都可以想到。
但,吉林省的发展规划中,“加强长春的城市首位度”是什么意思?现在长春VS吉林的城市首位度已经由95年前的1.4达到了现在的1.9了!还要怎么加强?省长难道境界和新华社各省分社的那些懒惰的记者一样,只知道一个省会吗?
我们看东北,不要只看到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东北还有大批的功能单一城市,他们的现状至少和四大城市一样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