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阜阳亳州等皖北4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获发改委认可2012年04月27日 22:35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刘金松 李媛媛
从口头支持到真金白银的投入,安徽推动皖北发展的政策正逐渐做实。
日前,安徽出台《关于合作共建皖北
现代产业园的实施
方案》,分别由合肥、芜湖、马鞍山与皖北阜阳、亳州、宿州合作共建三个现代产业园区,并将在未来5年对每个园区投入70多亿元,同时“给地、给人”支持园区发展,该方案也被认为是在近几年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中,含金量颇高的一次。
而在宏观层面,安徽省也在争取将皖北6市纳入去年获批的中原经济区范围,使这一长期处于政策洼地的区域借此跻身国家战略规划。
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将阜阳、亳州、宿州、淮北4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已获国家发改委认可,在淮南和蚌埠是否也列入该区域、享受中原经济区政策方面,还有不同看法”。
洼地皖北安徽的经济格局,因长江、淮河的分割,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板块:皖南是以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重点的“两山一湖”
旅游目的地;江淮之间的丘陵地带则聚集了马钢、
奇瑞等大批工业企业,是安徽工业重镇;一望无际的皖北平原,则以农业和资源型行业为主。
皖北包含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国土面积占安徽全省近三成,
人口占四成多,在计划经济时代,皖北一度在安徽全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4年,皖北六市财政收入占安徽全省的27%左右,到了2010年,占比下降到21%,差距越来越大。而泗县与泗洪的对比,则显示了皖北在与周边省份邻近区域的竞争中,同样处于下风。
泗县与泗洪一界之隔,分属安徽和江苏,一个地处皖北,一个地处苏北,两地资源相同、境遇相似。在某种程度上,地处皖北的泗县还要强于苏北的泗洪,“计划经济时代,泗洪的人还经常到这边来讨饭”。
但到了2009年,泗洪却已是遥遥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达到140亿元和20.82亿元,泗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仅为75亿元、2.38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苏北、鲁南已经有6个
城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而皖北尚无一市过千亿。就连在苏北和鲁南分别排最后一位的宿迁、菏泽,竟然比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市经济总量还高。
皖北相对缓慢的发展速度,不仅拉大了自身与全省的差距,与相邻的苏北、鲁南相比,也被甩在了后面。有当地媒体形容皖北,在整个淮海经济圈内,皖北已然处于“锅底”,退无可退!
关于皖北发展落后的原因总结中,既有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结构单一、
历史遗留问题多等因素的影响,又有外部政策不到位的现实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全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几经调整,从“开放皖江,呼应浦东”,到开发“两山一湖”,再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皖北地区的发展始终被边缘化。
安徽省经济发展研究院总经济师周云峰认为,安徽三个板块,差距非常大。这种差距,使安徽区域经济处于分割状态,为板块之间的合作带来很大不便,相互联系不多。在其看来,做大中部的合肥经济圈后,会对目前的局面有所改善。
在市场带动力量形成之前,
行政手段已开始发挥作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南部经济实力较强城市,分别对口支援皖北阜阳、亳州、宿州,合作共建三个现代产业园区,不仅要出钱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派人过去招商,但不参与共建园区的税收分成。
在安徽当地一分析人士看来,安徽也到了必须解决皖北发展问题的阶段,“无论人口,还是地域面积,皖北都占据相当大比重,安徽要想整体朝前进位,不改变皖北的落后现状,永远上不去”。
西进故事除了省内帮扶外,安徽还期望借势中原经济区,为皖北突围争取更大政策空间。
作为主管规划的政府官员,安徽省宿州市发改委巡视员周恩永一直关注着河南推动的中原经济区的进展。去年10月份,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他注意到了网上关于中原经济区范围的讨论,有专家提出,将皖北的阜阳、亳州、淮北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但却没有同处皖北的宿州。“虽然只是专家的观点,还没有形成规划,我们看了之后还是很着急。”周恩永说,随后即以宿州市发改委的名义写了一份《关于申请将宿州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的报告》,去和河南省发改委沟通。
在这份长达7页的报告中,详述了宿州的
资源优势产业定位、发展诉求,以及宿州与中原各市地理相近,方言相通,尤其是在面临的发展问题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宿州同中原各市一样,在‘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据周恩永介绍,负责接待的河南省发改委官员表示,非常欢迎宿州加入中原经济区。但要将宿州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还需要宿州方面到国家发改委去协调。
宿州之外,将皖北整体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也成为安徽的一项战略诉求。安徽省长李斌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快皖北振兴步伐”的部分中提出,“争取将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等市县列入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着力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全国两会上,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以代表团的名义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将皖北地区列入国家编制的中原经济区规划。来自安徽的全国政协委员吴春梅同样建议,将皖北地区设立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并列入国家编制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享受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先行先试权。
据悉,目前由合肥、芜湖、马鞍山在皖北对口共建的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将有可能成为皖北“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先行区。据一现代产业园区工作人员透露,“省里正在做方案,将来一个园区,挂两个牌子,一个是现代产业园区,一个是‘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作为对接中原经济区的三个重要支点,三个现代产业园区将首先在省内得到政策倾斜。根据《合作共建皖北现代产业园的实施方案》规定,未来5年,对每个园区累计筹措30亿资金,作为投融资平台的注册资本金,并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使每个园区的总投资超过70亿元;土地方面,未来5年三个园区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在园区
管理上,以合肥、芜湖、马鞍山三个对口援建市为主,但要求园区所在市一把手兼任园区党工委第一书记。
宿州马鞍山现代产业园区
招商局长梁孝敏认为,皖北列入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对皖北的招商会有促进。作为从马鞍山北上支援皖北的干部,其经历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后,对区域内城市的带动。
在其看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后,带来了更多的人气,更多的关注度,“如果都没人关注,产业转移的时候,人家都想不到到你这地方来”。
后发优势作为较早进入宿州的温州企业,东艺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叶绍洁感受到了皖北发展的
变化,“一年前到宿州时,
人民路旁边还都是平房,现在都建成厂房了。”
他所在的东艺鞋业,投资8400万
美元的东艺(宿州)工业园项目也正在施工中,预计年产3100万双皮鞋,与百丽、奥康等企业一起,成为第一批到皖北投资的
探路者据叶绍洁介绍,东艺的产品95%以上出口,来宿州主要就是看中宿州及周边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宿州本市有劳动力340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30万。同处皖北的阜阳人口760万、亳州人口485万,不仅是安徽的人口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
叶绍洁认为,企业到这里投资,真正的目标是希望能实现员工本地化,让宿州及周边在沿海打工的熟练工回到家门口来上班。在其看来,单从用工成本上来评价,宿州的综合用工成本不一定低,但比较有保证的一点是,“在这边开高工资可以招到人,在温州开高工资也不一定有工人”。
“温州的房价都在2万以上,外地人在温州打工,怎么能买得起房子。”作为同样来自温州的企业,康奈鞋业(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杏灿认为,温州各个要素成本上升,正在不断将压力传向企业和工人。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康奈即开始到安徽、江西等地考察,“在安徽也看了很多地方,如果10年前,我们不可能会来皖北的宿州。但现在有了高铁,这里的
交通条件有很大改善;其次是劳动力资源优势。”
劳动力之外,是消费市场潜力。皖北消费升级潜力也正为诸多企业所看重。不过,要真正把后发优势利用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由于配套不完善,制鞋企业不得不从温州拉来原料,制成半成品再运回温州去,成本自然上升;企业开到了家门口,年轻的工人们并不买账,他们更愿意到大城市去闯荡,后发的皖北如何增加城市的综合吸引力,显然不是企业所能左右。
外界长期对皖北形成的惯性认识,改变起来也并不容易。曾经负面新闻不断的阜阳,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改善城市形象。一位劳动密集型企业老板在谈到对皖北考察时的选择时表示,“像阜阳肯定不在我们考虑的范围,过去发生的一些负面事件,让我们感到担心。”虽然阜阳是安徽劳动力资源最为充沛的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