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急于走向太湖时代
罗经品 王伟健
“要和苏州、无锡错位发展”,同打太湖牌
北濒太湖的浙江湖州,是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得名的城市。
“但湖州拥有的太湖资源并不多。”在呼呼的湖风中,湖州旅游局市场开发处处长徐建新指着太湖水面说,“当年,凡水处,皆为江苏”。
上世纪50年代至2001年以前,湖州并不拥有太湖湖面,只有水岸。潮来,则水岸近,潮去,则水岸远。如何开发太湖搞旅游,对湖州人是一个挑战。“当初,我们开条游船还要向江苏相关部门去申请。”徐建新说,沿岸的船家饭店之所以围起水泥墙,是因为被围住的部分就归湖州所有。
这个奇怪的现象持续到2001年。
“当我们知道太湖部分水面归湖州的消息,提前把信息透露给媒体,还被批评了一通。”湖州人太渴望拥有太湖了,他们希望通过“新闻事件”促使设想成为事实。从此,这个因湖得名的江南城市终于名至实归。
从该市的长兴县父子岭到南浔区,有64.4公里的太湖岸线,可开发利用的太湖湖面有300平方公里。“如今的烦恼,是守着太湖如何开发。”徐建新说。
早在1996年,湖州就成立太湖旅游度假区,在湖边修建宾馆别墅,还建了一个极限运动中心和水上运动中心。“我们要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实行错位发展。”徐建新说,相对于苏州和无锡来说,湖州的太湖旅游资源不足,湖面小,人文资源也没有苏、锡两地多。如今,极限运动中心已经成为湖州的旅游招牌,每年都要举办极限运动比赛。
错位发展是为了竞争,也是为了合作。1995年,湖州与苏州、无锡、常州市联合,叫响“四城同唱太湖美”,共同治理太湖环境。湖州和无锡开展了旅游合作。1997年,湖州和无锡开通水上游线;2001年,两市举行“握手太湖”飞翼船首航仪式;2002年,两市组成旅游促销团,同打太湖牌。2004年,双方还将举行一次热气球跨太湖游。“沿湖的城市要共同把太湖这张旅游牌打好。”徐建新说。
“这个大楼一造,就把湖州城区向太湖推进了7公里”
湖州还不仅仅想在旅游上打太湖牌。2001年,湖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告别苕溪时代,走向太湖时代”。苕溪是穿越湖州市区的一条小河,湖州多年来围绕着这条小河发展,如今,苕溪“装”不下湖州新发展的思路了。
迈向“太湖时代”,最直接的举措是“把城区向北推进”,湖州发展与计划委员会法规处倪处长坐在湖州新建的行政中心大楼的办公室里说着新打算。他所在的行政中心大楼,离开城区7公里,距离太湖也只8公里。“这个大楼一造,就把湖州城区向太湖推进了7公里。”
在城市规划中,行政中心所在区域将来成为该市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建有环保局大楼、湖州日报业中心,体育场、文化馆。”倪处长说。
除了城区面积扩大,湖州还把太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在太湖边上。“这里有良好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喜欢到这里设厂。”据倪处长介绍,园区正在建设一个软件园。同时,离开太湖5公里远,湖州还在规划一个产业带,建成南太湖一流的生态产业园区。
要利用,也要保护———沿湖留出一条生态走廊
倪处长的想法不是一个幻想。在湖州建设局,笔者看到2003年至2020年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在这张图上,最醒目的不是黄色的居住区,红色的行政、商业、文化、体育等区域,而是靠近太湖的一大片绿色。
“沿着太湖,我们要建一条‘生态走廊’。”湖州建设局规划处处长周柏华说,这条“生态走廊”有3公里到5公里宽,与苏州在太湖旁建设的“生态走廊”连成一体。所谓的“生态走廊”,是指保持这个地区的生态原样性,不进行人工改造。
在“生态走廊”里,有不同的绿色,靠近太湖的是深绿色,远离太湖的是浅绿色。“深绿色是非建设区,里面严禁一切建筑物和人工设施,浅绿色是限制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可以根据条件建设一些建筑物。”周柏华说,“湖州要建生态城市,既要利用太湖,也要保护好太湖。”
长兴县曾经计划在太湖边建造一个亚太旅游博览会城,还聘请了美国的规划公司进行设计,但由于与湖州的建设生态走廊的规划不一致,被湖州建设局坚决否定了。“现在看,它可能是很好的设想,但如果到20年后看,这些建筑都可能成为破坏生态和环境的东西。长兴也要服从湖州的总体规划,一定要留出生态带。”周柏华说,“湖州因太湖而得名,更应该保护好太湖。”
元朝诗人戴表元曾写诗这样赞叹,“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湖州因太湖而得名,同样也希望能够成为太湖旁一个生态的居所。
《华东新闻》 (2004年01月14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