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上午,阳光正好,69岁的李秀萍在院门口择菜时,与对门的武林志聊得火热。尽管门对门,其实,李秀萍和武林志分属
河南、安徽两地。
很少有人知道,河南省
沈丘县留福镇有一块“飞地”位于安徽省临泉县境内。所谓“飞地”,是指隶属于某一
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文
地理现象。
这块“飞地”就是
留福镇姜营行政村小武沟村,地虽是河南的,但却不和河南毗连,因为四周都是临泉的土地和临泉的人家。
近日,颍州晚报记者就实地探访了这块“飞地”,听听他们的故事。
河南“飞地”坐落安徽 如果不是去十多公里外的留福镇去领养老保险,李秀萍很少会想到自己是河南人。
家里所用的自来水、电、孙女就读的学校都是安徽的,她也更愿意去三里开外的临泉
周楼集上买菜……
李秀萍所居住的
小武沟村,被临泉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周楼社区的东西武沟村、邵庄、李湾等围绕,虽在临泉境内,但户口簿上却清楚地写着“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姜营行政村小武沟村”。
小武沟村,东南部与临泉原张营乡武沟行政村毗邻,中间隔了一条
汾泉河,以汾泉河上的东武沟防洪闸为界,河西属于河南省,河东属于安徽省。
“小武沟”归属于河南省沈丘县留福镇姜营行政村武沟自然村,却又在安徽省临泉县原张营乡武沟行政村内,几个“武沟”就这样“纠缠”在了一起,乍听上去,很容易让人糊涂。
“这是一块‘飞地’。”临泉县城关街道办事处周楼村委委员马新平说,“小武沟村”现在有12户村民和50多亩耕地,他们从行政
区划上来说属于河南省,但并没有和河南的村庄土地毗连,周边都是临泉的村庄,吃穿住用行等生活上也更依赖于安徽。
“飞地”来由,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 这里为什么会有一块河南的“飞地”?
留福镇姜营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也说不清楚,“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
颍州晚报记者多方采访,小武沟村的多名老人都讲述了同样一个故事。
早在解放之前,河南的一位地主在现小武沟村有一块近60亩的土地,但他一家人却在姜营居住。土改后,这块地就分给了姜营行政村大武沟村村民耕种。
“早些年,我们都是横渡汾泉河来耕种的。”72岁的老人于永真回忆说,1975年发大水,姜营行政村被淹,房屋倒塌过半,村民们就商量迁几户人家到小武沟村来,这样方便种地。
于是,包括李秀萍、夏文玉、于永真等在内的6户人家,27口人就迁到小武沟村,开始了新生活。“大水刚过,条件非常苦,但是我们6户都很团结,彼此帮忙,周边的临泉人对我们也很关照,后来就定居下来了。”于永真说。
如今,数十年过去,当初的6户人家已分延出12户人家,
人口也达到了60多人。
豫皖门对门,远亲不如近邻 60多人中,有好几位是周边嫁过来的临泉人,当然,小武沟村也有不少人嫁到了临泉。
如今在村内,小武沟、东西武沟村的村民们很少提及谁是河南人、谁是安徽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村的。
“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大家都在随份子,都会帮忙。”武林志就是东武沟村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李秀萍说,从
行政区划上来看,她家和东武沟村隔了一条小胡同,和武林志家门对门,“一步即出省”;但从心理归属上来说,彼此之间是邻居,而不是两个省的人。
在临泉县城郊供电所电工韩林看来,他常常分不清谁是
行政区划上的河南人,谁是安徽人,但不论是谁,只要打电话找他,他总是第一时间到来。
“小武沟村用的电和东西武沟村一样,一户一表,执行安徽电价。”韩林说,而今,农网改造工程正在推进,小武沟村对这个项目也非常支持,给予了积极主动的配合。
“我们现在虽然用安徽的水电,但从没有遭遇差异对待。”李秀萍说,感觉和东西武沟村像一家人。
不太分明的“心界线” 一条胡同将12户人家从行政区划、地理区域和周边的安徽村庄隔离,但在村民们心中,这种行政划分鸿沟正在慢慢地淡化。
当然,“一家人”也时常会有些小摩擦。前些天,就有一起小纠纷,还各自报了警,小武沟人要报河南的警,打110还得加上“0394”的区号。
由于各自分属不同的警区,所以,河南和安徽的两辆警车就开到了这里。实际上,这是一起小纠纷,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这里,惊动警方的事并不多。”马新平在当地当了二十多年的村干部,大都是小矛盾,协商一下就解决了。
就这样,在小分歧和互帮互助中,小武沟村的人们和周边的临泉人相处了三十余年。
他们有没有想过迁回河南境内呢?村民夏文玉说,最早的6户人家,而今不少已是四世同堂,多数家庭也都盖起了三层小楼房,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颍州晚报记者了解到,十多年前,曾有人提出过“协商将小武沟村划归安徽”,但没能成行。“在心理上,我们彼此早已没有了界域划分,都是武沟人。”夏文玉的话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7-04-18 15:2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