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野生中药材资源亟待保护
中国农业网 2010-02-04 信息来源:中草药网
[打印] [关闭] [查看评论] [进行讨论] [专家答疑]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朋友] [发布类似信息] [繁體中文]
工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年,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据科学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个种加快到每小时1个种。
同样的问题困扰着陇南市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其中野生中药材资源的衰减显得尤为突出。陇南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兼有北国之雄奇和南国之秀丽,有山有坝,江河纵横;区内气候差异大,呈主体垂直分布,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群落上包容南北物种,素有“千年药乡”和“天然药库”之称,境内有野生中药材1800多种,九县区各有特色。宕昌当归,武都黄连 、红芪,文县纹党参 ,礼县锦纹大黄 ,康县天麻 ,两当猪苓 ,徽县银杏。这些都是地道、传统的出口内销药材。野生珍贵品种有虫草、羊肚菌、野生灵芝、手掌参 、珠子参、竹节参;金线重楼 等。大宗野生中药材,有柴胡 、黄芩 、前胡 、南沙参 、防风 、刺五加 、淫羊藿、鱼腥草 、金钱草 等;动物类,有金钱豹、麝、熊胆、羌活鱼(小鲵)等。
除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外,近几十年来陇南人口增加,经济发展,人们活动空间不断增大,导致荒地、草地、湿地、林地面积减少,使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恶化;乱采乱挖,滥捕滥猎则加速了这些物种的消失速度。山区人们靠山吃山,但养山护山意识淡薄,或养山措施不力;药材的紧俏,高价的诱惑使一些人见利忘义,无限度地向山索取,盲目、无序、无计划和杀鸡取卵式掠夺式开发,发展下去,注定是山穷水尽,恶性循环,资源枯竭。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都地区收购的中药材品种达120——150多种,而现在只能收到30——40多种。我地原产金钗石斛 、黄草、雷凡(真菌药材)等属于珍贵药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在陇南绝迹;珠子参、竹节参、羽叶三七 、手掌参 、重楼 、南沙参 、白芨、蒿本、苍术 产量逐年下降,濒临灭绝。动物药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都县豹骨每年收10——20架,麝香每年收80——100两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很少听到金钱豹在陇南出没的消息,五灵脂 (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飞鼠及其它近缘动物的粪便),上世纪七十年代仅在武都磨坝乡每年就可收购数吨。以上三种动物药材除麝有少量残存外,金钱豹、五灵脂 在陇南地面悄然消失,另外羌活 鱼被大量捕捞也面临绝灭。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然资源的法规、条例,地方政府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社会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愈来愈强。最近《广州日报》举行“拒绝消费野生动物”系列访谈,倡议不吃、不提供野生动物菜肴,不购买任何濒危动物制品与药材。中医界一些专家呼吁不以濒危物种入药。现在出口猪苓 也只收家种,拒绝野生品种。各种保护措施确实很重要,但要保护的东西毕竟是分布在边远的深山老林,它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轻易地遭受侵害。显然,保护挽救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堵”固然重要,但只有做好“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9)22号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保护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加快物种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资源集中分布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恢复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不只对中药材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建立陇南濒危野生动植物中药材资源繁育基地,是当务之急,很有必要。陇南有条件有能力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陇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悠久的中药材栽培历史,积累有不少经验,建国以来在中药材培育、引种、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陇南一些民间中药材开发专业合作社、协会,已小规模地开展探索驯化、培育野生动植物中药材品种的工作。为了保护好陇南中药材资源,陇南应进一步加强对濒危野生动植物中药材资源繁育的科学研究和繁育基地建设,建好自己的野生中药材物种资源库,普及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技术。切实有效的疏导措施,会让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更加有力、有效,陇南“千年药乡”和“天然药库”则将得以健康发展,永续利用。
[ 此帖被sslnbqsr在2010-02-09 12: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