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06阅读
  • 18回复

[地名由来][求助]江苏省赣榆县名称由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3-09-21
是否和江西有何关系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3-09-22
李版主,看你的了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3-09-22
大学同宿舍有个同学就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的,每次写信回家,信封上总是简写成“干于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3-09-22
我在网上就是没查出个明白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3-09-22
自打我上初一发现赣榆这一地名,我就想知道它的典故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3-09-22
史记、汉书、后汉书上均没有赣榆得名的说法。
赣榆有子贡山、子贡湖,一般认为赣榆的赣实际上为贡,得名与曾“止吴霸越、乱齐存鲁"的子贡。子贡是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长于言辞,善于经商。战国初游说诸侯,曾任鲁国和卫国的相,最后居齐而死。
虞夏时地属东夷;殷商时地属人(夷)方;西周、春秋时为莒国、祝其国、郯国境域;战国时,先后归越、楚、齐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西汉时,赣榆县境形成赣榆及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大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废赣榆县,升利城县为郡。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后复移治郁洲。南北朝时,赣榆兴废多变。公元470 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公元530年, 梁置怀仁县,隶于北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县,置义塘 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 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县;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 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县。公元583年,隋废武陵、义 塘二郡及上鲜、洛要、义塘、归义四县,以怀仁县隶于海州。自 此,隋、唐、宋,赣榆均称怀仁县,隶于海州。公元1167年, 金改怀仁县为赣榆,此后从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均称赣榆 县。先后隶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 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1945 年9月,为纪念“血洒赣榆”的符竹庭将军,赣榆改为竹庭县; 1950年10月,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隶于临沂专署。1953年1 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 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3-09-22
除此以外,江西的进贤、上海的奉贤的得名都和孔子的高足有关,孔门对于中国的地名文化还是颇有贡献的。

稳省扩地缩市县,市县平级,区村自治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3-09-22
“是否和江西有何关系”
江源县是否和江苏有关系?
李清微信:13520508091
公众号:每天一杯好酒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3-09-22
以下是引用e-tree在2003-9-22 5:47:55的发言:
史记、汉书、后汉书上均没有赣榆得名的说法。
赣榆有子贡山、子贡湖,一般认为赣榆的赣实际上为贡,得名与曾“止吴霸越、乱齐存鲁"的子贡。子贡是孔子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长于言辞,善于经商。战国初游说诸侯,曾任鲁国和卫国的相,最后居齐而死。
虞夏时地属东夷;殷商时地属人(夷)方;西周、春秋时为莒国、祝其国、郯国境域;战国时,先后归越、楚、齐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西汉时,赣榆县境形成赣榆及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大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198年,曹操废赣榆县,升利城县为郡。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移治艾不城,后复移治郁洲。南北朝时,赣榆兴废多变。公元470 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公元530年, 梁置怀仁县,隶于北青州。公元549年,东魏分置郡县,置义塘 郡治黄郭戍,领义塘、归义、怀仁三县;置东海郡,治赣榆(郁 洲),领赣榆、安流、广饶、下密四县;置武陵郡治洛要(今沙 河镇城子村),领洛要,上鲜二县。公元583年,隋废武陵、义 塘二郡及上鲜、洛要、义塘、归义四县,以怀仁县隶于海州。自 此,隋、唐、宋,赣榆均称怀仁县,隶于海州。公元1167年, 金改怀仁县为赣榆,此后从元、明、清直至中华民国,均称赣榆 县。先后隶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 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1945 年9月,为纪念“血洒赣榆”的符竹庭将军,赣榆改为竹庭县; 1950年10月,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隶于临沂专署。1953年1 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 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
只能把这作为权威解释吗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3-10-05
赣榆得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该地域介于子贡山和弇榆山之间,“贡”与“赣”古通用。连岛(连云港市连云区东西连岛)上发现西汉界域石刻,表明东连岛是北方琅琊郡与南方东海郡的分界,在荒僻的岛角上无须设立界碑,推测当时连岛附近是浅海、淤滩,自北云台山到今青口城东(赣榆县驻地青口镇)可能相通连的,这片水域全为赣榆地。(子贡山在今赣榆县西部,弇榆山在今连云港市东部)
另一种说法是赣榆来自古氏族后,《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提到“肝榆之夷”。后来“肝”演化成“赣”。
还有一种说法,是“赣”为进贡,“榆”是珍贵的树木,此地每年要向最高统治者交纳奇树名木。
————摘自《连云港地理与经济》张传藻 著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第一版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3-10-05
[转帖]
以下是引用gxglgy在2003-9-22 2:32:42的发言:
大学同宿舍有个同学就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的,每次写信回家,信封上总是简写成“干于县”!


是这样的,因为在地名中,这个“赣榆”真是奇怪的很,两个字都那么多笔画,而当地人用“干于”这样两个笔画如此简单而且还感觉这两个字有亲戚关系似的(因为人家介绍自己姓于都说“干勾于”)作为“赣榆”的替代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读音完全相同),虽说不规范,但是人们都这样写,这样说,特别是往来的汽车上都会见到:干于——新浦 等字样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4-12-16
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人专门研究了赣榆和浙江省的地名的关系,文章在什么杂志上记不清了.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4-12-16
赣榆之称是连云港地区各县中最早出现的,堪称连云港地区古地名之首,且一直延续至今,制造秦始皇兵马俑的工匠籍贯里就有赣榆。那时的赣榆据考证就是后来的东海,就是以南城为县,历史上还在海里的云台山地区。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和海州并存的东海县,大约存在于唐宋时期。历史上赣榆一直是海州属县,还有别的称呼例如祝其,竹庭等。地域古往今来变化不大,所以说赣榆是海州的首县。民国后海州改东海县,海赣开始并称。同属驻海州的江苏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管辖。
海州青山似旧时,春来何日更花枝。
连云春色绿柳处,倚天照海共相宜。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4-12-16
其实本地人都念gai4 yu2
不知和起源有没有关系
可特授推誠保德崇仁守正協功贊治亮節佐運翊戴功臣依前海寧軍節度海楚泗等州觀察處置支度營田海運陸運押新儸渤海兩番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行海州大都督府長史上柱囯吳囯公食邑一万二千戶食實封五千戶如故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4-12-16
《南齐书》中《明僧绍传》记载:“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州,住弇榆山”。
《赣榆县志》卷二记载“其得名赣榆也,以山”
我分析,得名的山就是弇榆山。
中央—州(都)—县(府)—乡(市)—村(镇)。更多文章详见http://inkred.i.sohu.com/blog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8-02-15
呵呵,四年多以前的帖子,终于有了疑似权威的答案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8-02-15
赣榆县名来源于山水
秦置赣榆县,现在史学界已无异议。《汉书·地理志》载有赣榆县,但在国家民政部辑录的全国市县历史沿革中,却在赣榆县后加了个“金复设”,表明赣榆县金时期是“复设”,却回避了“秦置”还是“汉置”的问题。据1979年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出土的两片瓦当,分别刻有“赣榆距”、“赣榆得”(榆从“扌”旁)字样,从而确证赣榆县为秦置。然而,由于赣榆县治所多次移迁,后南迁郁洲,唐武德八年(625)省赣榆县入东海,省祝其、利城入怀仁,现赣榆县称怀仁县长达552年。虽然金复名后一直沿用至今,但县名脱离故土时间太长,因而含义佚失。1997年版的《赣榆县志》,辑录了12篇关于赣榆县名来历的研究文章,实际上代表了从明清到现代七修赣榆县志(含讨论稿)的学者的观点。这些文章在研究地名的词源学方面旁征博引,煞费苦心,却忽略了地名的命名动机,忽略了特征名和特征名的起源,因而得出了不少错误的解释。
地名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它的指代意义包括指位义和指类义,音、形、义、位、类是地名的五个基本要素。地名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被称为人文地理学的“活化石”。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由来、语词的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对地名进行语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
地名研究将地名分为住地名和特征名,特征名表示地面的自然特征,包括水文特征、地貌特征和自然植被特征。地名学研究地名的语言变化(词源学)和命名的动机(历史地理学)。地名分普通名和专有名,普通名表示地名的类,如河流、山脉和城镇,专有名则限定或修饰地名的含义,地名学偏重研究地名的专有名部分。
“中华”是“中条山、华山”的合称,这里是“丁村人”和“蓝田人”的居住地,《史记》已有“中国”之称谓。
秦统一中国后,中原人自然以秦人自居,因而秦国的发祥地“狄道”———天水市简称“秦”,这里曾是中国“人文初祖”伏羲的故乡。渭水号称八百里“秦川”,雍州南边的山被冠以“秦岭”,项籍分秦为雍、塞、翟三国,号称“三秦”。秦皇岛、徐福村、郑国渠是秦代以人命名的地名。汉灭秦,刘邦曾封为汉中王,于是有了汉水。刘邦为了孝敬他的父亲,在郦邑造了“新丰县”供他父亲居住,又把老家丰县的乡亲带过去陪他父亲聊天,还免去租税,今日的新丰镇已成为西安铁路枢纽。汉武帝以后,中原“秦人”改叫“汉人”,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的“汉族”,进一步有了汉语、汉字。明清时外国虽称中国为明国、清国,但汉人已经被固定了。
中国地名对于自然地理和方位的使用较多,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青海、黑龙江等等。河流发源地称源,山之南、水之北属阳,山之北、水之南属阴,例如济源、辽源,沭阳、淮阳、汉阳、襄阳,江阴、淮阴、蒙阴等等;在中国东部水网低地,高阜处被称为“丘”,寿丘、灵丘、顿丘、宛丘、商丘、章丘、封丘、安丘,成为早期部落形成或建都的理想场所;而天津、孟(盟)津、延津、河津、江津、宁津、夏津、盐津都是渡口;郯城、彭城、诸城、虞城、项城、邹城、薛城、夏邑、殷墟都是古国的首都、中国最早的城市;而坝、场、集、市、墟、店、庄、村、屯、堡等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命名集市、村庄的通用地名。
海州地区的地名反映了这一地区早期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岩海岛都被冠以“山”字,如前(中、后)云台山、秦山、开山、羊山、平山、达念山、车牛山、鹰游山、东陬山,并陆以后无需更名,似乎有先见之明;而山头以动物命名的特别多,白虎、青龙、狮子、牛首、羊石、黄牛、野鸡、鹌鹑、白鸽、马蜂、蜘蛛……应有尽有,仅云台山系,有五六十处之多。加上什么蔷薇河、竹岛、桃花涧、枫树湾等以植物命名的地名就更加诗意盎然,反映这里不仅自然环境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8-02-15
赣榆县名弃用500多年后虽复名,但县名意义佚失,也在情理之中。《江苏省地名录》载,赣榆县名得之于山水。原淮阴市政府官员在某次省里会议时骄傲地说:“我们淮阴水资源丰富,有全国五大湖之一的洪泽湖,全市13个县区,除盱眙外,县(区)名全部带水。”而原山东临沂地区13个县市,就有8个县名直接取自山水。
公元前224年,秦灭楚,朐县入秦,属薛郡,后为东海郡。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裂齐地为六郡,赣榆地入琅琊郡。汉承秦制,《汉书》记录了朐县和赣榆分属两郡的史实。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赣榆县的左邻右舍县名的来源。
朐县之名,源于朐山,后来也曾一度改叫朐山县。朐,车轭两边叉马颈的曲木。《辞源》介绍“朐山”:“上有双峰如削,俗称马耳峰”,峰高416.9米,至今仍为俯视海州,西望蔷薇河、沭新河的最佳地点。可惜清康熙年间知州孙明忠因“山列州前,似锦屏然”,把一个好端端的和动物相关的山改成了抽象的文学名称,使本地人看历史典籍时竟不知朐山在哪里,外地人就更不用说了,此为当政者戒。同时应当指出的是,县得名于山,而不是山得名于县。
再看祝其。祝其国名源于祝其山,祝其为人名抑或地名无考。莒灭祝其,楚灭莒。秦置祝其县,属东海郡。“祝其”二字,东海尹湾西汉师饶墓出土之竹简为“况其”,一般认为祝其为误传,实际上“况”古时应读“Zhu”,“三打祝家庄”古版图书也为三打“况”家庄。由于民间口耳相传,为避免误读,后世才把“况”改“祝”。祝其国都和祝其县城就是今天的班庄镇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发源于祝其山的祝其河东流入海,即为现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为何变成“朱稽”河?恐为从事水利、地名或续志方面的人误写。“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应为祝堵村。
怀仁县源于境内的怀仁山。怀仁山海拔75.3米,现在山南边有怀仁山水库。《江南通志》载:“后魏置怀仁县以此”。《光绪赣榆县志》载:“东魏武定七年(549)置怀仁县,后梁大定七年(561)废义塘、归义二县并入怀仁,县治北迁,另立怀仁城”。因此原县治变成了“头城”,新县治从祝其河畔迁到了怀仁山麓。
东西连岛秦汉两代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为朐县和柜县的分界线,与《汉书》对照,朐县、祝其和赣榆县之间是柜县。这里要指出的是,秦汉时“木”旁和“扌”旁相通,而柜、拒、剧、莒为同音假借,所以柜县即为“莒县”,莒国国都在今赣榆县的大莒城、小莒城一带,而赣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现在的莒南县、莒县都属莒国地域,所以莒县名源于莒国名。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8-02-15
汉书》“柜”后注“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首先,水为古代河流的通称,江淮河济为古代四渎,“江水”因为长而变成了“长江”,“河水”因为水色黄变成了“黄河”,淮水也称淮河,只有济水不变。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所有河流均称水。“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当然是因为它小,但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应为赣水,为什么注成了根艾水,就像我们现在学习汉语拼音一样把瓢(piao)听成了皮袄(pi’ao),也可能不会写“赣”这个字,同时赣榆应该读成Gai yu,而不应读Gan yu。在地名学中,不应该用普通话为地名正音,例如,六安、六合的六都读“Lu”,而浒墅关的浒则读“Xu”。赣榆之赣就应读Gai了。
赣水在哪里,自然不是鄱阳湖五水之一的赣江(水),而是现在的青口河。大小莒城为春秋时期的莒国的都城。秦设赣榆后至西汉,县城就正式夯土筑城了,现城墙仍在。县志中讨论的弇(读Gan或Yan)榆山无确切记载。但从这条河溯源而上,发现这条河的上源有二,一是发源于莒南县的洙溪河(洙水),两源分别发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和相沟乡杨岭箭北岭,在洙边村汇合后西折向南流。另一源为临沭县唐岭乡境内的镇武河,镇武河三条支流发源于玉山,在镇武庙汇合后入青口河(现为塔山水库)。《临沭县志》载:“玉山,在县城东北15公里处,因山顶西南部有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故名。”唐岭乡古时属赣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之转?两千多年行政区划变动频繁,不无此种可能。因此,赣榆县名应来源于“赣水榆山”,当然,榆山尚需考证。赣榆建县于土城,其下游仍为柜县,东汉建初五年(80),由于赣榆县划归东海郡,因此柜县临海部分被划入赣榆和祝其县。
赣水是一条多沙河流,在土城建县后,河道淤积,河中出现“古河套”(现为村)。因此金代复设赣榆时,迁至宋怀仁县城城里,城里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历史时期,号称“六朝邑”。几百年后,河道中泥沙又淤积出东、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国34年(1945),抗日民主政府把县治迁到了青口。现莒县县治城阳镇历史上曾为青州驻地,青口镇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镇名。
由于海州话和赣榆话方言的差异,金代在现赣榆县罗阳镇境内设置的盐务机构———临洪灶,因海州话临读Ling而被误写成岭洪灶,进而简称“岭灶”;而“鲁南城”海州话南读Lan而变成了鲁兰城,进而有了鲁兰河;而柘汪和罗阳境内古代河口的造船厂———“圬工”也由于不明原意而写成“吴公”,意义全失;宋庄镇境内的沙口村明明是河口积沙,像太平庄旧称“沙头”一样,却解释为沙、寇两姓合并取名沙寇村,纯属杜撰。因此对赣榆县地名进行严格地考证,应是地名管理机构认真考虑的问题。
朐县、赣榆、东海地名来源于山水也成为命名这一地区的惯例,灌云县取灌河、云台山首字命名;连云港因前有连岛后有云台山而得港名;连云市因港而得市名;灌南地处灌河之南;响水县则直接取自响水口,以至于后人还出了个“响水口桥口水响”的对联在全国征求下联。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