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56阅读
  • 0回复

[地名探讨]胶州市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11-13
胶州市

地名语词文化内涵



一、“胶州市”语源简析

“胶州市”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Jiāozhōu  Shì”。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6°00'~36°30',东径119°37'~120°12'。东邻即墨市、青岛市城阳区,东南濒胶州湾,西接高密市、诸城市,南连胶南市,北靠平度市。面积1210平方公里。人口77万。市人民政府驻地南关街道办事处,在省会济南东方向270公里处。为青岛市辖县级市。

“胶州”之名历史悠久。北朝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设胶州①,这是胶州为地名之始。胶州之名因胶水而得,胶水之色如胶,故名胶水(胶河)。

二、胶州市政区沿革简况

据《增修胶志》载:“周武王十三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计”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介地置黔陬县,属琅邪郡。西汉时,市境内除黔陬县外,还有计斤县,驻地在今城子村;邞县,驻地在铺集镇黔陬村;祓侯国,在今牧马城遗址。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撤销邞县、计斤县和祓侯国,黔陬县属东莱郡,东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改属城阳郡。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改城阳郡为高密国,徙陇西王司马泰为高密王,都黔陬,并将黔陬城迁到胶水西岸(今铺集村西北)。南北朝(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黔陬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大明八年(公元462年)改属北海郡,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被北魏占领,黔陬属青州高密郡(治所在今诸城市),北朝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设胶州,黔陬属胶州高密郡,这是胶州为地名之始。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撤郡,黔陬属胶州,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开皇十六年割黔陬县北部在胶、墨两水间置胶西县,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胶西县毁于战火。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撤销胶西县,其地并入高密县,将高密以东部置板桥镇(位于今市城区)。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以板桥镇置胶西县兼临海军使,并置板桥市舶司,属密州(唐武德五年胶州更名密州)。金代在胶西县境内设陈村镇(驻今胶东镇大店村)、张仓镇(驻胶南铁山镇张仓村)和梁乡镇(驻今里岔镇良乡村、良乡原名梁乡)。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复设胶州,驻胶西县,辖胶西、高密、即墨三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销胶西县,其境由胶州直辖,仍辖高密、即墨二县,明洪武八年胶州改于莱州府管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并灵山卫归胶州。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胶州升为直隶州,直属山东省,仍辖高密、即墨二县。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撤州改县,胶州改为胶县。1938年胶县沦为日占区,1939年划入青岛特别市,改为伪青岛特别市胶州乡区行政办事处,1940年又改为伪青岛市特别市胶州区办事处。1943年11月在胶县北部大杜戈庄成立胶县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胶县被民国政府占领。1945年8月将漕汶、王台至抬头、埠上兰等以南的717个村庄划出成立诸胶县(后改名胶南县)。此时政区变动频繁,先后成立胶高县、胶河县,随后撤销,把划出的地区又重归胶县。1947年胶城解放,滨北专员公署和县民主政府迁入。1950年改滨北专区为胶州专区。1956年撤销胶州专区,胶县划入昌潍专区。1958年划入青岛市。1961年重新划归昌潍专区。1978年再度划归青岛市。1987年2月12日经国务院国函(1987)26号文批准,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以原胶县的行政区域为胶州市的行政区域。属青岛市代管。

二、胶州市地名语词特征

胶州市地域历史悠久,四千多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有300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素有“金胶州”美誉。区位优势和地理景观独特,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语系的胶东次方言,保留着鲜明的地方特色。造就了境内地名语词的显著特征和文化景观。

历史久远的古胶州,境内主要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其多数地名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据对全市823个行政村驻地的自然村的考证和统计分析,除10个村无据可靠外,其余813 个自然村中建村千年以上的36个(其中在秦、汉时代建村的11个),占自然村总数的4.37%;建村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的419个(仅明代就有356 个),占自然村总数的50.91%;建村500年以下、100年以上的358个(其中清代331个),占自然村总数的43.50%;尚未发现100年以下建村的。也就是说,在考证、统计的823自然村中,500年以上建村的占55.28%,全部都是百年以上老村。

胶州市境内有4000多年历史。胶州因特殊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地名文化,多以山、岭、沟、埠、台、沙、梁、荒、滩、石、夼、疃、寨、河、崖、河头、河洼、湾、泊、井、林、泉、埠头、池、草泊、堤子等为通名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46%,以姓氏命名312个,占村庄总数的32%,其他还有庙宇、店铺、传说、吉祥嘉言、园林、纪念地等为通名,南庸村(汉代庸生故里)、城子(计斤县驻地)、黔陬村(黔陬县驻地)、西皇姑庵村(西周古墓葬遗址)、娄敬庵(西汉建信侯娄敬衣冠冢遗址)以驻地或遗迹命名。铺集、马店、大店、里岔等村都以店铺等命名。全市的居民点和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语词,揭示境内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征。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

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的三里河文化,经中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省考古队和胶县图书馆联合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墓葬、房屋、窖穴遗迹,石器、骨器和精美陶器,经测定属大汶口、龙山文化两种类型,距今3990年左右。未经发掘的还有罗家村文化、远家阿洛文化,均属龙山文化类型,说明早在四千年前已有人类聚居。正在发掘抢救韩家庄(原名赵家庄)文化遗址,经测定又把胶州市文化向前推进了1000年。

(一)文物古迹

胶州市各个时期的文物古迹多有遗存,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西周墓葬、西汉牧马城等对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文化生活、生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1、古遗址

(1)三里河文化遗址  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北三里河村神仙沟西,面积约5万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考古队和胶县图书馆于1974年和1975年春两次发掘了1570平方米,遗址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龙山文化层,下层是大汶口文化层。1982年被列为青岛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是一处首次被发现的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发现了居住遗址、窖穴、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还有猪骨、四不像鹿角、贝壳等。发现的墓葬66座,都呈东西向,排列整齐。墓坑多呈长方形或近梯形的竖穴。葬式是头西脚东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放置脚下,有石器、锛、铲、斧、凿、镞、锤、纺轮等,玉器有镞形器、环、璇矶环、鞍形饰,三角形、马蹄形饰、耳坠、管等,还有骨器100件、蚌器72件,陶器495件。陶器大部分是夹砂陶和少量的泥陶和细泥陶,其颜色有黑、褐和红色陶器,猪形鬶的颜色与猪皮相似,狗形鬶昂首狂吠形象十分生动。龙山文化层与大汶口文化层相迭压,证实了大汶口文化较早。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人居遗址不全,只有残留的柱洞41个,窑穴37个,遗物中发现黄铜钻形器两个,证明龙山文化时期就掌握了铜冶炼技术。发现石器117件,骨器93件,还有较多的贝壳和少量猪骨及四不象鹿角等。墓葬有两层台98座,随葬品多数放在两层台上,绝大多数随葬品放在脚下,有的随葬品向上延伸摆到双腿两侧。出土的遗物中有石器28件,石器有璇玑环、鸟形、半月形、长方形穿孔玉饰等14件,骨器4件,蚌器6件,陶器340件,陶器的造型和制作技术明显比大汶口文化有很大提高。特别是细泥黑陶薄胎高柄杯外表带有光泽,形状各异,并有镂孔、铉纹、斜划纹、竹节纹等纹饰。器壁不足一毫米,与蛋壳厚度差不多,故名蛋壳陶,出土完整的达31件,是全国仅有。

(2)计斤城遗址  位于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城子村。莒子兹舆期始封于此,计斤是莒国的一个邑。《左传杜注》:“今城阳黔陬县东北计斤城是也。”《齐乘》:“计斤城有塔对立,曰东西计斤。”今城子村西南隅有计斤庵,当即所谓东西计斤,古有塔现已废。计斤古城遗址在文革前还保存较好,土城周长约一里,其西北两面为农田,城墙已平为耕地。城墙东南部还有10余米,南面尚有残垣,高达3米左右,农民在耕作时经常发现春秋战国时铜戈、铜剑和一些瓦陶碎片,今已荡然无存。

(3)明胶州城  《州城旧志》:“古城(胶州城)在今治所西北里许,俗名土城口”。元至正元十七年(1357年)毛贵陷胶州,城废,移置今所。明洪武二年(1337)千户袁贞重建,洪武八年千户申义将土城改为砖石,周四华里,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护城河阔一丈五尺,深一丈五,城有三门:东门名迎阳门,南门名镇海门,西门名用成门,门上各有重檐门楼,四隅各有角楼、铺舍十七所。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攻打胶州,千户匡允中修缮城池,明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两次维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秋,瑶雨连续四十余天,使城东南隅崩塌数十丈,知州赵善民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年)郑城大地震城墙倾颓,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州孙蕴韬辅修,清康熙五十一年知州龚大良重修,清康熙五十八年秋七月大水,平地深丈余城墙崩塌过半,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才将城墙修好。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清光绪三十年(1871年)修补坍塌处。民国五年(1916年)分段补修坍塌处数丈,并重修城楼及三门角楼铺舍。解放后将城墙全部拆除。

(4)牧马城遗址  牧马城遗址位于里岔镇驻地西北处,是西汉祓侯国遗址,《齐乘》载:“胶州西南七十里汉祓侯国,俗称肥城。”牧马城呈长方形,长阔各一华里,由东、西、南三门,南门留有瓮城痕迹,残垣高达3米,夯土坚实,农民耕地经常发现一些瓦楂、砖刻、陶器及钱币、钱范等,北城墙有一段墙土中夹杂大量汉代瓦陶碎片,证实墙更新过,从现存中足见古城当年气势之壮观。明朝宣德元年(1416)养马山东各县,胶州知州把祓国城遗址重修后在这里集中养马,故改名牧马城。清咸丰十一年捻军犯胶州,当地人将牧马城重新修整加固,并购买火枪土炮自卫,捻军来此抢劫时,百姓们避入城内自保。所以至今遗址保存较好,列为青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西庵西周墓葬遗址  西庵西周墓葬遗址,位于铺集镇南部西皇姑庵村,胶河西岸,上千年来不断受到洪水冲刷,坍塌流失,不少铜器被破坏。1978年村民把在河边拣到的一尊国家一级文物的青铜方彝捐献给市博物馆。1976年,昌潍地区文物管理组发掘遗址,面积东西50米、南北150米,共清理车马坑一处,墓葬两座,发掘表明,早年曾多次被盗。车马坑距地表57cm,坑内两服两骖战车一辆,车箱底下殉葬驭手一名,车马装饰华丽,做工精巧,銮铃至今响声清脆,车厢用丹青涂漆,左右宽164厘米,图案生动简洁,内放钩戟,胡戈各一把,箭镞20只,青铜片甲一付。尤其是铜制甲艺,实属罕见。甲分胸、背两部分,左中右三片构成饕餮形兽头立体轮廓,左右对称,中片高出的兽鼻和外翻的獠牙,造型威猛,甲片四周及连结处有十对穿线孔,甲片为圆形、直径11厘米,每个有穿孔两对。这次发掘还发现父甲、父癸爵、父已爵、父己尊、史卣、妇簋等五件国家二级文物,还出土一些陶鬲、陶盆和玉鱼、玉琀等。据《胶县西庵遗址调查试掘简报》称:“遗址上层战国遗存,中层是商墓,下层属龙山文化。”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建筑

(1)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胶州城西隅,今兰州东路北侧,是现存的古庙之一,是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二年(1368)知州张恭主持重建,按规制重建的布局齐备,洪武八年知州赵礼又进行增建,成化十五年(1427)知州毛智又重建。嘉靖七年(1528)、嘉靖二十年(1550)、万历十七年(1589)邑人姜继曾、匡铎捐地扩大庙址。清雍正五年(1727)、乾隆二十七 — 五十四年(1762 — 1789)、嘉庆六年(1801)、道光二十四年(1844)、光绪三年—九年(1877—1883)及民国十年(1924)年进行多次维修和扩建,占地2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63.8平方米,包括大殿、寝殿、大殿六楹、歇山重檐。大殿前有东西两廊房,正南是山门,山门西有一小院内有三间殿堂,大殿后有二间厢,里面塑有两个女像名里瞅外瞅。清末大院内修戏楼一座,民国期间进德会驻此,解放后神像被拆,殿屋尚存,商业局驻此。商业局搬走后,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进驻。1986年文化馆和图书馆搬走后,博物馆搬进。1987年,市政府投资进行重修。

(2)文庙  始建于金大安元年(1196)。元至元八年(1375)重修,元朝末年毁于战火。明洪武八年(1375)知州主持重建,新文庙位于明胶州城内东南隅,主体建筑大成殿,双重飞檐六楹,坐落院中。以琉璃瓦覆顶,俩色瓦排列出“万世师表”四个大字,殿前有二御碑亭,大成殿东西两庑各六楹。大成殿正南大门叫大成门,又名戟门,门前有水池名泮池,池前临街大门叫灵星门。大成门东侧是名宦祠,西侧是乡贤祠。大成殿后是明伦堂,再后是敬一亭,明伦堂前两侧斜立东西斋房,东庑南向北建有魁文阁、崇胜殿、训导宅、学正院。西亭西建有忠义祠。明清两代经二十多次重修,到1970年被拆除。

(3)海神庙  位于水寨街(今常州路)东侧。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83),北宋起居郎杨景略由板桥镇海道出使高丽,回来后奏请在板桥镇立海神庙。庙址在宋时是海岸边,故曰海神庙。宋海神庙早废圯。明万历七年重新修建。清嘉庆十三年重修海神庙碑栽:“胶城南里许,旧有海神庙者二百,年前海水至其地,今退而南且二十里,桑田杨麓其信然饫。庙有碑。文漫灭不可识。犹有岁月为前明万历七年建造,文倾讫。”经三月,费千金,建成后逐道士,更换僧人管理庙事。

(二)历史事件

胶州地域濒临胶州湾,历为军事要地。宋代设临海军,加强海上防守。金造巨船600余艘,集数万水军,为进攻南宋的沿海基地。元、明、清三代,亦驻重兵镇守。

1、金宋胶西大海战  金灭北宋占领北方地区后,即欲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到金主完颜亮时,爆发了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金、宋陈家岛(薛家岛东部)大海战。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破定海,以舟为师来袭御舟,”被宋兵“以大舶击退之”(《宋史高宗三》)。金为建立强大水师,雇佣淮浙造船名师仉询、梁简等,“于是大兴工役,造巨舟于胶西”(宋周必士《辛已亲征录》)。金在胶西港湾赶造的战舰规模大数量多,据统计投入南侵的战舰600余艘,延绵数里。由于需造战舰的规模数量大,时间十分急迫,人力、物力都很难征集,特别是大批木材和油类无法供应。金兵采取掠夺的办法,使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督责苛急,将士日夜不得休息,坏城中民居以为材木,煮死人膏为油,用之。”征集20至25岁军兵50余万人,充实水师,集结胶西。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九月,金主完颜亮亲自统帅三十二路总兵伐宋,分四路进军,其中一路是水师,以工部尚书苏保衡为都统制,益都尹完颜郑家奴为副统制,率水军由胶西沿海袭宋临安(今杭州)。此路水师刚出守风湾(胶州湾)在陈家岛便与南宋浙西副总管李宝帅水军相遇,金兵驾驶舟船的船工因是中原人,见李宝船队一起呼喊,金兵晕船不能战,听见喊声早已乱了阵脚,宋军以火攻之,烧其战舰数百艘,降众千人,完颜郑家奴等主要将领被杀,苏保衡舟船未发得以逃脱。宋军缴获枪枝货物数万计,不能带走的全部放火烧掉,大火四昼夜不绝。陈家岛之战,粉碎了金从海道袭宋的战略,导致金内部分裂,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害,遏制了金兵南侵的野心,暂时缓解了南宋临安的局面。

2、毛贵袭胶州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人民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韩山童、刘福通率白莲教教众在颖州起义,为推翻元朝而战,韩山童战死,刘福通回乡组织起义军,号红巾军。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春红巾军部毛贵帅军由海路入胶州湾,奇袭胶州。镇守胶州的元朝签枢密院事脱欢仓促迎战,被毛贵杀死,攻占了胶西县城。并乘胜攻破莱州、益都和滨州、莒州,次年占领了青州、沧州、长芦、济南,遂占领山东。

3、总兵海时行之乱  清顺治三年(1646)海时行出任胶州镇总兵。顺治十年(1653)朝廷命调胶镇总兵南征,海时行逗留不发。驻莱州分守道道台徐大用亲自来胶催督,阅兵于大教场(其址在今市宾馆)演武厅,发币犒军。海时行随行将士首先造反杀死旗鼓司张思选,执徐大用胁迫与其同反,徐大用不屈被杀。代理知州、莱州府推官李煌,回家探亲的御使巡按浙江匡兰兆及其父匡如掼,致仕官员法寰及其二子也被海时行所害。胶人被杀、被抢者不可胜计。海时行自称重兴王,率叛军在胶焚劫七日,率兵南下,又屠莒州。兵部尚书王永吉率援兵追讨海时行至亳州,海时行被擒斩,将其首级传至胶州,悬挂在嘉树园未烧毁的大树上示众。

(三)历史人物

胶州大地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才辈出,灿若星汉;尤其是明清以来,杰才辈出,著述甚丰;明、清两代胶州人考中进士109名,占全省进士总数的25%,同期还考中武进士23名,其中王元浩中武状元。仅《增修胶志》就立传700余人;《胶州市志》载入的旧志人物217人,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532人(其中,革命烈士1498人),共计1749人。他们中有胶东大儒之称的汉宣帝时期的庸谭,他曾到千里之外的鲁都拜师求学,以精通《齐论》、《尚书》和教授弟子有方而远近闻名。有曾被授予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文渊大学士的明代的高宏图,17年中其弟子中举及贡太学以上者四百余人,科第之盛前所未有。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其具有诗书画印砚多种才能,艺术风格独特,珍品佳作存于各地。有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清咸丰七年(1857)奉旨任军机处军机大臣匡源,赐紫金城骑马;咸丰帝临终,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并封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有著书立说、流传后世的柯劭忞、法伟堂,柯劭忞为《清史稿》总纂,著《新元史》257卷;法伟堂为《山东通志》第一副总纂。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如山东省委委员纪子瑞、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柴世荣、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严力宾等。有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如剪纸工艺造诣深厚的高友三;风筝制作精巧的民国时期艺人于茂亭、方坤赞,驰名省内外的铁画艺人李聚福等。

二、地理文化

(一)经济概况

胶州自然条件优越,全境座落在胶潍河谷边缘地区,属滨海平原。境内无大山,艾山(仅海拔229.2米)为崂山支脉。河流有大沽河、胶莱河、洋河三大水系和一些海滨小河。气候由于受东部海洋的影响,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左右,1月最冷在-11℃,7月最热为32℃。全年平均降水量700—750毫米之间,无霜期一般为220天左右,4—7月份多雾,冷空气在春秋冬季均有,以1月份最盛。平均全年日照时数2443.3小时,5月份最多,由于地处沿海,受海风影响湿度较大,一般为73%。

土特名产众多,有胶州大白菜,俗称“胶白”,具有品质鲜嫩可口,汁如乳,帮薄叶细,产量高等优点,尤以丁家庄、三里河一带品质最佳,有上千年的载培历史,《辞海》称:“胶州产大白菜著名,谓之‘胶白’”。有胶州里岔黑猪,以其产地得名,里岔黑猪身长体高,瘦肉率多,肉的味道好。里岔猪场1984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16个国家级重点猪场之一。有胶州羊角椒,品质好、产量高、果形色佳,味捍辣,亩产辣干300斤左右,是胶州对外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有柏兰小磨香油,柏兰香油有千年的历史,初以海船从南方进口芝麻做原料,后用当地产优质芝麻榨油,味道芳香,回味悠长。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55609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4%。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谷子、花生为主,粮食亩产800公斤左右。蔬菜和果品生产是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久负盛名有上千年栽培历史的胶州大白菜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全市林地面积20031公顷,树种以刺槐、毛白杨、泡桐为主,其中,果树面积6615公顷,以苹果、桃、梨、板栗、山楂、葡萄、大枣、核桃等为主,胶北镇后梁家屯生产的水蜜桃个大味甘美享誉国内。近几年来花卉种植兴起,种植面积达600余公顷,远销各大城市。水产资源丰富,沿海一带盛产鲅鱼、鲭鱼、黄鱼、带鱼、鲳鱼及虾蟹、贝类,近海和滩涂养殖以鱼、虾、扇贝、海红、贝类、海带为主。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0亿元,按现价比上年(下同)增长21%,人均生产总值4000美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5:61.1:30.4。实现税收总额15.7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超过9亿元。2004年度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居第33位。

胶州交通事业十分发达,铁路有胶济铁路、胶济铁路电气化复线、胶黄铁路、胶新(胶州—新沂)铁路。高速公路有济青、同三(黑龙江省同江—海南省三亚市)、环胶州湾、济青南复线等四条和204国道通过市境。渔港码头一处。距青岛机场20多公里。

根据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旅游促销“百姓生活游”主题,结合全市旅游发展实际,研究制定《美丽的胶州——2004年百姓生活游活动方案》,组织举办旅游促销活动。2004年,根据青岛市旅游项目建设目标和计划,推荐李哥庄镇大沽河植物园和北关庸生花卉基地,纳入青岛市生态旅游观光项目。高凤翰纪念馆投资20万元新添宋代板桥镇旧址风貌微缩景观;艾山风景区结合创建国家AA级旅游区,投资60万元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新建游客服务中心等。邀请青岛大学旅游规划课题研究小组的专家和教授,对大沽河两岸及周边景区进行总体规划,完成《青岛大沽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规划以生态桃源、沽河风情、原始芦荡、香槐古园、现代城镇等为资源,打造青岛市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和品牌,充分利用133万平方米原始芦苇,建造桃源河原始湿地公园,突出沽河风情小镇、原始生态画廊等特点。

(二)地理景观

1、艾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市城区南17公里,地跨洋河、张应两镇。主峰艾山海拔229.2米,双峰耸秀,黛色欲滴,西峰有碧霞宫,东峰有大王殿,殿前有银杏树大十围,庙、树在战争中被毁,庙已复修。艾山东西2.5公里各有一峰突起,若艾山两耳,因得名东、西石耳,是胶州八景之一“石耳争奇”。西石风景尤佳,从背面看,挺拔孤立,高欲侵云。其南面大约有十亩的平地,向上分三层,下层有一院为主持室,中层有一院有小殿三楹,上层一院内亦有小殿,院东南隅有巨石曰“望月台”,边有厢房,厢屋后修篁丛莽下临旷野,幽峭绝伦。清同治间,邑人赵湘圃读书处,内题斗室二字。书画家宋隽书,笔力尤健,墨色如新,石前松树万株。东石拔地而起,势威神耸,色微红,如鬼斧神工初削,丹霞乍染,嶙峋刻露,别开生面。观者无不惊其奇观。山体陡峭,常人很难攀援。现在已在石体凿石为阶,筑以铁栏杆供游人攀登游览,石前修玉皇庙一座。东汉末年大儒郑玄读书课徒的石室也按原貌修整一新。艾山西麓有十八道河水库,十八道河是洋河一个较大支流,在其下流建迭水坝一座,沿岸垂柳成荫。过了西石便到山周水库库区,水库是依山势而建,库面虽不甚广,水平如镜,周围有庙子山、神山、麻山、山周等群山环抱。水库北岸山坡上有山洲宾馆供游客食宿。岸边有尚乐榭、钓鱼台,神山顶有护户亭,山坡上有山泉,天旱不涸,泉水清澈甘冽。艾山风景区山不高,然龙翔凤舞,旖旎绵联,高低远近,曲曲层层,浑然天成,不假雕凿。群山把风景景观从平远引向高远,登山远眺秀丽的风光尽收眼底,丽质天成。景区的美还需要树木花草相映衬,景区由苍松、果林装扮的春花、夏荫、秋叶、冬枝,芳草如茵,奇花似锦。仙果美景,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2004年9月,被青岛市旅游局景区评定委员会正式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区”。

2、嘉树园  初名享堂,是胶州匡氏祭祀其始祖的厅堂。按察使匡冀之所建,从明成化十三年(1477)匡允定在享堂的周围扩建,给事中匡铎自嘉靖四十年(1561)到万历四十年(1612)上下四十余年修整,楼阁台榭、卉木竹石,各适其所,海内名宦、文学名士往来其间,饮酒赋诗,称一时之盛会,故嘉树园之名远播。嘉树园跨踞云溪(西云河)和二里河(即东云、中云二河汇流后的河名)两河之交。近岸无居民,河南边杨柳树百株,东西有浮桥二座,东桥通城宅,西桥由沙滩到嘉树园。其园分为六区,总面积近六百亩。每区横阔六十步,东西各长三百二十步,前置二门,楼房后合为一园。二门前各植合抱槐树二株。正中门直北是“享堂”,堂后寝室后偏东是台房,左右厢房各六间,各巷南达中门。台房后“醉台”自台而北西折是“雪净山房”,北曰“云外阁”,由阁底出嘉树园,中门在正中,入为“木末斋”,植各种奇花异树。斋后,偏东林中草堂九间,曰“墨庄”,南向假山名“万年聚”,出墨庄由东小巷到“别有天”,正北曰“心远亭”,亭后方池,垣外接嘉树园左门。东北中门里是雾隐堂,堂东北是舫室,室后直北高五楹名雨花楼,供白衣大士。左右厢楼各三楹,共十七间,因号十七楼。楼后大亭曰暖鱼窝,窝下有池曰甃锦,引北河水入,东北有园亭名团瓢,临河上。最东门正中为杏园,园内杏树成林,有大石为高丈余,石北为“醒心书院”,院后“读书堂”,东墙边有银杏十余棵,均大数围,由小巷北行,入东门有大槐树一棵,短槐九棵,偏西南石坊二座,紫藤盘花墙,东北曰槐荫书屋,亦临河岸。中门右正中门,匾书“西台重望”,入门偏西为步廊,前后交通,有竹一亩余,作室曰“有竹居”,居后东为“采菊轩”,轩有响石五块,轩后有房十间,前有方池,东北曰“楼云洞”,洞屋有石名“月岩”,有亭曰“垂钓亭”临池上,后接嘉树园。右门西正门,重门洞开,花径旖旎,直至北厅,厅曰“一琴堂”,西偏房曰“藤花书屋”,堂后曰“仙客馆”,馆后小亭榭,在迭木丛花中。魁斗阁倚西墙朝东,魁星小楼及阁  南。嘉树园,楼台厅榭各界以垣墙,俱置便门以通往来,或苍翠夹道,或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河水自北墙入,屈曲杂树之间,折而东流,河西岸大树下,置厅三间,曰“白云心房”,房之左六步外曰偏心房,东向河流数十步,有石桥跨南北名“仙人桥”。桥北一片柳树柳丝垂地另成院落,名“又一村”,村内建敞堂,堂后屋三间,额书“染衣草堂”,东墙外是桃园,有石笋,屋曰“怀心”,河上置大桥,南连团瓢,也可达“槐荫书屋”,河由东墙穿出。

三、乡土文化

胶州市地处山东半岛西南部,深受齐鲁文化影响,节日、婚丧、民俗、文艺、饮食、服饰和居住文化等,除具备儒家文化特色外,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特点。

《增修胶志》载:“胶民朴野,勤耕绩,士重儒术,敦志节。”《莱州府志》载:“胶民以农为务,士敦经书,俗多狷介,衣冠文物有古风。”对饮食以有物充饥为满足,衣服单纯追求保暖蔽体,住房只求避风遮雨,用器除实用外要求结实。建国后,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若干旧风俗习惯改变,禁除了一些陋习流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饮食开始讲究营养,服饰要求质量好、款式新颖,住房向宽敞明亮、庭院化和楼房化迈进。胶州民俗不断变化,社会主义新风美德日益建树。

(一)方言文化

胶州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系的胶东次方言,与普通话较接近,但是仍然留着鲜明的地方特征。胶州方言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增修胶志》记载:“胶僻处海滨,北境之声浊上,南境之人声偃下,附城之人声平简”。胶州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语音差别较大,词汇次之,语法较小。方言词汇有:太阳称日头,晒太阳称晒阳儿阳儿,月亮称月明,雨停称住雨点儿,冰称冻冻,结冰称上冻,朝晚霞称火烧天,露露称露水,去年称上年,明年称下年,昨天称夜来,大后天称外后日,盐碱地称碱场地,发大水称发河水,父亲称大大,祖母称妈妈,农民称庄户人,单身汉称光棍子,小女孩称小嫚,处事失当的人称葫芦或半吊子,处事简单言语粗野的人称二虎头,不务正业的败家子称讨债鬼,不知好歹的又不讲理的人称蛮姑,言行不正派的人称流求,令人厌恶的人被人骂为杂碎,额头称页颅盖,脖子称脖子梗,口水称吃水,肋骨称肋叉骨,膝盖称小磨,小腿骨称干腿子,身体不适称不欲作,化脓称恶发,恶心称恶涌,胃痛称心口痛,残疾称包瘫,老人去世称老了,兔唇称切唇儿,院子称天井,院门称街门,门槛称门栋,顶棚称糊棚,厕所称窝落,走运称交运,果断称砍快,小气称小作,听话称听说,木偶称撮大头子,下地称上坡,睡觉称困觉,串门称闯门子,骗人称卤人,鸭子称扁嘴,乌鸦称老哇,布谷鸟称光棍夺锄等。

(二)民间艺术

胶州文化源远流长。三里河文化遗址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创造灿烂的文化。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群众文化事业。1950年设立了文化馆,以后陆续在各区(乡、镇)设立了文化站。胶州的文化部门经常组织各种文艺会演,每逢佳节和重要纪念日,群众自发组织的多种杂耍和文艺演出多资多彩。胶州民间艺术种类众多。

1、胶州茂腔  是山东地方戏曲的一种胶东剧种,原名冒肘鼓。早期茂腔,几个演员坐在板凳上清唱,唱腔单纯易学,唱词口语化,清朝晚期就流行在城乡之间,男女演员坐在板橙上只唱不表演。胶州茂腔艺术造诣最高的是曾金凤。京剧演员人才济济,主演白玉昆是全国“四大红净”之一,被誉为活关公;王玉蓉为国内“四大坤旦”之一;赵小岚是“四小坤旦”之一;杨寿山是国内著名架子花脸;吴松岩国内著名铜锤花脸。主要演出剧目有《千里走单骑》、《走麦城》、《小淹七军》、《岳飞》、《芦花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洪羊洞》、《李陵碑》、《霸王别姬》、《审头刺汤》、《红娘》、《玉堂春》等。

2、胶州秧歌  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是国内很有影响的民间舞蹈。1764年胶州北乡东小屯,赵、马两家往东北逃荒,以家乡的地秧歌,按观众的喜好经改进,沿途卖唱乞食,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新的舞蹈形式。舞蹈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有哨呐、大锣、堂鼓、铙钹、小钗、手锣等。曲牌有扣腔、锯缸、打灶、迭断桥、南锣、东坡、小腔、南西腔、女西腔、上庙等。

3、鼓乐  明清时,胶州鼓乐名人辈出。宗教活动、婚丧嫁取、节日喜庆、官府活动及庆典祭祀活动都离不开鼓乐。乐队分佛、道乐队及民间乐队、演奏佛乐、道乐。主要用于宗教节日庆典活动和为民间追荐亡魂,做七颂经及祭祀、喜庆活动。民间乐队,由民间艺人组成,艺人的师承,一般由家传如楼子底的耿家班、马店的殷家班、葛家庄的高家班。他们主要为民间的婚丧嫁取,官府迎来送往,庆典祭祀等活动服务。民间鼓乐有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长号、笙、笛、双管、坠琴、二胡、京胡、月琴、小鼓、小钹、小锣、大锣等。常用曲牌有将军令、走马令、滚滚令、得胜令、小开门、器长城等。

(三)居住文化

民国前民居座北朝南,正屋一般三间、五间,东西房间是寝室,正屋设两锅灶,烟道通过寝室火炕,经过烟囱将烟排除室外。穷人家土打墙草盖屋顶,家境稍好的屋顶半草半瓦(罗汉衣子),房间9平方米左右。有钱的人家砖墙灰瓦,房间在12平方米以上,屋有数十间,前后几个院,每个院由正屋和东西两厢组成,后院是花园,种植奇草、松、槐、太湖石、荷花池、亭台、秋千等。建国后,住房逐步改善,趋向4间一幢,石头基红砖墙,红瓦盖顶,玻璃门窗。改革开放后,城乡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草房绝迹,人们纷纷搬进了新砖瓦房和楼房。

1988年,市政府发出《胶州市区主要道路更名命名的通知》,将市区内23条主要道路分别以全国带州的城市名更名和命名,具有胶州地方特色。2005年,地名主管部门组织专门班子依据城区建设规划,为新城区道路进行了系统地命名,并为全市道路普设了标志牌,实现了道路名称的标准化、层次化、序列化,提升了县城的文化品位,展现了“千年古县”的风采。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民政局正在着手拟定加强全市古地名和传统地名保护的法规,待正式颁布后,将全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注:①关于“北朝北魏设胶州”一说,据《胶州市志》(1992年版)大事记记载北朝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设胶州,州治在东武城.
胶高自古不分明,
远亲近邻兄弟城。
墨水长河连两市,
一体前景更恢弘。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