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271阅读
  • 0回复

[地名由来]我收集的南部县级行政区划名字的由来(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7-06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青秀区:以境内有青秀山得名

兴宁区:以原兴宁镇为名

西乡塘区:因区内有南宁市著名的西乡塘历史地名

良庆区:以驻地良庆镇得名

江南区:以处邕江之南得名

邕宁区:以古邕州和南宁各取一字得名,邕宁,以邕江得名

武鸣县:《今县释名》:“县东北有大鸣山,延袤三百余里。每岁秋间,烟云郁积。内有声似风似雨似雷似波涛,数日乃息,故名大鸣。又有小鸣山。民国元年,广西都督陆荣廷,为县之垒雄村人。改县为武鸣,因武缘之鸣山为名,县寓以武功鸣天下之意。”

横县:因横州为名

宾阳县:《舆地纪胜》卷115宾州《风俗形胜》载:“《郡国志》云,宾州以宾水得名。”宾水在县南,故名宾阳

上林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因上林县治处上林洞口故名

马山县:1952年那马、隆山合并置马山县,取原县名各一字得名

隆安县:明嘉靖七年(1528年)置隆安县,治今厢城镇,因治所原为旧思龙乡,龙与隆同音,以兴隆安宁意故名,取隆昌安宁之义、

桂林市

象山区:以境内象鼻山得名

叠彩区:以区内叠彩山得名

秀峰区:以区内独秀峰得名

七星区:以区内著名七星岩得名

雁山区: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将桂林市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阳朔县:隋开皇十年县治由熙平迁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

临桂县:贞观八年(634年)(一说至德二年) 省福禄入始安,因附郭桂州总管府,故改称临桂县一说县以临桂江而得名

灵川县:唐龙朔二年(662年)置灵川县,以“龙穿灵岩”得名,又说以灵渠故名

全州县:《名胜志》:“全州之名本于湘山寺僧全真也。”

兴安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太宗讳,改兴安县

永福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永福县,因治地南有永福山得名

灌阳县:以灌水得名,大业十三年复置观阳县改称灌阳县,因处灌江,盖观灌音同,故名

资源县:因地处资江之源,故名

平乐县:元和郡县志》卷37昭州平乐县:“取平乐溪为名。”《粤西丛载》卷3(明)田汝成《桂林行》称:平乐“盖自苍梧而北,漓泷险恶,至此始平,故曰平乐”

荔浦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筑城置荔浦县,以荔水横穿境内得名,属苍梧郡。《元和郡县志》卷37桂州荔浦县:“因荔水为名。”

龙胜各族自治县:乾隆八年改称龙胜厅。厅治设于原龙胜寨(今双河街)而得名

恭城瑶族自治县:隋义宁二年(618年)始置茶城县,传说盛产茶叶,民喜食油茶而得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为恭城

柳州市

柳南区:因处柳州南部,故名

柳北区:因位于柳州北部,故名

鱼峰区:因著名立鱼峰在区内,故名

城中区:因处城区中部,且在柳州旧城中,故名

柳江县:原名柳州县,1937年改为柳江县,以柳江得名

柳城县:宋景德三年(1006年)取柳岭和龙城各一字,更名为柳城县。刘介《广西县名考原述略》称:“柳城、柳岭,俱以柳江得名。”

鹿寨县:因附近有鹿寨山得名

融安县:1953年分融水县地置融安县,治今长安镇,取融水与长安镇各一字名县

三江侗族自治县:1914年改怀远县为三江县,盖因县汇浔江、深江、融江等于老堡,故名

融水苗族自治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改县名为融水,因境内有融山和融江得名

梧州市

蝶山区:以区内蝴蝶山得名

万秀区:1979年置万秀区,取“寿”谐音定名

长洲区:以长洲岛得名

岑溪市:唐至德二年(757年),安义县改为永业县,龙城县改为岑溪县,是为岑溪县名之始

苍梧县:苍梧之名最早见于《战国策·楚一》: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地“南有洞庭、苍梧”。又《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藤县:据《岭外代答》卷8:“藤州州治之外尝有古藤甚大,故以名州。”县因州名

蒙山县:天宝元年(742年)改蒙州为蒙山郡,因治地附近有蒙山,山下有蒙水,居民姓蒙,故名

北海市

银海区:以境内北海银滩意得名

铁山港区:以区境东侧铁山港得名

海城区:以系滨海城市取名

合浦县:合浦,意为江河汇集于海的地方。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指出:“古时的俚人,也就是岭南的黑族即乌浦族,亦称乌浒族。乌就是黑,浦或浒……含有人字或族字的意义。乌浦二音相连,就是乌族。……乌浦亦称黑浦,讹音便为合浦。”合浦即是因乌浦族而得名

防城港市

港口区:1968年始建港口渐成港务区。1979年置镇。1985年由防城各族自治县划出设防城港区。1993年改置港口区

防城区: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原沦为越南属地回归中国,十四年置防城县,治今防城镇,以防御外寇,竖木作城意得名

东兴市:以驻地得名

上思县:天宝初年,始置羁糜上思州,属邕州;壮语思译为溪,上为襄的转音,用壮语读襄江即上思之称,此为州、县名的来源。《郡县释名》广西卷:上思州“以上思江名也”

钦州市

钦南区:因处于钦州市区南部而得名

钦北区:因处钦州市区北部,故名

灵山县:据《嘉靖钦州志》云,灵山之名源于县城附近的六峰山:“石六峰在县治西一里,……内一峰曰龟峰。龟,灵物也,故曰灵山,因以县名”

浦北县:因在合浦之北而得名

贵港市

港南区:以位于贵港市郁江南部而得名

港北区:以位于贵港市郁江北部而得名

覃塘区:以驻地而得名

桂平市:据记载,此地盛产玉桂,且地处浔江平原,县名由此而来

平南县:清光绪《平南县志》卷1载胡南藩《重修南平县志叙》称:“晋陶侃平交南,执刘沈于小桂,进爵平南侯。闽中曹能始以为平南之名实始于此。”《郡县释名》广西卷:平南县取“南方太平之义也”。另据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认为“僮(壮)语和泰(傣)语呼水为南,所以近河市场称为平南”

玉林市

玉州区:以原县级玉林市驻地玉州镇得名

北流市:梁陈间(约523年)废郡为县,是北流正式建县之始,县境有圭江向北而流,故名。清光绪《北流县志》卷2:北流县“以北流江名之”

兴业县:陈天嘉二年(公元561年)置石南郡、石南县,唐朝开始以兴业为县名

容县:《旧唐书·地理志》:容州“以容山为名”

博白县:因境内有博白江(又名小白江)而得名

陆川县:境内因有六条河流,故名“陆川”。陆川郡或陆川县以陆水(应即今南流江)得名

百色市

右江区:以地处右江而得名

田阳县:刘介《广西县名考原述略》认为田阳乃是“合田州、恩阳为名”

田东县:1934年属天保行政监督区,并易名为田东县,因其治处原田州(一说长蛇岭)之东而名。以在田州之东,故名

平果县:1951年平治、果德两县合并置平果县,以两县首字名县

德保县:1951年8月天保、敬德两县合并,称德保县

靖西县:以旧名靖城位居广西西部而得名

那坡县:以今县城南侧那坡屯名县。那坡系壮语音译,“那”意为水田,“坡”是山坡。“那坡”就是“坡地上的水田”

凌云县:以凌云山为名

乐业县:据民国《乐业县志》说:乐业,原名逻耶。清末改为乐业,取“安居乐业之意”。1936年始置乐业县,以乐业圩为名

西林县:宋、元为上林洞,明永乐七年(1409年)置上林长官司,清康熙五年(1666年)置西林县,因地处广西极西境,故名

田林县:1951年改田西县为田林县,取田西、西林两县各一字名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1951年将原西隆县与西林县之大部合并始称隆林县,取西隆、西林的第二字名县

贺州市

八步区:以原县级贺州市驻地八步镇得名

昭平县:宣和六年(1124年)龙平县改名招平县,以原昭州、龙平县和取一字得名;又意为招抚平定,“招”字不雅,用光明、明亮的“昭”字故名

钟山县:《今县释名》:“县治在钟山下。山上有石,叩之如钟,因名。”

富川瑶族自治县:野王《舆地志》:“郡有富水,因为县名。”

河池市

金城江区:以境内金城江得名

宜州市:以旧宜州得名

南丹县: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说:广西的南丹县,土人呼为那但,那南确系通用。”在壮语中,那字或南字乃是“村”或“田”的意思

天峨县:因始设县治天峨墟(圩),故名

凤山县:因治所“环山似凤,环凤皆山,翠屏丹嶂,凌霄欲飞”,故名。刘介《广西县名考原述略》称:凤山县“以凤山为县名”

东兰县:《读史舆纪要》卷109引《土夷考》说:“宋时韦君朝者,居文兰洞,为土夷长,传子晏闹。崇宁五年内附,置兰州,以晏闹知州事,俾世其职。”兰州因文兰洞为名。元改为东兰州,以与西兰州相对而取名(明初将西兰州并入东兰州)。1912年改东兰县,因东兰州为名

巴马瑶族自治县:1955年复设巴马瑶族自治县,“巴”是当地壮语音译转写,是山坡之意,“马”是壮语意译,即巴,“巴马”意为马形山(城东三公里处有一山,形似马),县政府因设治于巴马镇而得名

都安瑶族自治县:民国四年(1915年)以都阳安定两土司合置都安县,以都阳、安定的头一字为名

大化瑶族自治县:以驻地及国家大型水电厂“大化”名县,以驻地大化镇为名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国《罗城县志》说:“四围山峰环绕,罗列如城,县名罗城意或以此。”又刘介《广西县名考原述略》称:“或曰,境有大罗山,为一方准望,县之名本于此。”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河纵贯县境南北绕城而过,故名

来宾市

兴宾区: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8号):(1)撤销柳州地区和来宾县,设立地级来宾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兴宾区建设大道。来宾市设立兴宾区

合山市:1981年以合山煤矿和电厂所在地北泗公社设合山市,驻地广屯靠近合山煤矿,故名

象州县:开皇十二年(592年)废桂林、韶阳郡,改置象州,以治所西有象山得名

武宣县:明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县改称武宣县,因仙与宣近音改名

忻城县:因为旧时忻城石峰林立,群山环抱,桂北壮语YinhCwngz谐音“忻城”,汉语“石头城”之意,以此得名

金秀瑶族自治县:1966年改现名以县治所在地金秀乡为名

崇左市

江州区:因为居于左江中游得名

凭祥市:宋皇祐五年(1053年)凭祥置峒,治今凭祥;旧时群众赶圩,在此设床过夜图吉祥之意,故称凭祥

扶绥县:1952年扶南、同正、绥渌三县合置扶绥县,治今新宁镇,取扶南、绥渌各一字名县

大新县:1952年撤销雷平、养利、万承3县,置大新县,取原万承县大岭乡之“大”与养利县宝新乡之“新”二字名县

天等县:1957年更名为天等县,添等镇随之改为天等镇;天等,壮语称石头竖立之意,因驻地旁有巨石竖立,故名

宁明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思明有“反清思明”之意,改为宁明州,1912年改宁明县

龙州县:据传今上龙乡水陇屯后山有口泉水,曰龙泉,泉中有异鱼,头似龙,尾身似鲤鱼,每十年一见,见则五谷丰登,故名

广东省

广州市

越秀区:因有越秀山得名

荔湾区:1960年划中区太平路(人民南路)以西至三元里设荔湾区,因旧有荔枝湾得名

海珠区:珠江河道(当地称为“海”)环绕,人烟稠密,工商业发达,犹如“海上明珠”,故名

天河区:因区内有天河机场得名

白云区:1987年1月23日,广州市郊区更名为白云区,白云山而得名

黄埔区:因黄埔村得名。唐代原为珠江滩地,当地称浦地。以传说有凤凰觅食栖息,遂名凤浦。后因村民多黄姓,故取谐音改名黄埔

番禺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番禺为南海郡属下首县

花都区: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1广州府《山川》:花山“在花县北。重峦叠障,亘数百里。东接从化,北通清远。本(清)朝置县,因以为名”

南沙区:1993年7月8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广州市南沙区

萝岗区:2005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市萝岗区

增城市:因南海郡增加了一个县城,故称“增城”。《元和郡县志》卷34:“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

从化市:清雍正《从化县志》卷4载郭遇熙《重修从化县学宫碑记》:“邑名从化,欲民从上之化也”,取“服从教化”之意

深圳市

罗湖区:以罗湖村得名

福田区:“福田”,源于宋代题词:“湖山拥福,田地生辉”

南山区:以南头城为中心,因有南山得名

宝安区: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析番禺县地,置宝安县,后设今南山区,属东官郡。因境内有一山名曰宝山,山有宝,得宝者安,故而得名

龙岗区:国务院1992年11月11日批准设立深圳市龙岗区,以驻地得名

盐田区:1997年10月21日批准设立深圳市盐田区,盐田区有深水大港——盐田港区得名

珠海市

香洲区: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邑人王诜集股辟埠,名香埠。渐旺,遂取九洲环、香埠各一字称香洲,属中山县

斗门区:因黄杨山下有个三面环山,形似戽斗,面向虎跳门的村庄,故称斗门村。斗门镇东北枕黄杨山,西南面向新会梅阁海,地形如斗状,故名斗门

金湾区: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斗门县,设立珠海市金湾区

汕头市

金平区: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汕头市升平区、金园区,设立汕头市金平区,各取一字而得名

龙湖区:以境内龙湖沟得名

濠江区: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汕头市河浦区、达濠区,设立汕头市濠江区

潮阳区:濒临南海,因地处海北而称潮阳

潮南区:2003年1月29日,设立汕头市潮南区,以其行政区域位于原潮阳市南部得名

澄海区:广东卷《郡县释名》:“取海宁澄清之义也。”

南澳县:《东里志·疆域》云:南澳,中分四澳,其最南曰南澳(即云澳)、东曰青澳、北曰深澳,西曰隆澳。四澳中的南澳,因位置最南故名。后诸澳以南澳为总名

韶关市

浈江区:因临浈江得名

武江区:因武江流经东缘得名

曲江区:《元和郡县志》卷34:“江流回曲,因以为名。”

乐昌市: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化县称乐昌县(因县内有乐石、昌山而得名)

南雄市:《舆地纪胜》卷93:“州独以雄名,盖以其控带群蛮,襟会百粤,傑然峙于一隅”,即以其地理形势险要得名。县以州名

始兴县:《郡县释名》广东卷:始兴“县西十里有塔岭,始兴之水出焉。郡县以此名”

仁化县:《今县释名》:“尉佗自王南越,筑仁化城,后为仁化乡。唐垂拱中置县于仁化乡之走马坪,因以仁化名县。”

翁源县:因县境居翁水之源而得名

新丰县:南齐高帝二年(480年)置新丰县,因境内有新丰河而得名,一说以新丰江为名

乳源瑶族自治县:清光绪《广东考古辑要》卷1:“以县北三里钟乳岭得名。”

佛山市

禅城区:以佛山雅称禅得名

南海区:南海之名,最早见于秦始皇三十三年设置的南海郡,郡名因地濒南海而得名

顺德区:明景泰三年(1452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鼎安、西淋西都三十七堡及新会县的白藤等堡划出,设置顺德县。意为“顺天之德”

三水区;取三水镇为名。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2:“西江为一水,北江为一水,合流而达省城为一水,故名三水。”

高明区: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8肇庆府《古迹》:高明镇“成化十一年始割高要之苍步、清泰等二十四都置县,即巡司址为治,因以为名”

江门市

江海区:1994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4]119号)江门市城区更名为江海区

蓬江区:因江门水道城区段称蓬江,故名

新会区:据《今县释名》:“本汉四会县地,故名新会。”

台山市:1914年因湖南、四川、广西皆有新宁县,故改名台山县。以县城北之三台山为名

鹤山市: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7肇庆府《山川》:鹤山“在鹤山县城(今鹤城)内,其形如鹤,故得名。因以名县”

开平市:明万历元年(1573)兵备李材平定阳江、恩平、新会、新宁一带匪患后,在仓步村(今苍城)屯兵,称“开平屯”;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划恩平长静都、新兴双桥都、新会登名、古博、平康、德行都建开平县,县名取意“开通、敉平”二义。明万历初,周高山、谢汝政等起义被镇压下去以后,改苍步村为开平屯。清顺治五年(1648年)分恩平、新兴、新会三县置开平县,以开平屯为名

恩平市: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8肇庆府《古迹》:“思、恩字形相似,唐改齐安为恩平,是复晋、宋故名,而字画稍▉耳。”

湛江市

赤坎区:由于区内土壤属砖红壤,土色红赤,地处丘坎,故名

坡头区:区内坡头镇,因地处一山坡高处而得名

霞山区:1956年以市人民政府驻地村更名霞山区

麻章区:麻章区因区内麻章镇,因多有剑麻及章鱼而得名

吴川市: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吴川县(治设吴阳),因县东有吴川水而得名

廉江市: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濂江县

雷州市:  一说:雷州名字可能与雷石有关。雷石。亦称雷楔、雷榍。雷石多于雷雨之后发现,主要产于广东雷州,因雷州半岛为多雷区。唐置雷州,寻曰海康郡,复曰雷州,宋曰雷州海康郡,元置雷州路,明改曰雷州府,1994年撤海康县,改为雷州市

遂溪县:据《雷州府志》记载:“遂溪”是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之意

徐闻县:据康熙年间《徐闻县志》载:“徐闻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徐徐而闻乎?此徐闻所由名也”。梁模《广东壮语地名初探》(载广东省《地名工作通讯》总第37期)认为,徐闻为古僮人的集居地,应为壮语地名。“徐”壮语意为村,“闻”即汶字音(今两广的广大地方仍称泉水为汶水),故“徐闻” 意为泉水村

茂名市

茂南区:以茂名县南部命名

茂港区:2001年1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11号)设立茂名市茂港区

高州市:高州之名源于高凉郡。《太平寰宇记》卷161引《投荒录》云:“高凉郡土厚而山环绕,高而稍凉,故以为名。”

化州市: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2:“隋时即以石龙名县,唐、宋至元,其名屡易,至我朝始定为化,盖亦取诸龙云。”是取“龙有变化”之意

信宜市:清康熙《信宜县志》卷2:“唐置信义县,以近信、招义二山得名。”

电白县:梁大通二年(528年)再析高凉郡置电白郡,以其地多电闪、雷鸣而得名

肇庆市

端州区:端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端州治此

鼎湖区:因鼎湖山得名

高要市: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县,以羚羊峡(古称高要峡)居高险要之势而得名

四会市:因县境有四水会流而得名

广宁县: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析四会县永集乡的太平、永义两都,清泰乡的大圃都及重山乡的柑榄都,共4都11图,置广宁县,取“广泛安宁”之意

怀集县:《郡县释名》:“《天文志》云,怀集以水名怀溪也。”

封开县:开建县,南朝宋元嘉中置开建县,以开江为名

德庆县: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康州为绍升为府,颂其以德致庆,名为德庆府,德庆之名自此始得

惠州市

惠城区:以其管辖范围位于惠州城区而的名

惠阳区:清嘉靖《惠州府志》云:“惠郡,宋亦称惠阳。”惠阳乃惠州的别称,1912年裁府,并改归善县为惠阳县,乃是因袭惠州别称而来

博罗县:《后汉书·郡国志》注:“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置博罗县。”

惠东县:因在惠阳县之东,故名

龙门县:县治设于西林部七星岗,地势险要,为水陆交通要冲,被称为上龙门,故而得名龙门县

梅州市

梅江区:以梅江命名

兴宁市:县名由兴宁江而得

梅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为避宋太祖之讳,州有梅峰山、梅溪水而改称梅州,1912年改梅县

大埔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6潮州府《古迹》:大埔县“治大埔村,因以为名”

丰顺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6潮州府《古迹》:丰顺县“治丰顺镇,因以为名”

五华县:因县治北枕五华山故名

平远县:因其界于武平、安远之间,故名“平远”,亦含平定远方之义

蕉岭县:城跨蕉岭之上,县以岭名”。因县治北有小山名蕉岭得名

汕尾市

城区:以管辖范围得名

陆丰市:取安陆县的“陆”和海丰县的“丰”两字为名

海丰县:据清嘉庆《惠州府志》和《岭南杂志》记载:“海丰,亦称南丰,以大海在邑南故云”。海丰取义于“水族甚多”,“南海物丰”而得名

陆河县:由陆丰、河田各取一字为名

河源市

源城区:南朝齐于此置河源县,历为县治,故名源城

紫金县:因县城东北有一紫金山,气势磅礴,居城之首,故而得名

龙川县:因县有龙潭自嶅山注川,故名龙川

连平县: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5惠州府《古迹》“惠化都”条云:明隆庆以后,陈阔口等起义军以九连山为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后被镇压下去。崇祯六年置连平县,“以九连克平为名”。

和平县: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镇压浰头山农民起义后置和平县,以和平峒为名

东源县:国务院1993年11月8日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以其在河源市区东部而的名

阳江市

江城区:因历为阳江城区的所在地而得名

阳春市: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置阳春郡并置阳春县,命名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之意

阳东县:以在阳江市之东而命名

阳西县:1988年撤销阳江县,设置阳江市、阳东区和阳西县,因地处原阳江县之西而得名。以在阳江之西得名

清远市

清城区:南朝梁置清远郡,治今清城,1988年原置清城区

英德市: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真阳郡为英德府,英德一名,自此始

连州市:隋开皇十年(590年),置连州,连州名自此始

佛冈县:据《嘉庆一统志》载:“观音山在厅北30里,高出诸山,石室虚敞,中有天成佛像”。因名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南朝梁置广德县,隋开皇十年(590年)改广泽县,仁寿元年(601年)改连山县,以黄连山为名

清新县:原为清远县地,1988年置清远市,分置清城、清郊两区。此设清郊区。1992年改设清新县

连南瑶族自治县:1942年由连县、连山二县析置连南县,以在连县之南而得名

阳山县:西汉置阳山县,属桂阳郡。因县境曾设“阳山关”而得名

潮州市

湘桥区:湘桥区因区域有我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湘子桥”而得名

潮安县:元和郡县志》卷34谓“南滨大海,故曰海阳”。元为潮州路治。明、清为潮州府治。1914年以与山东海阳县重名,改名潮安县

饶平县:饶平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析海阳地三乡八都置县,取“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之意

揭阳市

榕城区:以揭阳多榕树,定名榕城

普宁市:清顺治《潮州府志》卷1:取“普遍宁谧之义”

揭东县:以在揭阳之东而命名

揭西县:1965年从揭阳县划出西北部13个公社(镇)和陆丰县划出2个公社设置揭西县。因在揭阳之西,故名揭西县,隶属汕头专(地)区。以在揭阳之西,故称揭西

惠来县:明嘉靖三年(1524年),析潮阳隆井都的一半和大坭、惠来、西头三都及海丰县的龙溪都置县,因治设惠来都,故得名

云浮市

云城区:云城区地处云浮市城区,因此称为“云城区”

罗定市:明万历五年(1577年)罗旁瑶民起义被镇压后,改泷水县为罗定州。罗定者,即“罗旁已平定”之义

新兴县:《今县释名》:“汉临允县地,有新江(即新兴江),晋分置新宁郡,并置新兴县。”县以江名

郁南县:1914年,因它与青海省西宁同名,并且在郁水之南(西江古称郁水),故更名郁南县。 1941年广东省民政厅编《广东各县概况》云:“因县在郁水(西江)之南故名。”

云安县:国务院1996年1月9日批准设立云安县,因位于云浮市正北,取云浮安定之意命名

海南省

海口市

龙华区:龙华区的取名缘于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海口老城区的龙昆村附近有一深潭,潭中有一神龙,能保百姓风调雨顺。以龙华命名该区,既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又含有该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呼风唤雨,造福百姓的意思

美兰区:因美兰机场得名

秀英区:因境内秀英市得名

琼山区:《舆地纪胜》卷124引《元和志》云:“因县西六里琼山以为名。”

省辖行政单位

文昌市:文昌置县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取名“文昌”的含义为“偃武修文”,即“停止武备,修明文教”之意

东方市:因境内黎峒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当时设治于“东方村”而得名

万宁市:万宁县,在汉代属珠崖郡紫贝县地。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平昌县拆置“万安县”,隶属琼州;龙朔二年(662年)增设万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至德二年(757年)改万安为“万全郡”。迨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始设“万宁县”

五指山市:因五指山得名

琼海市:考唐时已有琼海之名,因地处琼州之东海岸,故名

儋州市:《太平寰宇记》卷169:“以其人镂离其耳为名。”南朝梁改置义伦县,故治在今市西北30里南滩。隋末迁今市西北旧儋县。唐为儋州治

临高县:《读史方舆纪要》卷105:毗耶山“县西北十里。山有盖如虎,俚人呼为▉耶,故名。一名高山,县名临高以此”。但据海南地名调查资料云,唐置临高县时,县治仍在海边临机村,并无高山可临,《读史方舆纪要》所言当误。临高者,是当地语言音译

澄迈县:由于老城西南有条澄江,东北方有座迈山, 故以山水名之首字易名澄迈县

定安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1年)设置定安县。意为从此境地安定,黎庶安寧。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王官的儿子王廷金叛明作乱,后被平息。置定安县。定安之名,取其平定叛乱,获得安定之意

屯昌县:以县治在屯昌镇为名

昌江黎族自治县:县以昌化江名

白沙黎族自治县: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儋州有薄沙巡司”,白沙即从“薄沙”演变而成。白沙即薄沙之转音。据调查,清时琼州府吏名薄沙,率八百兵屯驻什阳打空波,管理黎洞,后以此人名为村名。县名由此演化而来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因地处海南岛(琼岛)中部,故名

陵水黎族自治县:《广东考古辑要》卷2:“以县北陵拱水得名。”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35年4月,广东省国民政府民政厅正式设置保亭县,因宝停营而得名

乐东黎族自治:县名由乐安演变而来

江西省

南昌市

青山湖区:以境内青山湖得名

西湖区:西湖原为汉代豫章群古太湖的一部分,唐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洪恩桥(今羊子巷186号附近)的架设将东太湖分隔成东西两部分,洪恩桥以西谓之西湖,西湖区由此而得名

东湖区:北魏年间,郦道元著《水经注》中,即有东太湖的记载,唐宋以后至今,均称东湖

湾里区:1969年置梅岭管理区。1972年更名湾里管理区,1973年称湾里区

青云谱区:区内有闻名遐迩的“青云谱道院”(即“八大山人纪念馆”),区名称由此而来

南昌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南昌县。当时南越王赵佗占据西广,窥测中原。高祖令颖阴侯灌婴率兵至此,以此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昌大南疆,故名南昌


新建县:宋置新昌县,因系划出南昌旧地而新建,又有建昌县,故名新建

安义县:明置安义县,以境南有安义乡而得名

进贤县:据《今县释名》:“唐废钟陵入南昌,宋改置进贤镇,寻升镇为县。有栖贤山,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携家居此因名。”

景德镇市

珠山区:以区内珠山易称今名

昌江区:因临近昌江而得名

乐平市: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始置乐平县于银城堡(今德兴市银城畈),因县治“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林”得名

浮梁县: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县,开元四年置新昌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以溪水时泛,民务伐木为梁而更名浮梁县

萍乡市

安源区:国务院1993年5月18日批准将萍乡市城关区更名为安源区,以安源煤矿得名

湘东区:因古时隶属 “荆”、“楚”,且位于湘水之东而得名

莲花县:以莲花山为名,山五峰攒簇,状若莲花,又有莲花潭、莲花寨

上栗县:国务院1997年11月13日批准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县人民政府驻上栗镇,因驻地得名

芦溪县:以驻地芦溪镇得名

九江市

浔阳区:浔阳史称柴桑、江州,区名因古地名浔阳得名

庐山区:以庐山得名

瑞昌市: 据传,县西有赤乌镇,亦曰瑞昌镇。建安中孙权拒曹操于赤壁,使程普屯兵于此,时有“赤乌之瑞,瑞应武昌”。五代南唐置瑞昌县

九江县:秦为九江郡,汉为九江亭,隋复置九江郡,明为九江府,1914年设九江县。据应劭《汉书集解音义》:“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而得名九江

星子县:据《今县释名》:“境内有落星石,《县志》,今名德星石,五代杨吴因置星子镇。宋改县,有落星湖,一名落星湾,在县南,鄱阳湖之随地异名者也。”

武宁县:晋置豫宁县,唐避代宗讳,改豫宁为武宁县

修水县:因修水得名

永修县:因境内修水得名,含有“泮临修水,永受其利”之意

德安县:五代吴杨置德安县,取“德所绥安”之义

湖口县:汉为彭蠡县地。五代南唐设湖口县,以地处鄱阳湖口而得名

彭泽县:始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县西有彭蠡泽,故名

都昌县: 据《今县释名》:“唐置,地名都村,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相接,故名都昌。”

新余市

渝水区:因主川袁河中游原称渝水得名

分宜县:本为宜春县之安仁县,宋雍熙间析置县,以分自宜春而得名

鹰潭市

月湖区:因境内西南有一奇岩,“岩洞半月形,洞临白露河,河宽似湖”而得名

贵溪市:唐置贵溪县,县在贵溪口,因以为名

余江县:因境内余水得名

赣州市

章贡区:因章水、贡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

南康市:古称“南林”,晋太康元年(280年)置县,始名南康。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

瑞金市:据《太平寰宇记》:“瑞金场,淘金之地也。”又据《瑞金县志》:“置(瑞金)监时,有航浮水面,色如黄金,人目为瑞”,故名

赣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名。另有一说,因二水于赣州合流成赣江,以此得名

信丰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因与福建省泉州南安县同名,故改名信丰,取“人信物丰”的含义,沿袭至今

大余县:因有大庾岭而得县名,1957年2月9日,国务院批准大庾县更名为大余县

龙南县:据《龙南县志》: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全南县:清置虔南厅,因唐虔南镇得名,此地为隋虔州之南陲,虔州又因虔化水为名,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全南县

定南县:明隆庆三年置定南县。据《今县释名》,以南下剿匪,故名

上犹县:因居犹江上游而得名

崇义县: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建立崇义县

安远县:因境内有濂江,又称安远水而得名

宁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更名宁都县

于都县: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雩都县,以境内有雩山得名。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于都

兴国县: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析赣县置兴国县,以“兴国”年号为县名

会昌县:据《会昌县志》:“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始设县,适逢镇人凿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

石城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设石城场,因境内石山高峙,环绕如城,故名

寻乌县:明万历四年(1576年)置县,取名长宁。1914年,避四川省同名之长宁县,改为寻邬县,以城东有寻邬水得名。又有寻邬堡。1957年因字生僻,改为寻乌县

吉安市

吉州区: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今区名由此得来

青原区:以境内青原山而得名

井冈山市:有一小溪(江)流入四面环山、形状似“井”的山坑中,故称此溪为“井江”,因村建在其山坑的平地上而得名“井江山村”,“江”当地读“岗”,后演变为井冈山

吉安县:吉安县古称庐陵,秦(公元前221年)始建县。元置吉安路,取吉州和安福州首字为名,并赋“吉泰平安”之意

吉水县:三国吴置吉阳县,南唐置吉水县,因境内吉水得名

峡江县:明置峡江县,以峡江处于赣江要冲,地势险要,江面狭窄,流水急湍,故名峡江

新干县:因当时县治临近紫淦山及淦水,因而得名新淦。1957年,因字生僻,改新淦县为新干县

安福县:唐武德七年(624年)以安复县改为安福县,寓意吉祥

永丰县:据《今县释名》:“本吴阳城县,晋改阳丰,宋改今名,有永丰山。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县,有永丰溪。”

泰和县:隋置泰和县,因境内有禾山,一作和山,禾水所出。并赋吉祥之意

遂川县:宋置泉江县,1914年改为遂川县。因县治在遂川江之北得名

万安县: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设万安镇,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改镇置县

永新县:因境内主川禾水又名永新江而得名

宜春市

袁州区:隋开皇十一年(519年)于宜阳县置袁州,区名因此而来

樟树市:以樟树古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为名

丰城市:晋太康六年(280年),改称丰城县(另有一说: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原治“人口未集,城郭未竣”移治丰水西,改名丰城县)

高安市: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因避太子李建成讳,改为高安,这一县名缘于地形似高而安

奉新县:南唐保太元年(公元973年)吴把帝位让于唐,唐嫌“吴”字,遂改新吴为奉新

上高县:南唐保大十年更名上高县,本唐之上高镇,以其地在高安上游故名。宋白曰,以地形高上而名也

万载县: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始用“万载”县名

宜丰县:三国吴大帝黄武年间,始设宜丰县,系从建成县分出;取此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而得名

靖安县:唐广明中以靖安等乡置靖安镇。五代杨吴乾贞二年(928年)设靖安场,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为靖安县,因场为名

铜鼓县:明设铜鼓营,因县城东有铜鼓石,屹立数丈,形类铜鼓,故得名

抚州市

临川区:汉置临汝县,隋改临川县,县在汝水之西,临水之东,临水本名定川,唐改为临川水。县因临近定川得名

南城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古称建昌,因地处豫章郡城之南,故名

南丰县:始建于吴太平二年(257年)分南城县置县,因县境内常产一茎多穗之稻,故初名丰县,又以徐州有丰县,故名南丰县

黎川县:因黎滩水得名

崇仁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置崇仁县,县因原崇仁乡得名

乐安县:本为祟仁县之乐安乡,宋置县,以乐安乡取名

宜黄县:三国吴置宜黄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合流处,故名宜黄

资溪县:因资溪水得名

金溪县:有金窟山,前代采金处也。有金溪水,色如金,五代后唐置金溪场,宋置县,因水得名

东乡县:明正德年始在临川县的孝岗地方置县,因县治在东乡得名

广昌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南丰县之南置广昌县,因道通闽广,隶属建昌,故名广昌

上饶市

信州区:因境内有信江而得名

德兴市:南唐元升二年(公元938年)置县,取“山川之宝,惟德乃兴“之意

上饶县:三国吴置上饶县,因上饶江得名

广丰县:唐乾德年间置永丰县,清雍正年间因吉州已有永丰,加之境内有丰溪河,置广丰县

玉山县:因境内有环玉山而得名

铅山县:据《今县释名》:“有铅山,在县西,产铅铜及青绿,唐有铅山场,南唐因置县。”

横峰县:明嘉靖年间以弋阳县之横峰寨置兴安县。1914年改为横峰县。因县北横峰山得名

弋阳县: 据《今县释名》:“县治在弋水之阳,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据《太平寰宇记》:“水口有大石,面如镌成弋字,故名

万年县:明正德七年(1512年),以余干县之万春乡置县,北有万年山,县因以名

余干县:汉置余汗县,南宋改为余干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古所谓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谦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说“越人谓盐曰余。”

婺源县:因婺江(今乐安河上游)绕城三面,因而得名

鄱阳县:秦置番阳县,后汉改为都阳,因在都江之阳。据《汉书·地理志》:“鄱水西入湖汉是也,鄱阳湖在县西,即古彭蠡。”隋时始曰鄱阳湖,以接鄱阳山而名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