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541阅读
  • 7回复

[厅制]归绥六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2-09
— 本帖被 晦象先生 从 历史政区 复制到本区(2021-08-05) —
归化城直隶厅:冲,繁,疲,难。归绥道镇守副都统驻。明嘉靖中,蒙古据丰州,是为西土默特,驻牧建城,后封顺义王,名其城曰归化。天聪八年内附。顺治三年置左右翼及四副都统。雍正元年置理事同知,驻西河,隶朔平府。乾隆元年增协理通判二,增绥远厅。六年置归绥道,厅及二协隶。二十五年省协理,徙同知驻城。裁左右翼及副都统。馀副都统一,同驻。光绪十年改抚民同知。南距省治九百六十里。至京师千一百八十里。广百八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极高四十度四十九分。京师偏西四度四十八分。北:大青山,即阴山,古白道川。其支阜,西石绿,西北克寿,东北乌兰察布、喀喇克沁、锺山。金河,古芒干水,俗大黑河,西南迳?南。左合小黑河,即紫河,古武泉水。又西南,右合哈尔几河,入托克托。克鲁库河,古白道,中溪水从之。卡伦二十有二。台站四。有巡司,一在城,兼司狱,一在毕齐克齐。有递。

萨拉齐直隶厅:冲,繁,疲,难。隶归绥道。明初,云内州,后为云内县,属丰州,寻废。乾隆四年,置萨拉齐及善岱二协理通判。六年,隶归绥道。二十五年,改理事厅,以善岱协理通判省入。同治四年,改置同知。光绪十年,改抚民。东南距省治千二百里。至京师千四百二十里。广二百五十里,袤百里。北极高四十度三十九分。京师偏西五度十六分。又兼辖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地。广四百三十里,袤二百二十里。西北:牛头、朝那山、夹山。北:宿嵬。东:拜轰克兒。河水左渎自五原南界东流入境,包头、五当河并北来注之,迳沙尔沁村,又东至?南,合苏尔哲、帽带河,入托克托。察苏河入托克托。卡伦五。台站一,在?治。有巡司兼司狱一,驻包头镇。有递。

托克托直隶厅:繁,疲,难。隶归绥道。明,东胜左卫。嘉靖中入土默特。曰脱脱,亦曰托克托。乾隆元年,增协理通判。二十五年,改理事厅。光绪十年,改抚民通判。东南距省治八百六十里。至京师千一百里。广八十五里,袤一百三十里。兼辖河西鄂尔多斯右翼后旗地。广百三十里,袤百五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三十分。京师偏西四度四十分。南:红山,古缘胡。西北:河水左渎自萨拉齐入。大黑河东自归化入,左会黄水,又西,右会克鲁库,至?东北会察苏河。迳?北,旧汇为黛山湖,古芒干水,合南源白道中溪塞水注沙陵湖者,又西入焉。又南入清水河。有巡司兼司狱。有递。

和林格尔直隶厅:繁,疲,难。隶归绥道。明置玉林、云川二卫。后为蒙古西土默特据。康熙中,置站曰二十家子,蒙语和林格尔。乾隆元年,置协理通判。二十五年,改理事厅。光绪十年,改抚民通判。南距省治八百四十里。至京师千六十里。广百七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极高四十度二十分。京师偏西四度二十四分。东:九峰山。西:摩天岭。南:大松。东南:玉林。兔毛河自右玉入,逾边迳杀虎口,右会宁远河,迳其麓,西北至?。西南折西入清水河。东北黄水自宁远入,西迳?北入托克托。有巡司兼司狱。有递。

清水河直隶厅:繁,疲,难。隶归绥道。明,置东胜卫千户所。乾隆元年,置协理通判。六年,隶归绥道。二十五年,改理事厅。光绪十年,改抚民通判。东南距省治九百二十里。至京师千又二十里。广百三十五里,袤百四十里。北极高四十度六分。京师偏西四度四十八分。东:鄂博图山、连岭。东南:吐颓,有君子津。西北:河水左渎自托克托入,迳红山口,东南清水河自平鲁入,右合汤溪河,西北迳三叉河至厅南。又西北出古长城,左会兔毛河,亦称红河,古中陵水入焉;又南入偏关。有巡司兼司狱在厅治。有递。

武川直隶厅:要。隶归绥道。明,西土特默牧场。光绪二十九年,以其北境翁滚置,治乌兰花,寄治归化城。南距省治千百七十里。至京师千二百九十里。广袤阙。北:托克图山。西北:克寿。东有乌兰察布源泉,厅治。一递。
[ 此帖被晦象先生在2021-08-05 00:40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2-09
??呼和浩特虽然仅有400多年的建城史,但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各族人民世世代
??代在阴山脚下、黄河岸边这片神奇、丰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
??烂文明,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原汉民族同北方各少数民族频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
??交往的史实,充分说明了呼和浩特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汉文化同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  1973年至1984年,在市东郊30公里处的山区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
??址证明,早在40万至50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经生活在这一带,创造了远古人类的文明。
??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在呼和
??浩特平原设置了云中郡。当时的云中郡辖地甚广,它南起长城,北至阴山,西南到黄河岸
??边,东北达大青山与蛮汉山相连处以北。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置天下为36郡,"云中"为秦朝36郡之一。辖境大致
??与战国时赵国的云中郡相同。
??  公元前206年,汉朝沿用秦制,亦称"云中郡",后将"云中郡"的南部划归"定襄郡"管
??辖。胡汉和亲"昭君出塞"就产生于这个时期。
??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形成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
??的新时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曾起过重要作
??用。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在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建都,北方"十六国"的分裂得
??以统一。随之将依附北魏政权的"敕勒族"安置大漠南阴山下的平原上驻牧,呼和浩特便有
??了"敕勒川"之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的古诗描绘的就是该地美丽动人的风光。
??
??
??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地区称为"白道川"。唐朝曾设置"云中都督府"和"定襄都督府",
??在今托克托县县城附近筑"东受降城"。唐朝还在云中一带设立"云中都护府",后改称"单
??于
??大都护府"以统辖云中、定襄等都督府。公元758年,唐朝在盛乐设置"振武军"节度使。此
??后,一度称呼和浩特地区为"振武军"。
??
??
??  五代十国时期,称呼和浩特平原为"哈罗川",为契丹所占据。公元10世纪初,契丹建
??辽后,这个地区始置丰州,属西京道(今大同)管辖,此后这个地区又称为"丰州滩"。
??
??
??
??  公元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金,呼和浩特仍称丰州,是当时的军事重镇,也是人口密
??集,商业繁荣的州邑之一。
??
??
??  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元人刘秉忠诗曰:"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
??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写的就是当时的热闹景象。
??  14世纪末,由于战争使"丰州城"及"妥妥城"(今托克托县城)和"黑城"(今托克托县
??境内)等先后内迁。
??
??
??  16世纪初,蒙古族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达延汗之孙阿拉坦汗于明嘉靖年间率土默特
??部迁徙"丰州滩"驻牧,并于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在呼和浩特境内兴建"板升"(蒙
??古语意为房舍)。阿拉坦汗化干戈为玉帛,与中原地区展开和平互市,并接纳大批内地来
??的汉人,"开云田丰州万顷,连村数百",使这里的农牧业生产开始复兴,商贸也为之活跃
??。从此,呼和浩特以"土默川"著称于世。
??  公元1572年(明隆庆六年)阿拉坦汗动土建城,该城建成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
??这座规模极大的城池,在层峦叠嶂的大青山辉映下,显露出一派苍郁的生机。当蒙古族人
??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库库和屯",意思是"青色的城"。1581年阿拉坦汗去世后,
??其妃子三娘子为各族人民的团结作出了贡献,人民为了纪念她,也把呼和浩特称为"三娘
??子城"。
??
??
??  17世纪30年代,清政府为镇守边疆,进一步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在归化城东北五
??里处修建了一座供满州八旗军驻扎的城池,命名为"绥远城",当时人们称"绥远"为新城,
??而把"归化城"称为旧城。清代"归化城"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康熙年间,新疆、甘肃、宁
??夏等地区的回民商队常旅居"归化城",山西大同、右玉的回民也迁徙到"归化城"定居,该
??城逐渐形成蒙、汉、回、满等民族聚居的城市。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2-09
  “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称。因其历史上召庙较多,故又称“召城”。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土城为内外两重,外城周边3公里,是座长方形土筑小城,为当时的民居及兵营所在地;内城为官署驻地。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在北方兴起,它的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公里的林格尔县境。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大将李责率兵至云中,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在此设天德军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庆六年(572),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万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明王朝赐名为“归化”。据《归绥县志》记载:归化“周二里,砌以砖,高三丈,南北门各一。”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新疆境内之蒙古准噶尔部,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约加宽100米),包围了原城东、南、西3面。在取得了对准噶尔部战争完全胜利之后,为安置从前线撤回的军队和进一步控制西北地区,决定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新城城址选在距旧城东北2.5公里处,呈正方形,“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二丈九尺五寸,顶阔二丈五尺,底阔四丈。四门楼,门两重。东门曰迎旭,南门曰承熏,西门曰阜安,北门曰镇宁。”(《归绥县志》)清王朝命名此城为“绥远城”。
  绥远城建成后,清王朝便移山西右卫之建威将军驻此、附近居住的蒙汉人民大量涌入城中,城中人口骤增。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西北贸易的发展,这里很快成为塞外的经济中心。当时,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军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商店和娱乐场所大都设在这里。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1913年,开辟了新城与旧城之间的大马路。1922年,平绥铁路通车,车站附近逐渐建起不少货栈、住宅等房屋,于是形成旧城、新城、车站附近三足鼎立之势。1928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销绥远省建制,组建内蒙古自治区。与此同时,取消了封建统治者所沿用的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归绥”之名,称“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2-09
萨拉齐
土默特右旗历史悠久。战国以前为北方游牧民族活动地。战国时为赵国云中郡西界地区。西汉时为咸阳、犊和两县辖地。北魏时为怀朔镇东南境。随开皇四年(公元584年)设置油云县。唐朝设置云中守提使。辽金时为云内州辖地。明朝时为蒙古族土默特部驻牧地。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设萨拉齐协理通判。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设县知事。1949年成立萨拉齐县人民政府。1958年撤销县制,划归土默特旗。1969年,将土默特旗西部地区分出,设立土默特右旗,隶属包头市管辖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2-09
战国时期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 胡服骑射 ”,打败林胡 、 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

托克托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遍地,现代工业发达,古城、黄河、沙漠汇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沃土上,有新石器时期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战国筑就的云中古城,唐代边陲要塞受降城,辽、金、明时期的云内、东胜城,互市贸易的水旱码头河口古镇;有神奇莫测、变化无穷的海眼神泉,千亩湖泊、苇丛点缀的南湖水上公园,水面宽阔、气势恢弘的黄河上中游分界处,绵延十余里,处处飘香的葡萄一溜湾;有品质优良、远近闻名的红辣椒、小茴香、黄河鲤鱼、绿豆、红萝卜、枸杞等土特产品;有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生物发酵基地。在历史的进程中,这里曾先后孕育出孟舒、恰台吉、李裕智、苏谦益等历史名人和革命先驱;也见证了赵武侯始筑云中城,常遇春大破胜洲城,康熙帝西驻托克托,刘统勋查办保德将军等帝王将相的风采;还流传下神灵点化铸旗杆、御马刨出满水井,仙花潭与蛤蟆石等奇幻的民间神话传说。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2-09
成乐城是西汉初年建置的郡城,城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村北。

  内蒙古考古工作者在成乐城址进行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战国晚期这里已有了农业聚落,是云中郡管辖的地方。自西汉时在这里兴筑城市开始,这座城市经历了汉代、代一北魏、陷唐、辽一元四个发展阶段。

  西汉高祖时,将云中郡分为云中郡和定襄郡令定襄郡的辖境为秦代云中郡的东部和南部,郡治在成乐城,辖有成乐、桐过、都武、武进、襄阴、武皋、骆、安陶;武城、武要;定襄、复陆等十二县。其中已查明位置的有:桐过县城址在今清水河县上城湾,武皋县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县塔布秃,路县城址在今清水河县城北古城坡,安陶县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二十家子村,武城县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榆林城,定襄县址在今呼和浩特市黄合少村。东汉时期虽曾复置定襄郡,但管辖范围缩小且向南移,辖有善无、中陵、桐过、武城、骆等五县,前两县在今山西右玉县境内,后三县在今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的浑河流域,并将成乐县划归了云中都管辖。东汉末年成乐城被废弃。

  汉代鲜卑入已逐步南迁,至西晋时期鲜卑拓跋部已进入阴山一带;公元258年拓跋部从五原东移到呼和浩特平原;以盛乐(即成乐)为基地向外扩张势力,只是利用,已经荒废了的城郭。拓跋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传到拓跋禄官执政时(295—308年),占领的疆域已是很大了,便将士地分为三部份。禄官率领一部驻在东面,约在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绮率领一部居中,钓在今凉城县岱海以北地区;狗卢率领一部驻在西面,即似盛乐办中心的呼和浩特市附近一带。禄官和绮相继死去,便由绮卢统率三部。公元310年,狗卢以协助西晋王朝征讨鲜卑白部和铁弗匈奴有功,被封为代公。315年。(晋建兴三年)绮卢正式建立了政权,以盛乐为北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为南都,辖境包括今大青山以南、乌兰察布盟南部、山西雁北地区的大部分。绮卢死后,鲜卑拓跋部势力衰落。340年代王什翼健回到盛乐,并在盛乐城附近另建新城,以后拓跋部一度被依附于前奏的铁弗匈奴击败,部众及辖地损失殆尽。386年,(东晋太元十一年)拓跋圭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盛乐,改称魏王。拓跋部势力从此再度崛起,逐步扩展疆域。398年(北魏天兴元年)拓跋圭迁都。平城,第二年改号为皇帝,正式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王朝建立后,盛乐城虽在政治上已不再是中心,但在盛乐城中还

  建有宫殿,留为皇帝巡幸之用。北魏皇帝出巡盛乐,主要是拜渴杏盛乐城南面的金陵。金陵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以前埋葬皇帝和皇后的陵区,葬有道武帝拓跋圭、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滤;献文帝拓跋弘等五代皇帝;其他一些开国功臣也都附葬在这里。所以当孝文帝拓跋弘在迁都洛阳前,特地巡幸到盛乐,向金陵安葬的祖宗告别。随着北魏王朝的覆灭,盛乐城的再度繁荣也跟着消失。北朝后期,盛乐城地方为地方势力割据,突厥族乘机南下扩展到了这一带地区。隋王朝于公元585年(开皇五年)在盛乐城设置云州总管府,管领大青山以南地区。599年(开垦十九年)突厥启民可汗率众归附,隋王朝将启民可汗安置在呼和浩特平原一带,并在盛乐城地方兴建了大利城,后曾一度废弃。605年(大业元年)又设置了定襄郡,郡治大利城。

  唐朝初年,突厥首领阿史那思摩曾在定襄故城设立过牙帐,为唐朝防御薛延陀部的南侵。650年(永微元年)—唐高宗在漠北设置渤海都护府,以羁縻漠北的突厥部落。663年(龙朔三年)迁瀚海都护府于漠南(即汉代成乐城地方)—,更名为云中都护府,第二年又改称为单于都护府或称单于大都护府,管理漠南广大地区的羁縻州,辖境相当今河套、明山以南的各少数族地区。698年(圣历元年)一度并入安北都护府,720年(开元八年)又复置单于大都护府,经历了一百二十余年后,845年(会昌五年)改称安北都护府,直至唐亡。

  708年,唐王朝派张仁愿为总管,在阴山以南兴筑了;东受降城,中受降城和西受降城,为了防御突厥族的南侵,在东受降城设置了振武军。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节度使制度,745年(天宝四年)王忠嗣任振武节度使,将振武军迁至单于大都护府,振武节度使管辖着单于大都护府、东受降规:麟州、胜州,辖地范围相当于阴山以南的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盟南部、伊克昭盟东部及陕北的神木、府谷县境。振武节度使设置了150年之后,唐王朝才灭亡。从设置单于大都护府时起,这里就成为内蒙古中部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是控制北方的突厥、回纪的重要据点,因此在当时在国内外就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中西交通线上一个重要枢纽这是建置城市以来最为繁荣的阶段。

  唐代末年,振武城一带为地方割据势力占据。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6年(辽神州元年)攻克了振武城,除留下三百户居民外,其余城内居民都被俘虏东迁。辽代在此设置振武县,为丰州下属的县城。金代振武城地方居民更少,改称为振武镇。元代称为振武城,可知当时居民已剩下不多了。元王朝为了利用振武城以南,浑河沿岸的可耕地,在浑河北面设置了红城屯田所(今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军民共同在这一带垦殖,生产的粮食多次输往阴山以北地区赈济。元朝灭亡后,振武城便沦为废墟。

  这座城市自西汉初年正式建城起,至元末废弃为止,经历了一千五百余年,是内蒙古地区利用时间最长的历史名城。

  这座历史名城,由于受到宝贝河(汉代白渠水、唐代蒙水)的冲涮,西南角已被冲涮掉,加以近现代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其他自然原因,面貌已全部改变,现今看见的城垣,可分为南城、北城和中城三部分。

  南城,位于全城的东南角,平面略呈长方形,西南角已被河水冲毁,城墙残高约2米,南北长535米,东西残宽505米;城内地表残存有许多陶片。1960年时曾重点发掘了该城,得知在建城以前,这里是一处战国晚期的聚落,出土有力币及陶器等典型的战国时期遗物。‘城墙初建于西汉初年,后来经过增筑和补修;证实为西汉时期的成乐城,鲜卑拓跋部移居此城后予以加固和修缮。这是该城发展史上的第一、二期文化遗存。

  北城,位于南城之北,城墙遗迹很明显,大部分残高约5米。全城平面呈斜长方形,中部东西宽1400米,南北长2450米。除西南角为河水冲毁外,四面城墙上都残存有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外还加筑有马面。城垣的东南角呈锐角形,叠压在南城的北墙上,并打破了南城的东北角。通过考古发掘证实,北城为唐代所筑;即单于大都护府和振武节度使驻守的城垣,也就是该城的第三期文化遗存。

  中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它的东南角叠压在南城的西北隅。城垣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70米,东西宽380米东、北两墙保存较好,西南角已被河水冲毁,城内地表还可以看出建筑遗迹,并堆积有大量的煤渣。从河水冲涮的断面上可以看到,城墙是建筑在庸代文化层之上的,证实是辽金元代的振武城,也就是该城的第四期文化遗存。

  这座历史名城、东汉、北魏、隋、唐各代都享有盛名,—史籍中有不少记载。现仅择隋代的历史故事叙述片断如下。

  隋王朝建立后不久,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迫于突厥分裂后的不利形势,不得不向陷王朝求和,率部寄居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沙钵略死后由其子雍虞闾继位,号为都蓝可汗,先与隋王朝通好,后渐与隋王朝发生矛盾,以至停止进贡,抄掠边境。当时沙钵略之侄染于率部居住在都蓝可汗的北面,号突利可汗,愿与隋王朝通好和亲,公元597年(开皇十七年)隋王朝以宗室女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并命突利南迁。599年突利与都蓝大战于长城下,突利大败,南奔投靠隋朝,隋王朝派遣大军击败都蓝与西突厥达头可汗,于是封突利为意利弥豆启民可汗(意为智健王)。这时安义公主已死,隋王朝又以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隋王朝继续出兵击溃了都蓝可汗,都蓝身死,东突厥部众都投归了启民可汗。

  602年,隋王朝派赵仲卿负责修筑金河、定襄两城,以安置启民可汗及其部众。金河城是新筑城垣,城址在今托克托县七星湖村西一带,已被近代大黑河洪水淤埋;在定襄那治故城修筑的城郭,命名为大利城,启民可汗的牙帐就设在这里。启民可汗在隋王朝的支持下,部众生活安定,畜牧生产迅速发展。607年(大业三年)春正月,启民可汗到都城长安朝觐隋炀帝。五月,场帝巡幸至榆林郡(胜州,今准格尔旗十工连城),启民可汗与义成公主同至行宫觐见。秋八月,场带溯金河(今大黑河)而上,经云中城,巡幸到启民可汗的牙帐地大利城。当时隋场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望和财富,命将作大匠(宫号)字文悄设计制造了一座“观风行殿”用奋力拉着大轮车行进,上面用活动支架搭设宫殿,皇帝、皇后、官纪和随行大臣数百人坐在车上,边定边观赏沿途的秀丽风光,在数十万大军的簇拥下,行驶一百余里。抵达大利城后,又搭起一座金光灿烂的“行城”,城墙是用布包着的木板构成的,周围两千步,木制的城楼和角楼也好像砖木结构的建筑物。一夜之间便在草原上建造起了一座城郭,草原牧民以为是神功,十里以外就顶礼跪拜,走路也不敢骑马。启民可汗为迎接场帝的亲临,将自己的行帐修饰一新,清水洒路,恭迎场帝一行到来,待场帝到达行帐后,还举行盛大的宴会,向场帝祝福敬酒。场帝大喜,即席赋“幸北塞”诗一首。皇后亦到义成公主的毡帐访问,畅叙亲戚相聚情谊。场帝赏赐启民可汗和义成公主金瓮及衣物甚多,对特勤(突厥官号)以下也各有赏赐。隋场帝这次游幸榆林郡和亲至启民可汗行帐,成为内蒙古地区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各民族欢聚的盛会,出席盛会的有吐谷浑、高昌、高丽前来朝贡的使者,以及莫、契丹等部族首领。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2-09
清水河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唐尧时期,今清水河为朔方幽都地。虞舜时属并州地。夏禹时期为冀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为林胡族游牧聚居之地。公元前300年赵国的武灵王越雍北破林胡,取其地置云中郡.秦代仍属云中郡。汉高祖六年,分云中郡东北置定襄郡,辖12县,其中桐过县、骆县、武城县均在今县境内。北魏置昆新城,隋代隶紫河镇。唐置唐隆镇。辽代置宁边州,不领县,隶西京道,兵事属西南面招讨使。元代废宁边州,以其地北半入东胜州,南半入武州,直隶大同路。清乾隆元年设厅。中华民国元年改厅为县。抗日战争时期、清水河县分根据地、游击区和敌后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水河县隶属绥远省萨县专员公署辖;1952年改属集宁专署 ;1954年3月改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1995年划归呼和浩特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7-02-09
本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武川县大青山乡二道洼村北,发现一石器制造场。据考,所制石器为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工具。可见,距今一万年前本县境内已有人群部落。

  县地归属,商、西周时属鬼方,春秋时属猃狁,战国时属林胡、楼烦,其种族“食肉饮酪”、“以穹庐为舍,逐水草迁徙”。境内纳令沟乡现有保存较完好的秦长城,据考证为蒙恬所筑。据《史记》蒙恬、李广、卫青等人列传,查证本县的秦砖汉瓦等文物及汉代城堡遗址,可知秦汉时县境为匈奴与秦汉争战之地,以属匈奴时间较长。三国、两晋时,属鲜卑族拓拔氏。

  北魏天兴初(公元398年),道武帝拓拔圭将其东部地区的高门弟子及豪杰两千户迁到北部居住,以镇守边塞。宇文陵“随例徙居武川”(《北史》卷9第311页),此为“武川”一名最早的记载。北魏设“六镇”,武川为其中之一。《隋书》载隋文帝杨坚的五世祖杨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旧唐书》载唐高祖李渊的四世祖李熙“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新唐书》记为“戍于武川,因留家焉”。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破六韩拔陵的起义军占领武川镇。后来,柔然族接受了北魏朝廷的请求,出兵攻打起义军,首领阿那瑰“拜受诏命,勒从十万,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魏书蠕蠕列传》2302页)。北朝后期,武川先后属东魏、北周。北周的皇帝孝闵皇帝宇文觉、世宗明帝宇文毓、高祖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赟和静帝宇文衍(阐)等五位皇帝及许多大臣均为武川人。保定三年(公元563年),隋国公杨忠“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席卷二十余城”(《北史》卷11第398页)。

  县地隋时属突厥,唐时属唐,先后归云中都督府、单于大都护府及安北都护府辖。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入辽,属西南招讨司辖,后为西京道丰州北境。入金后,属西京路净州辖。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置净州天山县,辖今武川县地。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金大臣宗浩、独吉思忠主修堑壕。金末,汪古部首领“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以一军守其冲要”,入元后,其子孛要合为北平王,娶成吉思汗女阿剌海别吉公主为妻。

  明朝时,县地为西土默特牧场。清初,属归化厅土默特及喀尔喀右翼旗。康熙、乾隆年间,汉族人民迁入渐多,租垦日众,聚居点渐增。今县城初名克克伊尔根(正音为呼和额日格),后渐演变为可可以力更。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置武川厅,为口外十二厅之一,属山西布政使归绥兵备道,称武川直隶厅,设抚民同知,加理事衔。原拟在翁衮城设治,因地偏远,寄治于归化城。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县,置县时,县境总面积两万多平方公里,包括今之乌兰花、大滩、旗下营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逐步演变为现境。民国3年,绥远与山西分治后,武川县隶属绥远特别行政区。民国4年,县府由归化城迁到可镇。民国17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为绥远省,武川县隶属于绥远省。民国26年10月,日伪蒙古军进占县城,11月14日成立伪县公署,属巴彦塔拉盟辖,为二等县。同年,国民党县政府随绥远民众抗日自卫军进驻县内山区庙沟一带。1938年9月,八路军挺进大青山,1939年将武川县一分为四,即归武县、武归县、武川县、武固县。抗战期间,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本县均存游击县政府,随军转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武川县恢复抗战前辖地,属绥北行政区。

  1949年9月19日,武川县随绥远省和平起义获得解放,属绥远省萨拉齐专区;1954年10月,属集宁专区;1956年8月,属平地泉行政区;1958年3月至1996年1月,属乌兰察布盟;1996年1月至今,属呼和浩特市管辖。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