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53阅读
  • 6回复

[每周一府]每周一府(205):阶州直隶州(武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7-05-19
阶州直隶州:疲。隶巩秦阶道。明隶巩昌府,领文县。顺治初,因明制。雍正七年,升直隶州,割巩昌之成县来属。西北距省治千一百五十里。广二百九十里,袤五百五十里。北极高三十三度二十三分。京师偏西十一度二十三分。领县二。北:凤凰山。白水江,西北自洮州入,南流,迤东迳西固城南,白龙江北自岷州来注之。又东南,迳城西,纳数小水,南入文县。西汉水,西北自礼县入,屈曲东南入成县。镇四:平洛、安化、角弓、石门。驿三:阶州、官城、杀贼桥。州同驻西固城。州判驻白马关。

文简。州西南二百里。白水江,北自州境来,迳县东南,清江水一曰文县河,西北自四川松潘厅,上承察冈公河,东南流入境,纳县西诸水来会。白水江又东南纳县东诸水,入四川昭化。南:阴平隘。驿二:文县、临江。

成疲。州东北二百里。西:泥功山、仇池山。东:木皮岭。西汉水,西北自州境入,迳县西南,黑峪河出县北山中,纳县境诸水,西南流注之。西汉水至此蒙犀牛江之称,东南入陕西略阳。镇三:泥阳、横川、抛沙。驿一:小川。
[ 此帖被北极星在2009-03-18 17:57重新编辑 ]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5-19
武都,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白龙江中游地带。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启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陇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柱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文物普查、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武都最迟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夏、商时期武都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西汉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东晋、十六国,武都郡先属仇池国,后由前秦政权统治。南北朝,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镇(掌控一方军事,镇治石门,即今城关旧城山),辖武阶郡(郡治翫当,即今大安庙附近)、修城郡等数郡。约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镇、武阶郡属梁州。西魏,约公元546年属南秦州。北周,约公元572年改称武州(与武都郡同治今旧城山),领11县。隋朝,约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将利,即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诸县。唐代,约741年武州属陇右道;约公元820年属吐蕃。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五代十国,约公元908年,阶州为岐统之。约公元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约公元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约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北宋,公元1111年间,阶州(州治福津,即今城关旧城山)隶属秦凤路。南宋,约1142年,阶州属利州西路。元代,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1270年州治移柳树城(今角弓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今旧城山)。明朝,约1369年阶州属陕西巩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阶州治所由旧城山移武都砖城(即今武都区政府驻地)。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民国2年(1913年),阶州直隶州改为武都县,并分置出西固县;民国18年(1929年)2月,又从武都县划出白马关警察所辖地,分设永康县,同年4月改为康县。武都属甘肃省八区专员公署管辖(区专署驻地仍设在武都城关镇)。1949年11月25日,国民党广州行政院来电任命驻武都119军军长王治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牌子悬挂在武都师范学校(今旧城山中学)的门口,直到武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1958年2月,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是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康县,并入武都县;撤销宕昌县,将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武都县。196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武都专区,驻地仍在武都城关镇。同年12月从武都县内分出康县。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宕昌县。1963年3月,武都县的沙湾、新寨等人民公社划归宕昌县。1968年7月7日,武都专区、武都县革命委员会在武都莲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1969年10月1日,武都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1月武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销武都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武都县人民政府。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仍驻武都城关镇)。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甘肃省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市、区政府驻地仍为武都城关镇。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5-19
舟曲县历史沿革



    战国末期,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自陇西发兵联蜀灭楚,定陇西郡。二十八(前279)置陇西郡后,始置有羌道,今洮河以东地区,包括舟曲、武都县大部地方始入秦疆域。羌道治所今舟曲西北。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西汉武帝建元时期(前140—前135年),羌道仍属陇西郡。

    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李广征西,于羌道初置武都郡(本广汉西部都尉),治所今舟曲西关。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汉开西南夷,于洛峪另置武都郡。羌道归陇西郡。武帝改道曰县。

    东汉武帝建武九年(33),马成破河池,遂平武都。羌道县属武都郡西部都尉治。

    三国魏黄初中,魏以陇南为武都西部都尉署理,治所羌道县境。蜀汉建兴六年(228),蜀丞相诸葛亮伐魏,遣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羌道县属梁州武都郡(今舟曲西属阴平郡)。后,诸葛亮、姜维屡出兵陇上,扩充实力,以图中原。舟曲西、南部一度为蜀将姜维屯田的沓中地区。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司马炎统一全国,羌道县废,地属武都郡。

    西晋末年,北方战火连绵,一些汉贵族和少数民族豪强割据势力日烈。以白龙江流域为活动中心的参狼羌支宕昌羌豪勤得羌豪心,乃自称王。西晋怀帝嘉元年(307)划地称宕昌国,至周武帝天和元年(566)间,今舟曲境皆属宕昌国。宕昌国时期的东晋、十六国时代,为雍秦二州武都郡,南秦州武都郡、仇池郡。北魏时为南秦州,东益州武都郡。北周武帝天和六年灭宕昌后,以宕昌置宕州,设宕州总管府,并辖宕昌郡,舟曲地属甘松(治怀道)、宕昌两郡。

    隋开皇四年(584),罢郡,以州统县。今舟曲属宕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宕州为宕昌郡,今舟曲仍为宕昌武都郡辖地。

    唐初废郡置州,以州领县。高祖武德元年(618)设陇右道宕州、阶州(武州)。宕州辖怀道、良恭、和戎,舟曲地属怀道县和福津县地。二年,宕州隶秦州总管府。四年属岷州总管府。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宕州与怀道移治今舟曲西。三年(629),撤和戎,入怀道县。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置陇右节度使,今舟曲属陇右宕州。天宝元年(742),宕州改为怀道郡,治所怀道县。安吏之乱后肃宗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怀道郡改为宕州。肃宗上元二年(761),宕州怀道县具陷于吐蕃。唐末至五代,舟曲境仍在吐蕃势力范围。

    北宋初年,位河湟一带的吐蕃口角    厮口罗建立地方政权,今舟曲在其控制之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王韶收岷、宕、洮、叠四城,今舟曲境归宋秦风路阶州福津县。

    高宗绍兴二十年,今舟曲为福津县故城镇,辖平武、沙滩、峰贴峡寨。

    蒙古汗国至元三年(1266),元帅汪完者帖木耳镇守西固。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废福津县,并入阶州,属陕西行省巩昌总帅府,舟曲境为阶州辖地。至元二十六年(1289),立西固城军民千户所。翌年,旋改蕃汉军民千户所。元惠宗至二十七年(1367),改置西固蕃汉军民上下千户所,属阶州。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置巩昌府西固城等千户所。十一年(1378),岷州卫领西固军民千户所(军民千户所有四)。十四年,改称西固城军民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翌年,旋改为西固城守御军民千户所,隶岷州卫民指挥使司直辖。万历六年(1578),西固分设阶州州同。民事、军事分治。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改置西固守御所千总。顺治十二年(1655),西固御所千总并阶州,设州同。雍正三年(1725),西固隶巩昌府。七年,黑峪土司改土归流,西固辖。因西固番人慕化,编民户四里,裁西固守御所,设抚彝同知。乾隆元年(1736)裁西固抚彝同知,仍设州同,隶阶州直隶州。

    民国2年(1913),以西固分州改置西固县,隶陇南道。后改渭川道。16年(1927)废道,西固县直隶于省、改里为村。民国27年(1938),西固县划入第一行政督察区。1944年划入第八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武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行省、专区(州、市),县(市、区)三级地方行政体制。1949年12月10日,西固全境解放,西固县人民政府成立,隶武都专区。1954年,以西固县官亭、沙湾、富坪3乡和岷县东南部析置宕昌县(县人民政府驻宕昌),西固县改设舟曲行政委员会,属甘南自治区。 1955年,甘南自治区更名甘南藏族自治州,所辖舟曲行政委员会改为舟曲县。1959年1月,舟曲县改名龙迭县,1962年恢复舟曲县至今。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7-05-19
宕昌历史较为悠久,但建县比较迟,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为羌族居地。三国时邓艾伐蜀过境,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羌族首领梁勤建立宕昌国,直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所灭,历时259年。隋初为宕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怀道郡,“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北宋时收复置宕州。明清时由土司统治,长达561年。1935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两次经过我县哈达铺,在哈达铺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党中央在哈达铺召开了重要会议,整编了红军,建立了地方武装,作出到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红军在宕昌境内建立了四十六个苏维埃政权,3000多名宕昌儿女参加了红军,红军走后留下的陇南地下党组织,领导陇南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哈达铺不仅是红军去陕北的决策地和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而且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现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9年解放后,成立西固县,县址在舟曲,属武都专区。1954年6月,西固县址迁至宕昌,11月更名为宕昌县,由岷县、舟曲、武都三县边缘地带组合而成为一个新县。1958年4月划归天水专区;12月与岷县合并,划归定西专区。1961年恢复宕昌县建制,划归武都地区;1985年,武都地区更名为陇南地区。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7-05-19
文县历史悠久,秦以前俱属氐羌,汉置阴平道,三国时魏阴平郡,南北朝时建阴平国,北周明帝封“文”置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设县,古时称“阴平”。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05-19
阴平道是古蜀道之一,位于岷山山系,北起甘肃文县鸪衣坝,南至四川平武江油关,是古往今来沟通陇川的一条捷径,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重要作用。三国时,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翻越摩天岭而最终灭蜀,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态势,阴平古道自此扬名。后明将付友德仿邓艾亦经由此道北上灭西夏,因此阴平古道是"吊两过兴衰之由"。近代红四方面军也在这里与敌军发生过激战。
我本楚狂人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7-05-19
公元前207年,秦时称为下辨邑,隶属陇西郡(郡治在临洮),“邑”小城镇、秦时县的称谓。
公元2年,西汉称为下辨道,隶属武都郡(郡治在西和),“道”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当时成县为白马氐人。
公元140年,东汉称为下辨县,隶属武都郡(郡治在成县)
公元262年,三国称为下辨县,隶属武都郡(郡治在成县)
公元281年,西晋称为下辨县,隶属武都郡(郡治在成县)
公元327年,东晋称为下辨县,隶属仇池国(郡治在成县)
公元497年,北魏称为下辨县,隶属广业郡(郡治在成县)
公元572年,周时称为同谷县,隶属康州(州治在成县)
公元607年,隋朝称为同谷县,隶属河池郡(郡治在凤县)
公元789年,唐朝称为同谷县,隶属成州(州治在成县)
公元997年,宋朝称为同谷县,隶属成州(州治在成县)
公元1270年,元朝称为同谷县,隶属成州(州治在成县)
公元1377年,明朝称为成县,隶属巩昌府(府治在陇西)
公元1729年,清朝称为成县,隶属阶州(郡治在武都)
公元1912年,民国称为成县,隶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在武都)
公元1949年,称为成县,隶属武都专员公署
公元1958年,称为徽成县,徽、成、两三县合并
公元1962年,称为成县,徽、成、两三县分制
公元1985年,称为成县,隶属陇南地区
公元2004年,称为成县,隶属陇南市
我本楚狂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