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888阅读
  • 5回复

[世界遗产]大运河究竟有多长?是否存在运河文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3-03
从现在开始的3-5年间,在中国大运河上,将迎来一个“行走的时代”。随着对大运河了解的更加深入,无数难题都要在田野调查和多方共同参与的前提下找到答案。其中的三个题目既具体又前瞻,代表了大运河的历史纵横感和人类社会价值,结论也就超越了其问题本身。那就是:大运河究竟有多长?是否存在运河文明?中国人可否由此新创物质、自然、非遗“三合一”的世界遗产保护形式?

  

  一

  开辟一条徒步或骑行的“大河小道”,可以为保护大运河遗产提供许多意想不到的支持……

  

  我在黑夜中醒来,这远远早于我的计划。

  窗外,在西湖的另一端,大运河静静地等待——许多同样的黎明,我睁开双眼后都要重复同样的思念,仿佛那里就有日夜想念的人,就是我的心爱。与年轻时的情愫激荡完全不同,现在我更愿意默默地着手做些具体的事,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桩也罢,就像我即将开始的那样。

  这是2008年9月的一个黎明。浓重的水汽渐渐在骑行头盔上布满晶莹的水珠。我穿过杨公堤和雷峰塔,骑向钱塘江边。雨雾交融,人入画中,天地合一。我选择了杭州开始实现思考已久的一个梦想:无论中国的大运河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我们都在2012年前,借助民间的力量,开拓出一条沿大运河可以骑行/徒步的小路——“大运河遗产小道”,简称为“大河小道”。由于将英译名称定为“Grand Trek”,我们私下里更多地称其为“GT”。

  GT无疑将是世界上最长的多功能遗产小道;也是能够放纵你最大运动量又减少碳排放的完美方式。一路的气候、景观、风情完全不同。何况,你还能链起沿岸的数千处古迹和自然风貌,了解或重温自公元前486年至今2500年的中华历史与传奇。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越来越多地在上面串走的人群,使不同行政地区和职能部门的规划更真实、更完整和更统一。在当下,这一点非常非常急迫。早在2007年6月,在国家文物局的规划下,中国大运河沿岸的6省2市(按行政区划自南向北分别为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城市为天津、北京)已经开始普查大运河遗产家底。大运河申遗之难,工作量之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其中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难倒了许多人,而且到今天为止,准确地给出一个答案还遥遥无期。那就是:以遗产标准来看,大运河究竟有多长?

  应该说,京杭大运河还是中国大运河的主体。仅仅一年之前,我会忽略其它河道,将GT的起点定在杭州拱宸桥,北端在通州。由此可以使用常规的1794公里长度概念。但是现在,我伫足在钱塘江边的三堡船闸,这是当代京杭大运河真正的南端终点。而我的目光还是穿越晨曦,凝望南岸。那滨江区东有古镇名西兴,又是杭州经绍兴至宁波的浙东运河北端。三堡与西兴——如同万里长江边的六圩和谏壁——成为浙东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衔接点。

  在涉及大运河的诸多学术领域,至今已经有非常深入的成果,但多独立存在而没有框于“遗产”的大思路之下。我们现在了解浙东运河,还是较多地源自浙江大学陈桥驿及其《浙东运河的变迁》。2006年4月,也是连绵阴雨的清晨,我们登门请他出山参加最大规模的运河考察。而在家中的一个时辰内,大部分工夫都在目瞪口呆地聆听老先生训问我为何只考察京杭之间。

  “其它地区都不是主流。”我耐心解释。

  “这是故意地!”80多岁的人很容易执著。

  现在,我象征性地将车头指向南岸,扪心自问后郑重地为当时的无知向老人道歉。在随后的考察中,人们陆续发现了各地有许多相互联系的内容。越是在运河的腹地,越能够找到外来文化的痕迹比如伊斯兰清真寺或基督教堂,有时你看到的寺庙小到如普通农家。它们从哪里来?怎么进来的?又是如何慢慢沿河扎下根来还扎得这么深?如果只是从京杭大运河的范围考证,就很难理解和回答。但现在我们明白,自宋元始,高丽和日本的使节,都由宁波登岸,经浙东运河在西兴渡钱塘江,继续沿运河北上直到开封或北京。在河上往来着的商客、僧侣、文化工作者——说不定马可·波罗也来过——有许多来自东南亚和波斯乃至欧洲。虽然1842年之前,外国人在国内转悠受到严格的限制;但是,由宁波经浙东和江南运河北上,仍是一条主要的通路。现在,走访大运河沿岸的博物馆,你会不时看到许多描绘运河风情的复原油画和铜版画,这大多是北上觐见使团中的画工或传教士留下的珍贵史料。

  自三堡掉头,我开始折向北方,杭州段是我最有感情的区段。我不但参与了两岸许多调查和改造方案,也熟悉那些为保护运河而辛劳的人们;小区内的许多住户我都能叫得出名字。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塘栖古镇到运河镇区间的码头区,组成了GT的主要内容:历史遗存、近现代工业代表区段、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自然风光带。尤其是在浙江北部的嘉兴、湖州,江苏太湖东部至丹阳一线,是GT的黄金区段。许多人只识江南古镇为同里和周庄,其实大运河沿岸串起的古镇远远丰富于已有的开放名镇。要知道许多名镇的修复,是成车成车从塘栖等地买来古建木料,现在塘栖人肠子都悔青啦!

  在这一带,我用很长的时间,为GT寻找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纤道。遥想江南三月,千帆交织,黄花漫坡;纤道青石铺就,遇水搭桥,驿亭相间,这是何等的好景色。仅仅在40年前,当地人还可以“背纤数十里,以人力过坝。沿途河边都有青石板铺就的纤道,相当平整。桥上行人,桥下背纤行船。”(赵大川《京杭大运河图说》)但是现在纤道踪迹非常难找,岸边很少有路,多为农田或工业区所阻隔。除了苏州和绍兴一带还可见到外,这“天然”GT,可能大部分已经永远消亡了。我企望着,在更多探路者或当地人的参与下,能陆续辨识发现新的残留。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一条真正的古迹上行走和户外活动,可以让后人惊叹时光无隙和文明的永恒。

  然而现在,我所做的就只能是叹气、发呆,怀疑眼前的残迹还能留多久,然后蹬车上路。这样的情形,沿途各地到处都会重复,无数次地重复——这短短的几十年过于沧桑!

  关于大运河的长度,可能还要争论许多年。但GT将有助于加速演算这个过程。骑行或步行在大运河上的穿越者很多,但行走GT则需满足下列基本特征:1、位于运河本体之内,或遵循历史记载路线;2、不破坏任何风貌;3、使用GPS或电子地图,可定位小道的具体方位。

  其实我们一直在暗中游说,希望GT的开拓和科考,能够和国家的大运河区段田野调查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为国家将来的立法提供可靠又可行的依据;而“大河小道”,更可成为未来大运河国家公园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规划了较为完整的中国大运河研究课题,比如鲁西山麓断裂带地势低洼,呈带状湖群的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与运河的关系;两淮盐商为迎接乾隆南巡,曾修建和再建宫殿楼廊5154间和亭台196座,康乾两朝运河行宫现状如何;不同宗教又是怎样在运河沿线传播;小市镇和中转城市研究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大多内容都与田野考古和线型实地调查方法密不可分。自扬州向北经淮安到山东的临清,是大运河寻梦的天堂。

  我敢打赌,这些调查的最后,都会生成一个共同的结论:河旁每一个科学成就都不会是孤立形成的;每一处遗产形式,大多在各地还可找到许多;每一种文化现象又都具有沿岸的普遍性。在这流淌了2500年的河水中,无数“文化”和“现象”的汇合,构成了南北共通的认同感和价值观。我们其实都是大运河的子孙!大运河是什么?到了2008年末,我们突然意识到,单单用“文化”二字已经容不下了。

  二

  解答中国大运河上的谜团,需要长期的思考和多学科的支持,更需要一场眼界的革命。

  

  运河文明,真的存在吗?

  南宋景炎三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由广州至金陵,再由长江入淮,而后经“运道”被押送大都(北京)。这是一条在今人看来都充满艰辛的行进路线,何况是条不归路!一路走过一路心潮澎湃,文天祥不经意间恰恰留下了许多沿河的感受。其中一首有重要研究价值的佳作需反复玩味:

  “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邳州山,徐州水,项籍不还韩信死。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古来刘季号英雄,樊崇至今已千岁。”(《指南后录 望邳州》)

  这是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的初秋。文天祥在暮色苍茫中被押送经过邳州。邳州在微山湖南淮安北,古镇至今很多。项羽、韩信、刘邦,再加上东汉赤眉起义军领袖樊崇,都生在此或战在此。文天祥思绪纵横一下子想到了那么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前面,几乎就没有(水)路了。山东的绵绵丘陵,梗隔了南北的通行与融合,更无端生出无尽的仇恨。

  但是几乎就在同一个时期——《元史》上记载得很清楚——1277年,“丞相伯颜南征,设立水站,命(郭)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1281年,山东济州河开凿;1293年秋,始自北京昌平白浮泉的大运河最北段及通惠河竣工。但是,这大规模的水工建设中,最有标志性划时代意义的就是1289年“凡役工二百五十一万七百四十有八”建成的会通河。它南起今梁山县张秋,北至临清;与明永乐九年开工的南旺水利枢纽一起,反映了人类在当时与自然相互较量中的最高文明水平。

  会通河是条非常美丽的人工河——如果你聘请我做导游的话。2008年夏初,我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前往山东。自德州向南,到南旺再进微山湖,经南阳古镇一直到台儿庄船闸,再向南走几十米就该进了江苏。说实话,唯寻踪会通河无语。它太遥远太扑朔迷离;可看的不多留下的资料又寥寥无几。但是,正是有了这短短的123公里,我们得以用大一统的思想去思考和创造世界。而在那之前,是个什么时代?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时代;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时代。对立与消除对立,成为那1000年的主题;围绕着这个忧患,又集中和动用了当时所有的人类智慧。而以会通河为始,我们的社会进行了一次大的跨越,思考的主题不一样了:随后的1000年相对安定的时期更多;南北通衢,使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衣食住行都得到了统一和强化。

  假如存在运河文明,其成型的标志,就应从会通河开拓算起。隋唐也曾为它积蓄力量和智慧;竣工后又直接促成了中华民族分布格局的3个重要变迁:一,政治中心逐步移至北方;二,经济中心在南方得到确定和加强;最重要的特征是,文化中心逐步由西向东部迁移。明清直到民国初期的文学名著,其内容甚至作者几乎都产生于京杭运河沿岸。中国文学史专家对此早就有定论:九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无不如此。

  我在一个骄阳午后来到会通河身边,仰天长啸,吟的却是文天祥的另一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录·扬子江》)。感谢会通河!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以“南北”为心恨,再也不用时刻盼望收复江山,沿着运河直捣北京——拜托!我妻儿老小全在那儿。时空穿梭,沧海桑田。站在大运河最高的水脊南北相望,唯有有水和无水的区别。水,构成了运河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行走这条运河,其实有个并不强求但很有技巧的问题,就是应该自北往南走还是反过来一路向北。许多专家的考察是从北京出发的——乾隆爷也不例外;但从重温历史的方法来看,漕运,更主要集中于江南的粮草北上京师;而如果你希望顺水势而行,那应该以山东为起点分头逆向并进,因为此地是大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也正是在这里,经过的人们心情也从此截然相反:再行向南,可以见到河水,可见百舸争流;而向北跋涉,只能和干涸散乱相伴。夕阳下,伫看大河神往当年,脚下天边,寂寞蜿蜒……所以,许多同伴都理解我的感觉:每次来到江南,思绪是舒展而细腻婉约的;每次去看北方运河,所提出的建议都是激昂而悲怆的。而如果你愿意成为哲学家,嘿,你就应该去看南旺和会通河。

  从2006年初开始,我逐渐将工作外的近半时光交付给大运河。如果一个个城市走过再走过——尤其是分布于安徽、河南、河北的隋唐运河沿岸——你可知道在我们心底,存留时间最久的震撼将是什么?是孤独!那种被边缘化的孤独,至今仍然伴随着沿岸的大部分城市。对当年辉煌越是激昂歌颂,失落和无奈就越沉重。而这一切,皆是因为水。

  运河文明,根本上就是水的文明。

  中国大运河是人工的杰作,这只是表象。围绕着水,人与自然进行了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的较量,我们称作“有取有予的史诗般的战争”。人们习惯性认为,大运河有多长难以搞清,是因为黄河尤其淮河经常改道,但是如果你再深入考证河流变迁的背后,就会找到许多按照人类意愿干预的痕迹:你真的认为洪泽、微山、东平湖也就是梁山泊是纯天然的吗?其实它们现在的规模都是作为大运河调水“水柜”的半人工遗留。我先后3次到过沧州,我也强烈建议读者去体验一下那里的“江湖文化”。据说,当年运河上的护镖到了沧州地界都很低调,从不“喊镖”叫板。那里吴桥杂技的传播则与河运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江湖文化和运河文化交织而成的产物:“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全不收,洮河两岸度春秋;财主种有千顷地,老子玩耍不伺候。(吴桥歌谣)”。在大运河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无数独特又相关的人文思想,就这样应运而生而不断更新。所以,如果要论运河遗产的价值,很难将遗存、自然和附着于上的非物质遗产三者分割。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的多遗产形式并存的样本就在这里!只不过当今世界对它知之甚少罢了。

  知之甚少禁锢着我们的眼界和胸怀。

  三

  大运河究竟有多长,取决于我们的目光可以看多远。

  

  我在一个月黑风高的黎明再次来到淮安。这里并不只是因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而引人瞩目。历史上黄、淮、运都是在淮安交汇,各时代河道层叠交错。国家文物部门于是在此聚集了最多的大运河研究力量。我赶到那里的码头镇去和大部队会合。镇上的羊汤非常好喝,却和这个运河名镇一样还不广为人知。我在天亮前到达就是为了能够品到刚开锅的头汤,瞬间忘却一路旅途劳顿。

  在农家小院的厢房里,我去向领军人物张庭皓报到。他当年主持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现在又堪称是大运河研究的痴迷者,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半疯”,像他这样达到很高段位的也只能数出寥寥几个。他把我领向其中一个发掘现场。深达6米的坑底,水利史专家谭徐明正在研究不同时代的厚厚河沙淤积。

  如果我们只是粗放地在河边走来走去,是很难理解这里的一切。乏味和劳累是我的最初感受。但专家们的目标,是在寻找一个系统且通用的方法,借此甄别和解释河上的遗产种类及谜团。

  自2005年末由罗哲文、郑孝燮、朱炳仁这“运河三老”发出加快申遗的公开信始,我们对运河的认识,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大规模参与的激情期、盘根错节难题的汇集期和剥茧抽丝的方法科研期。现在的局面仍处在汇集和方法寻找的交汇过程。随后,一个全新的综合学科“运河学”可能会应运而生。到了2008年下半年,“运河学”已渐渐成为许多场合专家们谈论的话题。我们用了3年时间在思考中前行。雾霭茫茫中行近更高的山峰时,拨云见日的新机会仿佛就在眼前。

  3年前的此时,58位政协委员响应“运河三老”的号召,正在草拟一份影响深远的大运河申遗提案。自那时起,无数人开始为运河而战。而我追随着前辈的足迹,逐渐成为河边一个踏实的行走者、大河命运的思考者和现实的忠实记录者。

  我们正在因之而改变。

  光荣终将归于梦想。

  这将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

  大运河究竟有多长,取决于我们的目光可以看多远。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3-03
……

是不是太酸了点?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3-03
     大运河整体申遗成功没有?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3-03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1794km,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道

推荐书籍《大运河影录》天津大学出版社
思维到某种境界的时候,做妮姑也觉得俗,南无阿弥陀佛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3-04
城以水兴,市以水旺!——丹阳与大运河
城以水兴,市以水旺
■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吴嘉宝                  转自《丹阳日报》2006-1-14

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加强对东南地区政治和军事控制,凿“云阳北岗”和“京岘东南垄”开通著名的徒阳运河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来,运河对于丹阳,犹如长江较之泱泱中国,对丹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无法用笔墨所能完全阐释清楚的。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运河惠及丹阳的历史作一概括和说明,以图使读者对运河水运在丹阳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运河水运促进了丹阳县城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城区的规模和格局。春秋战国时期,丹阳只是战争前哨的一个军事小邑。秦代,丹阳虽有了县的建置,但直到东汉末年,即东汉献帝兴平年间(公元194—195年),才由刘繇来曲阿州治后,为防袁术进攻,营筑了一个小小的曲阿土城。三国到隋、唐时期,丹阳屡经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风云变幻,在江南经济开发的大背景下通过运河水运刺激,渐成经济兴旺之地。迨至唐中叶,刘晏整治江南运河和练湖以后,丹阳商贸发达,居民日增,户满四千的丹阳,于会昌年间(841—846年)被朝廷定为“望”县,从此跻身于头等州县的行列。唐制州县分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京都是赤县,京之旁邑为畿,京畿以外“望”为最高。
北宋真宗时(998—1022年),丹阳城“周回五百六十步”,全县居民仅9000余户。但时隔200余年,由于南宋水运体系的调整和丹阳水运地位的提高,宋理宗时(1225—1264年),全县居民猛增至35200户,人口近22万,城“周回三里,东门在斜桥,西门在县前,南门在草堰,北门在观音山。”这时的云阳城较之三国时周回要长一里多。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江南出现,丹阳境内商品经济发展,商贩辐辏,水运昌隆。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水运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为了抵抗倭寇的入侵骚扰,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年),江南运河丹阳段两次改道,又据河修筑内、外城,县城范围扩至“周回九里十三步”,“自城东至于城西三里而遥,自城南至于城北三里而近”,形成了县城内街衢通达,市河纵横,桥拱如带,商肆栉比,“舟楫通行”,“商民称便”的繁华气象和四街、十四坊,十六巷的城区格局。此后经400余年,丹阳县城规模虽没有大的突破,但城内外街、市逐渐增多,商业日益繁荣。20世纪50年代,京杭运河丹阳段第三次改造,丹阳县城才进一步向东拓展,这为80年代经济发展准备了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今日之丹阳城乃是运河水运发展的重要硕果之一。
      二、运河水运促进了丹阳主要乡镇和集市的兴起和繁荣。京杭大运河及其分支水运业的发展,其社会作用之一就是使水运线上不断兴起的一些小商品集贸市场,漕粮转输仓廪,或者税赋征收机关的所在地,逐渐发展成为拱绕县城中心的乡镇,从而繁荣了水运腹地的经济。明隆庆时(1567一1572年),号称丹阳六大集镇的吕城、珥陵、延陵、埤城、丁桥、丁庄,几乎都是水陆交通发展孕育的结果。早在三国时期,当江南还处于大部榛莽之时,吕城便已成为东吴大将吕蒙屯兵之所,并有了原始城垣。江南运河开通后,位于运河两侧的吕城因“运途津要”,漕粮屯储,堰闸过船纳税、商品流通贸易发展,进一步招引商贾往来,流民定居。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吕城始有镇制。随着元、明、清水运的发展,吕城水运交通和商业活动显得非常活跃,成为江南运河上著名的商业性市镇。再如珥陵,也是水运兴镇比较典型的例子,珥陵处于珥渎河上,元代以前没有集镇,明、清漕运大规模发展时,珥渎河多次疏浚,从而成为金坛、溧阳等县漕船进入江南运河的必经水道。由于屯储、转输方便,珥陵遂逐渐成为丹、金、溧之间水陆运输和贸易的重要市场和水运中转站埠,跻身丹阳古代六大集镇之一。
此外,鹤溪河哺育了丁桥镇、简渎河影响了延陵镇,运河水运及其影响和带动下的支流水运,促进了丹阳众多乡市的形成和发育,为丹阳的市镇经济作出了特殊贡献。
三、运河水运促进了丹阳经济的繁荣昌盛。江南运河繁忙的水运是丹阳经济发展的助动器、孵化器。“洵七省之咽喉,吴越之门户”的丹阳,因为市通南北,交会百物,商业、手工业,酿造业均得到发展,成为丹阳的重要经济行业。
酿造业。“曲阿出名酒,醇烈,后湖水所酿也。”丹阳黄酒六朝时便享誉甚隆。北魏大将军刘藻南镇时就曾许诺凯旋后当用“曲河之酒以待百官”。唐代李白亦有“何人共醉新丰酒”的诗句赞美之。新丰酒就是当时丹阳黄酒的别称。宋代,酿酒业更趋兴旺,丹阳在闹市区云阳桥西设有酒类生产和销售的专门管理机构“酒务”,吕城、延陵也设有同类机构。南宋咸淳时(1265—1274年),全县有55家酒坊,酒的课税总额达109640贯,可见销量之巨大。清代,丹阳“百花老陈”作为贡酒声誉更甚。民初,丹阳规模最大的酒坊福源漕淋坊年产封缸酒逾百吨,还同时生产“单醋”700多吨。为了提高酒、醋的质量,福源的生产原料大都通过运河等水路选自县内外各地:“酒米”桂花香糯采自延陵一带,清活甜水选自练湖和运河,优质酒糟则购自无锡、上海,甚至浙江绍兴。而其产品则通过运河等远销东北、陕西、山东、沪宁路沿线以及长江、沿海等大中城市,并且打入了东南亚市场。当时,县城里贤桥附近的大码头即有福源的专用码头,每天在此装卸货的船舶几乎连绵不绝,繁忙得几乎通宵达旦。丹阳酿酒业的发展是同以运河为主的水运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美酒引来天下客。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慕名前来丹阳,品尝美酒,吟诗作赋。大诗人李白、陆游等都曾留下赞美丹阳黄酒的美妙篇章。
丝绸业。丹阳丝绸行业晚起于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时有丝行49家、丝庄20余家。到民国8年(1919年),已有织机2000余台,年产绸10万匹。极盛时,织机曾达4000余台,绸30万匹,茧丝4990余担。价值银17.75万元。其时,丹阳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蚕桑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民国3年,丹阳蚕丝和“阳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盛誉,产品不胫而走,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尽管水运并非丹阳丝绸业发展的惟一因素,但在铁路和公路运输尚未大兴的历史条件下,星散错落流布于城乡各地的个体机房和丝绸厂家,从原料采集,产品转输、技术传播,直至市场开拓,无疑都必须借助于以江南运河为主的水运这一流通手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江南运河及其沟汊纵横的水网运输对于丹阳丝绸业的发展兴盛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商业。江南运河的水运业影响了城市的规模和格局,也影响和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以丹阳县城来说,水运对商业的影响极为显著。运河从其东侧北上南下,其支流依*运河连接东南西北:城内市河环流,舟辑通行,物资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故“河上井聚联络,南通百粤,北走燕赵”,“四民乐业,百货流通”;沿河街市商肆林立,店堂比肩,甚至连贤桥桥面上都不乏肉铺和山地货摊点。清朝最盛时,丹阳从事商务中介交易的牙行有500多户,典铺13家,酒楼茶馆、南北杂货店密布于县城内外十街二市,其中尤以“东郭最盛,街长里许”,是县城和近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丹阳有商号3000余家,县城大小粮行144家,绸庄、绸行30余家,估衣业50多家。在此,仅就米市、牛市、马泰元饼行作一简要介绍。
丹阳米市的形成历史由来已久。唐代,丹阳已属全国农业发达地区,宋代成为全国产米最多的县份之一。清初,丹阳的米市逐渐兴起。丹阳米行、米店有112家之多,都设在东西南北门外护城河侧,建运米码头10余座。丹阳糯稻,亦称“酒米”,世有“酒米出三阳,丹阳为最良”之称。米市之盛,除有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实,极适宜水稻生长,种植面积广,产量高等因素以外,极其便利的水运条件当是重要因素之一。运河纵横邑境,长达50余里,邑中河道流入运河的有香草、简渎、珥渎、越犊、白鹤溪、九曲诸河。这些河流又各有支流,或发源于镇江、句容、或流自金坛、武进。在昔日交通不便之际,金坛、溧阳、句容的东乡,镇江的西、南二乡,所产稻米都运往丹阳,中转外销,因而促使丹阳米市一度时期十分繁荣。
康熙年间,丹阳出了个闻名大江南北的集市——“牛六”。这主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及其发达的水系在水运上的便利。这种定时定点,有人管理,有人收税,交易颇具规模而又较正规的市场,据说是国内当时六大市场之一。1907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这牛市交易在水运的基础上,增加了铁路运输业,业务量日益扩大。苏北、皖南等地大量的耕牛和菜牛运来丹阳交易。“牛六”日牛的上市量曾达2000多头。清末民初,丹阳这个仅有40多万人口的小县邑,每月全县乡镇小型定期的牛市贸易场就有50多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牛市更是达到巅峰,特别是城南牛行,月成交牛畜高达四五千头,牛源分布及流向极广,运牛的船只西溯皖赣,北通徐淮,东下吴越,这是水运和商贸相互促进的典型说明。
“牛六”又是庙会,既是交易日,又是探亲访友、祭祀祖宗的重大活动日。新桥的“娘娘庙会”,吕城农历四月初一的“牛六”日人流量均逾数万人。县城农历三月十八“小茅山庙会”,规模更是宏大,更使“牛六”热闹非凡。“牛六”带动了丹阳经济的发展。港澳市场上的许多菜牛都是从丹阳牛市由专人押运铁路货车长途跋涉而去的。
依*大运河及其他水系恩泽而兴旺发达起来的还有马泰元饼行。马泰元饼行最初的营业以代客买卖芝麻饼、菜籽饼,兼营少量棉籽饼和豆饼为主,后来发展到自营业务,整批购进和销售。当时丹阳、金坛等地肥料欠缺,尤其是夏季稻田,需要芝麻饼松土和增肥。芝麻饼出产地以皖北、苏北居多,其运输陆路以津浦铁路为主;水路以长江、京杭大运河为主。菜籽饼集中在皖芜湖、繁昌、荻港含山、和县等地,其运输以长江运河为主。马泰元饼行依*便利的水运条件,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大量吞吐安徽、苏北等地的芝麻饼和菜籽饼等,生意越做越旺,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仅其一家油饼的年销售量就曾达5—6万担。这是马泰元饼行最鼎盛的时期,也是获利最多的时期。
总之,运河给丹阳人民带来的益处是难以估量的。丹阳社会经济发展的足迹,无一不打上运河的烙印。是她,滋润了丹阳的土地;是她,养育了丹阳的人民;是她,创造了丹阳的历史。随着苏南运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全面整治,一条崭新的母亲河必将为丹阳实现富民强市之梦发挥非常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3-04
常州大运河
常州   沙正华
常州,从春秋末期吴国季札受封于延陵至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500多年。它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北依长江,东临太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是一座具有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江南古城,历史上就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誉。  
    常州段运河全长44.5公里,是苏南各城市中流经最长的。运河由西自东纵贯常州全城。常州之名定于隋文帝时期,这里人文荟粹,经济繁荣,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常州形成了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格局,今天的常州段大运河仍然担负着繁重的水运和抗洪任务。
从常州地图上可以清晰地发现,常州城区水系四通八达,河网纵错、小桥流水密布。
常州的老桥是这座江南名府的一大风景,每一座桥都有故事。那些上了百岁甚至千年的老桥,甭管它是砖砌还是石垒,有的看上去老态龙钟,面孔龟裂,有的上面除了长出一、二棵小树,还挂满了藤蔓,石缝间弥漫着青苔。桥虽是凝固的,那藤蔓却在水的镜面上随风飘荡,于是桥也就风姿绰约风情万种起来。南来北往的行人踏过桥面时仿佛走进了故事里。桥的名字一般都颇具韵味,能为桥题书的都应是当年的名士大家,那书法除了风雅,更具苍劲。  
    我从有关资料上查到,建国初年,仅常州城内就有各类古桥66座之多,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以桥铺路的独特韵味。而今天的常州,那些古老的石桥,不是缺少必要的维护轰然倒塌了,就是在旧城改造中悄然湮灭了。  
   我从心灵里深深爱着这块丰厚的土地。这些年,面对因现代化狂潮毁灭了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常州这块素来被人视作全国首屈一指的人文荟萃之地,近年所遭受的人为破坏,我深有切肤之痛。许多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的老城区,除了个别文保单位外,基本上都推倒夷平、大拆大建。很多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在未能认真进行文化鉴定、弄清其价值前,就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被碾成了碎片。
今天的常州,虽然还冠以“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已经基本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了。整个城市的气质不可逆转地丧失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所应具有的文化风韵。作为当年的江南名府,那别具特色的恬静娟秀、古朴淡雅的风骨,只能在岁月留痕的悲哀中成为旧梦!  
     常州巷子深、故事长,枕河人家那甜美的梦境被一座座水乡的长桥联系在一起,而如今,那一座座古桥已陆续从新城市的改造蓝图上消失了。
     觅渡桥当年为跨子城河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常州知府李嵩建造,初名舜宜桥,俗名灭渡桥,后改觅渡桥,民国十年(1921)为便民通行,由拱桥改为平板桥,桥面及栏杆为条石板材,今河桥无存。瞿秋白祖祠前的小河小桥无影无踪,“觅渡、觅渡,渡在何处”成了永远的悲歌。 觅渡桥没有了,桥名现如今只留在一所小学的校名里。  
    世丰桥,跨子城河桥,马山埠与小营前之间,北通成全巷,材质为条石平板,桥两端有桥楣,这在江南石拱桥造型中极为罕见。1924年由工商界人士胡世丰先生独资捐建,江南名士钱名山先生书写桥名,潘鸣球、邱汤等书写桥额(楣)。20世纪70年代造人防工程时被拆除。  
    水门桥,跨旧城壕,五代十国之一的吴睿帝杨溥天祚二年(956)由刺史徐景迈筑罗城时建造,始称通吴桥,明正统七年(1442)重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1950年拆除石拱式桥梁,先改建成石块桥台木桁架,后又换成钢管扶手栏杆,2002年拆除造新桥,沿用旧名。  
    顾塘桥,又名瑞登桥,跨后河西口在外子城城壕合流处。始建于宋,原苏东坡终老地孙氏馆即在桥东北堍。民国十七年(1928)拆除石拱桥改为条式板桥。通小营前,1951年因填没后河而被拆除。  
    文亨桥还算好,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的古桥,横跨了大运河,全长49.3米,中跨径11.6米,桥面标高9.93米,南北各有台阶49级,文亨桥北为大码头,是颇负盛名的篦箕巷,明清时代,小街热闹非凡,挑梁宫灯彻夜不熄,每当皓月当空,一轮明月穿过桥洞映入水中,“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由此得名。1987年,整治运河拆除旧桥,按原桥调转90度移建到市河与运河的交汇处。  
    江南的老屋和石桥的建造格局,在结构上对人甚有启示,黑瓦白墙,从来就是江南鲜明的特征,小桥流水,一向为江南独有的魂魄所在。
古城是沉默的,它不可能起来反抗你,但历史会记下来的。谁也没想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待批中,又一次被我们自己拆掉了,古老的常州城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悠悠古运河,空悲泣!  
    谁都不希望这出闹剧再演下去,古城已经不起这样的打击了。自20世纪日军轰炸,特别是近10年来古城改造大拆迁,我们可爱的古城在建设中曾经毁掉了多少人类文明的瑰宝,今后,这样的悲剧应该永远地杜绝。否则,所谓的政绩功劳簿,其实也就是历史的耻辱柱。
常州有人意识到旧城改造大拆迁的政绩有点耻辱,正在努力保护古运诃,将功补过。
常州的“水上旅游风景线”,日前,此规划已跨出实质性的第一步,全省首个运河旅游专项规划——《常州古运河——关河水上旅游专项规划》已经通过相关部门的论证,到2010年底,将初步形成古运河旅游线路格局。东至政成桥,北接常柴桥,南抵清凉寺,河道总长约22公里。规划范围包括河道两侧各500米左右的用地范围,规划总面积约2000公顷,挖掘常州运河的历史底蕴和地方文化内涵,发挥运河作为旅游游线、景观走廊、城市交通等各方面的功能,使古运河成为展示常州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提升常州城市品位的景观河。
   常州运河、市河的历史与现状、景观资源与文化特征,规划将常州古运河、及滨河地带划分为两个功能带,即“文化休闲旅游带”和“水上观光旅游带"。其中,文化休闲旅游带以古运河和市河为主,主要功能为整合常州历史明清时期文化,分区段展现运河市井文化、运河商贸文化、近现代民族工业文化、常州名人文化以及宗教文化,通过贯通古时护城河—_市河,展现过去由于运河开通带来的市河乃至常州城的繁荣景象;主要承载城市水上交通与水上观光游览功能,突出现代城市形象。
    常州古运河水上旅游专项规划不仅包括历史文化的保护,而且包含了防洪排涝、水利、环保、市政‘管线的铺设等多方面,古运河、水要发展旅游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水质问题,让水起来、流起来,清起来。

    应该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目前,京杭大运河正在申遗,国家也将京杭大运河看作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整体规划,张扬常州的个性,.突出东坡名人故居文化、运河水韵、运河人家、篦梁灯火等地方特色。    
    常州古运河——关河水上旅游对常州城市起到‘了锦上添花作用,发掘古运河——关
河最终还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市民的人居环境将得到提高,让河流回归城市,市民更加亲近,增加了城市活力和灵气,整个城市的品位都将得到很大
    目前,京杭大运河正在申遗,国家也将京杭大运河看作重点文保单位进行整体规划,运河所经过的城市都在打运河牌,常州要走出一条常州特色道路,张扬常州的个性,突出苏东坡等名人故居文化、运河水韵、运河人家、篦梁灯火等地方特色。
    常州古运河水上旅游对常州城市起到了锦上添花作用,发掘古运河最终还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市民的人居环境将得到提高,让河流回归城市,与市民更加亲近,增加城市活力和灵气,整个城市的品位都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十几个运河沿边城市中,同时有老(千年)中(几十年)青(正在建)三条运河穿城而过的情景---唯在常州;运河千年古桥耸立在市中心大马路旁---唯在常州;古运河横贯市区主要街道---唯在常州;古运河畔明城墙---唯在常州;千年运河流淌千年名刹前---唯在常州市中心特有一景。
    常州几十处小桥已烟淹无踪,市区三条大运河欢迎您大驾光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