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名字比父亲响亮,父亲还有改名叫儿子名字的道理?”这是武夷山主任科员吴刚得知武夷山市要“被贬”为武夷山区,南平市则改叫武夷山市时的第一反应。
5月,武夷山的官员得到南平市更名迁府的通知。百多名老干部、近千名茶农分别签名上书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表示反对,一些在职官员也站出来说“不”。
据武夷山市多位政府官员透露,当时政府“四套班子”曾多次召开紧急会议。一位参会官员说:“大家态度基本一致,不愿改名,更不愿意撤市改区。甚至还有领导提出,如果非要通过,自己就带头辞职。”
南平市也态度坚决:“其他县市都通过了,就差你们了。”
武夷山市是县级市,隶属于南平市。在中央“扩权强县”的大背景下,南平为何要“撤市设区”?武夷山又为何要集体抵制?
更名迁府风波背后,是两级地方政府对“武夷山”品牌的争夺战。
改名风波
这并不是南平第一次将手伸向武夷山,这也不是武夷山人第一次反抗。
2009年1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分别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南平市更名工作,并以福建省政府的名义向国家民政部上报“将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并撤销县级武夷山市设立武夷新区”的
方案。
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委员、福建省南平市人大副主任简少玉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表一个关于将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提案。
2011年,南平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决议。
据武夷山正处级老干部林言回忆,几次更名都没有成功。武夷山人据理力争,保住了自己
城市的名字。据流传,武夷山前任市委书记曾拍着桌子和南平领导叫板。
武夷山也提出过折中的办法。今年年初,武夷山主动申请改名为武夷山风景区。但是这个方案南平没有同意,不久,南平即提出迁府改名之事。
这一次更名,来得突然。没有事先宣传也没有征求意见,武夷山突然收到南平市让“四套班子”马上盖章表态的文件。老干部得知后反应强烈,撰写了一封《给武夷山市委常委的公开信》,有100多名干部签名,其中包括一些原来崇安县(1989年撤销崇安县设武夷山市)“四套班子”的一把手、景区管委会主任等11名正处级官员。
一边是老干部的反对信,一边是南平市委催促上报的命令,武夷山市委常委立即开会讨论南平迁址更名的事情,会上几次出现一边倒的反对局面。会后,武夷山的班子只在口头上汇报了反对意见。
此时,开始有武夷山市民自发组织签名,提出要上街游行,公开反对撤市设区。
武夷山的游行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参与签名的老干部、茶企老板以及一定级别的武夷山现职官员相继被南平派出的工作小组约谈,近千名茶企茶农的请愿签名被工作组收走。
为了说服武夷山,南平承诺“三不变”——财政体制不变,景区、度假区
管理权不变,
行政区划不变。
不过,在武夷山人看来,这是缓兵之计——此前南平市开会,已经把景区管委会列为下属单位了。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由南平市委常委、武夷山市委书记梁伟新兼任。
吴刚向
经济观察报记者出示了一份材料,南平市要求武夷山官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肃纪律,服从大局;做好表率,维护稳定”。“个人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反映,但必须严格按照组织程序,有序地反映问题,绝不能有任何影响工作,影响大局的不当言辞,否则,就是纪律涣散的表现。”
6月初,武夷山的“四套班子”盖了章表态道:“经充分酝酿讨论,一致同意市委、市政府关于申报撤销地级南平市,设立地级武夷山市及相应
行政区划调整的方案。”。
南平市宣传部朱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改名迁府一事已经上报到民政部。
武夷山的委屈
对于更名设区的事情,武夷山可谓举全市之力反对。
普通的武夷山市民问:日后大项目大投资都被南平拿到武夷新区(武夷山撤市改区后,南平打算把市政府迁到此处,目前武夷新区是南平市力推的项目。)发展,这会给武夷山带来什么?基础建设萎缩、财政投入缩水、城市发展停滞、外来投资减少、人才大量流失、房价下跌……如此一来,武夷山则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茶企茶农更是寝食难安。茶商们看重的是武夷岩茶得到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在武夷山市整个行政区划内产的茶叶都是武夷岩茶。
“若改名武夷山市,则现南平市内的茶叶也成为武夷茶。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茶叶这种地域性很强的产品,离开丹霞地貌的原产地,就不一样了。我们几十年才做起来的武夷岩茶品牌就会被稀释,伤害是无法估量的。”一位做了10多年茶叶生意的老板向记者表示了他的担忧。普洱茶被做倒了之后,至今没有恢复当年的红火,他不希望武夷岩茶步之后尘。
在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的组织下,茶企茶农给武夷山市委递交了千余人签名的请愿书。
财政局的专业人士更是算了一笔撤市设区的账——“虽然目前会在市改区后给予一定的过渡期,但过渡期结束后,参考现行省对下的财政体制,市(地级市及市辖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0%要上缴省财政,而县(县级市)无需上缴。”
市改区后,财政收入将大幅下降,且土地出让收入全部属市级,将失去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此外,武夷山改区后,所有省对县的扶持政策,均将无法享受。
让武夷山人更加耿耿于怀的是,借着促进旅游发展的名义,南平市还在武夷新区和武夷山风景区之间修了一条58公里的景观带,从新区到武夷山景区大门只要20分钟。“让武夷新区和武夷山南部景区对接,无异于是杀鸡取卵,直接断送武夷山的发展。建成之后,大量人流车流涌向景区,必然对环境承载造成影响。”武夷山规划局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
此外,机场南迁、重新修建高铁站,亦是在鼓励新区发展的同时,打压了武夷山当地的发展。
近年来,为了申报“双世遗”(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国家级风景区、度假区,武夷山城区建设相对处于停滞状态。武夷山市政府至今用的还是陈旧破败的大楼,政府机构散落在老城区的不同角落。武夷山发展显示出极端明显的两极分化。“现在南平要把富的挖走,穷的丢给我们,这让我们怎么办?”上述武夷山规划局官员说。
“现在外商来武夷山投资,南平市都主动把人财物往武夷新区引导,告诉他们那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南平市人大代表王明表示。
当时参与申报“双世遗”的武夷山官员表示,武夷山人不愿意将名字拱手让出还有一个原因:当年申请“双世遗”时,主要靠的是武夷山的一己之力,南平只给了5万元。
更让武夷山人想不通的是,改名也没有征求武夷山人的同意。经济观察报记者在武夷山了解到,许多市民都还不知道改名一事。“南平说改名就像喊狼来了,喊多了都没改,大家也都觉得不可能,意志也就都松懈了。如果真要改,那是坚决不行的!”一位旅店老板说。
“儿子的名字比父亲的更响亮,父亲是不是就可以取而代之?”武夷山一位主任科员吴刚表示十分不解。
南平城乡建设局的官员则认为武夷山市的行为显得小家子气,没有站到全市发展的目光考虑。
南平的考量
南平市多次申请将武夷山市合并,又是出于何种考虑?
南平市是福建省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辖一区四市五县,一区即延平区,四市即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和武夷山市。“省管县”模式虽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中心城市竞争力不强。在福建省地级市中,南平经济实力一直在倒数行列,亟需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而风水秀美的武夷山则被认为是一张王牌。
早在1999年,以原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指导南平市研究制定“十五”发展战略时,就明确提出,闽北要打武夷山牌,在武夷山和建阳之间建设新兴中心城市,培育新增长极。
而此次争议南平给武夷山的书面解释是:目前国内四个“双世遗”,除武夷山外,其他均由设区市来建设管理,而武夷山现在是县级市管理体制,统筹发展和调控治理的能力有限,难以实现更加有力的保护和更高端的发展。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设区市一级政府可以从更大范围统筹产业设计、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实现协调发展。
在2011年的《关于南平市更名为武夷山市的报告》中提出,现有市政府所在地延平区的资源禀赋、客观条件及现实发展水平均难以发挥其作为中心城市的应有作用,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对此,
中国地名研究所研究员朱昌春曾撰文表示,目前中国名山所在地的行政区级别均为县级,例如:武夷山市、井冈山市、九江市庐山区、泰安市泰山区、青岛市崂山区、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韶山市、五指山市和峨眉山市。目前这些县级政府均将名山管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什么矛盾。黄山市的级别最高——地级市,但是管理存在着许多矛盾。
事实上,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的隶属关系历经数次变迁。最早叫景区管理局时属于省直管,后来又下放到南平市,最后才分给武夷山。
不过,南平市对武夷山收入颇丰的旅游费“眼红已久”:南平市2001年成立了“南平市武夷山风景区工作委员会”将其纳入囊中,并由南平市一位副市长任第一书记,将原来的武夷山风景区管委会的人事权上收,这位第一书记平时不来只在决策时来拍板,钱全拿走,严重损害了武夷山的经济发展。后来市里很多矛盾解决不了,管不下去又还给了武夷山。
不过,县改区能否成功,一个重要指标是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强不强。同样是撤县设区,同安县变成厦门的一个区是“傍大款”,但在武夷山人看来南平跟厦门没有可比性,对于南平市的辐射能力存有质疑。
现在的武夷山市,实际上也是改过的名字,它的曾用名叫崇安县。在林言看来,原来由县改为市,现在又要倒回区,这实际上是个倒退。
不过,中国地名研究所原副所长商伟凡认为,崇安县改武夷山市是“帽大头小”,原因是武夷山脉位于闽赣两省交界处,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大约500公里。武夷山脉如此之大,小的武夷山市是包容不下的。目前武夷山市只包含了武夷山脉的精华部分,即广大游客最喜欢的九曲溪一带的风景区,因此,以武夷山命名并不妥当。江西省对此就有过异议,将一个镇改名为武夷山镇。
但商伟凡也承认改名之后,将小的自然景观名称用于大的政区,又会存在“帽小头大”的问题。例如,安徽省黄山市,用地处一县境内的“黄山”命名包括3区4县的地级市,让点状的景观代表面状的政区,以致出现“皖南处处皆黄山”的怪异局面。
“武夷山改名和黄山还不一样,黄山改了只是让游客跑远路,武夷山的名字一扩大则有可能闽北满街都是大红袍了。这个问题就比山名、水名更具有现实意义,直接影响经济利益,”商伟凡说,“从全国范围来看,有意义、有文化含量的名字,特别是能给地方经济带来利益的名字,都是寸步不让。”
[ 此帖被超微星在2015-05-13 14:4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