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按语:俗话说,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内行整内行才最要命。此文作者原来是毛左大佬,但经过多年网络洗脑后,现在反戈一击,犹如在毛左阵营爆炸一颗巨大定时炸弹,炸得人仰马翻。
论毛泽东时代的“两极分化”—— “茅于轼猜想”的破解
——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作者:苏拉密(孟凡贵)博客
内容提要:
本文以翔实的数据和周密的计算得出:1978的中国,基于“可支配收入”的“城乡收入比”为9.5,“基尼系数”为0.61;评价为:“不可接受的贫富分化” 。基于“纯收入”的“城乡收入比”为17.67,“基尼系数”为0.704;评价为:“极其恶性的两极分化,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如农奴制)或可出现”。
毛泽东时代社会可划分为三个阶级:农民、城镇职工、高干;阶级分布特点为:“阶级内相当平均,阶级间兀然陡立”——“平等地狱”和“平等天堂”比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依然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并在“城乡差别”之外又开辟了许多新的、激烈的、多元的贫富分化途径;但占据中国“贫富分化”主要体量的“城乡差别”在有效缓解,“贫富分化”总体在降低。随着允许农民自由谋生,随着农民工的合法化,随着近年来农民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不仅农民的“货币收入”在快速提高,而且城市公共资源也越来越多地被农民共享。“城乡二元社会”的壁垒正在被打破,正在向着“最初步的”社会公平迈进。
章节梗概
导言 关于“茅于轼猜想” ——“改革开放前的贫富差别比现在更大。”
第一章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原则
第二章 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54元/人
第三章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440.30元/人
第四节 1978年,基于“可支配收入”的“城乡收入比”为9.5,“基尼系数”为0.61
第五章 1978年,基于“纯收入(人均GNI)”的城乡收入比为17.67,基尼系数为0.704
结语 毛泽东时代的阶级分布及其特点
导言 关于“茅于轼猜想”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这一观点似乎正在成为历史定论;人们很容易观察到:农民从平等社员分化为贫困小农和企业家,市民从平等职工分化为下岗职工和富豪。
这一观点得到了现有统计数据的支持。197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317,贫富差别“相对合理”;而2010年,官方公布的中国基尼系数为0.481,属于“差距较大”,接近0.50的“收入悬殊”。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0。
另一重要数据也支持此观点。图01所示,1978年,中国城乡收入比为2.57(343.4/133.6),2006年上升为3.28;2012年仍保持为3.10。
图0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纯收入”
然而,茅于轼先生却提出:“改革开放前的贫富差别比现在更大”,引起一片哗然。
茅于轼指出:“改革开放前是吃饱和挨饿的差距,今天则是吃什么的差距”;“贫富差距应直接导致犯罪率提高,但查阅2000年以来的《统计年鉴》,社会治安并未发生突然变化”。
茅于轼认为,“基尼系数并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公平’”。但茅于轼对“城乡收入比2.57↑3.10;基尼系数0.317↑0.50”的数据跃升不置可否。
在这里,茅于轼将“贫富差别”这一较为单纯的经济概念,“掉包”成了“社会公平”这个带有主观价值判断的综合概念;大有“偷换概念”之嫌,难怪会嘘声一片。
显然,茅于轼的观点是未经论证的,姑且称之为“茅于轼猜想”。
“茅于轼猜想”是否成立?正是本文要展开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