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千年古镇的深重灾难和现实困惑
--- 藕池镇发展的体制影响
http://bbs.cnhubei.com/dispbbs.asp?boardID=3&ID=1332274&page=1 千年古镇----藕池,位于长江以南,湖北省的南部,是湘鄂交界地区的一个要城镇。该镇北通长江,南邻洞庭,西衢巴蜀,东下吴越,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的“龙穴口”,是这里最早的地名,意为“龙穴险要”之地。后来因“藕池潭”而叫“藕池”,再往后叫“藕池镇”、“藕池口”。长江荆江段总体由东向西奔流,出公安黄水套后,突然改变流向由北向南直奔20公里,在藕池分岔三条支流,形成藕池口,然后折转东流奔腾而去。这三条支流藕池河、团山河、安乡河分别流经湖南南县、岳阳、安乡和益阳,经洞庭湖连接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所以藕池很早就是湘鄂两省边界区域的水上咽喉。
藕池历史悠久,在宋朝建镇。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王存《九域志》记载“藕池属石首一镇”。这是官方记载藕池建镇最早的国家档案记录。明清时期,藕池商货贸易发达,水上运输闻名。曾是“馆舍日迎川湘客,码头夜泊吴楚船”,民间流传“货来藕池销路好,人到藕池财运通”。藕池的鼎盛时期是民国前后,当时住民超过三万,工厂有机械厂、皮革厂、织造厂、木器厂、钉具厂以及藕池商人彭辉武创办的发电厂等几十家大小厂坊。商业服务业有1913年设立的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中华纱布公司藕池分公司、藕池电话电报局、湖北省银行沙市支行藕池办事处、沙市港务局藕池港务站以及石首在藕池设立的匹百针文“八大公司”,政府在此设有警察所(后改藕池警察局)、石首征收局、藕池海关和无线电台等等,生意兴隆,市场繁盛。
藕池不仅具有悠久兴盛的商业历史同时也具有独特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明朝第六轮首辅杨溥的故乡,清朝石首进士屈就启的故里。杨溥明朝永乐进士,翰林院修编,太子洗马,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代,英宗(正统九年)三月至十一年七月(1444年-1446年)任大明首辅。荆州在明朝有两位首辅,一位是湖广藕池的杨溥,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荆州才子张居正。藕池注重文化兼收并蓄不排斥外来文化。很早就有佛教会,1904年比利时神甫巴西角来藕池传教并建立天主教会。1934年创办藕池口女子职业小学,1937年成立民众教育馆并配有一台收音机。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注重文化教育和下一代培养,镇上小学初中高中一应俱全,近几年考上北大清华的就有好几名。
历史上的藕池有过风光无限辉煌灿烂的岁月,也有过阴晦苦涩艰难困苦的记忆。1938年武汉沦陷,10月24日日本侵占藕池,与镇守藕池口的国民党第九战区洞庭警备司令部展开激战。日军出动三架飞机,炸沉了停在藕池港的三艘舰船、五艘商船(至今沉船还在藕池河底,已整整六十多年了,等待人们去挖掘),烧毁了全镇的房屋,工厂商铺毁于战火。1942年1月6日,日军飞机再次轰炸藕池,炸死民众千余人,烧毁房屋千余间,唯一没有被完全烧毁的财产,就剩下当地财主彭全美的私家金库。国民党53军130师长朱鸿勋血洒藕池河畔。日本军共五次先后轰炸藕池,工农商业惨遭灭顶之灾。日军侵略的残酷事实表明,国家积贫积弱,尽管地方富庶兴旺,个人金玉满堂,也只是是瞬息万变的短暂好运,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宁的美好前景和灿烂希望。藕池的人们多么希望国家强大,终于盼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了。
随后二十年,藕池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进行恢复性建设,但往往是刚刚恢复元气,又接连不断发生火灾,给不断充满希冀的人们带来痛苦和失望。1948-1961年藕池共发生三次大火。
1948年8月18日,火灾烧毁房屋295栋1298人受灾。
1954年3月31日,火灾烧毁房屋372栋,1599人受灾。
最严重的是 1961年5月3日大火,烧死7人,烧伤71人,损失一千余万。刚刚建好的街道房屋、电信设施、工厂、医院和学校毁于一旦。荆州地区副专员洪江率团到藕池进行慰问,湖北省政府拨出专款进行抚恤,石首县举全县之力组织救灾。经过四年不懈努力,五纵四横九条街基本建成,三星楼商业区又恢复往日的繁荣和喧闹。
可是不久以后发生的体制变革,影响长久难以消除,至今还在延续。
1965年9月28日,荆州地区决定将藕池划归公安县管辖。藕池距离石首10公里,因藕池是石首的“老大”,多少年心理上是零距离。离公安的地理距虽然只有44公里,人们的心理距离好像就有百里之遥。
心理变化的还不仅仅是民间,一夜之间石首官方对藕池的态度急转直下。这在以后的系列变故中可见一斑。
石首设在藕池的“八大公司”(匹头、五金、日杂、棉花、粮油等)和若干工厂开始从藕池搬出。一时间往来藕池与石首之间的马路全是搬家的马车和无可奈何的人们,直到1970年石首棉花公司将搬不动的最后一栋清砖瓦房,卖给藕池南闸高中,南中的学生把它拆去做成学生宿舍。
石首的搬迁,使藕池变成一个庞大的“空壳”。随后石首又开始切断向藕池的各种通道,最明显地是人工阻断“南口”,切断了长江与藕池港的紧密联系,进出藕池的商船,只能绕道走北口(裕公垸)进入长江。再后是大量地挖走藕池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后来又开始“围剿”藕池的商业,紧靠藕池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成立南口、高陵岗两个集镇,与藕池展开残酷竞争,形成以地为牢,以邻为壑的格局。恶性竞争的结果是三镇受损,藕池发展三面受敌,经济停滞不前。南口、高陵岗也是空有其名,多年不乡不镇,毫无起色。
而藕池新的领导--公安县,因县大镇多,没有在意或无暇顾及藕池的环境改变及发展需求,也没有及时给藕池输血供氧,缓解因石首搬迁形成的产业空洞,人才流失。藕池镇的人们心痛地看着江河日下的古镇,一天天走向衰亡。
八十年代以来,藕池的工商业受石首因素和沿海工业品低成本冲击,原有优势基本丧失殆尽,国有国营的模式走到了尽头。百货商场关门、五金商店停业、副食商店改组,土产商场歇业、医药商店停牌、食品公司、服务公司破产,供销社、粮管所改制,国有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和新华书店、石油公司先后撤销。两千多名国有企业职工沦为无业游民。
至今,电信、邮政、电力、农行、农信社、工商所、财管所、土管所、税务所以及交警、派出所、中小学还在正常运转,但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工厂关门停产的也有大约有二十多家,还有十几家还在艰难维持,生存下来经营较好的也有好几多家,一般都是私有民营企业。就这样工业税收还稳居公安全县第一位。
国有企业改制,工业企业调整,不是藕池独有,平心而论,全国很多地方一样,这一点人们是理解的。不理解的是公安县对藕池的交通安排。裕公、黄山头镇往来藕池至今没有一条直通公路,原有通车的堤面,已经修成水利路面,但堤面上安上栅栓不让大车客车通过,人为堵死几十年来的往来通道。严重影响藕池的商业营销和人员往来。人们不禁要问,石首在“围剿”藕池,公安怎么也在“围堵”藕池?镇上每年上缴一定的城镇建设税,可是大量的公共设施需要维修,县里不给一分钱。藕池镇上的自来水厂,由于管网老化,年久失修,水质很差,无人过问。下水道经常堵塞,遇上天雨,污水横流。还有历史上本属于藕池管理的地方,又距离藕池很近,却划给很远的乡镇去管。发生地这些事情,人们意见较大。
公安接管藕池四十多年了,藕池的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搬迁到石首发展定居,粗约估计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也有的调往公安或外地工作。镇上现有户籍人口大约八千多人,走不了的老弱病残居多,大多数也是原住民。从感情上看原住民中石首情节依旧太重,平常说到石首,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称“县里”,而对现在的县城称“公安”,不说县城。这是人们无奈情绪地自然流露。
80年代后期的一次镇人代会上,某位人大代表提案强烈要求回归石首。不少代表闻讯签字,镇上居民奔走相告,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弄得会议主持者无所适从,焦头烂额,会议气氛有些紧张。
回石首的理由民间官方心知肚明。
当年荆州地区决定藕池划给公安,是某专员的一句话,至今两县查不到上级的正式文件,只有一个电话通知。仅凭电话通知就改变一个镇几千年的行政隶属关系。这种行政行为是否有效?作出这样的决定地区一级是否有权?人们有理由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次镇人代会后,公安县的领导立马赶往藕池,做大量的安抚工作,暂时缓解一些矛盾。现在每每提及此事,总有人跃跃欲试。
回不回石首不是问题的焦点。关键是藕池的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先前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落,形成鲜明反差,人们的思维定势还固守在热闹非凡过去岁月,对如今车少人稀的眼前景况,无论如何都是始料不及和无法接受的。古镇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行政资源超乎寻常的今天,谁拥有更多的政府关照和政策重视,谁就拥有更好地发展机会和资源调动。深圳、浦东莫不如此。藕池发展不够的直接原因,自然是公安重视不够,成为人们众口一词的说法。
石首恐怕是回不去了,理性的思维是这样答案。有人建议成立荆州市直管镇。把石首管理的南口、高陵岗、与藕池合并成立藕池镇。人口大约10万人。整合行政资源,统一发展规划,协调区域发展。这既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又符合科学发展观,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眼下藕池,正处于历史和现实的新旧交汇点上。通过这里的江南高速公路(宜昌至岳阳)即将开工建设;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荆岳铁路(荆州至岳阳)正在勘测设计;国家规划的“荆南四口”治理已经启动,藕池口因淤塞影响航运的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届时,水路交通将更加方便,区位优势更突出,对资金人才技术的吸引力将更加强劲,藕池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将会步入良性循环。如果在藕池设立开发区,带动工商业发展,定会产生良好效应。
从没落走向繁荣的路虽然漫长,但是人们从滚滚长江的宽阔江面,已经看到了明亮的霞光和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