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780阅读
  • 45回复

[湖北]中国最失落的城市--湖北荆州、沙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9-03-04
中国最失落的城市--湖北荆州、沙市

1985年GDP排行榜:
1 上海265亿

2 武汉198亿

3 北京165亿

4 荆州159亿

5 沈阳156亿

6 天津145亿

7 南京139亿

8 重庆126亿

9 广州124亿

10 大连116亿

11 苏州105亿

12 洛阳98亿

13 长春89亿

14 成都85亿

15 哈尔滨81亿

16 唐山75亿

17 青岛65亿

18 鞍山63亿

19 徐州59亿

20 襄樊51亿
  
是按照地级和地级以上市域排定。

       原荆州地区范围:荆州市、荆门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
      荆州,你被谁抛弃?(转)  
    楚文化起源于荆山,沿汉江在江汉平原腹地得到发扬光大,荆州因荆山得名,江汉平原因荆州而称为荆楚大地。对于荆州我们不说明清四大米市的沙市,不说鱼米之乡的洪湖,不说造就茶圣陆羽的天门,一座荆州历史博物馆就可以找到荆州历史的辉煌和悠远,一座荆州古城就可以说明荆州厚重的城市底蕴。荆州,楚文化的核心!荆州,荆楚大地的灵魂。
21世纪初期,荆州衰落了。我们来看一组反映2008湖北主要城市的经济基本情况的GDP数据:武汉---3960亿,宜昌---1024亿,襄樊---1002亿,荆州---620亿,荆州只相当于昔日这些伯仲城市的实力的一半多一点了。要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荆州总体经济实力在湖北是仅次于武汉的,全国仅次于北京的No.4。而现在是湖北的No.4,全国150名开外!
    我们来看看老荆州地区。仙桃、京山、天门、潜江离武汉都在100公里以内,离荆州基本上超过100公里,从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荆州的行政区域已经压迫到了武汉的经济腹地,老荆州地区已经制约了武汉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想起来,天、仙、潜的省属直管,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为了给予武汉更大的发展空间。天、仙、潜从荆州地区分离,对于武汉和天、仙、潜都是双赢,但是却削弱了荆州的经济腹地和经济实力。天、仙、潜的省属直管是湖北发展的需要,也是大武汉建立的需要,荆州为湖北的崛起为大武汉的建立作出了牺牲。于是有了1994年荆州地区和沙市的地市合并这就是后来的荆沙市。荆沙市的建立可以说是荆州历史上最大的败笔,对荆州特别是沙市的伤害非常巨大。天、仙、潜的省属直管是荆州开始衰落的外部因素,荆沙市的成立就是荆州开始衰落的内部因素。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变成荆州衰落的转折点。
    如果说1994年只是荆州命运的转折点,那么1983年的荆门成立地级市,1996年京山划给荆门,钟祥交给荆门代管,这些就给予了荆州致命的打击。为什么说荆门成立地级市是对荆州的致命打击?潜江、仙桃是荆州连接武汉的走廊,已经失去天、仙、潜的荆州,东部走廊被切断,荆州就象一个半岛。荆山是楚文化发源地,而荆门承载着楚文化的传播路径,荆门同时是荆州北上中原的战略通道,失去了荆门的荆州等于关上了北门。而荆州的东南面基本是蓄洪区,荆州彻底闭塞了,荆州成了荆楚大地的一叶孤岛。大家看看现在的荆州地图,荆州东南是大片蓄洪区,往西和往东50公里左右是宜昌的枝江和荆门的沙洋,往北几十公里是当阳,荆州城区被困在一个狭小的地带,根本就没有了经济腹地。荆州经过两次肢解后,西面的松滋,东面的洪湖加上现在的沙市,就象一个“丫”字地形,支离破碎,荆州进了死胡同!我一直记得一个网友说过和荆州有关的非常经典的一句话:荆州缺少一个强势人物。如果荆州有一个强势人物,根本就不允许荆门、钟祥和潜江那些资源丰富的财政大县市划出去,如果有一个强势人物,在天、仙、潜省属直管的时候,荆州一定要捞取足够的利益。真不知道是谁这样规划湖北,真不知道是谁这样规划了荆州。是谁抛弃了荆州?
     对于1998年的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我想大家一定记忆犹新,那场大水使荆楚大地一片汪洋,全国人民崇敬子弟兵的英勇顽强,崇敬于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荆州人民的切肤之痛一定是百万荆州人从蓄洪区的大转移。“舍小家,顾大家”,作为蓄洪区的荆州人民为武汉的安全为湖北的发展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可是顾了大家谁给荆州人民以小家。宜昌因水而兴,荆州为水所困,相邻的两个城市因为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我曾经和一位荆州网友聊起了荆州,我问哪些地方是荆江分洪区,他告诉我说,荆州地区除了城区基本就是蓄洪区了,我仔细查阅了蓄洪区的位置,荆州沙市区的大部分地区,公安县的全部地区、石首的江北地区、监利和洪湖的大部地区,这些是荆江分洪区的范围,整个荆州就只有江陵和松滋没有分洪区。根据国家政策,在蓄洪区内的城市、工厂等经济活动的规模是要受到控制的,道路交通这些基础设施相对于其它非蓄洪区一定落后很多。很多人为荆州去哭铁路,呼号交通,这样支离破碎的荆州怎样建设交通?在一旦出现灾害随时准备牺牲的荆江分洪区如何去发展工业?没有交通没有工业,荆州的衰落就在意料之中了。天、仙、潜的省属直管和荆门的分离,这些好的地方和好东西都被拿走了,而把蓄洪区落后的不可能发展的地区,这些应该由国家和湖北共同负担的地方交给荆州人民自己去负担,对荆州是不公平的,荆州被谁抛弃了?
分析湖北的几个经济大市,促进它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投资和资源经济,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的制约,荆州的工业只有现实地选择了轻工业,大工业和大项目基本没有,使荆州的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荆州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现在这样的发展和成就,令人刮目相看。这些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被楚文化浸淫的荆州人的勤劳和不屈,那就是荆州人和水作斗争产生的聪明和才智,这些才是荆州之魂。
对荆州的复兴充满希望和信心!

    武汉1+8城市圈是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是湖北6000多万人民的期盼,1+8城市圈的重要性决定了它不可动摇的战略意义。同时,江西、湖南、安徽的区域位置决定了他们是向南向东发展还是向中部靠拢中游移不定,中部崛起本质上只能靠湖北、河南这对难兄难弟了,同时中部地区只有呼应重庆、四川、陕西等西部省份的城市,才有可能实现其发展意图。如果是这样,那么宜昌、荆门、襄樊、十堰就是大武汉崛起的支点和纽带。宜、荆、襄三地离武汉距离大约在300公里左右,而以三地为扇面的重庆、西安、郑州和三地距离在400公里左右。宜昌、荆门、襄樊、十堰、荆州、随州、南阳、信阳是大武汉向西向北腹地发展的跳板,是连接中西部的桥梁,所以说湖北建立1+8城市圈和建立以宜昌、襄樊为副中心城市是经过深谋远虑的。

    荆州其实是“武汉1+8城市圈”和“一主两副”的受害者,荆州到武汉200公里左右,到宜昌100公里左右,夹在两个城市之间的荆州没有多少经济腹地了。工业上武汉和宜昌的工业是互补多于共生,荆州的产业链不能兼顾两地。但是,处在荆楚大地腹地的荆州即使在分出仙桃、天门、潜江,再送给荆门、京山、钟祥以后,这些年的商品零售总额排名,仍然是仅次于武汉居全省第二位。工业是在基本上没有大工业大项目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被拉开(如果宜昌除开三峡、襄樊除开二汽),可见荆州在荆楚大地的区位优势了,湖北切莫大意失荆州了。荆州的位置太尴尬了,加入到1+8城市圈远了,依附宜昌成为“呼应汉渝”的驿站又不甘心,毕竟荆州在湖北的社会人文和楚文化的地位不是武汉、宜昌可比拟的。

    那么,在搞好“武汉1+8城市圈”和“一主两副”的战略决策,湖北如何尽量减少对荆州的“伤害”?

    既然仙桃、天门、潜江可以省属直管,为什么洪湖、监利、石首、公安不可以省属直管?随着三峡大坝的完工,防洪功能已经大大提高,这无疑是荆楚大地的福音,但是要在这些分洪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不现实的,洪湖、监利、石首、公安还只能以现代农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象“福娃”这样的企业再多几个。随着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经济上的直接补贴,洪湖、监利、石首、公安四地应该不是负担,湖北省应该拿出实际行动,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他们支持。再就是武汉是荆江分洪区最大的直接受益者,也应该对四地有恰当的付出。以四地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安居乐业地过上幸福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荆州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国家和湖北省的农业政策,因为荆江分洪区使国家和湖北把荆州定位成农业城市,无意中使荆州工业受到压制,这可能是荆州没有大工业和大项目的主要原因吧。不久前,我听到荆州大声说出了他们的愿望,荆州要“工业兴市”,在湖北目前市场分割的情况下,荆州没有大环境的支持,不摘掉农业大市的帽子,“工业兴市”恐怕是雾里看花。荆州只有摆脱了荆江分洪区这个政策桎梏,才有希望真正的实现“工业兴市”。


         上面是转载荆州论坛的当地人文章。
       80年代如日中天的全国工业明显城市--沙市在94年合并到大农业为主的荆州地区,本想超过当时的黄石打造湖北第二大城市,发挥“1+1>2”的效果,结果弄巧成拙,工业强市沙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陵两败俱伤。组装的荆沙市在全国一片讥笑声中于96年改回荆州市,却造成今天的地名混乱,城市建设一片紊乱。站在缝缝补补过的古荆州城墙上,看着破破烂烂的城市污水横流、人车无序,那个当年威震百家讲坛的荆州哪儿去了?!

    “潮打空城寂寞回”,历史是轮回的,荆州的明天是否还是现在一样惆怅?!接下来又是哪一个城市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我们不得而知。荆州的昨日辉煌随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滚滚东去,历史的脚步匆匆而去丝毫不会停留。。。
[ 此帖被在水一方在2009-03-04 15:48重新编辑 ]
GZH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9-03-04
写的好,分析透彻!顶
GZH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9-03-04
“80年代如日中天的全国工业明显城市--沙市在94年合并到大农业为主的荆州地区,本想超过当时的黄石打造湖北第二大城市,发挥“1+1>2”的效果,结果弄巧成拙,工业强市沙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陵两败俱伤。组装的荆沙市在全国一片讥笑声中于96年改回荆州市,却造成今天的地名混乱,城市建设一片紊乱。”
说的太对了!!!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09-03-04
交通也是原因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09-03-04
应该说每个湖北人都为荆州的颓势而心痛!
真心祝福荆州的明天无限美好!
全国设置为100个都、郡,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实施。设都标准:面积3万平方公里以内,人口1000~1800万,城市人口达到500万以上。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9-03-04
大意失荆州。。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09-03-05
此文分析妥当
  肃风吹飞絮,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秋水载落叶,漂泊垂天止。北冥无常势,乌衣何靡靡。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9-03-06
很不错的分析和观点,一声叹息啊
充满幻想的现实主义者 永远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09-03-06
荆州曾经排名第四?极度怀疑中!
独立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09-03-06
宜昌未必是受益者,宜昌的好多工业都搬到武汉了

武汉的大市沙文主义,对湖北造成了极大伤害
论坛三宝
=======
是我是我还是我
************
区划三宝
=======
基层、层级、省划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09-03-06
引用第8楼tigerwu于2009-03-06 16:49发表的  :
荆州曾经排名第四?极度怀疑中!

分拆前的荆州不是一般的大,而且计划经济刚刚转轨,一切皆有可能
论坛三宝
=======
是我是我还是我
************
区划三宝
=======
基层、层级、省划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09-03-06
引用第10楼碧落经尘于2009-03-06 16:57发表的  :
分拆前的荆州不是一般的大,而且计划经济刚刚转轨,一切皆有可能

你到网上去搜一下,2000年以前年的全国城市GDP排名只有1985年能搜到数据,因此LZ这个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很低,人造的可能性很大。
独立思考,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只看该作者 12 发表于: 2009-03-07
我曾经在荆楚论坛上发过一个帖子,统计了荆沙合并后各任市长的任期,结果发现几乎没有超过两年的,而且调离荆州后多为高升;每次大学放暑假或寒假一回家,一听本地新闻就发现市长又换了。荆州成为官场升迁的中转站,政策缺乏长期性,这也是荆州人的悲哀。
中国行政区划简册&年鉴1971~正在输入…
只看该作者 13 发表于: 2009-03-07
引用第13楼东南涛声于2009-03-07 00:59发表的  :
我曾经在荆楚论坛上发过一个帖子,统计了荆沙合并后各任市长的任期,结果发现几乎没有超过两年的,而且调离荆州后多为高升;每次大学放暑假或寒假一回家,一听本地新闻就发现市长又换了。荆州成为官场升迁的中转站,政策缺乏长期性,这也是荆州人的悲哀。

  
     随州好像也是啊,三年市长一换,结果都直接升省里,那个“武汉8+1城市圈”主管,就是上一任随州市长李红云。他好像使广水变成武汉圈的观察员,因为他在任随州市长时,广水一直很叛逆,相当不好管!
只看该作者 14 发表于: 2009-03-07
引用第13楼东南涛声于2009-03-07 00:59发表的  :
我曾经在荆楚论坛上发过一个帖子,统计了荆沙合并后各任市长的任期,结果发现几乎没有超过两年的,而且调离荆州后多为高升;每次大学放暑假或寒假一回家,一听本地新闻就发现市长又换了。荆州成为官场升迁的中转站,政策缺乏长期性,这也是荆州人的悲哀。

这样的地市有很多,省也很多。

前几年中央出台了一个文件,对领导在一定职级调任的次数作出限制,可是这个文件中组部自己都不遵守,所以等于没有定。

国无法度,就是这个样子的。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09-03-12
荆州还是有腾飞的机会的。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09-03-14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个地方兴衰是正常的的事。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09-05-23
希望荆州能够崛起~~~~~~~~~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09-05-23
活力28 沙市日化
主張大陸應重劃為30省(包含兩個自治省)及20個廣域市(首都和滬、穗為特別市)。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09-05-23
那个所谓的85年GDP的数据,我一点都不相信。

我相信这个数据:

1978年:

上海:272.81亿
重庆:67.32亿
沈阳:43.60亿
广州:43.09亿
武汉:39.91亿
成都:35.94亿
南京:34.42亿
苏州:31.95亿
杭州:28.40亿
宁波:20.17亿

1985年:

上海466.75亿
北京257.12亿
天津175.71亿
重庆151.96亿
广州124.36亿
沈阳110.01亿
武汉97.32亿
苏州91.91亿
杭州90.49亿
成都86.49亿
青岛82.28亿
南京79.84亿
宁波71.05亿
深圳39.02亿

1992年:

上海1114.32亿
广州510.70亿
重庆420.18亿
苏州359.69亿
沈阳326.61亿
深圳317.32亿
成都300.67亿
杭州290.07亿
武汉255.42亿
宁波232.94亿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09-05-23
请看这篇正式报道:

上海三十年经济发展 从百亿级向万亿级大跨越2008年11月30日 05:13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晓鸣 通讯员 张东琴 选稿:黄骏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上海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篇章。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本市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大变样。
  经济总量大跨越综合实力大增强
  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总量规模迅速壮大。1978年上海的生产总值仅为272.81亿元,至2007年已达到1218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10.3%,经济总量扩大16倍。特别是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规模扩大4.8倍,经济增长率落差仅为4.8个百分点,是上海经济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之一,为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1978年,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不足1500美元,1995年该数字跃上2000美元,1999年升至3000美元,2007年又跨越5个千美元的台阶,达到8728美元,相当于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
  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78年,全市完成财政收入仅为190.67亿元,2007年已达到7310.26亿元,比1978年增长37.3倍,平均每年增长13.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02.63亿元,比1978年增长11.4倍,平均每年增长9.1%。能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上海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07吨标准煤降至2007年的0.833吨标准煤,降幅达8.2%。
  经济结构大调整三次产业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从1978年的4:77.4:1..6调整为2007年的0.8:46.6:52.6,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18.6%,提高到2007年的52.6%,比重提高了34个百分点。
  以金融业为主体、贸易业为先导、交通邮电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均衡发展,房地产业与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0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26.2倍,平均每年增长12.1%。
  第二产业从“调整中发展”进入“发展中调整”阶段,形成了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07年,工业实现增加值5298.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5.2倍,平均每年增长10.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制造等六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502.9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5.2%,比重比2001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汽车生产量比1978年增长78倍,成品钢材产量增长5倍,民用钢质船舶增长11倍,发电设备增长24.9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2007年,上海郊区完成农业增加值101.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8.3倍,平均每年增长1.6%。农业总产值255.98亿元,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2.6%。
  城市建设大发展服务功能大提升
  经过30年的发展,上海作为国内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国内航运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国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
  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上海口岸已经成为我国进出口货物的主通道和中转枢纽。2007年,上海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5209.09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34倍,平均每年增长15.8%。其中出口商品总额328..8亿美元,增长65.9倍,平均每年增长19.8%。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建成投入运营。2007年,全市完成货物吞吐量56145万吨,比1978年增长6.1倍,平均每年增长7%,连续第三年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而1981年仅有6.6万标准箱。航空枢纽建设加快,上海成为国内首个拥有两个机场的城市。
  由证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等构成的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在上海初步形成。上海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由1991年的46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380026亿元;已上市股票数由8只增加至904只;股本市值由29.43亿元增加至26.98万亿元。
  2007年,上海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858.09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全年入境境外旅游者人数由1978年的24.02万人次提高到665.59万人次会展业初具规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全市共举办国际会展309次,展出总面积475万平方米。
  内外客商大集聚对外开放大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格局由封闭、半封闭,逐步向开放式、外向型转变,基本形成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多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上海签订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项目4206项,合同金额148.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61.9倍、436.3倍和527倍。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0个。利用外资领域从以工业为主拓展到金融、商贸、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大项目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外资合同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占全市外资合同金额的74%,比重比2000年提高6.3个百分点。总部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至2007末,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2829.7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92.5倍。其中出口商品总额1439.28亿美元,增长48.8倍。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改善。科技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68.5%,比重比1990年提高44.7个百分点。
  在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的同时,上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经济循环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开始转向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多元化海外市场,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同时,上海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与长江三角洲及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居民收入大提高生活质量大改善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总体上达到比较宽裕的小康水平。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637元提高到2007年的23623元,增长36.1倍,平均每年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90年的1665元提高到2007年的10222元,增长5.1倍,平均每年增长11.3%。
  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食品类消费比重即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7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5%,比1978年下降20.7个百分点。用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分别从1978年的3.7%、1.2%和8.3%上升到2007年的18.3%、5%和15.4%,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2007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83台,比1985年增加161台;电冰箱103台,增加83台;洗衣机98台,增加72台;家用空调189台,比1991年增加188台;家用电脑104台,比1995年增加102台。
  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07年,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5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房屋居住面积达61.22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24.14平方米。
  与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与1978年相比,全市煤气生产能力增长4.1倍,全市家庭人工煤气用户增长2.9倍,家庭液化气用户增长81倍,全市用电量增长6.3倍,自来水生产能力增长2.4倍,市内公交线路长度增长5.2倍,公交线路数量增长4.3倍,公交运营车辆增长4.6倍。
    专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09-05-23
这年头最失落的城市真多啊!一个个咋都这么矫情?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09-05-23
现在流行标题党,不要轻易的就被唬住了。

对于这篇文章不多说什么,最失落?没觉得。
哎,为嘛要不停的灌水呢?
只看该作者 23 发表于: 2009-05-29
荆州的朋友们,落后时不要怨天尤人,应该自强不息。分割出去的地方本来就不是荆州,而是中国的地级市制度下的捆绑式伙伴。经济总量只是满足官员虚荣心的数据,把真正的荆州、沙市、江陵的建设搞好才是最实在的!
祝福你,荆州!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9-06-15
荆州85年第四?高度怀疑!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