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认为人口增长会稀释经济发展成果、阻碍经济发展。是的,现在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看似人均GDP高了,更富裕了。可当父母老时,两个退休的父母却能去平均一个孩子创造的GDP,未来人均GDP必然会因过去少生孩子而降低。假设1980年人均劳动者创造GDP是3000元,四十年后翻四番,人均劳动者创造GDP4.8万元。不考虑上一辈,则在1980年时,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2000元,生两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1500元;40年后,也即2020年,父母退休,这时只生一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1.6万元,生两个孩子的家庭人均家庭GDP是2.4万元。在1980年时,一胎家庭人均GDP比二胎家庭多500元,“富了”33%;到2020年时,少生一个孩子则穷了8000元,二胎家庭人均家庭GDP比二胎家庭真正富了50%!少生快富是饮鸩止渴,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什么是人均GDP?不考虑人口结构,人均GDP的意思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平均值大小,是生产创造劳动创造价值能力的平均值,而不是人口去瓜分天上掉下来的GDP,怎么可能因为人口减少而每个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提高了呢?人均GDP从根本上来说代表生产力的高低,而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知识技术的发展。又知识技术的发展与人口的多少成正相关,也即是人口越多知识技术发展越快,人口越少知识技术发展越慢。因而是人口增加生产力发展快,人口减少生产力发展慢。结果就是,人口增加人均GDP增长更快,而人口减少人均GDP增长变慢。况且,减少人口不可能是去杀人,那只能是减少人口素质更高、人力资本含量更高、创造力更强的新生人口。减少人口的实际结果降低了中国的人均生产创造力,减少了中国财富创造力更强的新一代,结果是人口减少中国反而更穷。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不单单是人口数量的减少,还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劳动者比例的降低。人口老龄化,必然是收入能力降低或收入增长能力降低。而劳动者比例的降低,必然是人均GDP的降低或人均GDP增速的放缓。比如一个421家庭,当最大一代退休时,给家庭带来收入的劳动力暴减2/3或4/7,很显然家庭极有可能变穷。少生孩子,中国岂能更富?
经济学家已经证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远比物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增而物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才是最宝贵的资本,当今和未来时代就是人力资本为王的时代。而过去我们却这样认为:“人口增加,除了家庭需要增加抚养费以外,为了解决他们的上学、就业等问题,国家还需要增加教育经费、设备投资和社会公用事业经费等。请想一想,从这些方面省下钱来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将会起多么大的作用!”这种想法,纯粹是把人力资本投资当做负担了,是极其落后且与当今时代背道而驰的错误思想!公民生孩子和培育孩子,本身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并且同时给国家和社会创造机会去投资收益率更高、边际收益递增的人力资本,让国家和社会未来获得更好更强有力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都“沾了”父母的“光”。生育——生了孩子并培养教育——其本身就是人力资本投资,没有妈妈生出的孩子,没有父母培养的孩子,哪儿还有“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和人力资本?但中国人却看不到这个远远比物力资本更宝贵而且是越来越宝贵的人力资本!低生育率的日本已经向我们证明,不是真的“少生快富”,而是真的“少生越穷”、“越生越富”。2007年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退回到了1988年的水平。而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日本2024年的家庭财富将降至1997年的水平。现在日本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越拉越大,日本相对于美国越来越穷。现在日本人均收入与美国相比越拉越大,日本少生孩子了并没有更富,而是更穷;美国多生孩子并没有更穷,而是更富。不是越生越穷,而是越生越富——因为生育孩子是进行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一个国家怎么会因进行高收益的人力资本投资而致贫呢?
我们曾经认为:“当他们(孩子)能够干活以后,一方面对社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消费社会上生产的物资。对国家来说,如果工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物资的生产还不丰富,人口增长的快慢,就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的积累。人口增长过快,资金的积累就会减少,人口增长减慢,资金的积累就会增加。”所谓资金增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投资资金。人口多,人口增加,创造价值和财富也增加,况且新增人口(也即新生代)创造价值能力是跳跃式提升(相比于父辈),人口增加最终不会降低资金积累。若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角度说,所谓资金积累,只不过是通过货币来支持新的技术运用或使扩展现在技术的运用,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就是把知识技术转为生产力的过程。而人口增加,尤其是新增人口是极富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新生代,会更快的推进知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加快生产力水平提高,从而根本和长远上增加人均资本。
抱怨人口多“消费社会上生产的物资”,那我们生产物资不就是为了人民消费吗?难道是为了生产而生产?在当今时代,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财富。在分工和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没有消费,谁还生产“物资”?我们中国内需不足,逼着我们依赖出口,不是“让外国人消费我们的物资”吗?是不是大家都不消费就生产更发达了?如果那样,估计除了自己用的那一点之外都不再生产了,结果将造成严重的生产力浪费和人民生活损失。生产和消费是经济硬币的两面,经济的发展需要两者的协调,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导致另一方的过剩从而危害经济发展。在全球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今天,消费对经济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产能严重过剩内需严重不足的中国更是如此。强制计划生育和一胎政策大幅减少孩子,从婴儿需求,到儿童需求,到少年需求,再到青年需求和中老年需求,都会依次大幅减少。减少孩子,导致下一代人的内需不足,必然降低中国现在产能的利用和劳动者劳动创造潜能的发挥(因为生产需要消费来支撑),直接减少GDP。现在孩子少了,儿童教育需求减少了,小学倒闭教师失业,这只是计划生育对中国产业影响的开始。依次人生成长中的各种需求人口的减少,中国产业产业将经历一次大清洗。现在是小学倒闭(中国小学从1996到2009年倒闭57%),明天接着就是大学、汽车、房产等众多行业的倒闭潮。
少生孩子,低生育率,必将使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人口老了的国家岂能发展更快?在重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极重,社会资源被迫更大比例的投入养老,严重抢占用于发展的资源,这岂能有利于中国发展?面对老龄化飞速发展和未来的重老龄化危机,有人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了。殊不知,跨国研究表明,由于老龄化降低人口活力、创新活力、经济社会活力且恶化投资预期,老龄化是十分不利于生产率提高的。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日本工业部门的投资大致相同,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明显超过日本。目前日本的投资额比美国多三分之一,但劳动生产率仍落后美国近20%。
有人认为未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成为经济大国或经济超级大国不需要那么多人。按此说法,日本GDP应该超过美国,因为日本自动化和机器人发达吗。但现实是吗?所谓经济,简单的来说就是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生产多少要看市场能购买多少。若不考虑净出口,一国的GDP就是国内消费(广义,包括投资品消费)是多少。消费分最终产品消费和投资消费,最终产品消费取决于人口和生产力水平(暂不考虑分配和贫富差距等因素),同等生产力水平下就取决于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投资消费是最终产品消费的引致需求,因为投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最终产品消费,所以投资消费受人口变动和知识技术发展的根本性影响,随人口增加和知识技术增加而加速增加,而知识技术发展又是人推动的,因而人口变动就决定投资消费的大命运,比如说人口决定未来美国投资消费比日本多且增长更快。所以从消费角度上讲,人口决定经济的大命运,未来只有大人口才能有大经济,人口小国是不会在未来成为经济大国的。
从生产上讲,所谓GDP就是附加值(增加值),也就是人劳动所获得的价值。现实世界也就如马克思的价值规律那样,劳动才创造价值,而所谓机器创造的价值只不过是机器的折旧(物化的活力的,价值转移到所生产商品中)、平均利润率导致的价值转移和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如果日本停止创新,很快日本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然后日本那些高效率的机器就不能创造附加值(也即GDP)了。所以,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期待依靠所谓机器创造价值从而成为经济超级大国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更不可能。未来的经济大国,是靠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必须是人口大国。有些人可以说现在农民创造不出多少GDP,但不代表农民的儿子或孙子就不能创造很高的GDP。在200年前,美国、日本也不是以农民为主嘛?中国要崛起,要切切实实的成为经济超级大国,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所以,从生产角度上讲,仍然是人口决定经济的大命运,未来只有大人口才能有大经济,一边少生孩子一边又想成为或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纯粹是自欺欺人!
面对即将面临的劳动力总量的减少,有人认为城市化就可以解决了。在现在的农村,二三十岁的年轻劳动力绝大部分已经实际转移到城市,农村剩下的绝对多数只是中老年劳动力。现在在城市的年轻农村劳动力还没有完全城市化,即在城市还没有房子还没有完全成为城市人,即使现在开始加速推进真正城市化进程,什么时候才会轮到这些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恐怕等到可以让这些劳动力真正城市化的时候,他们已经变成需要城市负担的老人了。而最具生产创造活力和代表中国未来同世界经济竞争的年轻人口,正在快速减少,现在的超低生育率决定中国未来的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必将崩溃式的减少,未来中国的经济非现在鼓励生育而不可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