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360阅读
  • 151回复

[经济]1960年到1978年关于中国的重工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4-06-17
准确的说,不是毛泽东引进、而是赫鲁晓夫送给中国的工业基础!不然屎大林在的时候,毛为什么不引进?
而且,毛完全不懂经济、只爱整人,赫鲁晓夫送的156项目落户后再没有什么创新改进,到了改革开始,连引进的西方淘汰技术都比不上了!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以东北和浙江,广东为例
雄厚基础的东北工业如何,改革开放后没有工业基础的沿海地区发展又如何?如今两边谁的技术先进呢? (2014-06-17 10:30)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是管理体制、经营体制乃至人们的观念滞后时代步伐所致。沿海与内地相比、南方与北方相比,技术上是各有千秋。若非要说东北落后,我记得富士康十连跳是从广东开始的吧?江浙一带有些地方改开后的快速发展,小化工厂、小皮革厂的功劳是大大滴啊。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广东也有很多民营大企业吧,浙江的企业现在也壮大了吧。说句实话,国企都死的差不多了,央企的很多中小企业技术真的比民营强吗?国企掌握技术的只是少部分,除了少部分军工,多数也是靠改革开放后重新引进。还有某些军工近年来发展快也是靠引进乌克兰的技术。
毛泽东时代几十年的 .. (2014-06-17 12:49) 

这个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书店里、网络上很多行业年度发展的PPT、pdf文档,多看看吧。国企的实力是很强劲的,不是说死得差不多了。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
事实上我看过一个数据,到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世界倒数第二,所以对于当时重工业的发展状况我有疑问,我的感觉就是一直停留在刚引进的状态,他所引进的先进重工业经过几十年时间停滞基本已经被消耗差不多了。至于文革十年的教育更扯了,我叔我姑高一时候停课下乡,其实连初一的数学都不会,他们在停课以前基本都没上过课,都在斗老师。
另外对于引进,我的感觉后进国家引进技术同时,人员的教育培训同时跟上并不需要什么基础完全就能跟的上,尤其是一些已经落后将被淘汰的技术和工艺根本就称不上什么基础了。
技术的积累需要几百年,但是对于引进国来说根本不需要太长时间,因为本身就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大大缩短了摸索的时间。所以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技术的引进也是很容易弯道超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
仅仅靠引进都会有一个发展瓶颈,因为先进国家会有技术封锁,保持领先几十年使自己占领顶端,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大量引进,老国企半死不活,说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连国际上淘汰的低端都比不上,已经谈不上基础了。

1、若是这样,非洲的发展应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了。
2、无论是苏联援助,70年代初针对西方国家的成套设备引进,还有改开后的技术引进,中国总体上来说引进的是当时世界领先技术。
3、改开前受苏联的影响,重工业优先,强调积累,所以改开后中国引进的技术有很多是偏重于轻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的(这几方面苏联是软肋,直到现在)。
[ 此帖被kamelamin在2014-06-17 13:44重新编辑 ]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4-06-17
回 kamelamin 的帖子
kamelamin:这个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书店里、网络上很多行业年度发展的PPT、pdf文档,多看看吧。国企的实力是很强劲的,不是说死得差不多了。 (2014-06-17 13:33) 

你这话等于没说,网上资料那么多我看哪一些,指明一个方向。
我只发现一个铁证,发展近30年,1978年中国人均gdp世界倒数第二。
咱就以你们常说的钢铁来说。宝钢怎么样,改革开放后全盘引进的。沙钢完全是民营企业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你这话等于没说,网上资料那么多我看哪一些,指明一个方向。
我只发现一个铁证,发展近30年,1978年中国人均gdp世界倒数第二。
咱就以你们常说的钢铁来说。宝钢怎么样,改革开放后全盘引进的。沙钢完全是民营企业 (2014-06-17 13:41) 

工业门类哪方面的都可以看,自己去找。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
你说1978年中国人均GDP世界倒数第二,给出证据。(千万别信凯迪、网易等等的网文,要看还是看统计数据)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你这话等于没说,网上资料那么多我看哪一些,指明一个方向。
我只发现一个铁证,发展近30年,1978年中国人均gdp世界倒数第二。
咱就以你们常说的钢铁来说。宝钢怎么样,改革开放后全盘引进的。沙钢完全是民营企业 (2014-06-17 13:41) 

沙钢在2001年之前是什么?集体所有制企业,也就是公有制企业。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4-06-17
回 kamelamin 的帖子
kamelamin:工业门类哪方面的都可以看,自己去找。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
你说1978年中国人均GDP世界倒数第二,给出证据。(千万别信凯迪、网易等等的网文没要看还是看统计数据) (2014-06-17 13:48)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8/31/content_9733575.htm
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GDP持续和有效的增长,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从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水平看,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6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63.3元,农村人均口粮比1957年减少4斤;1977年全国有1.4亿人平均口粮在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年全国居民的粮食和食油消费量比1949年分别低18斤和0.2斤;当年全国有139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失业的城镇青年2000万人,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19%左右,居民食品消费占总其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城乡分别高达56.66%和67.71%。1980年时,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主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每百户的拥有率也只有5.5%、11.2%、15.7%、14.9%;黑白电视机的每百户拥有率也仅为1.6%;家庭电话非常少,即使按当时的公用电话计算,每百户普及率只有0.64部;而洗衣机还很少有,家庭轿车普及率几乎为零。居住方面,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农村居民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仅为8.1平方米。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年到1978年中国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4.7%。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8/31/content_9733575.htm
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 .. (2014-06-17 14:00) 

这是哪个御用文人为了否定前三十年写出的媚上文章。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8/31/content_9733575.htm
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 .. (2014-06-17 14:00) 

1948年世界上才有50几个国家。
不要说印度,印度人均口粮直到现在还停留在中国闹饥荒的1960年的水平,每年才200多公斤,民主的确可以当饭吃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4-06-17
回 南岭孤侠 的帖子
南岭孤侠:准确的说,不是毛泽东引进、而是赫鲁晓夫送给中国的工业基础!不然屎大林在的时候,毛为什么不引进?
而且,毛完全不懂经济、只爱整人,赫鲁晓夫送的156项目落户后再没有什么创新改进,到了改革开始,连引进的西方淘汰技术都比不上了! (2014-06-17 13:14)

中苏盟约还是斯大林在世时候敲定的,156项只是中苏同盟具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三方案”或“43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通称“四三方案”,之后在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总额51.4亿美元。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19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三方案”主要项目
项目名称 开始建设时间 建成投产时间 累计投资(万元)
  天津石油化纤厂 1977年9月 1981年8月 135819
  辽阳石油化纤总厂 1974年8月 1981年9月 290423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1974年1月 1978年5月 209175
  四川维尼纶厂 1974年8月 1979年12月 96131
  化纤项目投资合计及其占26个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731548占34.14%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1973年8月 1976年12月 261417(现为燕山石油化工公司30万吨乙烯)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1976年12月 1983年12月 68807(11.5万吨乙烯及配套项目)
  北京化工二厂 1974年10月 1977年7月 12473(氯乙烯项目)
  石化项目投资合计及其占26个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342697占15.99%

  沧州化肥厂 1973年7月 1977年12月 24312
  辽河化肥厂 1974年6月 1977年12月 34342
  大庆化肥厂 1974年5月 1977年6月 267447
  栖霞山化肥厂 1974年9月 1978年10月 32128
  安庆化肥厂 1974年3月 1978年12月 40526
  齐鲁第二化肥厂 1974年4月 1976年7月 26303
  湖北化肥厂 1974年10月 1979年8月 29875
  洞庭氮肥厂 1974年4月 1979年7月 31329
  广州化肥厂 1974年12月 1982年10月 50739
  四川化工厂 1974年5月 1976年12月 16012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1974年4月 1977年3月 20642
  赤水河天然气化肥厂 1976年1月 1978年12月 17185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1975年1月 1977年12月 18759
  化肥项目投资合计及其占26个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609599占28.45%

  南京烷基苯厂 1976年10月 1981年12月 26875
  烷基苯项目投资合计及其占26个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26875占1.25%

  大港电厂 1974年12月 1979年10月 45873
  唐山陡河电厂 1973年12月 1978年3月 58672
  元宝山电厂 1974年9月 1978年12月 37194
  电厂项目投资合计及其占26个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141739占6.62%

  武汉钢铁公司一米七轧机工程 1972年3月 1978年12月 276800
  南京钢铁公司氯化球团工程 1978年1月 1980年12月 13611
  钢铁项目投资合计其占26个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290411占13.55%
另,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以及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1]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8/31/content_9733575.htm
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GDP论,但是,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和财富基础,没有 .. (2014-06-17 14:00) 

最有可能和中国进行横向比较的国家是印度。冷战期间,印度在东西方之间长袖善舞,得到了美苏双方大量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两国建国之初,印度的工农业基础比中国还要好一些。但是1978年的时候,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中国几乎全面超越印度。
长期以来,印度人均粮食产销一直保持在每年200kg左右——中国1960年闹饥荒的水平,看来民主真可以当饭吃啊。1978年的时候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已经接近每年300kg。
如果说78年时候中国人均GDP只有印度的2/3完全是匪夷所思了。当然,当时中国根本没有GDP,只有前苏联统计体系中的国民收入,由于不包括第三产业,人均国民收入当然要低于人均GDP.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4-06-17
回 南岭孤侠 的帖子
南岭孤侠:        老实人天生就不适合玩政治!
        像毛那种枭雄,屎大林越霸道无耻欺负中国,毛反而会崇拜模仿屎大林,对于友善的赫秃子,毛对其骂的最狠!
      & .. (2014-06-17 07:26) 

邓政委发来贺电!!

老实人厚道人笑到了最后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4-06-17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政治的胜利者不会是老实人,而是往往是那些突破下限的人
所以西方哲学传统认为人性本恶,需要法制健全,民主监督来约束使手握权柄的人不敢作恶。
中国喜欢打造圣人,神人,造出一个个伟岸高大,无所不能,道德高尚,本领高强,万人膜拜的领袖。使统治者有无上的权威 (2014-06-17 10:51) 

小平同志恰恰是毛主席嘴里的老实人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4-06-18
回 kamelamin 的帖子
kamelamin:这是哪个御用文人为了否定前三十年写出的媚上文章。 (2014-06-17 14:10) 

这是新华网转载党刊学习时报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4-06-18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最有可能和中国进行横向比较的国家是印度。冷战期间,印度在东西方之间长袖善舞,得到了美苏双方大量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两国建国之初,印度的工农业基础比中国还要好一些。但是1978年的时候,人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中国几乎全面超越印度。
长期以来,印度人均粮食产销一直保持 .. (2014-06-17 18:21) 

维基百科上有1960年左右世界人均gdp排名,当时中国还高于印度。网上也能找到从52年开始历年gdp数据。而且在网上可以查到1952年gdp第一产业51%,第二产业28%,第三产业21%。所以说当时应该是统计第三产业的。
我问了一下我妈当时的情况,她说当时买东西全部要凭票,每人每月半斤肉,2两油,5斤好面,21斤杂面,持续很多年,当时除了灯泡也没啥电器。另外我70末生人,我家位于一个刚建国就有30万城市人口,文革时大约有4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市中心,我记得82年我家还是挑水吃,当时一个街道一两个自来水龙头,据我妈停止用井水差不多也快80年了。这是当时城市的情况。我感觉以当时商品的供应和消费看应该也没啥进步吧,另外从就业来说,很多城市青年都下乡了,工厂很少招人。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4-06-18
回 燕山雪 的帖子
燕山雪:中苏盟约还是斯大林在世时候敲定的,156项只是中苏同盟具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三方案”或“43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引进价 .. (2014-06-17 14:32) 

其实我主要想问的就是文革时所建的重工业是否真的比改革开放后多,当时重工业的产值是否真的比改革开放后增速快。
另外一个疑问就是大家都知道生产出的产品不可能一直库存,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出口。以当时中国消费萎靡,供应很少,难道是产品绝大多数出口了,那么当时出口创汇是否比改革开放后多呢?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4-06-18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这是新华网转载党刊学习时报 (2014-06-18 17:59) 

新华社这几年招聘的年轻记者就够让人失望的了。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4-06-18
回 kamelamin 的帖子
kamelamin:1、若是这样,非洲的发展应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了。
2、无论是苏联援助,70年代初针对西方国家的成套设备引进,还有改开后的技术引进,中国总体上来说引进的是当时世界领先技术。
3、改开前受苏联的影响,重工业优先,强调积累,所以改开后中国引进的技术有很多是偏重于轻工业、电 .. (2014-06-17 13:34) 

1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其实中国人的素质和非洲人差不多?
3.其实我这个帖子主要想问的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重工业是否真的没有毛时代建立多,增速快。?如果增速很快,当时重工业主要都用于生产什么了?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4-06-18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维基百科上有1960年左右世界人均gdp排名,当时中国还高于印度。网上也能找到从52年开始历年gdp数据。而且在网上可以查到1952年gdp第一产业51%,第二产业28%,第三产业21%。所以说当时应该是统计第三产业的。
我问了一下我妈当时的情况,她说当时买东西全部要凭票,每人每月半斤肉 .. (2014-06-18 18:19) 

我能给您说我家用上电话是在2000年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其中重工业占据绝对比重,一是我国工业化走的苏联模式,二是积累奠定基础。虽然说这个基础现在来看很粗放,但没有这个基础,改开引进外资,条件是薄弱的。这个工业化的基础给中国人带来了制度概念,标准的普及。多给中国一些时间吧。
真的要做学问搞研究,就得多积累资料,这是个非常枯燥无味甚至让人误解的工作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4-06-18
回 kamelamin 的帖子
kamelamin:新华社这几年招聘的年轻记者就够让人失望的了。 (2014-06-18 18:36) 

这是党刊发表文章,新华社不但不批驳反而还转载
阁下对工业或重工行业是否有很深的研究?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4-06-18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其实我主要想问的就是文革时所建的重工业是否真的比改革开放后多,当时重工业的产值是否真的比改革开放后增速快。
另外一个疑问就是大家都知道生产出的产品不可能一直库存,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出口。以当时中国消费萎靡,供应很少,难道是产品绝大多数出口了,那么当时出口创 .. (2014-06-18 18:29) 

1、文革时虽然也从西方引进了成套先进设备,但前30年远不如后三十年,前三十年就是打基础,后三十年就是努力、赶超。
2、文革期间。重工业与轻工业比值差不多是1:1,78年之后,轻工业比值越来越小,但在80年代初轻工业产值有反弹(当时居民生活消费大幅提高有关)。2010年,轻工业比值占28.6%。
3、文革时期就已经出现“出口转内销”这个词了。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4-06-18
回 kamelamin 的帖子
kamelamin:我能给您说我家用上电话是在2000年吗?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重点发展工业,其中重工业占据绝对比重,一是我国工业化走的苏联模式,二是积累奠定基础。虽然说这个基础现在来看很粗放,但没有这个基础,改开引进外资,条件是薄弱的。这个工业化的基础给中国人带来了制度概念, .. (2014-06-18 18:46) 

我的理解即使重工最终也是需要消费的吧,以你们常说的钢铁为例,你生产钢铁难道是为了出口吗?你生产钢铁也是为了满足电器,汽车,机床等工业品的需要吧,最终都会落实到最终人们消费品,当时供应那么少,生产的东西都干什么用了?改革开放后购买力猛增,添置那么多家用电器,难道重工业增速会不如毛时代。难道打下的基础还不比毛时代?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4-06-18
回 kamelamin 的帖子
kamelamin:1、文革时虽然也从西方引进了成套先进设备,但前30年远不如后三十年,前三十年就是打基础,后三十年就是努力、赶超。
2、文革期间。重工业与轻工业比值差不多是1:1,78年之后,轻工业比值越来越小,但在80年代初轻工业产值有反弹(当时居民生活消费大幅提高有关)。2010年,轻工 .. (2014-06-18 18:55) 

难道只有文革时建立的工业才叫做打基础,改革开放后建立那么多工业就不叫打基础吗?相比之下谁打下的基础多呢?
另外从引进后来说,我想问当时产值究竟成长多少。没有产量就没有产值,产量很小的话可想而知利润会有多少?没有利润怎么会有更新改造?产量如果很小怎么会有提高生产率的研发投资。提不高生产率那么成本就居高不下。所以我对于引进后能有多少进步有怀疑?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4-06-18
回 vvvbbbnnn 的帖子
vvvbbbnnn:难道只有文革时建立的工业才叫做打基础,改革开放后建立那么多工业就不叫打基础吗?相比之下谁打下的基础多呢?
另外从引进后来说,我想问当时产值究竟成长多少。没有产量就没有产值,产量很小的话可想而知利润会有多少?没有利润怎么会有更新改造?产量如果很小怎么会有提高生产 .. (2014-06-18 19:19) 

我说的是前三十年,就是1949-1978年之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