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
清初袭明制,称山东省。领府六: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登州。省会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泰安、武定、滨、济宁、曹、沂六州为直隶州。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东乎、高唐、濮、莒四州为直隶州;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升武定直隶州为府;降高唐、滨二直隶州为散州,是年七月辛卯(1734.8.16)升沂州直隶州为府;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泰安、曹二直隶州为府;降东平、濮二直隶州为散州。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济宁、临清二州为直隶州。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胶州为直隶州。
至清末,山东省领府十: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登州、泰安、武定、曹州、沂州;直隶州三:济宁、临清、胶州。省会济南府。
济南府
清初袭明制,称济南府,为山东省省会。领州四:德、武定、滨、泰安;县二十六:历城(附郭)、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德乎、平原、阳信、海丰、乐陵、青城、商河、利津、沾化、蒲台、新泰、莱芜、月巴城。(《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武定州为直隶州,析阳信、海丰、乐陵三县往属之;升滨州为直隶州,析利津、沾化、蒲台三县往属之;升泰安州为直隶州,析新泰、莱芜、长清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析平原、禹城、临邑、陵四县往属于高唐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析青城、商河二县往属于武定府,析泰安直隶州属之长清县还属于府,并析肥城县往属于泰安直隶州;析高唐直隶州属之平原、禹城、临邑、陵四县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光绪二十年二月王子(1894.3.11)徙齐东县治于九扈镇。(《德宗实录》卷三三四)
至清末,济南府领州一:德;县十五:历城(附郭)、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德平、平原。
东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东昌府,属山东省。领州三:临清、高唐、濮;县十五:聊城(附郭)、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冠、丘、馆陶、恩、夏津、武城、范、观城、朝城。(《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高唐州为直隶州;升濮州为直隶州,析范、观城、朝城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降高唐直隶州为散州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州为直隶州,析丘、夏津、武城三县往属之。(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一)
至清末,东昌府领州一:高唐;县九:聊城(附郭)、堂邑、博平、茌平、莘、清平、冠、馆
泰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泰安州,属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泰安州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新泰、莱芜、长清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析长清县还属于济南府,析济南府属之肥城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四)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泰安直隶州为府,置泰安县为府之附郭;降东平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东阿、平阴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至清末,泰安府领州一:东平;县六:泰安(附郭)、新泰、莱芜、肥城、东阿、平阴。
武定府
清初袭明制,称武定州,属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阳信、海丰、乐陵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升武定直隶州为府,置惠民县为府之附郭;降滨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蒲台、沾化、利津三县,析济南府属之青城、商河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至清末,武定府领州一:滨;县九:惠民(附郭)、阳信、海丰、乐陵、蒲台、沾化、利津、青城、商河。
临清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临清州,属东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为直隶州,析东昌府属之丘、夏津、武城三县来属。(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一)
至清末,临清直隶州领县三:丘、夏津、武城。
兖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兖州府,属山东省。领州四:曹、济宁、东平、沂;县二十三:滋阳(附郭)、曲阜、宁阳、邹、泗水、滕、峄、汶上、阳谷、寿张、曹、定陶、嘉祥、鱼台、金乡、东阿、平阴、单、城武、郓城、郯城、费、巨野。(《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曹州为直隶州,析曹、定陶二县往属之;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析巨野、嘉祥、郓城三县往属之;升沂州为直隶州,析郯城、费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郓城县还属于府,析原直隶州属之巨野、嘉祥二县往属于曹州直隶州;升东平州为直隶州,析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析郓城、单、城武三县往属于曹州府;降东平直隶州为散州,其原领之阳谷、寿张二县及曹州府属之嘉祥县一并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乾隆十九年九月丁亥(1754.10.26)析沂州府之兰山县属元宵屯地来属于泗水县。(《高宗实录》卷四七二)四十一年(1776)复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析汶上、鱼台、嘉祥三县往属之。(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一)四十五年五月戊戌(1780.6.22)析济宁直隶州属之汶上县还属于府,析金乡县往属于济宁直隶州。(《高宗实录净卷一一。七)
至清末,兖州府领县十:滋阳(附郭)、曲阜、宁阳、邹、泗水、滕、峄、汶上、阳谷、寿张。
沂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沂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郯城、费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二年七月辛卯(1734;8.16)升沂州直隶州为府,并置兰山县为府之附郭;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所领之沂水、蒙阴、日照三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五)
乾隆十九年九月丁亥(1754.10.26)析兰山县属之元宵屯地往属于兖州府属之泗水县。(《高宗实录》卷四七二)
至清末,沂州府领州一:莒;县六:兰山(附郭)、郯城、费、沂水、蒙阴、日照。
济宁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济宁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嘉祥、巨野、郓城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之郓城县还属于兖州府;析嘉祥、巨野二县往属于曹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乾隆四十一年(1776)复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汶上、鱼台、嘉祥三县来属。(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一)四十五年五月戊戌(1780.6.22)析汶上县往属于兖州府,析兖州府属之金乡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一一0七)
至清末,济宁直隶州领县三:鱼台、嘉祥、金乡。
曹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曹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曹州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曹、定陶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析其所属之嘉祥、巨野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曹州直隶州为府,并置菏泽县为府之附郭;析兖州府属之单、城武、郓城三县来属,析嘉祥县往属于兖州府;降濮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范、观城、朝城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至清末,曹州府领州一:濮;县十:菏泽(附郭)、范、观城、朝城、单、城武、曹、定陶、巨野、郓城。
青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青州府,属山东省。领州一;莒;县十三:益都(附郭)、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沂水、蒙阴、日照。(《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莒州为直隶州,析沂水、蒙阴、日照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七月丙戌(1734.8.11)于颜神镇置博山县,析益都县及济南府属之淄川县,泰安府属之莱芜县地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五)
至清末,青州府领县十一:益都(附郭)、博山、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莱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莱州府,属山东省。领州二:平度、胶;县五:掖(附郭)、潍、昌邑、高密、即墨。(《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胶州为直隶州,析高密、即墨二县往属之。(《德宗实录》卷五二九)
至清末,莱州府领州一:平度;县三:掖(附郭)、潍、昌邑。
登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登州府,属山东省。领州一:宁海;县七:蓬莱(附郭)、黄、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噬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丁亥(1734.12.10)裁成山,大嵩二卫,置荣成、海阳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至清末,登州府领州一:宁海。县九:蓬莱(附郭)、黄、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
胶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胶州,属莱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为直隶州,析莱州府属之高密、即墨二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二九)
至清末,胶州直隶州领县二:高密、即墨。
附:莒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莒州,属青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莒州为直隶州,析青州府属之蒙阴、沂水、日照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七月辛卯(1734.8.16)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三县一并往属于沂州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五)
附:濮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濮州,属东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为直隶州,析东昌府属之范、观城、朝城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降为散州,与所领三县一并往属于曹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附:东平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东平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东阿、平阴、寿张、阳谷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降为散州,与所领之东阿、平阴二县一并往属于泰安府;阳谷、寿张二县还属于兖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附:高唐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高唐州,属东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禹城、平原、陵、临邑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1)降为散州,还属于东昌府,所领四县还属于济南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附;滨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滨州,属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利津、沾化、蒲台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降为散州与所领三县一并往属于武定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卫所
清初袭明制,山东省境内置卫十九:登州、莱州、宁海、济南、平山、安东、灵山、鳌山、大嵩、威海、成山、靖海、临清、任城、济宁、东昌、德州、沂州、青州左;所十四:胶州、诸城、滕县、肥城、海阳、东平、宁津、雄崖、浮山、福山中前、奇山、濮州、武定、莒州。(《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三十六、《雍正会典》卷一一六、《明史》卷六十六)
顺治十二年九月壬寅(1656.10.20)裁胶州、诸城、滕县、肥城、海阳、宁津、福山中前、奇山、濮州九所。(《世宗实录》卷九十三)十六年(1659)裁武定、莒州二所,登州、莱州、宁海三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十七年(1678)裁青州左、沂州二卫。二十七年(1688)裁平山、任城二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雍正四年十一月辛丑(1726.12.6)裁济南卫。(《雍正朝东华录》卷九)十二年十一月丁亥(1734.12.10)裁大嵩、威海、成山、靖海四卫。(《世宗实录》卷一四九)是年十一月壬辰(1734.12.15)裁灵山、鳌山二卫,雄崖、浮山二所。(《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乾隆七年正月庚寅(1742.3.6)裁安东卫。(《高宗实录》卷一五九)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1908.3)裁临清、济宁、东昌、德州四卫,东平一所。(宣统《山东通志》卷五十)
济东泰武临道
康熙九年(1670)设济东道,治济南府,(乾隆《山东通志》卷二十五)十三年十月丙午(1674.11.13)分济南府及东昌府属之聊城等九州县来属。徙道治于德州。(《康熙朝东华录》卷十四)十八年(1679)复徙道治于济南府。(乾隆《德州府志》卷二)五十八年十一月辛巳(1719.12.23)分济宁道所领东昌府属堂邑等九州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二八六)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武定、滨、泰安三州为直隶州来属。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濮、高唐二州为直隶州来属。十二年四月戊午(1734.5.15)裁曹东道,其原领之东平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二)是年六月癸亥(1734.7.19)升武定直隶州为府;降滨州、高唐二直隶州为散州,分别往属于武定、东昌二府。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泰安直隶州为府;降濮、东平二直隶州为散州,往属曹州、泰安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州为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济东泰武临道。(道光《济南府志》卷九)
至清末,济东泰武临道领府四:济南、东昌、泰安、武定;直隶州一:临清。仍治济南府。
兖沂曹济道
清初为东兖道,亦称沂州道,治沂州。(乾隆《山东通志}卷二十五、乾隆《沂州府志》卷五)
康熙十三年十月丙午(1674.11.13)分兖州府及东昌府属之堂邑等九州县来属。(《康熙朝东华录》卷十四)五十三年十一月辛酉(1714.12.29)裁东兖道入济宁道。(后改名为曹东道)(《世宗实录》卷二六一)
雍正九年七月壬申(1731.8.13)置兖莒沂道,析曹东道属之兖州府、沂州直隶州、登莱青道属莒州直隶州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八)十二年四月戊午(1731.8.13)裁曹东道,其原领之曹州府来属。移道治于兖州府,并改道名为兖沂曹道。(《世宗实录》卷一0八、乾隆《沂州府志诤卷五)是年七月辛卯(1734.8.16)升沂州直隶州为府;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改道名为兖沂曹道,徙道治于兖州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五、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十五)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曹州直隶州为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复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兖沂曹济道。(《宣统《山东通志》卷三十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徙道治于济宁直隶州。(宣统《山东通志}卷三十八)
至清末,兖沂曹济道领府三:兖州、曹州、沂州。直隶州一:济宁。治济宁直隶州。
登莱青胶道
清初,登州、莱州二府各设海防道一员,青州府设分巡道一员。(乾隆《莱州府志》卷六)
康熙五年(1666)裁登州道入莱州道,改名登莱道,领登州、莱州二府,治莱州府。(乾隆《莱州府志》卷六)三十九年五月癸巳(1700.6.17)裁青州道入登莱道,改名为登莱青道。(《圣祖实录》卷一九九)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莒州为直隶州来属。九年七月壬申(1731.8.13)析莒州往属兖莒沂道。(《世宗实录》卷一0八)
同治二年(1863)徙道治于烟台。(宣统《山东通志》卷三十八、五十)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胶州为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登莱青胶道。(《德宗实录》卷五二九)
至清末,登莱青胶道领府三:登州、莱州、青州。直隶州一:胶州。治烟台。
附:曹东道
康熙九年设济宁道,管理运河河务。治济宁州。(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五十三年十一月辛酉(1714.12.29)裁东兖道入济宁道,领兖州一府及东昌府属之堂邑等九州县。改道名为兖宁道。(《圣祖实录》卷二六一、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五十八年十一月辛巳(1719.12.23)分所领东昌府属堂邑等九州县往属济东道。(《圣祖实录》卷二八六)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曹、沂二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1.8.13)升东乎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九年七月壬申(1731.8.13)分兖州府、沂州直隶州往属兖莒沂道,改道名为曹东道。(《世宗实录》卷一0八、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十二年四月戊午(1674.11.13)裁曹东道,曹州往属兖莒沂道,东平州往属济东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