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032阅读
  • 54回复

[一般]清代政区沿革综表htm版业已完成并上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4-04-04
山东省

清初袭明制,称山东省。领府六: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登州。省会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泰安、武定、滨、济宁、曹、沂六州为直隶州。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东乎、高唐、濮、莒四州为直隶州;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升武定直隶州为府;降高唐、滨二直隶州为散州,是年七月辛卯(1734.8.16)升沂州直隶州为府;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泰安、曹二直隶州为府;降东平、濮二直隶州为散州。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济宁、临清二州为直隶州。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胶州为直隶州。
至清末,山东省领府十: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登州、泰安、武定、曹州、沂州;直隶州三:济宁、临清、胶州。省会济南府。

济南府

清初袭明制,称济南府,为山东省省会。领州四:德、武定、滨、泰安;县二十六:历城(附郭)、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德乎、平原、阳信、海丰、乐陵、青城、商河、利津、沾化、蒲台、新泰、莱芜、月巴城。(《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武定州为直隶州,析阳信、海丰、乐陵三县往属之;升滨州为直隶州,析利津、沾化、蒲台三县往属之;升泰安州为直隶州,析新泰、莱芜、长清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析平原、禹城、临邑、陵四县往属于高唐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析青城、商河二县往属于武定府,析泰安直隶州属之长清县还属于府,并析肥城县往属于泰安直隶州;析高唐直隶州属之平原、禹城、临邑、陵四县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光绪二十年二月王子(1894.3.11)徙齐东县治于九扈镇。(《德宗实录》卷三三四)
至清末,济南府领州一:德;县十五:历城(附郭)、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德平、平原。

东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东昌府,属山东省。领州三:临清、高唐、濮;县十五:聊城(附郭)、堂邑、博平、茌平、清平、莘、冠、丘、馆陶、恩、夏津、武城、范、观城、朝城。(《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高唐州为直隶州;升濮州为直隶州,析范、观城、朝城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降高唐直隶州为散州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州为直隶州,析丘、夏津、武城三县往属之。(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一)
至清末,东昌府领州一:高唐;县九:聊城(附郭)、堂邑、博平、茌平、莘、清平、冠、馆
泰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泰安州,属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泰安州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新泰、莱芜、长清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析长清县还属于济南府,析济南府属之肥城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四)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泰安直隶州为府,置泰安县为府之附郭;降东平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东阿、平阴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至清末,泰安府领州一:东平;县六:泰安(附郭)、新泰、莱芜、肥城、东阿、平阴。

武定府

清初袭明制,称武定州,属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阳信、海丰、乐陵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升武定直隶州为府,置惠民县为府之附郭;降滨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蒲台、沾化、利津三县,析济南府属之青城、商河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至清末,武定府领州一:滨;县九:惠民(附郭)、阳信、海丰、乐陵、蒲台、沾化、利津、青城、商河。

临清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临清州,属东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为直隶州,析东昌府属之丘、夏津、武城三县来属。(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一)
至清末,临清直隶州领县三:丘、夏津、武城。

兖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兖州府,属山东省。领州四:曹、济宁、东平、沂;县二十三:滋阳(附郭)、曲阜、宁阳、邹、泗水、滕、峄、汶上、阳谷、寿张、曹、定陶、嘉祥、鱼台、金乡、东阿、平阴、单、城武、郓城、郯城、费、巨野。(《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曹州为直隶州,析曹、定陶二县往属之;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析巨野、嘉祥、郓城三县往属之;升沂州为直隶州,析郯城、费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郓城县还属于府,析原直隶州属之巨野、嘉祥二县往属于曹州直隶州;升东平州为直隶州,析东阿、平阴、阳谷、寿张四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析郓城、单、城武三县往属于曹州府;降东平直隶州为散州,其原领之阳谷、寿张二县及曹州府属之嘉祥县一并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乾隆十九年九月丁亥(1754.10.26)析沂州府之兰山县属元宵屯地来属于泗水县。(《高宗实录》卷四七二)四十一年(1776)复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析汶上、鱼台、嘉祥三县往属之。(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一)四十五年五月戊戌(1780.6.22)析济宁直隶州属之汶上县还属于府,析金乡县往属于济宁直隶州。(《高宗实录净卷一一。七)
至清末,兖州府领县十:滋阳(附郭)、曲阜、宁阳、邹、泗水、滕、峄、汶上、阳谷、寿张。

沂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沂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郯城、费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二年七月辛卯(1734;8.16)升沂州直隶州为府,并置兰山县为府之附郭;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所领之沂水、蒙阴、日照三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五)
乾隆十九年九月丁亥(1754.10.26)析兰山县属之元宵屯地往属于兖州府属之泗水县。(《高宗实录》卷四七二)
至清末,沂州府领州一:莒;县六:兰山(附郭)、郯城、费、沂水、蒙阴、日照。

济宁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济宁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嘉祥、巨野、郓城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之郓城县还属于兖州府;析嘉祥、巨野二县往属于曹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乾隆四十一年(1776)复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汶上、鱼台、嘉祥三县来属。(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一)四十五年五月戊戌(1780.6.22)析汶上县往属于兖州府,析兖州府属之金乡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一一0七)
至清末,济宁直隶州领县三:鱼台、嘉祥、金乡。

曹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曹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曹州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曹、定陶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降济宁直隶州为散州,析其所属之嘉祥、巨野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曹州直隶州为府,并置菏泽县为府之附郭;析兖州府属之单、城武、郓城三县来属,析嘉祥县往属于兖州府;降濮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范、观城、朝城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至清末,曹州府领州一:濮;县十:菏泽(附郭)、范、观城、朝城、单、城武、曹、定陶、巨野、郓城。

青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青州府,属山东省。领州一;莒;县十三:益都(附郭)、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沂水、蒙阴、日照。(《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莒州为直隶州,析沂水、蒙阴、日照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七月丙戌(1734.8.11)于颜神镇置博山县,析益都县及济南府属之淄川县,泰安府属之莱芜县地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五)
至清末,青州府领县十一:益都(附郭)、博山、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莱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莱州府,属山东省。领州二:平度、胶;县五:掖(附郭)、潍、昌邑、高密、即墨。(《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胶州为直隶州,析高密、即墨二县往属之。(《德宗实录》卷五二九)
至清末,莱州府领州一:平度;县三:掖(附郭)、潍、昌邑。

登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登州府,属山东省。领州一:宁海;县七:蓬莱(附郭)、黄、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噬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丁亥(1734.12.10)裁成山,大嵩二卫,置荣成、海阳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至清末,登州府领州一:宁海。县九:蓬莱(附郭)、黄、福山、栖霞、招远、莱阳、文登、荣成、海阳。

胶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胶州,属莱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为直隶州,析莱州府属之高密、即墨二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二九)
至清末,胶州直隶州领县二:高密、即墨。

附:莒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莒州,属青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莒州为直隶州,析青州府属之蒙阴、沂水、日照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七月辛卯(1734.8.16)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三县一并往属于沂州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五)

附:濮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濮州,属东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为直隶州,析东昌府属之范、观城、朝城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降为散州,与所领三县一并往属于曹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附:东平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东平州,属兖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为直隶州,析兖州府属之东阿、平阴、寿张、阳谷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降为散州,与所领之东阿、平阴二县一并往属于泰安府;阳谷、寿张二县还属于兖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附:高唐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高唐州,属东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禹城、平原、陵、临邑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1)降为散州,还属于东昌府,所领四县还属于济南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附;滨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滨州,属济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山东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为直隶州,析济南府属之利津、沾化、蒲台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六月癸亥(1734.7.19.)降为散州与所领三县一并往属于武定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卫所

清初袭明制,山东省境内置卫十九:登州、莱州、宁海、济南、平山、安东、灵山、鳌山、大嵩、威海、成山、靖海、临清、任城、济宁、东昌、德州、沂州、青州左;所十四:胶州、诸城、滕县、肥城、海阳、东平、宁津、雄崖、浮山、福山中前、奇山、濮州、武定、莒州。(《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三十六、《雍正会典》卷一一六、《明史》卷六十六)
顺治十二年九月壬寅(1656.10.20)裁胶州、诸城、滕县、肥城、海阳、宁津、福山中前、奇山、濮州九所。(《世宗实录》卷九十三)十六年(1659)裁武定、莒州二所,登州、莱州、宁海三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十七年(1678)裁青州左、沂州二卫。二十七年(1688)裁平山、任城二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雍正四年十一月辛丑(1726.12.6)裁济南卫。(《雍正朝东华录》卷九)十二年十一月丁亥(1734.12.10)裁大嵩、威海、成山、靖海四卫。(《世宗实录》卷一四九)是年十一月壬辰(1734.12.15)裁灵山、鳌山二卫,雄崖、浮山二所。(《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乾隆七年正月庚寅(1742.3.6)裁安东卫。(《高宗实录》卷一五九)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1908.3)裁临清、济宁、东昌、德州四卫,东平一所。(宣统《山东通志》卷五十)
济东泰武临道
康熙九年(1670)设济东道,治济南府,(乾隆《山东通志》卷二十五)十三年十月丙午(1674.11.13)分济南府及东昌府属之聊城等九州县来属。徙道治于德州。(《康熙朝东华录》卷十四)十八年(1679)复徙道治于济南府。(乾隆《德州府志》卷二)五十八年十一月辛巳(1719.12.23)分济宁道所领东昌府属堂邑等九州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二八六)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武定、滨、泰安三州为直隶州来属。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濮、高唐二州为直隶州来属。十二年四月戊午(1734.5.15)裁曹东道,其原领之东平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二)是年六月癸亥(1734.7.19)升武定直隶州为府;降滨州、高唐二直隶州为散州,分别往属于武定、东昌二府。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泰安直隶州为府;降濮、东平二直隶州为散州,往属曹州、泰安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临清州为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济东泰武临道。(道光《济南府志》卷九)
至清末,济东泰武临道领府四:济南、东昌、泰安、武定;直隶州一:临清。仍治济南府。

兖沂曹济道

清初为东兖道,亦称沂州道,治沂州。(乾隆《山东通志}卷二十五、乾隆《沂州府志》卷五)
康熙十三年十月丙午(1674.11.13)分兖州府及东昌府属之堂邑等九州县来属。(《康熙朝东华录》卷十四)五十三年十一月辛酉(1714.12.29)裁东兖道入济宁道。(后改名为曹东道)(《世宗实录》卷二六一)
雍正九年七月壬申(1731.8.13)置兖莒沂道,析曹东道属之兖州府、沂州直隶州、登莱青道属莒州直隶州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八)十二年四月戊午(1731.8.13)裁曹东道,其原领之曹州府来属。移道治于兖州府,并改道名为兖沂曹道。(《世宗实录》卷一0八、乾隆《沂州府志诤卷五)是年七月辛卯(1734.8.16)升沂州直隶州为府;降莒州直隶州为散州。改道名为兖沂曹道,徙道治于兖州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五、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十五)十三年七月甲辰(1735.8.24)升曹州直隶州为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复升济宁州为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兖沂曹济道。(《宣统《山东通志》卷三十八)
光绪二十八年(1902)徙道治于济宁直隶州。(宣统《山东通志}卷三十八)
至清末,兖沂曹济道领府三:兖州、曹州、沂州。直隶州一:济宁。治济宁直隶州。

登莱青胶道

清初,登州、莱州二府各设海防道一员,青州府设分巡道一员。(乾隆《莱州府志》卷六)
康熙五年(1666)裁登州道入莱州道,改名登莱道,领登州、莱州二府,治莱州府。(乾隆《莱州府志》卷六)三十九年五月癸巳(1700.6.17)裁青州道入登莱道,改名为登莱青道。(《圣祖实录》卷一九九)
雍正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升莒州为直隶州来属。九年七月壬申(1731.8.13)析莒州往属兖莒沂道。(《世宗实录》卷一0八)
同治二年(1863)徙道治于烟台。(宣统《山东通志》卷三十八、五十)
光绪三十年四月己巳(1904.6.4)升胶州为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登莱青胶道。(《德宗实录》卷五二九)
至清末,登莱青胶道领府三:登州、莱州、青州。直隶州一:胶州。治烟台。

附:曹东道

康熙九年设济宁道,管理运河河务。治济宁州。(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五十三年十一月辛酉(1714.12.29)裁东兖道入济宁道,领兖州一府及东昌府属之堂邑等九州县。改道名为兖宁道。(《圣祖实录》卷二六一、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五十八年十一月辛巳(1719.12.23)分所领东昌府属堂邑等九州县往属济东道。(《圣祖实录》卷二八六)
雍正二年九月庚戌(1724.10.26)升曹、沂二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四)七年十二月乙卯(1731.8.13)升东乎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九年七月壬申(1731.8.13)分兖州府、沂州直隶州往属兖莒沂道,改道名为曹东道。(《世宗实录》卷一0八、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七)十二年四月戊午(1674.11.13)裁曹东道,曹州往属兖莒沂道,东平州往属济东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二)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04-04-05
河南省

清初袭明制,称河南省。领府八:开封、河南、怀庆、卫辉、彰德、归德、汝宁、南阳。直隶州一:汝。省会开封府。(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许、陈、郑、禹、光、陕六州为直隶州。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升陈、许二直隶州为府,降禹、郑二直隶州为散州。
乾隆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742.1.22)降许州府为直隶州。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905.1.15)复升郑州为直隶州。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1905.7.12)升淅川厅为直隶厅。
至清末,河南省领府九:开封、河南、怀庆、卫辉、彰德、归德、汝宁、南阳、陈州。直隶州五:许、郑、陕、汝、光。直隶厅一:淅川。省会仍为开封府。

开封府

清初袭明制,称开封府,为河南省省会。领州四:陈、许、郑、禹。县三十:祥符(附郭)、陈留、杞县、通许、尉氏、洧川、鄢陵、中牟、兰阳、密、新郑、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原武、延津、商水、西华、项城、沈丘、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太康、扶沟、阳武、封丘、仪封。(《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禹州为直隶州,析新郑、密二县往属之;升郑州为直隶州,析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往属之;升许州为直隶州,析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四县往属之;升陈州为直隶州,析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四县往属之。析原武县往属于怀庆府;延津县往属于卫辉府。(《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降郑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原领之四县还属于府;并析太康、扶沟二县往属于陈州府;同降禹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二县往属于许州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六)
乾隆六年十二月十六日(1742.1.22)析许州府属之禹州、密县、新郑县还属于开封府。(档·《乾隆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朵批张廷玉题奏》)二十九年十二月丙戌(1764.12.31)裁河阴县并入荥泽县。(《高宗实录》卷七二四)四十八年(1783)析阳武县往属于怀庆府;封丘县往属于卫辉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八六)四十九年(1784)改仪封县为仪封厅仍属于府。(《嘉庆事例》卷一二八)
道光四年十二月己巳(1825.1.29)裁仪封厅,以其地并入兰阳县,并改兰阳县为兰仪县。(《宣宗实录》卷七十六)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905.1.15)复升郑州为直隶州,析荥阳、荥泽、汜水三县往属之。(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1909.10.1)改兰仪县为兰封县。(《宣统元年八月十七日朱批吴重熹折片》引自《清代地理治革表》页六三)
至清末,开封府领州一:禹。县十一:祥符(附郭)、陈留、杞、通许、尉氏、洧川、鄢陵、中牟、兰封、密、新郑。

归德府

清初袭明制,称归德府,属河南省。领州一:睢。县八:商丘(附郭)、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柘城、考城。(《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辛未(1782.9.13)徙考城县治于北堤外张村集偏东高埠宽阔处。(《高宗实录》卷一二六二)四十八年(1783)析考城县往属于卫辉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三)
光绪元年三月丙寅(1875.5-4)以卫辉府属之考城县还属于府。(《光绪朝东华录》册一,总页54)
至清末,归德府领州一:睢。县八:商丘(附郭)、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柘城、考城。

陈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陈州,属开封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为直隶州,析开封府属之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升直隶州为府,并置府之附郭淮宁县,析开封府属之太康;扶沟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六)
至清末,陈州府领县七:淮宁(附郭)、商水、西华、项城、沈丘、太康、扶沟。

许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许州,属开封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为直隶州,析开封府属之临颍、襄城、郾城、长葛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升直隶州为府,并置府之附郭石梁县;降禹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密、新郑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六)
乾隆六年二月十六日(1742.1.22)降许州府为直隶州,裁附郭右梁县,同析禹州一州,密、新郑二县还属于开封府。(档·《乾隆六年二月十六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许州直隶州领县四:临颍、襄城、郾城、长葛。

郑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郑州,属开封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为直隶州,析开封府属之荥阳、荥泽、汜水、河阴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降郑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四县还属于开封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六)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905.1.15)复升郑州为直隶州,析开封府属之荥阳、荥泽、汜水三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郑州直隶州领县三:荥阳、荥泽、汜水。

河南府

清初袭明制,称河南府,属河南省。领州一:陕。县十三:洛阳(附郭)、偃师、巩、孟津、宜阳、永宁、新安、渑池、登封、嵩、灵宝、阌乡、卢氏。(《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陕州为直隶州,析灵宝、阌乡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三)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析卢氏县往属于陕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四六)
至清末,河南府领县十:洛阳(附郭)、偃师、巩、孟津、宜阳、永宁、新安、渑池、登封、嵩。

陕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陕州,属河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为直隶州,析河南府属之灵宝、阌乡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析河南府属之卢氏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六)
至清末,陕州直隶州领县三:灵宝、阌乡、卢氏。

汝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汝州直隶州,属河南省。领县四:鲁山、郏、宝丰、伊阳。(《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势卷三)
至清末,汝州直隶州仍领县四。

彰德府

清初袭明制,称彰德府,属河南省。领州一:磁。县六:安阳(附郭)、临漳、汤阴、林县、武安、涉。(《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三年六月丙戌(1725.7.29)析直隶省大名府属之内黄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三)四年四月丁亥(1726.5.26)析磁州往属于直隶省广平府。(《世宗实录》卷四十三)
至清末,彰德府领县七:安阳(附郭)、临漳、汤阴、林县、武安、涉、内黄。

卫辉府

清初袭明制,称卫辉府,属河南省。领县六:汲(附郭)、新乡、获嘉、淇、辉、胙城。(《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析开封府属之延津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三年六月丙戌(1725.7.29)析直隶省大名府属之浚、滑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三)五年闰三月壬申(1727.5.6)裁胙城县入延津县。(《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乾隆四十八年(1783)析开封府属之封丘县、归德府属之考城县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九三)
光绪元年三月丙寅(1875.5.4)考城县还属于归德府。(《光绪朝东华录》册一,总页54)
至清末,卫辉府领县九:汲(附郭)、新乡、获嘉、祺、辉、延津、浚、滑、封丘。

怀庆府

清初袭明制,称怀庆府,属河南省。领县六:河内(附郭)、济源、修武、武陟、孟、温。(《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析开封府属之原武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
乾隆四十八年(1783)析开封府属之阳武县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一八六)
至清末,怀庆府领县八:河内(附郭)、济源、修武、武陟、孟、温、原武、阳武。

南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南阳府,属河南省。领州二:裕、邓。县十一:南阳(附郭)、镇平、唐、泌阳、桐柏、南召、内乡、新野、舞阳、叶、淅川。(《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三)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丙子(1660.1.1)裁南召县入南阳县。(《世祖实录》卷一三0)
雍正十二年六月戊午(1734.7.14)复置南召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四)
道光十二年六月辛丑(1832,7.23.)改淅川县为淅川厅,仍属于府。(《宣宗实录》卷二一四)
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1905.7.12)升淅川厅为直隶厅。(档·《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南阳府领州二:裕、邓。县十:南阳(附郭)、镇平、唐、泌阳、桐柏、南召、内乡、新野、舞阳、叶。

汝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汝宁府,属河南省。领州二:光、信阳。县十二:汝阳(附郭)、真阳、上蔡、新蔡、西平、确山、遂平、罗山、光山、固始、息、商城。(《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三)
雍正元年(1723)改真阳县为正阳县。(嘉庆《正阳县志》卷一)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光州为直隶州,析光山、固始、息、商城四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汝宁府领州一:信阳。县八:汝阳(附郭)、正阳、上蔡、新蔡、西平、确山、遂平、罗山。

光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光州,属汝宁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为直隶州,析汝宁府属之光山、固始、息、商城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光州直隶州领县四:光山、固始、息、商城。

淅川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淅川县,属南阳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三)道光十二年六月辛丑(1832.7.23)改淅川县为厅,仍属南阳府。(《宣宗实录》卷二一四)
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1905.7.12.)升为直隶厅。无属领。(档·《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会议政务处奏折》)

附:禹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禹州,属开封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顺治《河南通志》卷二)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为直隶州,析开封府属之密、新郑二县来属。(《世录》卷二十三)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降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之二县一并往属于许州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六)

卫所

清初袭明制,河南省境内置卫十一:宣武、陈州、归德、睢阳、彰德、怀庆、河南、弘农、南阳、信阳、汝州。所九;禹州、卢氏、嵩县、林县、卫辉、唐县、邓州、磁州、汝宁。(《读史方舆》卷四十七~五十、《明史》卷九十、《雍正会典》卷一一七)
顺治十一年(1654)裁禹州、卢氏、嵩县三所。十五年(1658)全省境内卫所尽裁。(《雍典》卷一一七)
开归陈许郑道
康熙五年(1666)置开归道。领开封、归德、河南三府。治开封府。(光绪《续河南通志》卷三十五)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升陕、陈、许、禹、郑五州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十二年八月辛酉(1734.9.15)降郑、禹二直隶州为散州,升陈州直隶州为府。(《世宗实录》卷一四六)十三年五月己未(1735.7.10)析河南一府、陕州一直隶州往属河陕汝道。(《世宗实录》卷一五六)改道名为开归陈许道。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905.1.15)复升郑州为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开归陈许郑道。(档·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开归陈许郑道领府三:开封、归德、陈州。直隶州二:许、郑。仍治开封府。

河陕汝道
雍正十三年五月己未(1735.7.10)置河陕汝道,析开归道属河南府、陕州直隶州,南属汝州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六)治陕州直隶州。
至清末,河陕汝道领府一;河南。直隶州二:陕、汝。仍治陕州。

河北道

雍正五年闰三月壬申(1727.5.6)置。领府三。治怀庆府属武陟县。(《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至清末,河北道领府三:彰德、卫辉、怀庆。仍治武陟县。

南汝光淅道

康熙九年(1670)置南汝道,领南阳、汝宁二府、汝州一直隶州,治汝宁府属信阳州。(康熙《河南通志》卷六)
雍正二年八月癸巳(1724.10.9)置光州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十三年五月己未(1735.7.10)析汝州直隶州往属河陕汝道。(《世宗实录》卷一五六)寻改道名为南汝光道。
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1905.7.12)置淅川直隶厅来属。复改道名为南汝光淅道。(档·《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南汝光淅道领府二:南阳、汝宁。直隶州一:光。直隶厅一:淅川。仍治汝宁府属信阳州。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4-04-05
湖北省

清初袭明制,称湖广省。领武昌、汉阳、黄州、承天、德安、荆州、襄阳、郧阳、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十五府,郴、靖二直隶州,保靖、永顺二宣慰司,施州一卫。省会武昌府。(《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顺治三年十月丙子(1646.11.10)改承天府为安陆府。
康熙三年四月癸巳(1664.4.26)分湖广布政使司为左、右二布政使司,仍称湖广省。左布政使司治武昌府,辖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八府,施州一卫。(《圣祖实录》卷十一)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左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始称湖北省,省会武昌府。(《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六年八月己丑(1728.9.14)升归州为直隶州,裁施州卫。十三年三月己卯(1735.4.1)降归州直隶州为散州;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十一月壬寅(1735.12.20)置施南府。
乾隆五十六年三月辛丑(1791.4.28)置荆门州为直隶州。
光绪三十年十月乙巳(1904.11.19)升鹤峰州为直隶厅。
至清末,湖北省领府十,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襄阳、郧阳、荆州、宜昌、施南。直隶州一:荆门。直隶厅一:鹤峰。省会武昌府。

武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武昌府,属湖广省,为省会。领州一:兴国。县九:江夏(附郭)、武昌、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大冶、通山。(《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二省。武昌府属湖北省,为省会。(《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武昌府仍领州一、县九。

汉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汉阳府,属湖广省。领县二:汉阳(附郭)、汉川。(《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汉阳府改属湖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七年七月丁卯(1729.8.18)析德安府属之孝感县,黄州府属之黄陂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三)
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丁未(1763.2.1)析安陆府属之沔阳州,并于新堤镇置文泉县,一并来属。(《高宗实录》卷六七七)三十年二月壬寅(1765.3.17)裁文泉县,其地并入沔阳州。(《高宗实录》卷七二九)
光绪二十五年三月甲子(1899.4.26)于汉口镇置夏口厅来属。(《德宗实录》卷四四一)
至清末,汉阳府领州一:沔阳。厅一:夏口。县四:汉阳(附郭)、汉川、黄陂、孝感。

黄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黄州府,属湖广省。领州一:蕲。县八:黄冈(附郭)、麻城、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黄陂。(《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黄州府改属湖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七年七月丁卯(1729.8.18)析黄陂县往属于汉阳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三)
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己巳(1768.9.24)析蕲州属小江口地区往属江西省德化县。(《高宗实录》卷八一六)
至清末,黄州府领州一:蕲。县七:黄冈(附郭)、麻城、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

德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德安府,属湖广省。领州一:随。县五:安陆(附郭)、云梦、应山、应城孝感。(《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德安府改属湖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七年七月丁卯(1729.8.18)析孝感县往属于汉阳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三)
至清末,德安府领州一:随。县四:安陆(附郭)、云梦、应山、应城。

安陆府

清初袭明制,称承天府,属湖广省。领州二:沔阳、荆门。县五:钟祥(附郭)、京山、潜江、景陵、当阳。(《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三年十月丙子(1646.11.10)更承天府名为安陆府。(《世祖实录》卷二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安陆府改属湖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四年七月戊午(1726.8.25)景陵县改为天门县。(《世宗实录》卷四十六)
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丁未(1'763.2.1)析沔阳州往属于汉阳府。(《高宗实录》卷六七七)五十六年三月辛丑(1791.4.28)升荆门州为直隶州,析当阳县往属之。(《高宗实录》卷一三七五)
至清末,安陆府领县四:钟祥(附郭)、京山、潜江、天门。

襄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襄阳府,属湖广省。领州一:均。县六:襄阳(附郭)、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康熙会典》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襄阳府改属湖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襄阳府仍领州一、县六。

郧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郧阳府,属湖广省。领县七:郧(附郭)、房、竹山、竹溪、郧西、保康、上津。(《康熙会典》卷十八)
顺治十六年(1659)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郧阳府改属湖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郧阳府领县六:郧(附郭)、房、竹山、竹溪、郧西、保康。

荆门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荆门州,属承天府。(顺治三年(1646)更名安陆府。)(《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乾隆五十六年三月辛丑(1791.4.28)升为直隶州,析荆州府属之远安县,安陆府属之当阳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一三七五)
至清末,荆门直隶州领县二:远安、当阳。

荆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荆州府,属湖广省。领州二:归、夷陵。县十一:江陵(附郭)、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远安、兴山、巴东、长阳。(《康熙会典》卷十八)
顾治四年(1647)徙宜都县治于白羊城(亦称白羊渡)。五年(1648)徙公安县治于斗湖堤,八年(1651)复迁治于祝家冈。(康熙《湖广通志》卷七、同治《公安县志》卷二)
康熙元年(1662)徙宜都县于故治。(康熙《湖广通志》卷七)。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荆州府改属湖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三年(1725)施州卫及所领之各土司与大田一所来属。(各土司、卫、所详见施州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六年八月己丑(1728.9.14)升归州为直隶州,析兴山、巴东、长阳三县及施州卫原领各土司寻并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七十二)十三年三月乙卯(1735.4.1)升夷陵州为宜昌府。(《世宗实录》卷一五三)
乾隆五十六年三月辛丑(1791.4.28)析远安县往属于荆门直隶州。(《高宗实录》卷一三七五)
同治十二年(1873)复徙公安县于唐家冈新城。(宣统《湖北通志》卷五、同治《公安县志》卷二)
至清末,荆州府领县七:江陵(附郭)、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

宜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夷陵州,属荆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十三年三月己卯(1735.4.1)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并置附郭东湖县;降归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长阳、兴山、巴东、恩施四县及各土司(各土司详见归州直隶州)来属;裁容美宣抚司、椒山玛瑙长官司,于容美宣抚司地置鹤峰州,裁五峰石宝、石梁下峒、水尽源通塔坪三长官司,于五峰石宝长官司地置长乐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三)是年十一月壬寅(1735.12.20)升恩施县为施南府,原领各土司均裁并置县,一并往属于施南府。(《高宗实录》卷六)
光绪三十年十月乙巳(1904.11.19)升鹤峰州为直隶厅。(《光绪朝东华录》卷一八九)
至清末,宜昌府领州一:归。县五:东湖(附郭)、兴山、长阳、巴东、长乐。

施南府

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壬寅(1735.12.20)于宜昌府属恩施县置施南府,以恩施县为附郭县,裁东乡五路、忠孝二安抚司地入之;裁施南宣抚司、忠建、高罗二安抚司,木册、思南二长官司,于施南宣抚司地置宣恩县,裁散毛宣抚司、大旺安抚司、东流蛮夷、腊壁峒蛮夷二长官司,于桐子园置来凤县;裁金峒、龙潭、忠峒三安抚司,唐崖、西萍蛮夷二长官司,于大田所故地置咸丰县;裁忠路安抚司、剑南长官司,于官渡坝地置利川县;析四川省夔州府属之建始县一并来属。(《高宗实录》卷六)
至清末,施南府领县六:恩施(附郭)、宣恩、咸丰、来凤、利川、建始。

鹤峰直隶厅

光绪三十年十月乙巳(1904.11.19)升宜昌府属鹤峰州为直隶厅。(《光绪朝东华录》卷一八九)

附:归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归州,属荆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六年八月己丑(1728.9.14)升为直隶州,析荆州府属兴山、巴东、长阳三县,与新置之恩施县(裁施州卫与大田所,于施州卫地置。)及荆州府所领之施南、散毛、忠建、容美四宣抚司;东乡五路、忠路、忠孝、龙潭、金峒、大旺、忠峒、高罗八安抚司;唐崖、剑南、东流蛮夷、腊壁峒蛮夷、木册、椒山玛瑙、五峰石宝、石梁下峒、水尽源通塔坪、思南、西萍蛮夷十一长官司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七十二)十三年三月己卯(1735.4.1)降直隶州为散州,与所领之四县一并往属宜昌府。裁容美宣抚司、椒山玛垴长官司,于容美宣抚司地置鹤峰州;裁石梁下峒、水尽源通塔坪、五峰石宝三长官司,于五峰石宝长官司地置长乐县。(《世宗实录》卷一五三)其余各土司于是年十一月壬寅(1735.12.20)裁并于施南府属恩施、咸丰、利川、宣恩、来风五县中。(《高宗实录》卷六)

附:施州卫

清初袭明制,称施州卫,属湖广行都司。领宣抚司四:施南、散毛、忠建、容美。安抚司八:东乡五路、忠路、忠孝、龙潭、金峒、大旺、忠峒、高罗。长官司十一:唐崖、剑南、西萍蛮夷、东流蛮夷、腊壁峒蛮夷、木册、思南、椒山玛嫡、五峰石宝、石梁下峒、水尽源通塔坪。所一;大田。(《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二)
顺治九年(1652)裁湖广行都司,施州卫及所领往属于湖广都司。(《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雍正三年(1725)裁湖广都司,施州卫及所领四宣抚司、八安抚司、十一长官司、大田一所往属于荆州府。(《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卫 所

清初袭明制,湖北省境内置卫十二:武昌、武昌左、黄州、蕲州、承天、沔阳、荆州、荆州左、荆州右、襄阳、郧阳、施州。所十:随州、德安、长宁、夷陵、枝江、远安、均州、房县、竹山、大田。(《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六一八十二)
顺治三年十月丙子(1646.11.10)改承天卫为安陆卫。(《世祖实录》卷二十八)九年(1652)裁郧阳一卫,均州、房县、竹山三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十一年八月丙戌(1654.10.9)裁随州、长宁、夷陵、枝江、远安五所。(《世祖实录》卷八十五)十八年(1661)裁安陆卫。(《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雍正六年八月己丑(1728.9.14)裁施州卫置恩施县,裁大田所,其地入恩施县。(《世宗实录》卷七十二)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1902.2.24)裁武昌、武昌左、黄州、蕲州、沔阳、荆州、荆州左、荆州右、襄阳九卫,德安一所。(档·《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上谕》)

武昌道

雍正元年(1723)于武昌府置盐法道。
乾隆四十四年(1779)析武汉黄德道属武昌府来属,寻改道名为武昌道。(宣统《湖北道志》卷一一五)
至清末,武昌道领府一:武昌。治武昌府。

汉黄德道

康熙九年正月丁未(1670.2.8)于武昌府置分守武昌道,亦称武汉黄道,领武昌、汉阳、黄州三府。(《康熙朝东华录》卷十)
雍正七年十一月丁亥(1730.1.5)徙道治于黄州府。(《世宗实录》卷八十八)十三年十一月壬寅(1735.12.20)析上荆南道属德安府来属,寻改道名为武汉黄德道。(《高宗实录》卷六)
乾隆四十四年(1779)析道属武昌府往属盐法道,寻改道名为汉黄德道。(宣统《湖北通志》卷一一五)
至清末,汉黄德道领府三:汉阳、黄州、德安。治黄州府。

安襄郧荆道

康熙九年正月丁未(1670.2.8)设分守郧阳道,亦称襄郧道。领襄阳、郧阳二府,治郧阳府。(《康熙朝东华录》卷十)
雍正六年(1728)徙道治于襄阳府。(宣统《湖北通志》卷一一五)十三年十一月壬寅(1735.12.20)析上荆南道之安陆府来属,寻改道名为安襄郧道。(《高宗实录》卷六)
乾隆五十六年三月辛丑(1791.4.28)置荆门直隶州来属,复改道名为安襄郧荆道。(《高宗实录)卷一三七五)
至清末,安襄郧荆道领府三:安陆、襄阳、郧阳。直隶州一:荆门。治襄阳府。

荆宜道

康熙九年正月丁未(1670.2.8)于荆州府置上荆南道。领荆州、安陆、德安三府。(《康熙朝东华录》卷十)
雍正六年八月己丑(1728.9.14)置归州直隶州来属。十三年三月己卯(1735.4.1)降归州为散州,置宜昌府来属。是年十一月壬寅(1735.12.20)置施南府来属,析安陆府往属襄郧道,析德安府往属武汉黄道。寻改道名为荆宜施道。(《高宗实录》卷六)
光绪三十年十月乙巳(1904.11.19)析施南府往属施鹤道。复改道名为荆宜道。(《光绪朝东华录)卷一八九)
至清末,荆宜道领府二:荆州、宜昌。治荆州府。

施鹤道

光绪三十年十月乙巳(1904.11.19)置,析荆宜施道之施南府及新设之鹤峰直隶厅来属。治施南府。(《光绪朝东华录》卷一八九)
至清末,施鹤道领府一;施南。直隶厅一;鹤峰。治施南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04-04-05
湖南省

清初袭明制,称湖广省。领武昌、汉阳、承天、德安、荆州、襄阳、郧阳、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十五府,郴、靖二直隶州,永顺、保靖二宣慰司,施州一卫。省会武昌府。(《康熙会典》卷十八、康熙《湖广通志》卷一)
康熙三年四月癸巳(1664.4.26)分湖广布政使司为左,右二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治长沙府,分领长沙、衡州、永州、宝庆、辰州、常德、岳州七府,郴、靖二直隶州,永顺、保靖二宣慰司,仍属湖广省。(《圣祖实录》卷十一)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右布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始称湖南省,省会长沙府。(《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四年十一月丙午(1726.12.11)保靖宣慰司、永顺宣慰司改土归流,分置保靖厅、永顺厅一并属辰州府。七年五月戊午(1729.6.10)升永顺厅为永顺府。是年十一月己卯(1729.12.28)升澧州为直隶州。八年(1730)升沅州为直隶州。十年九月乙未(1732.10.27)升桂阳州为直隶州。
乾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736.9.2)复升沅州直隶州为府。
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96.12.24)升乾州、凤凰、永绥三厅为直隶厅。二十一年(1816)置晃州直隶厅。
光绪二十年二月壬申(1894.3.31)于岳州府华容县属乌咀地置南洲直隶厅。
至清末,湖南省领府九:长沙、岳州、宝庆、衡州、常德、辰州、永州、永顺、沅州。直隶州四:靖、郴、澧、桂阳。直隶厅五:乾州、凤凰、永绥、晃州、南洲。省会治长沙府。

长沙府

清初袭明制,称长沙府,属湖广省。领州一:茶陵。县十一:长沙(附郭,城西北)、善化(附郭,城东南)、湘阴、湘潭、浏阳、醴陵、宁乡、益阳、湘乡、攸、安化。(《康熙会典》卷十八)
康熙三年四月癸巳(1664.4.26)湖广右布政使司驻长沙府。(《圣祖实录》卷十一)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右布政使司改为湖南布政使司,长沙府始定为湖南省省会。(《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长沙府仍领州一、县十一。

宝庆府

清初袭明制,称宝庆府,属湖广省。领州一:武冈。县四:邵阳(附郭)、新化、新宁、城步。(《康熙会典》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宝庆府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乾隆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738.11.7)析城步县往属于靖州直隶州。(档·《乾隆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七年(1742)城步县还属于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六0)
至清末,宝庆府领州一:武冈。县四:邵阳(附郭)、新化、新宁、城步。

岳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岳州府,属湖广省。领州一:澧。县七:巴陵(附郭)、华容、临湘、平江、安乡、石门、慈利。宣抚司一,桑植。长官司二:上洞、下洞。(《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岳州府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四年(1726)裁桑植宣抚司,于安福所地置桑植厅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七二)七年五月戊午(1729.6.10)裁桑植厅置桑植县,裁上、下洞二长官司入桑植县,往属于永顺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一)是年十一月己卯(1729.12.28)升澧州为直隶州,析安乡、石门、慈利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八)
至清末,岳州府领县四:巴陵(附郭)、华容、临湘、平江。

常德府

清初袭明制,称常德府,属湖广省。领县四:武陵(附郭)、桃源、龙阳、沅江。(《康熙会典》卷十八、光绪《湖南通志》卷五)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常德府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常德府仍领县四。

澧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澧州,属岳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七年十一月己卯(1729.12.28)升为直隶州,析岳州府属之安乡、石门、慈利三县,并于裴家河地置安福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八)十三年十二月辛巳(1736.1.28)于永定卫故地置永定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九)
至清末,澧州直隶州领县五:安乡、石门、慈利、安福、永定。

南洲直隶厅

光绪二十年二月壬申(1894.3.31)于岳州府华容县属乌咀地置南洲直隶厅,以洞庭湖涨沙地并析华容、安乡等县地隶之。(《德宗实录》卷三三五)二十三年(1897)徙厅治子九都市。(《湖南省志》卷二)
至清末,南洲直隶厅无属领。

衡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衡州府,属湖广省。领州一:桂阳。县九:衡阳(附郭)、衡山、耒阳、常宁、安仁、酃、临武、蓝山、嘉禾。(《康熙会典》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衡州府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十年九月乙未(1732.10.29)升桂阳州为直隶州,析临武、蓝山、嘉禾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一二三)
乾隆二十一年四月丁未(1756.5.8)析衡阳县地置清泉县,二县同为附郭县。(《高宗实录》卷五一0)
至清末,衡州府领县七:衡阳(附郭、城西)、清泉(附附、城东)、衡山、耒阳、常宁、安仁、酃。

永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永州府,属湖广省。领州一:道。县七:零陵(附郭)、祁阳、东安、宁远江华、永明、新田。(《康熙会典》卷十八、光绪《湖南通志》卷五)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永州府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永州府仍领州一、县七。

郴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郴州直隶州,属湖广省。领县五:水兴、宜章、兴宁、桂阳、桂东。(《康熙会典》卷十八、光绪《湖南通志》卷五)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郴州直隶州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郴州直隶州仍领县五。

桂阳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桂阳州,属衡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十年九月乙未(1732.10.29)升为直隶州,并析衡州府属之临武、蓝山、嘉禾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二十三)
至清末,桂阳直隶州仍领县三。

辰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辰州府,属湖广省。领州一:沅。县六:沅陵(附郭)、泸溪、辰溪、溆浦、黔阳、麻阳。(《康熙会典》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辰州府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四十三年十二月丙戌(1705.1.15)于镇箪地置凤凰厅来属。(《圣祖实录》卷二一八)四十七年(1708)于乾州城置乾州厅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七九)四十八年(1709)徙凤凰厅治于五寨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0)
雍正四年十一月丙午(1726.12.11.)裁永顺宣慰司置永顺厅,裁保靖宣慰司置保靖厅一并来属。(《雍正朝东华录》卷九)七年五月戊午(1729.6.10)升永顺厅为永顺府;改保靖厅为保靖县往属于永顺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一)八年(1730)于吉多坪地置永绥厅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一)升沅州为直隶州,并析黔阳、麻阳二县往属之。(《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八一)
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96.12.24)升凤凰、永绥、乾州三厅为直隶厅。(档·《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批阿桂题奏》)
至清末,辰州府领县四:沅陵(附郭)、泸溪、辰溪、溆浦。

永顺府

清初袭明制,称永顺宣慰司,属湖广省。(《康熙会典》卷十八)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永顺宣慰司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四年十一月丙午(1726.12.11)裁宣慰司置永顺厅,往属于辰州府。(《雍正朝东华录》卷九)七年五月戊午(1729.6.10)升永顺厅为永顺府,于故宣慰司地西北三十里岢场地建府城,并置永顺县为府之附郭县;又于麂皮坝置龙山县,改辰州府属之保靖厅为保靖县,裁桑植厅置桑植县,一并来屑。(《世宗实录》卷八十一)
道光二年十一月丙子(1822.12.18)于古丈坪地置古丈坪厅来属。(《宣宗实录》卷四十至清末,永顺府领厅一:古丈坪。县四:永顺(附郭)、龙山、保靖、桑植。

靖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靖州直隶州,屑湖广省。领县四:会同、通道、绥宁、天柱。(《康熙会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靖州直隶州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析天柱县往属于贵州省黎平府。(《世宗实录》卷四十
乾隆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738.11.7)析宝庆府属之城步县来属。(档·《乾隆三年九月二十六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七年(1742)城步县还属于宝庆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六0)
至清末,靖州直隶州领县三:会同、通道、绥宁。

沅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沅州,属辰州府。(《康熙会典》卷十八)
雍正八年(1730)升为直隶州,析辰州府属之黔阳、麻阳二县来属。(《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八一)
乾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736.9.2)升直隶州为府,置芷江县为府之附郭县。(档·《乾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沅州府领县三:芷江(附郭)、黔阳、麻阳。

乾州直隶州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于乾州城置乾州厅,往属于辰州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七九)
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96.12.24)升为直隶厅。(档·《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批阿桂奏折》)
至清末,无属领。

凤凰直隶厅

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丙戌(1705.1.15)于凤凰城置凤凰厅往属于辰州府。(《圣祖实录》卷二一八)四十八年(1709)徙厅治于五寨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0)
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96.12.24)升为直隶厅。(档·《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批阿桂奏折》)
至清末,无属领。

永绥直隶厅

雍正八年(1730)于吉多坪置永绥厅,往属于辰州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
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96.12.24)升为直隶厅。(档·《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朱批阿桂奏折》)七年(1802)徙厅治于花园砦。(《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一)
至清末,无属领。

晃州直隶厅

嘉庆二十一年(1816)析芷江县地置晃州直隶厅。(《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二)
至清末,无属领。

附:永顺宣慰司

清初袭明制,称永顺宣慰司,属湖广省。领土州三:南渭、施溶、上溪。长官司六:腊惹洞、麦著黄洞、驴迟洞、施溶溪、白崖洞、田家洞。(《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二)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永顺宣慰司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四年十一月丙午(1726.12.11)裁宣慰司置永顺厅,往属辰州府。其原领之三土州、六长官司一并改流往属于永顺厅。((雍正朝东华录》卷九)

附:保靖宣慰司

清初袭明制,称保靖宣慰司,属湖广省。领长官司二:五寨、簟子坪。(《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二)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保靖宣慰司改属湖南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四十三年十二月丙戌(1705.1.15)五寨、箪子坪二长官司改土归流,其地入新置之凤凰厅。(《圣祖实录》卷二一八)
雍正四年十一月丙午(1726.12.11)保靖宣慰司改土归流置保靖厅,往属于辰州府。(《雍正朝东华录》卷九)

卫所

清初袭明制,湖南省境内置卫十三:岳州、永定、九溪、长沙、茶陵、常德、衡州、永州、宁远、宝庆、辰州、沅州、靖州。所二十二:天柱、澧州、大庸、添平、麻寮、安福、常宁、桂阳、宁溪、东安、江华、宁远、琵琶、桃川、锦田、城步、武冈、镇溪、郴州、宜章、广安、汶溪。(《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一八十二)
顺治十一年八月丙戌(1654.10.9)裁常宁、桂阳、东安、江华、宁远五所。(《世祖实录》卷八十五)十四年十一月乙卯(1657.12.21)裁宜章一所。(《世祖实录》卷一一三)十七年(1660)裁宝庆一卫,澧州、城步、武冈三所。十八年(1661)裁辰州、沅州、靖州三卫,天柱、汶溪二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康熙元年(1662)裁郴州一所。五年(1666)裁宁溪、镇溪、广安三所。二十七年(1688)裁长沙、茶陵、常德、衡州、永州、宁远六卫,大庸、安福、琵琶、桃川、锦田五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
雍正七年十一月己卯(1729.12.28)裁永定、九溪二卫,添平、麻寮二所。(《世宗实录》卷八十八)
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1902.2.24)裁岳州卫。(《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十七日内阁上谕档》)

长宝道

康熙六年(1667)长沙、宝庆二府归驿盐粮储道辖,寻改道名为长宝道,治长沙府。(光绪《湖南通志》卷一二一)
至清末,长宝道领府二:长沙、宝庆。治长沙府。

岳常澧道

康熙九年闰二月乙未(1670.3.28)置岳常道,领岳州、常德二府,治岳州府属之澧州。(《圣祖实录》卷三十二)
雍正七年十一月己卯(1729.12.28)升岳州府属澧州为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岳常澧道。(《世宗实录》卷八十八)
光绪二十年二月壬申(1894.3.31)置南洲直隶厅来属。二十五年五月己巳(1899.6.30)徙道治于岳州府。(《德宗实录》卷四四五)
至清末,岳常澧道领府二:岳州、常德。直隶州一:澧。直隶厅一:南洲。治岳州府。

衡永郴桂道

康熙九年闰二月乙未(1670.3.28)置衡永郴道,领衡州、永州二府,郴州一直隶州,治永州府。十九年(1680)徙道治于衡州府。(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三)
雍正十年九月乙未(1732.10.29)置桂阳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衡永郴桂道。(《世宗实录》卷一二三)
至清末,衡永郴桂道领府二:衡州、永州。直隶州二:郴、桂阳。治衡州府。

辰沅永靖道

康熙九年闰二月乙未(1670.3.28)置辰沅靖道,领辰州一府,靖州一直隶州,治辰州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二)四十三年十二月丙戌(1705.1.15)徙道治于镇节地。(《圣祖实录》卷二一八)
雍正七年五月戊午(1729.6.10)置永顺府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一)八年(1730)置沅州直隶州来屑,寻改道名为辰沅永靖道。
乾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1736.9.2)升沅州直隶州为府,仍属道。
嘉庆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96.12.24)置乾州、凤凰、永绥三直隶厅来属。二十一年(1816)置晃州直隶厅来属。
至清末,辰沅水靖道领府三:辰州、沅州、永顺。直隶厅四:乾州、凤凰、永绥、晃州。直隶州一:靖。治凤凰直隶厅。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04-04-07
广东省

清初袭明制,称广东省。领府十:广州、肇庆、韶州、南雄、惠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直隶州一:罗定。省会广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七年七月庚申(1729.8.11)置连州直隶州。十一年三月丁酉(1733.4.29)置嘉应直隶州来属。
嘉庆十一年(1806)升嘉应直隶州为嘉应府,降南雄府为直隶州。十六年九月二十日(1811.11.5)置佛冈直隶厅。是年复升南雄直隶州为府,复降嘉应府为直隶州。翌年九月丙戌(1812.10.21)降南雄府为直隶州。二十年九月初四日(1815.10.6)置连山直隶厅。
同治六年四月甲申(1867.5.4)置阳江直隶州。八年五月庚寅(1869.6.28)置赤溪直隶厅。九年正月初八日(1870.2.7)改阳江直隶州为直隶厅。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888.1.15)置钦州直隶州。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置崖州直隶州。翌年六月初五(1906.7.25)复改阳江直隶厅为直隶州。
至清末,广东省领府九:广州、肇庆、韶州、惠州、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直隶州七:罗定、南雄、连、嘉应、阳江、钦、崖。直隶厅三:佛冈、赤溪、连山。省会广州府。

广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广州府,属广东省,为省会。领州一:连州,县十五:南海(附郭,城西)、番禺(附郭,城北)、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从化、清远、新宁、阳山、连山。(《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康熙五年(1666)裁新安县入东莞县。八年(1669)复置新安县。(《康熙会典》卷十九)二十四年四月丙辰(1685.5.29)析南海、番禺二县地置花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一二0)
雍正七年七月庚申(1729.8.11)升连州为直隶州、析阳山、连山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三)
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日(1811.11.5)析清远县地一部往属佛冈直隶厅。(档·《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日朱批两广总督松筠奏折》)
同治八年五月庚寅(1869.6.28)析新宁县地一部往属赤溪直隶厅。(《穆宗实录》卷二
至清末,广州府领县十四:南海(附郭,城西)、番禺(附郭,城北)、顺德、东莞、新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新会、从化、清远、新宁、花县。

肇庆府

清初袭明制,称肇庆府,属广东省。领州一:德庆。县十:高要(附郭)、四会、新兴、高明、广宁、封川、恩平、阳江、阳春、开建。(《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顺治十年二月庚子(1653.3.2)析新兴、恩平二县地置开平县来属。(《世祖实录》卷七十二)
雍正九年七月己丑(1731.8.30)析广州府属之新会县地置鹤山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八)
同治六年四月甲申(1867,5.4)升阳江县为直隶州;析阳春、恩平二县往属之。(《穆宗实录》卷二00)九年正月初八日(1870.2.7)改阳江直隶州为直隶厅,阳春、恩平二县还属于府。(档·《同治九年正月初八日两广总督瑞麟奏折》)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五日(1906.7.25)复改阳江直隶厅为直隶州,仍析阳春、恩平二县往属之,(档叫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五B,会议政务处奕匡奏折》)
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八日(1910.1.28)析开建县地一部往属广西省平乐府。(档·《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民政部会奏折》)二年九月甲寅(1910.10.16.)析阳江直隶州属恩平县还属于府。(《宣统政纪》卷四十二)
至清末,肇州府领州一:德庆。县十:高要(附郭)、四会、新兴、高明、广宁、封川、开平、开建、鹤山、恩平。

罗定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罗定直隶州,属广东省。领县二:东安、西宁。(《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至清末,罗定直隶州仍领县二。

佛冈直隶厅

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日(1811.11.5)析广州府属清远县、韶州府属之英德县地置佛冈直隶厅,无属领。(档·《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日朱批两广总督松筠奏折》)
至清末,佛冈直隶厅仍无所领。

赤溪直隶厅

同治八年五月庚寅(1869.6.28)析广州府属新宁县地置赤溪直隶厅,无属领。(《穆宗实录》卷二三一)
至清末,赤溪直隶厅仍无所领。

韶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韶州府,属广东省。领县六:曲江(附郭)、英德、乐昌、仁化、乳源、翁源。(《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日(1811.11.5)析英德县地一部往属佛冈直隶厅。(档·《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日朱批两广总督松筠奏折》)
至清末,韶州府领县六:曲江(附郭)、英德、乐昌、仁化、翁源、乳源。

南雄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南雄府,属广东省。领县二:保昌(附郭)、始兴。(《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嘉庆十一年(1806)降南雄府为直隶州,裁府之附郭保昌县。(道光《南雄直隶州志》卷二)十六年(1811)复升直隶州为府,复置附郭保昌县。(道光《南雄直隶州志》卷二)十七年九月丙戌(1812.10.21)复降府为直隶州,裁附郭保昌县。(《仁宗实录》卷二六一)
至清末,南雄直隶州领县一:始兴。

连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连州,属广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七月庚申(1729.8.11)升连州为直隶州,析广州府属之阳山、连山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三)
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四日(1815.10.6)升连山县为直隶厅。(档·《嘉庆二十年九月初由日朱批两广总督蒋攸踞奏折》)
至清末,连州直隶州领县一:阳山。

连山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连山县,属广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七月庚申(1729.8.11)往属于连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三)
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四日(1815.10.6)升连山县为直隶厅,无属领。(档·《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四日朱批两广总督蒋攸踞奏折》)
至清末,连山直隶厅仍无所领。

惠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惠州府,属广东省。领州一:连平。县十: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龙川、河源、和平、兴宁、长乐。(《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雍正九年四月己亥(1731.5.12)析海丰县地置陆丰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五)十一年三月丁酉(1733.4.29)析兴宁、长乐二县往属嘉应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至清末,惠州府领州一:连平。县九: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陆丰、龙川、河源、和平。

潮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潮州府,属广东省。领县十一:海阳(附郭)、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程乡、平远、镇平。(《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康熙五年(1666)裁澄海县入海阳县。八年(1669)复置澄海县。(乾隆《澄海县志》卷一)
雍正十年五月丙子(1732.6.12)析饶平县所属隆、深二澳地以及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属之云、青二澳地置南澳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一八)十一年三月丁酉(1733.4.29)升程乡县为嘉应直隶州,析平远、镇平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乾隆三年五月丁卯(1738.7.2)析海阳、饶平、揭阳、大埔及嘉应等州县之地置丰顺县来属。(《高宗实录》卷六十九)
至清末,潮州府领厅一:南澳。县九:海阳(附郭)、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丰顺。

嘉应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程乡县,属潮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雍正十一年三月丁酉(1733.4.29)升程乡县为嘉应直隶州,析潮州府属之平远、镇及惠州府属之兴宁、长乐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嘉庆十二年十月(1807.11)升嘉应直隶州为嘉应府,置程乡县为府之附郭。十七年四月(1812.5)复降为直隶州,并裁附郭程乡县。(光绪《嘉应州志》卷二)
至清末,嘉应直隶州领县四:平远、镇子、长乐、兴宁。

高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高州府,属广东省。领州一:化。县五:茂名(附郭)、电白、信宜、石城、吴川。(《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至清末,高州府仍领州一、县五。

雷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雷州府,属广东省。领县三:海康(附郭)、遂溪、徐闻。(《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至清末,雷州府仍领县三。

阳江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阳江县,属肇庆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同治六年四月甲申(1867.5.4)升为阳江直隶州,析肇庆府属之阳春、恩平二县来属。(《穆宗实录》卷二00)九年正月初八日(1870.2.7)改阳江直隶州为直隶厅,所领阳春、恩平二县还属肇庆府。(档·《同治九年正月初八日朱批两广总督瑞麟奏折》)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五日(1906.7.25)复改阳江直隶厅为直隶州,仍析肇庆府属之阳春、恩平二县来属。(档·《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五日会议政务处奏折》)
宣统二年九月甲寅(1910.10.16)析恩平县还属肇庆府。(《宣统政纪》卷四十二)
至清末,阳江直隶州领县一:阳春。

廉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廉州府,属广东省。领州一:钦州。县二:合浦(附郭)、灵山。(《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889。1.15)升钦州为直隶州。(档·《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朱批张之洞片》)
至清末,廉州府领县二:合浦(附郭)、灵山。

钦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钦州,属廉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889.1.15)升为直隶州,于防城巡检地置防城县来属。(档·《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朱批张之洞片》)
至清末,钦州直隶州领县一:防城。

琼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琼州府,属广东省。领州三:儋、崖、万。县十:琼山(附郭)、澄迈、定安、文昌、会同、乐会、临高、昌化、陵水、感恩。(《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升崖州为直隶州,析感恩、昌化、陵水三县,改万州为万县,一并往属之。(《德宗实录》卷五四四)
至清末,琼州府领州一:儋州。县七:琼山(附郭)、澄迈、定安、文昌、会同、乐会、临高。

崖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崖州,属琼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道光《广东通志》卷三)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升崖州为直隶州,析琼州府属昌化、陵水、感恩三县,改万州为万县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五四四)
至清末,崖州直隶州领县四:昌化、万、陵水、感恩。

卫所

清初袭明制,广东省境内置卫十五:广州左、广州右、广州后、广州前、南海、广海、清远、肇庆、惠州、碣石、潮州、神电、雷州、廉州、海南。所五十二:大鹏、香山、新会、新宁、增城、从化、东莞、连州、新兴、阳春、阳江、海朗、双鱼、广宁、德庆、泷水、南乡、富霖、函口、封门、韶州、南雄、长乐、河源、龙川、海丰、捷胜、甲子门、平海、大城、海门、靖海、蓬州、程乡、澄海、高州、信宜、宁川、石城、乐民、海康、海安、锦囊、永安、钦州、灵山、儋州、万州、崖州、清澜、昌化、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一~一0五、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七三)
顺治十二年(1655)裁廉州卫及富霖、封门二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十七年十一月甲子(1660.12.14)裁海朗所入双鱼所、甲子门所入海丰所、乐民所入海康所、锦囊所入海安所、南山所入万州所,同时裁南乡、儋州、昌化三所。(《世祖实录》卷一四二)是年(1660)裁函口、永安、钦州、灵山四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道光《钦州志》卷六)
康熙二十五年(1686)裁信宜所。(光绪《信宜县志》卷五)
雍正三年四月壬申(1725.5.16)裁广州左、广州右、广州后、广州前、南海、广海、清远、肇庆、惠州、潮州、神电、雷州、海南十三卫。裁香山、新会、新宁、增城、从化、东莞、连州、新兴、阳春、阳江、德庆、泷水、韶州,南雄、长乐、河源、广宁、龙川、海门、靖海、蓬州、程乡、澄海、高州、宁川、海康、万州、崖州、清澜二十九所。(《世宗实录》卷三十一)七年六月甲申(1729.7.6)裁碣石一卫。(《雍正朝东华录》卷十四)九年四月己亥(1731.5.12)裁大鹏、双鱼、捷胜、平海、大城、海安六所。(《世宗实录》卷一0五)十年(1732)裁石城一所。(光绪《石槭县志》卷二)
乾隆三年(1738)裁海丰一所。(乾龇海丰县志》卷二)

广肇罗道

康熙九年八月庚戌(1670.10.9)置广肇南韶道,辖广州、肇庆、南雄、韶州四府,治肇庆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三)十三年十二月丙申(1675.1.2)分南雄、韶州二府往属于南韶道,改道名为广肇道。(《圣祖实录》卷五十一二十二年六月癸未(1683.7.6)析广州府往属于广南韶连道;裁高罗、雷廉二道,其二道原领之高州、廉州二府,罗定一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肇高廉罗道。(《圣祖实录}卷一一0)
雍正八年四月乙丑(1730.6.12)析高州、廉州二府往属于高雷廉道,改道名为肇罗道。(《世宗实录》卷九十四)
同治六年四月甲申(1867.5.4)升阳江县为阳江直隶厅来属,改道名为肇阳罗道。(《穆宗实录》卷二00)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裁粮驿道,其所属广州一府,佛冈、赤溪二直隶厅来属;析阳江直隶厅(后改为阳江直隶州)往属于高雷廉道。改道名为广肇罗道,徙道治于广州府。(《德宗实录》卷五四四)
至清末,广肇罗道领府二:广州、肇庆。直隶州一:罗定。直隶厅二:佛冈、赤溪。

南韶连道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丙申(1675.1.2)分广肇南韶道置南韶道,领南雄(后改为南雄直隶州)、韶州二府,治韶州府。(《圣祖实录》卷五十一)二十二年六月癸未(1683.7.6)析广肇道属之广州府来属,改道名为广南韶道。(《圣祖实录》卷一一0)
雍正七年七月庚申(1729.8.11)升连州为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广南韶连道。(《世宗实录》卷八十三)
乾隆二十年六月癸卯(1755.7.9)析广州府往属于粮驿道,改道名为南韶连道。(《高宗实录》卷四九0)
嘉庆二十年九月初四日(1815.10.6)置连山直隶厅来属。
至清末,南韶连道领府一:韶州。直隶州二:南雄、连。直隶厅一:连山。治韶州府。

惠潮嘉道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癸未(1683.7.6)置惠潮道,领府二:潮州、惠州。治潮州府。(《圣祖实录}卷一一0)
雍正十一年三月丁酉(1733.4.29)升潮州府属之程乡县为嘉应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惠潮嘉道。(《世宗实录》卷一二九)
至清末,惠潮嘉道领府二:潮州、惠州。直隶州一:嘉应。治潮州府。

高雷阳道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丙申(1675.1.2)置高罗道,领府一:高州,直隶州一:罗定,治高州府:置雷廉道,领府二:廉州、雷州,治廉州府。(《圣祖实录》卷五十一)二十二年六月癸未(1683.7.6)同裁二道,析高州、廉州二府,罗定一直隶州往属于肇高廉罗道;雷州府往属于雷琼道。(《圣祖实录》卷一一0)
雍正八年四月乙丑(1730.6.12)置高雷廉道,析肇高廉罗道属之高州、廉州二府,雷琼道属之雷州府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九十四)
乾隆三年十一月己酉(1738.12.11)析雷州府复归雷琼道。改道名为高廉道。(《高宗实录》卷八十)
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889.1.15)置钦州直隶州来属。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析雷琼道属之雷州府、肇阳罗道属之阳江直隶厅(后改为阳江直隶州)来属;析廉州府、钦州直隶州往属际钦道,改道名为高雷阳道、(《德宗实录》五四四)
至清末,高雷阳道领府二:高州、雷州。直隶州一:阳江。治高州府。

廉钦道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置,析高廉道属之廉州府、钦州直隶州来属。(《德宗实录》卷五四四)
至清末,廉钦道领府一:廉州。直隶州一:钦。治钦州直隶州。

琼崖道

清初袭明制,称琼州道(亦称海南道),领府一:琼州。治琼州府。(道光《广东通志》卷四十三)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癸未(1683.7.6)析雷廉道属之雷州府来属,改道名为雷琼道。
(《圣祖实录》卷一一0)
雍正八年四月乙丑(1730.6.12)析雷州府往属于高雷廉道,改道名为琼州道。(《世宗实录》卷九十四)
乾隆三年十一月己酉(1738.12.11)高雷廉道属之雷州府复来属,改道名为雷琼道。
(《高宗实录》卷八十)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雷州府复往属高雷阳道;增置崖州直隶州来属,改道名为琼崖道。(《德宗实录》卷五四四)
至清末,琼崖道领府一,琼州。直隶州一,崖。治琼州府。

附:粮驿道

康熙十六年(1667)置粮储道。三十二年(1693)改为粮驿道,无属领。(道光《广东通志》卷四十三)
乾隆二十年六月癸卯(1755.7.9)析广南韶连道属之广州府来属。(《高宗实录》卷四九0)
嘉庆十六年九月二十日(1811.11.5)置佛冈直隶厅来属。
同治八年五月庚寅(1869.6.28)置赤溪直隶厅来属。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丁未(1905.5.8)裁道,所属广州府,佛冈、赤溪二直隶厅一并往属于肇罗道。(《德宗实录》卷五四四)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04-04-08
广西省

清初袭明制,称广西省。领府九:桂林、平乐、梧州、浔州、柳州、庆远、南宁、太平、思恩;土府二:镇安、思明;直隶土州九:思陵、龙州、江州、田州、泗城、向武、都康、归顺、凭祥;长官司二:安隆、上林。省会桂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清初,降思陵、江、龙、凭祥四直隶土州为散州往属于太平府;降向武、归顺二土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思恩府。顺治十五年(1658)改泗城直隶土州为军民府,往属于思恩府。
康熙二年(1663)镇安土府往属于思恩府。三年(1664)降田州、都康二直隶土州为散州往属于思恩府。五年七月辛丑(1666.8.22)裁安隆长官司置西隆州,裁上林长官司置西林县,一并往属于思恩府。
雍正三年八月甲戌(1725.9.15)升宾州、郁林州为直隶州。五年八月乙未(1727.9.26)升西隆州为直隶州。七年九月戊子(1729.11.7)升镇安土府为镇安府。十年十二月初八日(1733.1.23)降思明土府为思州土州往属于太平府。十二年二月辛亥(1734.3.9)降宾州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思恩府。
乾隆七年(1742)降西隆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泗城府。
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76.9.11)升百色厅为直隶厅。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升归顺州为直隶州。十八年五月十八日(1892.6.12)升上思州为直隶厅。
至清末,广西省领府十一:桂林、平乐、梧州、柳州、庆远、浔州、思恩、南宁、泗城、镇安、太平;直隶州二:郁林、归顺;直隶厅二:百色、上思。省会仍为桂林府。

桂林府

清初袭明制,称桂林府,属广西省,为省会。领州二:永宁、全;县七:临桂(附郭)、兴安、灵川、阳朔、永福、义宁、灌阳。(《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乾隆六年三月丙戌(1741.5.6)析义宁县龙胜城地置龙胜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一三九)
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四日(1906.5.26)析柳州府属雒容县属之中渡地置中渡厅来属,析永宁、永福及柳州府属柳城、雒容、融县等五州县之四十八峒地往属于中渡厅。(档·《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初四日朱批吏户礼兵工五部奏折》)
至清末,桂林府领州二:永宁、全;厅二:龙胜、中渡;县七:临桂(附郭)、兴安、灵川、阳朔、永福、义宁、灌阳。仍为广西省省会。

平乐府

清初袭明制,称平乐府,属广西省。领州一:永安;县七:平乐(附郭)、恭城、富川、贺县、荔浦、修仁、昭平。(《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七日(1908.9.2)于信都附近之铺门墟地置信都厅来属,并析贺县、梧州府属之怀集县、广东省肇庆府属之开建县各一部地入之。(档·《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七日朱批吏部奏折》)
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909.11.4)徙信都厅治于官潭墟。(档·《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朱批张鸣岐奏折》)是年十二月十八日(1910.1.28)析广东省肇庆府属开建县之一部地来属。(档·《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民政部会议奏折》)
至清末,平乐府领州一:永安;厅一:信都;县七:平乐(附郭)、恭城、富川、贺县、荔浦、修仁、昭平。

梧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梧州府,属广西省。领州一:郁林;县九:苍梧(附郭)、藤县、容县、岑溪、怀集、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雍正三年八月甲戌(1725.9.15)升郁林州为直隶州,析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四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三十五)
至清末,梧州府领县五:苍梧(附郭)、藤县、容县、岑溪、怀集。

柳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柳州府,属广西省。领州二:象、宾;县十:马平(附郭)、雒容、柳城、罗城、怀远、融县、来宾、武宣、迁江、上林。(《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雍正三年八月甲戌(1725.9.15)升宾州为直隶州,析来宾、武宣、迁江、上林四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三十五)六年十一月庚申(1728.12.14)划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无专属交界地之高椅、几马二寨归怀远县管辖。(《世宗实录》卷七十五)十二年二月辛亥(1734.3.9)析宾州直隶州属之来宾县还属于府。(镁世宗实录》卷一四0)
乾隆十三年七月戊子(1748.7.30)析罗城县之买廷等七寨往属于贵州省之古州厅辖,寻析贵州省古州厅之因洞、罗洞、寨麻、大蒙四寨来归罗城县辖。(《高宗实录》卷三一八)
至清末,柳州府领州一:象州;县七:马平(附郭)、雒容、柳城、罗城、怀远、融县、来宾。

庆远府

清初袭明制,称庆远府,属广西省。领州一:河池;县四:宜山(附郭)、天河、思恩、荔波;土州三:东兰、南丹、那地;土县一:忻城;长官司三:永顺、永顺副、永定。(《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顺治十五年(1658)荔波县治自穹来里喇轸徙至方村峨岭。(雍正《广西通志》卷三十四)
雍正七年九月甲申(1729.11.3)东兰土州改土归流,置东兰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六)十年四月辛卯(1732.4.28)析荔波县往属于贵州省都匀府。(《世宗实录》卷一一七)
乾隆十一年三月甲午(1746.4.18)析南丹土州属之总王、拉岜二村地往属于贵州省都匀府荔波县。(《高宗实录》卷二六一)
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1906.4.6)于思恩县境五十二峒地置安化厅来属。(档·《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朱批吏部奏折》)
至清末,庆远府领州二:河池、东兰;厅一:安化;县三:宜山(附郭)、天河、思恩;土州二:南丹、那地;土县一:忻城,长官司三:永顺、永顺副、永定。

浔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浔州府,属广西省。领县三:桂平(附郭)、平南、贵县。(《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十二月辛酉(1730.2.8)析宾州直隶州属之武宣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至清末,浔州府领县四:桂平(附郭)、平南、贵县、武宣。

思恩府

清初袭明制,称思恩府,属广西省。领县一:武缘;土州二:上映、奉议;土县一:上林;土司九:白山、兴隆、定罗、旧城、都阳、古零、安定、那马、下旺。(《明史》卷四十五)
清初降归顺、向武二直隶土州为散州来属。(《嘉庆《广西通志蜷三)
顺治十五年(1658)改泗城直隶土州为军民府来属。(雍正《广西通志》卷九)十八年(1661)上林土县由桔街村(余甲对岸)徙治于那料村。(康熙譬广西通志》卷十九)
康熙二年(1663)镇安土府由思恩府通判佐理,来属。(《光绪《镇安府志》卷二)翌年(1664)降都康、田州二直隶土州为散州来属。(嘉庆《广西通志》卷三)五年七月辛丑(1666.8.22)裁安隆长官司置西隆州,裁上林长官司,于砦角村置西林县,一并来属。(《圣祖实录》十九)六年(1667)徙西隆州治于扁牙寨之坝楼山。(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二七)二十六年(1687)定罗土司由木城头徙治于朗城头。二十八年(1689)白山土司由陇兔村徙治于博结村。(雍正《广西通志》卷三十五)
雍正元年(1723)都康土州由隆满村徙治于原治西北崇山下。(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二七)五年八月乙未(1727.9.26)升西隆州为直隶州,析西林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六十)是年八月癸卯(1727.10.4)泗城军民府改土归流,置泗城府。(《世宗实录》卷六十)七年四月壬辰(1729.5.15)于田州土州之百色地置百色厅来属。(蠕世宗实录》卷八十)是年九月戊子(1729.11.7)镇安土府改土归流,置镇安府,析上映、归顺、都康、向武、奉议等五土州往属之。(《世宗实录}卷八十六)十二年二月辛亥(1734.3.9)降宾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迁江、上林二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0)
同治九年(1870)裁那马土司置那马厅来属。(《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四)
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76.9.11)升百色厅为百色直隶厅,改田州土州为恩隆县,与上林土县、下旺土司一并往属之。(光绪《镇安府志》卷二)
至清末,思恩府领州一:宾州;厅一:那马;县三:武缘、迁江、上林;土司七:白山、兴隆、定罗、旧城、都阳、古零、安定。

南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南宁府,属广西省。领州三:横、新宁、上思;县三:宣化(附郭)、隆安、永淳;土州四:归德、果化、忠州、下雷;土司一:迁隆峒,(《康熙会典》卷十九、雍正《广西通志》卷七)
雍正十年八月丁巳(1732.9,21)析下雷土州往属于镇安府。(《世宗实录》卷一二二)
光绪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析上思州往属于太平府。(《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0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1892.6.12)析迁隆峒土司往属于上思直隶厅。(档·《光绪十八年七月三十日朱批张联桂奏折》)
至清末,南宁府领州二:横、新宁;县三:宣化(附郭)、隆安、永淳;土州三:归德、果化、忠州。

泗城府

清初袭明制,称泗城直隶土州,属广西省。无属领。(《明史》卷四十五)
顺治十五年(1658)改泗城直隶土州为军民府,往属于思恩府。(雍正《广西通志》卷九)
雍正五年八月癸卯(1727.10.4)泗城军民府改土归流,置泗城府,无属领,析其上江、长坝、桑郎、罗斛等十六甲地往属于贵州省。(《世宗实录》卷六十)
乾隆三年十一月己巳(1738.12.31)置府附郭凌云县。(《高宗实录》卷八十一)七年(1742)降西隆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西林县一并来属。(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至清末,泗城府领州一:西隆;县二:凌云(附郭)、西林。

镇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镇安土府,属广西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二年(1663)设流官思恩府通判佐理,属思恩府。(光绪《镇安府志》卷二)
雍正七年九月戊子(1729.11.7)镇安土府改土归流,置镇安府,并析思恩府属之归顺一州,上映、都康、向武三土州与改奉议土州为州判之奉议州判,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六)十年八月丁巳(1732.9.2”析南宁府属之下雷土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二二)
乾隆三年十一月己巳(1738.12.31)置府之附郭天保县来属。(《高宗实录》卷八十一)三十一年(1766)置小镇安厅来属,(光绪《镇安府志》卷二)
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76.9.11)升奉议州判为知州仍属于府。(光绪《镇安府志》卷二)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升归顺州为直隶州,改小镇安厅为镇边县,与下雷土州一并往属归顺直隶州。(《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0二)
至清末,镇安府领州一:奉议;县一:天保(附郭);土州三:上映、都康、向武。

郁林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郁林州,属梧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雍正三年八月甲戌(1725.9.15)升为直隶州,析梧州府属之博白、北流、陆川、兴业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五)
至清末,郁林直隶州领县四:博白、北流、陆川、兴业。

百色直隶厅

雍正七年四月壬辰(1729.5.15)以思恩府属田州土州之百色地置百色厅,属思恩府。(《世宗实录》卷八十)
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76.9.11)升为直隶厅,析思恩府属之恩隆县、上林土县、下旺土司来属。(光绪《镇安府志》卷二)
至清末,百色直隶厅领县一:恩隆;土县一:上林;土司一:下旺。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04-04-08
(续楼上)
太平府

清初袭明制,称太平府,属广西省。领州三:左、养利、永康;县一:崇善(附郭);土州十三:思明、太平、安平、万承、全茗(草字头加名)、镇远、茗盈、龙英、结安、结伦、都结、上下冻、思城,土县二:罗阳、陀陵。(《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顺治初降龙州、思陵、凭祥、江州四直隶土州为散州来属。(《大清一统志》卷四七二、嘉庆《广西通志》卷三)析省属之思明土府与所领之下石西土州,江州土州原领之罗白土县一并来属。(康熙《广西通志》卷三)
康熙十年(1671)太平土州由下渡徙治荡怀。(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三二)二十七年十月辛亥(1688.11.4)裁陀陵土县入永康州。(《康熙朝东华录》卷四十三)五十九年五月乙亥(1720.6.14)思明土州改土归流,其地入太平府辖之。(《圣祖实录》卷二九二)
雍正三年四月初六日(1725.5.17)裁龙州土州,于其地置上、下龙二土司属府。(档.《雍正三年丝纶薄》)五年三月壬辰(1727.3.27)裁下龙司,以其地置龙州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五十四)是年八月丁酉(1727.9.28)原思明土州地入思明土府。(嚆世宗实录》卷六十)六年十二月丙申(1729.1.19)原思明土州地还属太平府。(《世宗实录》卷七十六)十年十二月初八日(1733.1.23)于思明土州旧地置明江厅来属;裁思明土府置宁明州;于土府地之伯江村置思州土州一并来属。(档·《乾隆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朱批广西巡抚杨超题奏》)十一年八月丁丑(1733.10.6)思城土州改流,其地入崇善县辖。(《世宗实录》卷一三四)
乾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1736.8.1)徙宁明州治于明江厅,明江厅治于宁明州。(档叫乾隆元年六月二十四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光绪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析南宁府属之上思州来属。(《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0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1892.6.12)升上思州为直隶厅。(档·《光绪十八年七月三十日朱批张联桂奏折》)
宣统二年正月十九日(1911.2.28)裁凭祥土州置凭祥厅。(档·《宣统二年正月十九日朱批张鸣岐奏折》)
至清末,太平府领厅三:明江、龙州、凭祥。州四:左州、养利、永康、宁明。县一:崇善(附郭)。土州十五:太平、安平、万承、全茗、镇远、茗盈、龙英、结安、结伦、都结、上下冻、思陵、江州、思州、下石西。土县二:罗白、罗阳。土司一:上龙。

上思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上思州,属南宁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光绪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往属于太平府。(《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0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1892.6.12)升为上思直隶厅;析南宁府属迁隆峒土司来属。(档·《光绪十八年七月三十四日朱批张联桂奏折》)
至清末,上思直隶厅领土司一:迁隆峒。

归顺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归顺直隶土州,属广西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清初降为土散州,改属思恩府。(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雍正七年九月戊子(1729.11.7)归顺土州往属于镇安府。(《世宗实录》卷八十六)
光绪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升归顺州为直隶州;并析镇安府属之镇边县、下雷土州来属。(《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0二)
至清末,归顺直隶州领县一:镇边。土州一:下雷。

附:宾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宾州,属柳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雍正三年八月甲戊(1725.9.15)升宾州为直隶州。析柳州府属之迁江、上林、来宾、武宣等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五)七年十二月辛酉(1730.2.8)析直隶州属之武宣县往属浔州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二月辛亥(1734.3.9)降宾州直隶州为散州,与直隶州所属迁江、上林二县一并往属于思恩府。来宾县还属于柳州府。(《世宗实录》卷一四0)

附;西隆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安隆长官司,属广西省。治剥河村,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康熙五年七月辛丑(1666.8.22)裁安隆长官司,以其地置西隆州,往属思恩府。(《圣祖实录》卷十九)六年(1667)徙西隆州治于扁牙寨之南楼山。(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二七)
雍正五年八月乙未(1727.9.26)升西隆州为直隶州,析思恩府属西林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是年八月癸卯(1727.10.4)析直隶州属红水江北罗烦、册亨等四甲地入贵州省辖。(《世宗实录》卷六十)
乾隆七年(1742)降为散州,与所领之西林县一并往属于泗城府。(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附:思明土府

清初袭明制,称思明土府,属广西省。领土州一:下石西。(《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清初思明土府及所属之下石西土州往属于太平府。(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附:田州直隶土州

清初袭明制,称田州直隶土州,属广西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康熙三年(1664)降田州直隶土州为散土州往属思恩府。(嘉庆《广西通志》卷三)

附:都康直隶土州

清初袭明制,称都康直隶土州,属广西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康熙三年(1664)降直隶土州为散土州,往属于思恩府。(嘉庆嫂广西通志》卷三)

附:思陵直隶土州

清初袭明制,称思陵直隶土州,属广西省。领罗白土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清初降直隶土州为散土州与所属罗白土县一并往属于太平府。(《大清一统志》卷四七二)

附:江州直隶土州

清初袭明制,称江州直隶土州,属广西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清初降直隶土州为散土州往属于太平府。(《大清一统志》卷四七二)

附:上林长官司

清初袭明制,称上林长官司,属广西省。(《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一)
康熙五年七月辛丑(1666.8.22)改土归流,置西林县往属于思恩府。(《圣祖实录》卷十九)

卫所

清初袭明制,广西省境内置卫九:桂林右、桂林中、浔州、奉议、柳州、南丹、庆远、南宁、驯象。所二十二:全州、灌阳、古田、平乐、贺县、富川、梧州、容县、怀集、郁林州、五屯、贵县、向武、融县、来宾中前、象州中右、武宣、宾州后、迁江、河池、太平后、武缘。(《读史方舆纪要》卷一0七~一一一)
顺治十八年(1661)裁迁江一所。(光绪《迁江县治》卷一)
康熙二十二年前(1683)广西省境内卫所均裁。(康熙《广西通志》)

桂平梧道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丁巳(1683.4.11)置苍梧道,辖桂林、平乐、梧州三府,治梧州府。(《圣祖实录》卷一0八,康熙《广西通志》卷八)
雍正三年八月甲戊(1725.9.15)郁林州升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五)是年(1725)徙道治于桂林府。(雍正《广西通志》卷三十五、乾隆《梧州府志》卷五)寻改道名为桂平梧郁道。
光绪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析道属郁林直隶州往属左江道。(《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0二)复改道名为桂平梧道。
至清末,桂平梧道领府三:桂林、平乐、梧州。道治桂林府。

右江道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丁巳(1683.4.11)置右江道,辖柳州、庆远、思恩三府,治柳州府。(《圣祖实录》卷一0八,康熙《广西通志》卷八)
雍正五年八月乙未(1727.9.26)升思恩府属西隆州为直隶州来属。是年八月癸卯(1727.10.4)思恩府属泗城军民府改土归流,置泗城府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七年十二月辛酉(1730.2.8)降道属西隆直隶州为散州往属泗城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右江道实领柳州、思恩、庆远、泗城四府。
乾隆九年三月十五日(1744.4.27)析泗城府往属左江道,并析左江道属浔州府来属。(档·《乾隆九年三月十五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光绪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76.9.11)升思恩府属百色厅为直隶厅来属。(光绪《镇安府志》卷二)四年(1878)析道属百色直隶厅往属左江道。(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卷一)
至清末,右江道领府四:柳州、庆远、浔州、思恩。仍治柳州府。

左江道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丁巳(1683.4.11)置左江道,辖浔州、南宁、太平三府,治南宁府。(《圣祖实录》卷一0八,康熙《广西通志》卷八)
雍正七年九月戊子(1729.11.7)思恩府佐理之镇安土府改流,置镇安府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六)
乾隆九年三月十五日(1744.4.27)析道属浔州府往属右江道,同析右江道属泗城府来属。(档·《乾隆九年三月十五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光绪四年(1878)析右江道属百色直隶厅来属。(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卷一)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析桂平梧郁道属郁林直隶州来属。同时析道属太平府、南宁府属上思州、镇安府属小镇安厅往属太平归顺道。(《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0二)
至清末,左江道领府三:南宁、泗城、镇安。直隶州一:郁林。直隶厅一:百色。仍治南宁府。

太平思顺道

光绪十二年四月癸未(1886.5.23)置太平归顺道,析左江道属太平一府、归顺一直隶州、南宁府属上思一州,镇安府属小镇安一厅一并来属,道治太平府属龙州厅。(《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顶二一0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1892.6.12)升南宁府属上思州为直隶厅来属,寻改道名为太平思顺道。(档·《光绪十八年七月三十日朱批张联桂折片》)
至清末,太平思顺道领府一:太平,直隶州一:归顺,直隶厅一:上思。仍治太平府属龙州厅。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04-04-08
四川省

清初袭明制,称四川省。领府九:成都、保宁、顺庆、叙州、重庆、夔州、龙安、遵义、马湖。军民府一:乌撤。土府三:乌蒙、东川、镇雄。直隶州六:潼川、嘉定、雅、眉、邛、泸。及行都司所属各卫、所。省会成都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五年九月辛卯(1666.10.11)改乌撤军民府为威宁府,往属于贵州省。八年(1669)裁四川行都司,改置建昌监理厅。三十七年十二月辛亥(1699.1.11)改东川土府为军民府。
雍正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析东川军民府往属于云南省。五年闰三月癸亥(1727.4.27)镇雄土府改流,与乌蒙土府一并往属于云南省。是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升绵、茂二州及资县为直隶州;裁马湖府并入叙州府。六年二月壬午(1728.3.11)改建昌监理厅为宁远府。是年七月戊寅(1728.9.3)析遵义府往属于贵州省。是年十一月庚午(1728.12.24)升达州为直隶州。七年四月辛巳(1729 7 5.4)升雅州直隶州为府。八年(1730)升叙永厅为直隶厅。十一年十月乙卯(1733.11.13)升忠州为直隶州、黔江厅为黔彭直隶厅。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升嘉定、潼川二直隶州为府。
乾隆元年(1736)改黔彭直隶厅为酉阳直隶州。二十五年(1761)升杂谷厅为直隶厅。是年十二月己丑(1761.1.24)升松潘厅为直隶厅。二十七年九月壬戌(1762.10.19)置石砫直隶厅。四十一年(1776)置美诺直隶厅、阿尔古直隶州。四十四年十月甲寅(1779.11.11)裁阿尔古直隶州并入美诺直隶厅。四十八年(1783)改美诺直隶厅名为懋功直隶厅。
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改杂谷直隶厅名为理番直隶厅;升太平县为直隶厅;升达州直隶州为绥定府。
道光元年十月戊子(1821.11.5)降太平直隶厅为太平县。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04.1.11)升打箭炉厅为直隶厅。三十四年六月初六(1908.7.4)改叙永直隶厅为永宁直隶州。
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升打箭炉直隶厅为康定府;置巴安、登科二府。
至清末,四川省领府十五:成都、龙安、重庆、夔州、绥定、保宁、顺庆、潼川、叙州、宁远、雅州、嘉定、康定、巴安、登科;直隶州九:绵、茂、忠、酉阳、资、泸、邛、眉、永宁;直隶厅四:理番、懋功、松潘、石柱。省会成都府。

成都府

清初袭明制,称成都府,属四川省。为四川省省会。领州六:简、崇庆、汉、绵、茂、威。县二十五:成都(附郭,城东)、华阳(附郭,城南)、双流、郫、崇宁、彭、温江、新都、新繁、灌、金堂、新津、什邡、资、仁寿、井研、内江、资阳、绵竹、德阳、安、罗江、汶川、保、彰明。安抚司三:瓦寺、杂谷、沙坝。长官司四:静州、岳希、陇木、实大关。(《康熙会典》卷十九)
顺治十六年(1659)裁罗江县入德阳县;裁彰明县入绵州。(康熙《四川巷志》卷四)
康熙元年(1662)裁双流县入新津县。七年九月丁末(1668.10.16)裁崇宁县入郫县;裁彭县入新繁县。(《圣祖实录》卷二十七)九年(1670)裁华阳县入成都县。(《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升资县为资州直隶州,析仁寿、井研、内江、资阳四县往属之;升绵州为直隶州,析绵竹、德阳、安三县往屑之;升茂州为直隶州,析汶川、保二县往属之;裁威州入保县,并徙保县县治驻威州;析瓦寺、沙坝、杂谷三安抚司,静州、岳希、陇木、实大关四长官司俱往属于茂州直隶州;复置华阳县。(《世宗实录》卷六十三)七年十月己酉(1729.11.28)复置双流、崇宁、彭三县。(《世宗实录》卷八十七)
至清末,成都府领州三:简、崇庆、汉。县十三:成都(附郭,城东)、华阳(附郭,城南)、双流、郫、崇宁、彭、温江、新都、新繁、灌、金堂、新津、什邡。

绵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绵州,属成都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升为直隶州,析成都府属之绵竹、德阳、安三县,保宁府属之梓潼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三)七年十月己酉(1729.11.28)复置罗江、彰明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七)九年二月庚戌(1731.3.24)析彰明县往属于龙安府。(《世宗实录》卷一0三)
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甲子(1770.7.11)裁罗江县,徙绵州直隶州治于罗江旧县城。(《高宗实录》卷八六一)
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复置罗江县,直隶州还治于原绵州城。(《仁宗实录》卷九十一)
至清末,绵州直隶州领县五:绵竹、德阳、安、罗江、梓潼。

龙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龙安府,属四川省。领县三;平武(附郭)、江油、石泉。长官司一;阳地隘口。(《康熙会典》卷十九)
顺治十年(1653)裁江油县入平武县。(《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元年四月乙巳(1662.5.19)复置江油县来属。(《圣祖实录》卷六)
雍正八年十一月己卯(1730.12.13)松潘卫与卫属梭磨长官司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0)九年二月庚戌(1731.3.24)析绵州直隶州属之彰明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三)是年十二月癸丑(1732.1.21)裁松潘卫改置松潘厅,仍属府。(《世宗实录》卷一一二)
乾隆十四年(1749)置卓克采长官司来属;升梭磨长官司为宣慰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二一)十七年十月庚寅(1752.11.8)于杂谷安抚司故地置杂谷厅来属。(《高宗实录》卷四二四)十八年(1753)置从噶克长官司,二十四年(1759)置丹坝长官司一并来属。二十五年(1760)升杂谷厅为直隶厅,析梭磨宣慰司,及从噶克、卓克采、丹坝三长官司往属之。(《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二一)是年十二月己丑(1761.1.24)升松潘厅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六二七)
至清末,龙安府领县四:平武(附郭)、江油、石泉、彰明。长官司一:阳地隘口。

茂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茂州,属成都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升为直隶州,析成都府属之汶川、保二县,瓦寺、杂谷、沙坝三安抚司,静州、岳希、陇木、实大关四长官司来届。(《世宗实录》卷六十三)
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寅(1752.11.8)裁杂谷安抚司,改置杂谷厅往属于龙安府。(《高宗实录》卷四二四)
嘉庆元年(1796)升瓦寺安抚司为瓦寺宣慰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一五)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裁保县i其地入理番直隶厅。(《仁宗实录》卷九十一)
至清末,茂州直隶州领县一:汶川。宣慰司一:瓦寺。安抚司一:沙坝。长官司四:静州、岳希、陇木、实大关。

理番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杂谷安抚司,属成都府。(《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往属茂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六十三)
乾隆十七年十月庚寅(1752.11.8)裁杂谷安抚司,改置杂谷厅往属于龙安府。(《高宗实录》卷四二四)二十五年(1760)升杂谷厅为直隶厅,析龙安府属之梭磨宣慰司,及从噶克、卓克采、丹坝三长官司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二一)
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裁茂州直隶州属之保县,以其地并入杂谷直隶厅。同改直隶厅名为理番直隶厅。(《仁宗实录》卷九十一)
至清末,理番直隶厅领宣慰司一:梭磨。长官司三:卓克采、丹坝、从噶克。

松潘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松潘卫,属四川都司。领长官司一;梭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雍正八年十一月己卯(1730.12.13)往属龙安府。(《世宗实录》卷一00)九年十二月癸丑(1732.1.21)裁卫改置松潘厅。(《世宗实录》卷一一二)
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己丑(1761.1.24)升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六二七)
至清末,松潘直隶厅无属领。

懋功直隶厅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于小金川地置美诺直隶厅,及美诺(附郭)、大板昭、底木达、章谷四屯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二三)四十四年十月甲寅(1779.11.11)裁阿尔古直隶州,以其原领之阿尔古屯改名为绥靖屯,噶拉依屯改名为崇化屯一并来属;改厅属底木达屯为抚边屯,裁大板昭屯并入抚边屯(《高宗实录》卷一0九二、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九)四十八年(1783)改美诺直隶厅名为懋功直隶厅,改美诺屯为懋功屯。(《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二三)五十年(1785)析打箭炉厅属之鄂克什安抚司来属。(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九)五十一年(1786)打箭炉厅属之绰斯甲布安抚司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二三)
至清末,懋功直隶厅领屯五:懋功、抚边、章谷、崇化、绥靖。安抚司二,鄂克什、绰斯甲布。

重庆府

清初袭明制,称重庆府,属四川省。领州三;合、涪、忠。县十七:巴(附郭)、江津、壁山、永川、荣昌、大足、綦江、南川、长寿、铜梁、定远、彭水、黔江、酆都、垫江、安居、武隆。宣慰司一:石砫。宣抚司一:酉阳。长官司三;石耶洞、平茶洞、邑梅洞。(《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元年(1662)裁壁山县并入永川县,裁大足县并入荣昌县,裁铜梁、定远、安居三县并入合州。(《康熙会典》卷十九)七年九月丁未(1668.10.16)裁武隆县并入涪州。(《圣祖实录》卷二十七)五十九年六月丙申(1720.7.5)复置铜梁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二九三)
雍正四年九月戊申(1726.10.14)析黔江县地置黔江厅来属,与县同治。(《世宗实录》卷四十八)七年十月己酉(1729.11.28)复置壁山、大足、定远三县。(《世宗实录》卷八十七)十一年十月乙卯(1733.11.13)升黔江厅为黔彭直隶厅,析彭水、黔江二县,酉阳宣抚司、石耶洞、平茶洞、邑梅洞三长官司一并往属之;升忠州为直隶州,析酆都、垫江二县一并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一三六)
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初四日(1754.5.25)置江北厅来属。(档·《乾隆十九年闰四月初四朱批傅恒题奏》)二十二年四月庚寅(1757.6.15)裁石砧宣慰司置石砫厅,往属夔州府。(《高宗实录》五三七)
至清末,重庆府领州二:合、涪。厅一:江北。县十一:巴(附郭)、江津、壁山、永川、荣昌、大足、綦江、南川、长寿、铜梁、定远。

忠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忠州,属重庆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十一年十月乙卯(1733.11.13)升为直隶州,析重庆府属之酆都、垫江二县,夔州府属之梁山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六)
至清末,忠州直隶州领县三;酆都、垫江、梁山。

酉阳直隶州

雍正十一年十月乙卯(1733.11.13)升重庆府属之黔江厅为黔彭直隶厅(直隶厅仍治黔江县),析重庆府属之黔江、彭水二县,酉阳宣抚司,石耶洞、平茶洞、邑梅洞三长官司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六)十三年七月戊戌(1735.8.18)裁酉阳宣抚司改置酉阳县仍属直隶厅,并于三合场地置秀山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八)
乾隆元年(1736)裁黔彭直隶厅,同时裁其领之酉阳县、石耶洞、平茶洞、邑梅洞三长官司,并于酉阳县旧址改置酉阳直隶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一七)
至清末,酉阳直隶州领县三:黔江、彭水、秀山。

夔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夔州府,屑四川省。领州一:达。县十二,奉节(附郭)、大宁、巫山、万、云阳、开、东乡、太平、建始、梁山、新宁、大昌。(《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七年九月丁未(1668.10.16)裁大宁县并入奉节县,裁新宁县并入梁山县。(《圣祖实录》卷二十七)九年(1670)裁大昌县并入巫山县。(《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六年十一月庚午(1728.12.24)升达州为直隶州,析东乡、太平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七十五)七年十月己酉(1729.11.28)复置大宁、新宁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七)十一年十月乙卯(1733.11.13.)析梁山县往属于忠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三六)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析新宁县往属于达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四九)十三年十一月壬寅(1735.12.20)析建始县往属于湖北省属之施南府。(《高宗实录》卷六)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庚寅(1757.6.15)裁重庆府属之石砫宣慰司改置石砫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五三七)二十七年九月壬戌(1762.10.19)升石砫厅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六七0)
至清末,夔州府领县六;奉节(附郭)、大宁、巫山、万、云阳、开。

绥定府

清初袭明制,称达州,属夔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雍正六年十一月庚午(1728.12.24)升为直隶州,析夔州府属之东乡、太平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七十五)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析夔州府属之新宁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升达州直隶州为府,改名绥定;置府之附郭达县来属;升原直隶州属之太平县为直隶厅。(《仁宗实录》卷九十一)十九年(1814)析顺庆府属之渠、大竹二县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八)
道光元年十月戊子(1821.11.5)降太平直隶厅为太平县还属于府;并于城口地增置城口厅来属。(《宣宗实录》卷二十四)
至清末,绥定府领厅一:城口。县六:达(附郭)、新宁、东乡、太平、渠、大竹。

石砫直隶厅

乾隆二十七年九月壬戌(1762.10.19)升夔州府属之石砫厅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六九0)
至清末,石砫直隶厅无属领。

保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保宁府,属四川省。领州二:剑、巴。县八:阆中(附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通江、南江、梓潼。(《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析梓潼县往属于绵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六十三)
至清末,保宁府领州二:巴、剑。县七:阆中(附郭)、苍溪、南部、广元、昭化、通江、南江。

顺庆府

清初袭明制,称顺庆府,属四川省。领州二:广安、蓬。县八:南充(附郭)、岳池、西充、营山、仪陇、邻水、渠、大竹。(《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康熙七年九月丁未(1668.10.16)裁岳池县并入广安州。(《圣祖实录》卷二十七)五十九年六月丙申(1720.7.5)复置岳池县仍属于府。(《圣祖实录》卷二九三)
嘉庆十九年(1814)析渠、大竹二县往属于绥定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0八)
至清末,顺庆府领州二:广安、蓬。县六:南充(附郭)、岳池、西充、营山、仪陇、邻水。

潼川府

清初袭明制,称潼川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七: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顺治十年(1653)裁射洪县,其地并入直隶州,裁遂宁县并入蓬溪县。(《康熙会典》卷十九)十七年十一月辛巳(1660.12.31)复置遂宁县仍属直隶州。(《世祖实录》卷一四二)
康熙元年(1662)复置射洪县,仍属直隶州;裁安岳县并入蓬溪县。(《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七年十月己酉(1729.11.28)复置安岳县,仍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七)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升潼川直隶州为府,并置府之附郭三台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至清末,潼川府领县八:三台(附郭)、射洪、中江、盐亭、遂宁、蓬溪、安岳、乐至。

叙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叙州府,属四川省。领厅一:叙永。县十:宜宾(附郭)、南溪、庆符、富顺、长宁、高、筠连、珙、兴文、隆昌。(《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叙永厅志》卷一)
雍正五年八月乙未(1727.9.26)析贵州省威宁府属之永宁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是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裁马湖府,析其原领之屏山一县,泥溪、平夷、蛮夷、沐川、雷波五长官司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三)六年(1728)裁雷波长官司改置雷波卫,仍属府。(雍正《四川通志》卷一)八年(1730)升叙永厅为直隶厅,析永宁县往属之。(嘉庆《叙永厅志》卷三)
乾隆二十六年五月癸酉(1761.6.17)裁雷波卫置雷波厅,仍属于府。(《高宗实录》卷六三六)二十九年九月壬戌(1764.10.8)于马边县丞地置马边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七一八)
至清末,叙州府领厅二:雷波、马边。县十一:宜宾(附郭)、南溪、庆符、富顺、长宁、高、筠连、珙、兴文、隆昌、屏山。长官司四:泥溪、平夷、蛮夷、沐川。

永宁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叙永厅,属叙州府。(康熙《叙永厅志》卷一)
雍正八年(1730)升叙永厅为直隶厅,析叙州府属之永宁县来属,并析贵州省毕节县属之赤水卫地来属永宁县。(嘉庆《叙永厅志》卷三)
光绪三十四年正月(1908.2)徙永宁县县治于古蔺。(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志》卷五)是年六月初六日(1908.7.4)改叙永直隶厅为永宁直隶州,改水宁县名为古蔺县,并析泸州直隶州属之九姓地置古宋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六日朱批四川总督赵尔巽奏折》)
至清末,永宁直隶州领县二:古蔺、古宋。

资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资县,属成都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升资县为资州直隶州,析成都府属之仁寿、井研、内江、资阳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三)
至清末,资州直隶州领县四:仁寿、井研、内江、资阳。

泸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泸州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三:纳溪、江安、合江。长官司一:九姓。(《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嘉庆元年(1796)徙九姓长官司治于泸州卫旧治。(《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一二)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六日(1908.7.4)裁九姓长官司,改置古宋县,往属于永宁直隶州。(档·《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六日朱批四川总督赵尔巽奏折》)
至清末,泸州直隶州领县三:纳溪、江安、合江。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04-04-08
(续楼上)
宁远府

清初袭明制,称四川行都司。领卫五:建昌(附郭)、盐井、宁番、越鹤、会川。所七:打冲河中前、打冲河中、德昌、冕山、镇西、迷易、礼州。长官司二:马喇、邛部。(《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四、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顺治六年(1649)置阿都长官司来属。(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
康熙八年(1669)裁行都司,其原领之卫、所、土司归建昌监理厅辖。(康熙《四川总志》卷四)二十年(1681)降马喇长官司为副长官司。二十四年(1685。)裁镇西所。(《雍正会典》卷一一六)二十九年(1690)置会理州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0一)三十九年(1700)置河东宣慰司。四十二年(1703)改邛部长官司为宣抚司。四十九年(1710)置沙骂宣抚司,瓜别安抚司,普济州、昌州、七儿堡三长官司,升阿都长官司为宣抚司。五十一年(1712)置河西宣慰司,威龙州长官司。(雍正《四川通志》卷十九)
雍正五年(1727)裁七儿堡长官司。(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六年二月壬午(1728.3.)改建昌监理厅为宁远府,裁建昌卫置附郭西昌县;裁盐井卫置盐源县,裁宁番卫置冕宁县,一并来属,降阿都宣抚司、河东宣慰司为长官司,裁河西宣慰司、礼州、打冲河中前二所、会川一卫,并徙会理州治于会川卫地。(《世宗实录》卷六十六)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裁冕山所。(《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八年(1730)置木里安抚司来属。(雍正《四川通志》卷十九)
乾隆二十六年五月癸酉(1761.6.17)裁越鹤卫置越鹤厅,裁打冲河中、德昌、迷易三所。(《高宗实录》卷六三六)
宣统二年五月十四日(1910.6.20)析盐源县阿所拉地置盐边厅来属。(档·《宣统二年五月十四日吏部奏折》)是年八月丁亥(1910.9.19)于交脚汛地置昭觉县来属。(《宣统政纪》卷四十一)
至清末,宁远府领厅二:越律、盐边。州一:会理。县四:西昌(附郭)、盐源、冕宁、昭觉。宣抚司二:沙骂、邛部。安抚司二:瓜别、木里。长官司五:普济州、昌州、威龙州、河东、阿都。副长官司一:马喇。

雅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雅州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三:名山、荥经、芦山;宣慰司二:董卜韩胡、明正。(《康熙会典》卷十九、雍正《四川通志》卷十九)
顺治九年(1652)天全六番招讨司来属。(雍正《四川通志》卷一)
康熙四十一年闰六月辛丑(1702.8.14)置革什咱、喇滚、巴底、绰斯甲布四安抚司,(《圣祖实录》卷二0/k)四十九年(1710)置沈边、冷边二长官司一并来属。(雍正《四川通志》卷十九)
雍正六年四月丙戌(1728.5.9)置巴塘、里塘二宣抚司,瓦述余科、霍耳竹窝、霍耳章谷、霍耳孔撒、霍耳甘孜麻书、德尔格忒、霍尔咱、春科、林葱、上纳夺、下瞻对茹十一安抚司,瓦述崇喜、瓦述毛丫、瓦述曲登、瓦述色他、瓦述更平、霍耳白利、霍耳东科、春科高日、上瞻对茹、蒙葛结、纳林冲十一长官司一并来属。(《雍正朝东华录》卷十四)七年四月辛巳(1729.5.4)升雅州直隶州为府,同置附郭雅安县;裁天全六番招讨司置天全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是年十二月乙卯(1730.2.2)于黎大所地置清溪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一年十月乙卯(1733.11.13)置打箭炉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六)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丙子(1747.1.25)置中瞻对茹色长官司,(《高宗实录》卷二八0)二十年(1755)置沃日安抚司,二十九年(1764)升巴底安抚司为宣慰司,改沃日安抚司为鄂克什安抚司,三十九年(1774)置巴旺宣慰司一并来属。五十年(1785)析鄂克什安抚司,五十一年(1786)析绰斯甲布安抚司一并往属于懋功直隶厅。(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六、九十七)
嘉庆十二年(1807)置瓦述咽陇长官司来属。二十年(1815)裁中瞻对茹色长官司。(嘉庆《四川通志》卷九十七)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04.1.11)升打箭炉厅为直隶厅,析明正宣慰司,冷边、沈边二长官司一并往属之。(档·《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朱批锡良奏折》)三十二年闰四月十八日(1906.6.9)里塘宣抚司改流,(《西康建省记》页六上)是年六月十八日(1906.8.7)巴塘宣抚司改流,(西康建省记》页四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1908.11.18)德尔格忒宣慰司改流。(《赵尔丰奏议公牍全集》卷十页十三)
宣统元年十月初三日(1909.11.15)春科安抚司、春科高日长官司改流。(《赵尔丰奏议公牍全集》卷十页十三)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析巴底、巴旺二宣慰司,革什咱、喇滚、瓦述余科、霍耳竹窝、霍耳章谷、霍耳孔撒、霍耳甘孜麻书、霍尔咱、林葱、上纳夺、下瞻对茹十一安抚司,瓦述色他、瓦述更平、瓦述咽陇、霍耳白利、霍耳东科、上瞻对茹、蒙葛结、纳林冲八长官司往属于登科府;瓦述毛丫、瓦述崇喜、瓦述曲登三长官司往属于巴安府。(档·《宣统三年二月初六白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雅州府领州一:天全。县五:雅安(附郭)、名山、荥经、芦山、清溪。宣慰司一:董卜韩胡。

嘉定府

清初袭明制,称嘉定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六:峨眉、夹江、洪雅、犍为、荣、威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康熙六年(1667)裁威远县并入荣县。(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雍正七年十月己酉(1729.11.28)复置威远县,仍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七)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升嘉定直隶州为府,置附郭乐山县。(《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嘉庆十三年(1808)置峨边厅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0四)
至清末,嘉定府领厅一:峨边。县七:乐山(附郭)、峨眉、夹江、洪雅、犍为、荣、威远。

邛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邛州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二:大邑、蒲江。(《康熙会典》卷十九)
至清末,邛州直隶州仍领县二。

眉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眉州直隶州,属四川省。领县三:丹棱、彭山、青神。(《康熙会典》卷十
康熙元年(1662)裁彭山县并入直隶州。六年(1667)裁青神县并入直隶州。(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雍正七年十月己酉(1729.11.28)复置青神、彭山二县,仍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七)
至清末,眉州直隶州仍领县三:丹棱、彭山、青神。

巴安府

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于巴塘宣抚司地置巴安府,于三坝地置三坝厅,盐井地置盐井县,乡城地置定乡县,并析雅州府属之瓦述毛丫、瓦述曲登、瓦述崇喜三长官司,一并来属。是年二月(1911.3)置得荣委员亦来属。(档·《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西康建省记》)七月初三日(1911.8.15)瓦述崇喜长官司改流。(《西康建省记》)
至清末,巴安府领厅一:三坝。县二:盐井、定乡。委员一:得荣。长官司二:瓦述毛丫、瓦述曲登。

康定府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04.1.11)升雅州府属打箭炉厅为直隶厅。析雅州府属之明正宣慰司、冷边、沈边二长官司来属。(档·《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朱批锡良奏折》)
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升打箭炉直隶厅为康定府,于里塘地置里化厅,中渡地置河口县,稻坝地置稻成县,一并来属。(档叫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五月初九日(1911.6.15)明正宣慰司改流,六月二十二日(1911.7.17)冷边、沈边二长官司改流,并于泸定桥置泸定桥委员来属。(《西康建省记》)
至清末,康定府领厅一:里化。县二:河口、稻成。委员一:泸定桥。

登科府
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于登科地置登科府,于龚垭地置德化州,杂渠卡地置石渠县,白玉地置白玉州,同普地置同普县一并来属。并析雅州府属之巴底、巴旺二宣慰司,革什咱、喇滚、瓦述余科、霍耳竹窝、霍耳章谷、霍耳孔撤、霍耳甘孜麻书、霍耳咱、林葱、上纳夺、下瞻对茹等十一安抚司,瓦述色他、瓦述更平、瓦述咽陇、霍耳白利、霍耳东科、上瞻对茹、蒙葛结、纳林冲等八长官司一并来属(档·《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是年五月初九日(1911.6.5)霍耳孔撒、霍耳甘孜麻书、林葱、霍耳竹窝、瓦述余科、霍耳章谷、革什咱等七安抚司,霍耳白利、霍耳东科二长官司改流;又于霍耳甘孜麻书地置甘孜委员,于霍耳章谷地置章谷委员一并来属。(《西康建省记》)是年六月初二日(1911.6.27)下瞻对茹安抚司、上瞻对茹长官司改流,并于中瞻对茹地置瞻对委员来属。是月十六日(1911.7.11)置道坞委员来属。(《西康建省记》)是年七月十六日(1911.8.28)上纳夺安抚司改流。(《西康建省记》)同年是月(1911.8)巴底、巴旺二宣慰司改流。(《西康建省记》)是年春(1911)于乍丫地置乍丫理事官,于察木多地置察木多理事官,于硕般多置硕般多理事官,于江卡地置江卡委员,于贡觉地置贡觉委员,于桑昂地置桑昂委员,于杂瑜地置杂瑜委员,于三岩地置三岩委员,一并来属。(《西康建省记》)
至清末,登科府领州二:德化、白玉。县二:石渠、同靴委员九:章谷、甘孜、瞻对、道坞、江卡、贡觉、桑昂、杂瑜、三岩。理事官三:乍丫、察木多、硕般多。安抚司二:喇滚、霍耳咱。长官司五:纳林冲、瓦述色他、瓦述更平、蒙葛结、瓦述咽陇。

附:太平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太平县,属夔州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四川总志》卷四)雍正六年十一月庚午(1728.12.24)往属于达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七十五)
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升为直隶厅。(《仁宗实录》卷九十一)
道光元年十月戊子(1821.11.5)复降为太平县,往属于绥定府。(《宣宗实录》卷二十四)

附:马湖府

清初袭明制,称马湖府,属四川省。领县一:屏山(附郭),长官司四:泥溪、乎夷、蛮夷、沐川。(《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裁马湖府,其原领之一县、四长官司俱往属于叙州府。(《世宗实录》卷六十三)


附:阿尔古直隶州
雍正元年(1723)于阿尔古地置大金川安抚司,属松茂道。(雍正《四川通志》卷十九)
乾隆四十一年(1776)裁安抚司,改置阿尔古直隶州,领屯三:阿尔古、马尔邦、噶拉依。(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九)四十四年十月甲寅(1779.11.11)裁直隶州并入美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一0九二)

附:乌蒙土府

清初袭明制,称乌蒙土府,属四川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闰三月癸亥(1727.4.27)往属于云南省。(《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附:镇雄土府

雍正五年闰三月癸亥(1724.4.27)改流,往属于云南省。并裁四土司。(《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附:东川军民府

清初袭明制,称东川土府,属四川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辛亥(1699.1.11)改为东川军民府。(《圣祖实录》卷一九一)
雍正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往属于云南省。(《世宗实录》卷四十三)

附:乌撒军民府

清初袭明制,称乌撒军民府,属四川省。(《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五年九月辛卯(1666.10.11)改军民府为威宁府,往属于贵州省。(《圣祖实录》卷二十)

附:遵义府

清初袭明制,称遵义府,属四川省。领州一:真安。县四:遵义(附郭)、桐梓、绥阳、仁怀。(《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二年(1724)改真安州为正安州。(光绪《正安州志》卷二)六年七月戊寅(1728.9.3)遵义府并所属一州四县往属于贵州省。(《世宗实录》卷七十一)

天全六番招讨司

清初袭明制,称天全六番招讨司,属四川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康熙《四川总志》卷四)
顺治九年(1652)往属于雅州直隶州。(雍正《四川通志》卷一)

卫所
清初袭明制,四川省境内置卫十八:宁川、成都左、成都右、成都中、成都前、成都后、茂州、利州、重庆、叙南、泸州、松潘、建昌、宁番、越岗、瞿塘、盐井、会川。所十六:礼州、打冲河中前、打冲河中、德昌、冕山、镇西、迷易、叠溪、灌县、威州、保宁、黔江、建武、雅州、青川、黎大(清初合黎州、大渡河二所为一所)。(《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一七十三)
顺治十五年(1658)裁利州一卫及保宁、青川二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
康熙元年(1662)裁宁川、成都左、成都右、成都前、成都中、成都后、茂州、重庆、叙南等九卫及叠溪、灌县、威州、黔江、建武、雅州等六所。五年(1666)裁瞿塘卫。二十四年(1685)裁泸州一卫,镇西一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
雍正六年二月壬辛(1728.3.11)裁建昌卫置西昌县,裁宁番卫置冕宁县,裁盐井卫置盐源县,裁会川卫入会理州,裁礼州、打冲河中前二所。(《世宗实录》卷六十六)是年(1728)裁雷波长官司改置雷波卫。(《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九五)七年十二月乙卯(1730.2.2)裁冕山所,裁黎大所置清溪县。(《世宗实录》卷八十九)九年十二月癸丑(1732.1.21)裁松潘卫置松潘厅。(《世宗实录》卷一一七)
乾隆二十六年五月癸丑(1761.6.17)裁越岗卫置越岗厅,裁雷波卫置雷波厅,裁打冲河中、德昌、迷易等三所。(《高宗实录》卷六三六)

成绵龙茂道

康熙八年(1669)置松威道,治松潘卫。领府二:成都、龙安。卫一:松潘。(康熙《四川总志》卷三十五)二十五年四月戊寅(1726.1.17)更道名为松茂道。(《圣祖实录》卷一二五)
雍正三年十二月戊寅(1726.1.17)徙道治于成都府属茂州。(《世宗实录》卷三十九)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升绵、茂二州及资县为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三)八年十一月己卯(1730.12.13)松潘卫往属龙安府。是年十一月己丑(1731.1.2)析绵州直隶州往属川北道。(《世宗实录》卷一00)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析资州直隶州往属永宁道;并析川北道之绵州直隶州还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乾隆二十五年(1760)升杂谷厅为直隶厅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二一)是年十二月己丑(1761.1.24)升松潘厅为直隶厅来属。(《高宗实录》卷六二七)二十九年(1764)析成都府、绵州直隶州往属驿盐道。(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三)四十一年(1776)置美诺直隶厅、阿尔古直隶州一并来属。(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九)四十四年十月甲寅(1779.11.11)裁阿尔古直隶州入美诺直隶厅。四十八年(1783)改美诺直隶厅为懋功直隶厅。
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更杂谷直隶厅名为理番直隶厅。二十五年(1820)析驿盐道属之成都府、绵州直隶州还属;并徙道治于成都府,寻改名为成绵龙茂道。(《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三)
至清末,成绵龙茂道领府二:成都、龙安。直隶州二:茂州、绵州。直隶厅三:松潘、理番、懋功。治成都府。

川东道

康熙八年(1669)置川东道,治重庆府。领府四:重庆、夔州、绥定、顺庆。(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八)
雍正十一年十月乙卯(1733.11.13)置忠州直隶州与黔彭直隶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三六)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析顺庆府往属于川北道。(《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乾隆元年(1736)改黔彭直隶厅为酉阳直隶州。二十七年九月壬戌(1762.10.19)置石硅直隶厅来属。(《高宗实录》卷六九0)
嘉庆六年十一月己亥(1801.12.31)置太平直隶厅来属。(《仁宗实录》卷九十一)
道光元年十月戊子(1821.11.5)降太平直隶厅为县。
至清末,川东道领府三:重庆、夔州、绥定。直隶州二:忠州、酉阳。直隶厅一:石砫。治重庆府。

川北道

雍正八年十一月己丑(1731.1.2)置川北道,治保宁府。领府一:保宁。直隶州二:绵州、潼川。(譬世宗实录》卷一00)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析川东道属之顺庆府来属,析道属之绵州直隶州往属松茂道,并升潼川直隶州为府仍属道。(《世宗实录》卷一四至清末,川北道领府三:保宁、潼川、顺庆。仍治保宁府。

川南永宁道

康熙八年(1669)置川南永宁道,治泸州。领府二:叙州、马湖。直隶州一:泸州。(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八)
雍正五年十一月戊辰(1727.12.28)裁马湖府入叙州府。八年(1730)置叙永直隶厅来属。(嘉庆譬叙永厅志》卷三)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析松茂道属之资州直隶州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九)
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六日(1908.7.4)改叙永直隶厅为永宁直隶州。
至清末,川南永宁道领府一:叙州。直隶州三:泸州、资州、永宁。仍治泸州。

建昌上南道

康熙八年(1669)置建昌上南道,治宁远卫。领直隶州四:雅州、嘉定、邛州、眉州。建昌监理厅一。(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八)
雍正六年二月壬午(1728.3.11)裁建昌监理厅置宁远府。七年四月辛巳(1729.5.4)升雅州直隶州为府。十二年十一月癸巳(1734.12.16)升嘉定直隶州为府。
乾隆十年(1745)徙道治于雅州府。(嘉庆《四川通志》卷二十五)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04.1.11)置打箭炉直隶厅来属。(档·《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朱批锡良奏折》)
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升打箭炉直隶厅为康定府往属康安道。(档·《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建昌上南道领府三:宁远、嘉定、雅州。直隶州二:邛、眉。治雅州府。

康安道

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增置康安道。升建昌上南道属之打箭炉直隶厅为康定府,与增置之巴安府一并来属。(档·《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未,康安道领府二:巴安、康定。治巴安府。

边北道

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1911.3.6)增置边北道。置登科府来属。(档·《宣统三年二月初六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至清末,边北道仍领府一:登科。治登科府。

附:驿盐道

雍正五年(1727)于成都府置驿盐道。仅管全省驿盐事务。(雍正《四川通志为卷三十一)
乾隆二十九年(1764)析松茂道之成都府、绵州直隶州来属。(嘉庆《四川通志》卷一0三)
嘉庆二十五年(1820)徙松茂道治于成都府,改名成绵龙茂道,去驿盐道所领一府、一直隶州事务。(《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八三)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04-04-08
贵州省

清初袭明制,称贵州省,省会治贵阳府。领府十:贵阳、思州、思南、镇远、石阡、铜仁、黎平、安顺、都匀、平越。卫军民指挥使司三:新添、毕节、赤水。直属都指挥使司所一:普市。(《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七六、康熙《贵州通志》卷二)
康熙四年五月壬子(1665.7.9)增置大定府,毕节、赤水二卫附之;增置黔西府,普市所附之;增置平远府。五年九月辛卯(1666.10.11)改四川省之乌撒军民府为威宁府,来属贵州省。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1684.1.5)降黔西、平远二府为散州,往属大定府。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降大定府为散州,往属威宁府;裁新添卫,其地入贵阳府。
雍正五年八月癸卯(1727.10.4)置南笼府。六年六月戊寅(1728.9.3)析四川省辖之遵义府来属。七年十月乙巳(1729.11.24)复升大定州为府,降威宁府为散州。
乾隆三十五年九月甲辰(1770.10.19)裁思州府。三十六年五月己巳(1771.7.11)复置思州府。四十一年四月十三日(1776.5.30)升仁怀厅为直隶厅。
嘉庆二年(1797)升松桃厅为直隶厅。是年九月辛巳(1797.11.3)南笼府更名为兴义府。三年三月辛未(1799.4.17)降平越府为直隶州。十四年五月庚申(1809.6.13)升普安州为直隶州。十六年(1811)改普安直隶州为直隶厅。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戊辰(1908.5.13)降仁怀直隶厅为散厅,往属遵义府;降普安直隶厅为散厅,往属兴义府。
至清末,贵州省领府十二:贵阳、石阡、安顺、兴义、大定、遵义、黎平、思南、思州、镇远、铜仁、都匀。直隶州一:平越。直隶厅一:松桃。省会仍治贵阳府。

贵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贵阳军民府,属贵州省,为贵州省省会。领州三:定番、开、广顺。县二:新贵(附郭)、贵定。安抚司一:金筑。长官司二十四:程番、小程番、韦番、方番、洪番、卢番、上马桥、卧龙、小龙番、大龙番、金石番、罗番、木瓜、麻响、大平伐、平伐、小平伐、大谷龙、小谷龙、羊场、大华、卢山、虎坠、把平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一、康熙《贵州通志》卷三)
康熙三年(1664)裁贵州宣慰司,析其所领之中曹、白纳、底寨、乖西、养龙、龙里、水东、扎佐、青山九长官司来属。(乾隆《贵州通志》卷三)十年十二月戊寅(1671.12.31)裁龙里卫改置龙里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三十七)二十三年(1684)裁金筑安抚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一)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贵阳军民府改称贵阳府,置府之附郭贵筑县;裁敷勇卫改置修文县来属;裁新添卫,其原领之新添长官司来属;徙贵定县治于新添卫。(《圣祖实录》卷一三0)三十四年(1695.)裁附郭新贵县并入贵筑县。(乾隆《贵州通志》卷三)四十年(1775)裁卢山长官司。五十七年(1718)裁大华长官司。(民国《贵州通志》卷五)
雍正四年(1726)于长寨置长寨厅来属。(乾隆《贵州通志》卷三)七年(1729.)裁洪番长官司。八年(1730)裁虎坠、把平寨、龙里、水东、扎佐、青山等六长官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三)
光绪六年十二月十四日(1881.1.13)裁长寨厅,于罗斛地置罗斛厅来属。(档·《光绪七年三月十五日朱批岑毓奏折》)
至清末,贵阳府领厅一:罗斛。州三:定番、开、广顺。县四:贵筑(附郭)、龙里、修文、贵定。长官司二十五:中曹、白纳、底寨、乖西、养龙、程番、小程番、韦番、方番、卢番、上马桥、卧龙番、小龙番、大龙番、金石番、罗番、木瓜、麻响、大平伐、平伐、小平伐、新添、大谷龙、小谷龙、羊场。

石阡府

清初袭明制,称石阡府,属贵州省。领县一:龙泉。长官司三:石阡、苗民、葛彰葛商。(《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二年(1663)裁葛彰葛商长官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三)二十三年(1684)裁苗民长官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0五)
雍正八年(1730)裁石阡长官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三)
至清末,石阡府领县一:龙泉。

平越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平越府,属贵州省。领州一:黄平。县三:余庆、瓮安、湄潭。安抚司一:凯里。长官司一:杨义。(《康熙会典》卷十九、乾隆《贵州通志》卷三)
顺治十六年(1658)置岩门长官司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0三)
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1671.12.31)置平越县为府之附郭县。(《圣祖实录》卷三十七)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裁兴隆卫,徙黄平州治于兴隆卫城。(《圣祖实录》卷一三0)四十五年十二月甲辰(1707.1.23)裁凯里安抚司,其所辖地往属于都匀府清平县。(《圣祖实录》卷二二七)
嘉庆三年三月辛未(1799.4.17)降平越府为平越直隶州,裁附郭平越县;析黄平州、岩门长官司往属于镇远府。(《仁宗实录》卷二十八)
至清末,平越直隶州领县三:余庆、瓮安、湄潭。长官司一:杨义。

安顺府

清初袭明制,称安顺府,属贵州省。领州三:镇宁、永宁、普安。长官司五:顶营、慕役、沙营、宁谷、十二营。副长官司二:西堡、康佐。(《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十九)
顺治十八年七月乙卯/1661.8.2)于马乃土司地置普安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三)
康熙十年十二月戊寅(1671.12.31)置府之附郭普定县来属,徙普安县治于新城所。(《圣祖实录》卷三十七)二十二年五月己未(1683.6.12)复徙普安县治于新兴所。(《圣祖实录》卷一0九)二十三年(1684)裁十二营长官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一)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裁平坝卫改置安平县;裁威清卫改置清镇县;裁安笼所改置南笼厅;裁安南卫改置安南县,一并来属。(《圣祖实录》卷一三0)五十四年(1715)裁西堡副、宁谷二长官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一)
雍正五年三月壬寅(1727.4.6)裁康佐副长官司。(《世宗实录》卷五十四)是年八月癸卯(1727.10.4)升南笼厅为南笼府,析普安一州、安南、普安二县往属于南笼府。(《世宗实录》卷六十)八年七月甲申(1730.8.30)置归化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九十六)九年六月癸卯(1731.7.15)置郎岱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七)
至清末,安顺府领州二:永宁、镇宁。县三:普定(附郭)、安平、清镇。厅二:郎岱、归化。长官司三:顶营、慕役、沙营。

兴义府

雍正五年八月癸卯(1727.10.4)升安顺府属南笼厅为南笼府,析安顺府属普安一州,安南、普安二县,同析广西省西隆州属之红水江以北罗烦、册亨等四甲地,并于长坝地置永丰州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
嘉庆二年九月辛巳(1797.11.3)南笼府改为兴义府;永丰州改为贞丰州。(《仁宗实录》卷二十二)三年三月辛未(1798.4.22)于黄草坝地置兴义县来属。(《仁宗实录》卷二十八)十四年五月庚申(1809.6.13)升普安州为直隶州,析兴义县往属之。(《仁宗实录》卷二一一)十六年(1811)兴义县还属于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四)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戊辰(1908.5.13)复降普安直隶厅(由普安直隶州改升)为盘州厅,还属于府。(《德宗实录》卷五八九)
至清末,兴义府领厅一:盘州。州一:贞丰。县三:安南、普安、兴义。

大定府

康熙四年五月壬子(1665.7.9)于大方地置府,无属领(《圣祖实录》卷十五)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1684.1.5)降省属黔西、平远二府为散州来属。(《圣祖实录》卷一一三)二十六年六月庚申(1687.7.22)降大定府为散州,与所属二州一并往属于威宁府。(《圣祖实录》卷一三0)
雍正七年十月乙巳(1729.11.24)复升威宁府属之大定州为府,同降威宁府为散州,与其领之黔西、平远二州,毕节一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七)十年三月戊寅(1732.4.15)于水城地置水城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一六)
至清末,大定府领厅一:水城。州三:威宁、黔西、平远。县一:毕节。

遵义府

清初袭明制,称遵义军民府,属四川省。领州一:真安。县四:遵义(附郭)、桐梓、绥阳、仁怀。(《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十五年(1676)徙真安州治于古凤。(雍正《四川通志》卷八)二十六年(1687)遵义军民府改为遵义府。(雍正《四川通志》卷八)
雍正二年(1724)真安州改为正安州。(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六年七月戊寅(1728.9.3)析四川省属遵义府及所领一州四县来属于贵州省。(《世宗实录》卷七十一)九年(1731)徙仁怀县治于生界之亭子坝,于旧县地置仁怀厅来属。(道光《遵义府志》卷六)
乾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1776.7.7)升仁怀厅为直隶厅。(光绪《仁怀厅志》卷一)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戊辰(1908.5.13)降仁怀直隶厅为散厅,并更名为赤水还属于府。(《德宗实录》卷五八九)
至清末,遵义府领厅一:赤水。州一:正安。县四:遵义(附郭)、桐梓、绥阳、仁怀。

黎平府

清初袭明制,称黎乎府,属贵州省。领县一:永从。长官司十三:潭溪、八舟、洪州泊里、古州、湖耳、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龙里、赤溪南洞、西山阳洞、曹滴洞。(《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十九)
康熙元年六月甲子(1662.8.6)裁曹滴洞长官司。(《圣祖实录》卷六)二十三年(1684)裁西山阳洞、赤溪南洞二长官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一)
雍正三年四月庚辰(1725.5.24)裁五开卫改置府之附郭开泰县。(《世宗实录》卷三十一)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析湖南省靖州直隶州之天柱县来属。(镁世宗实录》卷四十三)五年闰三月丙辰(1727.5.20)裁铜鼓卫改置锦屏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五十五)七年十二月戊申(1730.1.26)于古州地置古州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三月甲辰(1734.5.1)析府属天柱县往属于镇远府。(《世宗实录》卷一四一)
乾隆十三年七月戊子(1748.7.30)析广西省之罗城县属买廷等七寨地入古州厅,并析古州厅之因洞、罗洞、寨麻、大蒙四寨入广西省属罗城县。(《高宗实录》卷三一八)三十五年六月甲辰(1770.8.20)于下江地置下江厅来属。(《高宗实录》卷八六三)
道光十二年九月十三日(1832.10.6)裁锦屏县入开泰县。(档·《道光十二年九月十三日朱批云贵总督阮元奏折》)
至清末,黎平府领厅二:古州、下江。县二:开泰(附郭)、永从。长官司十:潭溪、八舟、洪州泊里、古州、湖耳、亮寨、欧阳、新化、中林、龙里。

思南府

清初袭明制,称思南府,属贵州省。领县三:安化(附郭)、婺川、印江。长官司三:蛮夷、沿河佑溪、朗溪。(《康熙会典》卷十九)
光绪六年九月庚辰(1880.10.18)徙府附郭安化县治于大堡地方。(《光绪朝东华录》册一总页九八二)
至清末,思南府仍领县三:安化、婺川、印江。长官司三:蛮夷、沿河佑溪、朗溪。

思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思州府,属贵州省。领长官司四:都坪、都素、施溪、黄道溪。(《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析湖广都司属之平溪、清浪二卫来属。(《世宗实录》卷四十三)五年闰三月丙戌(1727.5.20)裁平溪、清浪二卫,改置玉屏、青溪二县。(《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乾隆三十五年九月甲辰(1770.10.19)裁思州府,所属玉屏一县,都坪、都素、施溪、黄道溪四长官司往属于铜仁府;青溪县往属于镇远府。(《高宗实录》卷八六八)三十六年五月己巳(1771.7.11)复置思州府,其原领二县、四长官司均还属于府。(《高宗实录》卷八八五)
至清末,思州府领县二:青溪、玉屏。长官司四:都坪、都素、施溪、黄道溪。

镇远府

清初袭明制,称镇远府,属贵州省。领县二:镇远(附郭)、施秉。长官司二:偏桥、邛水(《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二)
雍正七年十二月戊申(1730.1.26)于清水江地置清江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二年三月辛巳(1734.4.8)置台拱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一)三月甲辰(1734.5.1)析黎平府属之天柱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四一)
乾隆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46.1.3)黎平府属赤溪南洞长官司旧领之上、下衙等寨来属清江厅。(档·《乾隆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三十五年九月甲辰(1770.10.19)析思州府属之青溪县来属。(《高宗实录》卷八六八)三十六年五月己巳(1771.7.11)析青溪县还属于思州府。(《高宗实录》卷八八五)
嘉庆三年三月辛未(1799.4.17)析平越府属之黄平州、岩门长官司来属。(《仁宗实录》卷二十八)
至清末,镇远府领厅二:清江、台拱。县三:镇远(附郭)、施秉、天柱。州一:黄平。长官司三:偏桥、邛水、岩门。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04-04-08
(续楼上)
铜仁府

清初袭明制,称铜仁府,属贵州省。领县一:铜仁(附郭)。长官司四:省溪、提溪、乌罗、平头著可。(《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十年三月戊寅(1732.4.15)置松桃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一六)
乾隆三十五年九月甲辰(1777.10.19)析思州府属之玉屏县,都坪、都素、施溪、黄道溪四长官司来属。(《高宗实录》卷八六八)三十六年五月己巳(1771.7.11)析府属玉屏县,都坪、都素、施溪、黄道溪四长官司还属于思州府。(《高宗实录》卷八八五)
嘉庆二年(1797)升松桃厅为直隶厅,析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往属之。(《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三)
光绪六年八月壬戌(1880.9.30)徙铜仁县治于大江口。(《德宗实录》卷一一八)
至清末,铜仁府领县一:铜仁。长官司二:省溪、提溪。

松桃直隶厅

嘉庆二年(1797)升铜仁府属松桃厅为直隶厅,析铜仁府属乌罗、平头著可二长官司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三)
至清末,松桃直隶厅领长官司二:乌罗、平头著可。

都匀府

清初袭明制,称都匀府,属贵州省。领州二:麻哈、独山。县一:清平。安抚司一:凯里。长官司十:都匀、邦水、乐平、平定、烂土、丰宁上、丰宁下、平州、平浪、夭坝。(《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七年七月己亥(1668.8.9)裁清平县入麻哈州。(《圣祖实录》卷二十六)十年十二月戊寅(1671.12.31)复置清平县,同置附郭都匀县。(《圣祖实录》卷三十七)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裁新添卫,析其原领之丹行长官司来属。(《圣祖实录》卷一三0)四十五年十二月甲辰(1707.1.23)裁凯里安抚司入清平县。(《圣祖实录》卷二二七)五十五年(1716)裁平州、丹行二长官司。五十九年(1720)裁天坝长官司。(乾隆《贵州通志》卷三)
雍正五年(1727)裁平浪长官司入都匀县。(乾隆《贵州通志》卷三)七年十二月戊申(1730.1.26)于八寨地置八寨厅、于丹江地置丹江厅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九)十年四月辛卯(1732.4.28)于都江地置都江厅来属,同析广西省庆远府属荔波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下七)
乾隆十一年三月甲午(1746.4.18)析广西省庆远府南丹土州属总王、拉岜二村地入荔波县。(《高宗实录》卷二六一)
至清末,都匀府领厅三:八寨、丹江、都江。州二:麻哈、独山。县三:都匀(附郭)、清平、荔波。长官司七:都匀、邦水、乐平、平定、烂土、丰宁上、丰宁下。

附:普安直隶厅

嘉庆十四年五月庚申(1809.6.13)升兴义府属普安州为直隶州,析兴义府属兴义县来属。(《仁宗实录》卷二一一)十六年(1811)改普安直隶州为直隶厅,其原领之兴义县还属于兴义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四)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戊辰(1908.5.13)复降普安直隶厅为散厅,改名为盘州厅,还属于兴义府。(《德宗实录》卷五八九)

附:平远府

康熙四年五月壬子(1665.7.9)于比喇地置府。无属领。(《圣祖实录》卷十五)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1684.1.5)降府为散州,往属于大定府。(《圣祖实录》卷一一三)
附:黔西府
康熙四年五月壬子(1665.7.9)于水西城地置府,无属领。(《圣祖实录》卷十五)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1684.1.5)降府为散州,往属于大定府。(《圣祖实录》卷一一三)

附:威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乌撒军民府,属四川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页三一0八)
康熙五年九月辛卯(1666.10.11)改乌撒军民府为威宁府,来属贵州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降大定府为散州,与原领之黔西、平远二州,并裁毕节、永宁二卫地置毕节、永宁二县,一并来属。(《圣祖实录》卷一三0)
雍正五年八月乙未(1727.9.26)析永宁县往属于四川省叙永直隶厅。(《世宗实录》卷六十)七年十月乙巳(1729.11.24)升大定州为府;降威宁府为散州,并与府原领之黔西、平远二州,毕节一县一并往属于大定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七)

附:仁怀直隶厅

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十三日(1776.5.30)升遵义府属仁怀厅为直隶厅,无属领。(档·《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十三日朱批贵州巡抚裴宗锡奏折》)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戊辰(1908.5.13)降直隶厅为散厅,改名为赤水,还属于遵义府。(《德宗实录》卷五八九)

附:新添卫

清初袭明制,称新添卫,属贵州都司。领长官司三:丹平、丹行、新添。(《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三、康熙《贵州通志》卷二)
顺治十八年(1661)裁丹平长官司。(康熙《贵州通志》卷二)
康熙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裁新添卫,其所领之新添长官司往属于贵阳府;丹行长官司往属于都匀府。(《圣祖实录》卷一三0)

附:毕节卫

清初袭明制,称毕节卫,属贵州都司。领所二:赤水前、周泥站。(《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三页四八六九)
康熙元年(1662)裁赤水前、周泥站二所。(同治嵌毕节县志》卷十一)四年五月壬子(1665.7.9)析毕节卫往属于大定府。(《圣祖实录》卷十五)

附:赤水卫

清初袭明制,称赤水卫,属贵州都司。领所三:白撒、摩尼、阿落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三页四八七二)
康熙元年(1662)裁白撒、摩尼、阿落密三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四年五月壬子(1665.7.9)析赤水卫往属大定府。(《圣祖实录》卷十五)

附:普市所

清初袭明制,称普市所,属贵州都司。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三页四八七四)
康熙四年五月王子<1665.7.9)往属于黔西府。(《圣祖实录》卷十五)

卫所

清初袭明制,贵州省境内共置卫二十五。属贵州都司者十八:贵州、贵州前、普安、都匀、清平、兴隆、平越、威清、镇西、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毕节、赤水、乌撒(治四川)、龙里、敷勇;属湖广都司者六:五开、铜鼓、镇远、偏桥、平溪、清浪;属四川都司者一:永宁。领所三十:乐民、平夷、安南、定南、安笼、黄平、黎平、中潮、新化亮寨、龙里、新化屯、平茶、平茶屯、赫声、威武、关索岭、白撒、赤水前、摩尼、阿落密、普市、修文、濯灵、息烽、于襄、新城、新兴、查城站、柔远、周泥站。(《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二一~一二三、康熙《贵州通志》卷二、《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九五~五一五)
康熙元年(1662)裁乐民、平夷、安南、新化亮寨、白撒、查城站、周泥站、摩尼、阿落密、赤水前等十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同治《毕节县志》卷十一)四年五月壬子(1655.7.9)析四川都司属之永宁卫来属贵州省威宁府。(《圣祖实录》卷十五)五年(1666)裁黎平、中潮、龙里、新化屯、平茶、平茶屯等六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十年十二月戊寅(1671.12.31)裁都匀、平越、普定、安庄、龙里、清平等六卫;黄平、新城二所。(《圣祖实录》卷三十七)二十一年(1682)裁关索岭一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二十二年四月乙亥(1683.4.29)析湖广行都司属之镇远、偏桥二卫来属贵州省。(《康熙朝东华录》卷三十一)是年五月己未(1683.6.12)裁新兴一所。(《圣祖实录》卷一0九)二十六年六月戊辰(1687.7.30)裁贵州、贵州前、镇远、偏桥、兴隆、威清、镇西、平坝、安南、毕节、赤水、乌撤、永宁、敷勇、普安等十五卫,定南、安笼、赫声、威武、普市、修文、濯灵、息烽、于襄、柔远等十所。(《圣祖实录》卷一三0、同治《毕节县志》卷二)
雍正三年四月庚辰(1725.5。24)析湖广都司属之五开、铜鼓二卫来属贵州省,并裁五开卫。(《世宗实录》卷三十一)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析湖广行都司属之平溪、清浪二卫来属贵州省思州府。(《世宗实录》卷四十三)五年闰三月丙戌(1727.5.20)裁铜鼓、平溪、清浪等三卫。(《世宗实录》卷五十五)
乾隆二年(1737)于王岭汛置古州左卫,于寨蒿汛置古州右卫,于八寨置八寨卫,于丹江置丹江卫,于台拱置台拱卫、于清江置清江左卫一并来属。三年(1738)于凯里置凯里卫,于固园堡置黄施卫,于柳荫堡置清江右卫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九九)
嘉庆六年(1802)于石岘汛置石岘卫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九九)
宣统三年(1911)裁古州左、古州右、八寨、丹江、凯里、台拱、黄施、清江右、清江左、石岘等十卫。(《古州厅志》卷一·民国初年补修光绪十四年本、民国《八寨县志稿》卷四)
贵平石道
顺治十八年(1661)置分守安平督粮道,治贵阳府。无属领。(康熙《贵州通志》卷十二)
康熙二十年八月戊戌(1681.9.29)置贵东、贵西二道。督粮道始领贵阳、石阡、平越三府。(《圣祖实录》卷九十七)二十六年(1687)裁贵东道,其原辖之镇远、黎平、都匀、思州、铜仁、思南六府来属。(民国《贵州通志》册三十八)
雍正七年(1729)复置贵东道,镇远等六府还属贵东道。(乾隆《贵州通志》卷八)
嘉庆三年三月辛未(1799.4.17)降平越府为直隶州。仍属道。(《仁宗实录》卷二十八)
道光二十二年(1842)改安平督粮道为贵平石仁道。并析贵西道辖之仁怀直隶厅来属。(民国《贵州通志》册三十八)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戊辰(1908.5.13)降仁怀直隶厅为赤水散厅,往属遵义府。(《德宗实录》卷五八九)
至清末,贵平石道领府二:贵阳、石阡。直隶州一:平越。仍治贵阳府。

贵西道

康熙十年十一月庚午(1671.12.23)置平大黔威道,辖平远、大定、黔西、威宁四府。治大定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七)二十年八月戊戌(1681.9.29)改道名为贵西道。析安顺府来属,并徙道治于安顺府。(《圣祖实录》卷九十七)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1684.1.5)降黔西、平远二府为散州,往属大定府。(《圣祖实录》卷一一三)二十六年六月庚申(1687.7.22)降大定府为散州,往属威宁府。(《圣祖实录》卷一三0)
雍正五年八月癸卯(]727.10.4)置南笼府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六年七月戊寅(1728.9.3)析四川省属之遵义府来属。(《世宗实录》卷七十一)七年十月乙巳(1729.11.24)降威宁府为散州,往属复设之大定府。(《世宗实录》卷八十七)
乾隆十七年七月丙戌(1752.9.5)徙道治于大定府属威宁州。(《高宗实录》卷四一九)四十一年四月十三日(1776.5.30)置仁怀直隶厅来属。(档·《乾隆四十一年四月十三日朱批贵州巡抚裴宗锡奏折》)
嘉庆二年九月辛巳(1797.11.3)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仁宗实录》卷二十二)十四年五月庚申(1809.6.13)置普安直隶州来属。(《仁宗实录》卷二一一)十六年(1811)普安直隶州改为直隶厅,仍属道。(《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四)
道光二十二年(1842)析道辖之仁怀直隶厅往属贵平石仁道。(民国《贵州通志》册三十八)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戊辰(1908.5.13)降普安直隶厅为散厅,往属兴义府。(《德宗实录》卷五八九)
至清末,贵西道领府四:安顺、遵义、大定、兴义。仍治威宁州。

贵东道

康熙二十年八月戊戌(1681.9.29)置。辖镇远、黎平、都匀、思州、铜仁、思南六府。治平越府。(《圣祖实录》卷九十七)二十六年(1687)裁道,其原辖之六府往属安平督粮道。(民国《贵州通志》册三十八)
雍正七年(1729)复置贵东道。其原领之六府来属。治镇远府。(乾隆《贵州通志》卷八)
乾隆三年(1738)徙道治于黎平府属古州厅。(民国《贵州通志》册三十八)三十五年九月甲辰(1770.10.19)裁思州府入铜仁府。(《高宗实录》卷八六八)三十六年五月己巳(1771.7.11)复置思州府。(《高宗实录》卷八八五)
嘉庆二年(1797)置松桃直隶厅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三)
至清末,贵东道领府六:铜仁、都匀、镇远、思南、思州、黎平。直隶厅一:松桃。仍治黎平府属古州厅。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04-04-09
云南省

清初袭明制,称云南省。领府十:云南、大理、临安、楚雄、潋江、蒙化、景东、广南、广西、顺宁;军民府八:曲靖、姚安、鹤庆、武定、寻甸、丽江、元江、永昌;土府三:孟定、镇沅、永宁;直隶州一:北胜,土直隶州三:镇康、威远、湾甸;宣慰司一:车里;宣抚司四:干崖、陇川、耿马、南甸;安抚司二:蛮莫、芒市;长官司二:猛连、者乐甸。省会云南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顺治十六年(1659)降镇康、湾甸二土直隶州为散州,蛮莫安抚司改名猛卯安抚司,一并往属永昌军民府;改丽江军民府为丽江土府。十七年(1660)孟定土府,耿马、干崖、南甸、陇川四宣抚司,芒市安抚司,猛连长官司一并往属永昌军民府。十八年(1661)改元江军民府为元江府,并析车里宣慰司往属元江府。
康熙五年(1666)降北胜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大理府。是年八月庚午(1666.9.20)置开化府。八年八月己丑(1669.8.30)降寻甸军民府为散州,往属于曲靖军民府。三十一年(1692)复升北胜州为直隶州。三十七年十月己酉(1698.11.10)升北胜直隶州为府,并改名为永北,裁永宁土府入之。
雍正元年(1723)丽江土府改为丽江府。三年四月己丑(1725.6.2)威远直隶土州改为威远直隶厅。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析四川省属之东川府来属。五年(1727)镇沅土府改为镇沅府。裁者乐甸长官司置恩乐县,往属于镇沅府。是年闰三月癸亥(1727.4.27)四川省属之镇雄府、乌蒙土府一并来属。六年二月戊戌(1728.3.27)乌蒙土府改为乌蒙府,并移府治于东二十里地。降镇雄府为散州往属之。七年闰七月丁酉(1729.9.17)于普洱地置普洱府。八年七月十八日(1730.8.31)乌蒙府改为昭通府。十三年十月甲戌(1735.11.22)降威远直隶厅为散厅,往属于镇沅府。
乾隆三十年(1765)永昌、武定、曲靖三军民府改为永昌、武定、曲靖府。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1)降永北、景东、蒙化三府为直隶厅;武定、广西、元江、镇沅四府为直隶州;裁姚安军民府,其地并入楚雄府;降鹤庆军民府为散州往属于丽江府。
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己巳(1820.11.27)升永昌府属之腾越州为直隶厅。
道光二年九月壬辰(1822.11.4)降腾越直隶厅为散厅,还属于永昌府。二十年六月十三日(1840.7.11)改镇沅直隶州为直隶厅。
光绪十四年五月己未(1888.6.17)置镇边直隶厅。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11.14)升昭通府属镇雄州为直隶州。
至清末,云南省领府十四:云南、大理、临安、丽江、楚雄、永昌、顺宁、曲靖、东川、昭通、潋江、广南、开化、普洱。直隶厅五:永北、蒙化、景东、镇沅、镇边。直隶州四:武定、镇雄、广西、元江。省会仍治云南府。

云南府

清初袭明制,称云南府,属云南省。为云南省省会。领州四:晋宁、安宁、昆阳、嵩明;县九:昆明(附郭)、富民、宜良、罗次、呈贡、禄丰、易门、归化、三泊。(《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康熙七年八月己卯(1668.9.18)裁归化县,其地并入呈贡县。(《圣祖实录》卷二十六)翌年(1669)裁三泊县,其地并入昆阳州。(《康熙会典》卷十九)
至清末,云南府领州四:晋宁、安宁、昆阳、嵩明;县七:昆明(附郭)、富民、宜良、罗次、呈贡、禄丰、易门。

武定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武定军民府,属云南省。领州二:禄劝、和曲;县一:元谋。(《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乾隆三十年(1765)改武定军民府为武定府。(《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八九)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武定府为直隶州,裁和曲州,其地并入直隶州,并改禄劝州为县。(《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至清末,武定直隶州领县二:元谋、禄劝。

大理府

清初袭明制,称大理府,属云南省。领州四:赵、邓川、宾川、云龙;县三:太和(附郭)、云南、浪穹;长官司一:十二关。(《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甲)
康熙五年(1666)降北胜直隶州为散州来属。(《康熙会典》卷十九)三十一年(1692)升北胜州为直隶州。(乾隆《云南通志》卷四)
至清末,大理府仍领州四:赵、邓川、宾川、云龙;县三:太和(附郭)、云南、浪穹;长官司一:十二关。

永北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北胜直隶州,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七、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康熙五年(1666)降北胜直隶州为散州往属于大理府。(《康熙会典》卷十九)二十一年(1692)升北胜州为直隶州。(乾隆《云南通志》卷四)三十七年十月己酉(1698.11.10)升北胜直隶州为府,更名为永北府;析省属之永宁土府来属;析鹤庆府属之顺州地并入府。(《圣祖实录》卷一九0)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永北府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道光十九年(1839)置蒗蕖土州来属。(《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五)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11.14)于华荣庄地置华坪县来属。(档·《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朱批吏部奏折》)
至清末,永北直隶厅领县一:华坪;土府一:永宁;土州一:蒗蕖。

丽江府

清初袭明制,称丽江军民府,属云南省。领州四:通安、宝山、兰州、巨津。(《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顺治十六年(1659)改丽江军民府为丽江土府,并裁通安、宝山、兰州、巨津四州。(乾隆《云南通志》卷四)
雍正元年(1723)丽江土府改流,为丽江府,无属领。(乾隆《云南通志》卷四)四年四月癸亥(1726.5.2)析四川省之阿墩子地方来属。(《世宗实录》卷四十三)五年四月戊申(1727.6.11)于府属之维西地置维西厅、中甸地置剑川州判,俱往属于鹤庆军民府。(《世宗实录》卷五十六)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756.6.23)于中甸地置中甸厅,与鹤庆军民府属之维西厅一并来属。(档·《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朱批傅恒题奏》)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鹤庆军民府为散州与其原领之剑川州一并来属,并置附郭丽江县。(《高宗实录》至清末,丽江府领厅二:中甸、维西;州二:鹤庆、剑川;县一:丽江(附郭)。

楚雄府

清初袭明制,称楚雄府,属云南省。领州二:南安、镇南;县五:楚雄(附郭)、广通、定远、碍嘉、定边。(《康熙会典萝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康熙八年(1669)裁硝嘉县,其地并入南安州。(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雍正七年闰七月癸巳(1729.9.13)裁定边县,其地并入蒙化府。(档·《雍正七年六月十八日朱批云贵总督鄂尔泰奏折》)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裁姚安军民府,析其原领之姚州、大姚县来属。(《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至清末,楚雄府领州三:南安、姚州、镇南;县四:楚雄(附郭)、广通、定远、大姚。

永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永昌军民府,属云南省。领县二:保山(附郭)、永平;州一:腾越;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四:户撒、腊撒、凤溪、施甸。(《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八、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顺治十六年(1659)析镇康、湾甸二直隶州来属;(光绪《云南通志》卷一四六)析省属之蛮莫安抚司来属,更名为猛卯安抚司;(《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九八)裁风溪、施甸二长官司。(康熙《云南通志》卷二十七)十七年(1660)析省属之芒市安抚司,耿马、干崖(领盏达副宣抚司)、南甸、陇川(领遮放副宣抚司)四宣抚司,猛连一长官司,孟定一土府来属。(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猛连长官司为猛连宣抚司。(光绪《顺宁府志》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1724)裁户撤、腊撒二长官司。(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乾隆二十九年三月辛未(1764.4:20)析耿马、猛连二宣抚司往属于顺宁府。(《高宗实录》卷七0七)翌年(1765)永昌军民府去“军民”二字。(光绪《永昌府志》卷九)三十五年正月丁未(1770.2.24)于龙陇地置龙陵厅来属。(《高宗实录》卷八五二)是年(1770)复置户撒、腊撒二长官司来属。(光绪《永昌府志》卷二十七)
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己巳(1820.11.27)升腾越州为腾越直隶厅。析南甸、干崖、盏达(副)、陇川、遮放(副)五宣抚司及猛卯、芒市二安抚司,户撤、腊撒二长官司一并往属之。(《宣宗实录》卷七)
道光二年九月壬辰(1822.11.4)降腾越直隶厅为散厅,与其原领之南甸、干崖、盏达(副)、陇川、遮放(副)五宣抚司,芒市、猛卯二安抚司,户撤、腊撒二长官司二并还属于府。(《宣宗实录》卷四十一)
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七日(1908.8.3)镇康土州改流设委员。(档·《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七日朱批吏部度支部奏折》)
宣统二年九月十六日(1910.10.18)改镇康委员为永康州,仍属府。(档·《宣统三年四月初八日朱批云贵总督李经羲奏折》)
至清末,永昌府领厅二:腾越、龙陵;州一:永康;县二:保山(附郭)、永平;土府一:孟定;土州一: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副)、陇川、遮放(副);安抚司三:芒市、猛卯、潞江;长官司二:户撤、腊撒。

顺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顺宁府,属云南省。领州一:云。长官司一:猛缅。(《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乾隆十二年三月初四日(1747.4.13)裁猛缅长官司置缅宁厅,仍属府。(档·《乾隆十二年三月初四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二十九年三月辛未(1764.4.20)析永昌府属耿马、猛连二宣抚司来属。(《高宗实录》卷七0七)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置顺宁县为府之附郭。(《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光绪十四年五月己未(1888.6.17)于猛朗坝地置镇边直隶厅。(《德宗实录》卷二五五)十七年(1891)析耿马宣抚司属之猛角、猛董地方入镇边直隶厅。(光绪《顺宁府志》卷二十三)二十年(1894)析猛连宣抚司往属于镇边直隶厅。(光绪《顺宁府志》卷二十三)
至清末,顺宁府领厅一:缅宁;州一:云;县一:顺宁(附郭);宣抚司一:耿马。

蒙化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蒙化府,属云南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雍正七年闰七月癸巳(1729.9.13)裁楚雄府属定边县,其地并入蒙化府。(《世宗实录》卷八十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景东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景东府,属云南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为直隶厅。(《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至清末,景东直隶厅无属领。

曲靖府

清初袭明制,称曲靖军民府,属云南省。领州四:沾益、陆凉、马龙、罗平;县二:南宁(附郭)、亦佐。(《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顺治十六年(1659)徙沾益州治于交水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八四)
康熙六年(1667)徙陆凉州治于陆凉卫城。(康熙《云南通志》卷八)八年(1669)裁亦佐县,其地并入罗平州。(康熙《云南通志》卷四)是年八月己丑(1669.8.30)降寻甸府为散州来属。(《圣祖实录》卷三十一)三十四年九月丁丑(1695.10.25)于平彝旧卫地置平彝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一六八)
雍正五年(1727)于旧沾益州地置宣威州来属。(《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八九)
乾隆三十年(1765)改曲靖军民府名为曲靖府。(《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八九)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析广西府属五峭厅来属。(《高宗实录》卷八五二)四十一年十一月己巳(1776.12.11)裁五峭厅改置广西直隶州判,其地往属于广西直隶州。(《高宗实录》卷一0二0)
至清末,曲靖府领州六;沾益、陆凉、马龙、罗平、寻甸、宣威;县二:南宁(附郭)、平彝。

东川府

雍正四年四月戊寅(1726.5.17)析四川省属之东川军民府来属于云南省,改置为东川府。(《世宗实录》卷四十三)五年七月辛巳(1727.9.12)于巧家汛地置会泽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五十九)七年四月辛卯(1729.5.14.)徙会泽县治于府城为府之附郭县。(《世宗实录》卷八十)
嘉庆十六年闰三月丙申(1811.5.10)于原会泽县旧址置巧家厅来属。(《仁宗实录》卷二四一,档·《嘉庆十六年三月初八日朱批云贵总督伯麟奏折》)
至清末,东川府领厅一:巧家;县一:会泽(附郭)。

昭通府

清初袭明制,称乌蒙土府,属四川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闰三月癸亥(1727.4.27)析四川省属之乌蒙土府来属于云南省。(《世宗实录》卷五十五)六年二月戊戌(1728.3.27)乌蒙土府改土归流,是为乌蒙府,移治于土府(窦地甸)东二十里地,于米贴地方置永善县,大关屯地方置大关厅,并降镇雄府为散州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六十六)八年七月十八日(1730.8.31)乌蒙府更名为昭通府,并置恩安县为府之附郭。(《清代地理沿革表》页一五七)九年(1731)置鲁甸厅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九0)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11.14)于永善县之富官村置靖江县来属;升镇雄州为直隶州。(档·《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朱批吏部奏折》)
至清末,昭通府领厅二:大关、鲁甸;县三:恩安(附郭)、永善、靖江。

镇雄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镇雄土府,属四川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五年闰三月癸亥(1727.4.27)改土归流,是为镇雄府,来属云南省。(《世宗实录》卷五十五)六年二月戊戌(1728.3.27)降为散州往属于乌蒙府。(《世宗实录》卷六十六)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11.14)升镇雄州为直隶州。(档·《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朱批吏部奏折》)
至清末,镇雄直隶州无属领。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04-04-09
(续楼上)
澂江府

清初袭明制,称澂江府,属云南省。领州二:新兴、路南;县三:河阳(附郭)、江川、阳宗。(《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八年(1669)裁阳宗县入河阳县。(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至清末,澂江府领州二:新兴、路南;县二:河阳(附郭)、江川。

广西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广西府,属云南省。领州三:师宗、弥勒、维摩。(《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康熙八年(1669)裁维摩州,其地析入广西、广南、开化三府。并置三乡县来属。(康熙《云南通志》卷四)九年(1670)裁三乡县,其地入师宗州。(《乾隆《云南通志》卷四)
雍正二年(1724)于五螬地置五峭厅来属。(乾隆《云南通志》卷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广西府为直隶州,改所领师宗、弥勒二州为县,析五螬厅往属于曲靖府。(《高宗实录》卷八五二)四十一年十一月己巳(1776.12.11)裁曲靖府属之五峭厅,于其地置广西直隶州判还属于广西直隶州。(《高宗实录》卷一0二0)
道光二十年六月十三日(1840.7.11)于丘北县丞地置丘北县来属。(档·《道光二十年六月十三日朱批云贵总督彦伯焘奏折》)
至清末,广西直隶州领县三:师宗、弥勒、丘北。

广南府

清初袭明制,称广南府,属云南省。领土州一:富州。(《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康熙八年(1669)裁广西府属维摩州,析维摩乡地入府。(乾隆《云南通志》卷四)
乾隆元年十月初四日(1736.11.6)置府之附郭宝宁县。(档·《乾隆元年十月初四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光绪二十六年三月癸卯(1900.3.31)富州土州改土归流,置富州厅,仍属府。(《德宗实录》卷四六一)
至清末,广南府领厅一:富州;县一:宝宁(附郭)。

开化府

清初为临安府之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
康熙五年八月庚午(1666.9.20)裁临安府属之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以其地置开化府,无属领。(《圣祖实录》卷十九)
雍正七年十二月辛亥(1730.1.29)置文山县为府之附郭。(《世宗实录》卷八十九)
嘉庆二十四年六月己酉(1819.8.9)改马白关同知为安平同知,置安平厅与府同治一城。(《仁宗实录》卷三五九)
道光二年三月乙酉(1822.3.26)析文山县属东安、逢春、永平三地入安平厅。(《宣宗实录》卷三十一)
光绪二十六年九月戊戌(1900.11.21)徙安平厅治于旧马白关地。(《德宗实录》卷四十至清末,开化府领厅一:安平;县一:文山(附郭)。

临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临安府,属云南省。领州五:建水(附郭)、石屏、阿迷、宁、新化;县五:通海、河西、昭峨、蒙自、新平;长官司九:亏容甸、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纳楼寨、溪处甸、教化三部、王弄山、安南。(《康熙会典》卷十九)
康熙五年四月癸亥(1666.5.16)裁新化州入新平县。(《圣祖实录》卷十八)是年八月庚午(1666.9.20)溪处甸、教化三部、王弄山、安南等四长官司改土归流,溪处甸土司地入府,其余三土司地入开化府。(《圣祖实录》卷十九)
雍正十年三月庚辰(1732.4.17)析新平县往属于元江府。(《世宗实录》卷一一六)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改建水州为县,仍为府之附郭。(嫂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至清末,临安府领州三:石屏、阿迷、宁;县五:建水(附郭)、通海、河西、帽峨、蒙自;长官司五:亏容甸、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纳楼寨。

普洱府

雍正七年闰七月丁酉(1729.9.17)于普洱地方设普洱府,置思茅厅,与元江府属之车里宣慰司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四)十三年十月甲戌(1735.11.22)置宁洱县为府之附郭,析元江府属之善政里、猪山者、鬼布林腊猛三乡及上下猛插、猛松、左戛、磨铺萨等寨来属。(《高宗实录》卷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析元江府属之他郎厅、镇沅府属之威远厅来属。(《高宗实录》卷八五二)三十八年五月丁亥(1773.7.18)裁车里宣慰司。(《高宗实录》卷九三五)四十二年(1777)复置车里宣慰司。(《清史稿·地理志》卷二十一)
至清末,普洱府领厅三:思茅、威远、他郎;县一:宁洱(附郭);宣慰司一:车里。

元江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元江军民府,属云南省。领州二:恭顺、奉化(附郭)。(《明史》卷四十顺治十八年(1661)元江军民府改为元江府。裁恭顺、奉化二州,并析省属之车里宣慰司来属。(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雍正七年闰七月丁酉(1729.9.17)析车里宣慰司往属于普洱府。(《世宗实录》卷八十四)十年三月庚辰(1732.4.17)于他郎寨(旧恭顺州地)置他郎厅,析临安府属之新平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一六)十三年十月甲戌(1735.11.22)析府属之善政里、猪山者、鬼布林腊猛三乡及上下猛面、猛松、左戛、磨铺萨等寨往属于普洱府。(《高宗实录》卷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为直隶州,析他郎厅往属于普洱府。(《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至清末,元江直隶州领县一:新平。

镇沅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镇沅土府,属云南省。领长官司一:禄谷。(《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雍正五年(1727)镇沅土府改土归流,是为镇沅府,裁禄谷长官司,并裁省属者乐甸长官司于其地置恩乐县来属。(《雍正会典》卷二十五)十三年十月甲戌(1735.11.22)降威远直隶厅为散厅来属,析府属之坝朗、坝木、坝痴等三寨地入元江府。(《高宗实录》卷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为直隶州,析威远厅往属于普洱府。(《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道光二十年六月十三日(1840.7.11)改直隶州为直隶厅,裁恩乐县,徙厅治于旧恩乐县址。(档·《道光二十年六月十三日朱批云贵总督彦伯焘奏折》、光绪《云南通志》卷三十六)
至清末,镇沅直隶厅无属领。

镇边直隶厅

光绪十四年五月己未(1888.6.17)于顺宁府属之猛朗坝地置镇边直隶厅,无属领。(《德宗实录》卷二五五)十七年(1891)析顺宁府属耿马宣抚司之猛角、猛董地方来属。(光绪《顺宁府志》卷二十三)二十年(1894)析顺宁府属猛连宣抚司来属。(光绪《顺宁府志》卷二十三)
至清末,镇边直隶厅领宣抚司一:猛连。

附:鹤庆军民府

清初袭明制,称鹤庆军民府,属云南省。领州二:剑川、顺。(《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嫂云南通志》卷四)
康熙七年八月己卯(1668.9.18)裁顺州,其地入于府。(《圣祖实录》卷二十六)三十七年十月己酉(1698.11.10)析原顺州地入永北府。(《圣祖实录》卷一九0)
雍正五年四月戊申(1727.6.11)于丽江府属之维西地置维西厅,中甸地置剑川州判,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五十六)
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B(1756.6.23)析维西厅、中甸地还属于丽江府。(档·《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朱批傅恒题奏》)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鹤庆军民府为散州,与原领之剑川州俱往属于丽江府。(《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附:姚安军民府

清初袭明制,称姚安军民府,属云南省。领州一:姚(附郭);县一:大姚。(《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裁姚安军民府,原领之姚州、大姚县往属于楚雄府。(《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附:寻甸军民府

清初袭明制,称寻甸军民府,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四)
康熙八年八月己丑(1669.8.30)降寻甸军民府为散州,往属于曲靖军民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一)

附:永宁土府

清初袭明制,称永宁土府,属云南省。(《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康熙三十七年十月己酉(1698.11.10)永宁土府往属于永北府。(《圣祖实录》卷一九0、乾隆《云南通志》卷四)

附:孟定土府

清初袭明制,称孟定土府,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七年(1660)往属于永昌府。(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附:威远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威远直隶土州,属云南省。无属领。(《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云南通志》卷二十七)
雍正三年四月己丑(1725.6.2)改为威远直隶厅。(《世宗实录》三十一)十三年十月甲戌(1735.11.22)降为散厅,往属于镇沅府。(《高宗实录》卷四)

附:腾越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腾越州,属永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
嘉庆二十五年十月己巳(1820.11.27)升为直隶厅,析永昌府属之南甸、干崖、盏达(副)、陇川、遮放(副)五宣抚司,猛卯、芒市二安抚司,户撤、腊撒二长官司一并来属。(《宣宗实录》卷七)
道光二年九月壬辰(1822.11.4)降直隶厅为散厅,与原领各土司一并还属于永昌府。(《宣宗实录》卷四十一)

附:镇康直隶土州

清初袭明制,称镇康直隶土州,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六年(1659)往属永昌府。(光绪《云南通志》卷一四六)

附:湾甸直隶土州

清初袭明制,称湾甸直隶土州,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六年(1659)往属永昌府。(光绪《云南通志》卷一四六)

附:车里宣慰司

清初袭明制,称车里宣慰司,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八年(1661)往属于元江府。(康熙《云南通志》卷四)

附:干崖宣抚司

清初袭明制,称干崖宣抚司,属云南省。领副宣抚司一:盏达。(《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七年(1661)与原领之副宣抚司一并往属于永昌府。(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附:陇川宣抚司

清初袭明制,称陇川宣抚司,属云南省。领副宣抚司一:遮放。(《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七年(1661)与原领之副宣抚司二并往属于永昌府。(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附:耿马宣抚司

清初袭明制,称耿马宣抚司,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七年(1661)往属于永昌府。(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附:南甸宣抚司

清初袭明制,称南甸宣抚司,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七年(1660)往属于永昌府。(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附:蛮莫安抚司

清初袭明制,称蛮莫安抚司,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六年(1659)改为猛卯安抚司,往属于永昌府。(《嘉庆重修一统志》卷四九八)

附:芒市安抚司

清初袭明制,称芒市安抚司,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七年(1660)往属于永昌府。(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附:猛连长官司

清初袭明制,称猛连长官司,属云南省。无属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九)
顺治十七年(1660)往属于永昌府。(光绪《永昌府志》卷三十七)

附:者乐甸长官司

清初袭明制,称者乐甸长官司,属云南省。(康熙嚷云南通志》卷四)
雍正五年(1727)裁长官司置恩乐县,往属于镇沅府。(《雍正会典》卷二十五)

卫所

清初袭明制,云南省境内置卫二十:广南、云南中、云南前、云南后、云南左、云南右、平彝、越州、陆凉、洱海、大罗、腾冲、澜沧、临安、蒙化、楚雄、曲靖、大理、永昌、景东。领所二十一:姚安中屯、姚安、凤梧、木密、马龙、定雄、乌撒后、安宁、杨林、宜良、易门、十八寨、通海、定远、武定、镇安、镇姚、水平、新安、右甸、鹤庆。(《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四~一一七、《明史》卷九十、康熙《云南通志》卷十三)
康熙二年(1663)裁镇安、镇姚、右甸三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七年(1668)裁广南、云南中、云南前、云南后、越州、陆凉、洱海、临安、楚雄、曲靖十卫及姚安中屯、凤梧、定雄、安宁、宜良、易门、十八寨、通海、定远、武定、永平十一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八年(1669)裁大罗、蒙化二卫。(镁雍正会典》卷一一七)二十六年四月辛未(1687.6.3)裁云南左、云南右、平彝、腾冲、澜沧、大理、永昌、景东八卫及姚安、木密、马龙、乌撒后、杨林、新安、鹤庆七所。(《圣祖实录》卷一三0)

云武粮储道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1766.11.27)置云武粮储道,析迤东道属之云南、武定二府来属。治云南府。(《高宗实录》卷七七0)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降武定府为直隶州仍属道。(《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至清末,云武粮储道领府一:云南;直隶州一:武定。治云南府。

迤西道

康熙九年九月壬申(1670.10.31)置永昌守备道,治大理府。(《圣祖实录》卷三四)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改永昌守备道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领大理、鹤庆;丽江、永北、永昌、顺宁、楚雄、姚安、景东、蒙化等十府。(《高宗实录》卷七九四)
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降永北、蒙化、景东三府为直隶厅仍属道;同降鹤庆军民府为散州往属丽江府;并裁姚安军民府,往属楚雄府。(《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己亥(1902.7.15)道治徙驻永昌府属腾越厅。(《德宗实录》卷五00)
至清末,迤西道领府五: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直隶厅三:景东、蒙化、永北。治腾越厅。

迤东道

雍正八年七月丙申(1730.9.11)置分巡迤东道,治曲靖府。领云南、武定、普洱、曲靖、昭通、澈江、广南、东川、开化、广西、临安、元江、镇沅等十三府。(《世宗实录》卷九十六)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1766.11.27)析道属镇沅、元江、临安、普洱四府往属新设之迤南道。又析云南、武定二府往属新设之云武粮储道。(《高宗实录》卷七七0)二十五年一月庚戌(1770.2.27)降广西府为直隶州仍属道。(哎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光绪十三年十月壬子(1887.12.13)析开化、广南二府往属新设之临安开广兼管关务道。(《德宗实录》卷二四八)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1.14)升昭通府属镇雄州为直隶州来属。(档·《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朱批吏部奏折》)
至清末,迤东道领府四:曲靖、东川、昭通、澂江。直隶州二:广西、镇雄。治曲靖府。

临安开广道

光绪十三年十月壬子(1887.12.13)置临安开广兼管关务道,析迤南道属之临安,迤东道属之开化、广南等三府来属,治临安府属之蒙自县。(《德宗实录》卷二四八)
至清末,临安开广道领府三:临安、开化、广南。治蒙自县。

迤南道

乾隆三十一年十月壬戌(1766.11.27)置分巡迤南道,析迤东道属之普洱、镇沅、元江、临安等四府来属,治普洱府。(《高宗实录》卷七七0)三十五年二月庚戌(1770.2.27)镇沅府降为直隶厅,沅江府降为直隶州仍属道。(《高宗实录》卷八五二)
光绪十三年十月壬子(1887.12.13)析临安府往属新设之临安开广兼管关务道。(《德宗实录》卷二四八)十四年五月己未(1888.6.17)置镇边直隶厅来属。(《德宗实录》卷二五五)
至清末,迤南道领府一:普洱。直隶厅二:镇沅、镇边。直隶州一:元江。治普洱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4-04-09
陕西省

清初袭明制,称陕西省。领府八:西安、延安、风翔、汉中、临洮、平凉、巩昌、庆阳;直隶州一:兴安。及陕西都司、行都司领各卫所。省会西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
康熙二年(1663)分陕西布政使司为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驻西安府,分理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四府,兴安一直隶州,榆林一卫,属陕西省。(康熙《陕西通志》卷四)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左布政使司为陕西布政使司。领四府、一直隶州、一卫。(《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5)升耀、商、同、华、乾、邠、鄜、绥德、葭九州为直隶州。八年十一月壬午(1730.12.26)于旧榆林卫地置榆林府。十三年四月戊午(1735.5.10)降耀、华二直隶州为散州;升同州直隶州为府。
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1736.3.19)降葭州直隶州为散州。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82.10.17)升兴安直隶州为府。
至清末,陕西省领府七:西安、风翔、同州、汉中、兴安、延安、榆林;直隶州五:乾、鄜、邠、商、绥德。

西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西安府,属陕西省。为省会。领州六:耀、商、同、华、乾、邠;县三十一:长安(附郭、城西)、咸宁(附郭、城东)、泾阳、咸阳、兴平、临潼、渭南、蓝田、鄠、盩厔、高陵、富平、三原、醴泉、同官、商南、洛南、山阳、镇安、朝邑、郃阳、韩城、澄城、华阴、蒲城、武功、永寿、三水、淳化、长武、白水。(《康熙会典》卷十九)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耀州为直隶州,析同官、白水二县往属之;升商州为直隶州,析商南、洛南、山阳、镇安四县往属之;升同州为直隶州,析朝邑、郃阳、韩城、澄城四县往属之;升华州为直隶州,析华阴、蒲城二县往属之;升乾州为直隶州,析武功、永寿二县往属之;升邠州为直隶州,析三水、淳化、长武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三十六)十三年四月戊午(1735.5.10)降耀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所属之同官县一并还属于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四)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82.10.17)析长安、盩厔、镇安三县地置孝义厅,析长安、盩厔及商州直隶州之镇安、汉中府之洋县、兴安府之石泉等五县地置五郎关厅,一并来属。(档·《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朱批吏部奏折》)
嘉庆五年四月乙未(1800.5.6)改五郎关厅为宁陕厅仍属府。(《仁宗实录》卷六十三)
至清末,西安府领厅二:宁陕、孝义;州一:耀;县十五:长安(附郭、城西)、咸宁(附郭、城东)、咸阳、泾阳、兴平、临潼、渭南、蓝田、鄠、盩厔、高陵、富平、三原、醴泉、同官。

乾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乾州,属西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西安府属之武功、永寿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
至清末,乾州直隶州领县二:武功、永寿。

鄜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鄜州,属延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延安府属之洛川、中部、宜君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
至清末,鄜州直隶州领县三;洛川、中部、宜君。

凤翔府

清初袭明制,称凤翔府,属陕西省。领州一:陇;县七;凤翔(附郭)、岐山、宝鸡、扶风、郿、汧阳、麟游。(《康熙会典》卷十九)
至清末,凤翔府仍领州一、县七。

邠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邠州,属西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西安府属之三水、淳化、长武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
至清末,邻州直隶州领县三:三水、淳化、长武。

同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同州,属西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西安府属之朝邑、郃阳、韩城、澄城四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十三年四月戊午(1735.5.10)复升为府,置府之附郭大荔县,降华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原领之华阴、蒲城、潼关三县,耀州直隶州属之白水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五四)
乾隆十二年三月初五日(1747.4.14)升潼关县为厅。(档·《乾隆十二年三月初五朱批张廷玉题秦》)
至清末,同州府领厅一:潼关;州一:华;县八:大荔(附郭)、朝邑、郃阳、韩城、澄城、华阴、蒲城、白水。

商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商州,属西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西安府属之商南、洛南、山阳、镇安四县来属。(《世宗实录9卷三十六)
至清末,商州直隶州领县四:商南、洛南、山阳、镇安。

汉中府

清初袭明制,称汉中府,属陕西省。领州一:宁羌;县八:南郑(附郭)、褒城、城固、洋、西乡、凤、沔、略阳。(《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乾隆十五年二月甲午(1750.3.28)于大留坝地置留坝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三五九)
嘉庆七年七月辛巳(1802.8.10)析西乡县地置定远厅来属。(《仁宗实录》卷一00)
道光四年五月二十三日(1824.6.19)析洋县与盩厔县地,于佛爷坪置佛坪厅来属。(档·《道光四年五月二十三日朱批吏部尚书文孚奏折》)
至清末,汉中府领厅三:留坝、定远、佛坪;州一:宁羌;县八:南郑(附郭)、褒城、城固、洋、西乡、凤、沔、略阳。

兴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兴安直隶州,属陕西省。领县六:平利、石泉、洵阳、白河、紫阳、汉阴。(《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82.10.17)升直隶州为府,置安康县为府之附郭,裁汉阴县入安康县。(档·《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十二日朱批吏部题奏》)五十四年九月己酉(1789.11.13)于原汉阴县旧址置汉阴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一三四三)
嘉庆七年七月辛巳(1802.8.10)徙平利县治于白土关。(《仁宗实录》卷一00)
道光三年四月庚申(1823.5.31)析安康、紫阳、平利三县地置砖坪厅来属。(《宣宗实录》卷五十一)
至清末,兴安府领厅二:汉阴、砖坪;县六:安康(附郭)、平利、石泉、洵阳、白河、紫阳。

延安府

清初袭明制,称延安府,属陕西省。领州三:鄜、葭、绥德;县十六:肤施(附郭)、安塞、甘泉、安定、洛川、中部、宜君、吴堡、神木、府谷,米脂、清涧、保安、宜川、延川、延长。(《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鄜州为直隶州,析洛川、中部、宜君三县往属之;升绥德州为直隶州,析米脂、清涧二县往属之;升葭州为直隶州,析吴堡、神木、府谷三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三十六)
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1736.3.19)析榆林府属之靖边、定边二县来属。(档·《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延安府领县十:肤施(附郭)、安塞、甘泉、安定、保安、宜川、延川、靖边、定边。

绥德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绥德州,属延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延安府属之米脂、清涧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
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1736.3.19)析葭州直隶州属之吴堡县来属。(档·《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绥德直隶州领县三:米脂、清涧、吴堡。

榆林府

清初袭明制,称榆林卫,属陕西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一、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二年十一月壬子(1724.12.27)裁榆林卫入绥德州。(《世宗实录》卷二十六、《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三九)八年十一月壬午(1730.12.26)于原榆林卫地置榆林府,置榆林县为府之附郭,于怀远堡置怀远县,于靖边经历地置靖边县,于定边县丞地置定边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一00)
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1736.3.19)降葭州直隶州为散州,与其原领之神木、府谷二县一并来属;析靖边、定边二县往属于延安府。(档·《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朱批张廷玉题奏》)
至清末,榆林府领州一:葭;县四:榆林(附郭)、怀远、神木、府谷。

附:葭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葭州,属延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延安府属之吴堡、神木、府谷三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
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1736.3.19)降为散州,与所属之神木、府谷二县一并往属于榆林府,吴堡县往属于绥德直隶州。(档·《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朱批张廷玉题奏》)

附:耀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耀州,属西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西安府属之同官、白水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十三年四月戊午(1735.5.10)降为散州,与所属之同官县还属于西安府,白水县往属于同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四)

附:华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华州,属西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升为直隶州,析西安府属之华阴、蒲城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三十六)五年三月戊子(1727.3.23)置潼关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五十四)十三年四月戊午(1735.5.10)降华州直隶州为散州,与所属三县一并往属同州府。(《世宗实录)卷一五四)

卫所

清初袭明制,陕西省境内置卫十一:西安、西安前、西安后、西安左、西安右、潼关、汉中、宁羌、延安、绥德、榆林。所七;保安、安定、塞门、沔县、兴安、凤翔、镇羌。(《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一五十七)
顺治十五年十二月癸亥(1658.12.24)裁西安前、西安后、西安左三卫。(《世祖实录》卷一二二)十六年(1659)裁西安、西安右、汉中、宁羌、延安五卫;保安、塞门、安定、沔县、兴安、凤翔、镇羌等七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十七年二月乙卯(1678.3.6)裁绥德卫。(《康熙朝东华录》卷二十一)
雍正二年十一月壬子(1724.12.27)裁榆林、潼关二卫。(《世宗实录》卷二十六)

西乾鄜道

清初置陕西督粮道,治西安府,兼巡西安府。(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二)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置乾州直隶州来属。
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壬戌(1760.7.1)析延榆绥道所辖之鄢州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陕西督粮兼分守西乾鄜道。(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
至清末,西乾鄜道领府一:西安;直隶州二:乾州、鄜州。仍治西安府。

凤邠道

清初置陕西盐驿道,治西安府。兼巡凤翔府事务。(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二)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置邠州直隶州来属。
乾隆五十九年(1794)改盐驿道为分巡凤邠道,徙道治于凤翔府。(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二)
咸丰末年道治还徙西安府。(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六)
至清末,凤邠道仍领府一:西安;直隶州一:邠州。治西安府。

潼商道

康熙十年五月辛酉(1671.6.17)置陕西潼商守道,治潼关卫(初置纯属管理关防、税厘事务)。(《圣祖实录》卷三十六)
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置同、商二直隶州来属。十三年四月戊午(1735.5.10)升同州直隶州为府,仍属道。
至清末,潼商道领府一:同州;直隶州一:商州。治同州府属潼关厅(原潼关卫)。

陕安道

康熙十三年八月庚申(1674.9.28)设关南道,领汉中一府,兴安一直隶州。治兴安直隶州。(《圣祖实录》卷四十九)二十二年(1683)改关南道为汉兴道,徙道治于汉中府。(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二)
乾隆四十一年九月十四日(1776.10.25)复徙道治于兴安直隶州。(《乾隆朝东华录》卷四十三)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82.10.17)升兴安直隶州为府,仍属道。(档·《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十一日朱批吏部题奏》)
嘉庆五年三月丁卯(1800.4.8)改汉兴道为陕安道,道治复徙于汉中府。(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二)
至清末,陕安道领府二:汉中、兴安。治汉中府。

延榆绥道

清初置神木道,辖延安府等地,治延安府属神木县。(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二)雍正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置绥德、鄜二直隶州来属。八年十一月壬午(1730.12.26)改神木道为延绥道,辖延安一府、绥德、鄜二直隶州。徙道治于绥德直隶州。(《世宗实录》卷一00)
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壬戌(1760.7.1)裁榆林道,榆林府并入延绥道,更道名为延榆绥道,析鄜州直隶州往属于西乾鄜道。徙道治于榆林府。(《高宗实录》卷六一三)
至清末,延榆绥道领府二:延安、榆林;直隶州一:绥德。治榆林府。

附:榆林道

清初置榆林道,辖榆林卫等地,治榆林卫。(民国《续修陕西省通志》卷十二)
雍正二年十一月壬子(1724.12.27)裁榆林卫。三年九月乙未(1725.10.6)置葭州直隶州来属。八年十一月壬午(1730.12.26)于旧榆林卫地置榆林府,仍属道。
乾隆元年二月初七日(1736.3.19)降葭州直隶州为散州,往属榆林府。二十五年五月壬戌(1760.7.1)裁榆林道,其所领之榆林府往属于延绥道。(《高宗实录》卷六一三)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04-04-09
甘肃省

清初袭明制,属陕西省。
康熙二年(1663)分陕西布政使司为左、右二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治巩昌府,分理:平凉、巩昌、庆阳、临洮四府;陕西都司所领宁夏、宁夏中、宁夏后、靖远四卫;陕西行都司所领甘州左、甘州右、甘州前、甘州后、甘州中、山丹、凉州、永昌、镇番、西宁、肃州、庄浪十二卫,高台、古浪、碾伯、镇彝四所。属陕西省。(康熙《陕西通志》卷四)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右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始分置甘肃省,省会为巩昌府。(《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八年十二月庚午(1670.1.2)徙省会于临洮府属兰州。(《圣祖实录》卷三十)五十七年(1718)置柳沟、靖逆二直隶厅。
雍正二年三月丙申(1724.4.15)裁柳沟直隶厅,置安西直隶厅。是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置宁夏、西宁、凉州、甘州四府。六年十二月己丑(1729.1.12)置阶、秦二直隶州。七年四月辛丑(1729.5.24)置肃州直隶州。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739.1.1)徙临洮府治于兰州,改府名为兰州府。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1759.10.25)升安西直隶厅为府,裁靖逆直隶厅。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2.24)降安西府为直隶州。四十二年九月甲子(1777.10.2)置泾州直隶州。
同治十年二月壬戌(1871.3.22)置化平川直隶厅。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11.29)升固原州为直隶州。
光绪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置新疆省,析镇西、伊犁、哈密、吐鲁番、喀喇沙尔、库车、乌什、英吉沙尔、玛喇巴什九直隶厅,迪化、温宿、莎车、和阗、疏勒五直隶州往属之。(《光绪朝东华录》册二页一八五)分属新疆省之各厅、州沿革详见该省。原陕西都司所领四卫,陕西行都司所领十二卫、四所沿革详见卫所栏。
至清末,甘肃省领府八:兰州、巩昌、平凉、庆阳、宁夏、西宁、凉州、甘州。直隶州六:安西、秦、阶、肃、泾、固原。直隶厅一:化平川。

兰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临洮府,属陕西省。领州二:河、兰。县三:狄道(附郭)、渭源、金。(《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八年十二月庚午(1670.1.2)甘肃布政使司自巩昌府徙驻临洮府属兰州,兰州始为甘肃省省会。(《圣祖实录》卷三十一)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739.1.1)徙临洮府治于兰州,改府名为兰州府,并置皋兰县为府之附郭;改临洮府原附郭狄道县为狄道州;析巩昌府之靖远县来属。(档·《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朱批张廷玉题奏》)二十七年三月初八日(1762.4.1)于循化营地置循化厅来属。(档·《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初八朱批傅森题奏》)
道光三年二月初二日(1823.3.14)析循化厅往属于西宁府。(档·《道光三年二月初二日朱批陕甘总督那彦成奏折》)
至清末,兰州府领州二:狄道、河。县四:皋兰(附郭)、渭源、金、靖远。

平凉府

清初袭明制,称平凉府,属陕西省。领州三:静宁、固原、泾。县七:平凉(附郭)、华亭、隆德、灵台、镇原、崇信、庄浪。(《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十四年十月乙酉(1675.12.17)固原道徙驻平凉府,其所属盐茶同知始为厅,仍驻固原州。(《康熙朝东华录》卷十六)
雍正八年二月乙卯(1730.4.3)原治固原州之盐茶厅归固原州辖。(《世宗实录》卷九十一)
乾隆十三年四月癸酉(1748.5.16)徙固原州之盐茶同知于海喇都,复为盐茶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三一二)四十二年二月甲寅(1777.3.26)裁庄浪县并入隆德县。(《高宗实录》卷一0二七)是年九月甲子(1777.10.2)升泾州为直隶州,析灵台、镇原、崇信三县往属之。((高宗实录》卷一0四0)
同治十年二月壬戌(1871.3.22)析华亭县地置化平川直隶厅。(《穆宗实录》卷三0四)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11.29)升固原州为直隶州;改盐茶厅为海城县,往属于固原直隶州。(宣统《固原州志》卷二)
至清末,平凉府领州一;静宁。县三:平凉(附郭)、华亭、隆德。

庆阳府

清初袭明制,称庆阳府,属陕西省。领州一:宁。县四:安化(附郭)、合水、环、真宁。(《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元年(1723)改真宁县名为正宁县,仍属府。
至清末,庆阳府领州一:宁。县四:安化(附郭)、合水、环、正宁。

泾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泾州,属平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乾隆四十二年九月甲子(1777.10.2)升为直隶州,析平凉府属之灵台、镇原、崇信三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一0四0)
至清末,泾州直隶州领县三:灵台、镇原、崇信。

固原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固原州,属乎凉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11.29)升为直隶州,于下马关地置平远县,改平凉府属之盐茶厅为海城县一并来属。(宣统《固原州志》卷二)
至清末,固原直隶州领县二:平远、海城。

化平川直隶厅

同治十年二月壬戌(1871.3.22)析平凉府属华亭县之化平川地置化平川直隶厅。(《穆宗实录》卷三0四)
至清末,化平川直隶厅无属领。

巩昌府

清初袭明制,称巩昌府,属陕西省。领州三:阶、秦、徽。县十四:陇西(附郭)、安定、会宁、通渭、宁远、伏羌、西和、漳、秦安、清水、礼、两当、文、成。(《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二年(1663)徙陕西右布政使司于巩昌府。(康熙《陕西通志》卷四)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改右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巩昌府属甘肃省,始定为省会。(《圣祖实录》卷二十三)八年十二月庚午(1670.L2)徙布政使司于临洮府属之兰州。(《圣祖实录》卷三十一)
雍正四年九月乙未(1726.10.1)裁岷州卫置岷州厅来属。(《世宗实录》卷四十八)六年十二月己丑(1729.1.12)升秦州为直隶州,析秦安、清水、礼、两当,改徽州为徽县,一并往属之,升阶州为直隶州,析文、成二县往属之。(《世宗实录》卷七十六)八年二月乙卯(1730.4.3)降靖远直隶厅为县来属;改岷州厅为岷州仍属府;徙通渭县县治于安定监。(《世宗实录》卷九十一)是年(1730)洮州卫来属。(乾隆《甘肃通志》卷三)
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739.1.1)析靖远县往属于兰州府。(档·《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朱批张廷玉题奏》)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747.11.26)还通渭县治于故地。(档·《乾隆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朱批张廷玉题奏》)十四年六月庚子(1749.8.6)裁洮州卫置洮州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三四三)
道光九年二月二十八日(1829.4.1)裁漳县入陇西县。(档·《道光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朱批陕甘总督杨迈春奏折》)
至清末,巩昌府领厅一:洮州。州一:岷。县七:陇西(附郭)、安定、会宁、通渭、宁远、伏羌、西和。

秦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秦州,属巩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六年十二月己丑(1729.L12)升为直隶州,析巩昌府属之秦安、清水、礼、两当,改徽州为徽县,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七十六)
至清末,秦州直隶州领县五:秦安、清水、礼、两当、徽。

阶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阶州,属巩昌府。(《康熙会典》卷十九、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雍正六年十二月己丑(1729.1.12)升为直隶州,析巩昌府属之文、成二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七十六)
至清末,阶州直隶州领县二:文、成。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04-04-09
(续楼上)
宁夏府

清初袭明制,为宁夏五卫(宁夏、宁夏前、左屯、右屯、中屯、),同治一城。领所三:灵州、兴武、平罗。属陕西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顺治十五年(1658)裁前卫入宁夏卫,裁中屯卫入右屯卫,裁兴武所入宁夏后卫。(《雍正会典》卷一一七)
康熙六年(1667)降宁夏后卫为宁夏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是年七月甲寅(1667.8.30)地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宁夏卫,置宁夏府,属甘肃布政使司;裁左屯卫置宁夏县,裁右屯卫置宁朔县,均为府之附郭县;裁灵州所置灵州,裁宁夏所入之;裁平罗所置平罗县;裁宁夏中卫置中卫县,均属宁夏府。(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四年五月乙未(1726.6.3)于平罗县播汉拖辉(古定远城)地置新渠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四十四)六年十一月壬戌<1728.12.16)于平罗县丞地(省嵬营)置宝丰县来属。(《世宗实录》卷七十五)
乾隆三年(1738)裁新渠、宝丰二县入平罗县。(《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六四)
同治十一年六月丁巳(1872.7.9)于金积堡置宁灵厅来属。(《穆宗实录》卷三三五)
至清末,宁夏府领厅一:宁灵。州一:灵。县四:宁夏(附郭,城东北)、宁朔(附郭,城东南)、平罗、中卫。

西宁府

清初袭明制,称西宁卫,属陕西行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四、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地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卫置西宁府,置府之附郭西宁县;裁碾伯所置碾伯县,于北川营地置大通卫,一并属府。(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
乾隆八年十月癸亥(1743.11.29)于摆羊戎地置摆羊戎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二0二)九年(1744)徙大通卫治于白塔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六九)二十六年四月丁亥(1761.5.22)裁大通卫置大通县。(《高宗实录》卷六三五)四十三年(1778)改摆羊戎厅为巴燕戎格厅(《光绪事例》卷二十七)五十六年七月乙酉(1791.8。11)裁归德所置贵德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一三八二)
道光三年二月初二日(1823.3.14)析兰州府属之循化厅来属。(档·《道光三年二月初二日朱批陕甘总督那彦成奏折》)九年三月十一日(1829.4.14)置丹噶尔厅来属。(档·《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三日国史馆咨甘肃回文》)
至清末,西宁府领厅四:巴燕戎格、贵德、循化、丹噶尔。县三:西宁(附郭)、大通、碾伯。

凉州府

清初袭明制,称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地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卫置凉州府,置府之附郭武威县;裁镇番卫置镇番县,裁永昌卫置永昌县,裁庄浪所置平番县,裁古浪所置古浪县,一并来属。(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
乾隆三年九月辛未(1738.11.3)于平番县城设庄浪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二十五)
至清末,凉州府领厅一:庄浪。县五:武威(附郭)、镇番、永昌、平番、古浪。

甘州府

清初袭明制,为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同治一城,均为陕西行都司附郭卫,(《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顺治十二年(1655)裁中卫入兰州卫。(《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十六年闰三月丁丑(1659.5.7)裁前卫入左卫,裁后卫入右卫。(《世祖实录》卷一二五)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地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左、右二卫,置甘州府,同置张掖县为府之附郭县,裁山丹卫置山丹县;裁高台所置高台县,裁镇彝所入之;裁肃州卫置肃州厅,一并来属。(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七年四月辛丑(1729.5.24)升肃州厅为直隶州,析高台县往属于肃州直隶州。(《世宗实录》卷八十)
乾隆十六年闰五月丁卯(1751.6.24)置抚彝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三九0)
至清末,甘州府领厅一:抚彝。县二:张掖(附郭)、山丹。

肃州直隶州

清初袭明制,称肃州卫,属陕西行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地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肃州卫置肃州厅,往属甘州府。(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七年四月辛丑(1729.5.24)升为直隶州,析甘州府属之高台县来属。(《世宗实录》卷八十)
至清末,肃州直隶州领县一:高台。

安西直隶州

雍正二年三月丙申(1724.4.15)徙靖逆同知驻布隆吉尔,置安西直隶厅;并裁柳沟直隶厅,其原领之柳沟所来属;又于布隆吉尔置安西卫,于沙州置沙州卫一并来属。(《世宗实录》卷十七)四年(1726)升柳沟所为卫。六年(1728)徙安西厅与安西卫治于安西新城,徙柳沟卫治于布隆吉尔。(乾隆《甘肃通志》卷三)十一年正月丁未(1733。3.10)复徙直隶厅治于瓜州。(《世宗实录,卷一二七)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1759.10.25)升安西直隶厅为府,并裁安西、柳沟二卫,于安西卫置渊泉县,定为府之附郭县;裁沙州卫改置敦煌县;裁靖逆直隶厅及原属之赤金所、靖逆卫,于靖逆卫地置玉门县,俱属府。(档·《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朱批杨应踞奏折》)二十五年八月二十日(1760.9.28)徙玉门县治于原赤金所地。(档·《乾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日来批归直光题奏》)二十七年七月癸酉(1762.8.31)徙安西府治于敦煌县,去渊泉县附郭名目,敦煌县定为府之附郭县。(《高宗实录》卷六六六)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2。24)降安西府为直隶州,裁渊泉县,以渊泉县旧治为直隶州治。(《高宗实录》卷九二六)
至清末,安西直隶州领县二:玉门、敦煌。

附:柳沟直隶厅

康熙五十七年(1718)置柳沟直隶厅,领柳沟一所。(乾隆《甘肃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三月丙申(1724.4.15)裁直隶厅,所领柳沟所往属于安西直隶厅。(《世宗实录》卷十七)

附:靖逆直隶厅

康熙五十七年(1718)置靖逆直隶厅,领卫二:靖逆、赤金。(乾隆《甘肃通志》卷三)
雍正四年(1726)降赤金卫为所,仍属厅。(乾隆(甘肃通志》卷三)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1759.10.25)裁直隶厅,所领靖逆卫、赤金所往属于安西府。(档·(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朱批杨应踞奏折》)

附:靖远直隶厅

清初袭明制,称靖虏卫,属陕西都司。(《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
顺治初改名靖远卫。(康熙《陕西通志》卷四)
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8.30)地属甘肃省。(《圣祖实录》卷二十三)五十三年八月己卯(1714.9.18)置同知,与卫守备协同理事。(《圣祖实录》卷二六0)
雍正二年十月丁酉(1724.12.12)裁靖远卫入同知,称靖远直隶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八年二月乙卯(1730.4.3)降直隶厅为靖远县,往属于巩昌府。(《世宗实录》卷九十

卫所

清初袭明制,甘肃省境内共置卫三十二,属陕西都司者二十:平凉、安东中护、兰州、甘州中护、巩吕、固原、秦州、临洮、河州、庆阳、岷州、洮州、宁夏、宁夏前、宁夏右屯、宁夏中屯、宁夏左屯、宁夏中、宁夏后、靖远;属陕西行都司者十二:甘州左、甘州右、甘州前、甘州后、甘州中、山丹、凉州、永昌,镇番、西宁、肃州、庄浪。所十七,直属陕西行都司者四:高台、古浪、碾伯、镇彝;属陕西都司各卫者十三:镇戎、平远、安边、礼店、归德、阶州、环县、西固城、灵州、兴武、平罗、文县、西安。(《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一六十三)
顺治十二年三月丙申(1655.4.17)裁甘州中护卫入兰州卫(《世祖实录》卷九十)是年(1655)裁甘州中卫,改安边所名为定边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十五年(1658)裁安东中护卫入平凉卫、宁夏前卫入宁夏卫、宁夏中屯卫入宁夏右屯卫、兴武所入宁夏后卫。(《雍正会典》卷一一七)十六年闰三月丁丑(1659.5.7)裁甘州前卫入甘州右卫、甘州后卫入甘州左卫;((世祖实录》卷一一五)是年(1659)裁巩昌、秦州二卫,定边、礼店、阶州、环县、文县五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
康熙三年(1663)降庄浪卫为所。五年(1666)裁平远所。六年(1667)降宁夏后卫为宁夏所。十四年(1675)复置平远所。十六年(1677)复裁平远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五十七年(1718)置靖逆、赤金二卫,往属靖逆直隶厅;置柳沟所,往属柳沟直隶厅。(乾隆《五肃通志》卷三)
雍正二年(1724)裁陕西都司及行都司,其原领之卫所往属布政使司所领之府、州、县。裁镇戎、西安二所。(《雍正会典》卷一一七)是年三月丙申(1724.4.15)置安西、沙州二卫往属安西直隶厅。(《世宗实录》卷十七)是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宁夏卫置宁夏府,裁宁夏左屯卫置宁夏县,裁宁夏右屯卫置宁朔县,裁宁夏中卫置中卫县,裁平罗所置平罗县,裁灵州所置灵州,并裁宁夏所,其地入灵州,俱属宁夏府。裁靖远卫置靖远直隶厅。裁甘州左卫置甘州府,裁甘州右卫置张掖县,裁山丹卫置山丹县,裁高台所为高台县,裁镇彝所,其地入高台县,裁肃州卫置肃州厅,俱属甘州府。裁西宁卫置西宁府,裁碾伯所置碾伯县,增置大通卫(治北大川),俱属西宁府。裁凉州卫置凉州府,裁永昌卫置永昌县,裁镇番卫置镇番县,裁庄浪所置平番县,裁古浪所置古浪县,俱属凉州府。(档叫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四年(1726)升柳沟所为卫,降赤金卫为所。(乾隆《甘肃通志》卷三)是年九月乙未(1726.10.1)裁平凉、兰州、固原、临洮、河州、庆阳、岷州七卫,西固城一所。(《世宗实录》卷四十八)六年(1728)徙安西卫于安西城(原治布隆吉尔),徙柳沟卫于布隆吉尔(原治四家滩)。(乾隆e甘肃通志》卷三)
乾隆九年(1744)徙大通卫于白塔城。(《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六九)十四年六月庚子(1749.8.6)裁洮州卫置洮州厅。(《高宗实录》卷三四三)二十四年九月初五(1759.10.25)裁安西卫置渊泉县,裁沙州卫置敦煌县,裁柳沟卫入渊泉县,裁靖逆卫、赤金所置玉门县。(档叫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初十朱批杨应踞奏折》)二十六年四月丁亥(1761.5.22)裁大通卫置大通县。(《高宗实录》卷六三五)五十六年七月乙酉(1791.8.U)裁归德所置贵德厅往属西宁府。(《高宗实录》卷一三八二)

兰州道

康熙二年九月己卯(1663.10.15)于兰州置临洮道,领临洮一府。(《康熙朝东华录》卷三)八年十二月庚午(1670.1.2)徙道治于临洮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一)二十四年(1685)复徙道治于兰州。(道光《兰州府志》卷七)
乾隆九年(1744)改临洮道为分巡兰州道。(道光《兰州府志》卷七)
至清末,兰州道领府一:兰州。治兰州府。

平庆泾固化道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乙酉(1675.12.17)于平凉府置整饬平庆道,辖平凉、庆阳二府。(《康熙朝东华录》卷十六)
乾隆十三年(1748)徙道治于固原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五一)四十二年九月甲子(1777.10.2)置泾州直隶州来属。寻改道名为平庆泾道。(《高宗实录》卷一0四0)
同治十年二月壬戌(1871.3.22)置化平川直隶厅来属。(《穆宗实录》卷三0四)十一年六月丁巳(1872.7.9)复徙道治于平凉府。(《穆宗实录》卷三三五)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11.29)置固原直隶州来属。复改道名为平庆泾固化道。(宣统《固原州志》卷三)
至清末,平庆泾固化道领府二:平凉、庆阳。直隶州二:泾、固原。直隶厅一:化平川。治平凉府。

巩秦阶道

康熙二年九月己卯(1663.10.15)于岷州卫置洮岷道,领洮州、岷州二卫,西固城一所,巩昌府属阶州一州,文、成、漳三县。又于秦州置陇右道,领巩昌府属陇西、安定、会宁、通渭、宁远、伏羌、西和、秦安、清水、礼、两当十一县,秦、徽二州。(《康熙朝东华录》卷三)八年十二月庚午(1670.1.2)徙陇右道治于巩昌府。(《圣祖实录》卷三十一)
雍正六年十二月己丑(1729.1.12)置秦、阶二直隶州,秦州属陇右道,阶州属洮岷道。(《世宗实录》卷七十六)
乾隆二十八年(1763)陇右、洮岷二道并为巩秦阶道,治巩昌府属岷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二五一)
同治三年(1864)徙道治于秦州直隶州。(宣统《甘肃新通志》卷十五)
至清末,巩秦阶道领府一:巩昌。直隶州二:秦、阶。治秦州直隶州。

宁夏道

清初袭明制,称宁夏道。领宁夏、宁夏中、宁夏后三卫,治宁夏卫。(康熙《陕西通志》卷十七)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宁夏、宁夏中、宁夏后三卫,置宁夏府,仍属宁夏道。(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秦》)
至清末,宁夏道领府一:宁夏。治宁夏府。

西宁道
清初袭明制,称西宁道。领西宁一卫、碾伯一所。治西宁卫。(康熙《陕西通志》卷十七)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12.13)裁西宁卫、碾伯所,置西宁府,仍属西宁道。(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
至清末,西宁道领府一:西宁。治西宁府。

甘凉道

康熙二年(1663年)于凉州卫置凉庄道,领镇番、永昌、庄浪四卫,古浪一所。(宣统《甘肃通志》卷十五)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年12月13日)裁四卫一所,于凉州卫地置凉州府,仍属道。(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
乾隆三十七年四月壬午(1772年5月19日)析甘肃道领之甘州府来属,寻改道名为甘凉道。(《高宗实录》卷九0七)
至清末,甘凉道领府二:凉州、甘州。治凉州府。

安肃道

康熙二年(1663年)于甘州卫置甘山道,领甘州、山丹、肃州三卫,镇彝、高台二所。(宣统《甘肃通志》卷十五)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1724年12月13日)裁三卫二所,于甘州卫地置甘州府,仍属甘山道。(档·《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批朱轼题奏》)七年四月辛丑(1729年5月24日)升甘州府属肃州厅为直隶厅来属,寻改道名为甘肃道。(《世宗实录》卷八十)
乾隆九年(1744年)徙道治于肃州直隶州。(宣统《甘肃通志》卷十五)三十七年四月壬午(1772年5月19日)甘肃道治徙驻巴里坤,其原领之安西府来属;析甘州府往属甘凉道。寻改道名为安肃道。(《高宗实录》卷九0七)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年2月24日)降安西府为直隶州,仍属道。(《高宗实录》卷九二六)
至清末,安肃道领直隶州二:安西、肃州。治肃州直隶州。

附:安西道

雍正十一年正月丁未(1733年3月10日)于安西直隶厅置安西道。领安西、靖逆二直隶厅。(《世宗实录》卷九0七)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1759年10月25日)升安西直隶厅为府,裁靖逆直隶厅入安西府。(档·《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朱批杨应琚奏折》)三十七年四月壬午(1772年5月19日)徙道治于巴里坤,安西府往属甘山道,寻裁安西道。(《高宗实录》卷九0七)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04-04-09
青海

清初,游牧于青海之蒙古各部内附。雍正元年(1723)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叛,称其地为青海。三年十二月辛巳(1726.1.20)于甘肃省属之西宁府设西宁办事大臣,总理青海各族事务。寻编蒙古各部族为五部,另附大喇嘛所属之一旗,曰察罕诺们汗游牧,均统辖于西宁办事大臣。(《世宗实录》卷三十九)六年(1728)勘定青海与川康间界线,以黄河为界始此。(《蒙古游牧记》卷十二)十年(1732)勘分青海西南境七十九族为二:近西宁办事大臣之玉树四十族归西宁办事大臣辖;近西藏之三十九族归驻藏大臣辖。(《西藏图考》卷五)
至清末,青海西宁办事大臣领和硕特、绰罗斯、土尔扈特、辉特、喀尔喀五部,计二十九旗,另附察汗诺们罕游牧一旗;玉树四十族土司。办事大臣驻甘肃省属之西宁府。

和硕特部

雍正三年(1725)始编和硕特部,授扎萨克二十:和硕特前头旗、西前旗、前左翼头旗、西后旗、北右翼旗、北左翼旗、南左翼后旗、北前旗、南右翼后旗、西右翼中旗、西右翼前旗、南右翼中旗、南左翼中旗、北左末旗、北右末旗、东上旗、南左翼末旗、南右翼末旗、西右翼后旗、西左翼后旗。(《蒙古游牧记》卷十二)
乾隆十一年(1746)设和硕特南左翼次旗,属和硕特部。(《蒙古游牧记》卷十二)
至清末,和硕特部设旗二十一,统属于西宁办事大臣。

绰罗斯部

康熙五十年(1711)授扎萨克,名为绰罗斯北中旗。(《蒙古游牧记》卷十二)
雍正三年(1725)始置绰罗斯部,增授扎萨克一,设绰罗斯南右翼头旗。(《蒙古游牧记》卷十二)
至清末,绰罗斯部设旗二,统属于西宁办事大臣。

土尔扈特部

雍正三年(1725)原隶于和硕特部之土尔扈特台吉分立一部,称土尔扈特部,下设扎萨克四:土尔扈特南中旗、西旗、南前旗、南后旗。(《蒙古游牧记》卷十二)
至清末,土尔扈特部设旗四;统属于西宁办事大臣。

辉特部

雍正三年(1725)原隶和硕特部之青诺颜所领另立一部,称辉特部。设扎萨克一:辉特南旗。(《蒙古游牧记》卷十二)
至清末,辉特部设旗一,属西宁办事大臣。

喀尔喀部

雍正三年(1725)分和硕特族之喀尔喀族另立一部,称喀尔喀部,设扎萨克一:喀尔喀南右旗。(《蒙古游牧记》卷十二)
喀尔喀部设旗一,统属西宁办事大臣。

察汗诺们罕游牧旗

本旗直属大喇嘛直辖,不列于各部。属西宁办事大臣。(《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九)

玉树四十族土司

雍正十年(1732)西宁办事大臣奏定玉树地方四十族各部分设千户、百户,均属西宁办事大臣。(《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九)
四十族土司为:阿里克二司、玉树四司、蒙古尔津、永沙普、称多、拉布、尼牙木错、固察、白利、阿萨克、阿永、扎武三司、隆布、班石、上中下格尔吉三司、哈尔受、上下隆坝二司、隆东、上下阿拉克硕二司、绰大尔、觉巴拉、苏尔莽、叶尔吉、列玉、安图、典巴、拉尔吉、吹冷多尔、洞巴、桑巴尔、巴颜囊谦、苏鲁克。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04-04-09
乌里雅苏台

清初为喀尔喀蒙古(亦称漠北蒙古)游牧各族地。各游牧民庐统领于车臣、土谢图、扎萨克图三汗。(《蒙古游牧记》卷七)
顺治十二年(1655)三汗内附,仍袭“汗号”。于三汗所领各部族分设八旗,左、右二翼分领之。左翼四旗为:土谢图、车臣汗、丹津喇嘛,墨尔根诺颜,统属于土谢图汗,右翼四旗为:毕希勒尔图汗、罗卜藏诺颜、车臣济农、昆都伦陀音,统属于毕希勒尔图汗。(《朔方备乘》卷三、《平定朔漠方略》卷一)
康熙元年(1662)因右翼部扎萨克图汗与罗卜藏丹台吉相侵,罗卜藏丹逃入厄鲁特噶尔丹部,削罗卜藏丹台吉封号。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反叛,三汗举七旗内徙口内。(《蒙古游牧记》卷七)三十年四月(1691.5)康熙皇帝巡视边外,三汗朝会于多伦诺尔。是年五月戊子(1691.5.30)三汗仍袭汗号,原各汗、诺颜、济农均封授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一等台吉不等。(《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三十一年五月癸酉(1692.7.8)改左、右二翼为三路,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各为一部,各部下设各旗不等。(《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三十六年(1696)清军西征准噶尔,噶尔丹遁亡、三汗所领各旗复徙治口外故牧地。五十四年(1715)唐努乌梁海各部游牧民族内附,自为一部,称唐努乌梁海。(《朔方备乘》·《征乌梁海述略》)
雍正九年(1731)原土谢图汗部所属赛音诺颜受封为大扎萨克,自为一盟,称赛音诺颜部。(《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十一年十月戊辰(1733.11.26)于乌里雅苏台城设定边左副将军,喀尔喀蒙古四部及唐努乌梁海各旗、佐领统属于定边左副将军。将军所领地域始称乌里雅苏台。(《世宗实录》卷一三六)
乾隆十八年(1752)扎萨克图汗部以西唐努乌梁海各部内附,设旗若干。二十六年十月己巳(1761.10.31)于科布多城设参赞大臣。扎萨克图汗部以西各旗统于参赞大臣。(《清史稿》卷二0六)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之地称科布多。
同治三年九月七日(1864.10.7)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唐努乌梁海十佐领及科布多大臣所辖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二旗游牧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八)
光绪三十年四月(1904.5)于阿尔泰地方设帮办大臣,析科布多大臣所辖之新土尔扈特二旗及新和硕特一旗往属。(《清史稿》卷二0八)
至清末,乌里雅苏台将军统领:扎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科布多参赞大臣、唐努乌梁海游牧等部。

土谢图汗部

原为土谢图汗,统领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各游牧民族。
顺治十二年(1655)内附,仍封为汗号。掌左翼各扎萨克。(《蒙古游牧记》卷七)
康熙二十五年(1686)于本部内封扎萨克一等台吉三人来属。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兵进喀尔喀各游牧蒙古地,土谢图汗部举族内徙口内。(《蒙古游牧记》)卷七、八)三十年五月戊子(1691。5.30)改原领各扎萨克为掌旗亲王、多罗郡王、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一等台吉共十六人。(《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三十一年五月癸酉(1692.7.8)改喀尔喀左、右二翼为三路,土谢图汗定为北路。所属各扎萨克编为十七旗:土谢图汗、右翼左、中右、左翼中、中、右翼右、左翼前、左翼末、右翼左末、右翼中、右翼右后、中前、中左、右翼末、右翼前、右翼后、左翼右旗。(《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是年(1692)增设中末、左翼左二旗来属。(《蒙古游牧记》卷八)三十二年(1693)设左翼后旗,三十三年(1694)置中左翼末旗,三十五年(1696)置右翼右末次、左翼左末、右翼中右、中右翼末四旗,三十六年(1697)本部所领各旗徙治口外故地,置右翼左末、左翼右末二旗,四十一年(1702)置额鲁特前旗,四十四年(1705)置额鲁特旗,(四十五年(1706)来属)四十六年(1707)置右翼中左旗,四十八年(1709)置中后末旗,五十年(1711)置左翼左中末旗,五十一年(1712)置中后、右翼中末二旗,五十八年(1719)置中右末、中次二旗,以上所置各旗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蒙古游牧记》卷七、八)
雍正元年(1722)置中左末旗,八年(1730)置右翼左后旗,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九年(1731)授右翼中旗为大扎萨克,别立一部,称赛音诺颜部。析土谢图汗部所属右翼中、中左末、右翼右后、中前、中左、中末、右翼中左、右翼末、右翼前、中后、左翼左、左翼右、左翼左末、右翼中末、右翼左末、右翼中右、右翼后、中后末、中右翼末等十九旗往属赛音诺颜部。(《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是年,增置右翼右末旗,十年(1732)置左翼中左旗,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
乾隆二十三年(1758)置中左旗来属。(《蒙古游牧记》卷七)二十六年(1761)析额鲁特、额鲁特前二旗往属赛音诺颜部。(《蒙古游牧记》卷八)二十七年(1762)于中旗设库伦办事大臣。(《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二八)
至清末,土谢图汗部领旗二十:土谢图汗、右翼左、中右、左翼中、中、左翼后、中右末、左翼左中末、右翼右、左翼前、右翼右末、中左、左翼右末、左翼末、左翼中左、中次、右翼右末次、右翼左后、中左翼末、右翼左末旗。属乌里雅苏台将军。

赛音诺颜部

原为土谢图汗部右翼中旗,雍正九年(1731)封大扎萨克,自为一会盟,称赛音诺颜部。析土谢图汗部属右翼中(来属后改为赛音诺颜)、中左末、右翼右后、中前、中左、中末、右翼中左、右翼末、右翼前、中后、左翼左、左翼右、左翼左末、右翼中末、右翼左末、右翼中右、右翼后、中后末、中右翼末等十九旗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
乾隆三年(1738)置右末旗,十七年(1752)置中右旗,二十四年(1759)置左翼中旗,一并来属。(《蒙古游牧记》卷八)二十六年(1761)析土谢图汗部额鲁特、额鲁特前二旗来属。(《蒙古游牧记》卷八)
至清末,赛音诺颜部领旗二十四:赛音诺颜、中左末、右翼右后、中前、中左、中末、右翼中左、右翼末、右翼前、中后、左翼左、左翼右、左翼左末、右翼中末、右翼左末、右翼中右、右翼后、中后末、中右翼末、右末、中右、左翼中、额鲁特、额鲁特前。属乌里雅苏台将军。

车臣汗部

原为车臣汗,统辖车臣部各蒙古游牧民族。
顺治十二年(1655)内附,仍封汗号。(《蒙古游牧记》卷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兵进车臣部,车臣汗所领各游牧蒙古内徙口内。(《蒙古游牧记》卷九)二十八年(1689)于本汗内封扎萨克六人。(《蒙古游牧记》卷九)三十年五月戊子(1691.5.30)各汗朝会于多伦诺尔,车臣汗仍袭汗号。其原领各扎萨克改封掌旗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固山贝子、镇同公、辅国公、一等台吉十一人。(《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三十一年五月癸酉(1692.7.8)改喀尔喀左、右翼为三路,车臣汗为东路,其所属各扎萨克编为十二旗;车臣汗、左翼中、中右、右翼中、中末、中左、中后、左翼前、左翼后、右翼后、右翼前、中前旗。(《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三十四年(1695)设中末次旗,三十六年(1697)设中右后、中左前二旗,四十年(1701)设右翼左、左翼右、左翼左三旗,五十年(1712)设左翼后末旗,五十一年(1712)设右翼中右旗,五十二年(1713)设右翼中左旗,以上新设各旗,一并来属。(《蒙古游牧记》卷九)
乾隆十四年(1749)设中末右旗,二十年(1755)设右翼中前旗,一并来属。(《蒙古游牧记》卷九)
至清末,车臣汗部领旗二十三:车臣汗、左翼中、中右、右翼中、中末、中左、中后、左翼前、右翼中右、左翼后、左翼后末、右翼后、中末右、右翼中左、右翼前、右翼左、中末次、左翼右、中右后、左翼左、中左前、中前、右翼中前旗。属乌里雅苏台将军。

扎萨克图汗部

原为扎萨克图汗,统领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部各游牧民族。顺治十二年(1655)内附,仍封汗号。掌右翼各扎萨克。(《蒙古游牧记》卷十)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兵进喀尔喀游牧蒙古地,扎萨克图汗所领各部举族内徙口内。二十八年(1689)封扎萨克一等台吉三,二十九年(1690)封扎萨克一等台吉一,三十年(1691)封扎萨克一。(《蒙古游牧记》卷十)三十一年五月癸酉(1692.7.8)改喀尔喀左、右二翼为三路,扎萨克图汗为一部,所领各扎萨克编为八旗:右翼左、右翼后、左翼右、左翼前、右翼右、左翼后、右翼前、左翼左旗。(《平定朔漠方略》卷十二)三十三年十月乙酉(1694.11.7)置中左翼左旗。(《平定朔漠方略》卷十四)三十六年(1697)置右翼后末旗,四十八年(1709)置中右翼末次旗,五十三年(1704)置中右翼末旗一并来属。(《蒙古游牧记》卷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
雍正二年(1724)置右翼右末旗,四年(1726)置左翼后末旗,五年(1727)置左翼中旗,一并来属。(《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
乾隆二十年(1755)置中右翼左旗,二十一年(1756)置中左翼右旗,二十二年(1757)置中左翼末旗,三十年(1765)置辉特旗,一并来属。(《蒙古游牧记》卷十、《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四四)
至清末,扎萨克图汗部领旗十九:右翼左、中左翼左、左翼中、右翼后、左翼右、左翼前、左翼后末、右翼右末、中左翼右、右翼右、左翼后、中右翼末、右翼后末、中右翼左、右翼前、左翼左、中右翼末次、中左翼末、辉特旗。属乌里雅苏台将军。

唐努乌梁海

清初为唐努乌梁海各游牧民族。
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军始征唐努乌梁海各部,其部族相继内附,增设旗五:唐努乌梁海旗、萨拉吉克乌梁海旗、托锦乌梁海旗、库苏古尔乌梁海旗、克穆齐克乌梁海旗;佐领二十五。境内另附有扎萨克图汗属唐努乌梁海佐领五,赛音诺颜部属唐努乌梁海佐领十三,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属唐努乌梁海佐领三。共计五旗、四十六佐领。(《朔方备乘》·《征乌梁海述略》)
同治三年九月七日(1864.10.7)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唐努乌梁海辖十佐领地入沙俄版图。(《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八)
至清末,唐努乌梁海所辖旗五,佐领三十六。属乌里雅苏台将军。

科布多

清初为喀尔喀蒙古及乌梁海各部游牧民族地。
乾隆十八年(1753)于杜尔伯特部设十三旗,分为左、右二翼。左翼为扎萨克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中、中左、中前、中后、中上、中下、中前左、中前右、中后左、中后右旗,扎萨克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旗为盟长。右翼为前、中右二旗,前旗为盟长。十九年(1754)置杜尔伯特前右旗,属右翼。(《蒙古游牧记》卷十三)是年,于阿尔泰乌梁海部设七旗。分七旗为左、右二翼,左翼领四旗,右翼领三旗。(《清史稿》卷五二三)二十年(1755)设辉特下前、下后二旗,分属左、右二翼。(《蒙古游牧记》卷十三)--十三年(1758)于阿勒坦淖尔乌梁海部设二旗。(《清史稿》卷五二四)--十六年十月己巳(1761.10.31)于科布多设参赞大臣一员,上述各旗统辖于参赞大臣。(《清史稿》卷二。六)大臣所辖地域始称科布多。三十年(1765)于明阿特部设一旗来属。(《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二八)三十七年(1772)于新土尔扈特部设左、右翼二旗,于新和硕特部设一旗,一并来属。(《蒙古游牧记》卷十六)五十七年(1792)于额鲁特部设一旗来属。(《清史稿》卷五二三)
同治三年九月九日(1864.10.7)沙俄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科布多参赞大臣辖之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二旗游牧地划入沙俄版图。(《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八)
光绪三十年四月(1904.5)于阿尔泰(承化寺)置办事大臣,析科布多参赞大臣所属新土尔扈特二旗,新和硕特一旗往属。(《清史稿》卷二0八)
至清末,科布多参赞大臣领旗二十六冲L萨克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杜尔伯特中、中左、中前、中后、中上、中下、中前左、中前右;中后左、中后右、前、中右、前右旗、辉特下前、下后旗、扎哈沁、明阿特、额鲁特旗、阿尔泰乌梁海七旗。属乌里雅苏台将军。

阿尔泰地区

光绪三十年四月(1904.5)于阿尔泰(承化寺)置办事大臣,析科布多参赞大臣属之新土尔扈特二旗,新和硕特旗来属。(《清史稿》卷二0八)
至清末,阿尔泰办事大臣领旗三,新土尔扈特左、右旗,新和硕特旗。直属中央。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04-04-09
新疆省

新疆北部原为绰罗斯、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等四卫拉特居住;南部则别失八里、叶尔羌、土鲁番诸国,回部派噶木巴尔诸部居之。清朝前期,各部族相继内附。
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丁丑(1759.9.20)于巴里坤置巴里坤直隶厅,于哈密置哈密直隶厅,俱属甘肃布政使司。二十五年五月初三日(1760.6.15)于乌鲁木齐置乌鲁木齐直隶厅,二十九年八月丙戌(1764.9.2)于惠远城置伊犁直隶厅,三十六年二月十九日(1771.4.3)于辟展置辟展直隶厅,三十七年三月戊戌(1772.4.5)于奇台堡置奇台直隶厅,俱属甘肃布政使司。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3.24)升巴里坤直隶厅为镇西府;降奇台、哈密、辟展三直隶厅为散厅;降乌鲁木齐直隶厅为迪化州,俱往属镇西府。是年七月甲申(1773.9.13)复升迪化州为直隶州。
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1855.4.30)复升哈密、吐鲁番二厅为直隶厅;降镇西府为直隶厅。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置温宿、莎车、和阗、疏勒四直隶州,喀喇沙尔、库车、乌什、英吉沙尔、玛喇巴什五直隶厅,俱属甘肃布政使司。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设新疆省,上列各府厅州来属,迪化直隶州定为省会。(《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十二年二月初八日(1886.3.13)升迪化直隶州为府。是年十一月庚戌(1886.12.16)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十四年正月辛未(1888.3.2)升伊犁直隶厅为府,并徙府治于绥定城;置塔尔巴哈台、精河二直隶厅。二十四年十二月壬寅(1899.2.3)升喀喇沙尔直隶厅为焉耆府。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升温宿、疏勒、莎车三直隶州为府;改库车直隶厅为直隶州;降玛喇巴什直隶厅为巴楚州,往属疏勒府。
至清末,新疆省领府六:迪化、伊犁、温宿、焉耆、疏勒、莎车。直隶厅八:镇西、吐鲁番、哈密、库尔喀喇乌苏、塔尔巴哈台、精河、乌什、英吉沙尔。直隶州二:库车、和阗。

迪化府

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初三日(1760.6.15)置乌鲁木齐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档·《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初三日朱批军机大臣议复折》)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3.24)降乌鲁木齐直隶厅为迪化州,往属镇西府。(《高宗实录》卷九二六)是年七月甲申(1773.9.13)升迪化州为直隶州,于宁边州同地置昌吉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九三九)四十一年十二月丁巳(1777.1.28)于特纳尔州判地置阜康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一0二三)四十三年八月丁丑(1778.10.10)于玛纳斯县丞地置绥来县来属。(《高宗实录》卷一0六五)
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1855.4.30)析镇西府属之奇台县来属。(档·《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朱批庚福奏折》)
光绪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置新疆省,迪化直隶州始定为省会。(《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十二年二月初八日(1886.3.13)升迪化直隶州为府,置府之附郭迪化县。(《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一三七)十五年四月十四日(1889.5.13)徙奇台县治于古城。(《光绪朝东华录》册三总页二六四二)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于济木萨县丞地置孚远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
至清末,迪化府领县六:迪化(附郭)、昌吉、阜康、绥来、奇台、孚远。

镇西直隶厅

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丁丑(1759年9月20日)于巴里坤置巴里坤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高宗实录》卷五九三)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3.24)升为镇西府,置府之附郭宜禾县;降乌鲁木齐直隶厅为迪化州,降辟展、哈密、奇台三直隶厅为散厅,一并来属。(《高宗实录》卷九二六)是年七月甲申(1773年9月13日)升迪化州为直隶州。(《高宗实录》卷九三九)四十一年十二月丁已(1777年1月28日)改奇台厅为县。(《高宗实录》卷一0二三)四十四年六月己卯(1779.8.8)徙辟展厅治于吐鲁番,并改名吐鲁番厅。(《高宗实录》卷一0八五)
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1855.4.30)降镇西府为直隶厅,裁附郭宜禾县;析奇台县往属于迪化直隶州;升吐鲁番、哈密为直隶厅(档·《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朱批庚福奏折》)
光绪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镇西直隶厅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
至清末,镇西直隶厅无属领。

吐鲁番直隶厅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十九日(1771。4.3)于辟展置辟展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档·《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吏部会议折》)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3.24)降为散厅,往属于镇西府,(《高宗实录》卷九二六)四十四年六月己卯(1779.8.8)徙厅治于吐鲁番,并改名吐鲁番厅。(《高宗实录》卷一0八五)
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1855.4.30)升吐鲁番厅为直隶厅。(档·《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朱批庚福奏折》)
光绪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吐鲁番直隶厅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于辟展置鄯善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
至清末,吐鲁番直隶厅领县一:鄯善。

哈密直隶厅

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丁丑(1759.9.20)置哈密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高宗实录》卷五九三)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3.24)降为散厅,往属于镇西府。((高宗实录》卷九二六)
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1855.4.30)复升哈密厅为直隶厅。(档·《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朱批庚福奏折》)
光绪十年十月壬申(1884.1L18)哈密直隶厅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
至清末,哈密直隶厅无属领。

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

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庚戌(1886.12.16)裁办事大臣,改置直隶厅,无属领。(《德宗实录》卷二三五)
至清末,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仍无属领。

伊犁府

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丙戌(1764.9.2)于惠远城置伊犁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高宗实录》卷七一六)
光绪八年(1882)徙厅治于北十五里之新惠远城。(民国《新疆建置志》卷一)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十四年正月辛未(1888.3.2)裁直隶厅,于绥定城置伊犁府,置绥定县为府之附郭县;并于宁远城置宁远县来属。(《光绪朝东华录》册三总页二四0九)
至清末,伊犁府领县二:绥定(附郭)、宁远。

塔尔巴哈台直隶厅

光绪十四年正月辛未(1888.3.2)裁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置直隶厅,无属领。(《光绪朝东华录》册三总页二四0九)
至清末,塔尔巴哈台直隶厅仍无属领。

精河直隶厅

光绪十四年正月辛未(1888.3.2)置精河直隶厅,无属领。(《光绪朝东华录》册三总页二四0九)
至清末,精河直隶厅仍无属领。

温宿府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裁阿克苏办事大臣,于其地置温宿直隶州,并于拜城置拜城县来属。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升直隶州为府,又于府北二十五里故温宿州巡检地置温宿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
至清末,温宿府领县二:温宿、拜城。

焉耆府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裁喀喇沙尔办事大臣,于其地置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二十四年十二月壬寅(1899.2.3)升直隶厅为焉耆府,又于罗布淖尔置新平县来属。(《德宗实录》卷四三六)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于色勒库尔县丞地置婼羌县,于布古尔(旧称玉古尔)地置轮台县,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
至清末,焉耆府领县三:新平、婼羌、轮台。

库车直隶州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裁库车办事大臣,于其地置库车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改为直隶州,并于沙雅尔城置沙雅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
至清末,库车直隶州领县一:沙雅。

乌什直隶厅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裁乌什办事大臣,于其地置乌什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
至清末,乌什直隶厅仍无属领。

疏勒府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8.9.4)裁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于其汉城地置疏勒直隶州,并于回城地置疏附县来属。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升直隶州为府;于牌素巴特地置伽师县,降玛喇巴什直隶厅为巴楚州,并移州治于巴尔楚克,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1903.9.5)析巴楚州往属于莎车府。(档·《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朱批甘肃巡抚西林巴图鲁奏折》)
至清末,疏勒府领县二:疏附、伽师。

莎车府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裁叶尔羌参赞大臣,于其汉城地置莎车直隶州,于回城地置叶城县来属。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是年十二月十八日(1885.2.2)移叶城县治于哈尔哈里克地方。(档·《光绪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刘锦棠奏折》)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升直隶州为府;于色勒库尔地置蒲犁厅,于坡斯坎庄地置泽普县,一并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1903。9.5)析疏勒府属巴楚州来属;徙泽普县治于堌(去土加口)玛,更名为皮山县。(档·《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朱批甘肃巡抚西林巴图鲁奏折》)
至清末,莎车府领厅一:蒲犁。州一;巴楚。县二:叶城、皮山。

和阗直隶州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于和阗置和阗直隶州,于哈拉哈什置于阗县来属。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是年十二月十八日(1885.2.2)徙于阗县治于克勒底雅。(档·《光绪十年十二月十八日朱批刘锦棠奏折》)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于洛浦庄置洛浦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五0四)
至清末,和阗直隶州领县二:于阗、洛浦。

英吉沙尔直隶厅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于英吉沙尔置英吉沙尔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
至清末,英吉沙尔直隶厅仍无属领。

附:玛喇巴什直隶厅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于玛喇巴什城置玛喇巴什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十月壬申(1884.11.18)来属新疆省。(《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八三六)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降直隶厅为巴楚州,往属于疏勒府。(《德宗实录》卷五0四)

附:奇台直隶厅

乾隆三十七年三月戊戌(1772.4.5)于奇台堡置奇台直隶厅。无属领。属甘肃布政使司。(《高宗实录》卷九0四)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3.24)降为散厅,往属于镇西府。(《高宗实录》卷九二六)

伊犁将军所领各大臣

乾隆二十四年(1759)于哈密、喀喇沙尔、库车、叶尔羌、和阗置五办事大臣,于喀什噶尔置参赞大臣。二十六年(1761)于辟展地置办事大臣。(乾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二十九)二十七年(1762)于惠远城置伊犁将军,于库尔喀喇乌苏(庆绥城)置办事大臣。天山南北两路各新疆地方,统归伊犁将军管辖。(《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七、五一九)三十年(1765)于塔尔巴哈台(绥靖城)置参赞大臣。三十一年(1766)于乌什置参赞大臣,并改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为办事大臣。(乾隆《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二十九、三十)三十六年十一月戊戌(1771.12.7)于巩宁城置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于巴里坤置领队大臣。三十八年五月丁丑(1773.7.8)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都统。(《高宗实录》卷八九六、九三五)三十九年(1774)分巴里坤一领队大臣驻于古城,置古城领队大臣。(《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二0、五二一)四十四年(1779)于阿克苏置领队大臣。(宣统《新疆图志》卷二十四)四十六年(1781)裁辟展办事大臣,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并徙驻吐鲁番。(《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二二)五十二年(1787)复改喀什噶尔办事大臣为参赞大臣。(宣统《新疆图志》卷二十四)五十三年(1788)改乌什参赞大臣为办事大臣。(宣统《新疆图志》卷二十四)
嘉庆二年(1797)改阿克苏领队大臣为办事大臣。(《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五一六)
道光十一年(1831)改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为领队大臣;叶尔羌办事大臣为参赞大臣。(宣统《新疆图志》卷二十四)
咸丰八年七月丁丑(1858.8.12)改喀什噶尔领队大臣为办事大臣。(《文宗实录》卷二五八)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裁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置喀喇沙尔直隶厅;裁库车办事大臣,置库车直隶厅;裁阿克苏办事大臣,置温宿直隶州;裁乌什办事大臣,置乌什直隶厅;裁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置疏勒直隶州;裁叶尔羌参赞大臣,置莎车直隶州;裁和阗办事大臣,置和阗直隶州。(《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十年(1884)裁哈密办事大臣、吐鲁番与古城领队大臣。十二年(1886)裁乌鲁木齐都统。(《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一)是年十一月庚戌(1886.12.16)裁库尔喀喇乌苏办事大臣,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德宗实录》卷二三五)十三年(1887)裁巴里坤领队大臣。(《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二一)十四年七月丙辰(1888.8.13)裁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三四七一)
至此,伊犁将军仅理北疆防务事宜,不理民政。

镇迪道

雍正十一年正月丁未(1733.3.10)于安西直隶厅置安西道,领安西、靖逆二直隶厅。(《世宗实录)一二七)
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初五日(1759.10.25)升安西直隶厅为府,裁靖逆直隶厅入安西府;置哈密、巴里坤二直隶厅来属;徙道治于哈密直隶厅。(档·《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初十日朱批杨应踞奏折》)三十六年二月十九日(1771.4.3)置辟展直隶厅,三十七年三月戊戌(1772.4.5)置奇台直隶厅一并来属。三十八年二月癸亥(1773.3.24)升巴里坤直隶厅为镇西府,降哈密、辟展、奇台三直隶厅为散厅,往属镇西府;降安西府为安西直隶州。是年七月甲申(1773.9.13)置迪化直隶州来属。是年九月己巳(1773.10.28)复徙道治于迪化直隶州,改名为镇迪道,析原属之安西直隶州往属安肃道。(《高宗实录》卷九四二)
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1855.4.30)降镇西府为镇西直隶厅,置哈密、吐鲁番二直隶厅来属。
光绪十二年二月初八日(1886.3.13)升迪化直隶州为府。是年十—月庚戌(1886.12.16)置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来属。
至清末,镇迪道领府一:迪化。直隶厅四,哈密、吐鲁番、镇西、库尔喀喇乌苏。治迪化府。

伊塔道

光绪十四年正月辛未(1888.3.2)于伊犁府置伊塔道。(《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二四0九)领府一:伊犁。直隶厅二:塔尔巴哈台、精河。治伊犁府。
至清末,伊塔道仍领府一、直隶厅二。

阿克苏道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2.9.4)于温宿直隶州置阿克苏道。领温宿直隶州,喀喇沙尔、库车、乌什三直隶厅。(《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二十四年十二月壬寅(1899.2.3)升喀喇沙尔直隶厅为焉耆府。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升温宿直隶州为府,改库车直隶厅为直隶州。
至清末,阿克苏道领府二:温宿、焉耆。直隶厅一;乌什。直隶州一;库车。仍治温宿府。

喀什噶尔道

光绪八年七月丁未(1888.3.2)于疏勒直隶州置喀什噶尔道。领疏勒、莎车、和阗三直隶州,英吉沙尔、玛喇巴什二直隶厅。(《光绪朝东华录》册二总页一三七六)二十八年八月壬辰(1902.9.6)升疏勒、莎车二直隶州为府,降玛喇巴什直隶厅为巴楚散州。
至清末,喀什噶尔道领府二:疏勒、莎车。直隶州一,和阗。直隶厅一:英吉沙尔。治疏勒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04-04-09
台湾省

明代称东番,一度为荷兰所据。一六六一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于赤嵌地置承天府,称东都。设天兴,万年二县。(康熙《台湾府志》卷一)一六六二年,郑成功改东都为东宁省,改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增设南路、北路及澎湖三安抚司,(康熙《台湾府志》卷一)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1683.9)台湾统一于清。二十三年四月己酉(1684.5.27)于故东都地置台湾府,属福建省。(《世祖实录》卷一一五)。
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L16)增置台北府。十一年九月庚子(1885.10.12)设台湾巡抚,筹备台湾建省事宜。(《德宗实录》卷二一五)十三年九月初七日(1887.10.23)改台湾府为台南府,于省适中之地另置台湾府,置台东直隶州,台湾府定为省会。(档·《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七日朱批闽浙总督杨昌浚奏折》)二十年二月三十日(1894.4.6)徙省会于台北府。(《合北市志·建置》一九八二年台湾影印本、《台湾地略》马冠群著)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4.17)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省割让于日本。(《中外旧约章汇编》)
台湾被割让前,领府三:台北、台南、台湾。直隶州一:台东。省会台北府。

台北府

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L16)于艋胛地置台北府,并置淡水县(附郭),裁台湾府属淡水、噶玛兰二厅分置新竹、宜兰二县,置鸡笼、卑南、水沙连三厅,一并来属。(档·《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朱批奕訢奏折》)九年(1885)改鸡笼厅为基隆厅。(《台湾地名辞典》陈正祥编)十三年九月初七日(1887.10.23)裁水沙连厅,析卑南厅往属于台东直隶州。(档·《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七日朱批闽浙总督杨昌浚奏折》)二十年二月三十日(1894.4.6)徙省会于台北府。(《台北市志·建置》一九八二年台湾影印本、《台湾地略》马冠群著)是年六月癸亥(1894.7.20)于大冉嵌地置南雅厅来置。(《德宗实录》卷三四三)
台湾被割让前,台北府领厅二:南雅、基隆。县三:淡水(附郭)、新竹、宜兰。

台南府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己酉(1684.5.27)于故东都地置台湾府,并置台湾(附郭)、凤山、诸罗三县来属。(《圣祖实录》卷一一五)
雍正元年八月乙卯(1723.9.7)于淡水港置淡水厅、于半线地置彰化县来属。(《雍正朝东华录》卷三)五年二月甲戌(1727.3.9)置澎湖厅来属。(《世宗实录》卷五十三)九年二月甲辰(1731.3.18)徙淡水厅治于竹堑。(《世宗实录》卷一0三)
乾隆五十一年正月甲戌(1786.2.27)置鹿港厅来属。(《高宗实录》卷一二四七)五十三年(1788)改诸罗县为嘉义县。(《台湾地名辞典》陈正样编)
嘉庆十六年十月壬戌(1811.12.2)置噶玛兰厅来属。(《仁宗实录》卷二四九)
光绪元年正月庚戌(1875.2.17)置恒春县来属。(《德宗实录》卷三)是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1.16)裁淡水厅置新竹县,裁噶玛兰厅置宜兰县,一并往属台北府。(档·《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朱批奕訢奏折》)十年八月初八日(1884.9.26)置埔里社厅来属。(档·《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三日闽浙总督杨昌浚奏折》)十三年九月初七日(1887.10.23)改台湾府为台南府,附郭台湾县为安平县,裁鹿港厅,同析彰化县、埔里社厅往属于新设之台湾府。(档·《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七日朱批闽浙总督杨昌浚奏折》)
台湾被割让前,台南府领厅一:彭湖。县四:安平(附郭)、凤山、嘉义、恒春。

台湾府

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七日(1887.10.23)于台湾省适中之地置台湾府,定为省会。置台湾(附郭)、云林、苗栗三县来属,析台南府属之彰化县、埔里社厅来属。(档·《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七日朱批闽浙总督杨昌浚奏折》)二十年二月三十日(1894.4.6)徙省会于台北府(《台北市志·建置》一九八二年台湾影印本、《台湾地略》马冠群著)是年五月壬寅(1894.6.28)徙云林县治于斗六地。《光绪朝东华录》册三)
台湾被割让前,台湾府领厅一:埔里社厅。县四:台湾(附郭)、彰化、苗栗、云林。

台东直隶州

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七日(1887.10.23)于水尾地置台东直隶州,析台北府属之卑南厅来属,于花莲港置花莲港厅一并来属。(档·《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七日朱批闽浙总督杨昌浚奏折》)
台湾被割让前,台东直隶州领厅二:卑南、花莲港。

台湾道

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己酉(1684.5.27)置台湾兵备道,领台湾一府,治台湾府。属福建省。(《圣祖实录》卷一一五)
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日(1876.1.16)置台北府来属。十三年九月初七日(1887.10.23)改台湾府为台南府,又于省适中地另置台湾府、于水尾地置台东直隶州来属。二十年二月三十日(1894.4.6)徙道治于台北府。(《台北市志·建置》一九八二年台湾影印本)
台湾被割让前,台湾道领府三:台北、台南、台湾。直隶州一:台东。治台北府。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04-05-05

为了弘扬网络共享的精神,应hunry的要求,将《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全部内容OCR做成一个文本文件并压缩后上传至顶楼,同时将先前上传的经加密的分省总表删除。索引部分OCR后一时没有时间校对,只好将就着。
为了保持原文的风格,总表仍采用文本表格形式。为了方便大家引用和查阅,word形式的表格和电子表格形式待转换完成后再上传。

[upload=rar]viewfile.asp?ID=6485[/upload]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04-05-24
大野叟兄:你说
为了方便大家引用和查阅,word形式的表格和电子表格形式待转换完成后再上传。
现在搞好了吗?我还等着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04-06-27
以下是引用礼炮在2004-5-24 7:22:36的发言:
大野叟兄:你说
为了方便大家引用和查阅,word形式的表格和电子表格形式待转换完成后再上传。
现在搞好了吗?我还等着


鉴于word版本固有的缺点,经考虑,暂不上传。清代政区沿革综表htm版业已完成并上传如下,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对于索引和whz没有扫描的部分如版权页、王序(王钟翰)、鞠序(鞠德源)、自序(牛平汉)等,稍后校对完毕再补充进去。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04-07-02
确实是资料区中的精华资料,值得珍藏。
另外将清朝时期的府建制的名称换成现实的地级市建制,将府城换成地级市的中心建成区,还真有很多的可比行呢。
国分省、省分县是区域型建制,市、镇、村是聚落型建制,必要时实行市县合一制

自治州为自治县联合体,都市区为城市联合体,乡为村联合体,但都不是一级建制

聚落型建制和区域型建制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04-10-06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1991年4月第1版,http://sshtm.ssreader.com/html/15/10380776.htm)第799页记载有:
  (宣统二年)十二月乙酉,裁并江苏同城州县,设审判厅。江宁以上元并入江宁,苏州以长洲、元和并入吴县,昭文并入常熟,新阳并入昆山,震泽并入吴江,松江以娄县并入华亭,常州以阳湖并入武进,金匮并入无锡,荆溪并入宜兴,扬州以甘泉并入江都。
  宣统二年十二月乙酉应为1910年1月20日,但我掌握的其余资料都说这些同城州县撤并发生在民国以后。
  到底哪个比较可信?谁能告诉我?
朋友问:“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执著?”“行者的眼光盯着远方,一个永远不可能到达的地方……”我只能这样告诉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