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这儿瞎猜张嘴就来。
民国的大城市区划,都是小区制,各大城市之间的区规模标准不一,而且变化较多,但城区总体上规模接近现在一个街道。比如沈阳伪满时12区,后面有17区、24区时代。
解放后,所有大城市的区划在短时间内从小区制转化为大区制,比如沈阳解放后城区区划减小到8区,最终稳定成《城内6区》
全国大城市的区划记忆都是这一时期奠定的,比如沈阳城内6区、北京4城区4郊区、天津市内6区之类的
解放初期区制合并的过程中,自然会尽量保留小区制的区划边界,搞两两合并,比如沈河区是沈阳区+混合区,大东区是大东区+北关区
天津的情况是,解放前是11区,解放后52年合并为8区,
这8区内部也有圈层差别,城厢、和平、新华(南京路以南的西开地区+五大道)是核心城区,被另外五区河西、南开、河东、河北、虹桥包围,五区被4郊区包围。
58年8区调整为6区,大体上和平+新华+城厢区南市合并为今和平区,城厢区的城内划入南开区
如此合并而非3核心区合并,动机应该是避免3区合并后形势过于不平均,
而城内部分其实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并入红桥区,但很有可能当时的红桥区是人口极为密集的地区(租界来之前最为热闹的北关厢和北运河沿线),体量大于历史上地势低洼人口稀少的南开,所以选择了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