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應「壯族是人為擴大的民族」的說法。
首先說明一點,我們談「民族」時,必須認清談的是「法定民族」(即法律政策上界定的民族)還是「自然民族」(即具有相同心理認知和風俗語言的民族)。現在很多人批評的是「法定民族」的定義,而樓上來自西部的兄台否定的是壯族作為一個「自然民族」的存在。
我這裏先談壯族作為一個「法定民族」,到底有甚麼民族政策呢?且從生育和考試這兩個最敏感的方面談:
一,壯族與漢族一樣行一孩政策,沒有因民族成份而獲得政策上的任何優惠。
二,關於加分:桂西邊境地區壯族和漢族一律加20分,其他桂西地區壯族和漢族一律加10分。因此像防城港這些地方漢族加分比桂西一般的壯族更多10分。壯族地區只有南寧和柳州市區的壯族可以加5分,漢族沒加分。
因此可以看出,漢人根本缺乏動機改民族成份為壯族,因為幾乎沒有好處。事實上,壯族和漢族面臨同一問題,就是自己的民族不斷改為其他民族成份,如都安和環江兩個縣為了評上自治縣而把大量壯人民族成份改為瑤族和毛南族。
然後,再說壯族作為一個「自然民族」,和作為「法定民族」的差距有多大。即是說,有多少法律上民族成份是「壯族」的人不是真正的壯人。
我同意的確有填壯族的人事實上根本和漢人沒區別,不懂壯語、不知壯族風俗忌諱、不覺得自己和廣西漢人有甚麼區別。這些人主要集中在城鎮,也是外邊人比較容易接觸的一部份人,因此很易會令人誤會桂西其他的壯族地區、鄉村等都是這樣(我也曾有這樣的誤會,直至我親身到較偏遠的縣居住了一段時間才知道自己搞錯)。但倒底有多少人是這種人呢?如果我們拿語言作標誌的話,根據社科院的調查,法定民族上的壯族人口中,只有約2.9%是純漢語單語的,即約46萬人(資料來源: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頁243)。這部份人我們可視為法定民族屬壯族,但自然民族已歸向漢族的人。這樣還有約97%法定民族上的壯族是真正的會壯語的壯人。
必須注意的是,即使是改以漢語單語的一部份壯族,絕大多數是家族本來說壯語,但因為在城鎮居住、和漢人通婚(在廣西很普遍)、使下一代改為漢語單語的。這部份人本來就不是「壯族擴大」,而是壯族漢化的結果。當然,壯族人口中壯漢雙語比例很高,主要是男性、年輕人、受過教育和住得比較近鄉鎮的人,這些人對說漢語的人就說漢語,在老家就說自己話。即使如此,還有極大的一部份人口漢語基本講不通,因此我在桂西做田野時必須先學一點基本壯語,及請當地的朋友給我作翻譯。
有沒有漢人被劃為壯族的呢?有,但極少。我在桂西很不容易才找到一個戰前從廣東嫁進桂西的老太太,在解放後被劃作壯族了。當然她本身也已壯化了,語言和生活和周邊壯人已區別不大,子孫都是說壯語的。
這些資料,希望可以澄清大家的一些誤解。
我本身是漢人,當然不可能是甚麼壯族的民族主義者,民族最終可能是要融合的(按馬列的民族理論)。但關鍵是,中間的過程是彼此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的「互化」,還是像這裏一些「意淫可以強國」的喊打喊殺式「皇民化」呢?壯族本來就是對漢文化比較親近的民族,南方特別是兩廣的漢人,和壯人歷史上有千絲萬縷的文化、語言、風俗上的關連,壯人稱「講廣」的人(即漢族粵民系)就如自己的朋友般親切,彼此間稱為民族上的表親也不為過。只要我們多彼此尊重,多認識對方,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那麼「互化」的進程,必定是皆大歡喜,互有增益的。
而我個人認為,我們的國家本來就是多元一體的國家,正因我們中華文化精彩紛陳,所以才偉大。現今聯合國不斷強調保護文化、語言的多樣性,國家也在提倡「和諧」,和諧就是表示我們要追求大同,但也要尊重小異。二者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