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功能衰退去留成疑
曾经辉煌一时的“西格办”,似乎渐渐淡去,连出租车司机也分不清“西格办”在城市的何方这几年,先后有三个调研组过来考察,但都没有最后结论。不久后,由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的调研组还要过来考察格尔木方面也希望把“西格办”留住,继续打“西藏牌”
本报记者章轲胥会云发自格尔木
“没有西格办,就没有格尔木。我们1953年建立基地,格尔木1954年才建政。”6月26日,50多岁的西藏自治区驻格尔木办事处(下称“西格办”)副主任李顺献对《第一财经日报》说起西格办的历史,兴致高昂。
可眼下,西格办正面临着去与留、生与死的考验。
事实上,在青藏铁路通车前的这五六年间,格尔木西藏基地的功能就已经开始萎缩,人员大量撤回,目前只剩下2000多人。基地所开办的医院、学校等都在萎缩,土地大量闲置,一些运输企业已经破产、倒闭或半死不活。
曾经辉煌一时的西格办,似乎从来就没有在格尔木年轻人的印象中留下痕迹,就连很多出租车司机也分不清西格办在城市的何方。
“我相信许多中老年人还记得西格办。”李顺献说。
格尔木西藏基地功能的衰退
李顺献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末,格尔木西藏基地(西藏驻格尔木各单位的总称)总人数接近2万人,一共在格尔木投资了4.5亿元。
在格尔木市区西部的盐桥路两侧,西藏驻格尔木各单位密密麻麻地排开,共占地3.8平方公里。不仅有公路局、运输总公司及4个汽车队,汽车修配厂,还有职工子弟学校、粮食局、石油公司、物资公司、医院、招待所、邮电局等单位,甚至连法院、检察院、交警队都有,是西藏自治区设在区外的最大物资中转基地。
“我们和格尔木没有隶属关系,只是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李顺献说,基地的建设遵从格尔木的城市发展规划。但几十年来,格尔木只在基地修建了盐桥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投入。
由于基地功能的衰退,基地各单位的上级部门这些年也不愿意在格尔木继续投入。“盐桥路两侧特别是西侧的建筑是破破烂烂的,和格尔木新城区没法比。”李顺献说。
据格尔木市委副秘书长孟玉林介绍,西藏格尔木基地各单位退休职工和职工遗属共有594人。其中232名职工遗属主要靠格尔木市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85%的进藏物资和90%的出藏物资都由基地的运输队承担。但80年代之后,进出藏物资逐渐由市场调节了,运输队也越来越没事干。“我们竞争不过个体、私营的运输队,他们的运价低、手段灵活。另外,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车队,货物也不需要在格尔木中转。”李顺献承认,运输队早在几年前就申请破产了。
据了解,西格办对基地所属企业是人、财、物“三不管”,由企业自主经营,因此对企业实际的生存状况也不甚了解。西格办所能管的,就是医院、学校等公用事业单位。
无奈的校长与废弃的将军楼
完全为基地职工及其家属服务的后勤单位,同样日渐萎缩。
6月26日上午,本报记者来到位于盐桥北路西侧的西格办第一小学。从外表上看,高大的围墙、宽阔的操场和教学大楼,显得非常气派。但校园内却见不到多少学生。
“我们学校是按1500名学生的规模建设的。上世纪90年代最高峰时,学生人数曾达到1300人。但现在只有700多人。”西格办第一小学副校长路新玲告诉本报记者。因为许多单位撤销或迁回西藏,职工子弟跟着回迁。而基地的另一部分职工退休后,也举家迁往内地。路新玲说,就是在700多名学生中,也有约三分之一不是职工子弟,而是从社会上招来的。
记者在路新玲办公室隔壁的一间教室看到,课桌上已经落满厚厚的一层土。“已经闲置两年了。”
路新玲说,绝大多数教职工还是希望有一天迁回西藏的。因为西藏工资水平比较高,如果留在青海,按青海工资水平的话,月收入将减少1000多元。
西格办第一小学的多数教职工都是援藏人员或援藏人员的后代。路新玲老家在河南,她告诉记者,两个孩子也都已经在西藏工作了,她将来退休后也不可能回河南老家。几年前,她已经在成都买了房子,准备退休后到那里居住。在西格办第一小学,像路新玲这样在成都买房子的不在少数。
“学校是去是留,我们做不了主。”本报记者在采访路新玲时,西格办正巧打电话向她询问学校的情况。“西格办也在考虑这样事。”路新玲说。
在西格办西南侧200米处,一幢灰楼令人注目。这幢名为“将军楼”的两层楼房见证了西格办的兴衰。1956年10月,在格尔木建起了第一座楼房——将军楼,此后,时任西藏运输总队的慕生忠少将就住在这里。慕生忠在格尔木工作的五六年时间里,所有的修路、栽树、修渠、种菜、办企业都在他领导下实现了,因此,人们将慕生忠称为格尔木的建造者和青藏公路之父。
但眼下,“将军楼”已经大门紧锁,玻璃破碎,周围的土质建筑正在被一幢幢推倒。和基地上所有的旧建筑一样,要么新生,要么消亡。
三次调研与迷茫的未来
格尔木西藏基地今天所面临的命运,是最初的决策者们所没有想到的。
1993年,基地庆祝建立40周年时,曾出版了一本专集。在谈到基地的发展前景时,有这么一段话:
基地的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为西藏的进出藏物资提供交通运输、中转储存以及公路养护和后勤接待服务。同时,随着青海、西藏两省(区)的横向经济联合的深入发展,还可能会成为西藏自治区出藏矿产品、畜产品的初加工基地和培育人才的基地。可以肯定,格尔木西藏基地将继续为西藏的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发展和巩固边疆,为建设团结、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西藏作出更大的贡献。
谁都没有料到,青藏铁路2001年动工建设,到2005年,进藏货物就可以直抵拉萨。今年7月1日,游客也能乘坐列车进藏。
基地毕竟还有2000多名职工、3000多名家属,有3.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9亿元净资产,因此,自治区对这个基地仍比较看重。自治区主要领导曾通过电报,嘱咐西格办,“一定要保住这块土地”。
“这几年,先后有三个调研组过来考察,但都没有最后结论。”李顺献告诉本报记者,不久后,由西藏自治区发改委牵头的调研组还要过来考察。
格尔木方面也希望把西格办留住,继续打“西藏牌”。6月22日,格尔木旅游文化节期间,市委书记杜捷曾公开表示,格尔木西藏基地的发展,不仅是西藏自治区繁荣和稳定的重要支撑点,而且显示出格尔木作为交通枢纽和西藏后勤基地的战略地位。
按照格尔木市委市政府的构想,在格尔木西藏基地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西藏矿产品加工基地”,盘活土地及固定资产,同时解决职工就业、生活等问题,向中央争取投资、税收、金融、土地等有关优惠政策,为“西藏矿产品加工基地”争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向中央要优惠政策,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李顺献透露。
“将西藏的资源运出来进行加工的思路是对的。”李顺献称,西藏方面实际上有意将这3.8平方公里的土地置换,在较为偏远的地方建立“西藏矿产品加工基地”。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从目前来看,西格办未来的命运如何,谁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