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461阅读
  • 120回复

[西区]超强围观——“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0-07-22
唯一的科技城?名头吧

大家算算有多少城市的科技实力强于绵阳,不下十个吧
只看该作者 26 发表于: 2010-11-08
作为一个在绵阳读书的人,不得不说,绵阳很干净人口素质偏好,只是城市规划一般,管理机构很官僚,要命的公交简直和成都在比赛,挤死了
现居成都府双流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10-11-16
安州区?绵阳没有安州区。科创园区、农科区、仙海区下面连派出所都是涪称游仙,只管产业,不管人。高新区、经开区与之相近。其中,仙海是个风景区,如果这也算区的话?
只看该作者 28 发表于: 2010-11-16
引用第20楼schwa于2010-07-21 17:17发表的  :
百度百科上的东西有必要讨论吗

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绵阳既然敢写自己有安州区,那说明绵阳可能在近几年有将安县撤县建区的想法。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国要深思。
只看该作者 29 发表于: 2010-11-16
水分太多
只看该作者 30 发表于: 2010-12-01
科技城,这个是国务院批准的。每年都要召开科技城部级协调会。这个有据可查。
只看该作者 31 发表于: 2010-12-01
至于区,涪城、游仙是行政意义上的区,其他都是开发区,安州区当然是申报中的。
只看该作者 32 发表于: 2010-12-01
至于那些奖也是有据可查。
零点的老板是第一财经“头脑风暴”主持人袁岳。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0-12-01
绵阳:中国唯一科技城,有据可查 国务院批准、每年一次部级协调会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108151.htm

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
有关问题的批复
                                                        国函〔200583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报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的请示》(川府〔2005〕74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关于绵阳科技城发展的指导思想、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要保障措施的意见。
  二、关于《规划》的主要目标及相关数据,请你省负责,根据绵阳市的实际情况,作必要测算、修改和审定。
                          国 务 院
                            二○○五年十月六日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0-12-01
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
 (二00一年七月三日 国函〔2001〕76号)


  你省《关于报批〈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的请示》(川府〔2001〕28号,以下简称《纲要》)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纲要》中关于绵阳科技城发展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及总体规划的意见。


  二、绵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密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建设好绵阳科技城,把绵阳市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具体实践,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绵阳科技城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营造有利于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绵阳地区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和高等学校的整体优势,推进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建立起能吸引、凝聚优秀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良好机制。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集中力量、联合当地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办好西南科技大学,培养建设绵阳科技城所需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要继续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注意防止重复建设。


  四、建设绵阳科技城的主体是四川省和绵阳市。建设中需国务院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重大问题,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或会同科学技术部等有关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请你省根据本批复精神,对《纲要》作必要修改后印发。

              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序言



  中共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四川是西部的大省,具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科技教育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高新技术产业已有一定的基础,科教兴川的发展战略已经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四川省的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四川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我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殷切期望。建设科技城是国内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启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发挥绵阳的科技和军转民优势,把绵阳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对于带动四川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四川省经济整体素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对于探索西部内陆省份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绵阳市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工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四川省区划调整后,其经济总量仅次于成都,在四川省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绵阳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密集,有一大批实力很强的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处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交通便捷,城市建设已形成较好基础,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切实可行的。
  本纲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国际国内科技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国家有关部委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经反复研究讨论形成。

第一章 绵阳科技城建设目标



第一节 区域范围和基础条件



  绵阳科技城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北部,距成都110公里,以绵阳城区为中心,规划建设面积80平方公里。
  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基础。1999年绵阳市GDP总量311亿元,其中科技城区域内GDP155.5亿元,人均GDP2.7万元。
  二、科技基础。绵阳市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国防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6所,大中型骨干企业50家,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两院院士21人,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聚集着大量高层次人才。
  三、城市基础。绵阳科技城现有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万,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建市10多年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铁路、机场等建设总投资达300多亿元。城市绿化覆盖率32.48%、人均居住面积13.68平方米。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示范城市。
  四、体制基础。绵阳是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和四川省“两个转变”试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支持下,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按照“绵阳实际+国际标准和惯例+创新”的发展模式,艰苦创业,锐意改革,全面开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教育为基础、人才为根本、着力抓好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加强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员潜能。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绵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功能定位



  创新功能:成为西部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观纪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集聚功能:依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为投资者的热土,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知识的集聚地。
  孵化功能:成为企业家、创业者的摇篮;成为高新技术孵化与风险投资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创新人才的新型科技工业区。
  示范功能:成为军转民、产学研结合、信息化建设的试验示范区;成为西部对外开放、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示范区。
  增长功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曾长,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节 战略目标



  未来10年,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一、经济快速增长。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二、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山、水、城特色鲜明,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城市人口控制在80万人左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 45%以上。
  四、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
  五、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人口的健康状况和文化素质明显改善。

第二章 绵阳科技城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 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电子信息产业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着力建设以长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的信息化数字家电开发中心,以九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的宽带综合信息系统产品和网络技术开发中心,以长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为依托的计算机及软件产品和车辆电子技术工程开发中心。成为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
  二、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超微粉体及纳米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热缩材料制品、高分子材料等。建成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基地、绝缘材料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磁性材料开发中心。
  三、生物及精细化工产业
  重点发展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药品、现代中药材饮片加工等。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精细化工产品研制开发和生产基地。
  四、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重点发展全数字智能化医疗仪器和设备;传感技术和智能探测器;汽车电子及零部件。
  五、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燃煤烟气电子束辐照脱硫脱硝技术与设备、液电效应污水处理设备等。

第二节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优化产业结构和创造名牌产品。
  机械工业利用光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AD/CIMS)等技术,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食品工业要运用生物工程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开发生产自然及生态绿色食品,创造名牌产品,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材工业要引进和运用先进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大力开发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围绕住宅产业开发新型装饰材料、轻质墙体材料等。纺织丝绸工业要以高档新面料为突破口,以后整理工艺的先进技术为重点,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出口,实现产业升级。轻化工业要以高新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开发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章 加大改革力度,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第一节 加快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通过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步伐,力求在科研院所体制创新、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释放科技人员潜能、军转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及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
  一、推进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技术开发类科研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以及转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改革。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科技人员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人股,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与企业合作。吸引民间资本入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支持国防军工科研院所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经营性资产实行授权经营,将民品单位改组为规范的公司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探索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研体制。通过改革,建立起“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科技型企业按照技术、产品开发和营销两头大,生产环节小的“哑铃型”模式发展。
  二、面向市场,建立新型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对技术开发类科研成果要以投入市场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主要评价标准,并作为奖励及职称评定的依据。建立开放型的科技体制,挖掘、激活和利用绵阳军工科技可转为民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聚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选择一批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整合和优化军转民的产业要素,形成绵阳科技城跨越式发展的产业优势。
  三、改革科研院所人事用工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和竞争上岗制度,实现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并完善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等创新创业活动的制度,允许离岗创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保留身份待遇,并回原单位竞争上岗。
  四、实施产权激励制度,建立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在转制为企业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中实施产权激励试点。按照国家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和职工出资人股,从新增的资产中拿出一定份额以股份形式奖励有贡献的科技骨干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份期权制。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所获得的股权等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奖励科技骨干和实施成果转化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境内外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带高新技术成果到绵阳科技城实施转化,经认定,均可同等享受优惠政策以及可优先享受高新技术转化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
  五、分离办社会职能。对改制为企业的技术开发类科研单位,鼓励其采用多种方式分离办社会职能,并参照国有企业相关政策执行。
  六、发展风险投资,进入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绵阳科技城建立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到主板或创业板上市,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
  七、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各具特色的技术开发中心。
  八、加强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建设。大力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器为代表的各类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机构、技术经纪机构、技术评估机构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实现中介机构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第二节 办好西南科技大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走创新之路,适度超前发展教育。集中力量办好西南科技大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整体素质。
  以创新和发展的思路,办好西南科技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和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联合办学单位的人才和实验设备等资源,探索联合办学的新路子。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标准化的教学硬件设施,后勤服务设施按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和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各种所有制形式办学,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在绵阳办学。
  深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办好绵阳科技城建设急需的高、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种规格层次的成人教育。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从2001年开始,小学三年级起实行外语和计算机技术教育。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或兴办民办学校。

第三节 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从解决经济与科技脱节问题人手,突破体制性障碍,促进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协作与相互交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深入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企业孵化器。
  科教创业园区: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培养、聚集人才的优势,鼓励与企业、科研机构在研究课题和项目等方面开展双向交流与合作,为国内外、校内外的科研机构创业者提供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政策和环境。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科技孵化园:发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人才、科研设施优势,利用军转民项目基础,建成军转民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中心。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孵化中心:立足现有基础,为被孵化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充分利用长虹博士后工作站、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引进国内外的高级人才和最新技术成果。大力支持绵阳科技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开放型、高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联合体,高强度、高效益地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

第四章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第一节 信息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府建设



  加快建设和完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和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建设光纤城域网。推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3网融合的数字网建设,实现信息通信的宽带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各种公共信息网及专业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速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网上信息服务。全面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实现政府信息公众化,办事、咨询、服务网络化。

第二节 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通过政府引导,舆论推动,提高市民信息化意识,加速绵阳科技城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到2010年,初步实现经济、社会信息化。
  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大力推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AD/CIMS),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推进计算机软件和数字家电的开发应用,加快建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商业性和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库。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促进信息咨询业的发展。

第五章 绵阳科技城总体布局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绵阳科技城在现有基础上呈组团式格局、滚动式发展。
  一、中心城区:建成全市行政、信息、文化、金融、商贸、服务中心。
  二、以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中心的永兴片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精细化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以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的塘汛片区:城市的基础工业基地,发展二、三类工业用地范围内的产业。
  四、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科技孵化园区为中心的游仙片区:突出高新技术(核技术)民用化的特点,建成产业孵化区和推广区,发展一类工业用地范围内的产业和旅游业。
  五、以科教创业园为中心的青义片区: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依托,建好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基础,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教创业园区。

第二节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绵阳科技城需要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及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支撑。要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标准,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注重质量、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各个片区之间,利用自然山水环境和城市绿化有机联系,形成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在建设城市主干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绿色快速通道,将城市各片区联接成有机的整体。同时,加强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达到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的和谐统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城市组团间道路系统工程、城市供水、供电系统改造、城市燃气扩容和管网改造工程,以及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西南科大科教创业园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新建和完善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同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加快城市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第六章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一节 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和规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显著提高经济的外向度。
  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合作,引进国内外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共建绵阳科技城。吸收和借鉴一切符合现代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营造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和经营环境。加强同沿海发达地区及国内外友好城市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
  引进国内外专家到绵阳科技城工作,采取送到国外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广泛吸收国内外企业及社会资金,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资金在绵阳科技城设立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开展风险投资活动;积极吸收境内外资金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坚持“大经贸”、“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优化外贸结构,加强技工贸结合,扩大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坚持经营主体多元化方针,加快外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建立与WTO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名牌战略。培育和扶持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集团,创世界名牌,促进绵阳科技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环境建设



第一节 政策环境



  建设绵阳科技城必须实行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优惠的政策,充分调动科技城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大量吸引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到绵阳科技城创业。
  在绵阳科技城范围内,加大国家已出台的有关经济、科技、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大胆探索试验和创新,形成适应建设绵阳科技城要求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鼓励政策,吸引海内外资本、技术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各方人才、释放科技人才潜能的人才政策。

第二节 体制环境



  全面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突破生产力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多种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创立、运营、退出机制;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完善开放的技术市场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国情和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严格控制政府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收费,增强政务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政府部门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明确办事责任。将社会性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创立全新的服务体制,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为投资者、创业者提供方便、快捷、廉洁的服务。

第三节 投融资环境



  积极探索面向市场的投融资机制,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各方面共同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基金,并按新机制运营。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投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基金和资金。利用重大项目争取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发展风险投资;争取更多的国内外金融、保险及中介服务等多种分支机构落户绵阳科技城;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中介机构,建立投融资信息网络;加大已上市企业配股增资的力度,支持和鼓励更多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

第四节 社会环境



  按照“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加快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区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职业培训,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增加就业。解放思想,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鼓励创新创业的人文社会环境。弘扬“团结奋进,自强争先,创新实干,富民兴绵”的“绵阳精神”,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推进依法治市,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搞好普法教育,提高市民的法治意识;规范政府行为,坚持依法行政;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创业者提供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合法权益。

第八章 纲要的实施



第一节 实施步骤



  2001-2005年: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营造市场环境和创业氛围;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实现西南科技大学建设规划,基本建成科教创业园,形成绵阳科技城的创新能力、经济活力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按照城市规划,搞好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实现第一个翻番。
  2006-2010年: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到2010年,GDP实现第二个翻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节 实施重点



  绵阳科技城建设实行“全面规划、重点突破”的方针。最近几年要抓好6个重点。
  一、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实现跨越发展,力争5年内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重点建设好西南科技大学及科技创业园。集中力量建设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大专院校,实现高校与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为绵阳科技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三、以项目为核心,引进和催生一大批民营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以长虹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要新上若干高新技术项目,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
  四、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军转民的体制障碍,促进国防军工科研企事业单位转换机制,融入绵阳科技城经济建设。
  五、高强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确保绵阳科技城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通便捷、信息畅通。
  六、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多渠道筹集绵阳科技城建设资金。

第三节 实施措施


  建设绵阳科技城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绵阳地处西部内陆,开放程度亟待提高,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有效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形成一,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创新企业的成长;城市通信、交通、水资源管理、建筑和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差距还很大,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科技城的需要;政府引导性资金的短缺也是制约绵阳科技城建设的瓶颈。实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必须着力解决好影响和制约绵阳科技城发展的突出问题,下大决心进行科技、教育、经济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千方百计面向国内外筹措建设资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按程序审定通过后,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的指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全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的指导和帮助下,四川省组建由省长任组长的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领导协调机构的联动机制,各负其责,共同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坚持“立足自身努力,积极争取支持”的原则,尽快落实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予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各项政策,绵阳市委、市政府要全力以赴,深入动员,精心组织社会各方面参与《纲要》的实施。
  二、多渠道筹集绵阳科技城建设资金。根据绵阳科技城建设目标和对资金的实际需求,采取多方式、多渠道筹集,主要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建立绵阳科技城考核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绵阳科技城建设目标责任制。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01年07月03日 实施日期:2001年07月03日 (中央法规)

只看该作者 35 发表于: 2010-12-01
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草案)
前 言

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绵阳科技城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成立了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建立了部省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国家、省、市三级积极推动下,绵阳科技城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环境建设、体制创新、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城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军民融合产业产值600亿元,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培育了66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了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军转民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专项,建成高等院校12所,基本实现《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和《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道路。但绵阳科技城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面对世界新兴科技革命和产业重构的新机遇新挑战,军事工业快速发展蕴藏着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契机和潜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源泉。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随着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成渝经济区集聚能力的持续增强,随着灾后重建成果效应的进一步发挥,随着“科学新城、气动新城、航空新城”加快建设等,绵阳科技城区域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必将加速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制定《绵阳科技城2011-2015年发展及2020年远景规划》,对于深入探索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新时期科技城规划总体定位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道路,坚持以创新为灵魂、科技为支撑、产业为重点、环境为保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科技城创新能力、创业活力、城市魅力和区域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军民融合示范地。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新模式,创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支持政策,促进“军工技术←→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双向互动转化,发挥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创新示范功能。

科技创新策源地。充分释放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潜能,积极服务、服从于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科技成果集散地。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建立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孵化、转化平台及产业化基地,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在军民融合科学技术、信息、知识与成果方面发挥孵化集聚功能,形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集散地。

创新人才汇聚地。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集聚、使用和激励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型创新人才汇聚地。

高新产业集中地。以军民融合型产业为特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第三节 发展原则

坚持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军工技术为支撑、民用产品为方向,形成军品、民品、军民结合三大板块,促进科技城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城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促进集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向科技城集中,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集聚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调发展。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在重要位置,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精神,创新科技城开放平台和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实行错位发展,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绵阳科技城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军民融合产业显著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60%;科技城范围内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7%,年专利申请数达到2600件,万名劳动者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高于全国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到2020年,绵阳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于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成功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路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成为西部现代化大城市、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城市和全球研发密度最高的科技城之一。

第二章 全面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城

第一节 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科学新城。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布局在绵阳,着力推动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空气动力新城。加快建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建设及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项目,推进军民共建共享基地健康发展。

航空新城。加快建设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实验基地项目,促进航空工业军技民用并迅速实现产业化。

第二节 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提升军工企业创新能力。继续加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支持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骨干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探索军工资源转化为军工资本的新模式,引导军工企业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战略产品,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每年保持在30%以上。

推进大院大企合作创新。大力推动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在绵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有效整合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和企业市场开拓、品牌打造能力,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规模、成链条转化科技成果。支持科技城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家军事订货与装备采购。

加速科研院所企业创新。积极推动在绵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内企业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加速体制内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科研院所建设孵化园区和产业园区,促进体制内产业化项目做强做大。支持科研院所创新项目、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绵阳科技城。培育市场导向型、技术驱动型的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的创新型企业。

第三节 实施国家军民融合孵化转移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孵化中心。整合科技城孵化资源,组建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创造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每年新增在孵企业100户以上,建成全国一流的综合孵化器。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以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加快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对接平台。围绕科技城主导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构建以省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骨干、牵引省外重点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科技支撑网络,健全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组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建立军转民企业技术成果OTC(柜台交易)市场和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交易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定期举办“中国·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交易会”,形成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

第四节 实施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着力打造环院所创新带。发挥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的知识溢出、人才支撑和产业集聚效应,按照“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一企业”模式建设集群化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核物理、强激光、资源环境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公共安全、辐照数字成像、激光器件及激光加工、特种危险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空气动力学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飞行器、风电装备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以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为主,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化;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以磁性材料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器件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以光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数字传感器、兵器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着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部省共建西南科技大学,通过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把绵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人才培养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建设,支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申办绵阳技师学院。支持“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在科技城设立分校。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建设,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速培养高智能、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打造西部高水平的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

第三章 加速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城

第一节 军民合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在数字视听及家电制品产业领域,突出IC设计、黑白家电整机合成、新型显示器件、电子材料及关键器件等核心、高端、基础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平板电视、新型显示器件、广电设备、压缩机、分离和片式元器件、电子原材料等整机产品、产业核心高端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产品;加速实施PDP二期及大尺寸转换中试验证线、等离子电视化学品、等离子屏用玻璃基板、PDP模组及LCD模组封装、环保无氟节能冰箱、数字视听产品及出口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电子军工产业领域,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和商用飞机专项的机遇,重点发展光电雷达、二次雷达、空中交通管制、北斗二代卫星通信导航、军用备复通讯等系统产品;加快实施空管系统科研生产基地、军用连接器及传感器、大型应急预警及指挥通信系统、军工专用配件、军用航空电源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领先的数字视听及平板显示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重要的电子军工产品研发生产中心。

冶金机械产业。在冶金领域,大力发展核电、航空、航天、化工、化肥和化纤等“一核两航三化”高端产品,深度开发军民用钛材及深加工产品,打造新型合金钢棒材、特殊钢锻件、不锈钢制品及取向硅钢、精密无缝钢管、新型钛合金等制造产业链,建成国内最大的钛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机械领域,围绕机床数控、水泥化工成套设备、风电设备、客货运输索道、客货用电梯、各类破碎设备、大型发电设备及专用零部件制造,积极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和机电一体化产业链,加速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特色鲜明的西南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围绕整车发展改装、特种、专用载货及重型载货车,扩大金杯系乘用车、轻卡、微卡和越野车生产规模,加快开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轿车。在汽车整机及配件方面,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轻型小排量汽、柴油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自动变速箱、车用涡轮增压器、各类汽车专用配件及汽车电子等专用整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形成比较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建成四川重要的汽车整车、汽车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中心。

化工产业。以精细化工、无机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三大领域为重点,着力发展新型低毒农药、油脂化学品、电子化学品、专用化学助剂、铬盐硫酸盐精加工等产品,扩大合成氨规模,发展下游高效复合肥等深加工产品,适度发展生物化工和民爆器材产品。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西部以功能杂环化合物及电子化学品为主导的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节 加快培育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网融合与物联网产业。突出科技城在软硬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方面比较优势,重点推进“4C”融合、射频识别(RFID)、网络通信、IPTV、手机通讯、无线智能传感等新兴技术研发;加速发展基于三网融合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嵌入式软件、无线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网络通讯产品、移动基站等新一代产品;加快实施数字平板网络电视、新型手机通讯产品、RFID研发及应用基地、卫星导航及无线通讯终端、新型连接器传感器等重大项目建设,迅速构建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联网的4C产业体系。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一流的“三网融合”与“物联网”产业化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超硬材料、超微材料、纳米材料、光学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和产品;加快实施特种电工电子薄膜、新型电工绝缘材料、无卤阻燃聚酯切片、太阳能电池背板材料、环保型POX保温隔热管及屏蔽材料、高性能软磁料粉和铁氧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展半导体照明、脱硫脱氮、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领域重大技术研发;全力发展半导体照明节能、水处理、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工业及生活垃圾及固废回收再利用、污泥治理、废旧家电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铬渣资源化处理、PVDF中空纤维膜、废旧塑料处理及增值再利用、烟气脱硫脱氮、三废综合处理仪器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非能源核技术产业。加快推进辐射化学、核成像、射线分析等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核探测成像、烟气辐射脱硫脱氮、放射性同位素、新型辐照加速器等辐射装置及制品;积极推进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线、高能ICT与高能加速器辐射成像装备、核电站放射性废物处理及核设施退役专业装备产品、通过式便携式放射性安全检测(识别)系统生产线、钢质管道辐射交联补口防腐产品生产线等产业化项目建设,迅速带动中物院及相关军工单位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重要的以先进辐射成像系统研发应用为主的非能源核技术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产业。重点研发钒电池、恒功率大电流无汞碱锰电池、塔式聚光太阳能光伏电站、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BIGCC)发电、兆瓦级高海拔风场风力发电等技术、产品及装备;加快不间断电源、钒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及专用薄膜材料、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核电化学电池、太阳能跟踪器、风能发电设备等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差异化、系统化、集成化发展。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重要的新能源研发产业化基地。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业。加快城市商业核心区改造升级,均衡发展生活型服务设施;加快新皂、石马、龙门物流园区、石塘现代专业市场建设;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销售维修和日用消费品市场集群;构建生产性、民生性物流商贸服务产业体系,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建成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及商贸服务城市,打造西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发展现代金融业。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鼓励更多的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绵阳,扩大金融信贷优惠政策,扩大授权授信,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发起和改组设立科技城的总部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加大各类政策性基金的引导力度,大力发展基金、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信托、中小企业担保,支持更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直接融资。积极开展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大力培育保险中介机构。全力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发展军民融合创意产业。发挥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优势,以数字化创意产品为核心,重点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移动增值服务以及工业创意设计。强化企业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建立和完善创意产业相关技术、孵化、市场等支持平台,促进内容提供商、技术和终端产品供应商及运营商的结合,鼓励创意产业联盟的形成。

发展军民融合服务业。强化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专业经纪人队伍,建立培育创新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产业联盟等新型创新服务组织。鼓励各类法律、会计、审计、知识产权服务组织等中介机构为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提供快捷服务。建立完善为军民融合技术转化应用的法律、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平台。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实行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推进实验测试服务产业化进程。

发展科技特色旅游产业。打造科技城旅游品牌,重点发展“科技馆、园、区旅游产品线,三线建设老厂区科技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线和科技城乡村旅游产品线”三条精品科工旅游线路。提升旅游品质,着力形成绵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第四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统筹科技城产业布局,按照“一核四带”空间结构,倾力打造科技城军民融合核心示范区,突出发展四大产业带,形成若干产业定位明确、功能分工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基地或制造中心。

“一核”:以科技城核心区为主体,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牵引,以科技城发展投资集团为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研发资源密集、产业高度聚合的优势,规划建设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园,打造国家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的策源地及高端产业聚集地。支持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拓展发展空间,建成国内一流的“三网融合”与“物联网”产业化基地、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制造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四川汽车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中心。支持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PDP显示器件研发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支持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电子军工产品研发生产中心、节能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和西部新能源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支持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食品产业为主,协调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建成区域性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生产基地。

“四带”:引导各细分产业、价值链环节在各产业带梯度布局,形成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的格局。北线(绵阳江油方向)产业带。重点围绕冶金、机械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扩张提升,打造特色鲜明的西南重大装备制造基地。西线(绵阳安县方向)产业带。加快形成高新区安县沿线节能环保产业研发制造中心和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综合配套中心,加快建设涪城区金家林总部经济基地。东线(绵阳梓潼方向)产业带。突出毗邻科学城的独特优势,围绕现实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将游仙科学城片区打造成国内重要的非能源核技术应用产业化基地、新材料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和光机电研发生产基地。南线(绵阳三台方向)产业带。以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和精细化工、新材料配套和服务为主,建成平板显示配套产品生产中心;加快形成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食品制造中心。

第四章 着力构筑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绿色宜居的低碳城市

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规划。着眼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以低碳发展理念为引领,抓好城市总规修编。根据自然地理特征,疏解旧城、提升中心、生态控制、拓展新区,形成“一心十组团”空间布局,实现城区交通畅通化、植被森林化、环境清洁化、品质宜居化。一心:中心城区,承担全市金融、商贸、交通、服务等综合性功能。十组团:园艺组团,承担科技研发、行政办公、文化和居住功能;高新区组团,承担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物流和居住功能;塘汛组团,承担科技会展、工业产业和居住功能;游仙组团,承担休闲旅游功能;科学城组团,承担国防科技研发功能;松垭组团,承担农业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功能;青义组团,承担教育科研功能;小枧组团,承担休闲度假和居住功能;循环经济园组团,承担循环经济功能;磨家组团,承担工业产业功能。到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20万,建设用地125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45万,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交通网络通道建设,改造提升一环路,加快建设二环路,规划连接三环路(绕城高速),连接区间组团交通,建设快速、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加快绵遂高速、成绵高速复线、绵阳绕城高速南环线建设,新建绵九高速、成南巴陕高速。加快成绵乐、成西、绵遂内自宜城际客专和成兰、绵遂铁路建设。启动城市交通轨道规划和建设。扩建机场跑道,把绵阳机场建设成区域性枢纽次干线综合性机场。合理布局供气站点,加快供水、供电、供气和排污管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发展智能电网。增(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建中小型垃圾转运站。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新建一批城市公园和滨江绿地,提高碳吸收。2020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3.5M2,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9M2。

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坚持以低碳经济为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供应、生产消费模式、技术发展、市民理念和行为低碳化。优先发展低碳产业,狠抓节能减排,为建设宜居低碳城市提供产业支撑。完善低碳政策体系,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节能低碳建筑,实现城市低碳运转。设立全市“低碳日”,培养公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推动生活方式低碳化转型。

第二节 三网融合的数字城市

率先实施“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应用试点。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持企业进军和发展中间件开发、网络终端、传输设备、数字化家庭等相关产业领域,结合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大规模完成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完善网络基础,培育三网融合新的业务形态,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培育基于物联网应用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三网融合的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

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整合资源,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数字城管、交通监管、河道管理、环境监测、报警监控、应急指挥、人口管理和企业、个人征信等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全面覆盖、互联互通、高效灵敏的统一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

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电子、机械、化工、冶金、交通运输等行业普及应用,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城市、电子商务的建设。

到2015年,全面形成数字绵阳基本框架,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居西部中心城市前列。

第三节 创新创业的人文城市

实施三大人才计划。实施“优秀企业家计划”,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人才职业化培训,大力培养与科技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进一批技术创业者成长为现代企业家。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对骨干企业的工程师开展研发组织、产业培育等培训,重点培育一批急需紧缺的产业领军人才。建立科技城专家库和急需专业性人才数据库,支持开展智力要素参与分配试点工作。实施“创新人才计划”,着力培育多层次人才,特别是培训、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继续加大对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的奖励力度。发挥科技顾问团和政府顾问团作用。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动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积极扩大就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救助能力,提升老年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与科技城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营造科技城特色文化氛围。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负重前进的艰苦创业精神,十年磨一剑的科学探索精神,无私奉献、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弘扬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求真务实精神。依托绵阳广播电视大学筹建绵阳社区大学。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推广,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繁荣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通过市民行为方式、文化艺术、城市景观等,塑造科技城独特的文化灵魂。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第四节 合作开放的现代城市

积极引进内资外资。依托科技城丰富的科技、人才、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内资外资,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绵阳。合理引导投资方向,鼓励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建立健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示范区。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建立科技城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成都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区主要城市间合作机制,加强与重庆、成都、西安为支撑的“西三角”的战略合作,与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区域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配套发展。推动与国内知名高校、大型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合作,吸引全国军转民资源、技术和人才向绵阳科技城集聚。

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参与国际区域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积极引进人才、资金、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加强绵阳科技城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合作与交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承办国际性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企业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电子信息)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服务出口,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拓展国际市场。

第五章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

第一节 构建军民融合发展体制

企业主体促进军民融合。继续支持长虹、九洲等军民融合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跨行业、跨区域的军民融合企业集团。加速军工企业市场化进程,促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向军民融合企业转移。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方式,参与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在绵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制。支持国防军工科研单位与地方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构建技术创新联盟,试点推动国家科研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军民共建共享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改革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管理体制,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的试点,探索对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激励措施。

创新军民融合组织领导体制。军地联合建立军民融合推进委员会,统筹军地资源,构建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建立军民融合发展目标路线图,开展军民融合顶层规划和系统设计,“小核心、大协作”,将军用技术成果解密、转移纳入经常性渠道,促进军民融合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省市互动、党政军企协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 建立军民融合促进机制

建立联合编制和共同实施规划机制。按照“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担责任”原则,军地共同编制、发布和实施《科技城发展规划》以及《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其它专项规划。

建立军民融合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和军民融合推进委员会作用,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在绵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及军工企业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建立促进军民两用科技资源协调配置的会商制度,加强军民融合宏观调控和战略协同,促进军民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探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转移利益分配机制,开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试点,推动院企互动联盟,促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成果向企业顺畅流动。

第三节 制定军民融合支持政策

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

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支持政策。建立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国家军工集团将适合的重大国防军工和军民融合项目优先布局绵阳科技城,鼓励科研院所向绵阳科技城搬迁,支持建立“绵阳科技城科技动员中心”,支持在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将绵阳科技城作为部委创新的先行试验区。设立“国家军民融合企业认证中心”,建立军民融合企业产品政府首购制。四川省“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和科技资源向科技城集中。

财政支持政策。中央、省、市三级共同出资设立“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转化,军民融合孵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成果交易中心等军民融合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绵阳科技城范围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承担单位试行科研经费的间接费用管理制度,对承担的国家、省投资项目根据实际情况降低地方配套比例。对科技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专项补助。

税收支持政策。遵循国家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原则,积极探索支持科技城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在绵阳科技城注册登记的军民融合型企业和院所转制兴办的科技型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军民融合型企业和院所转制兴办的科技型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总部设在科技城的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创投基金(公司)、股权投资基金(公司)自规划发布之日起五年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对科技人员股权奖励、股票期权等给予税收减免。对科技城范围内的技术转移活动、技术转移主体、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等给予税收减免。

金融支持政策。积极支持绵阳科技城成为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城市,积极推动在绵各国有控股银行提升行内机构等级,设立科技城支行,提高资金就地转化能力。支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城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融资。支持绵阳科技城成为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城市之一。加大各类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力度,促进绵阳科技创新项目与资本的融合对接。支持更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在证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用地支持政策。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示范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土地利用。建立用地规划定期评估和调整机制,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建成区土地置换。

第六章 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结合重大工程和重大事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四川省和绵阳市负责规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充实完善省、市建设科技城机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科技城建设。在绵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是科技城建设的主体,要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

第二节 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部、省、市沟通协调,完善三级联动机制,合力推进科技城建设。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四川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统筹和协调省内各方面力量支持科技城建设。绵阳市做好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统筹、衔接工作,制定和落实好年度计划。继续实施项目报批绿色通道制度、干部双向交流挂职制度、信息互通制度等工作协调机制。

第三节 加强考核监督

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做好规划调控指标的年度考核评价。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保障规划实施。
只看该作者 36 发表于: 2012-12-16
在中國唯一的科技城最好的大學讀書,慚愧。
首先綿陽位置不錯,對外交通在四川乃至西部很便利,貼近西部最大都市,路程一小時;有鐵路,高鐵也快了,幾條高速。內部各鄉鎮道路不錯,我到過平武,江油,北川,安縣最偏遠的鄉鎮,都有水泥路,大多還是兩車道。要知道許多鎮離縣城就有百公里,還在山區。   川中丘陵許多縣際之間都沒這麼好的交通條件,更別說鄉鎮一級。典型如資中,內江的對外交通很差。我學校外的鄉村公路比我老家到縣城的路還好,還繁忙。    許多村莊都是便民水泥路,所以村民很富,村莊修的很好。
    當然,這也反射出綿陽很富。科技城,第二城不是虛的。綿陽到各屬縣也很方便的國家一級路。
    對一個旅遊愛好者而言,一個地方貼近大都市,自身也不錯,北上看西北,西進可以到阿壩看雪山草原,南下到成都平原,到雲貴;這是多麼愜意。 難得的是綿陽本身不熱,暑假天氣比蜀中其他地方舒適,還是覺得熱,走幾十里就到山裏。那舒爽讓人難以置信,而且沒成都以西那麼煩鬧。
    綿陽與成都差不多的風土人情,城區地形平坦,人丁興旺,外來人口很多,城市文化多元。比成都還在沒那麼擁擠,比成都還散漫。午後陽光在芙蓉溪畔,一杯茶,一本書,看著對面的青山,還是很愜意的。
现居成都府双流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2-12-16
百度百科已经修改过了,那些黑区不再跟正式的市辖区并列了。
地名浩瀚如洋海,图籍丛立似森林。乾堪广阔随君去,坤舆辽远任我行。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yrwx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yrwx(@坤舆任我行_阿森)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微信号:kyrwx23
坤舆任我行_阿森的腾讯QQ号:332171949、499348541
“阿森”(UID=171323)是“坤舆任我行”(UID=7138)的马甲。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15-03-24
绵阳科技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唯一国家科技城
1999年4月江泽民同志视察绵阳时,指示要充分发挥绵阳的科技优势,将科技潜能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专程到绵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建设科技城的重大决策。国务院随即成立了由科技部为组长,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等13个部委组成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200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只看该作者 39 发表于: 2015-03-24
绵阳,古称“涪城”、“绵州”,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出生地。

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渝绵经济圈中心城市,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迪拜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绵阳幅员面积2.02万平方公里,绵阳市辖2个区(涪城区,游仙区)和1个办事处(正县级)-四川省人民政府科学城办事处,6个县(三台县、安县、盐亭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江油市),  中国(绵阳)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直辖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和仙海区;到2014年底,绵阳城市建成区面积 118 平方公里,城区人口 121 万。
只看该作者 40 发表于: 2015-03-24


绵阳科技城建设的背景和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实施“三线建设”,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和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其他“三线”企业,为绵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绵阳依托“三线资源”,通过实施“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取得了较快发展,长虹、九洲等军转民企业应运而生,并在同行业处于领军地位,绵阳在经济发展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与科研生产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目前,绵阳拥有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大型军工科研机构18家,以长虹、九洲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15所,全市人才总量达55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万多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00多名,两院院士26名,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聚集着大量高层次人才。绵阳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在西部大中城市中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鉴于绵阳在国防军工方面的特殊战略地位,受到了国家、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先后亲临绵阳视察,认为绵阳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可以在西部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200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莅绵视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并亲自联系科技城建设工作,促成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等11个国家部委组成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现在增至18个)。关于这项重要决定,中央政府的高层几乎全部持赞同意见,不过,由哪座城市承担“科技城”这一头衔,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美誉,却在高层内部产生了分歧。 合肥似乎是最合适的城市,它是中国中部和东部连接的枢纽,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的所在地,其所在的安徽省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不过,关于让合肥成为“中国科技城”的意见很快就被否定了,原因是这不符合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我曾和朱丽兰女士(时任中国科技部部长--译者注)谈起过这件事,这位睿智的女部长告诉我,在中国大西部,科技和经济实力最出色的区域就是四川,把科技城放在四川应该是最适合与最正确的了,这符合中共大部分领导的意愿;绵阳这座西部小城和汉诺威(德国北部城市--译者注)一样,不多的人口,却拥有众多的科技从业者,毗邻西部中心成都,“科技城”这个头衔让中央政府对这座城市寄予更大的期望,期望这种新颖模式的成功能够引导同它一样众多中小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多面发展。同时,它也承载这中央政府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美好愿景。(节选自《中国的速度》(德)沃尔福雷德·沃夫 著)
只看该作者 41 发表于: 2015-03-24
每年绵阳的gdp包不包括绵阳科技城的?
一粒沙寂寞成一整个撒哈拉,
一滴泪蓝调了一整面地中海!
只看该作者 42 发表于: 2015-03-25
绵阳科技城,加油
只看该作者 43 发表于: 2015-03-25
绵阳科技城属于四川省直?
只看该作者 44 发表于: 2015-03-25
回 charmian 的帖子
charmian:每年绵阳的gdp包不包括绵阳科技城的? (2015-03-24 18:53) 

对于提供国家的保护伞的机构,讨论GDP是不是不合适?
就算一毛钱都不生产能研究发展核武器就比一亿套房子有价值!
只看该作者 45 发表于: 2015-03-25
成都会不会看着眼红
sy强身,yy强国!百姓强身,砖家强国!
只看该作者 46 发表于: 2015-03-25
李白的出生地    不是乱说吗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只看该作者 47 发表于: 2015-03-25
没有乱说,经过考证了的,李白出生在绵州青莲(现绵阳江油青莲镇)
只看该作者 48 发表于: 2015-03-25
回 seugens 的帖子
seugens:成都会不会看着眼红 (2015-03-25 10:05) 

眼红什么??

成都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科研能力,在全国来说也是不错的。
只看该作者 49 发表于: 2015-03-25
中国(绵阳)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编辑

1999年4月江泽民同志视察绵阳时,指示要充分发挥绵阳的科技优势,将科技潜能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0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专程到绵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了建设科技城的重大决策。国务院随即成立了由科技部为组长,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委、财政部等13个部委组成的绵阳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四川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四川省建设绵阳科技城领导小组。

200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

2005年10月,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2005-2010年发展规划》。

2007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中国(绵阳)科技城党工委、管委会,科技城党

工委、管委会一是承接并行使省政府下放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

2013年1月,在四川省政协会议上,四川省政协常委、绵阳市政协主席张世虎提出创新科技城体制机制,加大省级层面牵头协调部委、院所、高校、企业力度,统一下达和考核科技城建设专项目标,增强其科技城建设主体作用。提升科技城建设国家战略的领导层面,创新科技城管理体制,建议明确科技城管委会主任为副省级领导。

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绵阳科技城推广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4项先行先试政策。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