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但这其实是在民国省立大学中是成立较晚的,民初,广西局势混乱,中等教育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李、白等新桂系统一广西以后,社会局势才逐渐稳定,但由于军阀混战的影响,广西大学创办之初办学很不稳定,1936年以后才在省会桂林比较稳定的办学8年,当时已经是抗战军兴。
抗战时期,沦陷区域的大部分高校都千里辗转西迁到西南及西北地区办学,一大批知名教授和学者也逃离沦陷区,居家西迁。广西沦陷已经是抗战后期。因此广西沦陷之前,广西大学是大后方少有的本土高校。广西省会桂林也是大后方通往华南、华中和华东前线的交通枢纽。
一大批沦陷区的高校师生和知名学者都通过桂林辗转前往大后方,如竺可祯、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都曾经客居桂林,就算到广西大学任教也只能算是客座教授或者有过几次座谈讲座,相当于现代的双聘院士。比如竺可桢当时任浙江大学校长,主持历时两年有余的浙江大学西迁,1940年后到黔北遵义湄潭才稳定下来,其中客居桂北宜山办学约一年,宜山距离桂林有几百里,其中竺可桢校长肯定到过桂林(省府所在地)和广西大学,但竺可桢校长能算广西大学教授吗?
而且1944年国民革命军在豫湘桂战场上全线溃败,广西大学被迫经过融县内迁到贵州榕江,独立办学的师范学院,更是经过三江到达黔中平越(今福泉)交大旧址,办学一年有余,直到抗战胜利后又辗转返回桂林,两年的流动办学实际上损失惨重。
到1949年,国立广西大学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当然当时在校生人数很少,多时候一两千人,少的时候只有几百人,每年毕业生中很多系/专业人数很少,有的只有各位数字。民国时期国立综合性大学数量很少,广西大学作为国立综合性大学中的后起之秀,当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广西大学招生主要是为了广西培养人才,毕业生大部分也留在了广西,但是广西大学近二十年培养的学生,也只有区区几千人,远远无法满足广西建设发展的人才需求。当然,这也是中华民国的普遍情况,著名的西南联大存在八年也只毕业了3000余名本科生,理工类更少。但是西南联大师生当中后来竟有几百人当选两院院士,浙大、交大等也在百名以上,远远超出当时其他高校。
广西大学存在时期培养出的学术人才着实不算多,而且,广西大学办学后期即1946-1949年期间,越来越像一个政治性大学,是当时广西地下党的活动中心之一,1949年前后的毕业生很多都成为了革命干部。
第一代广西大学从始至终就是立足广西,为广西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第一代广西大学瓦解后,主体部分留在了广西,及广西农、医、师范学院,后来都发展为大学。广西农大又与第二代广西大学合并成立第三代广西大学。
建国初高校院系调整,主要是针对当时工科专业弱而分散的局面,把分散在不同大学里的工科院系,集中起来,建立一批工科大学(如清华、天大、同济、交大、哈工大、西工大)的同时,广泛建立专业性质的工科学院,所以广西大学以工科为主的许多院系及师生被打碎,调整到中南地区十几所高校,但是广西大学也只是院系调整的参与者,不是任何一所新设工科院校的建校主体。
相比之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中正大学(南昌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大学(工学院),以及历史更为悠久的河南、山西、安徽等省立大学,打碎得也更为彻底。
同时,广西师大一直在桂林办学,可以算广西大学的直接继承者,同时在桂林还有由部委高校演变形成的省属高校桂林电科、理工(原冶金部桂林地质学院)大学,航空航天工业学院,这也是对老省会高教资源的一种补偿。
58年以后,在新壮府南宁又开办了新的广西大学及理工类的工学院、科技学院。广西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由广西化工学院、广西水电学院、广西邮电专科学校合并而成,1962年停办,1982年合并广西轻工业学院、机械工业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恢复广西工学院,1985年从南宁迁至柳州办学(在南宁的全部师生和教学资源并入广西大学),2013年与柳州医专合并成立广西科大。
[ 此帖被燕山雪在2023-06-26 19:0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