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厚重的历史的和淳朴的人文滋养出了一颗鲁中明珠——周村古商城。周村这个地方,素有“丝绸之乡”、“旱码头”、“金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民风纯朴,人文荟萃,景色优美,是一座商业文化浓郁的城市。她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淄博市辖区之一。总面积263平方公里,辖四镇、五个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230个行政村居,人口31.2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16.6万人,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工商城市。
一、周村古商城的起源
据《左传》记载,周村古称於陵,春秋时期已经比较繁华。那时周村丝绸业已开始发展,1965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时,出土了大量的已经腐朽的丝或绸的残片,还有陶质、石质的纺轮出土,都可以生动的反映出周村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状况。所以后来有“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山东、山东丝绸看淄博、淄博丝绸看周村”的说法。周村因丝绸而闻名,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与苏杭丝绸并美神州,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丝绸业的繁盛,是周村工商业繁盛的源头,也是周村古商城的肇始。
周村丝绸的辉煌,在洋务运动开始的近代化中达到了高峰。
那时,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源丰四大机械缫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近代企业,是山东近代化的先行者。这些工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手工织作,而是引进意大利缫丝机600余台,以蒸汽机为动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同一时代,周村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开发丝绸生产工艺的同利公司,在中国北方率先建立了栽培优质桑树,选育优良蚕茧品种,改进缫丝加工工艺的专门机构,并开办了第一个丝绸技术专门学校,使周村形成了丝绸生产、科研、贸易的完整体系。
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叫化子,奋斗为印染业的大实业家,以乱世奇商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大染坊一时名声大噪。该电视剧就直接取材于周村。清代中叶,丝绸印染兴起,周村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加工基地。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
1916年前后,周村有丝织业户3000家,周边桑园达5000多亩,纺织机6000台,职工数万人,年产丝绸、麻葛等百余万匹,产值达400多万元,占全省651万元的63.2%。1931年,丝绸生产更达到创纪录的300万匹。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
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昔日的纷繁扰攘在这里已化为一个个静止的音符,化为一种抹不去的沧桑。如今,从周村古商城街道的名称上,你仍然可以感受到“东方商都”的昔日风华。以商业街市命名的古街道,在老城区星罗棋布。丝市街、绸市街、银子市、棉花市街、鱼店街、油坊街、皮货市、铁器市、箔柴市、窑货市、骡马市、豆芽桥、大车馆、肴鸡门、穿心店胡同、商埠街等,屈指数来,因专业市场命名的街道竟有36条以上,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明末《青州府志》记载,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的记载,当时周村是一片四面环水的小洲,古时称四面环水为“周”,有人据此考证,周村即取“水周之村”之意。清初,周村已是名闻遐迩的“金周村”、“旱码头”,传说乾隆御赐为“天下第一村”。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在周村区的西铺村毕府教学31年,《聊斋志异》主要成书于这个时期。1904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下,山东巡抚周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政府批准将山东的济南、周村、潍县(今天的潍坊),作为自开之商埠。明末清初,周村作为重要的商业名镇,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形成了以大街为中心的古代商业街市,北京著名的瑞蚨祥绸缎庄最早就发源于周村古商城。清道光年间,山西票号开始来周村购地设号,之后山东当地商人也陆续投资银钱业。1921年,周村规模较大的银行号有108家,总资本达600万两白银之多,周村商业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