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854阅读
  • 119回复

[山东]青岛直辖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该作者 50 发表于: 2008-06-20
引用第52楼ing525于2008-06-20 15:36发表的  :
即墨和济南的性质一样,隋朝迁到现址。
临淄古城早在黄土之下,后建的临淄县城,现在已经沦为乡镇。现在的临淄区驻地辛店,因铁路、石化而兴。与琅玡古城类似。
古城消亡,沦为乡镇


即墨如果迁现址前,在现址上已经是一个县治,那和济南的情况相同,但事实不是这样,是隋朝在即墨现址才设立新的即墨县,而济南郡治在西晋由东平陵迁历城前,历城在秦汉时已是历城县了,在往前已经经历过春秋的泺邑和战国的历下邑了。即墨在现址设县前,现址是什么?二者怎么会一样呢,还有一点,一个是郡级,一个是县级的,二者的城市规模级别也是不一样的,没有可比性。

我们现在看到的临淄城遗迹肯定是明清的,但其城址自西周以来一直在此,没有改变,这是事实,不能因为建筑物不是建城初的就否定他,世界上也没有几个古老城市从建城初的建筑物一直遗留到现在的,尤其我们东方的土木建筑,保留时间有限,现在中国的古城墙保留的大多都是明朝遗留的,但这不能掩盖与否定这些城市悠久的历史。琅琊的废弃是很久远的事了,现在的乡镇建制只是附会在旧址周围,根本不具备传承性,这和临淄的情况也是没有可比性的。

最后说明一下,我列举这些城市是和老兄的山东省会黄岛来比对,不知道老兄为什么拿出即墨和琅琊故城来说事,有点跑题呀,老兄应该说黄岛做省会的理由才对呀。
只看该作者 51 发表于: 2008-06-21
丑陋的青岛人,可笑的威海coward
我容易么我
只看该作者 52 发表于: 2008-06-21
烟台和威海应该合并以后直辖。。。。
http://blog.sina.com.cn/chenlei11555
只看该作者 53 发表于: 2008-06-21
临淄古城早已废弃,临淄县城是元朝后建的。现在的临淄城辛店也不是原来的临淄县城,历史也很短。

济南作为省会始于洪武九年,“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历史上多数时间内,山东的行政中心并不在济南。
只看该作者 54 发表于: 2008-06-21
     
只看该作者 55 发表于: 2008-06-21
引用第57楼ing525于2008-06-21 10:24发表的  :
临淄古城早已废弃,临淄县城是元朝后建的。现在的临淄城辛店也不是原来的临淄县城,历史也很短。
济南作为省会始于洪武九年,“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历史上多数时间内,山东的行政中心并不在济南。


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说的是临淄城,不是辛店。怀疑老兄有没有仔细看呀。
历史上山东建省是在明朝,济南从那时是省会至今,明以前没有山东省,统一的政治中心无从谈起。

说了半天,为什么老兄一直回避选渔村做山东省会的原因,总是左右言它呢?
只看该作者 56 发表于: 2008-06-21
临淄城现在还有吗?

回望过去,不如放眼未来。
纽约、旧金山、香港、上海………世界大都市,多为渔村而来。
只看该作者 57 发表于: 2008-06-21
黄岛地处齐长城终点,地跨齐鲁。
菏日铁路东延之后,黄岛成为胶济、菏黄两大东西交通干线交点。龙头之势无可替代。
只看该作者 58 发表于: 2008-06-21
对头,这才对吗。我觉得黄岛也是有发展前途的,就其地理环境而言,比青岛更好,腹地更广阔,城市发展空间更大,适合发展为经济中心。

但省会是政治文化中心好些,尤其我们山东这个文化大省,所以我认为省会应该在山东腹地中心地带的某个文化古城更合适,城市规模大小不是问题。这正好是黄岛不具备的。所以黄岛的定位因该是发展经济和利用港口优势,当前先作为青岛卫星城来建设,然后沿胶州湾发展,成为环胶州湾都市连绵区一部分,进而取代青岛成为核心城市。青岛周围都是山地,其城市扩展空间和黄岛比是处于劣势的。所以黄岛成为山东新的经济中心的可能是存在的,这才是黄岛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不是去做有着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职能的省会城市。它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
只看该作者 59 发表于: 2008-06-21
在山东的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地方比淄博境内的历史和文化更加辉煌和值得骄傲.

*沂源境内是山东最古老的人类栖息地
*桓台唐山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甲骨文遗址
*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
*齐都临淄是春秋时期最繁华的大都市,也是一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800年齐文化创造了灿烂和辉煌的历史和影响力,比如蹴鞠,稷下学宫(百家争鸣),孙子兵法,六韬,司马兵法....涌现了许多历史名人,不仅影响着山东的历史,也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春秋5霸有齐国,战国7雄也有齐国,即使在两汉,三国,西晋等以后的历史,临淄也是作为齐郡的王城

*东晋以后的淄博可能有些沉寂,但不乏有房玄龄,王士祯,蒲松龄,赵执信,薛风柞等名家.
*近现代淄博境内辉煌主要体现在周村和博山等地.
只看该作者 60 发表于: 2008-06-21
齐国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大致说来,我国传统的经济文化表现为重农抑商,或曰重本抑末。先秦时期的齐国则不然。
  
姜齐建国伊始,面对的具体情况是:人少、地狭,近海有鱼盐之利,多山拥桑麻之饶;地处交通要道,商旅往来频繁等。上述这些客观条件和地理环境,无疑促使当时的齐国朝着工商经济的方向发展。因此,姜太公从特定的国情出发,正确地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劝女工,极技巧”的优先大力发展工商经济的基本国策,从而建构了一个崭新的滨海工商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使齐人把眼光放得很宽很远,将齐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和许多诸侯国都纳入本国经济发展体系之中。历史证明,齐国的工商开放型经济,确已达到了强国、富民的目的。据史载:太公当世就大见成效,齐国冠带衣履天下,成为东方大国。
  春秋前中期,桓公即位,管仲相齐。这时齐国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已经成了齐国主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既便如此,姜太公倡导的“工商之业”,不但没有遭到削弱,反而得以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太公)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太公世家》亦载:“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明、高?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国语·齐语》又云:“通齐国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以为诸侯利,诸侯称广焉。”可见,这时的齐国在农工商三业并举、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其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了。
  以盐为例。从社会需求来看,盐具有广阔的市场;从客观条件来看,内陆各诸侯国很少产盐,而齐国则三面环海,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从产盐方式来看,太公建国时,生产技术落后,主要靠自然蒸发而得盐,周期长,产量低。到了春秋时期,已经发明了海水煮盐技术。煮盐,可使水分蒸发快,生产周期短,操作简便易行,产量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因此,齐桓公下令每年冬闲之际都要“伐菹薪,煮沸水为盐……十月始征,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钟”,“粜之梁赵宋魏濮阳,彼尽馈食之也。”(《管子·轻重甲》)大批食盐出口到各内陆国,换得“成金万一千余斤”,再以这笔巨款买回粮食,又得千万钟,再通过粮食专卖,一进一出,盈利百万。
  齐国通过发展生产不仅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更以外贸为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辅助手段,威德并施,匡服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以纺织业为例,一向被称为纺织业发达的齐国,到了战国时期,纺织技术更加先进,产品质量更加提高,花色更加精美。齐国不仅能生产出罗、纨、纱、?等大批丝织品,而且能生产出更加精致的锦帛缟缣、文秀纂组等近20种精品,成为扩大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资资源。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人皆尽晓。而齐国早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了。这条路是由齐地商民或移民自发开辟而成的,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分散性特点。它不像陆上丝绸之路那样,由官方出使外国到达西域各国,进行国事交往,而是由齐国沿海的芝罘(烟台)、蓬莱、海阳、崂山(青岛?琊(胶南县),海阳、斥山(石岛)等港口出发,北渡长山列岛至大连,再转向东南,沿带方(朝鲜)西海岸南下,过济州海峡到达倭奴(日本)的。由于当时的航海条件还不能抵御大海的狂风巨浪,无法横渡大海直达日本,只能绕道而行。这样,可利用海水左旋回流的漂移作用减少人力消耗。同时沿大连或带方海岸航行,还便于补充粮食和淡水。同时朝鲜、日本的商民也有沿此航线到达齐国进行贸易的。例如,当时渔村小港斥山就出现过中、日、朝商人在此转口贸易,进行文皮(虎豹之皮)的交易活动。 
  从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是存在的。日本在公元前3—4世纪时,还处于绳文化时期(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没有铜、铁和纺织品,然而在左贺县高来郡三会树景化园的墓葬中,却发掘出了纺织品随葬物,经测定为日本弥生文化时期(相当于我国战国末年)的产物,而且经纬线与齐地所产丝绢极为相似。据专家推断,这可能是齐国商民为中日文化交流留下的原始记录。
  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发展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是中、朝、日人民自古以来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至今,日本的羽田、波多、羽太、八田等姓氏日语发音为“八夕”(意为“机织人”)。他们曾自豪地称自己的祖先是来自中国的移民。许多日本人以从事采桑养蚕和纺织为生,故日本又称“扶桑”。
  

总之,齐国由姜太公奠基的“工商之业”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是同时代的其他诸侯国所不能比拟的,其开放政策的先进性、措施的适用性、政令的可行性也是其他诸侯国所不及的。
只看该作者 61 发表于: 2008-06-21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厚重的历史的和淳朴的人文滋养出了一颗鲁中明珠——周村古商城。周村这个地方,素有“丝绸之乡”、“旱码头”、“金周村”、“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民风纯朴,人文荟萃,景色优美,是一座商业文化浓郁的城市。她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淄博市辖区之一。总面积263平方公里,辖四镇、五个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230个行政村居,人口31.2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9.7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16.6万人,是一座古老而又新兴的工商城市。

一、周村古商城的起源

据《左传》记载,周村古称於陵,春秋时期已经比较繁华。那时周村丝绸业已开始发展,1965年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时,出土了大量的已经腐朽的丝或绸的残片,还有陶质、石质的纺轮出土,都可以生动的反映出周村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状况。所以后来有“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山东、山东丝绸看淄博、淄博丝绸看周村”的说法。周村因丝绸而闻名,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与苏杭丝绸并美神州,成为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丝绸业的繁盛,是周村工商业繁盛的源头,也是周村古商城的肇始。

周村丝绸的辉煌,在洋务运动开始的近代化中达到了高峰。

那时,出现了恒兴德、裕厚堂、同丰、源丰四大机械缫丝厂,是中国北方最早,也是最大的近代企业,是山东近代化的先行者。这些工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手工织作,而是引进意大利缫丝机600余台,以蒸汽机为动力,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同一时代,周村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开发丝绸生产工艺的同利公司,在中国北方率先建立了栽培优质桑树,选育优良蚕茧品种,改进缫丝加工工艺的专门机构,并开办了第一个丝绸技术专门学校,使周村形成了丝绸生产、科研、贸易的完整体系。

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叫化子,奋斗为印染业的大实业家,以乱世奇商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大染坊一时名声大噪。该电视剧就直接取材于周村。清代中叶,丝绸印染兴起,周村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加工基地。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

1916年前后,周村有丝织业户3000家,周边桑园达5000多亩,纺织机6000台,职工数万人,年产丝绸、麻葛等百余万匹,产值达400多万元,占全省651万元的63.2%。1931年,丝绸生产更达到创纪录的300万匹。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

厚重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斑驳的痕迹。昔日的纷繁扰攘在这里已化为一个个静止的音符,化为一种抹不去的沧桑。如今,从周村古商城街道的名称上,你仍然可以感受到“东方商都”的昔日风华。以商业街市命名的古街道,在老城区星罗棋布。丝市街、绸市街、银子市、棉花市街、鱼店街、油坊街、皮货市、铁器市、箔柴市、窑货市、骡马市、豆芽桥、大车馆、肴鸡门、穿心店胡同、商埠街等,屈指数来,因专业市场命名的街道竟有36条以上,这在全国也是非常罕见的。

明末《青州府志》记载,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的记载,当时周村是一片四面环水的小洲,古时称四面环水为“周”,有人据此考证,周村即取“水周之村”之意。清初,周村已是名闻遐迩的“金周村”、“旱码头”,传说乾隆御赐为“天下第一村”。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在周村区的西铺村毕府教学31年,《聊斋志异》主要成书于这个时期。1904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下,山东巡抚周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政府批准将山东的济南、周村、潍县(今天的潍坊),作为自开之商埠。明末清初,周村作为重要的商业名镇,与佛山、景德镇、朱仙镇齐名,是无水路相通的全国四大旱码头之一,形成了以大街为中心的古代商业街市,北京著名的瑞蚨祥绸缎庄最早就发源于周村古商城。清道光年间,山西票号开始来周村购地设号,之后山东当地商人也陆续投资银钱业。1921年,周村规模较大的银行号有108家,总资本达600万两白银之多,周村商业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08-06-21
“明末《青州府志》记载,嘉靖年间已有"周村店"的记载,"

此处记载是否有误,周村旧属济南府长山县,应该济南府志记载才对,为何青州府志记载济南府属的村镇呢?十分蹊跷呀。
只看该作者 63 发表于: 2008-06-21
引用第10楼ing525于2008-06-14 17:29发表的  :
山东省早该撤销了
由青岛、济南、徐州三个直辖市,或者青岛、济南两个省来取代
只看该作者 64 发表于: 2008-06-21
引用第12楼jackkkwong于2008-06-14 19:15发表的  :
樓主的建議不錯﹗
但可以再擴大一點, 例如加上日照等
而剩下的山東省,可以加入周邊的一些地方﹗例如徐州、商丘等…








徐州坚决不入山东!!
只看该作者 65 发表于: 2008-06-22
山东省号称是文化大省,其实是1000年的文化沙漠,尤其是近现代,完全是文化沙漠。
所谓文化古城,毫无文化可言。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08-06-22
引用第69楼ing525于2008-06-22 11:15发表的  :
山东省号称是文化大省,其实是1000年的文化沙漠,尤其是近现代,完全是文化沙漠。
所谓文化古城,毫无文化可言。


文化大省不是号称出来的,是辉煌历史积累的。
在临淄、曲阜、济南这些古城里演绎过百家争鸣、有孔圣的足迹、出过易安和稼轩。这是渔村所不具备的历史积淀。

说山东是文化沙漠更是对近1亿山东人的侮辱呀。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没有人相信这种说法,中国历史的发展,其文化中心的南移,是伴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这样的结果便造成北方是文化沙漠的说法是错误的,缺乏常识的,只能说是无知。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08-06-22
山东省其实是1000年的文化沙漠,尤其是近现代,完全是文化沙漠。

1000年来,山东再无一个思想家,再无一个政治家,近现代更是如此。

山东历史辉煌时期的社会主体早已南下,现在的山东人不要乱认祖宗了。

有历史文化,却没有积淀下来。——山东的可悲之处。
只看该作者 68 发表于: 2008-06-22
青岛直辖的可能性约等于零。再者即使直辖,青岛也吃不下烟台、威海。
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
只看该作者 69 发表于: 2008-06-22
引用第71楼ing525于2008-06-22 13:33发表的  :
山东省其实是1000年的文化沙漠,尤其是近现代,完全是文化沙漠。
1000年来,山东再无一个思想家,再无一个政治家,近现代更是如此。
山东历史辉煌时期的社会主体早已南下,现在的山东人不要乱认祖宗了。
.......


我一直在讲历史文化名城,老兄却一直在跑题,左右言它,城市的发展需要积累,尤其文化方面,这是新兴城市与文化古城的区别,黄岛只有经过几百年的城市历史积淀后,和历史文化名城们才有比较的可能,黄岛的优势是发展经济,并且比青岛有更广阔的城市发展空间。这才是黄岛的未来。
历史文化名城,是千百年建城史的积淀,这与乱认祖宗更没有任何关系,举个例子,曲阜城内世代居住的孔氏后人,应该不是冒认得吧。

最后还是请老兄多讲讲您心目中的山东省会黄岛吧。
只看该作者 70 发表于: 2008-06-22
林林总总说了那麽多,闲话少叙,请问楼主:

“青岛直辖”从何谈起呢?
只看该作者 71 发表于: 2008-06-22
      我的这个想法是由十一五规划中获得的,在规划中隐隐约约提到,要把省化小,另外,国家未来重点建设的几个大城市中有青岛,这几乎就把青岛和几个直辖市平级看待,另外,青岛应该是计划单列城市中最强的一个(个人认为大连的综合实力不如青岛),不升青岛升谁.
只看该作者 72 发表于: 2008-06-23
衍圣公家族都迁海外了。曲阜现在满城外孔,有几个内孔啊?

以北京为例,文化氛围最好的,不是东城、西城,更不是崇文、宣武;而是海淀。

中国文化氛围最好的城市,不是西安、北京,而是台北。
只看该作者 73 发表于: 2008-06-23
引用第76楼ing525于2008-06-23 12:08发表的  :
衍圣公家族都迁海外了。曲阜现在满城外孔,有几个内孔啊?
以北京为例,文化氛围最好的,不是东城、西城,更不是崇文、宣武;而是海淀。
中国文化氛围最好的城市,不是西安、北京,而是台北。


呵呵,历史文化名城不是只看这个的,老兄还不明白其含义呀。
另外,什么时候谈谈黄岛呀。我回复这么多只是对黄岛做省会提出自己看法,可老兄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
只看该作者 74 发表于: 2008-06-23
引用第45楼firestone于2008-06-19 16:44发表的  :
那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大不大?是不是也要分?

你没弄懂我的意思,京沪宁汉穗自然无分的必要,相反我还支持广佛合并设立直辖市。但我觉得青岛的地理位置决定青岛不适合做直辖市,前面已经说过理由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