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黄河改道,我以前在新华写的贴子,与楼主不谋而合。
利用黄河泥沙,催生“海上新郁洲”
戊己校尉(2003-10-11 18:01:14.0)
打开中国地图就可以发现,在苏北海岸外,分布十几个有名的大小浅滩、沙洲,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其中辐射沙洲190万亩,深度在15米以内的浅海面积3700多万亩。有些已经初步形成岛屿,如东台、大丰海外的“东沙岛”,海图零米以上面积104万亩(中潮滩以上面积29万亩左右)。这就是由古黄河和长江在苏北外海淤积而成的南黄海浅滩区。但自从1855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此后苏北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废黄河口的平均后退速度为每年一百五十至二百米,一百多年来,海岸后退约二十公里。
如果能够在自然的基础上加上一点外力,避免海岸线的后退,促成黄海辐射沙洲的生长发育,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在苏北外海淤积成一块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的新的大陆(假设沿用古代黄海大岛“郁洲”的名称),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台湾岛。对于人多地少,又需要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的中国无疑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由此想到这片浅滩的始作俑者--黄河。黄河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口门附近堆积,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高峰时期年造陆速度达三十三至三十四平方公里,形成扇形复合三角洲。随着近、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它正与渤海湾北面的滦河三角洲,从南北两翼有如发动钳形攻势竞相把自己的三角洲推向渤海湾,使渤海湾越来越小。
但是由于渤海属于沉降区,每年沉降4毫米左右,而且随着河口向深海的延伸,海盆的容积增大,加上黄河经常断流,泥沙输送不到河口,都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黄河泥沙的造陆功能,近年来造陆面积已经逐渐减慢。而且渤海是我国内海,在渤海造陆是以损失海洋国土面积为代价的。
设想在河南铜瓦厢建一都江堰式的水利枢纽,将黄水一分为二,合理调控泥沙,将黄河1/3的水量携带2/3的泥沙分流,沿废黄河故道南流入苏北入黄海,剩余占总水量2/3的较清的河水仍从现河道入渤海。因为黄河总水量不足,可以考虑结合南水北调二期工程,增大调水量,每年引入200亿m3的水量直接注入黄河中游(相当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3.3亿m3的三分之二)。北黄河水量仍与原来相当,而且可保证常年不断流,携带的泥沙也至少可以维持黄河三角洲的现状。
南黄河将给苏北沿海每年带来至少6亿吨的泥沙(按照现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为8.68亿t计算),结合苏北沿海多数水深在15米之内,已经形成较固定的大面积沙洲,黄河入海后与淮河和长江口水流的交互作用,辅以必要时人工在外海抛石筑基作为“岛核”,参照黄河夺淮后从1578到1776年的近二百年间,河口平均每年向海推进达二百至二百五十米左右的历史纪录,新黄河的造陆功能将更加增强,一个世纪左右即可实现“郁洲”的新生。如果能够结合治淮措施,先在苏北沿海利用沙洲建立数个“海洋水库”,“海洋水库”和“里下湖”(古射阳湖)将接纳大部分淮河来水,“海洋水库”的堤坝也将成为新大陆的催生剂,只是当“新郁洲”诞生后,“海洋水库”将变成“内陆湖”。同时,海州湾和南部“洋口港”将变成深入内陆的海湾(按照学者对苏北海岸的研究,历年小洋口至北坎段岸线变化不大,可能是靠近长江口,江流和海流作用的结果)。
按照学者的研究,黄海辐射沙洲的发育,将使这一代的海岸线向东拓展90到150公里,黄海是边缘海,领海按照海岸线延伸,新大陆不但不会带来海洋国土的损失,反而可能因海岸线的推进、延伸而相应增加领海面积,新的海州湾和“洋口湾”也成为我国内海,可以说是一举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