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人对潼关满城的记录:
========================
三、 西关的满城
西关大街最大的古建筑,当属雍正五年(1727)在距西门城楼正西方向约三华里外修建的满城。周围占地合计二里七分,城壕宽二丈,城墙高一丈八尺,基宽一丈六尺,顶宽八尺,垛墙高四尺。东西设两门,门洞深二丈四尺,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三尺,内外用砖裹砌,城门各盖五檁四檐城楼二层。先后建有八旗营房2064间,每甲兵各给三檩两椽官房2间等。
城内分布着八旗驻防设施,城北建有城守尉衙署,城西建有笔帖式衙署,东西布署有防御衙署,有八旗衙署、营房盘查哨卡、军械火药库房、练兵教场、跑马场等为主要城建设施。
清朝定都北京后,为了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稳定,对八旗劲旅作出了进一步的分配和安排,除了将半数驻于京城之内,还在畿辅、直省、东北、新疆等地分兵驻防。关于满城到底有多少座,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一般采用20座这个数字,潼关驻防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处。
清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满城建立的初衷和维持统治的意义渐渐消散。后来,由于修建铁路将潼关满城南部城墙拆毁,但北部仍留有约150米长的满城土城墙,直到70年代初遗址尚存。后因“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当时仅存的满城城墙被彻底毁掉。
满城东侧是当时的满城跑马场,满城废弃后,即在跑马场开辟了一块约十亩大的桑园,当时的桑园桑树枝叶茂密,果实累累,群众多在树木新绽之时,采摘桑葚和桑叶,一饱口福和饲养家蚕。
======================
对于满城,我不是很感兴趣,他是民族压迫的符号,后来也是拱卫潼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潼关的满城兴建于康熙年间,辛亥革命时期遭到损坏,现在除了残存护城河,什么也看不到了。倒是五十年代修的渭河护堤还保护的挺好,可见那时候工程质量真的好。
从公路上可以看见残存的城墙从山顶顺着山势盘旋而下,掩映在婆娑的绿树之间,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就是蝎子山,因其形状像蝎子的尾巴。旁边是抗战公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命似乎都变成了一片片秋风中的树叶,在这些黄土面前,人的生命是那样的轻微,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凡夫俗子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