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
作者:汤宝林 (现任龙港镇长)
鳌江流域位于温州的南部、浙南闽东北交界。改革开放以来,鳌江流域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温州其他两大水系瓯江和飞云江流域,鳌江流域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鳌江流域苍南、平阳、文成、泰顺四县人口近300万,约占温州市的40%,但财政收入仅占全市的15%。鳌江流域经济发展滞后,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缺乏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与协调,小城镇之间因分工不明、产业雷同而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在这一区域,无论从区位优势、城镇规模、人口集聚和经济总量以及城市的总体布局来看,龙港可以与周边的乡镇组建成为引领鳌江流域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因此,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推进鳌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温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当前,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已经成为鳌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是符合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城市化,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注重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小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新兴的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鳌江流域城市化的实际,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符合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是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都市圈的需要。鳌江流域的龙港及周边乡镇的主要产业与上海等地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许多企业利用上海对外开放水平、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在上海创办印刷、礼品市场,建立生产网络,拓展产品市场。当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的热土,上海成了国际工商业组织和机构进入中国的“桥头堡”,是周边地区乃至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就是接轨国际化和现代化。鳌江流域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借力发展。而“长三角”都市圈是以城市为连接纽带,经济共同发展的区域。它是一个由特大城市及大、中、小城市等有机构成的城市带。因此,鳌江流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必须要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载体。通过区域中心城市与温州、上海等特大及大中城市实现有效的接轨,参与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三是加快鳌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大小和实力的强弱,与其内部的中心城市的实力和辐射力直接相关。鳌江流域由于缺少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效应,使得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合理的配置,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建立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区域内部小城镇的恶性竞争,调整无序的小城镇建设,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而且可以通过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载体,利用苍南、平阳土地后备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优势,承接温州市区的产业转移和欠发达地区人口转移,培育温州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振兴温州南部经济。
四是加快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龙港建镇于1984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经过近十九年的发展,龙港已经从原来仅有6000多人贫穷落后的5个小渔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贸港口城镇,被誉为“中国农民自费建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现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其中户籍人口23.1万),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2万。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88亿元,工业总产值96.44亿元,财政收入3.02亿元。2002年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中国印刷城”称号。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集聚,经济总量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镇一级行政体制已不适应龙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龙港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出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城镇规模与管理体制的不合拍。龙港要在鳌江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就必须在行政体制上有大的突破,加快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带动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五是小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我国小城镇经过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已有和后发优势的差异,开始出现分化重组,已形成小城镇“二次集聚”的客观趋势。今后小城镇的发展将有三种趋势:一是由于发展较慢、区位优势不明显、辐射力不强,一些小城镇将被兼并而消失;二是一些发展较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将成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在城市与农村中起到传递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少数发展快、潜力大、区位优势突出、符合城市布局,经济总量、人口和城镇规模等都超过或接近建制市标准的小城镇,将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龙港就是属于第三种。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计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
主动谋划,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综上所述,加快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结合鳌江流域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抓紧编制鳌江流域城镇体系规划
应尽快着手编制鳌江流域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在鳌江流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互补的城镇体系,确立以龙港、鳌江为中心组合相关乡镇的中等城市的地位。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的城镇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区域的资源共享、协调发展。以龙港、鳌江为中心的中等城市来有效承接上海、温州等大都市的辐射,通过区域中心城市带动鳌江流域苍南、平阳、文成、泰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是鳌江流域城镇体系的核心。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可供选择的方案较多。从目前情况看,以下两种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第一,龙港镇、鳌江镇及周边乡镇合并建立中等城市,成为温州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从鳌江流域城市化发展的全局来看,这个方案最为科学合理,但是涉及到苍南、平阳两县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二,龙港与周边乡镇组合切块设市。根据城市规划、功能布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龙港与周边乡镇组合切块建市,然后在条件成熟时,与鳌江镇组合建立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福建的石狮撤镇设市就是这种模式。
2. 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产业支撑是城市化的基石,没有比较发达的产业,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构筑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需要特色产业来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当前,鳌江流域产业的布局不合理,工业园区数量多、规模小、档次低、布局散,投资效益低下。鳌江流域应利用自身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合理地调整产业布局,使区域内的城镇各归其位,调整自身的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一个分工合理、相互协作、配套齐全的生产体系,构筑五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特色产业园区,即在沿104国道肖江、灵溪一带建设塑编、家俱工业园区;在沿高速公路龙港接线及龙金大道一带建设印刷、礼品、纺织工业园区;在鳌江、昆阳一带建设鞋革、机械、服装工业园区;在水头建设皮革工业园区;在泰顺、文成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区。把鳌江流域建设成为温州国际轻工城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国内制造业基地,从而形成更大的产业群。同时,以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为依托,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设现代化物流中心,加快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向鳌江流域集聚,使鳌江流域成为浙南闽东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3. 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要在抓好鳌江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对区域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一体化,统一规划,设施共享,减少区域内部之间的重复建设,如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应实行共享。通过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缩小区域间联系的空间距离,促进区域经济的联系与合作。加快瓯南大桥、温福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等建设,把鳌江港作为温州港的卫星港口,结合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将鳌江港口外迁,建设成为万吨级码头。启动东海大通道、发电厂、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等一批有利于促进鳌江流域经济发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一些重大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落户鳌江流域。
4. 大力推进龙港城市化进程
龙港经济总量位居鳌江流域各镇之首。在未来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龙港中心地位和龙头作用必将得到有效发挥。龙港的城市化进程将直接影响区域中心城市的构筑。要树立“大龙港”的观念,站在鳌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尽快构筑“一心”(城市中心区)、“二轴”(世纪大道和中央大道)、“六纵六横”(即各六条主要街道)的城市框架。加快城市中心区的建设,积极探索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加快世纪大道、中央大道等城市交通主干道的建设,拉大城市的框架。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突出城市的特色,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加快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市场机制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推进观念和体制创新,突破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
[ 此帖被长白游侠在2010-02-27 19:4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