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永嘉郡太守(浙C)
首发论坛:温州网论坛·
城建分区·区划与人口子版
太守手头有这样一幅图,这上面可以看到几个古代样式的城池,比较大的有温州府(连同永嘉县城)、瑞安县城、平阳县城、乐清县城、泰顺县城,另外在海上还有玉环县城,(
雍正6年(1728年),始建玉环厅,隶属温州府(今温州市)。至此,玉环始有独立行政建制。民国元年(1912年),行道县制,玉环厅改为玉环县,属温处道(今温州市)。1959年4月,玉环县建制撤销。原洞头县地划归温州市,余皆并入温岭县(今温岭市)。从此归入台州地区)
那时候温州所辖六县(厅),除玉环外,其余文成县(
于1946年从瑞安、青田、泰顺三县边区析置而成,以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刘伯温)的谥号“文成”作县名)、洞头县(
1953年5月,从玉环县析出洞头、大门两个区19个乡、镇,建立洞头县。)、苍南县(
1981年6月18日,国务院给省政府下达批复,批准从平阳县析出苍南县)还并未出现。
而永嘉县城还与温州府城同城(附郭),1958年,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
图上还有永嘉场老城、新城、蒲壮所、海安所、沙园城、磐石城等城池,这些城池都是怎么回事呢?温州古代到底有多少个城呢?
首先,要来说说什么是城。
城,又称城郭、城池,城为城墙,池
为护城河。泛指
城市。城池是
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筑城是东亚国家的传统;与欧洲国家比较起来,东亚的城郭
规模一般较大。
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
城池的主要结构有:
城墙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建立于城门之上,有单重和多重檐,以便守城将领登城瞭望敌情和指挥作战。
城门
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府城有8门,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
城门楼:城门座上的城楼,可分为楼阁式和碉堡式。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
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平时是城内通向城外的要道,战时是城防部队坚守的重点。
城内街道与设施
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
衙署城市行政
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
九边重镇及镇卫所堡制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年为洪武元年。同年八月进行北伐,八月,明军进入大都城(今
北京),元顺帝北逃。洪武二年(1369)一月廿五日,左副将军常遇春率师攻大同,元守将竹贞不战弃城而逃。至一月底,山西全境尽为明军占据。明王朝为消灭掉对中原威胁最大的、盘踞在和林的扩廓帖木耳部队,于洪武五年(1372)春正月,出动15万大军,分三路进击漠北。大将军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左副将军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至应昌;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这次出击中路大败,东路孤军作战,遭蒙军袭击,奋战而回。仅西路打开河西走廊。明王朝由此时起,才感到凭当时的力量不可能消灭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同时在
东北又有女真兴起,不断对明朝边境进行侵扰掠夺,为此明王朝特别重视对北方的防务。远在明太祖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同时提出“以夏制夷”,恢复汉族统治。不仅对全国各府州县城墙修得十分坚固,先后用砖包,而且长城修筑工程十分浩大,明王朝270年间从未停止过。明长城规模之大,结构之坚固,防御设施之完善,自秦皇、汉武没有一个朝代能与之相比。明长城防御工程技术也远远超过了以前历代所筑长城,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完善。
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体系,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为九边或九镇。《明史·兵制》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分别是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
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 至此,明朝形成了九边十三镇的格局。
镇是明朝在边疆的最高级军事组织,每一镇都是省级格局,镇的军事长官为总兵,后期明朝还常派驻巡抚为镇的文官。每镇统兵基本在十万以上,明在九镇的防御兵力达到97.66万人。“军事重镇”这一词便由此而来。
除边疆九镇外,明在全国其他地方的最高军事防御机构便是卫,也称卫所。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除了防御北方的游牧
民族及民间的叛乱外,自洪武五年(1372)开始,一直到明崇祯十五年(1642)为止,在长达二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沿海一带屡受倭寇侵扰。因此,北防、海防,成了明朝最重视的两个军事防御重点。
信国公汤和像
洪武十七年(1384)正月,倭寇犯浙东,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海防,布署于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筑城抗倭。洪武十九年(1386)正月,汤和率师还京,即主动提出告老还乡的要求,朱元璋大喜,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营造府邸。即而,因倭寇频犯沿海,朱元璋患之,顾谓汤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汤和赴浙江前线,视察地形,决定建立五十九座卫所城,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以州县收入及没收罪犯财产,充当筑城经费。同时,按“四丁抽一”原则组织抗倭武装,征得壮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
汤和所筑的五十九座卫所城的修筑一直延续整个明朝,至明亡时,筑成四十一座,其中在温州境内的有温州卫、磐石卫、金乡卫,温州卫辖海安所、瑞安所、平阳所,金乡卫辖蒲门所、壮士所、沙园所,磐石卫辖宁村所、蒲岐所、后千户所。
各卫设指挥使,统兵五千六百员,各千户所设千户,统兵一千一百二十员。各所还下辖堡、寨、烽火台等,如乐清境内的许公堡、永康堡、寿宁堡、宁安堡、龙湾境内的永兴堡、永昌堡等。
自此,温州成为了东南的军事防御重镇。磐石卫、温州卫、金乡卫也与天津卫、威海卫、镇海卫(位于福建省龙海市)、金山卫成为全国主要的卫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