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洋)“填塞汉口前面之一部,使江身收窄。修直汉水入江曲折处……以隧道或铁桥联武汉三镇为一市。收买市外空地,以免私人垄断。”这一大胆设想,是80多年前武汉的建设计划,记录在1931年3月版《新中华民国分省图》湖北章节中。
昨日上午,辛亥后裔、武汉大学教授向虎雏将祖传家藏的3本地图册,捐赠给辛亥革命博物馆。除这册《新中华民国分省图》外,还有1927年2月版《湖北分县详图》和1932年10月版《新世界列国地图》,均为线装硬壳,竖排小楷,封面上注明“武昌亚新地学社制”(如图)。
地图册历史信息丰富,《新中华民国分省图》不仅刊登有当时“中华民国”以及各省区版图,还以“表解”形式介绍人口、地势、山川、气候、交通以及经济状况等,还记载一些城市的建设设计。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看后表示,这是国民政府依据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对武汉所作规划的记载,“一般的地图册也就讲讲自然风貌、行政划分之类,但这本地图册具象地展示了当时的现代化设想,颇具史料研究价值。”
向虎雏为辛亥革命志士向岩长孙,近年来从事祖父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这是他第三次向辛亥革命博物馆捐献史料实物。据其介绍,3本地图册传了4代人,祖父、父亲、他本人以及女儿都使用过,“是我们一家人地理知识的启蒙老师。”
地图册售价不菲,仅1927年2月版《湖北分县详图》标价5块大洋,相当于当时国民政府一名雇员一个月的薪水。
印制地图册的武昌亚新地学社,创办于公元1898年,原设在武昌横街头,后迁至武昌胡林翼路(现民主路),今中国地图出版社前身。
民国时规划大都很超前
正在昙华林举办的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特别设置了“百年规划”板块展览。一幅完成于1947年的《武汉三镇土地使用交通系统计划总图》,吸引众人的目光。
规划专家说,这个规划很有前瞻性,不仅决定在龟山、蛇山间建长江大桥,还明确提出控制城市“摊大饼”的方法——市区外围用绿化带围绕,“类似于我们现在提的绿楔。”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十分看好“首义之地”武汉,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之《实业计划》中,以伟人胸怀和世界眼光为武汉制订了极具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其后,孙武、张斐然等人先后主持制定了一系列规划,细化孙中山提出的设想,奠定武汉百年规划的基础。
1923年《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将汉口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和农场规划建设,颇有远见地提出“交通为首”、“水陆并举”、“广筹资金”、“重视管理”的武汉城市发展主张,精准地筹划了汉口的未来。
1929年《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提出“以从事科学建设,谋产业之发达,并预防无秩序的人口膨胀”,规划公园系统面积,每市民不得少于9平方米左右。因大江阻隔,铁路部门应建设武昌、汉阳大铁桥;将来在汉口日租界(现卢沟桥路附近)与武昌徐家棚之间增建一地下隧道;汉口、汉阳之间可在汉江下游分别建桥数处。
1945年《武汉区域规划实施纲要》提出,武汉市中心区人口规模限制在120万人,将规划区域内的大小市镇作为卫星城镇发展,城市应有绿色地带围绕,限制城市不致盲目扩大。
1947年《武汉三镇土地使用交通系统计划》将区域土地使用分为住宅区、商业区、仓库区、工业区、公共建筑地带及永久农田与绿色地带等类,市区外围用绿化带围绕,并与市内林阴路衔接。
武汉民俗研究人士刘谦定认为,民国时期的这些建设规划,基本与武汉后来的发展吻合,很多设想今天已成为现实。有规划专家指出,有些规划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这些规划为何如此超前?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说:一是负责方案起草的设计者或参与者水平较高,有欧美留学、游历经历,起草规划时参照借鉴了西方国家城市建设经验。二是武汉当时地位重要,当然要首先建设好。
以《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为例,起草者孙武本是革命功臣,1912年退隐政坛后对武汉城市规划和建设倾注满腔热忱,曾先后游历考察了西欧及日本,汲取了世界当时先进的城市规划建设理论。